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大聪明,诸葛大聪明也翻车了

诸葛亮为什么会这么聪明?

因为有罗贯中。
民间的诸葛先生是造神运动的产物,按鲁迅先生的说法是诸葛亮已被化妖化。所以谈不上聪明。
另外聪明和睿智是两回事。《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聪明,是“多智而近妖”。而历史上的诸葛亮是睿智,同样是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正是他高尚的人品和出众的才能,才赢得了后世历朝历代的敬仰,也才得到了一千多年后的罗贯中的青睐,成就了演义里的诸葛亮
要问诸葛亮的智慧从哪里来,我想,这个问题他本人早已回答过了。大家一定都读过诸葛亮的《诫子书》吧:“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漫则不能厉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这是诸葛亮教育子女的箴言,也是他自己半生以来的真实感受和总结。目的就是要告诉子女和下一辈,聪明才智和做事的才能是需要学习才能精益求精的,而良好的学习是需要专注,需要清心寡欲的,如果被太多的外在事物所诱惑,那么学业是不能完成好的,也不能拥有聪明才智的。
诸葛亮是勤奋学习也是善于学习的,比较能代表他善于学习的例子,就是他的《论诸子》:“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弛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
从这些言辞当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不光勤于学习,掌握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而且不拘泥和盲从各家的言论。每一家学派都有他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诸葛亮认识到了这些,而且做到了取其长处,避其短处,并且最终运用到了自己的人生和事业中。所以喽,我们看到的诸葛亮,聪明、优秀、很棒!诸葛亮是很聪明,但不像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摩神,因为罗贯中是帮助诸葛亮的所以才会把它写的那什么神,他帮蜀国集团,所以曹操变成了奸雄都,贬低周瑜,把周瑜变得面目全非。我比诸葛亮聪明哈哈之不过是在战争上我很佩服他可惜有觉得他太稳重当然战争这样才好可惜诸葛亮少了点赵云的勇如果当时诸葛亮不首街停直接接着进攻击下一个城市把兵粮及时跟上军队以诸葛的智慧攻击城市OK吧到时候战场扩大到时候孙权看情势就会攻击曹操这时曹操不就可以挂采了么何必要那么多次出祁山的确是重要位置那就让你自己亲自守阵嘛又怎么会出现马JI这件事.聪明是因为读了不少书,再加上本质问题,比如草船借箭,借东风,足以证明诸葛亮之聪明智慧。看三国演义的吧~诸葛亮在历史上也没那么聪明,很多主意都不是诸葛亮本人出的,比如空城计就是别人把兵移到外面诸葛亮才用这个办法的~
三国演义不大符合历史,你还是看三国志吧
三国演义里老罗把诸葛亮越写越神,都写成神仙了,我佩服他
去百科看看就知道有哪些不符了
老罗,就是个天才~
当然以诸葛亮的智商在现在考清华没问题了,哈佛还差了点

诸葛亮为什么被称为三国里最聪明的人?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神化,关于他的故事,如: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等。都是虚构的。据易中天推断应该是贾诩
小说里是,历史上不是(个人认为应该是贾诩)。但诸葛亮最有大智慧的人。
小说是虚构的
是经过加工的
也许在小说里很叼
但在现实中不一定
当然
小说把他说的那么的叼
在现实中也差不到哪去

诸葛亮最聪明的地方是?

