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红线对于房市的影响,三条红线对买房的影响

中国地产100强三道红线情况是什么?

央行和住建部将限制开发商融资的政策,实施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个人住房贷款集中度稳步降低。

三道红线是针对所有的开发商划出的三个标准,分别是:

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

2、净负债率大于100%。

3、短债比小于1。

如果有房企全部踩中了这三道红线,那将被归为红色档,其后果就是有息负债规模不得增加。

如果只踩中两道红线,则将被归为橙色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

如果只踩中一道红线,那就被归为黄色档,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将扩宽至10%,对于一道都没踩中的房企,则被归为绿色档,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5%。

绿、黄档安全区房企增多剔预资产负债率仍为老大难,2020年8月住建部、央行联合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对12家试点房企有息负债规模设置了三道红线,其中包括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超过100%,短债比要大于1。

据中国网地产统计,目前12家试点房企中,除保展、阳光城、绿地未发布年报外,其余9家均发布年报及公布三道红线数据,其中,中海、华润、华侨城3家为均未踩线的绿档房企,万科、融创、碧桂园、新城、中梁5家房企踩中一条安全线至黄档房企。

依据三道红线规定,如果三项指标均不达标,归为红档,有息负债规模不得提升,两项不达标,归为橙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一项不达标,归属黄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10%,三项指标全部达标,归为绿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5%。

据中国网地产统计的73家房企三道红线指标中,绿档房企达33家,占比45.21%,黄档房企32家,占比43.84%,橙档房企5家,占比6.85%,红档房企3家,占比4.11%。

房地产三条红线指的是什么

1、房地产三条红线是为了限制房地产行业风险的一条政策。若未达标,监管层将要求金融机构对相应房企的全口径债务进行限制。房地产三条红线的具体内容为: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超过百分之七十,净负债率不超过百分之百,短债比不小于一。相关报道还称,房地产企业被分为四档进行管理,分别是。

2、若上述三项指标全部“踩线”。有息负债不得增加。

3、若指标中两项“踩线”。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

4、若只有一项“踩线”。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0%。

5、若全部指标符合监管层要求。则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5%。

6、目前。中国房价之高是有目共睹的,房地产行业的经营模式决定其是最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行业之一,因此不可不控制其风险。

楼市收紧再传信号!房企高终结:从房住不炒到“三条红线”

尽管房企已在有意识地强化资金安全,但政策的收紧力度,显然超过了预期,而且从各方面来看,这都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常态化手段。 房地产 企业借助高进行快速扩张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近几个月来,主管部门对房地产融资环节的监管,正在迅速升级。6月24日,银保监会发文强调“严控违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7月24日,房地产工作座谈会召开,提出“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8月20日,央行、住建部召开重点房企座谈会,研究落实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

其中,对房地产融资的管理,主要是以“三条红线”为标准,具体为: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短债比小于1倍。根据房企的“踩线”情况,分为“红、橙、黄、绿”四档,然后实施差异化债务规模管理。

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长期以来,房地产企业习惯了举债发展。在行业的“黄金时代”,通过阶段性的高负债来实现高增长的案例,始终存在。但与此同时,高负债也拖垮了一些房企的资金链,同时对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近年来,随着房住不炒的理念深入人心,房地产迅速向居住属性回归,对负债的管理也逐渐收紧。尽管房企已在有意识地强化资金安全,但政策的收紧力度,显然超过了预期,而且从各方面来看,这都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常态化手段。

从“C端”到“B端”

房地产融资政策的收紧看似十分突然,但实际上,近些年的 楼市 调控基调一直是“去”。

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此后,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多轮政策,地方也纷纷发文调控。到2019年,房地产长效机制逐渐落地试点,意味着这一轮楼市调控进入常态化阶段。

在这期间,针对需求端的去政策最为引人注目。各级监管部门在延续了以往的限购、限贷等措施外,还 推出“限售”措施,通过对房屋持有年限的规定,遏制短期内进行低买高卖的炒房行为。

