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遗失了几卷了,周易遗失的部分
周易全书到底有多少卷?
一共四卷。
《周易》一共六十四卦,后代人将其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下经三十四,上经明天道,下经明人道。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旷世之宝下落不明了,还有机会找到吗?
top 1 大禹九鼎
这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之后,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
但是那九鼎非常重大,从荆山搬到国都夏邑实在不易,几十万人夫,足足费了三四个月光阴方才迁到。
夏禹一看,阳鼎六个,阴鼎三个,上面的图书都非常精妙,遂对施黯及他手下的工匠师傅,一一优加慰劳、赏赐。后来夏都几经搬迁,九鼎也随之搬来搬去。鼎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从此之后,谁要想夺取天子之位,不用说夺天子位,只要问问这九鼎的大小轻重,就可知道他是想要夺取天子之位了。
夏朝被商所灭之后,这九个鼎就迁之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为周朝所灭之后,九鼎又迁到了周朝的国都镐京。再后来,成王在洛阳地方营造新都,又先将九鼎安置在郏鄏(今河南洛阳县西)地方,其名谓之“定鼎”。直到战国末年,周朝为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所攻,取了九鼎,迁之于秦。搬迁途中,忽然有一个鼎"飞"入泗水之中,派了许多人,搜寻了许久,竟找不到鼎的踪影。另外八个鼎到秦灭之后,究竟如何结果,也无可考寻了。至今不知所在,成为千古之谜。
因为禹铸造九鼎,直到现在,"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还是人们常用的词汇。
top 2 《易经》这本旷世之作据说是伏羲创作的。主要有夏代《连山易》,商代《周易》,周代《归藏易》三部分。 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连山》与《归藏》魏晋之后下落不明或被佛道吸收作经或亡佚,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
TOP3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可谓是中医学的鼻祖之作,它是古人在总结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结合人体的身体机能变化孕育而生的著作,虽然十八卷的流存了下来,但剩下三十七卷的却永远遗失了。现在我们知道的其实是陈士铎的《外经微言》。
《黄帝内经》只留存的十八卷便奠定了中医的基础,那遗失的三十七卷到底记载了什么经天纬地的医术和学问,这就没人知道了。但是此书一旦现世,必然引起世界医术界的震动,甚至有可能解决很多现代医学解决不了的杂症,对于人类的意义不可估量!
TOP4 传国玉玺影视剧中王莽手持传国玉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玉玺的传说大家可谓是耳熟能详,相传传国玉玺是秦破赵之后,用所得的和氏璧雕刻而成,形似龙、鸟、蛇、鱼,以作为"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传国玉玺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朝代,几经易手,但一直作为至高的象征,直至宋朝。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攻入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一众嫔妃公主沦为金兵玩物,宋朝皇帝变为奴隶,传承千年的“传国玉玺”也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top 5 秦始皇十二金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人民反抗而尽收天下之兵所铸成之十二个大铜人像。他们个个都身着外族服饰,身上都雕刻着精细的花纹,每个都是异常的沉重和威武,日夜守护着秦王宫殿。但是遗憾的是,现在却再也看不到这十二金人了。
易经有几部
由于周文王写书时迫于身陷大牢原因一些话不能明说,明说可能会立即被纣王杀掉,所以很多内容都用暗语写成,全书3000多字,对一部书来说字数实在过少。
《易经》从成书到流传到被人了解处处充满了巧合。每个人对《易经》解读都不同,《易经》告诉我们一个客观认识世界的方法,有人看过悟出了医道,有人看过悟出了为官之道,但更多的人到死也没看懂《易经》到底在说什么。其实《易经》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只不过它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没有察觉。
感兴趣的话你可以去看易经中的《四柱预测真途》《六爻预测真途》从易经的发展看有三,一曰连山易,一曰归藏易,一曰周易。
而我们现在说的易经通常指的都是周易。
孔子对周易做易传,又称十翼。三部,分别为连山易,归藏易,易经,前二者皆失传,周易分为三部分,一是伏羲的八卦图.其次为周文王的易经,再者孔子作的易传,望采纳,手打的
<易经>的来源,它是如何流传于世的?拜托各位大神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凡是有成就的学者,无不研究过它并得它的启示。然而,《周易》这部煌煌巨著的作者是谁呢?这是数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谜题。《周易》三圣说的人认为,《周易》中《易经》与《经传》两部乃是伏羲、文王、周公(或孔子)三人合著。
以伏羲作《易经》本身为证,其《系辞下》自称庖牲氏王天下,仰观俯家,始作八卦。《史记一·太史公自序》也说:伏羲纯厚,作易八卦”。在《曰者列传》中则进一阐明;“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周本纪》则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前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孔子世家》却抬出孔圣人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仲尼弟子列传》则进一步佐证曰:“孔子传易于瞿”。