诸葛亮聪明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一个聪明的人。但是,也正是从《三国演义》中,我发现诸葛亮并不聪明。
第—、作为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每日陷入具体事物,事情不分大小,皆决于己,这是领导者的大忌。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决不会这么做的。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事
烦,岂能久乎?”诸葛亮5 3岁病死与他事必躬亲、操劳过度有关。这能说他聪明吗?
第二、诸葛亮不仅不会用人,而且往往在关键时刻或重要地方用错人,并导致严重后果。战争无情义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战中华容道上把关、张或关、赵两人位置对换一下,这样不是既让关羽还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不杀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岂不两全其美?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他错用关羽,结果放虎归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后来荆州驻守人选上,他选择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尔后,刘备又被东吴火烧连营,从此蜀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这一连串的事件,其源皆出于错用关羽。至于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自己也差点成为司马懿的阶下囚,则是妇孺皆知的事。宋欧阳修说:“用兵之要,先择于将臣。”而诸葛亮不会用人和错用人,却用“天意”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轻描淡写地掩饰过去。
第三、诸葛亮的不聪明还反映在他不能招贤纳才,蜀国群臣平庸,后期更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便是一个明证;刘备死后,在诸葛亮执掌大权期间,虽招了一个姜维,但也未能保住蜀国江山,足见其才平平。
第四、不白量力和缺乏白知之明最能说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聪明的人。蜀国和魏国,力量对比悬殊,况且刘备死后,蜀国元气大伤,但诸葛亮还要六山祁山,进攻魏国。虽说吴蜀这时已重归于好,诸葛亮口上说联合东吴,行动却一意孤行,六出祁山。当时陆逊还在,倘若吴蜀联手,东西夹击,司马懿一定会在漫长战线上疲于奔命,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做,结果屡战屡败。如果一、二次失败还情有可原,那么三、四、五、六次的失败只能说明诸葛亮不智了。
第五、阿斗平庸,无才无德, 诸葛亮不取而代之,实无天下为己任的大志,缺少勇气和决断。刘备此前,曾对诸葛亮说:“若阿斗无才,可取而代之。”这是群臣都听见的,还怕什么?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为训。
总之,诸葛亮虽在具体某一战中能取胜,但往往在统筹全局或关键性的问题上,一 而再,再而三地失误,这能说诸葛亮聪明吗?聪明在三分天下,也就是打江山的时候.第3个回答的家伙,你明明是答非所问嘛!而且你举的第一个例子正好表现了诸葛亮的负责任的态度,而且让关羽守荆州是刘备的意思,就算是他错了,第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你能说你不犯错?第二,你能看正史来评说诸葛亮吗?<<三国演义>>可是小说呀!你从小说中发现他的错,是事实吗?第三,安内必先攘外,蜀汉政权当时是益州本土士族不服,他数出祁山是为了蜀汉政权的统一.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聪明我认为表现在善于理民和治军,只有安定民心增长士气,胜仗的几率才最大.孔明知道阿斗是阿斗也要把孔明当下去。哈哈恐怕他没有电视里那样神机妙算吧!一个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学历的人居然在27岁时找到了高薪职位,而且还是老板亲自登门三次请他的。可知广告效应好啊。