今年第二季度,部分区域市场迅速从疫情中恢复,各路资金蜂拥进入楼市。为遏制市场过热,一些城市开始严打“资金贷”“房抵贷”等行为,另有不少城市发文封堵“假离婚”的漏洞。这些措施同样是在需求端进行去。

恒大研究院指出,2020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的占比为18.9%,较2016年全年的38.7%,大幅回落19.8个百分点。

直到7月24日的房地产工作座谈会 提出“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楼市去的重心,才从“C端”转移到“B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监管层已经有过多轮调研和征求意见,一些房企也参与其中。去年以来,很多嗅到政策风向的企业已经着手调整负债结构、控制债务规模。加之此前市场销售向好、融资环境宽松,目前整个行业的负债率水平要低于前几年。

国泰君安证券认为,2019年年中已是房企有息负债的相对高点。“房企2019年下半年开始已经着手降低有息负债规模,本轮融资政策收紧与行业战略部署是相一致的。”

实际上,对“B端”的监管,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化手段。多位受访者认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是房地产长效机制的一部分,在正式落地后会持续实施。

之力

根据国家的数据,房地产企业的到位资金中,有近一半来自于销售(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其余来自融资。因此,无论在需求端还是融资端,去政策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上海某大型房企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些年,对销售端的管控是越来越严的。以预售条件的变化为例,“最早的时候,拿完地,再有个规划设计图,就可以卖了;到后面,要求项目必须要开建,但只要地上和地下的层数达到‘正负零’即可。”

他说,这一政策此后演变为,除了要求建设进度外,还对资金投入的比例有所规定。到近两年,一些城市提出了 楼盘 必须封顶的硬性要求。而且按照规定,定金和预收款必须进入专门的监管账户,并被限定用于项目开发和建设。

“靠一个项目的定金和预收款,支撑一个或多个项目的滚动开发,那个时代早就过去了。”他说。

与此同时,在2013年-2014年后,房地产行业从供不应求进入供大于求的阶段,虽然仍有结构性的机会,但整体的需求红利正在迅速消失。

相比之下,在不同时期,房地产业的融资环境松紧不一,房企通常会借助融资环境较好的时机,获得资金上的回缓空间。更为常见的是,通过扩大融资规模,房企以高负债的手段进行扩张。

作为“三条红线”之一的“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一直被视为房地产业的负债率红线。在市场处于上升周期、行业快速扩张的阶段,突破这一红线的情况比比皆是。

以行业快速扩张的2017年为例,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2017年6月30日,136家上市房企的整体负债率为78.9%。在排名前50的房企中,有超过半数的房企资产负债率在80%以上。尽管这一指标是未剔除预收款的结果,但仍然偏高。

到今年年中,房企的资产负债率普遍下降,但即便在大型房企中,突破“红线”的情况仍然不少,且仍有约1/3的50强房企资产负债率超过80%。

“实际情况要比表内体现的更严重。”前述房企人士指出,很多企业通过表外融资,使得债务隐性化,而表内的财务指标仍是健康的。此外,近些年流行的跟投,也容易被做成表外债务。

他表示,这是房地产业发展惯性的一种体现,即通过高负债来实现高增长,甚至“弯道超车”。尽管也有因债务过重而导致资金链断裂的个案,但在过往的实践中,这一模式仍屡试不爽。

降负债易,高增长难

由于对债务规模进行精准约束,“三条红线”的推出,很可能打破这种路径依赖。

监管层根据“三条红线”触线情况不同,将房地产企业分为“红、橙、黄、绿”四档。以2019年6月底的有息负债规模为基础,三项指标全部踩线的“红档”企业,有息负债不得增加;踩中两项的“橙档”企业,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只有一项踩线“黄档”房企,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0%;全部指标符合要求的“绿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5%。

