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易高级风水坐山和天网,连山易命理

印刷版书籍系列---堪舆风水--风类---大师教你怎样用罗盘看风水

[作 者:洪正忠] [原 价:60.00] [现 价:28.00] [版 本:印刷版书籍] 学习堪舆必须要懂罗盘,要懂罗盘必须要读这本书。 图解说明、易学易懂,人人都能够轻松上手。 深入浅出、论述精准,提供完整详尽的解说。 河图八卦、九宫义理,破解千古的风水之秘。 逐层详解、融会贯通,让您掌握福寿贵之道。 目录:自序 深入浅出看罗盘 洪正忠 第一章:罗盘与风水 罗盘的起源;风水的起源;风水派别与罗盘分类 第二章:风水之数 先天河图之数;后天洛书之数;连山易卦之数;河图与洛书之合数;八卦纳甲之义理;八卦纳辰之义理;八卦纳音之义理;五运与六气;二十八宿之义理;十二列宿之分野;太阳行度过宫;九宫之义理。 第三章:罗盘逐层详解 地盘二十四山;三元二十四山阴阳盘;先天八卦层;洛书九星盘;坐山劫煞盘;八煞黄泉盘;八宫黄泉盘;地母翻卦九星盘;天星盘(三类层数图式);一百二十龙;穿山七十二龙;透地六十龙盘;盈缩六十龙;平分六十龙分度盘;三合二十四山阴阳盘;二十八宿天星分金盘;挨星盘;缝针二十四山盘;中针二十四山盘;易卦星运盘三层;易卦先天卦气盘;太阳到山盘

连山易是什么,具体讲的是什么?

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连山易》是以四季六气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为吉凶判辨之坐标,以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换。不同于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客观论来指导概念论的辩证方法。《连山易》是用古人对客观世界的实体论、摸看论来定义万物发展的自然法则,对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类行为作了系统的规则并论证论述。在64个卦的宫变,象变中详尽的应用训词、诰词、象词把《连山经易》及《归藏》中理论体系的精髓忠实地描写出来。

远古时代的《连山易》其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以各种动物为象征、以图画和示意符号为主要表现方式,记载日月星辰、二十八宿等天象及其历法的设置情况。

二是以天文历法为基础,演义推导阴阳、天干地支之间的冲、克、刑、合规则及其原理;三是根据这些原理来预测、指导各类活动,什么月份、什么日子为“吉”,什么月份、什么日子为“凶”,包括出行、经商、生产、出猎、婚嫁等各个方面。

《连山易》中的内容在渗入古代医学文献的同时,还有可能窜向堪舆风水杂学之中,人们将其发挥运化,用于观山说水、择宅选坟,逐渐演变出一些有关峰岭骨象、地气结穴、藏风得水,虎踞龙盘之说。

扩展资料

关于《连山易》的成书年代,内容及其作者,在民间远古文化传承中,诸说难于求一,反映了《连山易》的悠久史。

《连山》是用古人对客观世界的实体论、摸看论来定义万物发展的自然法则,对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类行为作了系统的规则并论证论述。

《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连山易》是以四季六气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为吉凶判辨之坐标,以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换。不同于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客观论来指导概念论的辩证方法。《连山易》是用古人对客观世界的实体论、摸看论来定义万物发展的自然法则,对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类行为作了系统的规则并论证论述。在64个卦的宫变,象变中详尽的应用训词、诰词、象词把《连山经易》及《归藏》中理论体系的精髓忠实地描写出来。

第一本书是不是(连山易)?

