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牛岗乡最好的风水先生排名,为什么风水先生不多说

中国风水最好的10大城市排名,第一名是……

1.西安
西安: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古都之首。
西安南屏地势磅礴的秦岭,东近险拔峻秀的华山,西临冬夏积雪的太白,北连逶迤延绵的北山。四山亭亭,沃壤广野居中,宜林宜牧、宜粮宜棉、宜瓜宜果,有高山避暑、有风光览胜,故古有“膏腴天府”、“陆海丰饶”之称。
西安拥有6,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个朝代在此建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西安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遗址、古代城阙遗址、77座帝王陵墓、众多名寺古塔、先民遗迹等优秀文化艺术遗产,是世界旅游热点城市之一。
2.洛阳
洛阳:是被联合国命名的世界文化名城,有“十三朝古都”之称,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还被称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秦岭,过函谷关是陕西的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
洛阳最早建成于夏朝(二里头遗址),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朝代在此定都,定都历史有1,529年之久,因此有“十三朝古都”之称,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它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中国的国名便源自古洛阳。
牡丹历来被誉为“花中之王”,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洛阳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相传唐武则天寒冬设宴赏花,令百花绽放,唯牡丹不从,贬之洛阳。岂知牡丹迁洛后竟吐蕊怒放,武后闻知,命火烧牡丹。牡丹枝干烧焦,次年却依旧叶荣华发,且花更大、色更艳。
3.曲阜
曲阜: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
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古称鲁县,是周朝时期鲁国国都,
在曲阜文物发掘中发现的大量“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即是上古帝皇在曲阜活动的考古证明。这里,文采郁郁、礼乐之都。尧舜时代,曲阜属九州之一徐州。商朝前期,曲阜名奄,第十八任商王南庚,迁都于此。
4.成都
成都:成都历史悠久,拥有3,000年左右的建城史,近150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九次成为地方封建王朝的都城,城址有扩展而无迁徙,城名千古未改。
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成都是九朝古都,蜀、成家、蜀汉、成汉、谯蜀、前蜀、后蜀、李蜀、大西等政权相继在此建都,唐朝和民国时曾作为全国临时首都而存在。前蜀皇帝在此广植芙蓉,故成都简称“蓉”,别称“芙蓉城”。
5.绍兴
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
绍兴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名士之乡”,其桥的数量是威尼斯的5.5倍,平均每1,000平方米就有6.3座桥。“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
绍兴以其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风光秀丽、物产丰富、风土人情、名人辈出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
6.开封
开封:古称东京、汴京(亦有大梁、汴梁之称),简称汴,有“十朝古都”、“七朝都会”之称。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古称东京、汴京(亦有大梁、汴梁之称),简称汴,有“十朝古都”、“七朝都会”之称。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7.北京
北京: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北京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
8.南阳
南阳:南阳有“南都帝乡、五圣故里、千年玉都、中国水城、卧龙之地、中华药都”之称,是河南省第三大城市。
南阳市位于中国最东端的大型盆地南阳盆地之中,头枕伏牛、足蹬江汉、东依桐柏、西扼秦岭。
历史上,她是屈原“扣马谏王”地,军事家诸葛亮的躬耕之地,著名的秦楚“丹阳之战”和三国故事“三顾茅庐”就发生在这里。南阳孕育出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商圣范蠡、谋圣姜子牙等历史名人,战国时期,南阳是著名的冶铁中心,后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的南阳郡治所所在地,东汉时期曾作为陪都,乃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故在东汉时期又有“南都”、“帝乡”之称。
9.杭州
杭州:自秦设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五代吴越国和南宋都在此定都,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古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古时杭州曾称“临安”、“钱塘”、“武林”等,杭州的杭字本意是船,专指大禹治水乘坐过的船。杭州历史悠久,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五代时期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古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10.南京
南京: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