国泰君安以200强房企中有存量并且财务数据较为齐全的91家房企作为样本,按照“三道红线”划分,处于绿、黄、橙、红的房企分别占比31%、32%、13%、24%。

若对参加座谈会的12家重点房企进行划分,全部不踩线的“绿档”房企仅有四家,分别为保利、中海、华润、华侨城。

七成左右的“踩线率”,侧面证明了政策约束之苛刻。虽然在对外表态中多给予“利好”的定性,将这一政策称为对行业的规范,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企业对这一政策的研究已经展开。

记者了解到,很多房企已拿到上述文件的原文,但不清楚具体的执行细节和执行尺度。一些房企已经和相熟的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并未得到确定性的答复。有北京房企人士向记者透露,金融机构也在等待相关指导性文件的正式下发。

尽管如此,由于兹事体大,不少房企在内部已经形成了“降负债”共识。前述北京房企人士透露,其所在的公司要求,在政策正式落地之前抓紧研究,形成几套预案。

就整个行业而言,国泰君安认为,本轮政策收紧对行业整体影响不大,因为“行业整体偿债能力较为稳健”,实质风险可控。“融创、荣盛等部分房企虽处于红、橙档,但财务指标超过标准的幅度并不大,可以通过季末增加销售回款、表外融资、临近季末降低支出等方式改善资产负债表静态流动性,从而提升档位降低融资约束。”

但降负债易,高增长难。前述上海房企人士表示,“时代在变化”,通过高负债进行扩张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他表示,按照新规,即使达到“绿档”的标准,企业的借贷规模仍然有限,再考虑到行业已进入“白银时代”,市场空间正在缩小。这也意味着,行业的阶层会继续固化,“弯道超车”的机会不再有。此外,如果监管层的决心够大,未来还会对表外债务进行管理,届时企业融资的施展空间会更小。

至少从短期来看,这一预期已经引发了一些策略的变化,比如拿地和投资。在近期的房企中期业绩会上,雅居乐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陈卓林表示,“我们现在不能乱拿地……下半年如果没有好地、没有好项目,我们就到明年拿地,因为拿错地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房地产三道红线是哪三道?

三道红线”是针对所有的开发商划出的三个标准,分别是: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2、净负债率大于100%。3、短债比小于1。

如果有房企全部踩中了这“三道红线”,那将被归为红色档,其后果就是有息负债规模不得增加。

如果只踩中“两道红线”,则将被归为橙色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

如果只踩中“一道红线”,那就被归为黄色档,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将扩宽至10%。对于一道都没踩中的房企,则被归为绿色档,有息债务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5%。

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谈到“三道红线”时表示,“‘三道红线’之后是不是其他企业不好了你就有机会了,我觉得不能这么认为,这个影响是对整个行业的,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都变了。”

郁亮认为,中国房地产有三个阶段:2002年之前是土地红利阶段,“招拍挂”之后是金融红利阶段,而“三道红线”之后是管理红利时代。

他表示,万科从财务纪律升级为财经纪律,是要包含投资纪律等。这一次的监管是穿透式全面性的、表内表外全覆盖的,之前的财务技巧是不能用了的,现在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挑战。

融创三道红线情况的影响是什么?