继承和拓展这一说法的是马融和陆续,他们认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这是定论。只是他们把传说中的伏羲剔除了。与其稍有不同的是朱熹,他认为《易经》里面有伏羲的易,有文王的易,有孔子的易,在读易的时候,必须把这三个人的易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孔说与非孔说。持这一说法的人,长期以来,围绕着《周易》究竟是孔说还是非孔说这一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且十分激烈。一派认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属;另一派则断言:《周易》与孔子毫不相干。
这种争论起源于汉代。根据《周礼》记载,周初,《易经》有三种本子,一名曰《连山》,二名称《归藏》,三名为《周易》。前两种在汉代已经失传,只有《周易》在民间流传。汉武帝时,曾设置以调易》为首的五经学馆,一些“五经”博士用当时通行的隶书重新整理撰写经书,使得新版《周易》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这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孔门传人认定《易经》为孔圣人所著是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所以,都在此书中冠以“子曰”字样。这一派即是后人所称的“今文学家”。
但是,以先秦时代留下的篆书书写的经本为正宗经典的“古文学家”,他们则认为,《易经》居首的五经皆周旧典,一是先王留传下来的典章制度的汇编,孔子未出,何以作经?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易意子问》,文中说。,《易经》中的《文言》、《系辞》《杂卦》等篇与孔子根本毫无关系。清代学者龚自珍则进一步论说:“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
近代以来,这种争论愈演愈烈。坚持孔说“今文学家”观点的学者皮锡瑞认定:“一当知经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二当知汉初会古未远,以为孔子作经说必有据”。康有为更是一锤定音:“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康圣人连孔子是《周易》的合著都概不承认。
持非孔说的古文学家也不甘示弱,以钱玄同为旗帜,奋起反击,他精心考据,层层批驳,结论说:“孔丘无删或制作‘六经’之事。”针锋相对没有丝毫调和的余地。
郭沫若先生在这场争论中,独树一帜。他认为,孔子不但不是《周易》的作者,而且连读也没有读过《周易》。他说,《论语》中关于孔子“五十以学易” 的话,鲁语“易”字也作“亦”,不足为信;而《周易》中多次出现的“子曰”非孔子而为荀子。由此郭先生推断《周易》大多出于荀子门人之手,并认为《周易》可能是战国前楚人馯臂弓汇编成册的。
此外,还有些学者根据《周易》的思想观念来争论《周易》作者。冯友兰先生著文说,《周易》与《论语》的哲学观点截然不同,从而否定《周易》为孔子所作。苏渊雷教授则认为,冯先生的论说,就事论事,综观两部著作就不难看出《周易》与《论语》的思想如出一辙,因此很难说孔说派的论点没有道理,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研讨易经的情况。
非孔说的学者仍不同意孔说学者的意见。黄永年先生认为《周易》属既非文又非史也非哲的一类杂著,其作者诚如顾颉刚先生所说:“著作人无考,当出于那时掌卜筮的官”。他还说,“十翼讲点哲理,可算哲,上下经则本是蓍占用的卦辞、爻辞,严格地讲已涉及民俗学而并非全是哲,当然更不能算文史”。结论是《周易》非一人之作。李镜池同意这一观点,他说:“《易经》卦,爻辞是编纂而成的”,“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与筮人”。《易经》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宫哲兵的观点与上述看法基本相同,他用逻辑研究的方法,从其传授路线和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周易》是以邹鲁文化和荆楚文化为背景,同时承受三晋与燕齐文化的乳汁,是晚周各思想的汇流与结晶。
《周易》的作者究竟是何人?至今尚未有定论
【伏羲】
关于伏羲氏,又有叫“伏牺”、“包牺”等七八种名称的,也是一个有名的大神。传说他是人的头,蛇的身子。又说他妹妹女蜗也是人头蛇身。当初因为他父亲捉拿雷公,惹得雷公发怒,发来洪水淹没了世界,所有的人都死光了,只剩下他兄
易经为什么是禁书
不是的,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儒、道等各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个规律被称为"道"。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易”,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定数”与“变数”,定数有规可循而变数无规可循;定数中含有变数,变数中又含有定数,无论定数还是变数其大局皆不变。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易经为什么是禁书
自古以来,严格意义上并没有易经是禁书的这种说法,历朝历代也从未明令禁止过人们拜读易经。不过在上古时期,也就是战国以前的时候,社会阶级分明,所以文化知识和书籍都被掌握在贵族手中,尤其是易经这种内容丰富的典籍,更是直接被列为王公贵族可读的书册,而平民百姓是不能看也看不到的。
易经真的会看死人吗
易经实在成书太久,它很多字的意义与语法都已经与现在大不相同,而且其语法的缩略,所以很多人都难以读懂,再加上易经中带有卜筮这一部分的内容,所以很多人都会把易经误解为完完全全的神话玄学类书籍,其实这种想法是对易经的一种误解,说易经能看死人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易经并不会看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