诸葛亮到底有多么聪明

相信每一个人都读过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应该是四大名著里最有意思的一本书了,因为在三国里有很多流传已久的故事。要说到三国里的那些人物,每一个刻画的都很生动形象,而要说到三国里戏份最多的一个人物,那肯定是诸葛亮了。一提到诸葛亮,人们的印象就两个字,聪明。诸葛亮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打起仗来,诸葛亮是用兵如神,火烧赤壁,东风借箭都是诸葛亮的代表作,诸葛亮还发明过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可以说诸葛亮是历史上最聪明的人物之一。
不过诸葛亮也是三国里面一个很遗憾的人物,虽然诸葛亮聪明无比,对蜀国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蜀国并没能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的一生都在为了蜀国而奋斗,甚至连自己的死,诸葛亮都在帮助蜀国。
诸葛亮作为三国的一代名相,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是非常高。但是诸葛亮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难题,就是诸葛亮葬在哪里,而这个难题,现在也没人解开,所以诸葛亮真的是一个神人也。
诸葛亮一生用了许多的计谋,这些计谋也只能用一个秒字来形容。但是诸葛亮一生中用的最后一个计谋就是在他的死上,而且这个计谋是花费了诸葛亮非常多的心血。建兴12年,积劳成疾的诸葛亮死在了五丈原的阵营中,终年54岁。按理说,诸葛亮是蜀国的功勋人物,为蜀国做出了汗马功劳,蜀国应该为诸葛亮办一场隆重的葬礼。但是蜀国并没有这样做,当然了原因并不是刘禅糊涂,而是诸葛亮在生前特意地嘱咐。
那么诸葛亮嘱咐给刘禅的是什么呢?诸葛亮对刘禅嘱咐到,自己死后,要将尸体入棺,让四名士兵抬着棺材,并且一只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作为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丞相最后遗言,刘禅自然是不敢违背。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做呢?原因很简单,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历时最久的时期,当时的盗墓之风十分的盛行,名人的墓基本是十室九空,所以很多人埋葬的时候都会注意到这一点。比如说曹操,就特意设置了72疑冢,而诸葛亮自然是想到了这一点。还有一个原因是诸葛亮知道蜀国大势已去,魏国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而魏国统一以后,魏国的许多人一定想对诸葛亮进行报复,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破坏诸葛亮的墓,所以诸葛亮的墓不可能完好无损的保存下去。
诸葛亮死后,刘禅就按照诸葛亮的遗愿找了4个壮汉。而这四个壮汉抬了一天一夜以后,体力不支,而且此时杠未断,绳子也未烂掉。于是四个人商议就把丞相在这里埋了吧,反正也没人看到。而回去后,四个人报告刘禅说将丞相棺掩埋于杠断绳烂之处。但刘禅听了报告后觉得不对劲,因为新绳子怎么会这么快就断了呢。于是就对这四个人抓起来严加审问,而这四个人经不起皮肉之苦,于是就说出了实情,而刘禅非常的气愤,立马将这四人杀掉。而这四个壮汉死后,就没有人知道诸葛亮葬在何处了。其实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只不过对刘禅耍了一个小心眼而已。
很多熟读历史的人会说到,诸葛亮不是葬在定军山了吗?因为定军山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是块风水宝地。而且诸葛亮希望"生而治蜀,死犹护蜀",一生守卫着蜀国。但其实研究发现,这里只是一座假坟,也就是诸葛亮的衣冠冢而已。而诸葛亮真正的墓在哪里,恐怕没有人知道,这也是诸葛亮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千年谜题,也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解开这个谜题。

表现诸葛亮智慧的的故事情节有什么?

诸葛亮的空城计

三国时期,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

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诸葛亮到底有多聪明,如果活到现在会是什么人?

我觉得
诸葛亮
是个喜欢追求细节和整休完美的人。但因太过注重细节,而劳心而死。也不懂得放权。
诸葛亮对人太过苛责,凡事求完美,以至于人们认为他说的对,而群瓯犯错者。
但大凡是人,总有考虑不周的情况。
细节再细,终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你看,诸葛亮差点就算计了司马仪。但懂天时的他,却独独漏掉了自己这一才能。你说,责全求备的他,也在自己熟悉的位置上栽了跟头呢。再怎么责,也责不到完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时候,就是这个意思。对于诸葛亮,我想人们太宠他了,以至
于刚
BI自用,责任全在一人之身,反倒是越来越累。
其实,各人都有长处,何必只用诸葛亮一人?

