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怎么取名字的,中国传统取名方法
大家都在关心向佐郭碧婷女儿名字,中国人取名字有什么讲究?
向佐、郭碧婷为女儿“小奶黄”举办了百日宴,在这场宴会中很多知名艺人都出席了,比如说萧敬腾、小S以及陈怡蓉等。在宴会上大伙也了解到了他们女儿的名字叫做向芷,寓意非常的好,表达了一家人对孩子的美好愿望。看来,向佐、郭碧婷夫妇对孩子的起名还是挺用心的。不知在您的印象中,中国人取名字是不是也很有讲究呢?如果有讲究的话,都是以什么来作为参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该话题吧。
小奶黄的大名叫做向芷,不得不说寓意非常的好。虽然从字面上来看“芷”只是一种可以入药的小白花,不过在诗经《离骚》中芷可是有着非常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行,可以说是经常被拿来比作美好的事物。而在小奶黄还未出生前,虽然向佐、郭碧婷夫妇曾坦言为孩子想的预备名字有“向锅”、“向前”、“向天霸”等,但这些都是玩笑话,在孩子真正到来后,他们依然还是选择了那些更能传达父母对孩子美好愿望的字来作为孩子的大名。
二、优选与命理相匹配的字
在给孩子取名时,除了要选择寓意美好的字,表达一家人对孩子的美好祝愿;还会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来进行推算,从而找到比较匹配孩子命理的文字来为孩子命名。这样的做法是延续了古往今来的一贯做法。虽然时至今日,这样的做法已经在逐渐淡化,不过在有条件的家庭,还是比较注重这个取名的过程的,一般都会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最终综合了各方面的要素条件,才慎重地为孩子取名。
取名字也有不少忌讳是需要避开的,比如说最好不要取一些寓意不好听的、读起来不上口的字来作为孩子的名子。此外,取名时还不能选择太过可爱或是幼稚的名字,不然待孩子长大了就有点不适合了。在取名时,如果发现所取的名字虽然寓意很好,但是读起来会出现不雅的谐音时,建议也要舍弃掉,不然真的容易令人产生误会的。
综上所述,大伙知道取名都有哪些讲究了么?如果您打算为孩子取名的话,会考虑哪些方面的要素呢?欢迎在本文的下方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哟。
中国古人是怎么起名的?
古人在生下来的时候不仅会有名,还会有字,名字就是由此得来。古时候,名字主要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都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和作用。在古人看来,对名和字的取法都有一定的讲究,它们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称呼,更是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文化和个人特点。那么中国古人是怎么起名的呢?
名和字的不同对于名字的作用,清朝人曾这样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也就是说,名是用来区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别,而字是代表这个人个人德行。在古代,称呼一个人的名只是阶段性的,就好比现在我们小时候会有乳名或者小名,而长大了就会叫大名。当古人有了字之后,就会很避讳叫名,名会比字更加的私密和隐晦,称呼这个人时,一般称字而不会叫名。
古人对字的讲究古人的名字有各种各样的类别和用途,有人取字时会用代表年龄的字跟另一个字相结合构成了自己名字里的字,也有人取字时只用一个字,不与别的字相结合。真正对取字开始讲究是在东汉时期之后,在那之后对字取法情况也越来越多。虽然古人有了名,但字在他们眼中会更加的重要,在取字时,也会经常查阅典籍,寻找符合个人意义的更深刻的字。
除名字以外的“号”虽然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但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其他的称呼,比如号。在长到一定的年龄时,有的人会给自己取号,或给别人取号,这是从周朝时就开始的习俗。号也可以代表对人的尊称或者是美称,还有一些古人的号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取的。经过不同朝代时期的发展,对号的取法也在不断发展,甚至在明清时期,人们会把取号当当做一种潮流,无论是皇族还是百姓人民,几乎所有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号。
中国人取名字有哪些讲究?
寓意,期许
那位能给我解释下中国人姓名的组成,包括姓、辈和名,尤其是辈分怎么取...
这是个历史问题。我国姓的历史要追朔到人类部落时代。母系时代姓不重要。到父系时代姓开始被重视。尤其是我国较早就认识到近亲结合的危害性。有封地制度后,姓多用封地名。这就是部落时代的遗风。
那位能给我解释下中国人姓名的组成,包括姓、辈和名,尤其是辈分怎么取...