易县的历史

河北省易县位于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东麓。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3万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风景名胜:
荆轲塔
荆轲塔又称圣塔院塔,位于易县易州镇荆轲山村西的荆轲山上,是一处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塔始建于辽乾统三年,即公元1103年,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乾隆年间均进行过修葺,现塔旁还存有记述当时重修状况的石碑,塔东侧原建有圣塔院寺,现仅保留些遗迹,据县志记载,塔西侧土丘为荆轲衣冠冢,荆轲馆也建于此地,这些又给古塔增添了悲壮的故事,美妙的传说。
狼牙山
狼牙山览胜.提起狼牙山,人们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59年前五勇士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舎身跳崖的英勇悲壮画面。狼牙山不仅是座英雄的山,而且是座雄奇险峻、景色秀丽的名山。是省级爱国广义教育基地和省级森林公园。
狼牙山坐落在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距县城45公里处;由五坨三十六峰组成,主峰莲花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令人不寒而栗;东南两面略为低缓,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主峰,但“阎王鼻子”、“脸”等险要之处仍需贴壁而过,令人胆战心惊。登高远眺,群峰林立,峥嵘险峻,状似狼牙,涧峡云雾飘渺,神奇莫测。
狼牙山风光绮丽。“郎山竞秀”为古易州十景之一,素有“北方小黄山”之称。漫山遍布苍松翠柏,流泉飞瀑,羊道曲折盘旋,山上有“仙人桥”、“饮虎池”、“拦马墙”、“孙膑洞”和大型天然溶洞群等自然景观。
老子道德经幢
老子道德经幢位于易县城内的龙兴观遗址,1200多看的沦桑。
道德经幢,始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其时,唐玄宗李隆基认为老子是他的远祖,故亲自为“老子道德经”作注,并刻石立幢经传后世。易县道德经幢体积高大为八角柱体,汉白玉石质,由顶、身、座三部分组成,幢高4.29米,直经90厘米,每面宽40至42厘米不等。由两块大理石衔接雕成。幢身大安竖书“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各面镌刻老子道德经计八十一章,文为苏灵芝所书,其书法潇洒飘逸中有钢筋之力,端雅俊秀中有铁骨之风,笔法流通。
在国内现存道藏1845卷中尚无皇帝御注本,此幢高大雄伟保存完好在国内第一,因而,此幢和龙兴观中几统刻由省级上升为国家保护单位,易州道德经幢建筑典朴,雕刻精细、游客至此既可观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赏古代书法之珍品,又可窥古代石刻、建筑之奥秘,增长知识,陶冶精操场
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易县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秦汉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宋、金、称金陂关,元代以后称紫荆关,此关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
紫荆关志原有东、西、南、北四门,南门称为“南天门”,门额题“畿南第一雄关”,现已不存;北门即“河山带励门”保存完好,门额两层。上题“河山带励”下题“紫荆关”,是紫荆关的精华部分;西门,“阳合门”原建有瓮城,现也不存,从关城的整体布局看,是以城内真武山为中心,城墙向四周延伸,形成四个半圆形。大城套着小城,这种独具匠心的建筑布局,进可攻,退可守,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
关外城建有三翼墙,以小盘石的瓦窑关的一段城墙保存最好。“万里蜿蜒壁,千峰拥塞门”的紫荆关,是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古城燕下都
千年古城燕下都.从易县城乘车向东南行驶8公里,一种奇特的景观便会展现在眼前:在广阔的原野上,一座座高大的黄土丘排列有序,巍峨壮观。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下都址。燕昭王建黄金台招贤纳士和荆轲南渡易水刺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漫步在故城的小道上,二千多年前的瓦当碎片俯首皆是。登上故城中心的武阳台举目远眺,四周高大的建筑群遗址和古墓群尽收眼底,燕下都当年宏伟规模和繁华景象可见一斑。
清西陵
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距北京125公里。是清朝四个皇帝陵、三个皇后陵以及一些王公、公主、妃子园寝的陵墓群。西陵的陵园建筑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种最齐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名人:
荆轲
荆轲(?~公元前227年),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秦时涿县人现在的河北省涿州市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失败被杀。战国末期卫国人,汉族,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河北省易县城西荆轲山上,有荆轲衣冠冢。
狼牙山五勇士
抗日战争时期,狼牙山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1941年9月25日,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五名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牵着2500人的日本侵略军上了狼牙山,狡猾的日本鬼子还以为追上了我军的大部队。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5人,发扬自我牺牲精神,把敌人引到悬崖绝路。在战斗中他们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最后活动的石头也没有了,他们坚持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我们的大部队已安全转移,胜利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这时,他们也到了狼牙山的顶峰,面对黑呀呀的一片鬼子,他们毫不畏惧,砸烂了枪支,挺胸走向悬崖绝壁,面对空中高呼着:"万岁!乡亲们:永别了!"纵身跳下悬崖。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勇士。