一般都认为第一本书是《连山》
《连山易》三皇五帝占演宝典《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连山易》是以四季六气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为吉凶判辨之坐标,以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换。不同于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客观论来指导概念论的辩证方法。《连山易》是用古人对客观世界的实体论、摸看论来定义万物发展的自然法则,对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类行为作了系统的规则并论证论述。在64个卦的宫变,象变中详尽的应用训词、诰词、象词把《连山经易》及《归藏》中理论体系的精髓忠实地描写出来。
《连山易》与《归藏易》
由来
古今联系学说意义发现《连山易》
近年来出版和发表的一些易学研究的专著和文章,论及《连山》与《归藏》,
对这两种古易书的一些问题做了探讨,但似乎诸家对这二易不甚重视,多用前人旧说轻轻带过,并不深入。因古人之说多有讹误,未足据信,故今作此文,就《连山易》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名称的由来
《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其《筮人》又云: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编辑本段图书《连山易》
《连山经易》云:天地之大莫过乎风,风运地,地载山、水、泽,风顶天而推离成日光,万物生焉。人居地分男女,一阳爻定男,一阴爻定女,阴阳备索乾坤三爻成卦。六气通,分四季,风雷动,万物生息。定八节,八卦成,尊戊己,帝王居兮。天设险风雷雨骤河流成天网显形,地设险成山川湖海盗贼生矣;高山中藏熊罴白虎威伤,有八卦定八方戊己中央;成帝王九五居中,雷声动相兵戎坎离交锋;争乾坤成值符休咎运行,由六气成生死伤病尚存,逢春震权柄威慑,离文武定帝之本,坎劳役载帝之舟,夺乾坤天下所向。由艮兑人论繁衍,寅申巳亥天网所主司,辰戌丑未父母训教,巽震主权柄,坎智谋,离文武,兑金银,各主所论。由三元和六甲万象之主。由四季运六气休咎已判。六甲者轮值符各主值运,四季者主司万物一春人生一世。六气者三旺三衰主司休咎,决不可推五行谬之人生。立方圆成规矩四季旺衰,有伤符带病符多主不幸,白虎合病符病患满门,吉利宫变凶处奔波伤财,有权柄入墓绝难论长命。有春无夏少年得志恐命难常;有夏旺无春时少年奔波;有秋运无春夏半世作难;春夏秋弱而冬旺只等晚景;春夏秋冬散乱不聚百岁难荣显。病符带贼乘旺冲卦病死难救,贼爻旺处逢白虎盗窃杀人。天网冲合卦处阶下成囚,本卦合伤符无冲处难说不残,本卦值死符又死虎处,谨防贼人伤主之命。卦值太阴逢春夏举世光,卦带值符变破碎休说家不破。卦值空日柱合病符病患难逃(不逢冲),卦值破碎转变福处先破后吉昌,卦值福宫带白虎不宜逢冲威震四方。日月逢吊客聪明精业,日柱逢吊客合月上病符要防突病伤命,日柱值病符暗合吊客夫妇各走他乡,日上暗合吊客移情别处。十二值符各有所别,略举片言而通万类。凡推人四柱在年柱前要知六甲,六甲前要知三元九运,亦成六柱。凡八卦者皆六爻定阴阳消长,而命源中确论四柱岂不谬乎?八卦者是假设六柱者为客观,假设与客观对应成应方知事之实处。天下同名同姓者很多,但是同乡同村者不多,四柱前更多两柱代表现在的地区和省城,在旧时代表异国异地。在八卦定男女论之爻不可论其卦,阳爻代表男性,阴爻代表女性是先古而定,“男的耻骨是一根整体为阳爻,女人的耻骨是有韧带的两端为阴爻,古人早已知道女人的耻骨是有韧带有软组织相连的两端,生小孩时便于骨盆打开,生育后又恢复原样。在上古时起先人灵柩骨骸时,先看人骨的耻骨来分辨男女,男的叫“乾元”,女的叫“开元”。有的学者认为应以生殖器定阴阳,这显然是低估了中华老祖的智慧,这种定义也不太玄妙。古人对风水很重视,当然对殡葬也非常重视,上古人起灵柩遗骸时是用耻骨来分男女的,和现在的染色体辨男女作用一样,虽然古时没有现在发达,但也很能解决问题。八卦阴阳卦划分在书中讲的很清楚,古人是用宫变阳爻来定阴卦阳卦;除此外,古人对阴阳卦划分的解释也不拘泥于一种,还用动、静、高大等来区分,乾艮高大属阳,坤兑低静属阴;巽离善动属阳,震坎被动属阴等。本书中的藏干支和其它书著不同,按《连山经易》的理论体系传承文献中十天干藏十二地支如下: 干藏地支甲中寅、乙中卯、丙中午、丁中巳、己中丑未、戊中辰戌、庚中申、辛中酉、壬中亥、癸中子。 地支藏干寅中甲、卯中乙、午中丙、巳中丁、丑未中己、戌辰中戊、申中庚、酉中辛、亥中壬、子中癸。作为《连山易》的传承者,希望此书使广大的易学爱好者获益启智,以启蒙社会世人,这也算是“江湖派”在易学界具有学术里程碑的一个贡献,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原著《连山经易》的确是在“皇家”及上流社会中流传及应用,由于它对权政,兵论,文习武练,四时农耕,教育后人方面朴素而现实的实用价值,后被“皇家”占有,并尽可能在历代老百姓心目中把它的印记抹去,然而抹去一种证据的最佳方法是覆盖,自汉代起皇家禁百姓演天文,在三国曹魏时代凡演天文者都是重罪;原因很简单《连山经易》是唯物朴素哲学,作为“天子”的神权统治决不允许它的流传,故而历史上也不可能有它公开生存和公开传承的社会空间,只是被少数传人秘密传承;但皇家对老百姓又得用一种学说来愚众,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有造假之嫌,把真实而实用的经典用伪“科学”一层层的隐蔽覆盖,以至于《连山经易》被误认已“失传”。