房地产发展的趋势。
融创中国的业务结构分别是物业开发、文旅城建设及运营、物业管理和其它。其中,物业开发是融创中国的核心业务,在今年上半年占融创中国总营收的比重达到94,48%。
从业绩看,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实现合同销售额3207,6亿元,同比去年同期增长64,3%;实现营收958,2亿元,同比增长23,9%;实现净利润133亿元,同比增长13,6%。
从债务情况看,截至二季度末,融创中国的净负债率下降至87%,相较2020年末下降9,4%;非受限短债比达到1,11倍,较2020年末提升0,03倍;剔除预收款后的净负债率降至76%,较2020年末下降2,3%。其中,净负债率、短债比实现“退回红线内”。
在融创中国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董事会主席孙宏斌表达了乐观情绪:“房地产政策、双集中、三道红线和集中供地,这些政策特别合理,目标都是为了稳预期、稳房价、稳地价,这有利于优秀企业的发展。”
从2016年房地产行业限购、限贷措施的经验看,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融资成本提升,这使得行业内马太效应加速,头部房企的资金优势得以显现。在此次出台的房地产行业三条红线政策中,资产负债率高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短债比小于1的房企将归入红色档,其有息负债规模将不得增加。对于只踩中一条和完全没踩中红线的,其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可以放宽至10%和15%。
三道红线并没有对房企的总负债规模进行控制,其主要影响,是限制了行业内资金量的增长,而这将使头部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
在此过程中,融创中国的操作似乎更加淡定。与同为头部房企的恒大对比,恒大在2020年疫情刚刚爆发的节点推动网络卖房促销,9月推出全国楼盘7折销售。至今年,恒大再度推出75折购房基础上的额外93折优惠,同时,推荐他人购房者将拿到总房价1,5%~2%的推荐佣金。
2020年一整年下来,恒大的销售面积同比增长了38,3%,销售回款同比增长达到38,5%,全年回款率为90,3%,销售额目标完成率达到111%。同年,许家印喊出“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的口号,誓要完成增长转型。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恒大对高模式的依赖程度甚于其它房企——公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恒大的融资成本高于碧桂园、万科、融创中国、新城控股等主要房企。

个人房贷收紧?“三道红线”叠加,确有大行压缩涉房贷款

房企的融资环境日趋收紧。

9月28日,有消息称,数家大行收到通知,监管机构近期要求大型商业银行压降、控制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 房地产 贷款规模,多家大行新增涉房贷款占比降至30%以下。

证券时报记者对此向多位大行人士求证,有大行分行人士称,并未收到相关发文,但近期新增涉房贷款额度确有压缩。亦有华北地区的大行人士称,该行近期压缩了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投放规模,但个人按揭贷款政策并未调整,此轮房地产金融政策的收紧主要针对房企,对个人申请房贷影响不大。

多家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在融资新规影响下,三季度房企发债规模刷新历史记录。大部分房企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市场变化,加快储备资金。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涉房贷款规模占比设置上限,是从金融端降低地产行业负债的举措,与地产企业端“三道红线”降负债形成互补。预计四季度金融监管升级,金融环境趋紧,房企融资高度承压。“中秋十一”双节假期,房企或多采用促销政策,用回款对冲融资端压力。

房企开发贷投放规模收紧 个人按揭影响不大

随着近日监管部门出台房企融资新规,设置“三道红线”控制房企有息债务的增长,这一新政开始逐步在银行机构中得到落实。

东部地区一大行高管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银行总行通常会按月确定各地方分支行的新增涉房贷款规模。虽然目前没有收到总行或者监管部门明确的控制新增涉房贷款的通知,但从近期总行分配给的新增房贷规模看确实有所压缩。

华北地区一大行人士则对记者表示,该行近期压缩了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投放规模,但个人按揭贷款政策并未调整,此轮房地产金融政策的收紧主要针对房企,对个人申请房贷影响不大。

“一般情况下,如果压缩房地产开发贷款,银行与房企合作 新 楼盘 的个人按揭贷款或会受影响;但如果是 二手房 申请个人按揭贷款,则影响不大。总体看,目前我们的个人按揭贷款规模仍很充足,利率水平、放贷时长等并未出现明显调整。”上述华北地区大行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说。

