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正义序解释,周易正义序

十翼是什么意思

读音:[shí yì]

引证解释:

⒈ 《易》的《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相传为孔子所作,总称“十翼”。翼,辅助。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於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若夫龙出於河,则八卦宣其象;麟伤於泽,则十翼彰其用。”

章炳麟《四惑论》:“《传》(《易传》)曰:‘蛊者事也。’ 伏曼容曰:‘蛊,惑乱也。万事从惑而起,故以蛊为事。二经、十翼,可贵者此四字耳。’”

网络解释:

十翼

《十翼》即《易传》,是解释《周易》的著作,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

《易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书籍,在《周易》之前还有《连山易》、《归藏易》,“文王拘而演《周易》”,即为后世所注解的《易经》。《易经》是中华祖先从上古传承下来的文明智慧,包括象(符号学相关)、数(数学科学相关)、理(哲学相关)、占(甲筮占卜相关)。许多人言传《易经》只是算卦占筮之学,是有很大偏颇的。

唐朝盛世有哪些了不起的名人?他们有什么重大成就

李白,杜甫,诗仙,诗圣,把唐朝诗文话推向巅峰。
玄奘,为佛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有莫大的贡献
李世民,贞观之治,开创了历史上最繁荣的唐朝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温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
武士(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王绩(585——644),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
柴绍(?——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宋之问(?——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张守圭(?——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维(701——760),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卢纶(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时进士,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诗人。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北),人称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
温庭筠(812——约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
白行简(775——826年),字知退,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
郑注(?——835年),唐代绛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注家。
张彦远,唐末书画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功臣将领有:(凌烟阁)
赵公长孙无忌
赵郡王李孝恭
莱公杜如晦
郑公魏征
梁公房玄龄
申公高士廉
鄂公尉迟敬德
卫公李靖
宋公萧禹
褒公段志玄
此外:郭子仪 秦叔宝.程咬金.罗成.薛仁贵 安禄山
史思明,杨国忠等有好有坏
诗人:大小李杜,白居易,李贺,贺之章,刘禹锡,骆宾王 王 勃 卢照邻 杨 炯 陈子昂 张九龄 王 维 孟浩然
王昌龄 岑 参 柳宗元 孟 郊 韩 愈 温庭筠等
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 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
女性:平阳公主,高阳公主,太平公主,安乐公主,
文成公主,
长孙皇后,韦皇后,杨贵妃
唐朝名人表
阎立本(?-673)
  唐代画家。雍州万年(陕西临潼)人。曾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大将、工部尚书、右相。阎立本承其家学,尤长于绘画。
擅道释、人物、肖像、山水、鞍马等,其肖像画多描绘唐初建功立业的功臣形象,如绘房玄龄、杜如晦等18位文人谋士的《秦府十八学士图》,又在凌烟阁壁上画长孙无忌、魏徵等24位功臣像等。
阎立本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色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有《步辇图》、《古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传世。

王 勃(649~675),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杨 炯(650~693?),唐代诗人。弘衣华阴(今属陕西)人。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长安古意》。《卢升之集》。《幽忧子集》。“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见《长安古意》。

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称初唐四杰之一。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代表作:《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 《讨武檄》

贺知章(公元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盛唐前期诗人,著名书法家擅草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名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孩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颜真卿(709--785)
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他的“颜体”楷书与柳公权楷书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王 维(701-761)
字摩诘,蒲州(山西永济)人。9岁负名,19岁赴京城试第一名,21岁进士。曾奉使出塞,安史之乱,被拘禁于菩提寺,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降官。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陷居。王维在边塞、山水,律诗、绝句等都有佳篇。又是著名画家。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词人和散家家,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
在日本的影响最大。名作《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李商隐(约812或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祖籍怀州河内(河南沁阳),汉族。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不同苍生问鬼神”。