连山易是否失传之真相

这是归藏,连山,数字代表卦序号,讲解的话太繁琐,其实黄图就是归藏,蓝图就是连山,就像一条龙奔腾入海,折磨多。。。悟

远古有三易,《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其中连山易和归藏易,两千年来历代典籍鲜有记载,学术界无不认为其已失传,几成定论。此二易也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一件千古之谜。
也因此,导致后世学者对此二易的研究众说纷纭,其中颇多错误或想当然。如历来学界以为,连山易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易(东汉郑玄:“连山易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而不久前贵州发现的一本用水族文字书写的用于预测的书,也被一些人认为就是连山易。至于三易的差别,普遍认为,“《连山易》《归藏易》用七八,以不变为占,而《周易》用九六,以变为占”(李学勤《出土筮数与三易研究》)。等等诸如此类的观点,似是而非。 其实,连山易和归藏易并未失传,关于此二易的名称、起源、运用等,也不是历来学者所说的那样。此二易,因为天时和其独特的运算体系及精确的运用功效等原因,曾以“金刚经”、“先天易”、“大成卦”等名目出现,以避俗扰。此二易两千年来一直在师门相传,使之不至淹没。 今逢盛世,为传承中华文明,保护此种“国宝”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亦为厘清学界之种种猜想,今弟子苏昱文经师门准允,将连山易整理成篇章,以便公开出版。可以说,在连山易的发展历史上,这是两千年来首次将其真相公之于世。 吾师乃清末进士,河南南阳人,后在辛亥革命时期到泰山修道,寿筵128岁而终。他把历代所传承之连山易、归藏易及相关医术尽传于我。据师言,连山易传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乃东汉人,经代代相传而至今。连山易的起源究竟如何,我也无心考究。 关于连山易的名称,并非是“以艮卦为始”,艮为山,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易”。事实上,连山易也叫“连三”。连山易者三也,一是客观体系,二是时空系统,三是数理演绎,是非常完善的古老文化。它有助于各行各业的发展和进步,使人懂得你应该干什么而去干什么,安份守已地去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当然它亦是养生之法。 三易的本质和最早功用是占卜,这点无论《周礼》“太卜掌三易”之说,还是《左传》、《国语》中所记载的大量筮例都足以证明。而在占卜这个层面上说,连山易之“三”的含义,是以三种不同的时空物质来决定某一事物的吉凶,而这三种物质里要有一个决定吉凶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山”,也就是靠山。这三种时空物质是什么呢?一是元运;二是六甲值符;三是四季空旺。 连山易者,伏羲文化,自秦焚书,把它的运算概念去掉,分别成为经篆,传至汉加入五行生克,至宋六亲问世,使占卜者成事后孔明。 悬象注明章云:“法象莫过乎天地,悬象莫大乎日月,变象莫大乎四季。” 法象把天下万物归纳为八种客观物质:天、地、水、火、山、泽、风、雷,分别成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故天地设险:风、雷、山、泽、水、火,成为客观概念。 悬象莫大乎日月,指时空变化很明显,使你更明白地看出事物的变化时空,叫时空概念。 变象莫大乎四季,除四季变化外,还有它的数理概念,如乾之策数216、坎之策数168、离之策数192;乾之规数864、坎之规数672、离之规数768等,这些构成数理系统。 简言之,法象者为客观体系,悬象日月为时空系统,变象者为数理系统。把对上述三种物质的推演就叫“连山易”。 在《周易》中离不开五行生克,而在连山易中不注重生克关系,大多注重它的概念中的客观物质与时空的作用,就是说你处的客观和时空处处作对,那就很难发挥作用,如你处的客观适合时空,那就畅通无阻。 连山易的大体运用,就是以年月日时去对六甲值符中的坐标,你的坐标随时而变。简言之,六甲值符和客观概念的正比,卦之刑、墓、绝、白虎、天网、天贼、病符、伤符之推演,你的主司处的位置高而无险阻,这样就代表你的平生顺畅,升官发财,反之灾难迭起或夭折。总之,连山易不是历代学界认为的那样,它与《周易》有很大差别,它的演泽方法也和流传于世的八字、六爻等有很大的不同。

《连山易》《归藏易》的作者分别是谁

《连山易》据说是由神农氏所作。

神衣氏也称连山氏、烈山氏,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伏羲氏所作的“易”,经过十九代的传承之后到了神农氏,神农氏对易象的运用进行了推广,并注意运用阴阳升降消长的原理来解释事物,并以此为中医奠定了基础。他还重新推演八卦,得出了六十四卦,这些是《连山易》的创新之处。

《归藏易》据说是由黄帝所作。

黄帝号轩辕氏、有熊氏,又号归藏氏,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易学在神农氏那里得到发展之后,又经过八代的传承后传到了黄帝那里。黄帝根据易学的原理发明了文字、音律、干支、五行、天文、历算、舟车、宫室、杵白、方矢及棺椁衣衾,并创建了礼制,以礼乐来统治百官和万民,为中华文化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此外,他还创造了兵家八阵法来击败蚩尤。黄帝的易学中,是以坤为首位的,坤象征着大地而属土,而地面上的万物均由大地孕育而来,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这部易学著作就叫做《归藏易》。

扩展资料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它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其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个规律被称为"道"。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

“易”,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

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

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定数”与“变数”,定数有规可循而变数无规可循;定数中含有变数,变数中又含有定数,无论定数还是变数其大局皆不变。

