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取名禁忌及其背后原因,属猪取名禁忌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古人取名有哪些禁忌?

在当今这个时代,给新生的婴儿起名字算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也都大多不再遵循古代的规矩,或者家谱中传下的辈分,而是翻翻字典或者是一些诗歌、经书。怎么好听、怎么顺口就用什么名字。不过,在古代,取名字是个非常高级的“技术活”,绝对不是一般人能随便取的,古代生产水平低下,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多花钱请个有名的读书人或者风水师起名。在古代,对于取什么名字也有很多的限制,并非所有的文字都可以用在人名上,为了保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秦始皇

名,最初的意思可能就是一个代号,但是经过时代发展,名的意义的进行无限的延伸,对于人的一生,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取名是一件非常重视的事情。关于古人取名的规则,《左传·桓公六年》曾写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所谓信,即以出生时与生俱来的身上的特殊标记为名,如果身上的胎记、特征、遗传疾病等;所谓义,古人通过对宇宙、星象的观察和天地景象的环境,或是根据出生时的祥瑞现象来命名;所谓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比如以日月、山川为名;所谓类,是可以取与其父亲和祖父相类似的名字。

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在取名时的六条禁忌,分别为:“不以国名,不以官名,不以山川为名,不以隐讳为称,不以畜生,不以器币为姓。”

避讳,有官讳与私讳(或家讳)之分,前者,是由(如皇家、地方的行政长官)所规定的名讳,例如,避开圣人的名讳,就属于官讳。截至到民国,官讳就有不断严苛化的趋势,有些甚至距离最初的规定已经是分道扬镳了。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一方面是为了层托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社会等级通过姓氏分开。


孔子

所谓的“讳”指的是帝王、圣人、长官以及尊者的名字。人们在说话和书写不能乱用文字,如皇帝的姓名,一般用圣上来代替,还有就是古代的先贤圣人,例如孔子,孔子原名孔丘,我们来称呼的话,就要说是孔圣人,孔夫子等等。一旦触及这些人物名字的时候,就要设法避开或者是改写,这就是避讳。封建时代,避讳可以说是一般臣民不可不懂的学问,一旦触犯可能招致大祸上门的。

秦始皇时期,为了防止六国的余孽用伤害他,也为了体现他的无上权威,为了避他的名“政”字,改“正月”为“端月”,或改“正”字的读音为平声,于是“正月”便被读作“征月”了,直到现在,仍旧沿用这个读法。唐太宗李世民时,为避讳“世”字,以“家”取替,唐代诗人杜甫有诗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为了避开李世民的名讳,为了躲开“世”这个字,杜甫将“世”换成“家”。

为了避开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姮娥”改名“嫦娥”。如若后羿活过来,听到“嫦娥奔月”这个典故,肯定是一脸懵逼,因为认不出来媳妇的名字。到了东汉时期,为了避开东汉的建立者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东汉的“秀才”们集体改名叫“茂才”。对于当时的秀才来说绝对一脸无奈。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全名是:爱新觉罗·玄烨,“玄”这个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绝对是个常用字,为了避开康熙的名讳,可是把当时的大臣可难坏了,于是便规定在书写“玄”字时要少写最后一笔,甚至在说话时也要改为“元”字。

清代刊印的书籍,便把汉代著名的儒学家郑玄印成“郑元”,原因就在于此。再如,现代的邱姓,原来并没有没有“阝”旁边,这是雍正时期为了避开孔子名讳而加上去的。例如现在北京故宫的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康熙帝名爱新觉罗·玄烨,为避皇帝的“玄”字名讳,“玄武门”被改为“神武门”。

除了要避开帝王的名讳,有时竟连朝中的大臣的名讳也要避开。如宋徽宗崇宁年间,蔡京出任宰相,此后几起几落,仍能死灰复燃,四次出任丞相,先后居相位之尊长达十七年之久。由于宋徽宗太依赖于蔡京,蔡京之名声震朝野内外,从人名到店铺,都需要避开蔡京的名讳。当时国都开封设京东、京西两大区,只好改称为畿左、畿右。宋徽宗政和年间,江西的一名临川考生蔡经国考中进士,由于“京”跟“经”同音,遂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改名为蔡纯臣。


宋徽宗

避大臣名讳的相对要少很多,不过,百姓在为自己孩子取名的时候,还是对其敬而远之,生怕招致灾祸,再加上文化素质的限制,往往名字就起的比较随便,也就是常说的“起个贱名好养活”的态度,名字往往都带有侮辱性,比如狗剩、小狗等等。

大家熟知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主角田登,为了表现出自己作为州官的统治权威,因为“登”和“灯”同音,为了避开自己的名讳,连管辖区内每年元宵的灯会都讳了,把“灯”改为“火”!其实古人的避讳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需百姓点灯”普通老百姓在取名的时候,总是避开统治阶级的名讳,如果不避讳,严重者可以遭来杀身之祸。所以,历史上因为避讳的问题,出现了“文字狱”。

避讳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可以说是显而易见,它的存在不仅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的发生,更对后人对于古人的文献书籍出现严重的干扰,对于书上出现的陌生的人名,甚至可是说是云里雾里,更加糟糕的是没有任何的说明和注释,让后人读起来如坐云雾,昏昏欲睡。

中国古代人取名字有哪些忌讳?

