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面相诊断图,面相看五脏怎么看
舌的对应五脏位置
舌头的不同部位对应不同的脏腑:
心肺居上,放以舌尖主心肺;脾胃居中,故以舌中部主脾胃;肾位于下,故以舌根部来主肾;肝胆居躯体之侧,故以舌边主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这种说法,一般用于内伤杂病。
舌头的不同部位对应三焦:
舌尖主上焦,舌中部主中焦,舌根部主下焦。这种分法多用于外感病变。
舌头的不同部位对应胃脘的不同部位:
以舌尖部主上脘,舌中部主中脘,舌根部主下脘。这种分法,常用于胃肠病变。
以舌的各部分对应脏腑,是目前正在研究的生物全息律课题,很有参考价值,临床诊断上,还可结合舌质 舌苔的诊察加以验证,综合判断,不可过于机械拘泥。
看面相,我有没有五脏六腑?
五脏都在,六腑需要调理。
五官分别对应的是哪五脏哪六腹?那脸和舌头呢?
一:五官分别对应的五脏为
鼻为肺之官
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
鼻孔为肺气所主
所以肺开窍于鼻
鼻是肺之官
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
目为肝之官
肝开窍于目
得了肝病会在眼睛上有所表现
一般得肝病的人两个眼角会发青
孩子如果受到惊吓
鼻梁处常会出现青筋或者青痕
这也与肝有关联
口唇为脾之官
脾开窍于口
口唇是脾之官
得脾病的人会出现唇黄或者嘴唇四周发黄
嘴唇脱皮
流血等症状
这些都是阳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舌为心之官
心脏有病一般会出现舌头不灵活
舌蜷缩等症状
口误
经常说错话也是心气不足的象
耳为肾之官
耳朵是肾之官
耳朵的病都会跟肾相关《黄帝内经》里有“肾开窍于耳”的说法
得肾病的人会有耳聋
耳鸣的症状
二:舌头对应的分别如下
如果舌本强或者舌头很痛的话
这与脾经相关
是脾不足造成的
如果舌头伸出来后老抖
这是由于中焦脾胃的气不足
然后造成上焦无力
导致心精不足
因为心开窍于舌所以心精不足则抖
即会出现手抖
腿抖和舌头抖的情况
有时会不经意地咬舌头
这其实也是病症的一个表现
咬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气不足导致
心气不足则咬舌尖
肝胆气不足咬脸颊的里部
叫“啮颊”
咬嘴唇则是胃气上冲导致
《黄帝内经》里有“阳明气至则咬嘴唇”的说法
三:关于脸
因为脸上所循行的经脉如果不算络脉
就只按经脉来算
一共有十一条经脉
所以在这里稍微简单的说一下
从面色上看
首先是面尘脱色
意思就是说
脸色一点儿都不红润了
还有一个解释是说没有表情
就是人如果血不足
那么就会连表情都没有了
面尘脱色在中医里边指的是肝病
是血虚不能上荣之象
就是血太虚了导致脸上没有了表情
同时面色惨白
甚至口唇都是惨白的颜色
有一种叫做面如漆柴
这是肾病的表现
如果面红并且眼珠子发黄
这是心包经的病
这样的人老有点喜笑不休
还有一种叫面微有尘
体无膏泽
这种面相是就像人的脸上蒙了一层尘土
身体也一点儿都不滋润了
这实际上是胆气被郁
胆经生发不起来
精气不能上荣到身体的各个地方的象
再有一种叫颜黑
鼽衄
颜黑属于胃肾病
这样的人整个前额都是黑的
前额为脾胃所主
前额发黑是肾水上泛的象
也就是水反侮了土
如果前额黑
同时还出现鼽衄
这是太阴脾不能统血了
就是脾不能正常发挥统血的功能所致
属于脾经病症
关于颧骨
中医认为
小肠经循行经过颧骨
小肠经斜络于颧
小肠经在中医里归属于太阳
颧骨高一般阳气特别足
关于脸颊
中医认为
大肠经是走脸颊的
如有不清楚可再询问
宝贝可爱
手工制作
欢迎团队人员进行相关补充
一个人的五官变化可以看出你的健康状态,具体怎么观察呢?