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经

连山易
近年来出版和发表的一些易学研究的专著和文章,论及《连山》与《归藏》,对这两种古易书的一些问题做了探讨,但似乎诸家对这二易不甚重视,多用前人旧说轻轻带过,并不深入。因古人之说多有讹误,未足据信,故今作此文,就《连山易》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一、名称的由来
《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其《筮人》又云: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再以前的书里,就没有关于这两种古易书的名目了。但很不幸,《周礼》这部书早已为学界所证实乃汉代刘歆的伪造,是他杂取故书并参以己意作成的,里面虽用的确实是一些原始的古材料,而其虚造的成分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许多内容靠不住。其中《连山》、《归藏》这两个名目便是他虚造出来的,他伪造的依据便是《山海经》。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连山〉〈归藏〉名称由来考》一文中已明辨之[1],这里不妨再简述一下我的看法。
《易》本是古人卜筮时用来参考占断吉凶的底本,在古代不止一种,这看看《左传》即可明白。秦火不焚卜筮之书,故到了汉代,自然还会流传下来不少,《周易》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但不甚显著。刘歆曾领校中秘图书,他肯定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编写《周礼》时,除了写上《周易》外,又决定再写上两种古易,以凑足“三易”之数。同时他又发现这其中的一些古易书的内容和《山海经》的内容很有联系,这看看晋代郭璞注《山海经》时多引用《归藏》(此书乃战国时代的一种古易,晋代出自汲冢,原名并非《归藏》)即可明白。所以,刘歆便根据《山海经》和易理虚拟了两个古易名。
《山海经》是由《五藏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五藏山经》为一部分,简称《山经》;《海经》则是《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的并称,其中《海外四经》又称为《大荒经》。我们看看《山经》所记,的确是一山连一山,山山不断,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连山”之书,所以就根据此拟定了《连山》这个书名。又根据《海经》和《大荒经》拟出了《归藏》一名,海属水,在《周易》中属于坎卦,《说卦》云:“坎者,水也。……万物之所归也”,从中取了个“归”字;大荒即大地,在《周易》中属坤卦,《说卦》云:“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从中取了个“藏”字,二者合一,《归藏》这个名目就产生了。
所以,《连山》这个名目和《归藏》一样,实出于刘歆的伪造,不足据信。正因为它的名称后出而且之后所出之书真伪混杂,故历代学者对《连山》或信或疑、或是或否,聚讼纷纭,了无定谳(参本文后所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连山·附诸家论说》)。
二、东汉时期的《连山》
《连山》虽是刘歆伪造的名目,但东汉时期的的确确有过一部《连山》,同时还有过一部《归藏》。桓谭《新论正经》云:
“《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桓谭是东汉人,其言之凿凿,说有《连山》、《归藏》,其中《连山》有八万言,在古代的书籍里,可算是鸿篇巨制。另一个力证就是去东汉未远的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都引有《连山易》的文字(详见下第六节),可证桓谭之说并非无据,说明东汉时代的确有一部《连山易》。那么这部《连山》是怎么来的呢?由于文献无记,难以确断,这里只能作一下推测和猜想。
笔者认为这部《连山》与桓谭说的《归藏》都是出于刘歆或其同道文人的伪作。刘歆篡改伪作了“中古文经”,他为了给自己的学说提供口实,在这些经书里杜造了不少所谓的古书名目,如《左传》中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也包括《周礼》中的《连山》和《归藏》。这些书在现实里自然是看不到的,但刘歆等人可以说是经过秦火而失传了,可秦火不焚卜筮之书,《周易》完整地保存下来便是明证,那么要说《连山》、《归藏》是经过秦火失传了,是不能取信于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伪造出这两部易书来。这对刘歆等人来说是最方便不过了,他掌管着中秘的图书,而这些书中就有好多从先秦流传下来的无名古易书,从中选取两种作底本,再参以其它的易书,要作成两部新易书是不难的。自然,这也需要付出劳动,我们看看桓谭所记,《连山》有八万言,《归藏》却只有四千三百言,可见刘歆等人是先作了《连山》,用力甚勤,故卷帙巨大,到了造《归藏》时,心力已尽,仓促成书,故仅及《连山》的二十分之一的篇幅。
《连山》作成后,藏于兰台(汉代宫中藏书之处),并在社会上流传。为了使人相信这的确是古传的易书,作伪者自然不敢吐露实情,后来刘歆被诛,其事益无人知晓,故桓谭见到了《连山》、《归藏》,也相信是古易而写入了《新论》。此书北魏时尚行于世,故郦道元尚得见而引之,至《隋书·经籍志》已不著录,则其时已经失传。
刘歆等伪作得这部《连山》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已经不可详知,据《周礼》所言:“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郑注曰:“三易卦别之数亦同,其名占异也。”贾疏:“经卦皆八者,谓以卦为经,即《周易》上经、下经是也;皆八者,《连山》、《归藏》、《周易》皆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本,其别六十四。”又曰:“占异者,谓《连山》、《归藏》占七、八,《周易》占九、六,是占异也。”
