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行大运的寓意,撞大运什么意思

行大运什么意思?

行大运的意思是走好运。

一、行

释义:走。《说文解字》认为是“人们在路上走或小跑”。

引证: 丁玲 《母亲》:“对面山脚边,有几个小孩骑在牛背上,找有草的地方行走。”

二、大运

大运是命理学的常用名词,其是从月柱敷生出来的若干柱动态的五行,大运的旺衰来源于月令。大运是指一个人一生中若干个十年阶段的运气状况。“运者,运气也。”“夫运者,人生之传舍。”运的大小是以时间长度来划分的。称其为大,是因为十年一大运。

“大运”一词有谓天命,上天的旨意、天体的运行、犹时运、指好运、旧时星命术士谓人之运命十年一大变的意思。



扩展资料:

大运的相关词:

1、大者:

“奢”字为形声字,从大,从者,者亦声。“者”指“非农家庭”、“城市人家”。“大者”就是“城市里的大户人家”,典型的“大者”就是皇家。本义指宅院大、排场大。奢与侈二字常连用。“侈”指“人多”,即佣人多,随从多。

奢字现在指用钱没有节制,过分享受:~侈。~靡。穷~极欲。奢字在《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中还有多种释义和词组。如过分、美好、出色;词组有奢尚(奢侈的风尚)、奢欲(奢侈的欲望)、奢绮(奢侈华丽)、奢薄(风俗奢侈,人情,浇薄)、奢阔(奢侈阔绰)等。

2、大船

《大船》是一部历史厚重感极强的漕运文化的史诗,讲述从清末一直到抗战胜利漕运发展的历史,引领读者的思绪回到那社会旋涡之中,去体验磨难与胜利。

那一幕幕水乡风光的展示,那浓郁敦厚的民俗民情的描写,既朴实又生动,把水乡风光的美,水乡人民生活性情之美,像一幅国画的长卷一点点展开,让读者慢慢品味,细细咀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词典-行

