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易经学,易经里的阴阳之道解读
简述《易经》中阴阳的内涵
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有四种关系:对立、互成、互化、平衡。
比如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1.
看下自己的身体:头为阳,四肢为阴。阳是主控的,阴是被动的。一个头,两只手臂,两只腿。
2.
看看我们的手:大拇指为阳,其它四指为阴。其中,大拇指有两节,而其它四指有三节,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和合才能成物。并且,两只手所有指节共28,刚好天空有二十八星宿。而且,缺少大拇指,手基本上就不能用了,比如握菜刀。但缺少其它四指就可以。
3.
在比如:上和下,上下对立,没有上就没有下,所以阴阳互成。左和右,前和后,男人和女人。没有男人就没有女人的概念,相反亦是如此。再看看男人,男人属阳,男人通常是生硬的、单调的、衣服穿着比较素,这就体现了阳中有阴。那女人呢,女人属阴,而女人是多变的、柔软的、多姿多态的,这就是阴中有阳。
等等,细细观察,感悟。
易经中的阴阳指的是什么?
中医中的阴阳说的是什么?
阴阳
阴阳概述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阴阳五行国学之本,看似简单,却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如何理解《易经》中的“阴阳”理论?
天地初开,为混沌一片,天地为一个太极,慢慢演变成两种现象,就是一阴一阳。
太极生两仪(就是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之所以用“易”来命名,那是因为,易经是研究阴阳的学问,“易”字本身就是阴阳合成体。“易”字共八划,和八卦相对应,它由“日”、“月”两字组成,“日”为阳、为昼,“月”为阴、为夜,阳在上,阴在下,高度地概括了易经的基本原理。
从内容来看,易经涉及到宇宙中的方方面面,包罗万象,而“日”、“月”两个星体是宇宙的象征,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伟大。《易经》有云:“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句话说明,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认为,最初的世界为混沌的一个点,即太极,后来在阴、阳两种的相互作用下,逐渐生出四种基本现象,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分别对应东、南、西、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还有生、长、收、藏四种养生之液。而这四象又发展变化出八种基本的卦象,即乾、坤、坎、离、震、艮、巽、兑。
人们通过观察分析阴阳消长的信息,可以找出宇宙万物运动的一般规律。周文王将八卦重叠后推演出六十四卦,并赋予特定的卦辞、爻辞,更细致地阐释宇宙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文圣孔子继承并发展了易经理论,把周易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被历代统治阶级当作治国法宝,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经。
中华民族之所以没有像世界众多文明古国那样历经劫难而覆灭,反而能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至今,并不断地发展壮大,与我们对易学思想的把握息息相关。正是由于秉承了中华易学文化里阴阳呼应、刚柔并济的思想,我们才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将文明的种子一代代传承下去。
《易经》是怎样认识阴阳的
阴阳是中国古代汉族圣贤创立的哲学范畴。一种本源论(本体论)。古人仰观、俯察取类比象,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那么如何解读易经中的阴阳呢?
阴阳最早是指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后来古人发现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两面。如山有阴面和阳面,人有男和女,月有圆和缺,自有白天和黑夜,年有寒冬和炎夏……现代科学又发现磁场有南极和北极,电子有正极和负极……这些事物虽然相对,却此消彼长,此进彼退,并且在某些条件下一方还可向对立面转化。这种动态的平衡,正是天地运行的重要规律。古人认为,世界就是由阴阳两部分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对立、转化,维持着宇宙的平衡。如果阴阳不调,就会出现不好的结果。
《易经》就是一个由阴阳组合而成的世界,万物都可以由阴阳组成。阴阳还可以用来标注每个物体的属性,以方便了解事物之间是否达到了阴阳平衡。平衡就意味着好事,不平衡就意味着坏事。
《易经》如何由阴阳构筑出世界的模型?