若郑、贾二人不是妄断臆说的话,那么此《连山》的形式应当大体与《周易》相同,只是阳爻称七,阴爻称八,其中还窃用了《归藏》和《易传》中的文字(详下第六节)。疑此书除了六十四卦经外,还和《周易》一样作了《传》,故能至于八万言之巨也。
三、梁元帝《连山》
东汉的《连山》失传之后,到了南北朝时期,梁元帝又作了一部《连山》。
梁元帝萧绎,字世诚,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兰陵萧氏皆明于易理,盖本自家学。据《南史》,梁武帝萧衍撰《周易讲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义;梁简文帝萧纲(萧绎之兄)也撰有《易林》十七卷。梁元帝萧绎亦著《周易讲疏》十卷,又著《连山》三十卷,《金楼子·著书篇》曰:“《连山》三秩三十卷”,注:“金楼年在弱冠著此书,至于立年其功始就。躬亲笔削,极有其劳。”可见这是萧绎早期的作品,但是用了很长时间才写完定稿,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隋书·经籍志·五行类》、《旧唐书·经籍志·五行类》和《新唐书·艺文志·五行类》皆著录梁元帝《连山》三十卷,此书《宋史·艺文志》不著录,盖其时已佚,今已不可考。唯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曰:
“焦赣《易林·乾卦》云:‘道涉多(石)阪,胡言连蹇。译瘖且聋,莫使道通’,据梁元帝《易连山》,每卦引《归藏》、《斗图》、《立成》、《委化》、《集林》及焦赣《易林》,《乾卦》卦辞与赣《易林》卦辞同,盖相传误也。”
可知此书乃杂采易学类诸书编纂而成,故卷帙浩大。而《斗图》之类的书,皆是以《周易》卜筮占验的派生类作品,不似圣人之旨,故自《隋志》以降,皆入于《五行类》。如《隋书·经籍志·五行类》有《易斗图》一卷,郭璞撰;《易立成》四卷;《周易委化》四卷,京房撰;《周易集林》十二卷,京房撰,《七录》云:“伏万寿撰”;《易林》十六卷,焦赣撰,梁又本三十二卷,等等,这些除了焦赣《易林》(即《焦氏易林》)外,今皆不传。
以此推之,梁元帝《连山》的形式当不与《周易》相同,而是同于焦赣《易林》之类的五行类著作,故不入经类而入于子部之五行类,可惜今天已经只字不存。
四、刘炫《连山》
继梁元帝《连山》之后,隋代的刘炫又造了一部《连山》。
据《北史·儒林传》,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学识渊博,但宦途不遂,做过几任小官。著书多种,而《连山》乃其所造的伪书。《儒林传》云:
“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后有人讼之,经赦免死,坐除名。”
刘炫的这部《连山》虽然被发现为伪,但并没有遭毁,《隋志》和《旧唐志》里虽然不著录,在《新唐书·艺文志·经部·易类》里却著录了《连山》十卷,不著撰人名,司马膺注。这书肯定不是梁元帝的《连山》,因为在同书《五行类》里著录了梁元帝《连山》三十卷,所以这只能是刘炫伪造的那部《连山》。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连山·附诸家论说》引胡应麟曰:
“《连山易》十卷,见《唐·艺文志》。按班氏《六经》首《周易》,凡夏商之易绝不同。隋牛宏(弘)购得寓内遗书至三十七万卷,魏文成等修《隋史》,晋、梁以降,亡逸篇名无不具载,皆不闻所谓《连山》者,而至唐始出,可乎?《北史·刘炫传》:‘隋文搜访图籍,炫因造《连山》、《鲁史记》上之。’马端临据此以为炫作,或有然者。盖炫后事发除名,故《隋志》不录,而其书尚传于后,开元中盛集群书,仍入禁中尔。”
又引胡一桂曰:
“《连山》十卷,见《唐·艺文志》。自唐以前并无其书,则唐之《连山》似隋世伪书。”
说皆是也。其书《宋史·艺文志》不载,但宋代黄裳说:“《连山易》,长安人家有之,其卦皆纵。”邵博亦曰:“《连山易》意义浅甚,其刘炫之伪书乎?”(上皆见马国翰辑引),则宋代尚存于世。
五、《古三坟》之《连山》
北宋时又出了一部《古三坟》,一卷,分为《山坟》、《气坟》、《形坟》三篇。其中《山坟》又被称为《连山》,其书以君、臣、民、物、阴、阳、兵、象为八卦,卦序排列以山为首,其首八卦为叠山象、藏山兵、连山阳、潜山阴、兼山物、列山民、伏山臣、崇山君,名皆怪异,辞意浅陋,后人已经辨其为宋人所伪撰。《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列入《经部·易类存目》,《提要》曰:
“案《三坟》之名见于《左传》,然周秦以来,经、传、子、史从无一引其说者,不但汉代至唐不著录也。此本晁公武《读书志》认为张商英得于比阳民舍;陈振孙《书录解题》以为毛渐得于唐州,盖北宋人所为。其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之《易》,《归藏》为神农之《易》,《乾坤》为黄帝之《易》,各衍为六十四卦,而系之以《传》,其名皆不可训诂,又杂以《河图代姓纪》及策辞政典之类,浅陋尤甚。至以燧人氏为有巢氏子、伏羲氏为燧人氏子,古来伪书之拙,莫过于是,故宋元以来,自郑樵外,无一人信之者。至明何镗刻入《汉魏丛书》,又题为晋阮咸注,伪中之伪,益不足辨矣。”
此书之大略于兹可见。然其虽为宋人所伪作,但作者颇费心力,其《河图代姓纪》一篇,盖本自谶纬之书,多存汉魏遗说;其推演之理,虽然朴陋,亦可自成一家之言,从中亦可窥见宋人易学得某些方面,故不可一笔抹煞。
六、《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连山》考辨
《连山》虽然经历代学者探讨并产生了许多作品,但自元明以后,除了《古三坟》以外,其它皆佚,若想见到一鳞半爪,只能看辑本了。《连山》的辑本不多,就今所能见到的,有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王谟《汉魏遗书钞》本和观沫道人《闰竹居丛书》本,而以马国翰的辑本为最备,故兹就马辑本之文略作讨论。
首先应剔除其中不可靠的文字,马辑本中的以下六条文字是不可信的:
1、同复于父,敬如君所。(《左传·闵公十五年》)
2、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左传·僖公十五年》)
3、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左传·成公十六年》)
4、阳豫。(《春秋演孔图》)