杜 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汉族。进士,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也是一位书法家,工行草。《清明》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温庭筠:(约812—870),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仕途多舛,生活坎坷。温彦博,著名词人,有花间派鼻祖之称。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两《唐书》有传。传世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鉴 真(687-763)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

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从742年开始,受日本有关方面和人士的聘请,开始东渡日本,748年后,为庸医所误,导致双目失明。753年年底第六次东渡才成功,鉴真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753年,卒于日本唐招提寺。

张 遂(僧一行,673――727),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武则天当皇帝后,张遂不愿与其侄武三思为伍,愤然离京,东去嵩山当了和尚,取名为一行,故称一行和尚。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和数学,就把他召到京都长安,做了朝庭的天文学顾问。张遂在长安生活了10年,使他有机会从事天文学的观测和历法改革。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多次测定了二十八宿距天体北极的度数。从而发现恒星在运动,领先英国哈雷1000多年。
724-725年,一行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725 年开始编订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历》,728年颁行。733年,此历传入日本。

孔颍达(574-648)唐代经学家。字冲达(亦作仲达、冲远),谥号宪,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对《周易》有精深研究,易学观主要有∶(1)义象兼采。(2)易理备包有无。(3)乾坤二元论。认为六十四卦皆来自乾坤两卦。(4)太极说。围绕大衍义的问题解释了太极,以太极元气说否定了虚无实体说,抛弃了《易纬》中的太易说和大一神说。易学著作有《周易正义》、《周易正义序》。

李通玄(635一730),人称李长者,华严学家。沧州(今河北沧县)人。早年研究《易经》。年四十以后,转攻佛学,尤潜心《华严》。其时正值武周时代,于阗沙门实叉难陀译出八十《华严》。开元七年(公元715年),李得新译《华严》抄本,至并州孟县,住高仙奴家,拟造论弘扬。传说他日食枣十枚、柏叶饼一张,故人称其为“枣柏大士”。他专心著书,三年足不出户。其后移居神福山原下之土龛(即太原寿阳方山土龛,俗称窑桐),继续写作,经过五年努力,全论告成,号曰《新华严经论》(四十卷)。

李又著有《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会释》七卷(附论文)、《略释》(亦名《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现均存。李之著述佚失者有《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门》、《华严观》、《十门玄义排科释略》、《眼目论》及若干诗赋等。
补充回答:
唐朝女流志\名人表
文成公主(?-680)
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

宗女文成公主。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县)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长孙皇后(600—636)
姓名不详,小字“观音婢”,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母仪天下。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后宫立政殿去世,年仅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樊梨花 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是传说中唐代著名的女将军。

武则天(武曌) (624年-705)中华帝国唯一的女皇帝。
杰出的女人,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心狠手辣。在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她的王朝号(周)。

武曌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妃傧的一种)。李世民死后,成为唐高宗-李治的昭仪(妃傧的一种),经过长期的苦心孤诣她当上了皇后。然后再排除李氏王朝当上皇帝。虽然在武曌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但并没损害整个中华帝国的元气,并使中华帝国顺利地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690年-705年期间称帝,国号大周。

太平公主(约665—约713)
李令月,高宗与武后的小女儿,中宗、睿宗胞妹,极受父母兄长的宠爱,权倾一时。681年,下嫁高宗的嫡外甥薛绍。688年,宗室李冲谋反,牵连薛绍,薛绍受杖责,饿死狱中。
690年太平公主改嫁武攸暨。暗中拥护李唐。705年,参与宰相张柬之兵变,诛杀二张,逼武则天逊位给太子李显(中宗)。时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权, 710年6月,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与上官婉儿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7月,参与了李隆基(李旦第三子)等诛杀韦后的行动,拥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并积极培植党羽。712年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去世。
713年,太平公主准备起兵夺权。李隆基先发制人,诱杀公主党羽太平公主出逃南山寺,返回后。李旦请玄宗恕其死罪,被玄宗拒,赐死家中。

