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阿鼠请算命先生测的字,知命堂邵老师算命
十生九唐 对豫剧生角发展有何影响?
豫剧流派传承的遗憾
在豫剧界,目前能自成一派且得到公认的艺术家,有生行的唐喜成、王素君,旦行的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净行的李斯忠,丑行的高兴旺、牛得草等十一位豫剧宗师。他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表演风格。在上世纪50至80年代,他们共同促进了豫剧的繁荣,将豫剧推向了顶峰。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除马金凤、王素君两位尚在世以外,其他均已离我们而去。虽然每位艺术宗师都不乏亲传和再传弟子,但这些弟子在传承老师的艺术成就上,却存在不少遗憾。笔者经过认真思考,归结为以下几方面,与戏迷朋友共同探讨。
一、继承与发展上存在失误。每位自成一派的老艺术家都有其表演特点,这是结合自身条件,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形成的,能有幸成为他们的入室弟子,相当于走了条捷径,少走弯路即可继承老师的艺术成果。但不少弟子连老师的表演艺术都未完全领悟,就刻意出新,以致误导了不少观众。其中比较典型的便是唐派的继承。唐派弟子虽阵容强大,却很少有人能达到唐喜成本人的表演水平,这在观摩分析唐先生和弟子们的表演后即可得出答案。唐喜成以假嗓发音为主,但音域宽厚,唱腔高亢,极具爆发力和穿透力,颇能表现男性的阳刚之美。比如《三哭殿》中“李世民登龙位万民称颂”一段,高低音域相差八度,演唱却游刃有余,通顺自然,充分展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且唱功和做派俱佳,一招一式尽显帝王的豪放之气。许多唐派传人相比之下则逊色不少。比如唐老师的大弟子,也是唐派传人中最受关注的贾廷聚,他的二本腔即不如唐喜成圆润醇厚,其在《三哭殿》中扮演唐王,加进了一些不必要的眼神和动作,失去了帝王的稳重和大气;对“长江水焉有那回头之浪”一句刻意拖腔和甩腔,也不如唐喜成演唱得自然流畅。这却被有些人认为是发展了唐派。贾老师弟子众多,对扩大唐派的影响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充其量只能算发扬了唐派,并未真正发展唐派,而且很容易使人造成误解,认为贾老师演唱的就是正宗的唐派,或是对唐派的发展。相反笔者认为最能全面继承唐喜成表演艺术的杨志礼,却一直不太受到关注。再比如崔派传人张宝英,她的表演特色也和其师相去甚远,将崔兰田浑厚、深沉的演唱风格有意无意的淡化,失去了崔派独有的韵味。这并不是否认演员去追求自己的个性。崔兰田在收徒仪式上就曾引用齐白石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以此来告诫弟子,希望她们能发挥出新水平。此外,每位艺术宗师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有待晚辈们去发展创新,使之更加完美,不然艺术就只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但这种发展是以全面继承为前提的,如果连老师的艺术都没有学到家,便一味追求出新,以致和老师的表演风格大相径庭,还被认为是某流派传人,势必起到误导观众的效果,不利于流派的传承。
二、方言运用尚显不足。豫剧是河南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会收到河南方言的影响,这是许多地方剧种都存在的现象,如豫剧的念白即有河南方言的意味。河南话属于北方方言,普通话即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河南话和普通话和还是有一定差别。如河南话区分尖音和团音。尖音指z、c、s声母拼i、u或i、ü起头的韵母,团音指j、q、x声母拼i、u或i、ü起头的韵母。河南话把“尖、千、先”分别读成“zian、cian、sian”,把“兼、牵、掀”分别读作“jian、qian、xian”,而普通话就没有尖团音之分。再如一些豫剧唱词虽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但能充分体现出河南地方特色。许多老艺术家或是受文化水平的限制,或是出于对当地方言的保护,不少发音或词句有浓郁的地方色,较为通俗易懂,促进了豫剧在民间的流传。比如阎立品在《秦雪梅》一剧中,“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的“秦”字发音接近于“cin”,而不是“qin”;牛得草的《七品芝麻官》中,有一句唱词是“青纱轿坐的我七品官”,而不是“青纱轿坐着我七品官”,均较适合河南地方口味,给人以亲切之感。但有的流派传人却对此不够重视,而且在年轻演员中尤为明显。比如唐喜成在《南阳关》中,“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的“西”字发音接近于“si”,到其某些弟子口中却成了“xi”;再比如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有一句唱词是“我也不是贪生怕死不挂帅印”,也被有的演员改成了“并非我贪生怕死不挂帅印”。如此刻意接近普通话发音和用语规范,却又不自觉流露出河南地方色,只能给人以不伦不类的感觉。
