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化气五行用法
阴阳五行学说的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汉族哲学思想的结晶,这一不朽的结晶不但不随岁月的流逝、科学的突飞猛进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她的不曾被人们完全理解的深奥的哲理、随着认识的升华越来越彰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意识到,她非但不是某些人无情扣上的的朴素认识论,反倒是现代思维哲学的集大成,不由得让我们萌发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真正发源地恰恰是我们中国。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由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方法的关系。换一句话来说,现代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其实都是在证明或阐述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如果没有阴阳五行理论的系统逻辑,那么,现代哲学阐述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就是一盘散沙。比如说,现代哲学其实就是以矛盾为立论基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其具体铺垫的思维方法,也是客观世界普遍遵循的规律。有道是,任何理论都是抽象的,若未采取特定的思维艺术或与具体事物结合之前,不但不能具备具体的含义,而且也无法形成完整严密的思维体系。所以,尽管现代哲学在所有单个的认识层面很深入也较全面,但其毕竟未能采用阴阳五行学说那样的思维艺术,所以,它的不同认识层面就无法有机的衔接,形成一种反映事物在一定的存在形式中、能在时空上一脉相承的动态变化的思维体系。 《周易》一书经过千百年的演变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想,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对周易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参透其中的道理,在周易大全中,周易的基础就是阴和阳。
中国人认为,宇宙间有两大,一为阳,一为阴。这样的思想,明显是从感性直观中抽象而来的。就人生活的空间而言,有天,有地;就一整天来说,有白天,有黑夜;就一个白天来说,有中午阳光四射的时候,又有晨曦微露和黄昏日落的时分;就人的生命来说,有朝气十足的青年,又有迟钝的暮年;就人的事业而言,有顺利的时候,又有处于逆境的时候,等等。中国人将诸如光明的、正面的、处于控制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阳,将阴暗的、负面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阴。阴阳这两大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阴气的作用,光凭阳气是无法化生万物的。反过来也一样。二者之间相互影响,阳对于阴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阴对于阳也是如此。二者相互作用,宇宙间因此有了活力。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阳气是开,阴气是合。一升一降,一开一合,构成了宇宙的动势。一切变化的根源就来源于这二气的作用。
要把阴阳概念解释清楚我们必将要懂得认识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把感性认识层面、理性认识层面、理性具体认识层面-------这些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如一时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一时又热为阳、寒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从表面上看仿佛都是对的,实质上在自己的意识中依然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这也是传统上把阴阳五行理论引向朴素认识论误区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概念属于理性认识范畴的概念,是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在这个确定的认识层面简单地说,阴阳就是一种定性的矛盾分类方法。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就属于对阴阳的具体定性表达(即理性具体认识范畴的哪方为阳,哪方为阴的具体表达,且在具体运用中双方的属性不能任意的颠倒或混淆。否则就将带来认识的失误)。所以,理性认识范畴的阴阳概念与矛盾概念一样,自身没有具体的含义,只有利用它分析和认识具体事物时,它的意义才有可能随着我们对事物在实践中的认识而彰显出来-----这个过程也就是理论又回到实践的过程。
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就是说,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阳就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正如没有乾,就没有坤,没有天,也就没有地一样。阴阳互相依存,互相为用。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所谓五行,就是 木、火、土、金、水。研究它第一个要注意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认为是走路,那就绝对错了。我们翻《易经》,乾卦的“天行健”这句话,这个“行”是代表运动的意思,就是“动能”,宇宙间物质最大的互相关系,就在这个动能。这个“动能”有五金,以木、火、土、金、水作代表。也和卦一样,是种传统符号,不要看得太严重了。所谓“金”并不是黄金,“水”亦并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样,千万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种物质。上古文化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就是现代的地球文化,地球外面的五星,对我们的关系很大。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科院曾邦哲的结构论认为从数学拓扑几何学或图论的角度分析,五元素的联接方式正好等价于金刚石的化学键连接模型,因而称之为超稳态结构模型。
1、五行的种类及含义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相生相克关系就简称为五行。