肇庆的民风民俗?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各处乡村各处例,在肇庆,清明却有独特的风俗,如吃甘蔗,吃荞菜等。
端午,划龙舟、吃粽子,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
中秋习俗有赏月、拜月光、吃月饼、吃田螺等传统元素,肇庆各地的中秋习俗也有不同,如封开的山歌对唱,鼎湖、高要的烧番塔,四会拜月姑,端州白石村训火头等。
春节:肇庆人过春节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比如:炸角子、煮裹蒸棕等,尽几年来,还会有花灯等活动。其他具体的,在网上找了个帖子,也贴在下面:
农历十二月十五左右,直到二十二,是我们为过年大扫除的时间。每家每户扫天花板,洗窗帘,换洗被褥,擦拭窗户,桌子椅子。家里被扫得干干净净。二十三、二十四,是我们肇庆人送灶王爷升天的好日子。我们这里有一句俗语叫做“官三民四”,也就是说二十三是当官的人家做甜糍粑拜祭灶王爷,而平民百姓家则是在二十四做甜糍粑拜祭灶王爷。传说灶王爷吃了甜糍粑,嘴巴甜甜的,升天以后,会在玉皇大帝的面前说我们的好话,让我们一家人寿年丰,平安快乐!
农历二十四以后,大家就赶紧置办年货,如冬菇、鱿鱼等海鲜产品,用来过年自己家里吃的与招待客人的;还有瓜子,糖莲藕(肇庆的特产)、糖椰角等果脯,糖果,花生等东西。到了二十五,就该准备过年的食物:裹蒸棕(肇庆特产),鸡、鹅等家禽,就还有各种各样的蔬菜。二十七,家家户户准备包裹蒸棕,这一天,全家老少都一齐行动起来,母亲把冬叶放在锅里煮,煮出冬叶的苦涩。然后拿清水洗几遍,再用一个木桶浸泡。第二天再捞起包裹蒸棕。这样,裹蒸棕的肉就不会苦涩,只沾上冬叶的香气。这一天还要浸泡磨开的绿豆,并淘去豆壳。第二天,准备好新鲜的猪肉,用芝麻炒香待用。淘洗好糯米以后,就可以包裹蒸棕了。裹蒸棕包好后,还要放在一个大锅里煮十二个小时,那样,香气四溢的裹蒸棕就做好了。
大年三十,是家家户户团年的好日子。这一天,大家杀鸡杀鹅,煮上一些鱼(寓意年年有“余”)等拿手好菜,熬上一锅美味的汤。下午三点左右,家里的女主人就准备好祭祀祖先的鹅、猪肉、年糕,桔子等东西,拜祭祖先,祈求一家团团圆圆,日子过得和和美美。接着,就煮好团年饭菜,六点钟左右,一家人围着吃团年饭,晚辈给长辈夹菜,其乐也融融。吃过晚饭,大家就洗澡,换上新衣裳,到大街上走走,观花灯。我们叫“行大运”,寓意在新的一年,吉星高照、好运连连。十二点之前,大家回到家里,准备放鞭炮,家家户户都把一大串一大串的鞭炮吊在家门口,只等那新年的钟声敲响,就同时燃起鞭炮。十二点的第一声钟声敲响(这也是新年的第一声钟声),大家同时燃起鞭炮,只听见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硝烟。鞭炮声过后,女主人会燃烧起鸿运钱,金银元宝接财神,相传来年就会发财就手。接着,父母亲就会给子女红包,做为压岁钱,祈求子女新的一年平平安安、身体健康。
大年初一,我们肇庆人是不去拜年的。这一天,是人们最闲的日子,这一天不能杀生,而且各行各业都停业,大家在家里休息,或者去景点游玩,照相。在农村,这一天,村子里的醒狮队出动,给各家各户拜年,大家敲起锣,打起鼓,舞起狮子,村中的那女老少都来观看舞狮,气氛很热烈。大年初二,是开年的日子。这一天,家里的女主人准备好鸡、裹蒸棕、汤圆等东西再次祭拜祖先,祈求今年万事如意,生活美满。这一天,是外嫁女回父母亲家拜年的好日子,女儿携带夫君,子女,带上裹蒸棕、鸡、腊肠、水果回娘家。父母亲很高兴,连忙煮一顿好吃的饭菜招待女儿女婿一家。这一天,一家人愉快地相聚,共享天伦之乐。
大年初三开始直到初六,是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的日子,晚辈买上礼物给长辈拜年,同辈的相约或者喝茶,或者外出游玩,聚聚旧。初七,是“人日”,家里再煮一顿好吃的团聚(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不能在父母亲家里过,要在婆家或者自己家里过)。第二天,初八,很多人都上班了。到了十五,是元宵节,我们这里有的店铺让人猜灯谜,大家猜对了,就会领到一份礼物。还有,家家户户都会煮上汤圆品尝,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快乐!过了十五,春节结束,大家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踏入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开始,大家都在努力,希望过上更好的日子。

阳春过春节习俗

简单概括是以下几个:
《除夕》、《贴门神》、
《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守岁》、《放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接神》、《踩祟》、《祭祖》、《送财神》、《饮屠苏酒》、《隔年饭》
各习俗的解释如下,太多了,怕你没耐心看...
要是看不下去就别看了..至少我已经看傻了- -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朱仙镇木板年画 对脸门神 马上鞭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广州过年有什么习俗?