5、游徙。(《史记·秦始皇本纪》)
6、有冯羿者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娘(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明,无恐无惊,后且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李淳风《乙巳占》)
前三条出自《左传》,并未明言是《连山》之文,当是取自其它古《易》或杂占之书的筮辞,马氏所据,只是本程迥和顾炎武的推测之言“固二易之辞”、“所谓三易之法”的说法,二人也没有明说是出自《连山》,故不足为据。
第四条见《春秋演孔图》:“孔子成《春秋》,卜之,得‘阳豫’之卦”,宋均注:“阳豫,夏殷之卦名也。”其中亦未明言乃《连山》之卦,宋均也弄不清到底是夏卦名还是殷卦名,只笼统地说了句“夏殷之卦名也”,是因为他看到《周易》中没有这样的卦名。唯罗苹《路史注》以为乃《连山》之卦,实出于臆测。《演孔图》乃东汉时之纬书,其言孔子之事可信与否且不论,“阳豫”即使确系易卦之名,则当即《周易》之豫卦。“阳”古本作“昜”,这里当是“易”字之形讹。“易豫之卦”就是《周易》中的豫卦,盖豫卦震上坤下,震为春,坤为秋、为文,以象孔子所作之书名《春秋》也。
第五条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三十六年,……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三十七年癸丑,始皇出游。”
此中所言之“卜之”,当即以《易》占卜,“游徙”亦非卦名,而是“卦得”之爻辞,即占卜所得之结果。游者,出游也;徙者,迁徙也,是占辞言出游和迁徙乃吉,故始皇先迁徙了榆中三万家,次年又出游。马国翰据罗苹《路史注》以为是《连山》卦名,亦臆测不足据。
第六条见《乙巳占》卷一,乃引汉代张衡《灵宪》之文,原文是:
“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阴之类,其数偶。其后有冯(凭)焉者。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明),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是为蟾蜍。”
此乃记姮(嫦)娥奔月的故事,里面没有说是出自《连山》,而此故事实本见于《归藏》。《文心雕龙·诸子篇》曰:“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彃十日、嫦娥奔月。”《文选·谢希逸〈月赋〉》李善注引《归藏》曰:“昔常(嫦)娥以不死之药奔月。”《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引《归藏》曰:“昔常(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此皆节略隐括之文,全文当如《灵宪》所引者,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将此节文字辑入《归藏》,良是,所以此条也不是《连山》之文。同时,马国翰还抄错了句,他把“其后有冯焉者”抄落了几个字,又与下句混成了一句,成了“有冯羿者”了。
还有一条文字需要辨析,兹录如下: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此条本见《说卦传》,马国翰注云:“干宝《周礼注》引云:‘此《连山》之《易》也。’罗泌《路史·发挥》亦云。”
此条只能存疑。若干、罗二人之言确实,那么此条当是东汉之《连山》的遗文,故晋代的干宝能得而见之、引之。盖刘歆之徒作《连山》,本是剽掇故易书而为之,《周易》经传亦是其采用的重要目标,所以此文当是《连山》剿袭《说卦》,而非《说卦》用《连山》,此不可不辨。
此外,还有一条文字需要说明,兹录于下:
“阳文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
这一条马国翰没有注明出处,按此条实际上是本自《水经注·颍水》,其文云:
“(嵎水)东经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连山亦曰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
对于这条文字,孙诒让《札迻》卷三辨之云:
“此文‘连山亦曰启筮亭’七字有误。考《御览》八十二引《归藏易》云:‘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初学记》二十四亦引其略),此文疑当作‘《连山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盖《连山》、《归藏》两《易》皆有此文,抑或本出《归藏》,郦氏误忆为《连山》,皆未可知。今本‘连山亦’,‘亦’即‘易’之误(易、亦音相近);‘启筮亭’三字又涉下‘启筮享’三字而衍(亭、享形相近),文字传讹,构虚成实,遂若此。”
故《水经注》的这条文字当作“(嵎水)东经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连山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马国翰将“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辑入《连山》十分正确,但马辑文中的“阳文”应该是衍文,当删。这条文字也见于《归藏》,当是《归藏》在社会上已经流传很久了,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从来就没有引用,只引用了两条《连山易》的文字,说明他引用的不是当时流传的《归藏》,而是的确是《连山易》之文,这部《连山》应该就是东汉人作的,它那里面也使用了《归藏》的内容,所以二者有内容重复的现象亦不足为怪。
除去上面说到的不可信和存疑的文字,马辑本中可信出自《连山》的文字仅得八条,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记事之辞,一类为卦爻辞。
第一类记事之辞有如下四条,但马氏所辑文字和出处有讹误,今订正如下:
1、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马注:“出郦道元《水经注》”)。