五行的基本含义是指无论是事物内部或不同事物之间,都可归纳成一种“对我有害、对我有利及其我对其有利、我对其有害”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把这个模式中的我抽提出来,并用土的物象来表达,那么对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对土有利的物象就是火,土对其有利的物象就是金,土对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不难得知,有利或有害其实就是相生相克的同义语。在现实中与这种矛盾利害关系模式无关的利害关系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五行所表达的生克制化模式属于万事万物内部及其不同事物之间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据此我们不难理解传统上所谓五行是一种分类方法,或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一类的解读为什么是一种朴素的认识方法的所以然了。
2、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属于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是指无论阴的内部或阳的内部包括阴阳之间都具备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那种生克利害的基本关系。换句话来说,即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在地球这个视角其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间就是通过东南中西北显示出来的。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生理物质,那么,气血在生理活动中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体现出来的呢?只要我们具备这样的理论思维,这些过去在中医学中还未曾明确提出过的问题,在现有的中医理论中就能找到明确的答案(具体见刘玉珍老师《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相关论述)。理论是实践的向导这句话绝对是真理。同时也能彰显出刘玉珍老师在发明了四柱太阳律、月亮律的基础上又能开创出六柱预测学,开辟利用中医药调控人体节律达到趋利避害的新领域系列成果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于刘玉珍老师雄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比他人最先掌握我们中华民族祖先把矛盾利害关系模式用木火土金水予以物化的特定思维艺术,破解了阴阳五行的千古之谜,真正把握其真谛。
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在阴阳五行学说中采用的逻辑物化思维艺术,不仅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空前绝后,具有无可复加接近绝对真理的水准,而且所借用的物化也相当贴切,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之所以如此,对数千年来人们为什么一直只是在她的物化之物上做文章也就不难理解了。
3、阴阳五行与十天干的关系
简单地说,属于抽象的概念与具体表达方式的关系。由于阴阳五行属于抽象的概念,所以只有将其阳的具体存在方式和阴的具体存在方式加以物化时,才能具体的表达出来,其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所以十天干其实就是对阴阳在木火土金水空间的具体物化方式。(还有五运范畴的十天干之含义这里就不介绍了。
4、十二地支的基本含义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十二地支,简单地说,就是指事物内部阴阳两个方面、各自对其内在的矛盾因素、通过自我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气化内容的物化表达(关于气化提醒一下;不要只停留在“字”的本义上,而是要纳入事物“通过自我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气化”层面)。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们还有必要对矛盾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我们知道,无论任何事物或现象若要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除了它们之间对立的因素外,还必将具备同一性。例如:前与后,左与右之所以能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就在于你界定的那个位置及其确定的视角。如果丧失了这个特定的条件,所谓的矛盾就不会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所以、无论任何具体的矛盾,除了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同一性内容也要占一席之地(说明:同一性在具体的矛盾事物中,是不能单独存在的,而是居于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之中)。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后,我们再把事物内部通过对有害的肯定、否定,有利的肯定和否定及其同一性的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气化内容予以物化,肯定就是“6”这个数理,再把阴和阳各自对有害、有利和同一性的肯定和否定形成的气化予以物化,在数理上必然为“12”。其物象表达方式就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十二地支(详见刘玉珍老师《人体生物节律学》)。其具体的物象(阴阳两个方面)若以天地阴阳气化内容为坐标就是温热燥湿凉寒。所以十二地支又可称为对阴阳在不同空间一定时间都具备的气化内容的物化表达。阴阳五行学说的时空观念就是通过这样的深化一步一步彰显出来的。
5、天干与地支的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空间与时间的关系。
6、五运六气与六十甲子的关系及基本含义
答:阴阳五行学说范畴的五运六气是从六十甲子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就是说六十甲子其实是由阳五运六气和阴五运六气组成。其基本含义是指把阴和阳各自在木火土金水空间形成的温热燥湿凉寒气化(气化就是指事物内部通过对有利和有害及其同一性因素的肯定、否定而形成的自我运动变化),用具体的符号表达出来,就属于阴阳气化的基本内容,也就是六十甲子的基本含义。由于六十甲子表达的方式不同,事物的有别,具体的含义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如人们最常见的六十花甲子表达的就是事物层次质变的基本规律,在刘玉珍老师的相关教材中都有相应的探讨。
事物的变化是随着时空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的,五行的相生相克就是在这样的动态时空形成的,人体生物节律学有关的相生相克就是就是其最好的佐证。所以,那些把阴阳五行理论的相生相克引向机械循环论的认识,恰恰是站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角度所形成(就是单纯在抽象的五行范围绕圈子),是那些半拉子唯物主义者没有把握到阴阳五行理论真谛的表现。这也是把这一提问不安排在五行那个层面,而是安排在阴阳气化规律形成后才来解答的道理。
7、五行与健康的关系
一、金形之人。金形之人,从体形上看多较削瘦,骨态较露,节突出。头,肩,腹,手,脚都较小。从五官看,脸形偏方,肤色较白.金形之人,较强悍,多心急,能当机立断。但也能沉稳欢察事态发展。金主肃杀,严而有威。因此,金形人多官将之材。金耐寒,畏火,不耐暖热,所以,要特别小心春.