上官婉儿(664~710)
中宗昭容,女诗人。陕州陕县(河南)人。上官仪孙女。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年14,为武则天掌文诰。中宗时,上官婉儿为中宗后妃,封昭容,又称上官昭容。
上官婉儿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韦后乱权时跟随韦后,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与韦后同时被杀。后人称其为“巾帼首相”。

安乐公主(?~710)
中宗李显与韦氏之女,小名裹儿。先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后嫁武承嗣之子武延秀。中宗统治时期,她开府设官,干预朝政,贿买官爵,宰相以下的官员多出其门。曾向中宗请求立为皇太女,权力欲特别强。生活奢侈,抢占民田民房,大兴土木。
710年,她与韦后合谋毒死中宗后,发动宫廷政变,企图挟持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立韦后为女皇,自己为皇太女。不料临淄王李隆基技高一筹,杀死了韦后及其党羽,立相王李旦为帝,安乐公主也被诛。

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之第三女,太宗李世民之妹,太穆皇后所生,天下纷争中原逐鹿,驰骋疆场父兄齐名,娘子雄关今尤在,千年犹忆女将军。

金城公主(?~739年)
唐中宗养女,实为唐宗室雍王守礼之女。唐景龙元年(707)应吐蕃之请,诏许嫁吐蕃赞普。沿当年文成公主人蕃路线西行入藏,入蕃30年,促进吐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唐蕃之间友好往来,致力于唐蕃和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融合。金城公主在西藏生活了32年。

杨玉环(719-756)
  杨贵妃,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四大美女之—“羞花”。734年,册立为李瑁(玄宗18子)妃,745年入宫,入宫以来,遵循封建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不插手权力之争,以自己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虽曾因妒而触怒玄宗,以致两次被送出宫。

关于杨玉环之死,说法不一。一说,马嵬坡兵谏时赐死,一说流落于民间,一说去美洲、一说去日本。尚无定论。

虢国夫人,唐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人,生年不详,约卒于至德元年(756年)。虢国夫人有才貌,她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杨贵妃因得宠于唐玄宗而扬名于时,事垂千史。虢国夫人又因杨贵妃扬名于时,事垂千史,虢国夫人的这种裙带关系正是当时昏暗的具体表现。
她曾借助于这种裙带关系,一时权倾天下,奢侈挥霍,收受贿赂,浊乱朝政,对天宝时期唐朝的起了很坏的作用。

薛 涛(768~832),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西安)人,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