三、濒危剧目挖掘不够。在流派传承中,挖掘整理艺术宗师的濒危剧目十分必要。许多已故去的老艺术家生前演出过大量优秀剧目,但未能留下音像资料,现在不少正面临失传。作为他们的弟子,若有幸受过老师的传授,或有这方面的资料,就有责任把这些剧目进行挖掘整理,并加以宣传,使之推广开来,以便更好地传承下去。许多弟子往往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不是没有挖掘,就是挖掘程度不够。还是以唐派为例。豫剧界虽有“十生九唐”“无生不唐”之说,却总给人以虚幻繁荣之感,比如演来演去就《三哭殿》《南阳关》《辕门斩子》《血溅乌纱》几出戏,对于《屈原》《斩黄袍》《十五贯》《首阳山》等唐派名剧,往往只上演其中的几个唱段,没有将全剧加以整理;对《翠屏山》《八大锤》《将相和》《卧薪尝胆》《长坂坡》《打金枝》《洛阳令》《灞陵桥》等唐老生前演出的大批优秀剧目,则根本不予提及了。许多唐派传人都工作于大型国营剧团,却没有借助这个平台将唐老的这些剧目推广开来。再比如阎派,似乎只剩下了《秦雪梅》,以及“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这一个唱段,对同样留下视频资料的《盘夫索夫》《藏舟》却提及不多,更不要说《碧玉簪》《西厢记》《风雪配》《洛阳桥》《凤还巢》《桃花庵》《五凤岭》《日月图》了,似乎阎立品生前只演过《秦雪梅》,只有那一个唱段唱得好。每位艺术宗师都有代表剧目,但不是有限的几个,更不是唯一的,否则不会自成一派,也不会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因而有必要对他们艺术巅峰时期的、能充分体现其表演水平和艺术特色的剧目加以整理,以便更加有利于流派的传承。安阳市豫剧团根据崔兰田生前的录音资料,进行了崔派的音配像录制,以及前不久唐派第三代传人郭志成整理上演了唐派的《十五贯》,笔者认为都不乏有益的尝试,值得借鉴。
四、剧情增删尚欠合理。经典剧目是经反复锤炼加工而成的,有的甚至倾注了老艺术家毕生的心血,其中每个场次、情节以至字句都往往经过了仔细斟酌,因而能够久演不衰,广为流传,成为不朽之作。作为流派传人,有必要珍视这些艺术瑰宝,为戏迷提供珍贵的精神食粮,为后世留下完整的表演范本,使流派得以有效传承。但有的演员为提高收视率,或是抱有其他目的,却对一些优秀剧目进行不必要的整改,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比如阎立品经数十年打造的《秦雪梅》本已成为经典之作,但前些年却被某导演复排,出现了所谓的“新版《秦雪梅》”,与原版大相径庭,并声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愈来愈高”,旧版已“显得拖沓、冗长、有着陈旧之感”,上演新版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需要,观众的期盼”。不知固定的剧情还怎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原本备受欢迎的版本不适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改动的倒成为“观众的期盼”了,也不明白从何处得来这样的理由。这种无视群众真正需求的胡编乱改,只会招致广大戏迷的反感。况且本来阎派被重视的剧目就不多,如今这最有影响的一个又被以种种理由进行更改,不知还能否告慰阎老的在天之灵。再比如由《三哭殿》改编成的《贞观家事》,将原版必要的情节以“繁琐而冗长”之名删去,新增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场次,并自诩这样会使“脉络更加清晰,人物更加丰满,剧情更加感人,节奏更加紧凑”;更为可笑的是,剧中竟出现了秦英说英语、老家院为国丈点烟等荒诞不经的情节,并美其名曰“突然袭击式的现代化改变”。这样改编不仅糟蹋了经典,也让观众难以接受。艺术是供欣赏品味的,不是用来假借发展之名轮番恶搞,博取一些廉价笑声的。某些所谓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非但不去挖掘濒危剧目,连尽存的几部经典也不放过。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此剧的演员不少来自于河南剧协,甚至包括剧协主要协领导。再如《三哭殿》在河南已家喻户晓,但在贾廷聚的一次央视演出中却将剧名改成了《乾坤带》。《三哭殿》确有《仙桥》《乾坤带》《斩秦英》等称法,而且别的剧种也有此剧目,但在《三哭殿》这一称法于豫剧中已成定型的情况下,不知这样的改动还有何意义。