二、木形之人。木形之人,从体形上看如树型,身材多挺直瘦长,头较小,身背较宽。手足也小,皮肤略青.木形之人届于劳碌型,命中多操劳,有任劳任怨之佳行.木喜春夏,畏秋冬。所以,木形之人如感风邪极易伤肝,而且多在秋冬季。因为肝属木,故木形之人在秋冬时,一定要加强肝的保护,注意营养,不要过于疲劳,以防染上肝疾。
三、水形之人,适合于秋冬,秋冬之季,金水相生.春时,木泄水气显枯;夏时,火蒸水气呈涸。所以,春夏时,水形之人容易染病,而且多属腰肾,不可不防。
四、火形之人。从体型上看,火形人面尖头小,肩背宽,身体强壮,手足也较小.火形之人肤色偏红。火形之人,脾气易暴躁,不重视钱财,变化无常,信用较差,能从全面考虑问题,但缺乏做的勇气,耐力较差。火喜春夏,不耐秋冬。夏火惧冬水,一旦秋冬感子外邪,容易生心脏方面的病症。心脏病的人多怠于秋冬,与此有关。
五、土形之人肉饱满,四肢匀称。土形人脸圆头大,肤色较黄。土形人,心地温和,不喜欢趋炎附势,也不弄权玩势,适合于做慈善事业。土性不而春夏,得时于秋冬。所以,当春夏之时,土形人感染疾病,容易伤脾,导致消化吸收方面的疾病。
五运六气的六气六卦
六卦论认为,三阴三阳即六卦,震(少阳)、兑(阳明)、乾(太阳)、巽(少阴)、艮(厥阴)、坤(太阴),三阴三阳还是先秦连绵存在数千年的数字卦的筮法用象,因此,六气配三阴三阳,就是六气配六卦。
六卦是易学另一套体系,与八卦体系并列。
易以道阴阳,阴阳五行与易学是紧密结合的,中医学的阴阳理论其实是易学另一套体系。
医易同源是中医学一个传统说法,杨力《周易与中医学》也重视医易关系,可惜把易当做八卦体系了,不了解六卦体系,因此以往说法总不能使医易实现同体。认识到三阴三阳即六卦,就能认识到医易同体。中医学重视的十二月卦,本质上不是八卦体系的,是六卦体系的。当然,两个易学体系应该有特殊的交流关系。
认识六卦体系及医易同体,则开阔了中医学的视野。
五行思想与五运六气学说有什么样的关系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吸取了战国以来的阴阳五行思想,建构了一个庞大的宇宙图式,用以说明他所认识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秩序及其变化规律。在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范畴。天既是整个宇宙,又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主宰者。因此,他的宇宙图式是以天为主,以地、人、阴阳五行为构件构建起来的大厦。具体说来,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结构,天和地是这个结构的轮廓;五行是这个结构的间架;阴阳是运行于这个间架中的两种。从空间方面看,木居东方,火居南方,金居西方,水居北方,土居中央。这五种,好像是天柱地维,支持着整个宇宙。从时间方面看,五行中的四行,各主一年四时中的一时之气:木主春气,火主夏气,秋主金气,水主冬气。这里也出现了行有五而时仅四的问题。董仲舒解释说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这是说,土就是地,本来是配天的,所以它不限于某一行,而兼主四时。这样,四时、四方与阴阳五行扭结为一体,表现出宇宙系统的秩序性和稳定性。 《春秋繁露》进一步用阴阳五行来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次序。在董仲舒看来,事物的发展取决于阴阳的消长,而阴阳消长的原因又在于五行的运转。他说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为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这里,官指官能,即功能。五行的运行就是五种功能,其方式是广比相生而间相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五行按其次序为:木、火、土、金、水。它们递次相生,因此比相生。而五行相克的情况为:金克木,中间隔水;水克火,中间隔木;木克土,中间隔火;火克金,中间隔土;土克水,中间隔金。所以就是间相胜了。显然,五行既是运行方式,又具有生杀功能。正因为五行的相生和相克,自然界才有四时的代谢。 然而,董仲舒并没有到此停步,他认为五行关系就是社会伦理的关系。为了为封建的君父尊位以及整个封建等级制度寻到理论依据,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了阳尊阴卑说。他说阳始出,物亦始出;阳方盛,物亦方盛;阳初衰,物亦初衰。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终始。由此就突出丫阳的主导地位,所谓天数右阳不右阴,贵阳而贱阴。于是,阳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阳为位也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如此,封建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天经地义的了。显然,董仲舒大量地汲取了阴阳五行家的学说,以构建儒家正统思想的大框架。可以说,阴阳五行家给董仲舒提供了素材,而董仲舒反过来改造和完善了阴阳五行说。当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取罢黜再家、独尊儒术的国策时,儒家学说终于争到了它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这标志肴统一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形成,而融合了阴阳五行说的新儒家思想体系,从此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达两千年之久。 如果说葷仲舒《春秋繁露》中的宇宙图式,主要是把阴阳五行说同儒家的王道统一起来,那么,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成熟的中医学理沦则是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宇宙图式的代表。 