天干地支纪年法怎么计算从哪天开始,天干地支与年月日对照表
天干地支纪年是以哪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的
一般地讲是以立春为界的。立春是一年之始。
干支纪年以每年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干支分为天干和地支。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扩展资料: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记忆自己的出生日期,不过最初是以干支纪日的形式记录的。公元前4世纪,著名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意思是说自己出生于寅年正月的庚寅日。这里的“庚寅”就是中国古人用来纪日的方式。
两汉以前,历史记录中的日期都是以干支纪日的方式出现的,这直接决定了出生日期的记录方式。例如,鲁庄公出生于公元前706年9月丁卯,与其父鲁桓公同月同日,因此取名为姬同。如果按照数字纪日,这父子两人的出生日期并不相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干支纪年
天干地支产生于汉代,它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而不是以农历的正月初一。(*^__^*) 嘻嘻……
采纳是一种美德 奥 ╭(╯3╰)╮亲···············天干地支是根据天文,月亮圆缺变化,确定的,创出这种历法的时候,也许根本不是甲子年
天干地支纪年法是怎么算的?以哪一年为起始年?
第一种算法:
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
不同资料算法有所差异,有的给出公式,但本质上是一回事。这里介绍一种简易直观的算法。 首先给每个天干、地支一个编号,从头以4开始循序排下去,天干10后接1,地支12后接1。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
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对应该尾数的天干,再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除不尽的余数在地支中查出对应该余数的地支,这样就得到了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如2003年,其尾数为3,对应的天干为“癸”;以12除2003得166,余数为11,对应的地支为未。于是2003年的干支纪年为“癸未”年。注意这是指2003年立春之后,立春之前应是“壬午”年。赵达先生在“祭文”中指出的时间是“癸未清明”,清明是立春之后的第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所以赵先生说岁在癸未,而非壬午。
第二种算法:
1. 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
2. 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
天干: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0
地支: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0
特别注意:天干和地支整除所对应是末位。
第三种算法:
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4 5 6 7 8 9 10 1 2 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年
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再如:公元1861年
用尾数1查天干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数为1,再用余数1查找地支为“酉”。那么,公元1861年则为农历辛酉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1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12位“申”。 如:公元120年
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第12位“申”。 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
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如: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公元8年则为戊辰年。 公元11年,则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
公元12年则为壬申年。
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7 6 5 4 3 2 1 10 9 8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9 8 7 6 5 4 3 2 1 12 11 10
具体换算方法同一
如:公元前155年
用尾数5取天干中的“丙”; 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那么,该年则为丙戌年。
公元前8年则为癸丑年
天干地支纪年法,是怎么计算年月日的?最浅显易懂的方式教给你
不同资料算法有所差异,有的给出公式,但本质上是一回事。这里介绍一种简易直观的算法。 首先给每个天干、地支一个编号,从头以4开始循序排下去,天干10后接1,地支12后接1。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
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对应该尾数的天干,再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除不尽的余数在地支中查出对应该余数的地支,这样就得到了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如2003年,其尾数为3,对应的天干为“癸”;以12除2003得166,余数为11,对应的地支为未。
于是2003年的干支纪年为“癸未”年。注意这是指2003年立春之后,立春之前应是“壬午”年。赵达先生在“祭文”中指出的时间是“癸未清明”,清明是立春之后的第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所以赵先生说岁在癸未,而非壬午。
扩展资料:
干支纪年可对历史时间上推下推、顺推逆推,以致无穷。但也确有人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个开辟天地的起点。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
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其实,是岁星纪年,采用岁阳岁阴结合以纪年。岁阳: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岁阴: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如“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岁星是颗真实的天体所以用岁星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岁星约85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刘歆提出)。
此时,干支纪年也有使用,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
由此知,西汉时期的干支纪年存在与太岁纪年转换的一些混乱。到东汉时,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样。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
相关链接:百度百科—干支纪年
“天干地支”这种纪年以哪一天为起点?
“天干地支”这种纪年的新的一年是立春交节之后开始的。
干支纪年法如何计算?