刘采春(唐代),淮甸(江苏淮安、淮阴一带)人,一作越州绍兴市)人,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她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深受元稹的赏识,是唐代四大才女之一。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唐朝第二位皇帝,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静宁成纪乡人),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在李卫公答对中对其军事思想给予了详细介绍。 即位后,统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良好的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开创了行书写碑。太宗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在《帝范》《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杜甫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武则天(624—705年),籍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创造了“曌”(读音“zhào”),这个字意为“日月当空”,并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统治的前期,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他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就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定都洛阳。690—705年在位。世人据其尊号“则天大圣皇帝”称之为武则天(则,法则也,以为法则也。则天,即以天为法则,向上天学习,遵循上天的规律和要求的意思)。性巧慧,多权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的次女,生母杨氏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太宗称其为“媚娘”。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家”。
唐玄宗(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685年——762年),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昭成窦皇后(窦德妃)。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杀死韦皇后,拥其父李旦即位,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受禅即位,改年开元。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
玄宗生平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正是武则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时候,所以他小时候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这也许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坚定的性格。他小时候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唐朝有24功臣,长孙无忌创造治国法律思想,李孝恭平定江南,杜如晦把军队管理的井井有点,是贞观之治的主要谋臣,魏征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房玄龄是唐代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显为宽松,律条也臻完备,其参与制定的《贞观律》为后来的《永徽律》及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奠定了基础。;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之《晋书》;与魏征同修唐礼;调整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不是托塔李天王,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还有郭子仪,平叛安史之乱,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温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
武士(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王绩(585——644),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
柴绍(?——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宋之问(?——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张守圭(?——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维(701——760),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卢纶(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时进士,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诗人。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北),人称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
温庭筠(812——约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
白行简(775——826年),字知退,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
郑注(?——835年),唐代绛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注家。
张彦远,唐末书画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功臣将领有:(凌烟阁)
赵公长孙无忌
赵郡王李孝恭
莱公杜如晦
郑公魏征
梁公房玄龄
申公高士廉
鄂公尉迟敬德
卫公李靖
宋公萧禹
褒公段志玄
此外:郭子仪 秦叔宝.程咬金.罗成.薛仁贵 安禄山
史思明,杨国忠等有好有坏
诗人:大小李杜,白居易,李贺,贺之章,刘禹锡,骆宾王 王 勃 卢照邻 杨 炯 陈子昂 张九龄 王 维 孟浩然
王昌龄 岑 参 柳宗元 孟 郊 韩 愈 温庭筠等
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 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
女性:平阳公主,高阳公主,太平公主,安乐公主,
文成公主,
长孙皇后,韦皇后,杨贵妃
唐朝名人表
阎立本(?-673)
  唐代画家。雍州万年(陕西临潼)人。曾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大将、工部尚书、右相。阎立本承其家学,尤长于绘画。
擅道释、人物、肖像、山水、鞍马等,其肖像画多描绘唐初建功立业的功臣形象,如绘房玄龄、杜如晦等18位文人谋士的《秦府十八学士图》,又在凌烟阁壁上画长孙无忌、魏徵等24位功臣像等。
阎立本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色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有《步辇图》、《古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传世。

王 勃(649~675),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杨 炯(650~693?),唐代诗人。弘衣华阴(今属陕西)人。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长安古意》。《卢升之集》。《幽忧子集》。“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见《长安古意》。

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称初唐四杰之一。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代表作:《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 《讨武檄》

贺知章(公元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盛唐前期诗人,著名书法家擅草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名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孩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颜真卿(709--785)
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他的“颜体”楷书与柳公权楷书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王 维(701-761)
字摩诘,蒲州(山西永济)人。9岁负名,19岁赴京城试第一名,21岁进士。曾奉使出塞,安史之乱,被拘禁于菩提寺,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降官。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陷居。王维在边塞、山水,律诗、绝句等都有佳篇。又是著名画家。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词人和散家家,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
在日本的影响最大。名作《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李商隐(约812或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祖籍怀州河内(河南沁阳),汉族。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不同苍生问鬼神”。

杜 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汉族。进士,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也是一位书法家,工行草。《清明》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温庭筠:(约812—870),晚唐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仕途多舛,生活坎坷。温彦博,著名词人,有花间派鼻祖之称。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两《唐书》有传。传世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鉴 真(687-763)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

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从742年开始,受日本有关方面和人士的聘请,开始东渡日本,748年后,为庸医所误,导致双目失明。753年年底第六次东渡才成功,鉴真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753年,卒于日本唐招提寺。

张 遂(僧一行,673――727),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武则天当皇帝后,张遂不愿与其侄武三思为伍,愤然离京,东去嵩山当了和尚,取名为一行,故称一行和尚。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和数学,就把他召到京都长安,做了朝庭的天文学顾问。张遂在长安生活了10年,使他有机会从事天文学的观测和历法改革。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多次测定了二十八宿距天体北极的度数。从而发现恒星在运动,领先英国哈雷1000多年。
724-725年,一行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725 年开始编订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历》,728年颁行。733年,此历传入日本。

孔颍达(574-648)唐代经学家。字冲达(亦作仲达、冲远),谥号宪,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对《周易》有精深研究,易学观主要有∶(1)义象兼采。(2)易理备包有无。(3)乾坤二元论。认为六十四卦皆来自乾坤两卦。(4)太极说。围绕大衍义的问题解释了太极,以太极元气说否定了虚无实体说,抛弃了《易纬》中的太易说和大一神说。易学著作有《周易正义》、《周易正义序》。

