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吠陀占星术的历法,宿曜经吠陀占星

古印度是怎么纪年的,求古印度历法。

印度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在历史上分有三个时期:
一是在吠陀(Vedic)期的前期约前十世纪——前六世纪这一期的历日制度是混乱的。 二是吠陀期的后期,有(者那)历,约前六世纪——前二世纪。
三是悉檀多(Siddhanta)时期,约前三世纪——前十二世纪,悉檀多就是历数书的意思,顾名思义,这一期的历法很多,而且也流传到中国。
古印度历法的上元(就是元年啦),也有三种,
一是上元自天地开辟算起。
二是上元为年2月17日星期五算起,这个历元称为卡利.尤几(Kali Yuge)。
三就是释迦(Saka)纪年,释迦元年是年3月15日。
古籍中如实的记载了印度的历法。其时,计时的最短即为刹那(ksana),120刹那为一檀刹那(taksana),60刹那为一腊缚(lava),30腊缚为一牟呼栗(muhurta),5牟呼栗多为1时,6时合成一日夜。
月盈到满称白分(白半,白博叉Paksha),月亏到晦称黑分(黑半,黑博叉)。黑前白后,合为一月,12月为一岁。各月的名称如下:
一月:制檀逻月(Caitra)
二月:吠舍佶月(Vaisakha)
三月:逝瑟吒月(Jyaistha)
四月:安沙荼月(Asadha)
五月:室罗伐拿月(Sravana)
六月:婆达罗钵陀月(Bhadrapada)
七月:安泾缚庾者月(Asghvaynja)
八月:迦拉底迦月(Kartika)
九月:末迦始罗月(Margasirsa)
十月:报沙月(Pausa)
十一月:磨噶月(Magha)
十二月:颇勒娄拿月(Phalgnna)
亦称“ 白半 ”。亦称“ 白月 ”。古印度 历法。指阴历每月的上半月。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 宋 永亨 《搜采异闻录》卷二:“日在月前,行至十五日,俱足圆满,是名白半。” 清 钱谦益 《觉浪和上挽词》之一:“莫道三生隔眉宇,琉璃白月自分明。” 钱曾 注:“禅家以初一至十五日为白月,十六至大尽为黑月。”白月、黑月是古印度历法中的概念。白月指从新月到满月的十五天,又名白半、又称白分、白月分;相对地,黑月是指自满月之翌日至新月前日之十五天。古印度纪月之法,是以月之盈缺而将一月分为黑月和白月各十五日。白月即指从新月至满月期间,古印度人称之为“白月一日至白月十五日”,而黑月一日至十五日是指满月后至新月前期间,称为“黑月一日至十五日”,但要注意的是,印度人的习惯是“黑前白后”合为一整月,所以与中国阴历有半个月的错位,以下图例说明:
中国阴历印度阴历
========
腊月十六黑月初一(新年)
腊月三十(年根)黑月十五
正月初一(新年)白月初一
正月十五白月十五(此为一个黑白整月)
正月十六黑月初一
正月三十黑月十五
二月初一白月初一
…………
腊月十五白月十五(年根)
另,古代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国的高僧大德们对两国历法进行了详细的比对,以此确定了一些古老的佛教节日、斋日在中国历法中应该是阴历什么日子,比如佛诞日相当于中国阴历四月初八、佛欢喜日(盂兰盆节)相当于中国阴历七月十五等等就都是这样确定下来的

吠陀占星学

「」(VedicAstrology),或称「古印度占星学」(AncientHinduAstrology),是指印度民族的传统占星学。
所谓「」(VedicAstrology),或称「古印度占星学」(AncientHinduAstrology),是指印度民族的传统占星学。“吠陀星学