国内看风水最厉害的风水先生有哪些

能帮自己才是好的。风水只是总称里面包含学术太多。佛法千千万,也就只有一条法能让自己成佛。并非佛法深厚都是能渡所有人。

介绍一下河北保定易县?

易县,古称易州,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因境内有易水而得名.总面积为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3万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境内山川秀丽,特产富饶,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待开发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现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30多种,尤其“七石一沙”储量最为可观(即金矿石、花岗石、石灰石、白云石、 大理石、蛭石、麦饭石和建筑沙),适宜于矿业和建材业的发展。全县有大、 中、小型水库27座,拒马河、南易水、北易水、中易水、 漕河5条河流横贯全县,丰富的水利、水能资源带来灌溉、水电和水产养殖之利。18. 67万公顷广阔的山场,为林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 清西陵等众多的名胜古迹,构成了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
易县虽属山区,但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铁路、公路齐备,京源铁路从北部穿过,高易铁路与京广铁路相连。公路四通八达,京广西线、津同、易保、易定、泥岭、良川等主要干线交汇于县城,乡村公路纵横交错。能源供应充裕,通过对小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既与国家大电网相连、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供电网络。该县是全国电气化县之一。通信设施完备,万门程控电话已与全国连网,近年内交换能力将达到3万门以上。易县初步形成了种植业、林果业、畜禽水产养殖业、矿产建材业、机械制造、副食加工、能源工业、工艺美术、建筑业、旅游十大骨干行业。为促进经济发展,该县依据“稳一进二兴三”的战略方针, 科学地制定了《易县国民经济“九五”规划》,规划设计了120万千瓦发电厂、60万吨水泥厂,北方石材基地等几十项重点建设项目。该县成立了项目办、外资办、 招商局及“三区一带”开发管委会等部门及服务机构,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横向联合的若干规定》、 《关于引进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的若干规定》、《关于外商来易投资的若干规定》等优惠政策。
易县辖8个镇、18个乡、1个民族乡:易州镇、梁格庄镇、西陵镇、裴山镇、塘湖镇、狼牙山镇、良岗镇、紫荆关镇、桥头乡、白马乡、流井乡、高村乡、高陌乡、大龙华乡、安格庄乡、凌云册回族满族乡、西山北乡、尉都乡、独乐乡、七峪乡、富岗乡、坡仓乡、牛岗乡、桥家河乡、甘河净乡、蔡家峪乡、南城司乡。
想了解更多去易县吧:http://tieba.baidu.com/f?kz=322775162

诞生过24位皇家国师的古代风水第一村三僚村有何独特之处?

我们知道,在古代的传统文化中,风水堪舆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古人们相信,自然界存在的河流山川布局,蕴涵着某种预兆,好的风水能够带来好运。在这种情况下,堪舆学成为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在今天依然有一定的市场。


在江西的山川中,就隐藏了一个神秘的小村庄,它因为历代传承堪舆学而闻名于世,在古代曾经出过24位皇家国师,参与设计勘定过明十三陵,紫禁城,明长城等杰作。它就是位于江西赣州的三僚村。如果你来到这个村庄,你一眼就会发现它的不同之处。


三僚村位于一个特殊的小盆地中,北边,南边,西边三面都是山,南北跨度2公里,东西跨度6公里。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为朝廷掌管风水堪舆事务的杨筠松逃难来到了这里,一眼就看中了这里的地形结构,非常像一个堪舆罗盘,是一块天赐的宝地,于是杨筠松带领弟子在这里安顿下来,搭起了三座茅屋,故而起名叫“三寮”,发展到今天就是三僚村。