李通玄(635一730),人称李长者,华严学家。沧州(今河北沧县)人。早年研究《易经》。年四十以后,转攻佛学,尤潜心《华严》。其时正值武周时代,于阗沙门实叉难陀译出八十《华严》。开元七年(公元715年),李得新译《华严》抄本,至并州孟县,住高仙奴家,拟造论弘扬。传说他日食枣十枚、柏叶饼一张,故人称其为“枣柏大士”。他专心著书,三年足不出户。其后移居神福山原下之土龛(即太原寿阳方山土龛,俗称窑桐),继续写作,经过五年努力,全论告成,号曰《新华严经论》(四十卷)。

李又著有《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会释》七卷(附论文)、《略释》(亦名《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现均存。李之著述佚失者有《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门》、《华严观》、《十门玄义排科释略》、《眼目论》及若干诗赋等。
补充回答:
唐朝女流志\名人表
文成公主(?-680)
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

宗女文成公主。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县)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长孙皇后(600—636)
姓名不详,小字“观音婢”,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生性节俭,母仪天下。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后宫立政殿去世,年仅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樊梨花 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是传说中唐代著名的女将军。

武则天(武曌) (624年-705)中华帝国唯一的女皇帝。
杰出的女人,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心狠手辣。在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她的王朝号(周)。

武曌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妃傧的一种)。李世民死后,成为唐高宗-李治的昭仪(妃傧的一种),经过长期的苦心孤诣她当上了皇后。然后再排除李氏王朝当上皇帝。虽然在武曌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但并没损害整个中华帝国的元气,并使中华帝国顺利地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690年-705年期间称帝,国号大周。

太平公主(约665—约713)
李令月,高宗与武后的小女儿,中宗、睿宗胞妹,极受父母兄长的宠爱,权倾一时。681年,下嫁高宗的嫡外甥薛绍。688年,宗室李冲谋反,牵连薛绍,薛绍受杖责,饿死狱中。
690年太平公主改嫁武攸暨。暗中拥护李唐。705年,参与宰相张柬之兵变,诛杀二张,逼武则天逊位给太子李显(中宗)。时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权, 710年6月,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与上官婉儿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7月,参与了李隆基(李旦第三子)等诛杀韦后的行动,拥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并积极培植党羽。712年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去世。
713年,太平公主准备起兵夺权。李隆基先发制人,诱杀公主党羽太平公主出逃南山寺,返回后。李旦请玄宗恕其死罪,被玄宗拒,赐死家中。

上官婉儿(664~710)
中宗昭容,女诗人。陕州陕县(河南)人。上官仪孙女。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年14,为武则天掌文诰。中宗时,上官婉儿为中宗后妃,封昭容,又称上官昭容。
上官婉儿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韦后乱权时跟随韦后,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与韦后同时被杀。后人称其为“巾帼首相”。

安乐公主(?~710)
中宗李显与韦氏之女,小名裹儿。先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后嫁武承嗣之子武延秀。中宗统治时期,她开府设官,干预朝政,贿买官爵,宰相以下的官员多出其门。曾向中宗请求立为皇太女,权力欲特别强。生活奢侈,抢占民田民房,大兴土木。
710年,她与韦后合谋毒死中宗后,发动宫廷政变,企图挟持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立韦后为女皇,自己为皇太女。不料临淄王李隆基技高一筹,杀死了韦后及其党羽,立相王李旦为帝,安乐公主也被诛。

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之第三女,太宗李世民之妹,太穆皇后所生,天下纷争中原逐鹿,驰骋疆场父兄齐名,娘子雄关今尤在,千年犹忆女将军。