广州自腊月廿三“谢灶”那天开始,便进入了年关,每天活动都有严密的安排。即廿三谢灶、廿四开炸、廿五蒸糕、廿六扫尾、廿七洗嘢(嘢,广州方言,即东西),廿八包粽、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是节前的安排。
谢灶 :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说到贡品,想起小时候奶奶说过的一句话:“冬柑,年橙,谢灶桔”。意思大概是冬至拜神的时候要用柑桔,过年用橙,而谢灶就要桔)。并写好一张“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从谢灶那天起,就开始进入年关了,人们忙碌起来。廿四开炸,我想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习俗了。《粤东笔记》所云:“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开炸的东西大概会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广州市除蒸年糕外,还喜欢做萝卜糕、伦敦糕、马蹄糕、九层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扫屋,以便干干净净迎新春。还有“迎春扫尘歌”:腊年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至于廿八包粽,我从来没有听过,问了家里的老人,他们都说广州现在没有这样的习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后来看了一些资料,这样的习俗在粤西地区还有保留。我们家廿八会去买鱿鱼、发菜、冬菇、虾米、粉丝等年货。廿九贴春联包括贴门对、横额、单语等。单语多写着:“天官赐福”,“新春大吉”,“万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发财”。这些单语都是要按照神位来张贴的。三十团年,劏鸡杀鸭,拜祭天地、祖宗、接财神等,这一天,家庭主妇们都会很忙。晚上全家吃团年饭,然后就正式进入新的一年。
这里要另外说一个传统的习俗,广州人叫“开门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时,到了交子之际,便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或者贴上红底烫金的“开门大吉”单语,烧开门炮。此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有些人为了“抢炮头”,提起几分钟把炮烧响。其他人闻声接引,一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持续几个时辰。两三点后才逐渐安静下来。四点多钟,鞭炮又一次响起来,到天亮方止。开门出去,家家门口,大街小巷,都铺满了一层星碎的炮竹红纸,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但是现在的广州,由于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经没有这样的新年习惯了。虽然还是会有些“不怕死”的人会“开门炮”但是热闹的程度真是不及过去。少了这一活动,总是觉得,现在的过年与小时候相比,气氛没有这么的浓厚。
不仅是“开门炮”,现在的广州人保留这些节前风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举例,我自己觉得,相对其他家庭,我们家算是春节的习俗还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廿三谢灶、、廿七洗嘢、廿九贴春联、卅团年,这些活动还是有进行的,母亲在年关有空的时候还是会蒸一些糕品。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广州家庭都怕麻烦,或者是没有时间,糕品都是用买的,三十的团年饭不再在家里面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团年。
正月初一开始过年;每天亦有固定的礼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春节的活动,一直闹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行大运” 大年初一。据说是以前的广东人,初一早上就会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绕着村边,有的围着田园,有的循着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称“行大运”,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来,万事胜意。正月初二谓之“开年”,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携儿带女去串亲访友。继续拿我家的情况举例子,早上妈妈会杀鸡拜祖宗,拜完之后就开始做开年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吃“开年饭”)。吃完开年饭,就带齐东西回到外婆家,开始拜年。走的时候,外婆或者外公就会把用红纸捆扎的生菜,芹菜,葱给妈妈,当回礼。表示:全家生机勃勃,大人勤勤恳恳,小孩聪明伶俐。人日游花地——正月初七为人日,广州人日游花地的风俗。
新春期间,广州人有很多禁忌和习惯: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农历大年初一不能洗头,怕洗走财气;年初二是开年,自除夕年夜饭后,到今天才能动荤;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着车公诞、人日等等有说不完的讲究。还有,过年时不能买鞋,因粤语发音“鞋”同“唉”;买书更不行了,书发音同“输”,怕这一年都“输、输”声,更是大忌。在大时大节,喜筵寿宴上,习惯于谈吉利语,不说丧气话。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声“岁岁(谐碎)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在春节期间,亲故见面,总是说些甘露醇语,相互祝福。如恭喜发财、龙马精神、万事胜意等。过年期间,长辈会给小孩一些钱,称为“利是”,寓吉祥之意。过年的菜肴除鸡外,商店还必备烧肉(取红烧赤壮之意)、鱼(年年有余)、发菜蚝豉(发财好市)、粉丝(联绵不断)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甚至旧时女人洗头也要挑个吉日,初一、十五不能洗头,据说会亵渎神明。不过随着科学普及、时代进步,一些迷信的风俗也逐渐消失,为新的社会风尚所取代。