在《易经·系辞传》中,对“易”的解释是“生生之谓易”。这里的“生生”,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在这里并没有一个“上帝”来创造万物和生命,完全是自然不断地生长、创造才造就了现在的世界。
《易经》认为宇宙的初始状态是混沌,表示的符号为太极;之后“太极生两仪”,就是由太极分出了阴(--)阳(-)两种基本性质;“两仪生四象”,阴阳的两两组合就形成了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象生八卦”,阴阳符号经过三个一组的组合,就形成了八卦;“八卦生万物”,阴阳符号经过六个一组的组合,又可以形成六十四卦,依此类推,阴阳符号可以组成千万卦,也就是千万种事物的形态。《易经》中由阴阳构筑出的世界模型,体现了生生不息、天地造化的自然界本来面目。
阴阳的对立、消长、互根、转化,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其中包含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思想。
简述易经中的阴阳内涵
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
阴 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
阳 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像无形的气分隔了阴阳,使其各居其位。)。
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我们所能看见的事物为阴内阳外(这就是聚合生成阳居于上的正物质),反之则为反物质(类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和结构,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后死亡(消散),这就是阴阳的规律,而人体内阴阳失衡或阴阳所在的位置不对人就会生病。
这些就是阴阳真正的含意,也是据此所画出的太极图的根本意思所在。国学(医、天文、地理、数术、哲学乃至各家经典)无不以此为基础,并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易经基础.阴阳——朱弘毅
为什么普通人不能看易经
普通人不能看易经,主要是因为易经的内容博大精深,短时间内根本看不懂。
易经在众多的经典古籍中,一直有着超然的地位。易经里囊括了古人上千年来,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和理念。所以,易经里的一些知识是生涩难懂的,也因此有了普通人不能看易经的说法。
易经是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阐述的是天象和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蕴含着哲学、学、生活学、文学艺术、科学、天象学等诸多领域,再在加上它本身就是一种古语言文学编撰的书籍,对于没有古汉语功底的普通人来说,学起来是非常吃力的。
消耗时间和精力:
不论普通人学易经,或者是研究易经的专家,在学习易经的时候都是花消到非常大的时间和精神,对专家来说,这必定是偶然间的。
但若是普通人,则有生活和工作,难以有足够的时间来去研究,所以还没首先就晓得了没结果了。
为什么结婚之前或者是四十岁之前不可以学习《易经》。
是阅历不够怕学歪了,或许有别的原因把呵呵,以前确有少年不学易经之理。
原因有几个
首先是如楼主所想,确是阅历不够,心性不牢。
更明确地说应该是阅历不够导致的心性不牢。
易经虽为群经之首,然其博大精深之处颇多,少年心火旺盛,多有些浮躁冲动。
鲜有人可以静下心来看看易经。
就算有人,却也因为世俗之事缠身,仅窥得皮毛之道,难以深入,误人误己。
另外就是同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一样,深入研习易经,会对人的性格产生很深的影响,基本上应该会变得淡泊,心静如水,古井不波,无欲无求。
这对少年老说不是什么好事,年轻人还是要闯闯的,
不经过大起大落就像追求宁静,只是表面的宁静。
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学习易经多长时间,又背会了64卦之卦辞,卦义了吗?
若背会了还好,没有则说明你基本不算学习,只是了解了解罢了。
背会之后你试图去理解了吗?应用了吗?
这些都是衡量的标准。
不过依我个人之见,简简单单的修习还是可以的,只是莫要深入,不过你基本也很难深入。
至于结婚前不习易经,这个鄙人就不知道了。难道是习习易经者不想结婚?
这个确实不知道,你还是请教你的朋友吧只是说法,不必当真,不是有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吗。有些事你在意就有,不在意就算。
易经最初的用途就是用来算卦的。只不过它里面蕴含了一些哲学道理和朴素的思想,通过易经的传,易传来阐述,后人不断研究。我倒是觉得易经挺适合年轻人学的。起码易经有一点,就是命不是固定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的是易经的思想,易有种理解就是变,而且已经非常强调变化。乾卦,有一爻,九三,君子终日乾乾①,夕惕若,厉,无咎,就是说你只要小心谨慎,虽然不好,但是不会出什么问题。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易经的特点,感兴趣就看看,我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是阅历不够怕学歪了不好改吧。呵呵,我看可以学。无稽之谈
易经 群经之首
岂有不可学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