1、根据是公元元年是辛酉年,辛8酉10,干的周期为10支的周期为12。
天干按甲到癸的顺序为1~10,地支的顺序按子到亥的顺序为1~12。
2、公元前的算法:
年干=8-N(N﹤8)或8-N+10(N≧8),N=年号除以10的余数=年号个位数。
年支=10-N(N<10)或10-N+12(N≧10),N=年号除以12的余数。
例:求公元前22年和公元前159年的干支?
解:前22的年干=8-2=6=己,前159年的年干=8-9+10=9=壬;
前22的年支=10-10+12=12=亥,前159年的年支=10-3=7=午;
故前22年的干支为己亥,前159年的干支为壬午。
纪年的起点:
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时期民间已使用干支纪年。延至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干支纪年被以命令的形式颁行于全国。尔后各朝各代,实行年号纪年之外,并以干支法作为纪年,沿行不废。
中国先秦素有“改正朔”的传统,即皇帝以颁令的形式决定岁首。
先秦三代有改正朔之传统,夏以建寅为正,商以建丑为正,周以建子为正,秦统一天下后,继承此传统,以建亥(十月)为始。
干支纪年法怎么计算
天干地支纪年法怎么算 例如:
(2008-3)/12=167余1对应子;
(2009-3)/12=167余2对应丑;
(2010-3)/12=167余3对应寅;
(2011-3)/12=167余4对应卯;
(2012-3)/12=167余5对应辰;
(2013-3)/12=167余6对应巳;
......
中国传统干支纪年要怎么计算? 一、什么是天干地支天干 共十个字: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庾 辛 壬 葵 这十个字分别对应:1,2,3,4,5,6,7,8,9,10。 地支 共十二个字: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这十二个字分别对应:1,2,3,4,5,6,7,8,9,10,11,12。二、干支纪年法 干和支组合后用于计算年,十个干和十二个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10个天干各排列6次,12个地支个排列5次完成一个循环,正好是60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60一甲子,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三、干支纪年法公式: 干支纪年法是如何计算的?一种计算方法是:天干计算法:年减去3再除以10得到的余数对应的天干字就是干地支计算法:年减去3再除以12得到的余数对应的地支字就是支举例:2008年计算天干:(2008-3)/10的余数是5,对应天干是字:戊 即为这一年的干计算地支:(2008-3)/12的余数是1,对应地支是字:子 即为这一年的干所以2008年是 戊子年 四、干支纪年法公式的解释:同事问我这个计算方法是如何得到的。我在弄明白这个公式以后,又查了一下资料,得到的是公元4年就是60甲子年的第一年:甲子年这样我们就可以进行计算了。先说天干的计算方法原因:我们知道天干是10个,那么每10年将循环一次,即下一个甲是公元14年,依次是公元24年等,即个位数字是4的对应的天干就是甲,然后依次循环。如果用数字表示,那就是让表示天干“甲”的数字1对应年份的数字4,这样,我们就做这样的处理,4减去3就得到1。即年份减去3,那么年份的个位就是1了,再用表示年份的数字除以10以后的余数就是它的个位数字1,所以个位数字是4 的才能对应数字1。再说地支的计算方法原因:我们知道地支是12个,那么每12年将循环一次,即下一个地支“子”是公元16年,依次是公元28年,公元40年等,每隔12年重复一次,然后依次循环。如果用数字表示,那就是让表示地支的“子”的数字1对应公元4年的数字4,以后的地支按顺序进行,然后每12年再循环。这样,我们就做这样的处理,公元4年的4减去3就得到1。即年份减去3,那么年份的个位就是1了,这样得到的年份的数字除以12以后的余数就是它的个位数字1,所以公元4年的4 的才能对应数字1。 举例说明:2014年的地支。(2014-3)/12,这个式子的余数就是10,所以对应地支中的“酉”。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来,2014年就是甲酉年 五、附表:60甲子顺序: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30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我还要等他吗? 你是备用的。
我的话直接了点・・・
但是事实,具体还是你自己做决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