金城公主(?~739年)
唐中宗养女,实为唐宗室雍王守礼之女。唐景龙元年(707)应吐蕃之请,诏许嫁吐蕃赞普。沿当年文成公主人蕃路线西行入藏,入蕃30年,促进吐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唐蕃之间友好往来,致力于唐蕃和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融合。金城公主在西藏生活了32年。

杨玉环(719-756)
  杨贵妃,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四大美女之—“羞花”。734年,册立为李瑁(玄宗18子)妃,745年入宫,入宫以来,遵循封建的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不插手权力之争,以自己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虽曾因妒而触怒玄宗,以致两次被送出宫。

关于杨玉环之死,说法不一。一说,马嵬坡兵谏时赐死,一说流落于民间,一说去美洲、一说去日本。尚无定论。

虢国夫人,唐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县)人,生年不详,约卒于至德元年(756年)。虢国夫人有才貌,她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杨贵妃因得宠于唐玄宗而扬名于时,事垂千史。虢国夫人又因杨贵妃扬名于时,事垂千史,虢国夫人的这种裙带关系正是当时昏暗的具体表现。
她曾借助于这种裙带关系,一时权倾天下,奢侈挥霍,收受贿赂,浊乱朝政,对天宝时期唐朝的起了很坏的作用。

薛 涛(768~832),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西安)人,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

刘采春(唐代),淮甸(江苏淮安、淮阴一带)人,一作越州绍兴市)人,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她擅长参军戏,又会唱歌,深受元稹的赏识,是唐代四大

紧急求助《周易正义序》译文!!

用文言文字典查我搜过了~~网上是没有的~~你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它吧

十翼是什么意思

十翼的意思如下:

基础释义:

《易》的《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相传为孔子所作,总称“十翼”。翼,辅助。

《彖传》又称“彖(tuàn)辞”,分为上、下两篇,它是用来解说“易经六十四卦”卦辞的含义的;比如,“乾卦”的卦辞是“乾,元亨利贞”,而“彖辞”就是去解说“乾,元亨利贞”的。当然,除“乾卦”之外,其余的六十三卦,也都有各自的“彖辞”。

《象传》又称“象辞”,也分为上、下两篇,“象”者,“图像”也,“卦”和“爻”就是图像,而“象辞”就是根据“卦”与“爻”的象去解释“卦”与“爻”大意的。

解释“卦”的,叫作“大象”,解释“爻”的,被称之为“小象”;每一“卦”,都有一个“大象”,每一“爻”,都有一个“小象”。

出处:

刘勰(南朝梁)《文心雕龙·宗经》:“於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

孔颖达(唐)《周易正义序》:“若夫龙出於河,则八卦宣其象;麟伤於泽,则十翼彰其用。”

章炳麟《四惑论》:“《传》(《易传》)曰:“蛊者事也。”伏曼容曰:“蛊,惑乱也。万事从惑而起,故以蛊为事。二经、十翼,可贵者此四字耳。””

