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音调平仄,取名注意的平仄音要求

名字中声调的选择应注意哪些?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从名字的声调来考虑,这句话的确有它的道理。名字起出来就是给别人叫的,有的人名琅琅上口,喊起来金声玉应;而有的人名字不响不亮,叫起来底气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起名者忽略了名字的音韵之优美。所以,要起一个好名字,就要对字的音、义、形有所了解;同时,还要考虑到字与字组合后所产生的整体意义及音韵效果。
汉字的声调有四声。普通话的声调有:阴平(声调的第一声)、阳平(声调的第二声)、上声(声调的第三声)、去声(声调的第四声)。名字是否响亮,是否悦耳顺口,起主要作用的是声调,在起名时在声调选择上注意哪几种情况呢。
(1):如果使用单名,上声、去声的姓氏则不要用和姓氏相同的声调,而阴平类的姓氏随意。如:石雄、岑彭、吴良、何群、服虔、杨亭、孔武、史谨、柳永、展喜、董朴、柏古、贝泰、季布、郁浩、廖立、杜厚、魏照。这些名字都出现了声调的叠用,这是应该着力避免的。对于单名来说,只要避开上述三种声调的重叠,剩下的就只是选字的问题了。
(2):如果使用双名,就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三个字的声调一致,都是一声或二声等。如下列名字:周嘉缃、江东之、孙希朱、殷山开、王得臣、皮龙荣、余时言、房玄龄、徐文华、李以笃、许乃普、汝起、葛守礼、史显祖、宋聚业、富大用、毕再遇、万正色、范日进等。
◇切记:无论哪种声调,只要三叠,就无法达到音美的要求。
(3):名字中任何两个相邻的字,最好不要音调重叠。其三,姓名的第一个字的声调不要与姓相同,如师安石、孙星衍、崔公度。可以看出,如果同姓氏双叠,读起来也不那么顺口。
这里谈的声调组合形式,是以普通话为标难的。这样就可能产生一个矛盾,那就是有的姓名用普通话读不顺口,而用方言读则很顺口;另有些姓名用普通话读顺口,而用方言读则顺口。我们认为,应当以普通话为标准。当然,如果避免使普通话和本方言产生矛盾,那才是最好的。

姓名的声调会影响人的运气吗?

最近流行一种说法,认为名字声调的高低会影响人的运气。
姓名的声调,讲究的是音声韵律的和谐优美,叫起来或听起来抑扬顿挫,赏心悦耳。其运用的是现代汉语拼音中标注的四种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也称为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古汉语中则称为平仄。现代姓名中,声调一般以平声的字居多,仄声的字较少。
所谓平仄,在古诗词中多采用之。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例如:妈、麻、马、骂(阴平)(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一个好名字即如一首好诗,尽管其字数很少,一般为二字、三字或四字,但如果声调搭配得当,仍然能够起到抑扬顿挫抒发情怀的效果。请看以下港台明星:
周杰伦、刘德华、王心凌、黎明、周星驰、张柏芝、孙燕姿、张国荣、刘嘉玲、杨丞琳、王菲、舒琪,这些姓名的姓氏与名字均为平声。
谢霆锋、萧亚轩、周华健、周润发、郭富城、陈慧琳、梁静如、梁咏琪、许玮伦、郑秀文、张雨生,这些姓名的姓氏与名字,就有平声与仄声的搭配了。
还有一部分姓名最后一字是仄声的,如张曼玉、陈鲁豫、杜德伟、吴宗宪、古天乐、言承旭、罗大佑、陈奕迅等。
港台明星中完全是仄声的名字应该也有,但并不多见,因为我找的眼都疼了,也没有找到一个。倒是大陆明星有好几个呢!象巩俐、范伟、李娜和史克等。
现实中曾经测过一个普通人的,名叫赖秀丽,其事业财运都不错,只是性格很要强,很争强好胜,做事雷厉风行十分果断,八字也是从强格,连说话都是铿镪有力,掷地有声。
由上面的名字可以看出,完全是平声的也未见得都好,象张国荣还不是啦?平仄搭配、但最后一字是平声的,也有出车祸的和英年早逝的,象许玮伦、象张雨生等。而最后一字或两字都是仄声的也没见得不吉,象张曼玉、言承旭、陈鲁豫等,都比较成功。而姓名都是仄声的巩俐、范伟、李娜和史克等反而都大红大紫。
总之,姓名中的声调讲究的是和谐优美,是对汉字的辅助、修饰与补充;而汉字又是构成姓名的基本元素;由汉字构成的姓名,是对八字运气的辅助、修饰与补充。仄平搭配不当,或完全仄声,或许能体现一些性格特征,但目前尚未发现有影响运气的成分,这个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统计与探讨,不能人云亦云,风声鹤唳。
忽然感叹:此一五格数理,已经把中国汉字局限得可怜巴巴、捉襟见肘了,若再加之以声调的束缚,那无疑是雪上添霜,更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长空不碍白云飞”。或许终有一天,人们也会象孙悟空“倒灶”一样,愤然把五格数理这口炼锅彻底打破!让汉字,让姓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在天上飞翔!