不过,不同地区、不同银行的情况会略有差异。据21世纪经济报道,由于部分银行信贷额度紧张,在 楼市 销售有所狂暴的情况下,一些银行反而呼吁客户提前偿还按揭贷款。

另有大行人士对记者表示,该行年初通常会对各省分支行制定综合经营计划,其中包含个人按揭贷款的投放规模目标,由于今年个别城市楼市回暖,某地区分支行仅用半年时间就把全年的个人按揭贷款投放额度用完,使得后续该地区新的个人按揭贷款投放要靠存量移位再贷。
针对监管端收紧银行涉房贷款规模,贝壳研究院首席分析师许小乐认为,银行涉房贷款规模占比设置上限,是从金融端降低地产行业负债的举措,与地产企业端“三道红线”降负债形成互补。在此政策下,预计未来银行体系对于 购房 者贷款资格审查、贷款额度把控及贷款周期均将更加严格,放款周期将继续延长。 而对于媒体报道的多家银行表示新增涉房贷款占比将降至30%以下,他认为,在规模限制下银行涉房贷款额度将主要向首套刚需及合理家庭自住购房需求倾斜。

许小乐也同时指出,在具体政策执行时不同城市银行体系贷款政策将呈现差异化,主流银行贷款额度将向城市基本面较好、市场较稳健的核心一二线城市倾斜,但对于短期市场热度较高引发调控加码如银川、常州、沈阳等城市,购房贷款额度将有所收紧。

实际上,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持续严格落实房地产金融政策。银保监会近日表示,“房住不炒”政策得到有效贯彻。持续开展30多个重点城市房地产贷款专项检查,压缩对率过高、财务负担过重房企的过度授信,加大对“首付贷”、消费贷资金流入房市的查处力度,引导银行资金重点支持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民生工程和居民合理自住购房需求。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助推房地产民生属性逐步回归。

三季度房企发债规模超预期 四季度融资规模或下降

受融资新规影响,近期房企融资超预期发行。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截至9月24日,下同),房企境内外融资发行307次,融资规模约3247亿元,同比增长14%,三季度发债规模刷新历史记录。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指出,从三季度结构来看,8-9月连续两月环比发债规模下降,且降幅逐步扩大,融资监管影响已初步显现。

而从9月中上旬的融资数据看,全国房企境内外融资全面井喷。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9月中上旬,全国房企境内发行超过605亿,同比上涨了44%,同时,美元融资也超过60亿美元。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市场传闻房企融资收紧,所以大量房企在井喷融资,过去几个月海外资本市场的动荡,基本封死了内地房企海外融资的可能性,对于部分房企非常重要的海外融资明显减少,少数融资也面临高价的可能性。但随着6月海外疫情的部分缓解和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融资窗口再开,房企大额海外融资再次发布。大部分房企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市场变化,近期加快储备资金。对于率比较高的企业来说,最近融资压力有所增加。

潘浩也指出,下半年监管部门已多次释放监管升级、金融收紧的信号,三季度作为收紧的过渡期仍保持较高的发债规模,预计四季度增速将会有所下滑。从融资成本来看,与上半年融资利率下降趋势不同,三季度境内、境外外票面利率明显上涨,在融资环境趋紧与房企融资需求居高的环境下,融资低利率窗口期已过,预计四季度融资利率或将保持增长态势。

“8月住建部与央行约谈重点房企后,再次向房企释放“降负债”信号,并下发《试点房地产企业主要经营、财务指标统计监测表》涉及资产负债率等8项指标,其中涵盖之前网传“三条红线”指标项。预计四季度金融监管升级,金融环境趋紧,房企融资高度承压。”潘浩说。

对于融资收紧的影响,标普全球预计,受惠于销售市场的稳定化,多数受评开发商应有能力应对政策收紧。预计银行间市场的再融资额度减少(减至开发商即将到期存量的70%-90%)对受评开发商的影响较小。但如果上交所的公司发行额度也严格削减,则政策收紧对开发商的冲击会更大。

潘浩表示,四季度融资规模大概率保持环比下降,因此将进一步加大房企销售端压力,房企为冲击年度目标,抢占“中秋十一”双节假期市场,或多采用促销政策,用回款对冲融资端压力。

三条红线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

1、所谓“三条红线”,即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短债比小于1倍。根据房企“踩线”情况不同,会按照“红、橙、黄、绿”四档来控制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长速度。