周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关于《周易正义序》的理解
孔颖达《周易正义序》有一段话,涉及道、佛,读不明白,请版主帮忙:
原夫《易》理难穷,虽复“玄之又玄”;至於垂范作则,便是[b]有而教有[/b]。若论[b]住内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说[/b],斯乃义涉於释氏,非为教於孔门也。
《周易》本科时倒是读过 当时看的偏重讲义理 后来读司马光的《温公易说》 多说 后来看王弼的 玄学化很重 按他自己的原则是“以有说无” 换言之就是“有而教无” 他是赞成得意忘象的 走的不是说象数的路子 孔颖达的正义用的是王弼的注 不过有所修正 他在序中说:“盖易之三义(按:简易、变易、不易),唯在于有,然有从无出,理则包无” 这里已经突出的是“有” 但仍旧提及“无”的本体地位 这还没脱出王氏的范式 他又说:“是知易理备包有无,而易象唯在于有者,盖以圣人作《易》,本以垂教,教之所备,本备于有。” 这里便伸足了“有”这一面 周易本身是为了教化民众的 它的目的是归于现实的“有”的 所以孔的目的就是“以有说有”也就是“有而教有” “有”有两个层面 一个指的是象 一个是现实的处置 前者包括物象和卦象 物象体现在基本的八卦所代表的事物上 卦象体现在六爻的变化上 包括爻辞和爻位 从中可以分析人事 孔的《正义》中常说婚假之类不过是借喻 反映的是人事 他分析的方法就是从象数入手归于道理的阐发 六爻的意义和变化之间结合得很紧 很容易形成一个推导模式 这方面比王弼贯彻得彻底 王常常是直接谈义理 跳开卦象物象本身 具体的可以参看《中孚》 当然别卦也有 说这卦只是个人的偏爱而已
综上看 “有而教有”是孔的论述思想的反映 他本人比较满意 故说是“垂范作则”
“住内住外”是小乘佛教的教义 可以参看《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盘。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上面讨论什么是“宴坐” 其中便说到“心不住内亦不在外” 这个是大乘教义 大乘最早讲空 后来吸收小乘有宗的一些教义 说起了不空不有 龙树菩萨有中观论 就是讲这个中道的 文中说“不必是坐为宴坐也” 就是说宴坐不一定非要坐着 关键是在心定 像小乘那样 身虽坐着 心却未定 这达不到佛的要求 佛教讲过六根 六尘 六根为内 六尘为外 前者住内 后者住外 都是偏执 只有坚持中道 心既不住内又不住外才是真正的宴坐 这种思想在佛教中是主流 类似说法有 明梅鼎祚辑《释文纪》巻十收有晋释僧肇的《物不迁论》,有云:“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虽静而常往,故徃而弗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妙行无住分》、《离相寂灭分》 后者中间提及:“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的《护法品第九》也说道:“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付嘱品第十》进一步形成一套完整理论:“对法若解用,即通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
“就能就所之说” 我想可能是指佛教论述中常采用“能××”“所××”一类的词语对比 如唯识论中说的第八识叫作“阿赖耶识” 又名“藏识” 它的意义中就包括“能藏”和“所藏”(还有一种 此处略去)前者强调动能 后者强调依托处 又如律宗制定戒律有“能持”和“所持”的区分 我想这是基于佛教思想的一种论述我看了很多遍 我觉得《周易》不应该是儒家的成就 孔子有盗世之嫌http://guoxue.baidu.com/page/d6dcd2d7/

周易正义序和周易正义卷首的具体内容,能解释一下么

周易正义序方面看这个有没有帮助:
http://www.pkucn.com/archiver/?tid-116917.html

十翼的基本解释

①即《易传》。“翼”有附翼、辅佐之义。因《易传》有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故称“十翼”。“十翼”之名,现有文献最早见于《易纬·乾坤凿度》(卷下)。记曰: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史记注》:“正义 曰:夫子作十翼,谓上象、下象、上彖、下彖、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也。”孔颖达《周易正义序》: “若夫龙出于河,则八卦宣其象;麟伤于泽,则《十翼》彰其用。 ”
②指《九问》、《十恶》、《七正》、《八叹》、《上下系辞》、《大道》、《大数》、《大法》、《大 义》。源出《易纬·坤(乾)凿度》:“仲尼,鲁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旋(旅),请益于商扭(瞿)氏,曰:“子有圣智而无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呜呼, 天命之也!” 叹讫而后息志,停读《礼》,止史削。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明易几教若曰:作《九问》、《十恶》、《七正》、《八叹》、上下《系辞》、《大道》、《大数》、《大 法》、《大义》。”
《易传》
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彖辞”,《彖传》就是解释“卦辞”的话)
二、彖下传
三、象上传(又称“大象”)
四、象下传(又称“小象”)
五、系辞上传
六、系辞下传
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
八、序卦传
九、说卦传
十、杂卦传。
“十翼”(《易传》)是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