五、内在功力不足而外在包装过度。如今媒体日益发达,豫剧流派在传承过程中借助媒体力量,对于剧目的推广、演员知名度的提高等都有帮助,但演员影响力的大小,还是取决于艺术水平的高低。许多老艺术家凭借精湛的技艺,通过群众的口耳相传赢得了广泛声望,如陈素真的“豫剧梅兰芳”、马金凤的“洛阳牡丹”、阎立品的“玉观音”、李斯忠的“嗡八里”、唐喜成的“一拿三”等,都是戏迷对他们的赞誉。这些艺术家平易近人,处事低调,却能在群众中形成如此广泛的影响。他们的弟子则有的反其道而行之,似乎更乐意在包装宣传上下功夫,且有时相当不切实际,给人以自我标榜之感。如有的年轻演员不论艺术高低便动辄立宗立派,牛派传人金不换即是一例。他在学习牛得草的表演艺术之外,还善于发挥自身嗓音优势,借鉴其他流派的唱腔。但若认真分析起来,且不论他对其他流派艺术领略的肤浅,就连其主攻的牛派,水平也让人不敢恭维。如《七品芝麻官》一剧中,牛得草的表演是丑中有稳,外在丑表现了内在美,而金不换给人的感觉是刻意追求滑稽,似有意将丑演成“丑”;再如《三愿意》中醉知县出场的步伐、神态等,金不换的表演也远不如其师自然、到位。如此连老师的艺术都没有完全继承,却出现了“金派创始人”之说,让人啼笑皆非。再比如“红脸王”本是戏迷对豫东须生艺术家唐玉成先生的美誉,杨启超、刘忠河因出色地继承了唐玉成的表演风格,曾被称为“小红脸王”,至现在几乎每个豫东调须生演员都称作“红脸王”了,甚至出现了“红脸怪王”之类的叫法。“红脸王”本应只有一位,“小红脸王”的称法也未尝不可,但若每个豫东红脸演员都称作“红脸王”的话,便显得不合适了。另外像贾廷聚的“须生泰斗”, 虎美玲的“豫剧皇后”,张宝英的“豫剧第一青衣”,李树建的“地方戏第一老生”等称号,虽然并非自封,但也名不副实。至于“三天不穿鞋,也要看看边玉洁”之类的说法,就只能给人以自我炒作之嫌了。
论及豫剧流派,还应提到豫东调老艺术家唐玉成先生。他创造的表演艺术也是一派,但因其去世较早,且传世音像资料不多,目前看到的都是他后辈弟子的表演,故多称为“豫东红脸流派”。 说到流派传承中较为出色的,不妨以此流派传人刘忠河为例。刘忠河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原河南商丘市豫剧团团长。他在继承唐玉成唱腔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做派洒脱自然,唱腔沙哑苍劲,成为豫东红脸的杰出代表,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以至河南商丘、山东菏泽及安徽宿州等地曾盛传“宁可三天不吃馍,也要去看刘忠河”的说法。他成功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演唱整体上没有脱离唐玉成的旋律,适合老戏迷的口味;结合自身嗓音特点进行发挥创造,又给人以新的审美感受。其次,重视细节。比如他在《十五贯》“访鼠”一折中的演出。况钟在内假扮算命先生,将娄阿鼠引入圈套,并准备借送其过江之机将他逮捕归案,说完“老兄若不嫌弃,与老汉同舟就是”后,娄阿鼠将他上下打量一番,突然说“我看你不是个测字的先生”,况钟闻听陡然间脸色一变,紧跟“怎么?”便凝神静气地一动不动,直至听到“你真是我娄阿鼠救命的活菩萨啊”,才送了口气,缓过脸色,并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这个细节表情便把况钟从吃惊、警惕到缓神、放心的过程细腻地表现了出来。再次,注重方言的保护,比如《打金枝》“小小郭暧太无礼”中“小”字发音接近于“siao”,而不是“xiao”;“老皇兄你就慢慢着些吧”一句而不是“老皇兄你且慢慢些”。最后,将唐玉成生前演出过的一些剧目加工整理后搬上舞台,如《打金枝》《辕门斩子》等,使剧情更加集中,唱词更加规范,并借助个人影响将其发扬光大,使豫东红脸流派从地方走向了全国。当然,刘忠河的表演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做派过于洒脱、缺乏书卷气息、唱腔重复单一等等,尤其是近年来表演越发随意,已不能和艺术鼎盛时期相比,但他为流派传承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却值得每一位年轻演员借鉴。
http://tieba.baidu.com/f?kz=964741832
怎么样用一根空心管插入水中游泥将泥带上来采样?
泥,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元素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千百年来,与泥土的亲近早已成为根植于人心的一种本能。泥塑艺术是历史上发展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从房屋住所到生活用具,再到装饰摆件,无不体现出人们利用泥土的才能和智慧。
待到春暖花开时
山水总相逢
暂停了出行的脚步,让我们相遇在广阔的线上空间。本次,吴文化博物馆携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推出《抟泥化真——潘声煦泥塑展》,共展出苏州泥塑小品88件。展览将带领观众体会苏州泥塑之绚丽巧妙及精神内涵,并以此弘扬与传承传统苏州泥塑工艺。展览视防疫要求,暂定3月22日开幕。同时,吴文化博物馆还将推出系列导览、课程、讲座等,让精致可爱的苏州泥人,带你找回儿时的乐趣吧!
