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生相克的口诀是谁说的,金木水火土婚配查询表

五行相生相克口诀

五行相生相克口诀:

1、金

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强金得水,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2、火

火旺得水,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强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3、水

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强水得木,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火弱遇水,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4、土

土旺得水,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强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5、木

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强木得火,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

【答案】晋(金德)
【解释】五德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皇朝兴衰作解释。后来,皇朝的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当中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五德终始说的“德”运。
邹衍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由于黑色属于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按照邹衍的说法,五行代表的五种德性是以相克的关系传递的,后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说法来解释五德终始。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张苍认为秦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应该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在王莽篡汉之前,一般采用五行相克说。交替顺序为:
虞(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汉(土)。
王莽篡汉后为了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采用了刘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说,并修改汉朝以前诸朝代的德性,交替顺序为: 虞(土)→夏(金)→商(水)→周(木)→汉(火);
一直到元代皆采此说:
汉(火)→曹魏(土)→晋(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唐(土)→ 后梁(金)→后汉(水)→后周(木)→宋(火)→金(土)→元(金)
自元之后,又变为相克说:
元(金)→明(火)→清(水)
自秦汉直至宋辽金时代,五德终始说一直是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框架。“故自秦推五胜,以水德自名,由汉以来,有国者未始不由于此说”。但宋金以后,沿袭千余年的五运说最终被逐出儒家文化的主流而趋于消亡。

五行相生相克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五行的最初起源是在西周末年,那时被称为五材,后直到《尚书·洪范》中正式提出了五行的说法,将五材重新命名为五行。至于五行的相生相克的思想,是在战国晚期才正式提出的。在这个时候,《内经》将五行应用于医学。

五行相生相克是谁提出的啊?

五行的生克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怎么排列的?

相生,水木火土金水.相克,水火金木土水

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图表是什么样?

五行相生(五材说):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隐暖生火
火生土:焚木生土
土生金:聚石生金
金生水:销锻生水
水生木:温润生木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