广州人不喜爱断枝摘下的花,习惯于连根盆栽,一盆盆地运。许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在天际飞奔,神奇极了。这些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我想,内地的人们过春节,大多用红纸与鞭炮来装点,那里的春意和吉祥气,是人工铺设起来的。唯有广州,硬是让运花车运来一个季节,把实实在在的春天生命引进家门,因此庆祝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
以上两段话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记》里面的话。的确,广州的春节是用花砌成的。广州人过年不吃饺子,广州人过年要逛花街。
广州传统迎春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则在二十七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这些花街就已禁止车马通行,有关部门开始为花农搭售花的棚架和摊档。花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几天就开始运来,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市,那时十里花街上张灯结,喇叭里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人们看花、买花、“卖懒”,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农住吃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进人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常常还有著名书法家应众挥毫,更加热闹。直到午夜两点钟,人们才慢慢散去,花农们也把卖剩的鲜花,降价拍卖,不留一点剩余。游花街的人们,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拣到了很好的便宜货。于是乎人人皆大欢喜,高高兴兴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最传统的应节食品象征了广州人对过年的期盼: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最会吃也最能吃的广州人,过年的食品是最重要的,而且品种非常丰富。爆谷、煎堆、油角、蛋散、芋虾、年糕这些都是广州的最传统春节食品。
俗谚云:“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煎堆是家家必备的。煎堆馅为爆谷拌糖胶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开,去掉谷壳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着芝麻。整个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黄色即可。现在也没有那么讲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会放馅的也有。另外,还有油角,其中又有软角、脆角、酥角之分。小时候,每年快过年的时候,奶奶,妈妈带着我一起做“油角”,虽然我不是很爱吃,也做得不好,但是和家人一起做“油角”的快乐,也是过年的一种乐趣。再有“糖环”、“冬果”、“蛋散”、“芋虾”等油炸食物。“糖环”用糯米粉搓成团,压进木模中,逐个“批”出,炸成金黄色,酥脆可口,一般是甜的,也有咸的。“冬果”用糯米粉做成小条状或片状炸熟。“芋虾”是用槟榔芋刨成丝后和合米粉浆落油锅,吃起来酥化可口。“蛋散”用面粉加猪油、蛋拌好而炸成。甜的加糖拌粉,炸后粘上糖胶;咸的加南乳、盐拌粉,吃起来酥化可口。
春节还必备瓜子,有红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莲藕、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冬瓜、糖桔饼、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类则有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笼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开口的竹笼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数十斤的米做成一个年糕,金黄色的糕面插上红枣、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鸿运长驻。萝卜广州方言称“菜头”,取“菜”与“财”的谐音,过年食萝卜糕,是寓意招财进宝。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粤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不得不提的是广州人的餐桌的菜式。广东地区新春美食品种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赋予美好的名称,使人乐意享用。如发菜炆猪手称“发财就手”,发菜炆蚝豉即“好事发财”,咸酸菜炒猪舌(广州人称猪利)叫“一本万利”,炒鲜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胆扒冬菇叫“满地金钱”,鱼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还有各种鸡类制品,美其名曰“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鸡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谓“无鸡不成宴” 嘛,还有烧猪肉,除婚嫁中象征贞洁外,新春则寓意壮旺。年初一午饭时,还必备一味素菜,俗称“罗汉斋”,用绍菜、木耳、粉丝、虾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腊味的,但起筷时要先吃“斋”。