而“降负债”成为接下来多家房企必须应对的棘手问题,方法除了加强销售回款,还要控制拿地规模。

2、房企拿地扩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融资,融资三条红线将限制房企的拿地激进程度,使得地市的周期波动性减弱,起到‘稳地价’的作用。

“三条红线”规定是从供给端的角度切入,对新增开发项目数量进行限制,从根源上减少信贷资源流入 房地产 市场,使土拍市场降温。

三条红线主要是对市场化、规则化、透明化的融资规则,有利于房地产企业形成稳定的金融政策预期,合理安排经营活动和融资行为,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推动房地产行业长期稳健运行,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设置“三条红线”的目的

1. 防范因房地产融资带来的金融风险

近几年国内房企发生了多起违约事件,其中不乏国内顶级房企或上市房企的身影。随着房地产金融属性的逐步加大,房地产行业的融资风险也逐步被监管层提上了议程。因此,从融资和负债的角度去控制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一定是有效的。

2. 间接有效地控制房地产价格

控 房价 是监管层较为关注的一个方面,如何有效地控制房价,一直是一个令人非常头疼的问题。如今,限制土地价格上限、限购等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政策本身有一定的效果,但从房企本身“降“才是根本。房地产融资新规中重要的一点是要求房企从自身做起,加强周转能力,控制成本,加快开发、销售和回笼资金的进度,从而促进房价的稳定。

3. 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型,加强服务属性

房地产融资新规对传统房地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拿地——盖楼——销售模式未来对房地产企业的贡献度会持续降低,物业、商业、产业这些可提供长期流的模式贡献度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房地产企业如果有更多长期稳定的流保障,就会降低对“高”的依赖,从而在保障房地产行业可控性的同时降低房地产金融所带来的风险。

融创三道红线情况的影响是什么?

房地产发展的趋势。
融创中国的业务结构分别是物业开发、文旅城建设及运营、物业管理和其它。其中,物业开发是融创中国的核心业务,在今年上半年占融创中国总营收的比重达到94,48%。
从业绩看,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实现合同销售额3207,6亿元,同比去年同期增长64,3%;实现营收958,2亿元,同比增长23,9%;实现净利润133亿元,同比增长13,6%。
从债务情况看,截至二季度末,融创中国的净负债率下降至87%,相较2020年末下降9,4%;非受限短债比达到1,11倍,较2020年末提升0,03倍;剔除预收款后的净负债率降至76%,较2020年末下降2,3%。其中,净负债率、短债比实现“退回红线内”。
在融创中国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董事会主席孙宏斌表达了乐观情绪:“房地产政策、双集中、三道红线和集中供地,这些政策特别合理,目标都是为了稳预期、稳房价、稳地价,这有利于优秀企业的发展。”
从2016年房地产行业限购、限贷措施的经验看,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融资成本提升,这使得行业内马太效应加速,头部房企的资金优势得以显现。在此次出台的房地产行业三条红线政策中,资产负债率高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短债比小于1的房企将归入红色档,其有息负债规模将不得增加。对于只踩中一条和完全没踩中红线的,其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可以放宽至10%和15%。
三道红线并没有对房企的总负债规模进行控制,其主要影响,是限制了行业内资金量的增长,而这将使头部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
在此过程中,融创中国的操作似乎更加淡定。与同为头部房企的恒大对比,恒大在2020年疫情刚刚爆发的节点推动网络卖房促销,9月推出全国楼盘7折销售。至今年,恒大再度推出75折购房基础上的额外93折优惠,同时,推荐他人购房者将拿到总房价1,5%~2%的推荐佣金。
2020年一整年下来,恒大的销售面积同比增长了38,3%,销售回款同比增长达到38,5%,全年回款率为90,3%,销售额目标完成率达到111%。同年,许家印喊出“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的口号,誓要完成增长转型。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恒大对高模式的依赖程度甚于其它房企——公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恒大的融资成本高于碧桂园、万科、融创中国、新城控股等主要房企。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