秦汉时期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建立时期,《黄帝内经》是其代表著作。《内经》以阴阳(三阴三阳)为宇宙的框架,以人体为主要对象。在《内经》中,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万物依阴阳消长和五行转换而兴亡更替;人体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种机能按阴阳五行的配置和特性而分别显现。因此,《内经》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心理和生理现象跟同人类密切的自然事物联系起来,纳人五行的分类系统中: 由于自然和人都由阴阳五行相互贯通,《内经》将天地万物与人合为一体,利用天、人之间的某种自然感应,来论证五行系统、经络系统、藏象系统自身的内部联系,以及各个系统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且从事物相互间的动态平衡,去把握天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系统调节。它的结论是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种自然感应观点是《内经》天、地、人相参的宇宙和谐思想的核心。 显然,人与天地相参--这是秦汉学人殚思竭虑、苦心孤诣地构建各种宇宙图式时所遵循的共同的出发点。 运气学说认为,每一年都有自己的气象特点而与其他各年不同。这种年度之间的气候差异,是由五运和六气的交互作用所产生,从而构成了一个六十年的循环周期。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原则,这自然气候的变化,自然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能按照运气规律加以调节,跟年气象类型同步相适应。如果不适应年气候的异常变化,人体就会发生跟气候变化特点相关的流行病。比如,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广岁火太过,严暑流行,肺金受邪等。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人长期认真观察自然界气候变化现象,以及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逐渐总结出来的一种医学气象学说。自然界客观存在着的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包括人体在内)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相应反应,是运气学说得以形成的物质基础。
都说阴阳五行,那么阴阳与五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张睿老师的《阴阳系统论》认为,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具体来说
从物质的角度来说,木火土金水属于阴阳内容存在形式的物化‘
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木火土金水属于阴阳内在矛盾利害关系的物化。
具体看一下《阴阳系统论》’就明白了。
五脏六腑包括什么,与五行之间有什么对应关系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心包、胃、大肠、膀胱、小肠
肝、心、脾、肺、肾对应木、火、土、金、水。
五脏六腑的相互的关系 和五行的关系 它们的联系
表2-1 五行归类五行木火土金水方位东南中西北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寅卯巳午辰戌 丑未申酉子亥四季春夏长夏秋冬五形矩形尖形方形圆形波形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志怒喜思忧恐五智仁礼信义智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唇鼻耳五体筋脉肉皮毛骨五魄魂神意魄精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温温热自然凉寒六神青龙朱雀勾陈 腾蛇白虎玄武五行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调整五脏间生克乘侮关系来治病。①肝木乘脾土,则临床上见肝脾不和证,治疗时一般是采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的方法。②肾生肝,(水生木)肾精能滋养肝脾不和证,即“水能生木”,当“肾水”不足时,肝木失养,病人出现“肝阳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证,治疗时要滋水涵木,肝阳上亢的证候可以得到改善。③肾助脾(火生土),脾的运化功能需要肾阳的帮助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肾阳虚导致脾阳虚,临床上出现脾肾阳虚证,产生腹泻、水肿等证。治宜温补肾火,资助脾阳(温肾健脾)的方法。④脾益肺(土生金),脾气健运,将饮食精微运输给肺,从而保持肺的功能正常,脾虚精微不升,废浊不降,容易产生痰湿,出现痰多,咳嗽等肺的症状,治疗则需健脾化痰,即“培土生金”健脾补肺的方法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的效果。⑤肾济心(水火相济),肾主水,心主火,肾藏精。正常时,心肾互济,心助肾以阳,肾助心以阴,互相交往,保持平衡状态,中医叫“心肾相交”。如肾水不足,则不能滋润心阳,就会引起心火亢盛的症状,出现“心肾不交证。”治疗应当滋肾水(阴)降心火,使病证得以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