诸葛亮到底有多聪明?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那么诸葛亮究竟有多聪明呢?刘备曾言“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周瑜言“既生瑜,何生亮”。刘备为求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曾三顾茅庐而不得入,可见对诸葛亮能力的认可。而周瑜也算三国有名之谋士却被诸葛亮活活气死,足见诸葛亮之能耐。
诸葛亮是在刘备尚未发迹,还在颠沛流离的时候投靠了刘备,然后就是“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去东吴游说,联合抗曹。之后辅佐刘备成就了一番霸业,深受刘备重用也可能有这个原因。在一个人尚未强大的时候,就认定了这个人日后会有一番大作为,然后投奔他,尽心尽力的帮刘备搞事业,不得不夸一下诸葛亮的识人之明!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独揽大权,抑制了其他人才的发展。而且在他执政期间,虽说国中大事小事一把抓,亲力亲为,但是他这样做也从侧面打压了有能力的人,关键是也并没有培养栽培有能力的人,所以在诸葛亮死后,出现了用人慌,无人才可以用的局面,虽说有姜维吧,但是相比之下还是差的很远。诸葛亮的大名,想必在我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早年在隆中隐居,因为学识渊博,所以被人称为“卧龙”。鲁迅在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的时候,曾说他“多智而近妖”,
这充分说明诸葛亮的聪明已经超出了人的范畴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虽说历史演义中的孔明多被夸大和神化,但在历史上,不论是人品还是智谋,他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诸葛亮一生算透人心,他不仅将生前事算无遗策,就连他死后的事也全在他的掌控之中,让人感到十分意外。诸葛亮聪明,那是肯定的,但绝对不是最聪明的,也绝对没有三国里面说的那么神,7次北伐没有成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不聪明所致,正所谓一个人要成功要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再说曹操本人也是牛比人,曹操死后又有司马牛人,这些都是一等一的高手,本来胜负就难分,主要就看谁最先失误,可能说诸葛运气不怎么好吧,几次快成功的时候去被刘禅受宦官蛊惑而招回,本来可以把司马烧死的时候,却下了一把大雨,没有成功,这就是命啊,再加后主无德,所以注定北伐无法成功。
后面的姜维也是很牛的人啊,也是快成功了被招回,姜维被杀时,死都不明目啊,还是等邓艾说完:将军之败,非你无能,实才后主无德啊之后才闭上眼的。
所以说成功北伐未成功并不能说明诸葛亮不聪明,诸葛亮是全才,可以说当时无人可比,这个应该是实事。诸葛亮算不得聪明,只能算智慧,聪明要看当机立断和集中生智,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能远不及他在内政中的智慧诸葛亮自小聪慧饱读诗书,年方二十来岁就早已声名远扬。以至于刘备为求大贤诸葛亮的帮助,三番五次的前去登门拜访。事实证明刘备选择是无比明智的,诸葛亮帮他从一支弱小的军队,到建立了强大蜀汉,诸葛亮可谓功不可没。刘备死后,诸葛亮仍是兢兢业业,为了蜀国大业数次北伐

诸葛亮是不是很聪明17?