占星术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佛学大词典 对“占星术”解释如下:
【占星术】 英语 Astrology。为藉星辰占卜吉凶之术。即依据行星与星宿之位置及形态,以占卜个人与国家命运吉凶之术。亦为一种判断善恶之术。自古各国均有此术。在印度,最早始于梨俱吠陀时代,有关之记载散见于吠陀文献。阿闼婆吠陀即载有多种关于现实之咒法,同时开始出现二十八宿(梵as!t!a^vim!s/ati -naks!atra^n!I )之名。至印度教圣典富兰那(Pura^n!a)之时代,有一种最具印度风格之占星术出现。据推测,印度之二十八宿乃传自西方;复有去牛宿(梵Abhijit ,织女星)而成二十七宿之说,为印度占星术之特色。维拉哈米拉(梵Vara^hamihira, 505~587)为占星术者之代表,精于西方天文学,着普利赫特桑希达(梵Br!hat -sam!hita^ )、普利赫迦达卡(梵Br!hajja^taka )二书,为古代占星术与判断吉凶之集大成者。夏尔都拉卡如那瓦达那(梵S/a^rdu^lakarn!a^vada^na )一经,在西元三世纪时被译为中文,先后有摩登伽经(竺律炎、支谦共译)、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竺法护译)等译名,此经即有关当时印度天文学及占星术,其内详述二十八宿之名称、数量、形相、行程、神座等,并说明出生在某星宿下者之命运、性格、职业之选择、日常生活之吉凶等事。西元六世纪之大集经及其他佛教经典亦有关于占星术之说。又有关于各种天文、占星之悉檀多(梵Siddha^nta )一书之问世,西方十二宫(梵ra^s/I )亦于此时出现。由二十八宿、七曜、十二宫组成之占星术,即为今日流行于我国、日本的占星术之源流,不空(705~774)所译之宿曜经为其代表作。佛陀反对在其教义中援用占星术以及占卜吉凶。然于佛陀入灭后,由于密教之发展,占星术遂发展为重要之一环。在我国、印度皆有很多占星法。以供养星为目的之陀罗尼(梵dha^ran!I ),促成众多之仪式发达。其中以一行(683~727)所作之‘北斗七星护摩法’为最着。北斗七星之信仰系缘自我国之五行说,佛教亦采用之。在日本,透过汉译经典,传入很多印度之占星法,尤为密教之僧侣所用,占星术遂仪式化,至今仍颇为流传。[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三昧神足品’、卷四十一星宿品、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下、大智度论卷八、大日经疏卷四](参阅‘佛教天文学’2671)

后期吠陀时代历法大致上是怎么分类的?

后期吠陀时代,历法制定出来了。但各地的历法还不统一,有的以12个月为一年,一月27天,一年324日;也有的以13个月为一年,一年351日;还有的以12个月为一年,其中6个月30天,称之为大月,6个月29天,为小月,一年共354日;又有世间年之说,一世间年12个月,每月30天,共360日。每5年为一周期,称作一瑜珈,置一闰月,以调整岁差。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名称也出现了,或称春、热、雨、秋、寒、冬6季,或称冬、夏、雨3季,还有4季、5季之分。每月时间的划分,大体分望日和朔日两种。望日,由望至望为一月,运用较为普遍。朔日,由朔至晦为一月,多流行于南方。一天的时间也有多种分法,或分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四段,或分得更细,一日60卡底伽(Ghattika),一卡底伽相当于24分钟。

介绍几本占星学的书籍

书籍:
1、轻松学占星
2、太阳星座的俩人关系
3、星座的性话题
4、占星漫谈
5、电脑占星术
6、吠陀占星
7、关于学习占星的几点看法
8、十二宫位的飞星专论
9、十二星座杂谈
10、西洋占星学入门(现代占星学基础)
11、现代占星学的进阶一
12、现代占星学的进阶二
13、新浪文章汇总
14、星座的性趣
15、星座关键字解读
16、星座网占星书
17、学会占星的第一本书
18、循序渐进学占星
19、伊丽莎白·泰西埃《大预测》
20、伊丽莎白·泰西埃《大预测》读后感
21、医药占星学资料集
22、择日占星学
23、占星术
24、占星学家谈占星
25、组合盘比较盘经验谈
26、星座网资料
27、诸世纪

什么是古印度的吠陀占星术

印度(吠陀)占星学还可以被称为“周谛士”,或“光的科学”。就像天文学利用行星的光线来研究他们的方位和特性一样,印度(吠陀)占星学试图通过宇宙之光来理解自然界及人类本身的因果关系。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