作为“中国四大泥塑”之一的苏州泥塑,历经两千年之久,既有气势恢宏、色绚丽的神佛大型泥塑,如东山紫金庵罗汉像,甪直保圣寺壁塑罗汉像等,也有精致灵巧、惟妙惟肖的小型泥塑,俗称“苏捏”,又称“虎丘泥人”。
苏州泥塑小品兴盛于宋元之际,明清时期发展成熟,选取民俗生活、戏文故事和民间人物作为主要表现题材,包含耍货、捏像、手捏戏文及绢衣泥人等,具有造型率真、色明快、纹样富丽的艺术特征和鲜明的地域风格,以泥塑形式展现了苏州市井百态,生气毕现。2008年,“苏州泥塑”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01 妙着泥丸觅踪迹
受宋代发达的商业及市井文化影响,供人把玩和观赏的苏州小型泥塑开始广泛流行,出现了“磨喝乐”“黄胖”等与岁时节令、吉祥寓意相联系的经典泥玩形象。1976年,江苏镇江市五条街骆驼岭宋代遗址出土一组红陶泥塑童戏像。泥孩儿充满稚气,神态各异,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宋代的世俗审美情趣,身后有“吴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平江孙荣”等楷书阴文戳记。吴郡、平江均为宋代苏州的别称,包成祖、孙荣应为苏州捏塑名匠,可知宋代的苏州泥塑行业已经非常成熟并形成了行业名家。
泥塑童戏像
宋代 镇江博物馆藏
及至明清,苏州泥塑进入鼎盛时期,虎丘、山塘一带形成“耍货”制作与交易市场,高手云集,泥塑品种也得到较大发展。清末民初苏州泥玩业逐渐衰落,解放初期其历史遗存已难觅踪迹,苏州泥塑工艺断代失传,濒临衰亡。
上世纪80年代经有关部门及业内人士,特别是潘声煦、朱文茜等老一辈泥塑传人的不懈努力,苏州泥塑的部分优秀传统技艺才得以恢复。
牧羊卷
长12厘米,宽11厘米,高12.5厘米
作品根据苏州博物馆藏近代沈万丰手捏戏文《牧羊卷》复制,表现的是朱春登立下战功、封侯归省,寻得遭人陷害、在外乞讨的赵锦堂婆媳二人,辨明冤屈,最终骨肉团圆的故事,极为精致生动。生角朱春登头戴黑三髯,服着玄色褶子,脚穿厚底靴,坐在椅子上双腿交叉搭在一起,手中似乎在比划着什么,眼神注视着对方似乎在询问和倾听。而旦角朱妻赵锦堂眼睛直视朱春登呈四目相对状态,她身着玄色衣裳,腰系白色丝带,一手撑地一手捏着裙角蹲坐在地上,表现出哀婉羞涩、惶恐不安的神态,人物造型高低对比,动静结合地再现了戏文情景。
天水关
长12厘米,宽12厘米,高15厘米
作品根据苏州博物馆藏近代沈万丰手捏戏文《天水关》复制,老生诸葛亮头冠“八卦巾”,戴三髯,穿厚底靴,净角姜维立于一旁,二人作交谈状。原剧取材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讲述诸葛亮出兵中原,用计软硬兼施,于天水关收降大将姜维的故事。
八戒背媳妇
长11厘米,宽10厘米,高23厘米
作品取材自《西游记》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行者降魔》。从正面看,猪八戒正喜不自胜地背着“高老庄三小姐”,全然不知背着的竟是孙悟空,从背后看去,悟空面露狡黠,一手抓着猪耳朵,似要捉弄猪八戒。作品戏剧感十足,表现手法新颖,将故事情节凝炼在一座塑像之中,着实生动有趣。
洞庭红
长12.5厘米,宽9厘米,高17.5厘米
作品塑造的是吴地传统水乡妇女形象,她身着靛蓝花布衣,头围蓝色头巾,席地跪坐,身旁放着一只竹篓,篓上花布半掩,露出篓中新鲜的洞庭红橘,整体透露出朴实无华的水乡生活气息。
嫦娥
长19厘米,宽12厘米,高28厘米
《嫦娥》是潘声煦的代表作品,高约30公分,塑造的嫦娥身着粉色水仙绿叶裙,披金丝薄烟翠绿纱,头上低垂鬓发斜插镶嵌珍珠白玉簪,双手托抱一玉兔,整体色泽淡雅明快,细节丰富,面容、衣褶、发髻均刻画得栩栩如生,是典型的苏作风格的泥塑作品。
02 抟粉范泥夺化工
传统苏州泥塑从选土开始便极为考究,往往取用虎丘周边的粘土,在粘土里加入少许棉絮,一点点捏出各色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底粉、施绘,塑成高十几厘米的“虎丘泥人”,极为精细。苏州泥塑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实性强,依据题材品类不同而各有侧重。同时强调色、纹饰和造型的有机结合,装饰繁而不乱,泥柔带脂,俗雅并兼。康熙时汪士煌在《妙手塑真诗》中写到:“抟粉范泥夺化工,写真不用鹅溪绢。”