2、鲧封于崇。(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夏本纪》。马注:“出裴骃《史记集解》”,误)
3、禹娶嵞山之子,名曰攸女,生余。(《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引《帝王世纪》引。马氏辑文中“余”作“启”,误)
4、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颍水》。马未注出处)
这四条文字疑本为卦爻辞,但今已不知属于何卦。四条皆是记有夏之事,前两条记鲧之事,第三条记禹事,所言“攸女生余”之“余”即夏后启之别名,《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帝王世纪》曰:“帝启,一名建,一名余”是也。第四条是记夏后启之事,即《归藏》中所说其“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之事。第一条和最后两条,应当是东汉的《连山》之文,第二条则未敢遽定,疑亦是也,盖东汉作《连山》者将其定为夏《易》,故其内容皆用夏代的故事。
第二类的卦爻辞有如下四条:
1、《剥·上七》曰:“数穷致剥而终吝。”《象》曰:“致剥而终,亦不知变也。”(黄佐《六艺流别》、罗泌《路史》)
2、《复·初七》曰:“龙潜于神,复以存身,渊兮无畛,操兮无垠。”《象》曰:“复以存身,可与致用也。”(同上)
3、《姤·初八》曰:“龙化于蛇,或潜于漥,兹孽之牙。”《象》曰:“阴滋牙,不可与长也。”(同上)
4、《中孚·初八》曰:“一人知女,尚可以去。”《象》曰:“女来归,孚不中也。”(黄佐《六艺流别》)
以上四条由文字风格来看,是出自同一书,此部《连山》有六十四卦,卦名与《周易》全同,每卦六爻,爻辞多用韵语,每爻下皆系以《象传》,殆模仿《周易》经传而作,只是阴爻称“八”,阳爻称“七”,此乃应《连山》、《归藏》以七、八占之古说。
这部《连山》由文中之用韵可知为隋唐人所作。因为汉魏两晋人用韵字皆用古音、古韵,如《焦氏易林》即其典范;而此《连山》乃全用隋唐时代的中古音。如第二条,以神、身、垠为韵,神、身二字古音同在真部可为韵,垠古音却是在文部,与神、身二字并不押韵,但这三字在中古音中都属于真韵,就押韵了。再如第三条,以蛇、漥、牙为韵,而蛇古音在歌部,漥在支部,牙在鱼部,三字古韵皆不同,不押韵,而在中古音中三字都属于麻韵,就押韵了。
由此可以证实,这四条《连山》的遗文当是出自隋代刘炫的《连山》,这部书曾被《新唐书·艺文志》收入《经部·易类》之首,司马膺还给它作了注,足证其书的形式与《周易》相同。盖宋人已经知道其为伪书,皇家不藏,故不入《宋史·艺文志》,但自隋唐以迄于元明,其书在社会上仍有流传,所以宋代的罗泌、明代的黄佐能得而引之,此后则再无闻者了。
自汉代以降,《连山》一名在易学史上名声甚隆,然其名其书实皆伪伪相因,不足凭信;关于其论说,亦多臆测之辞,难以为据。今就个人拙见考辨如上,不足之处,冀方家指正。
四、《连山易》与《归藏易》
《周礼·春官》曰:“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这里所说的《连山易》、《归藏易》,其书在汉初亡佚,现无据可考,难度其详。从此,《连山》与《归藏》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一件千古之谜。
其实,《连山易》与《归藏易》可以被丢失,但它的内容不可能无影无踪,至少它们的书名是追索其内容的重要线索。既然《周易》这本古代化学典籍是它们的同类,那么它们也必同化学有关。虽然《周易》系统讲解了元素的形成,分布及其作用,但这也只相当一部现代基础化学,或称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与核化学部分都没有涉及。而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核化学无法截然分开,故《连山易》与《归藏易》极有可能是对这两部分的补充,即它们分别是古代的“生物化学”与“放射化学”。
在现代“有机生物化学”课本中,我们经常用“链”来形容分子团所连成的有机大分子,如“饱和链”、“不饱和链”、“环链”、“肽链”、“DNA链”等等,而“链”是由一个个金属环相扣而成。古人用“山”替代“环”,用起伏连绵的山脉来形容这些有机大分子的形态,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把有机化学更名为“链化学”不算过分的话,古人把它称为“连山易”则自在情理之中。
现我们已无从得知古人研究了哪些有机大分子,但他们的有机化学知识必然会被运用于生物学与医学,在古人留下的医学文献中,应该有《连山易》的思维痕迹显现出来。从西汉人归纳整理出来的《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来看,除人体的五脏六腑用地球的“五行”来喻指外,人体筋胳中的许多穴位还直接用山形水势来比附。如梁丘、三里、巨虚、丰隆、厉兑、商丘、陵泉、大包、承山、昆仑、涌泉、内关、风池、丘墟、天泉、外陵、鹤顶、地机、陷谷、天柱、灵台、曲垣、陶道、玉田、支沟、金门、风岩、珠顶、岩池、下关、地仓、石门、地甲、梁门、石关、四连、外丘等,有如随筋络进入蜿蜒起伏的山脉,巡视一处处胜境,这些穴名的最初来历极可能同《连山易》有关。
古代医家还把不同的脉象描述为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洪、细、濡、弦、紧、促、结、代等,而我们同样可用这些脉形来描绘千里连绵的山势,现在的心电图画的就是这峰来波往的山脉。
《连山易》中的内容在渗入古代医学文献的同时,还有可能窜向堪舆风水杂学之中,人们将其发挥运化,用于观山说水、择宅选坟,逐渐演变出一些有关峰岭骨象、地气结穴、藏风得水,虎踞龙盘之说。
有关核化学的《归藏易》则不容易流传于民间,一是知易者不敢贸传,二是学易者不易学透。况且,其易理高险,习无所用,归藏于深山密穴,自成必然。
在《归藏易》中,砹At、氡Rn、钫Fr、镭Ra、锕Ac、钍Th、镤Pa、铀U等放射性元素必有它们各自的古(卦)名,而且它们的卦象也可能同“六十四卦”类似。如果未来的考古学家能发现现叠有7层爻的卦象出现,我想它们定是《归藏易》卦无疑。当然,《归藏易》中的某些卦辞可能就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之中,只是我们现在还无法识别。

