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虽文起周代而卦肇伏羲,伏羲八卦与周易八卦有何不同

周易和易经是同一本书吗?只是名称不同?还是周易是周代的文王八卦,而 ...

一样的
因为是周文王写的,所以易经又叫周易

《周易》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

周易的出处,在历史上地位的变迁?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周易》占测只属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实《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只要能读懂《周易》,无论是哪一行从业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周易》周文王著,文王出生在今陕西岐山周原古称西岐,后来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河南安阳汤阴一个县城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2公里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进而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
《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对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直至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认为《易传》七种之间有互相抵牾之处,并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说虽多,要其旨归,止於繋辞明吉凶尔,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数说者,其略也。其馀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谓其说出於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谓其说出於一人,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犹见《易童子问·卷三》)。至于后世,疑古之风渐起,清代姚际恒所著《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先生、冯友兰先生、顾颉刚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顾颉刚先生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坚持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
时至今日,长沙马王堆墓穴中发现的“帛书”中,已有不少记载间接证明《易传》的作者或相关作者大致不是孔子,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必须指出,易传跟易经并不是非常切合,有很多内容都表明,作者似乎不太懂得原文。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和易经 他们有什么区别没有?

太简单了,周易是易经,而易经却不全是周易。。。就好像你是人类,而人类不全是你一样。。

文王八卦和伏羲八卦有何区别

伏羲八卦又叫先天八卦,文王八卦也叫后天八卦,一般的认为,二者的区别就是有先天后天之分,但究竟什么是先天,什么是后天,区别在哪里,一直的现在,还没有任何易学家、中国哲学家对此作过任何的解释。
文王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但在我国最早的史典 《尚书》中却没有伏羲的记载,伏羲只是我国神话中的一位开创世界的巨人,但在《尚书·尧典》中,却有当时人类认识一年二十四季节的具体记载,而这一认识的获得,则是建立在首先认识昼夜三阴三阳变化规律,由此对比观察洞察一年中寒暑变化,由此获取的认识,但三阴三阳的昼夜变化规律,也也就是伏羲八卦的规律,因此可以证实,伏羲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并且是早于夏朝的自然学家。
文王,就是灭商立周的周文王,原为商纣时的西伯侯,所以又叫西伯,据《史记·自序》载:“西伯,囚羐里,演周易”西伯在被纣王囚禁于羐里时,专心推演过伏羲六十四卦,《周易》的经文就是西伯在这时候作出的。而传说中,又有文王对比伏羲八卦,并参考洛书,创制后天八卦的说法,通过文王八卦与洛书图构的认真对比,发现二者的顺序的确相同,证实了这一说法的正确。那么,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究竟有什么不同的内涵?从这种不同的内涵中,是否可以找出二者的根本不同。
如果以由南至北为顺序,来对比观察伏羲八卦与文王八卦,在伏羲八卦中,乾与坤,是南与北相对的;兑与艮,是东南与西南相对的;离与坎,是西与东相对的;震与巽,是东北与西北相对的,且乾与坤、兑与艮、离与坎、震与巽的阴阳爻之和,都等于三阴三阳。在整个伏羲八卦中,阴阳爻构的卦,代表宇宙事物;东南西北的方位,代表宇宙空间;由南至北的顺序,也就是由早上——中午——黄昏——子夜——天明的时间顺序,代表宇宙时间,八卦整体为圜的结构彰显事物与时间空间合一为圜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动态平衡,证实伏羲八卦就是华夏祖先对宇宙大自然事物世界运动变化体用的终极认知。依据伏羲八卦来对比文王八卦,可以看出:南与北是离与坎的相对,东南与西南是巽与乾的相对,西与东是震与巽的相对,西北与东北是艮与坤的相对,已经打乱了伏羲八卦原来的排列位置与方向,同时,相对卦的阴阳爻数之和,也不都是三阴三阳的了,坤与艮的阴阳爻之和就是五阴一阳的,巽与乾的阴阳爻之和就是五阳一阴的,由此可见,伏羲八卦原有的三阴三阴整体平衡,在文王八卦中已经形成了阴多阳少与阳多阴少不相对应的紊乱。这样就可以得出伏羲八卦是正常的阴阳八卦,而文王八卦则是反常的阴阳八卦。
文王演创的后天八卦,究竟有何现实意义呢?从西伯被纣王投入监狱,身处生命危机的事情中,可以推测到西伯研究伏羲八卦的真实意图,在于他要运用自然规律来寻求解决人的生命安危,解决人生中祸与福、吉与凶、好与坏、美与丑等等变通。依据自然规律来通达人的生命规律,原因就在于宇宙大自然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通变化着的,必然也就包括了人的生命以及人所生存和创造的人类社会在内。西伯在研究伏羲六十四卦中发现,虽然六十四卦所显示的变化都不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由正与反的对立变通所决定。纣王的所作所为,违背了天道人道,西伯想要通过武力来纠正纣王的天地之道反常,但他当时面对的现实是,纣王的军事力量远比西伯候的军事实力要弱得多,在强弱的对比下,西伯是不可能采取以正制反的对立变通办法,只能采取反因反用的顺从方法,表面上对纣王一次次的表示屈服与顺从,致使纣王由对西伯产生怀疑而改变为误会,从而释放了西伯,达到了西伯由危转安的对立变通目地。
文王将自然规律引导到人的生命规律与人类所生存的社会规律中,这本来是一件值得广大发扬的大好事,但在周文王掌权后,文王八卦的真实内涵却被丢失了,个中的原由是由于文王怕被自己所认识的真知,会被臣子乃至百姓所掌握,用来推翻周朝的长治,所以他就打着“天机不可泄漏”的神秘幌子来迷惑人们。但是为《周易》作传的圣人,传说是孔子,他是真实知道文王八卦的,所以他在《周易·系辞》中说:“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但他同时也知道自己的处境与朝廷相比,如果要说出真话,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他只能对文王八卦作出闪烁其辞的明褒暗贬的阐述,比如说“帝出乎震”,在正常情况下,帝王安稳的统治天下,只有在统治地位不牢固的时候才会发生动摇,乃至产生新的帝王。又如“阴阳相薄也”正常的阴阳是相反相动、相反相通、相反相成的,只有当阴与阳相互处于太过或不够的情况下,阴阳才会相薄。
从对比伏羲八卦与文王八卦中,彰显的阴阳平均动态平衡正常与阴阳二者太过与不及的动态失衡反常,凸显了人的生命与生存的社会环境中根本的正反变通,居正的便是吉利的、幸福的、美好的命运;处反的便会是灾害的,痛苦的、丑恶的坏命。把握了人命运的根本正反变通,也就把握了人幸与不幸的根本命运,如果懂得了它,不幸的命运就可以变成幸福的好命。如果不懂得它,原本幸福的命运也就可能由正致反的变为不幸的命。总之,人生正当的追求一定要不放松、不气馁,否则就会导致不及的反,但追求不能无限制的为所欲为,否则亦会造成太过的反,太过于不及的人生追求都会导致不幸的命运,努力追求但适可而止,命运一定是好的。国家按照这一真理去做,就会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伏羲六十四卦与周易六十四卦区别?

伏羲六十四卦与周易六十四卦区别而非三言两语能解释清楚的请打开下面的网址希望能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
伏羲六十四卦http://www.jysls.com/thread-276859-1-1.html

周易六十四卦 http://www.woosee.com/zjjd/zy64/web6.htm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