“耍货”即泥玩具,又可称为“土仪”。苏州“耍货”品种繁多,形态多样,带有浓厚的市井气息。头等泥货在虎丘山门内出售,以泥美人、泥婴孩及人物故事为题,高只三五寸,色泽鲜艳,做工精良,多用于室内陈设或馈赠礼品。次等泥玩具在山塘街出售,有泥佛、泥花、泥兽,不倒翁等精粗不等的泥塑玩具。
知音
长11.5厘米,宽9厘米,高17厘米
作品塑两仕女像,其一盘腿席地而坐,着粉色上衣,作抚琴状,旁者身着青绿色束领袄裙而立,服饰设色淡雅,搭配和谐。两人面容舒缓,似凝神于琴声,画面静谧而美好,是以谓之“知音”。
小把戏
该作品塑婴孩形象一组二十个,身着衣,神态各异,或立、或坐、或躺,或面带微笑,或故作沉思。其中三娃各抱元宝、宝瓶、如意一只,象征着福禄寿。明清时期,泥娃娃常作为玩具,颇受时人喜爱,为苏州泥塑“耍货”中的经典形象。
“捏相”又称为“塑真”,承继自苏州汉唐以来传神写实一脉的捏塑技艺。清吴县人顾禄在其所著《桐桥倚棹录》中对此有详细记述。“捏相”只取虎丘“滋泥”制作头部,泥头需涂色、加须发,再装配用香樟木制作的身躯四肢,肢体手足皆活动,可坐可立,服饰可随季节变化而更换,谓之“落膝骱”。此外,也有全部泥捏,不置身躯,或佩于身,或供于书案的“纯泥捏相”。
落膝骱人像
长17厘米,宽16厘米,高28厘米
明清时,落膝骱多以红木紫檀镶嵌玻璃装奁,是极为昂贵的收藏品。该像身着宝蓝素花缎长袍、黑缎马褂,头戴瓜皮帽,手执折扇,并附椅桌,宛如缩小版的生活场景再现。
翁同龢
长19厘米,宽18厘米,高31厘米
翁同龢是晚清家、书法艺术家,该像身穿一品文官仙鹤补服,头戴冠帽,白眉白须,全身皆用泥塑成,属于“纯泥捏相”。作品用料并不复杂,但表现力强,细节描摹逼真,体现出苏州泥塑“三分塑、七分”的特点。
戏文泥人是苏州泥塑与昆曲及其他戏曲品类结合而形成的。一般两到三人为一台,选取戏曲中最为精的瞬间将其定格,分为“手捏戏文”和“绢衣泥人”两种表现形式。“手捏戏文”通体用泥塑造,并施以绘。
探亲家
长11厘米,宽11厘米,高14.5厘米
作品塑造了两位旦角,旦为胡妈妈,小旦为李奶奶。讲述了在乡下生活的胡妈妈,到城中女婿家探望女儿野花,却发现女儿在婆家备受煎熬,于是和城里的婆婆李奶奶争执起来,故该戏也叫《探亲相骂》。两位旦角一村一俏,衣着身段截然不同,体现出明显的戏剧冲击感。
“绢衣泥人”除头和手足是泥捏外,衣帽、服饰、刀枪等道具都采用绸、丝、布、竹等材料制作。泥质坯料制作时要掺入股胶,捶细捣韧,因而做时不易断,干后不致裂。手部是依据人物的动作捏塑,手臂用细钢丝打圈连接,频增动感。人物面相则用颜料敷着色,根据人物特征开相后外髹明胶,色泽明丽、眉目传神,须发、冠服精致,因而驰名江南。
金雁桥
长12厘米,宽10厘米,高17.5厘米
作品根据苏州博物馆藏近代绢衣戏文《金雁桥》复制。作品中武生身穿红色“大靠”服饰,穿厚底靴,右手持枪,左手侧伸。老生着深色“八卦服”,头戴“八卦巾”,三髯,穿厚底靴,右手执鹅毛扇于胸前,左手后摆。故事情节发生在庞统被张任射死在落凤坡之后,诸葛亮与张飞欲分兵两路入川,会于雒城。诸葛亮知张任智勇双全,为川中名将,因此定计于金雁桥设下埋伏,先捉张任,然后取雒城。
《金雁桥》绢衣戏文
近代 苏州博物馆藏
03 昆调婉转塑民情
伴随时代的发展,苏州泥塑不断地吸收并呈现出吴地民间的风土人情。明清之际,昆曲作为一种地方性的舞台艺术,在唱腔发音,衣着头饰,走步手势等诸多方面吸取融合了独特的吴地文化,舞台效果丰富生动、引人入胜,逐渐培养出了大批戏迷粉丝。随着昆曲的发展,为满足票友更直观感受戏曲人物的需求,苏州泥塑的新门类—戏文泥人诞生了。
苏州戏文泥人以古装折子戏中最典型的情节和人物造型,概括地凸现戏文的精华,对角色的神态、衣着、色、配饰等有着细致入微的表达。服饰中的图案纹饰需充分考虑角色身份,依据舞台原型进行艺术加工与提炼,集纺织、刺绣、贴花、绘等多种工艺之于一体,“小中见大、宛然若真”,精妙地展现出非凡的想象力,在众多泥塑艺术门类中独树一帜。
牡丹亭·游园
长12厘米,宽5厘米,高17厘米
贴旦:春香 小旦:杜丽娘
该作品属“手捏戏文”,通体用泥塑造而成,表现的是杜丽娘和春香清晨起梳妆,步入后花园欣赏园中春景,但却感叹于断井颓垣,最终扫兴而归的情节。
牡丹亭·惊梦-手捏戏文
长12厘米,宽7厘米,高19厘米