什么是大运年?为什么大运年有好还有坏

命运二字,命为静词,是天生的,犹如一粒金子与生俱来,是受人喜爱的贵重物品;运为动词,是后天的运行轨迹。同样一粒金子,命是一样,而运则不同,有的金子永远被埋在沙土里,哪怕重量再大,质量再高,终不能为人所发现,更何谈受重用,受人喜爱。这就是所谓命好运不好。而有的金子尽管质量不高,重量不大,但却被捧上重要用途。如一粒小金子,用在钢笔尖上,就价值巨升。所以,尽管其质量差,重量小,但他运程极好,这就是所谓的命好运也好(或命不好而运好)。
人的大运是十年一变,所以才有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之说法。所以一个人必须知道何时走好运,何时走败运,以达到趋吉避凶。当一个人财运官运亨通之时,即此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登上了山峰,那种一览众山小,大自然尽收眼底的喜悦之情难以言尽。可人总不能停留在山顶,此时无论往山的那边走,都是下坡路,即走退运。当一个人在人生最低谷时,往那边走都是上坡路,越走越高,即行好运,此为绝处逢生之理。
排大运:四柱为命, 大运为运, 命和运合为人一生的命运, 命运结合方知吉凶祸福.大运是以四柱中的月柱来排定的, 有男女顺逆之分, 起运数计算也有顺逆之别.
大运排法: 阳男阴女顺排, 阴男阳女逆排, 一般排八步运. 如, 庚戌年己卯月生男, 为阳年生男, 其大运为: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丁亥. 庚戌年己卯月生女, 为阳年生女, 其大运为: 戊寅, 丁丑, 丙子, 乙亥,甲戌, 癸酉, 壬申, 辛未. 丁酉年甲辰月生男, 为阴年生男, 其大运为: 癸卯,壬寅, 辛丑, 庚子, 己亥, 戊戌, 丁酉, 丙申. 丁酉年甲辰月生女, 为阴年生女,其大运为: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起运数: 大运数的起法, 以三天折合一岁计, 即一天折合四个月, 一小时折合五天. 计算时, 如起运总数为18天, 被3除, 等于6, 即为6岁起大运. 如为19天, 则为6岁4个月起大运. 每十年行一步大运.起运天数的计算, 是以出生之日所在月令, 分男女顺逆算出.阳年生男, 男命以出生之日数至本月令结束, 如辰月生人, 其月令为清明之月, 清明结束之时, 即立夏巳月交节前夕. 如九五年四月二十一日生男, 阳年生男从二十一日数至五月初九清明节令结束, 芒种开始, 共十七天, 除3等于从5岁零八个月开始行大运. 如果这一天生女, 从二十一逆数至四月初九, 即立夏开始之日, 共14天, 除3等于从4岁零八个月行大运. 阴年生女同阳年生男,阴年生男同阳年生女.
岁运总论:十年一运, 包含了十天干的十年流转, 大运天干走好好运, 流年不会十年都一样好. 最好的年头是一生得力的几年, 这些流年中还会因为刑冲克合等组合好坏而损益用神. 用神受克受损耗的几年中, 会有一些不顺, 也还会因为刑冲克合等组合好坏而损益用神, 但大运天干为好运, 不顺就是暂时的. 大运天干不好则相反.
大运干支本身是互相联系着的, 干支五行相生或相克或相同, 都增其好运或增其坏运. 如果上干克下支, 损耗上干之气; 上干生下支, 泄上干之气; 下支克上干, 抑损上干之气; 下支生上干或同上干为生扶上干之气. 此外, 大运和流年好比第五柱, 第六柱, 不但参与四柱的综合平衡, 而且直接分十年一阶段, 流年一太岁预示出吉凶.

谁能帮我解释下 大运 ??

古人以十天干(甲乙丙丁...)、十二地支(子丑寅卯...)排列为六十甲子,记述日历(年月日时辰)。所谓六十年一个甲子,意为一个循环。同时,对天干、地支分别赋予了季节、金木水活土五行属性等等。八字算命测运,简而言之,就是指你出生的年月日时的甲子日历的八个字本身及其之间相互关系代表的寓意;运,就是你八字的八个字(主要看出生日的两个字)与你出生后生活的每年月日甲子历的字之间的关系。
你提到的那么多八字专用词解释要化很多时间,不系统解释你也看不明白。一种是在网上查阅系统知识;一是谁给你算的让他跟你解释。这里,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大运。
大运,就是根据出生日按照一定规律推算的你一生运程的总体趋势。以十年为一个阶段。根据你的资料,你从11岁起运。将经历“胎 养 长生 沐浴 冠带 临官 帝旺 衰”各个阶段(这些阶段就是根据你生日的字与你大运的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之间的关系得到的寓意)。
胎 养 长生 沐浴 冠带 临官 帝旺 衰等是什么意思呢?代表日出日落从胎、生——成长到衰、绝、死、墓的周而复始过程。你的大运排得非常好。一生顺利风光,你从字面理解,自己也应该舒服吧。人生的顶峰当在40-60岁。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愿你风光时戒骄戒燥。
本人非专业人事,平时看书略知一二。说得不对,不要计较。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