连山易是什么,具体讲的是什么

远古时代的《连山易》其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以各种动物为象征、以图画和示意符号为主要表现方式,记载日月星辰、二十八宿等天象及其历法的设置情况。

二是以天文历法为基础,演义推导阴阳、天干地支之间的冲、克、刑、合规则及其原理;三是根据这些原理来预测、指导各类活动,什么月份、什么日子为“吉”,什么月份、什么日子为“凶”,包括出行、经商、生产、出猎、婚嫁等各个方面。

《连山易》中的内容在渗入古代医学文献的同时,还有可能窜向堪舆风水杂学之中,人们将其发挥运化,用于观山说水、择宅选坟,逐渐演变出一些有关峰岭骨象、地气结穴、藏风得水,虎踞龙盘之说。

扩展资料

关于《连山易》的成书年代,内容及其作者,在民间远古文化传承中,诸说难于求一,反映了《连山易》的悠久史。

《连山》是用古人对客观世界的实体论、摸看论来定义万物发展的自然法则,对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类行为作了系统的规则并论证论述。

学风水要从哪些东西看起

五行相生相克是基础,上中下元运,寻龙点,形峦理气,书上的东西很现实,基础不扎实别想一步到位!强烈建议先看书,我第一次看到有人竟然不要书上的,想一步到位的人!风水不是从八卦开始学的,万物均从无极到太极,太极分两仪(即阴阳)两仪分四时(春夏秋冬)四时分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才分八卦。一开始你学什么八卦?你以八卦杂志啊~一船书籍八成雷同.露假芷真悟空难认.曲处异议明入糊同.敢问风水试敲911.

连山易是用来预测吉凶的吗?

连山易是古人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类行为作了系统的规则并论证论述。

连山易据传是天皇氏所创用于对国家大事、军事战争、祭祀活动进行预测的书籍,为中国第一部易书。该书又称《连山》,为远古三易之一(其他未《归藏》以及《周易》。

相关介绍

《连山易》其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以各种动物为象征、以图画和示意符号为主要表现方式,记载日月星辰、二十八宿等天象及其历法的设置情况。

二是以天文历法为基础,演义推导阴阳、天干地支之间的冲、克、刑、合规则及其原理;三是根据这些原理来预测、指导各类活动,什么月份、什么日子为“吉”,什么月份、什么日子为“凶”,包括出行、经商、生产、出猎、婚嫁等各个方面。

《连山易》中的内容在渗入古代医学文献的同时,还有可能窜向堪舆风水杂学之中,人们将其发挥运化,用于观山说水、择宅选坟,逐渐演变出一些有关峰岭骨象、地气结穴、藏风得水,虎踞龙盘之说。

连山易原文及翻译

连山易原文及翻译如下:

远古有三易,《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后亦称《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据传为天皇氏所创。其中连山易和归藏易,两千年来历代典籍鲜有记载,学术界无不认为其已失传,已成定论。

此二易也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一件千古之谜。历来学界以为,连山易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

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其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

《连山》与《归藏》、《周易》并称为“三易”,《连山》属先天易。宋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载,据传《连山》是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创。

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秦朝精简本)。《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连山》是以四季六气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为吉凶判辨之坐标,以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换。不同于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客观论来指导概念论的辩证方法。其先天八卦图,以艮(山)为首,主要讲阴阳卦的对峙。

《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其《筮人》又云: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连山”义为山出内气,山连山。

郑玄《周礼注》:“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也。”

《易赞》、《易论》:“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