可以观察一个人面色,如果面色发黑黯沉,说明并不是很健康;还可以观察眼睛,如果眼神无光涣散,那也说明身体并不健康。
面部反射区挂图的内容介绍
中医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熏于面……。”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及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均分布到面部,其余的阴经通过表里两经的经别相合而上头面部,奇经八脉也循头面,使面部与全身的脏腑、肢节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面部是人身各部气血汇聚之所,是全身脏腑、肢节、经络的反映中心。由于面部气血丰富,皮肤薄嫩,故反映体内疾病也最为灵敏。因此,人体有病时,往往可以在颜面部有所反映。《黄帝内经》就系统描述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面部的特定投射区域,并赋予其全息诊断学意义。
面部反射区的定位与主治:
头面:额正中点。主治头面病、脑病。
咽喉:头面与肺连线的中点。主治咽喉炎、梅核气等。
肺:两眉端连线的中点。主治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心:位于鼻梁骨的最低处,正当两目内眦连线的中点。主治心悸、失眠等。
肝:心区与脾区连线的中点。主治肝病及两胁疼痛。
胆囊:在肝区两旁,当目内眦直下,与肝区相水平。主治胆囊炎、胆石症等。
脾:位于鼻尖。主治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
胃:位于脾两侧,鼻翼的中央偏上方。主治胃痛、胃胀、恶心、呕吐。
膀胱: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相当于水沟穴的位置。主治痛经、阴部痛、腰痛。
子宫:与膀胱区重叠。
大肠: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主治便秘、腹痛、泄泻等。
小肠:在颧骨的内侧,与肝区、胆区在同一水平。主治泄泻。
肾:在颊部,当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的垂直线相交处。主治遗尿、癃闭等。
脐:肾区稍下方。主治绕脐腹痛。
胸(乳房):在目内眦稍上方。主治胸痛、胸闷、产后乳少等。
背:在耳屏前方。主治背腰痛。
肩:在颧部,目外眦直下,颧的上缘,平小肠区。主治肩臂疼痛、肩周炎。
臂:在颧骨的后上方,肩区的后方,颧弓下缘处。主治臂痛。
手:在臂区的下方。主治手背肿、手指是痛。
股里:即大腿的内侧面。反向区在近口角旁约0.5寸。主治大腿内侧疼痛。
大腿:在耳垂与下颌角连结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主治大腿痛或活动不利。
膝关节:两牙床的中央,相当于颊车穴的部位。主治膝并节痛。
小腿:在下颌角的前方,下颌骨上缘处。主治腿肚转筋、小腿痛。
足:在小腿反射区的前方,目外眦直下,下颌骨上缘处。主治足部肿痛。
应用面部反向区诊断:
《灵枢·五色》指出:“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沉浮,以知浅深;察其色夭,以观成败;察其散败,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说明人体一旦发生病变,在面部相应位区就会出现色泽和形态的变化,通过观察五色及形态异常的部位所在,可以判断具体病变的脏腑。如两眉之间是肺区,肺部疾患常在此处出现异常,如肺气不足,肺区呈现(白光)白;气血淤滞者则表现为青紫。前人还有“印堂平正命宫牢”之说,即印堂丰阔平正,两眉舒展为吉相。如两目内眦连线的中点是心区,女性、儿童的鼻梁过宽或过窄,则大多数有心脏衰弱或畸形的可能。人中沟上部是子宫和膀胱的反射区,正常伯人中沟整齐端直,上宽下窄,沟道深浅适中,沟缘清晰对称,提示子宫、阴茎等生殖泌尿系发育良好,女性月经、生殖等功能正常。而人中沟狭长的女性,易出现痛经、子宫下垂;人中沟上窄下宽,多提示子宫后倾或后位,常有行经时腰酸,严重者可影响受孕;人中沟短浅,男性可有阳痿、遗精之患;人中沟部位色黑,可见于肾病综合征及尿毒症患者;人中沟部位色灰暗失荣,多见于阳痿、男性不育、房劳过度、遗精及男性泌尿系疾病,以及女性宫颈炎、附件炎、孵巢囊肿、头是脾区,鼻翼是胃区,正常人的鼻子外观端正,鼻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若鼻头色黄,为内有湿热;鼻头黄而无光泽,为气虚有痰;鼻头色白为气虚血少,小儿脾虚泄泻、乳食不化;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鼻及其周围的皮肤发黄。肝区皮肤青黄,或有黑褐色斑点、斑片,伴面色晦暗者,多有肝病;肝区出现如蟹爪状的毛细血管扩张并向眉心延伸者,多有肝硬化。研究表明,《黄帝内经》这种根据面部形色变化测知脏腑病变的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另外,观察面部五色的浮露与沉滞,可以了解其病变的浅深;观察面部五色的润泽与晦暗,可推知疾病预后的好坏;观察五色的散漫与聚结,可以测知病程的长短。如面部色泽含蓄而明润则病轻,色泽沉滞而枯槁则病重。五色从不向上蔓延,则提示病情即将加重;五色从上而下逐渐消退,则提示疾病即将痊愈。五色在面部的表现,与脏腑所主相应部位有关。整个面部分为内、外两个层次,内部归属五脏,外部归属六腑,如五色变化从外走内,则说明病变由腑及脏;五色变化从内走外,则说明病变由脏及腑。
应用面部反射区治疗:
面部反射区的应用很广泛,临床常用针刺、指压或按摩面部的相应区域治疗疾病。面部反射区的选用方法如下。
根据疾病的相应部位选取。按照病变的脏腑器官选取相应的反射区。如咳喘可选肺区,痛经可选子宫区。
根据面部的反应点选取。当有病时,在面部相应反射区常出现色泽或形态的变化,或出现压痛点,即反应点。如胃痛时在胃区常有变化,此时可选取胃区治疗胃痛。
根据中医理论辨证选取。如胃痛,属于肝火犯胃者,除选取胃区外,还可选取肝区。
五官分别对应的是哪五脏哪六腑?
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这就是五官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