诸葛亮很聪明。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诸葛亮的缺点】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有人问我诸葛亮多活些年有没有可能让蜀国统一三国。
我的回答是,不可能。不但没可能,诸葛亮活的长了还有可能加速蜀国灭亡。
其实三国时候的神人都是“幸存者偏误”的产物。
说到什么是幸存者偏差,得先讲个故事。
话说一个科学家A做试验,从高处往下扔猫。
把10只猫从六楼扔下去,有三只受伤;又从9楼扔了10只猫,发现只有一只受伤。于是统计学家A得出了一个结论,猫从越高的地方摔下去越不容易受伤。为了解释这个诡异的现象,A君还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猫可以在下落的过程中调整身体的姿势,让自己避免受伤,楼层越低,调整姿势的时间越短,猫反而会容易受伤。
但是,这一理论遭到了统计学家B的反对。B指出,六楼扔下去的10只猫,三只受伤,剩下七只摔死了,九楼扔下去的10只猫,一只受伤,剩下九只摔死了。A的理论模型没有统计死亡的猫,所以才会得出荒唐的结论。
这个故事中科学家A犯的错误就是幸存者偏差。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 Wald)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因此,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因为机翼挨了那么多子弹还能飞回来所以机翼不需要防护,之所以飞回来的飞机几乎没有机尾中弹的,是因为机尾中弹的飞机都被击落了,飞机的引擎和邮箱位于机尾。
三国时候的很多神人都是“幸存者偏差”的产物。郭嘉在曹操和袁绍开战之前就以“十胜十败”的理论论证了曹操必胜,后世一直以为他是神人。但是,实际情况是曹操战胜袁绍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比方说许攸的叛变才是决定因素。如果,这些偶然事件没有发生,最终袁绍赢了。后世的史学家又该去认为袁绍帐下的谋士是神人了。
除了郭嘉以外,陆逊、吕蒙等等都是“幸存者偏差”的产物。
诸葛亮的一些奇谋其实也是“幸存者偏差”的产物,比方说赤壁之战时候的连吴抗曹。其实赤壁之战的过程也有很多偶然因素。周瑜火攻之后其实曹军仍有能力继续进攻,而孙刘的军力已经明显吃紧了。目前史学界最可信的解释是,曹军撤军的原因不是火烧赤壁,而是军中爆发了瘟疫。瘟疫导致曹军无法继续作战,只得仓促撤退。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没有这场瘟疫,孙刘联盟被曹操灭了,估计后世对诸葛亮的评价就会变成,认为他和联金抗辽的宋徽宗,或者联蒙灭金的南宋君臣一样不知深浅了。
而诸葛亮的另外一些奇谋是罗贯中的产物。火烧新野、火烧博望都是罗贯中替他烧的,草船借箭、空城计什么的都是从别人身上移植过来的。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不仅跟神机妙算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军事才能在古今中外的将领中应该算是最下等的,军事能力约等于外行。诸葛亮带兵打仗的战绩就是六出祁山、寸功未建,一辈子打的都是败仗。而且在蜀国国力落后的情况下主动出击,无意义的消耗了蜀国的国力,加速了蜀国灭亡,犯了兵家大忌。
而且,最能体现诸葛亮不懂军事的事情就是他否决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魏延兵出子午谷占领长安,就算不能北伐成功,也可以让蜀国有能够和魏国分庭抗礼的资本。但是,这个策略被诸葛亮以风险太大为由否决了。诸葛亮觉得稳扎稳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诸葛亮的这种观点简直荒唐。蜀国当时的国力弱于魏国,如果稳扎稳打结局应该是稳输,而不是稳赢。想要增加胜率必须用“子午谷奇谋”这样的冒险策略,增大不确定性和魏国对赌。而诸葛亮选择了一个百分之百战败的,自取灭亡的策略。
这就得说说诸葛亮北伐的动机了。诸葛亮北伐的,诸葛亮北伐不是真的想要光复汉室,而是只是为了宣传政权合法性的一场秀。从制度上说,三国中的魏国是具有秦汉一样帝国体制的政体,而蜀汉说到底只是几个军阀拉帮结派、歃血为盟建立起来的割据政权。刘备皇叔的身份都是伪造的,按照《三国演义》里的家谱,刘备比汉献帝小五辈,刘备见了汉献帝的玄孙都得叫叔叔。而且,诸如“刘巴”等很多蜀汉名士都和魏国名士私交甚密,常有书信往来。鉴于这种情况,诸葛亮只能祭出北伐大旗,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但是,证明合法性动动嘴就好啦,没必要真的北伐啊。偏安自保它不香吗?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最合理的策略就是龟缩防守、偏安自保。北伐当个宣传口号,喊喊就好了。诸葛亮真动手北伐无谓的消耗蜀汉国力,搞得蜀汉民不聊生,加速了蜀汉灭亡。到司马昭伐蜀的时候,蜀国内部已经粮食不足,蜀军基本上是一触即溃。
这就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真的忠心耿耿吗?现在看来未必。诸葛亮应该只是想自立,可是北伐失败没有理由自立而已。
诸葛亮本人的确说过,“北伐成功,十锡可受”的话,说明他和司马懿一样,是有野心的。因此,诸葛亮在北伐对蜀国不利的情况下仍然执意北伐,应该是被野心冲昏了头脑。而且,在北伐的过程中否决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原因也很可能是用风险大的策略万一赌输了不方便甩锅。
后世很多文人神化诸葛亮,将其吹捧成了智慧之神,可惜,现实中的诸葛亮一点都不智慧。
文人之所以要神化诸葛亮无非是由于诸葛亮的行为符合儒家价值观,在天下大乱的时代没有篡位,还一直想光复汉室,不过现在看来,诸葛亮不是没有野心不想篡位,而是,没有司马懿本事大,想干没干成。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