小生:柳梦梅 小旦:杜丽娘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昆剧,全剧共五十五出,是古典戏剧中最富有浪漫主义色的作品之一。通过描写杜丽娘与柳梦梅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封建社会对妇女本性的压制。《惊梦》一折描绘了游园之后,杜丽娘游倦归房,朦胧睡去,在梦中与手持柳枝的少年书生柳梦梅相会的场景。
李慧娘
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18.5厘米
旦角:李慧娘 净角:贾似道
作品取材于明代周朝俊所作《红梅记》,此剧描绘歌姬李慧娘在明镜判官的帮助下还魂人间,回到贾府斗倒奸相贾似道,拯救书生裴舜卿的故事。全剧着力于表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主题。作品塑造的李慧娘与贾似道,动作造型夸张,开相精细生动,戏剧表现力极强。
浣纱记·寄子
长14厘米,宽10厘米,高17厘米
娃娃生:伍封 老外:伍子胥
《寄子》取材于明代梁辰鱼所著昆曲传奇《浣纱记》,并结合民间故事进行改编。该剧讲述吴王夫差欲伐齐,伍子胥谏阻不成,只得趁出使齐国之际,将爱子托付于齐国好友鲍牧,旋即返吴死谏的故事。此剧悲怆凄婉,一路上父子触景伤情,最后惨然离别。伍子胥苍劲隐忍,其子天真稚气,于绵络加叠的演绎中形成鲜明对比与互衬。
玉簪记·秋江
长14.5厘米,宽7.5厘米,高16厘米
小旦:陈妙常 白面:艄公
《玉簪记》是传统昆曲剧目,明朝高濂所作,主要讲述书生潘必正寄读观中,与女尼陈妙常暗生情愫,被老尼发觉,便逼潘必正赴临安赶考。《秋江》正是描写妙常赶到秋江畔,登船追赶潘必正的故事。这场戏只有妙常和一个艄公出场,两人身姿动作似在眺望已驾船远去的潘必正,鲜明地表现出了真挚的爱情主题。
草庐记·芦花荡
长14厘米,宽8厘米,高17厘米
净角:张飞 小生:周瑜
《芦花荡》为昆曲剧目《草庐记》第四十六出,描写刘备回荆州之际,张飞奉军师诸葛亮之命乔扮渔夫,埋伏于芦花荡生擒周瑜的故事。张飞作净扮,周瑜作小生扮相。该剧以张飞为主,出场时身穿黑快衣、黑裤,生动地刻画了张飞勇猛、顽强的英雄形象,为昆剧净角必学之重头戏。
三笑
长12厘米,宽7.5厘米,高17厘米
左:唐伯虎 右:秋香
《三笑》演绎版本极多,主要讲述唐伯虎对秋香一见钟情,乘船从苏州一路追到无锡,化妆变身跑到华府里当仆人,想方设法接近秋香,经过初见的误会、相识后的豁然开朗、日久生情后的互诉衷肠,最终秋香同意嫁给唐伯虎,两人便在新婚之夜从无锡逃回苏州桃花坞。有资料显示,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300多位弹词艺人,专靠说《三笑》为生,可见这部作品受到了大众的热烈欢迎,被称为“小书之王”。
杜十娘
长15厘米,宽9厘米,高16.5厘米
花旦:杜十娘 小生:李甲
作品取材自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讲述了杜十娘身为青楼女子,深受压迫却不屈抗争,为摆脱逆境而顽强挣扎。然而她怎么努力也逃脱不了悲惨命运的束缚,李甲背信弃义,将其卖于孙富。惨遭李甲背叛之后,杜十娘万念俱灰,她怒骂孙富,痛斥李甲,把多年珍藏的百宝箱中的宝物一件件抛向江中,最后纵身跃入滚滚波涛之中。该剧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执着追求心中美好愿望的女性形象,树立起了反封建反礼教的女性标杆。
追韩信
长14厘米,宽8厘米,高16.5厘米
老生:萧何 武生:韩信
作品取材于小说《西汉演义》第三十五、三十八回,讲述秦朝末年,刘邦起义灭秦,萧何器重韩信之才,三荐于刘邦,刘邦不肯重用。韩信愤而出走,萧何闻听韩信离去,深恐失去人才,不顾道路艰难,戴月追赶,劝韩信回转,再向刘邦推荐,韩信才得登台拜帅的故事。
十五贯·访鼠测字
长12厘米,宽7厘米,高14厘米
丑角:娄阿鼠 老外:况钟
《十五贯》又名《双熊梦》,其中尤以《访鼠测字》一折最为动人,是昆剧舞台上的常演剧目。苏州知府况钟假扮算命先生,暗访命案隐情,在城隍庙巧遇真凶赌棍娄阿鼠。娄阿鼠内心惶惶不安,病急乱投医,正好撞上伪装成江湖术士的况钟,接受了测字的邀请。娄阿鼠要测的字是“鼠”字,况钟借助深厚的国学底蕴把这个字说得天花乱坠,一步步地成功诱使娄阿鼠掉进自己设好的陷阱。
棋盘山
长13厘米,宽8厘米,高18厘米
花衫:窦仙童 武生:薛丁山
作品题材取自小说《薛丁山征西》,表现的是唐贞观年间薛丁山挂帅前往锁阳城救驾,途经棋盘山,与窦仙童一见钟情的故事。后经老将程咬金撮合,二人成婚,同往锁阳城解围。