从唐朝末年开始的千余年间,三僚村这个小小的村庄就走出过24位国师,还有36位钦天监博士,堪称中国古代风水的集大成者。现如今我们到这里去参观,还能看出不少门道,这里堪称是一座真正的“易学博物馆”。

在三僚村里,著名的景点多达十几处,如“鸳鸯溪”、“蛇形祠”、“杨公祠”等。这里几乎步步一景,如果你想了解古老的易经八卦,在这里有最生动的故事给你。


三僚村的名气已经传到了国外,这里的风水文化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遗产,同时被评为了国家4A级景区。最近几年,这里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甚至还有国外的纪录片机构,他们专门带着摄影机来探索三僚村的神奇。

赣南四大堪舆祖师是哪四人?

后人尊称----杨(救贫)、曾(文辿)、赖(布衣)、廖(金精)为风水形派赣南四大祖师。
赖布衣
---原名赖风冈,字文俊,自号布衣子,故也称赖布衣,又号称“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人。生于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1126年间),九岁即高中秀才。曾任国师之职,后受奸臣秦桧陷害,长期处于流落生涯中。赖布衣的足迹几乎踏遍祖国大地,凭着精湛的堪舆理论于与技术,一路怜贫救苦,助弱抗强,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风水大师”的名声不胫而走。、广州、英德等城市都是由赖布衣堪定选址。传说赖布衣所著《青乌序》刚刚脱稿就被南华帝君的使者白猿取走,经一百多年后传给了刘伯温,刘伯温凭它辅佐朱元璋成就了帝业。又有传说孙中山先生的祖坟也是赖布衣堪定的。后来赖布衣看破红尘,遁隐山林,长与青山白云为伴,不见其踪。赖布衣被尊称为赣南四大堪舆祖师之一。赖布衣故乡的“布衣祠”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前来瞻仰的同胞络绎不绝。传世有《催官篇》等。
杨救贫
--- 风水地理堪舆祖师- 杨救贫
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江西通志)载:(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生于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三月初八日戌时。
出身清贫,为官清廉的杨筠松,虽身为朝廷命官,但视富贵荣华为过眼烟云,无感恋栈,而心系山川风水,一旦投身其间,则如鱼得水,流连忘返。因此,终于弃官为民,远离京都,回到南方,以他擅长的风水地理术行于世。他平素自奉甚俭,而怜贫恤苦,多方周济,不遗余力,民间极为崇敬,有口皆碑,世人称之为(救贫先生)。
在堪舆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杨救贫力主因地制宜,因形择穴,观察,分析地势、方位,从而择定阴宅、阳宅的最佳伅置,渐渐演变发展成为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世称(形势派)、(峦体派)或(江西派)(亦称(赣)派),被后世堪舆界尊为(江西派)风水地理祖师,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个学派源远流长,迄至于今。海峡两岸、港澳和东南亚等地,自称杨救贫若干代传人的,大有人在。
曾文辿
---曾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缝舆,号逸真,江西于都葛垇小溷村人,生于唐大中甲戌岁(854),卒于梁贞明三年丙子岁(916),享年63岁。其父曾德富。兄文遄、弟文迪,文辿排行第二。曾公幼习诗书,熟究天文经书,黄庭内经诸书。隐居雩都黄龙寺时,缘遇杨公筠松,得其悉心指黠青鸟,遂得堪舆大道。
后梁贞明丙子年,曾公与诸徒袁州万载觐丘山(今江西宜春万载县),肖形五牛饮水穴,穴结池心,授指谓子徒曰:“吾死葬此,切记”。时值腊月,果卒。诸徒如命安厝。命其地曰:“曾仙塘”。后经数年,其徒于豫章江西南昌复见文辿师,惊其未逝,之后遂启其冢,果空棺,始知文辿师尸解,真成地仙矣。著《寻龙记·八分歌》俩卷行世。
后人尊杨(救贫)、曾(文辿)、赖(布衣)、廖(金精)为风水形派四大祖师。
曾文辿是三僚曾氏开基祖,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辿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
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
廖金精
---廖金精名瑀,字伯玉,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
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
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中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杨公祠大门的对联“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就暗寓了这个故事。廖瑀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