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一直尊崇儒家思想,仁义礼教一直是教育的基础。在我国古代,仁义礼教更是体现在给孩子取名上,除了要有好的寓意外,更有很多的忌讳,这取名忌讳大体分为四大类,分别分国讳、家讳、圣人之讳、宪讳四种。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我国古代人取名忌讳之“国讳”

所谓“国讳”是指,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一定要避开国家的国号以及国家权力中心人物的名讳等,包括在位皇帝的名讳以及先皇的名讳,甚至包括皇后、太后名讳都要避开使用。除了皇家的名讳,就连皇帝的字号和先皇的字和谥号都要避开使用。在有的朝代,甚至在写文和说话时,都要避开使用这些名讳。在新播历史剧《清平乐》中,小太监梁怀吉因在对自己名字元亨的解释中,犯了“国讳”,而差点被处死。

我国古代人取名忌讳之“家讳”

“家讳”同“国讳”的理解差不多,只不过是大家和小家的区别,正所谓国是千万家。“家讳”是指要避开本家族中长辈的名讳,包括父母的,祖父母的等等,一般是祖上三代人的名讳。

我国古代人取名忌讳之“圣人之讳”

“圣人之讳”简称圣讳,是指在取名时,要避开使用圣人的名字,比如“黄帝”、“孔子”、“周公”等圣贤的名讳,“圣人之讳”不像“家讳”和“国讳”那样重要,但在汉以后大部分朝代也都是要避的。

我国古代人取名忌讳之“宪讳”

“宪讳”可能不太好通过字面意思理解,“宪讳”指官员下属要避开同长官名讳一样,如果不小心一样了,那么不好意思,下属官员是要改名的。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宪讳”故事。

中国人姓名的名字与忌讳

中国古代由于宗法制的影响,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讳的制度。讲究“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尊者讳”。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现在虽然已经不讲究这些了,但是仍然有部分人在取名时尽量不用父辈或祖辈名字中出现的字或同音的字。由于避讳的影响,现在大多数中国人认为直呼长辈的名字是不礼貌的。

中国取名字有四大忌讳,是哪四大?

所谓“姓名”就是姓氏与名字,它是血统关系的标志,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过:“名, 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意思这样的说,名,是自己的命。 从古代人的“名是命”的传承中可以得知名字对人的重要。在古代对名字的忌讳在古代社会中非常普遍和重要的。 讲究为“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尊者讳”。在日常交谈和书写的时候,一般都会要求要回避君父的名字。 四大禁忌第一个就是使用祖先的名字。例如:“黄帝”、“周公”、“孔子”的名字在汉代以后的大部分朝代都是要回避的。四大禁忌第二个就是使用不雅的谐音。比如 :朱奋与猪粪,何商与和尚、卢辉与炉灰,辜读与孤独等等。 在古代有“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是出自《左传·桓公六年》。避讳在中国古代是人人都需要懂得的一门学问,哪怕是不认识字的平民百姓也需要明白。

四大禁忌第三个就是宪讳指下属官员要避讳长官的名讳,著名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就是要避讳领导名讳的故事。

最后一个禁忌就是家讳,家讳之仅限于自己家族的内部,家族内要记得避开三代以内的祖先之名,外人与其交往的时候也应当要遵守,以表示对祖先的尊重。在现如今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其实大都不怎么注重起名字的禁忌了,但在我看来还是要注意点好,毕竟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值得我们去慢慢的思考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现在除了姓氏重合比较少的之外,排名前五的姓大都很容易重名了,所以起名的时候应该多多注意。

取名禁忌的字有哪些

01
避忌各种重复
建议去的网站查查,有重名查询的选项。
02
避忌用不祥、不洁、不雅、不美的字 (避忌姓名谐音所隐含的不雅)
如:
魏笙梓(卫生纸)、魏笙绵(卫生棉)、吕彤智(女同志)、蓝桐智(男同志)、麦吟(卖淫)、吕昌富(女娼妇)、姬从良(妓从良)、秦馥(情妇)、卞泰(变态)
03
忌用难避字、异形字、异读字
朝,读zhāo为“早晨”,读cháo为“朝向、朝廷(代)”,取双名“朝南”有语境提示“朝向南方”当读cháo,若取单名“朝”,别人就不知该读哪一音了,取双名“朝阳”则有“早晨的太阳”与“朝向太阳”两读两义,也会令别人无所适从。
04
有此姓者,注意:
“史、朱、吴、范、胡、殷、贾……”等姓特别容易谐意义不好的字音,尤其要注意与后面名字的搭配。
“花珍香”、“李珍香”等都不错,若叫“楚珍香”(臭真香)、“朱珍香”(猪真香)就差点,再叫“史珍香”(屎真香)就啼笑皆非了
05
忌祖先和先贤的名字
你总不能叫孔子吧。

起名禁忌:宝宝起名有什么注意事项及忌讳

sums 一女英雄名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