“泥丸有状貌,不异丹与青”,苏州泥塑是中国传统泥塑的重要代表,以细腻、传神和雅致的特点而著称。作为苏州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泥塑千百年来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展现了浓郁的姑苏风韵和多的市井风情,具有深厚的传统人文精神。进入21世纪,苏州泥塑在不断融入现代生活的进程中,也必将成为吴地旺盛生命力的精神文明见证。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2年3月22日—2022年4月10日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第二特展厅
鼠偷奇案况钟察什么意思
有一出戏叫《十五贯》,好多剧种都有,剧情如下:无锡肉 铺老板尤葫芦借得十五贯本钱作生意,他对女儿开玩笑说是卖她的身价钱,女儿信以为真,当夜逃走。深夜,赌徒地痞娄阿鼠闯进尤家,为还赌债盗走十五贯钱并杀死尤葫芦,过后反诬告苏戍娟犯了谋财杀父罪。戍娟出逃后,与不相识的客商伙计熊友兰同行,邻人发现产生怀疑,而熊身上正巧带钱十五贯,于是两人被扭送县衙见官。知县过于执听信诬告,定成娟勾奸夫、盗钱杀父之罪,判苏、熊二人死刑。监斩官况钟觉得内中有冤,力争缓斩。他详细调查,发现娄阿鼠破绽,继而又乔装算命先生。套出娄阿鼠杀人的口供,最后将娄带回县衙,升堂问罪,澄清了黑白是非,使杀人者伏法,蒙冤者昭雪。知道你的答案了吗
写出一部戏的名称和主要内容(比较传统的那种)
《十五贯》
主要内容:熊友兰和侯三姑的冤案是第一条线索,明朝,淮安山阳县有兄弟二人,因生计窘迫,哥哥熊友兰出外帮工,弟弟熊友惠在家读书。贴邻冯玉吾是商人,家道小康,其子锦郎面目丑陋,举止粗俗,而童养媳侯三姑却“容颜娉婷”、“资性伶俐”,玉吾便认为三姑怀有二心。此时传来了友蕙的读书声,三姑连声夸赞,玉吾疑心顿起,为防备三姑红杏出墙,令她连夜迁入内室。恰好此时,友蕙为避嫌也不约而同迁进内室,与三姑依然只有一墙之隔,冯家父子愈加疑心。玉吾将一付金环和十五贯钱交给三姑保管,夜里环和钱都被老鼠叼到熊家。因不堪鼠声搅扰,友蕙只得大早起床读书,却突然发现了老鼠叼来的金环。友蕙家资匮乏,囊中羞涩,正愁无米下锅,以为是上天所赐。门外有人叫卖老鼠药,友蕙买来搀入面饼,并把毒饼放入鼠穴。友蕙持环到冯家店铺换取钱米,玉吾见到金环,认定是三姑私下所赠。锦郎欲兴师问罪,却不巧在房门口发现了老鼠衔来的毒饼,误食中毒身亡。冯家将友惠和三姑告到县衙,说他们因奸杀人。县令过于执听信冯玉吾的一面之词,又见三姑生得如花似玉,便认为她必定不安于室,与友蕙有奸情,不由分说将二人屈打成招,定为死罪,还逼迫友蕙交出冯家的十五贯钱。
第二条线索是熊友兰和苏戌娟的冤案。听说兄弟被捕入狱,友兰心急如焚,带着客商陶复朱慷慨相赠的十五贯钱,赶回家去。无锡屠户游葫芦生意亏本,幸得姐姐资助十五贯钱,回家后骗继女戌娟说是卖她所得,戌娟不愿为婢,惊惧之余连夜出走。在路上,戌娟和友兰相遇,结伴同行。就在当夜,赌棍娄阿鼠潜入游家,见财起意,杀死游葫芦,偷走了十五贯。邻居发现游葫芦被害连忙报官,公差带众邻追赶,见戌娟和友兰同行,心生疑窦。苏戍娟说明自己是去高桥投奔姑母,熊友兰也说自己是过路人。众人半信半疑,杂在人群中的娄阿鼠却一口咬定“人在赃在”,游葫芦为友兰和戌娟杀害。于是,友兰和戌娟被扭送官府。正好,过于执升任常州府理刑,审理戌娟和友兰一案,又将二人屈打成招,判为死罪。
这两桩冤案具有三大共同点:其一,都起于鼠祸,一是自然界的老鼠,另一是人间专事偷盗的鼠辈娄阿鼠。其二,一系列巧合导致了人们的误会,把两对无辜的年轻人逼到绝境。其三,造成冤案的关键原因在于人们犯了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过于执、冯玉吾和戌娟的邻居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仅仅从主观和经验出发,因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导致了冤案的发生。