平仄声的姓名中的平仄

名字除了要好认以外,还要符合中国字的发音规律,也就是要读起来上口。其实,姓名中,平仄的安排是随意的。一些人以帮人取名为业的人,通过所谓“平仄”学说,抬举自己,看轻他人,是不足取的。
周星驰(平平平),李太白(仄仄仄)这些名字都没有合律。柳景选三个字全是上声,并不难听。纪仲宪都是去声,不如纪忠贤好听。(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因为每个人的发音习惯不同,从而见仁见智。)

在姓名学中的平仄,平指的是第几声,仄指的是第几声。

平指一二声,仄三四声

怎么区分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作家依照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错的节奏,就是所谓的“声律”。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错,来寻求声律的美。平仄的交错成为诗的格律要求以后,其影响非常深远,不但近体诗用平仄,连对联、词、曲也都离不了平仄,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对于对联、词、曲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谓“平仄”就是每个汉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为了便于运用,在律诗中又简化为平仄二声,平又分为阴平、阳平二声,仄分为上、去、入三声。因此,共有阴、阳、上、去、入五声。
平仄的掌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现代汉语来说,第一、二声为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然而,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已经都转到了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当中去了。因此,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字了,至于转到上声、去声的字倒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但是,从入声字转到阴平、阳平中的字则是较为麻烦的。例如:现代汉语的“一、吃、压、”等字都是阴平声,而在古代汉语中却都是入声字,如果去强记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对于学写律诗者,多少是有些困难的。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区分平仄声却是较为容易的,因为在南方,吴、闽、粤、赣、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入声字的读音。还有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方言中也还保留了入声字的读音。因此,根据方言读音,再用一种公式类比套用区分平仄声那就更为简易了,即用:“兵、平、病、丙、并”这五个字去套读“阴、阳、上、去、入”五声,类比如表:
由此可见,“兵”字正是阴平声,“平”字恰好正是阳平声,以此类推。
当然这种方法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凡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一、二、三、四声的是不好套用这个公式,必须是方言。
2、凡方言中有入声字的均可用“兵、平”二字去套用这种公式。
3、凡方言中没有入声字的也是无法套用这种公式的。
4、凡套用这种公式时,对于送气与不送气的字可不必区分它,如“兵”字是不送气的读音 “bīn”,而“平”字在普通话中则是送气的读音“píng”,可把它当作不送气的字音“bíng”来读。这样则可排除在套用“兵、平、病、丙、并”这个公式时没有某一个字的障碍。实际上,在普通话中象“平”字这一类送气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则读成不送气的字了。也有一些字在普通话中是不送气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却又读成了送气的字,如“就、杰”等。
5、各地方言中的一些地区,如江西的修水、武宁、瑞昌、德安、永修一带,不仅有“阴、阳、上、去、入”五声,甚至还有六声,如:上表所述“衣、怡、易、以、意、一”等字,对此,我们且不必去管它是五声还是六声,反正与 “兵、平”二字声调相同的字则为平声字,其后面所有的字均为仄声字。

求 魏芷暄 魏芷歆 两个名字的平仄音结构

根据平水韵和中华新韵,都是仄仄平的声调,女孩子名字第一个好听点,且意义更雅一层。“芷喧”非常美丽温暖的名字。个见。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