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算的是阳历还是阴历,日干支查询表

天干地支纪年法怎么算日?是按自己生日的农历时间还是阳历时间算的??

阴历1989年为:
1989年1月1日-1989年2月5日 农历戊辰年(龙年)
1989年2月6日-1989年12月31日 农历己巳年(蛇年) 中国农历即天干地支纪年,60年为一甲子周而循环。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即六十甲子。 ( 天干和地支的两字结合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
十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60年排序:1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辛巳 壬午 癸未 21~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41~50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60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不知解释清楚了吗?用九宫格,先分二十四节气。再排天干地支。用月影定节气始束。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当然是按农历算了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的干支历是一种阳历呢?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扩展资料:

中华农历是阴阳合历,月亮历(阴历)论初一十五,天干地支是论太阳与地球关系,是阳历,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干支历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由纪日开始。干支纪日早在商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已采用十二辰纪月,而十二辰加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

西汉末至今,一直用干支来纪年。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干支历日趋完整。2000年来中国干支纪时与历法数序纪时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统。实际上中历干支纪时系统是中国特有的阳历历法体系。

天干地支用的年月日是农历还是阳历算的?谢谢

天干地支用年月日是[干支历]也叫[甲子历],是用农历或阳历换算过来的。不管农历还是阳历都可以换算成干支的年月日时,干支历一般用来算命或中医里推算穴位而用。中国古代是以农历计时的,相关的天干地支更是以农历为准计算的。如果要查一个人的四柱八字公历的要转换成农历。农历(阴历),公历(阳历),干支历(就是天干地支纪年历)
这是三种记录日期的方式,都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当你知道农历或公历日期的任意一个,都可以查出对应的另外两个天干地支是国货,有天干地支的时候阳历还没有进入我国呢;所以算天干地支用的是农历。

公元年份换算天干地支的方法

文/私话【据资料修改】

一、天干对应数字

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0
二、地支对应数字

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0
三、计算:

1,公元年份-3后除以10得余数可得对应天干。

例: 2019年

(2019-3)/10余数是6,所以得对应天干为 己 。

2,公元年份-3后除以12得余数可得对应地支。

例: 2019年

(2019-3)/12余数为0,所以得对应地支为 亥 。

3,所以得: 公元2019年为己亥年。
——2019年1月21日

公元纪年怎样换算为干支纪年

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4 5 6 7 8 9 10 1 2 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年
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再如:公元1861年 用尾数1查天干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数为1,再用余数1查找地支为“酉”。那么,公元1861年则为农历辛酉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1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12位“申”。 如:公元120年
尾数 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第12位“申”。 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
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如: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公元8年则为戊辰年。 公元11年,则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公元12年则为壬申年。
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7 6 5 4 3 2 1 10 9 8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9 8 7 6 5 4 3 2 1 12 11 10
具体换算方法同一 如:公元前155年
用尾数5取天干中的“丙”; 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那么,该年则为丙戌年。
公元前8年则为癸丑年
★★由农历纪年推算公历纪年则要复杂一些,需要知道大概的时间范围。以甲午战争为例,假设已知为1890之后的第x年,现在想确切知道其公历年份。由于甲对应的天干序号为1,午对应的地支序号为7,可知:
[(1890+x)-3]/10 余1 => x-3=1, 11, 21,…,n*10+1 => x=4, 14, 24,…
[(1890+x)-3]/12 余7 => 6+x-3=7, 19, 31,…,m*12+7=> x=4, 16, 28,…
综合两者可知,x=4, 即甲午战争所在的甲午年为公历1894年。

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的天干。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将天干和地支进行组合,一共有六十个组合,一组干支代表一年,一共六十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相对应的数字是:4、5、6、7、8、9、0、1、2、 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相对应的数字是:4、5、6、7、8、9、10、 11、0、1、2、3。

换算时,先找天干:将公元纪年的尾数对应天干,比如,2017年尾数是7,天干就是丁。再求地支:由于地支是12个,所以用公元纪年除以12,余数去对应地支,2017/12=167,余数为1,1对应的地支就是酉。公元2017年换算成干支纪年就是丁酉年。

扩展资料

干支纪年的起源:明代著名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古代文献文记载确定天皇氏时代已发明干支历,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天干地支的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时编撰的正史著作《资治通鉴》就以这套干支术语纪年)。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

这套干支术语后来发展中简化为一个字,殷商时期出现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和记载数目的文字,称为天干,并与地支结合运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纪年、月、日、时。

从发现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内容都是与占卜相关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骨卜辞”,但是卜辞并不是甲骨文内容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不多但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种类的与占卜无关的刻辞。比如其中的“干支表”刻辞。“干支表”刻辞,是甲骨文中的一种特殊刻辞,属于表谱刻辞的一种。

这种刻辞刻写的是以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的六十个干支名称的干支表,学者们也称之为甲子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干支纪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元 (纪年体系)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