这是个历史问题。我国姓的历史要追朔到人类部落时代。母系时代姓不重要。到父系时代姓开始被重视。尤其是我国较早就认识到近亲结合的危害性。有封地制度后,姓多用封地名。这就是部落时代的遗风。
中国人该如何起名
姓名,是人整个一生的通识符号。姓名附载着传统上的某种意义、来历或背景(例如宗氏祖谱、纪念或寄托等),姓名最好易记、好读、张扬着主人的某种理念。这是否就带上了一些宿命的成分呢,也不好一概而论或就此作定论。 古人起名很是讲究。姓是承续或皇帝赐予,不能由自己做主,名是父辈或祖辈所给,或者成人后自己更改而得。历史上,很多人终生没有姓名,比起有名有姓的人来不见得更少。这是当时社会的、经济、社会交往习俗和范围等条件所决定的。有些人可能一生数十年都只在方圆几里的狭小地域生活,所见到的人不过数十成百,所闻之事亦只是农桑阡陌、耕织籴粜之类,加之没有如现在的信息交流平台和必要,无名无姓除了社会地位等原因外,也就是现实中无此必要。 现在不同了,每个人都需要与外界交流,既要向外界介绍自己、标识自己,也要被外界确认真实的身份,姓名就是首要的标志或符号。所以起一个优雅上好的名字很必要,当然,这主要要看父辈的想法和意愿了。 现代社会上人多,但可供起名字的字(字母)有限,可供起名的“好字”更有限,致使很多时髦的字因频繁用于姓名之中而倍显庸俗(庸俗之谓,平常也,非下流者)。可名之字过于通俗而被众多人使用,也会造成区别之辛苦,例如(只列单字)兰、茜、英、秀、佳、美、梅、敏、帅、昆、健、扬、伟、明、亮、凯、光、彬……。在学校里,有时会出现七、八位学生的名字都出现同一个字,有时甚至在一个班里就会遇到姓名完全相同的。例如张昆(鲲、堃)、王昆、李昆、陈昆、赵昆、孙昆、周昆、郑昆等。一时“昆”满天下,偶一点名就会惹得满堂笑声。 前段时间新闻报导,有人到户籍机关()改名,新改的姓名既有汉字也有字母,例如“张Y”。因为户籍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相应字段没有这种字、符(字母)混用的软件设计,因而无法实现其改名的愿望(要求),遂要求其用标准汉字。但改名者执意要字、符(字母)结合,此事最后竟上报公安部,公安部给出批示要求“按规范办理”。 中国历久几千年文明,的确从未规定过一定不能以字母入名,但这是约定俗成的民风和传承;历代王朝或也没有规定户部或有权力可以拒绝或满足这样的姓名,但是计算机系统相应的字段也确实不认可这样的字和字母的组合。其实,计算机的设计与这种字、符不相容的事实已经说明,这是与文化传统相违了。是某些人创新逐流太过激进,还是我们的管理制度或接受新潮的意识落后了呢?这恐怕是要争论很久的一个问题。 还有人,起名字专拣生僻鲜用之字,例如“曌”或“瞾”(读如zhaò)。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字在历史上只用过一次,那就是女皇武则天为自己起名生造的字,但更多的人不用也不知道这个字。所以当主人告诉对方自己叫“* *zhào”时,对方就可能将其名读或写为照、召、罩、兆、棹、诏、肇、诏……,因为它们都是发“zhaò”音。有这样名字的人,可能在生活中会有很多苦恼,遇到急事,很可能因为名字无法正确使用或验证而误事。 有一年,班里有位学生名字中出现一个“筠”字,暂且称呼这位学生叫“周筠”。第一堂课按惯例是要点名的,当我叫到“周筠”(其中的“筠”读如yún),全班同学竟然哄堂大笑,立即就有学生告诉我:“老师读错了,她叫‘zhōu jūn’!”这其实是在我预料之中的反应,学生们大概期待着每一位新任老师都读“错”了这位同学的名字。那位女学生也很有点儿不自在地站了起来,告诉我:“老师,我叫‘zhōu jūn’!,我姐姐叫‘zhōu yún’!”噢,还是双胞胎! 我告诉大家“筠”字有两个读音,读yún时其义为竹子的青皮,也泛指竹子(别称);读jūn时专指四川南部的一个地名“筠连”,唐武德七年设置,以产筠篁(泛指竹林)而得名。我还还建议这位女学生:“你们姐妹二人得有一人改名,你已经遇到了麻烦,今后会麻烦不断。”教室里多数学生都哑然,唯独周筠略显羞涩和淘气:“我爸给我起的名,我都叫了二十年了。”我建议她将我的建议转告其父,还是做些调整的好,因为一个字的读音不能你说怎样读就怎样读,外人会按照规范读音,你就得不断地解释。 人为自己的名字定音的的确有,如陈寅恪就说,恪这个字“我说读‘què’就读‘què’”。如今,在清华大学或文化学术界,若有人称读“陈寅恪(kè)”,那反倒成了笑谈。陈寅恪是国学大师(清华大学早年的国字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他能够规范,一般人做不到的。 回过来再看看前面那位“张Y”,他的心态和执意而为也不难看懂。若国家由此可以规范了中国人姓名用字的章法,这位张Y也可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估计无望。 姓,受之于家族传承之约法;名,亦受辈份和宗族之规约,同时取决于父辈的理念。旧时姓名有姓、名、字(又字)、号(别号、自号)等区别。一般来说,名表本、字表德、号是自谓。记得那位在中央电视台主讲《论语》的Yúdān,在其喋喋之中可知其并不透彻理解姓、名、字、号的区别,故错称春秋战国人物时而有之。 中国人的姓氏保留了血统的纯正,因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生物学的巨大而无形的资源,是需要珍惜和继续规范保护的。 愿每人都有朗朗而响亮的姓名,既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的要求,又寄托了父辈和自己的希望,同时也不致经常被误读其音或错写其字。2009.08.0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