更巧的是,两桩冤案的平反也都与鼠有关,苏州太守况钟受命监斩两对年轻人,在城隍庙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两野人各衔一鼠,案前长跪,作哀泣状,况钟受到警示。行刑前,两对年轻人鸣冤,况钟发现两桩案子疑点重重,决定暂缓行刑,连夜求见都察院御史周忱,为四人请命,要求复审。周忱感其恳切,以半月为限,令其查明案情。况钟星夜赶往淮安,到冯、熊两家仔细勘察。在熊家,他发现了一个老鼠洞,掘开一看,竟然找出一只搀有鼠药的面饼和冯家丢失的十五贯钱。于是,锦郎遇害一案真相大白,“凶”手原来是老鼠。
初战告捷的他又马不停蹄地赶赴无锡,假扮算命先生微服私访。在城隍庙里,他采用心理战术,和游葫芦被害一案的真凶娄阿鼠周旋,终于套出口供,成功破案。第十八出《廉访》生动详尽地敷演了这场没有刀光剑影的战斗,是全剧最精的部分之一。
陶朱公贩货回乡,到城隍庙进香。娄阿鼠听说况钟要亲自重审游葫芦被害一案,心惊肉跳,坐立不安,也来城隍庙求签,与陶朱公相遇,讲起了游葫芦一案。正好,况钟也私访至此。陶朱公得知自己当初资助熊友兰的十五贯钱居然成了杀人的证据,决意去官府为友兰作证辩冤。娄阿鼠惊慌失措,急忙阻止。在一旁察言观色的况钟发现娄阿鼠形迹可疑,决定出招。此时,战斗虽未正式打响,但娄阿鼠已方寸大乱,六神无主,而况钟却从容镇定,占了先机。
他亮出招牌,叫娄阿鼠测字。此时,娄阿鼠的心理是非常矛盾而复杂的,一方面,他做贼心虚,唯恐测字,罪行暴露,因而小心谨慎,支支吾吾;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况钟神机妙算,指点他逃脱惩罚,因此,他又不得不在遮掩中透露一点真实的情况。对此,况钟洞若观火,了如指掌。他以老鼠的种种特点比附娄阿鼠,随机应变,步步紧逼,语语击中娄阿鼠的心病,又合乎测字的规律,俨然一个经验老到的江湖术士。首先,他让娄阿鼠说出用“鼠”字占卜的是官司,接着又在“鼠”字上大作文章,说该字笔划是双数,属阴爻,而鼠又属阴,因此是阴中之阴,卦象隐晦,一时间看不清楚,很难判断。他设了一个套,目的是诱使对方透露更多的信息。果真,急于测知吉凶的娄阿鼠晕晕乎乎地往套子里钻,说出是害怕官司缠身。况钟进一步问他是代占还是为自占,但他不敢明说。况钟不给他喘息的机会,立即指出他是自占,并利用老鼠为十二生肖之首和善窃的特点,指出他为“造祸之端”,官司源于偷窃。娄阿鼠被突然说中心事,一下子就呆了。不等他反应过来,况钟又逼进一步,借“游”与“油”的谐音,指出他偷窃的人家姓游。这真如晴天霹雳,原本已成惊弓之鸟的娄阿鼠震惊不已、恐慌万状,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只好如实坦白。此时,他不仅对况钟佩服得五体投机,深信不疑,还将逃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况钟身上。于是,况钟顺水推舟,用引君入瓮之法,让他上了自己的船。事先,况钟已经调兵遣将,在浒墅关埋下了伏兵,于是,生性多疑的娄阿鼠糊里糊涂地自投罗网。
况钟与娄阿鼠,一个是重任在肩,意在捕“鼠”的断案官员,一个是贪婪、残忍、慌不择路的“鼠”辈,两人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但因为况钟是微服私访,运用的又是凝聚着民间智慧的测字奇招,因此,双方的冲突既隐于无形之中,又时时显现于两人的对话,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冲突的双方,况钟机智、沉着,不动声色地将对手玩弄于鼓掌之上;娄阿鼠被牵着鼻子走却不自知,还对况钟敬佩有加,感激涕零,一会说他是神仙,一会儿又视他为救命恩人,直到公堂上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娄阿鼠的慌张和迷糊令人忍俊不禁,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应。
邵长文说“算命是依据生辰八字来推算生命灵魂之数据 若灵魂中毒者要经过...
邵老师说:“算命就是算生命灵魂的趋势,灵魂不健康就会导致身体不健康,也会引起意外事故,劳狱之灾,夫妻相克…的原因,所以,算命先生很重要,不能算错。”
我叫周玉池是邵老师忠实的读者想邵老师算命,我离婚两次了,下一次婚姻...
你离婚主要是你自己不好,八字纯阴,酉酉自行,四贵遇金神,皆为不利,四柱之上又是枭食并立。
遇酉年,遇丑年,婚姻不稳,现行桃花运,你这人本身就有点花心。所以说问题是出在你身上,不是女方,三年之内你还会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