<易经>的来源,它是如何流传于世的?拜托各位大神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是占卜用书。本条目讨论宽泛的易经,即包括《易经》和《易传》在内;在古籍里仅提到名字的“连山”、“归藏”(无论是否事实存在)则不予讨论。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 关于其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有人认为,占卜之书的性质并不能掩盖《易经》作为一部伟大著作的价值。占卜起源于人类解释世界的渴望,哲学的萌芽从原始中生发出来,《易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便是根植于《易经》。后人从《易经》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儒家和道教的学说均明显受到《易经》的影响。今人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根据《周礼》的记载,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经》只是其中之一,另两部《连山》、《归藏》均已失传。 《易》被其后的诸多研究者所推崇,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当时公认的渊博学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东汉王弼、北宋程颐,后者如西汉京房、北宋邵雍。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中国儒家典籍 ,六经之一 。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像,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虽属占卦书 ,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 ,汇成《五传》。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解易者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编辑本段周易的起源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却是秦汉后直至今日无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概述 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书,约成书于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有人依附于它的卦爻形式借以发挥哲学思想。战国时期,一些儒家学者系统整理了一批解说《周易》的作品,并把它们编纂成书。

周易和易经的关系

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像,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五传》。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解易者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一名《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 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周易是根据数的阴阳和随机性,推断事物凶吉的书.
一般人看不懂,但也没有必要去钻研它.我也曾经看过(老师推荐的),但是看了2遍还是不能领悟.简直不知所云.周易严格的说是一本主观唯物主义哲学书籍,它集天文、数学、兵法、治国方略、做人处世、道德修养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一体,是一本锻炼人思维的好书。许多诺贝尔获奖者都是借助它成功的。我想当年的马克、恩克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也看过它。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把周易的内容高度概括而已。
在古时,科学很落后,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解析,为此就出了<周易>学说.
简单地说,
1.易本是算命的,
2.但到了周易,孔子基本上是从哲理方面解释易,虽然此解释同样也可适用于占卜,但周易列为经书,只因其包含全面的哲理.
3.周易不能作为占卜的书,因孔子只从哲理理解易,基本没有关于占卜的论述.后世的占卜,是从易中的最基本定理重新创造的,基本与周易无联系.
4.哲理适用于任何人,但以周易用于占却不会有实践意义,
5.占卜者依然把周易列为占经是因周易还没有把易的基本原理抛弃,而其他易经已失传了.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一、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二、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三、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四、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五、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楼上的网站也可以看一下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周易是古典易的最后一个版本,其他现在都已失传,所以现在说易都是周易的意思了。
《易经》是属于一个千古文化之谜,研究《易经》分成两个流派,一个是学者,倡导善易者不占;另一类是占卜者,利用人类对神妙文化的敬仰为人指点迷津、化解灾祸。两者都对《易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易经》的产生过程看,它来源于古代对历法等规律的社会实践的归纳与总结,揭示的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势和最佳处理方式,就像《元素周期表》一样汇集了成功必不可少的各个因素。
以前对《易经》的研究都是对六十四卦单独的讲解,缺乏整体观和系统性。现在已经有了帮助人更好掌握的学习《易经》的方法,将《易经》有序的进行排列,分成六大过程,并辅助以开山入门卦和收拾入门卦,展示出一个无知涉世少年到成为一统天下君王的成长历程,将所有的卦对应到各个阶段中的发展关键点,让学习者融入主人公的角色中,伴随着个人事业的发展去掌握有关知识。同时结合西方的成功学、管理、金融投资、心理学等,并与《道德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论语》相互参照解说,使学习者能够在知识和实践的海洋中轻松遨游。
现在学习《易经》已经不是太难的事情了。
周易的主导思想是“有孚改命”,就是通过自我的努力与民众建立了共同发展的诚信,从而改变所有人的天命。
祝你在易经的指导下获得自己的成功。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