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鱼太极意境图,正确的太极双鱼图
太极双鱼图的意思是阴阳平衡,这里的平衡指的是利于弊吗?人人都追求平衡...
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就是万事万物,所以无论怎样用语言说,都是片面的。
而阴阳鱼不单单就是平衡。因为有阴消阳长,阴盛阳衰。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变中却又有着不变的真道。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利弊。道德经有云,福祸相依。因为凡是都有两面性。
“人人都追求平衡。”你所指的平衡是哪一方面?人们追求的又是哪一方面的平衡?你的用词太过笼统了。我只好以我的观点阐述一下。
自古圣贤讲求中庸,中医讲究致中和。这些都可以理解成某一方面的平衡。就如人行天道。天有朝暮,人有起息。我们有吃饭,我们有排泄。这些都可以是平衡。按照你的问法。“人人都追求吃东西,排泄东西。有进有出。平衡的很。这种心理是不是错误的呢?”呵呵,你说呢?
哲学的东西需要辩证,或者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端。因为你所问的问题实在是太大了。
请问太极图的来历与所蕴涵的意义?
在宋元以前的文献资料中,并无阴阳鱼图,即使在南宋朱熹的《周易本义》中,也只画了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的图形。显然,阴阳鱼图的出现是比较晚的,甚至有人怀疑它是明赵(huU)谦伪造的,根本不是易学的组成部分。
然而,阴阳鱼不仅在明、清流行于各种易书易图中,而且在道门、民间也广泛传播,现在更是风行于世界,居然成了韩国国旗的图案。现在流行的阴阳鱼图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条形鱼”(图3-6),明代的赵谦把它叫做“天地自然河图”,因有了陈抟(tuWn)的黑白圆点河图,后被更名为“古太极图”,以与周敦颐的“灯笼”太极图相区别。另一种是丰圆鱼,由大圆直径上的中段为界,各反向取小半圆为鱼头,见图3-7。这两种图各有不同的画法,但就其图义来看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由于这种图案与中国人潜在的精神意识非常默契,能够无言地表述民族文化中的深层意蕴,引起人们的广泛联想,故被许多近贤推玩揣摩,对其做过大量解注与发挥。
“阴阳鱼图”的来历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来自于成都青城山的隐者,有人说它是明代人伪造的,有人说它是伏羲根据天地阴阳之象最先画出的,后人根据“阴阳鱼图”才画出了“八卦”等等。我们与其去争论上述说法的对错问题,还不如直接把阴阳鱼图的成形过程重新演绎出来,见图3-1。
由图3-1可见,明朝儒生完全可根据《说卦传》中的“天地定位”句,把“伏羲八卦次序图”砍成两段,让乾阳段竖在左边,让坤阴段竖在右边,乾上、坤下,阳(男)左阴(女)右,面对面地竖起来,再把外边拉长,内边压紧。然后将它们挤进一个盆里,或把它们各弯成一个半圆弧(见图3-2),最后必然会出现一幅“伏羲八卦方位图”。
在得到“伏羲八卦方位图”之后,又将“八卦”的爻形还原成黑白块,填充在图3-3中,整理图形后就会出现图3-4。再用现在画函数曲线的方法,将每小块的棱角挖出,填在附近的地方,这样就得到图3-5,而用抹去拐点的方法进行曲线处理,便成了图3-6的形态。由于在现存文献中找不到这种图形,我暂把它命名为“雷氏太极图”,“雷氏太极图”是间于“伏羲八卦次序图”和“阴阳鱼图”之间的过渡图形,如对这个图形做进一步修整,自然就出现了现在所见的阴阳鱼图(图3-6和图3-7)。
由于阴阳鱼图本身就源于“伏羲八卦方位图”,当然不是后贤心血来潮的玩作。即使是一种偶然发现,它也再现了先古圣人的思维,说不定伏羲画八卦方位图时就已经同时画过阴阳鱼图,只是后来失传了,才被明代某人重新发现。
当我们知道了阴阳鱼图与“八卦图”之间的推演关系,再去争论它是谁伪造的就毫无意义了。实际上,两条阴阳鱼本身就在“次序图”中存在着,其中阳鱼的黑鱼眼就是坎(水)卦的上阴爻,而阴鱼中的白鱼眼就是离(火)卦的上阳爻。
既然阴阳鱼图是由“八卦图”演绎而来,它就应该叫“太极八卦图”,“阴阳鱼图”只能算是它的俗名。由于该图已经构成整圆,它就应该是“太极图”,因为“八卦”生于“四象”,“四象”生于“阴阳”,“阴阳”必合为太极。这样才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传》)的意境相合。
同时可把这太极图视为“道图”,《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字之曰道”,《系辞传》中也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指“太极图”中的阴阳物质混成了“道”。
当然,道与太极都应该是无形的,无形之物不可为象,既然你把象画了出来,它就已经开始脱离原来意义上的道和太极了。可这种“太极图”或“道图”有欲形而未形的含义,即阴流与阳流在相互追逐,有形流妙变的动感,故可借助它来表达“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进而理解“道”生万物与“太极生天地”的自然之理,它必是上古先圣教化下民的必用之图。 生物谷网站 http://www.bioon.com
太极双鱼图的灵感是来自于大熊猫吗?
太极图的灵感并不是来自于大熊猫,而是我们先人根据万物运行的规矩而得的。太极双鱼图最初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而可能是一些漩涡或者太阳的变形体,表达早期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后来才进化演变成太极双鱼图,象征事物阴阳两面。
人类早期也和现代人类一样有很强的抽象思维,看到的东西就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会通过绘画绘制一些所见所闻。较早的人类文明时期,人类的实力还比较弱,洪水来了害怕,太阳太厉了造成干旱也害怕,被大自然按地上摩擦,因此人类很崇拜自然的力量,也靠脑补或者祭祀来效仿自然,当然也可能是最初人类对“美”、数学的认识,弄出来各种图像。
万物离不开阴阳两种性质,现在的计算路的根本也是二进制1和0卦也如此无论是八卦还是六十四卦都是阴爻和阳爻组成的。而阴阳这两种性质完全对立又怎么形成世界万物的呢?我们祖先非常聪明从生活中发现只有像太极图一样的运行与交融才能使得两种相互对立的组织相互融合,并且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种现象两者之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依存,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正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两者是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则缺一不可。
漩涡状的纹路不止在中华大地上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部落中存在,在其他早期人类文明部落也出现过。
演变成现在的太极图案用了多久不清楚,但是多多少少和以前的人类经历有点关系,最初没有太极那样蕴含着那么复杂的观念。
最早的时候,由于人类实力的限制,通常只在较小的一片区域活动,尽管也会迁徙,但是由于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信息传递技术,一片区域的人类部落就算见过大熊猫,也无法传递给更远的人,即便文字出现后大多数人也是见不到熊猫的。目前几个公认的说法没有一个认为是来自于大熊猫。
太极鱼图在后来的发展中,成为了代表中国一些古文化的学说、哲学体系的代表图案,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出来的,而是将很多人的经验、认识融合在一块形成的。
太极双鱼图的两个鱼眼睛有什么意义
一阴一阳啊..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揭示《周易》精髓的"阴阳鱼图"最早是什么时代的作品
孤独患者°牪皱 :你好。
转抄【华人开运网 乾明居士 2012年8月10】
首先,华人开运网为大家解释一下"太极"这个词。"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大宗师》有:"夫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在这句话中,"太极"只是对最大极限的一种描述,还不是像"道"那样作为宇宙生成的本原来言的。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的太极就是指天地未分前的原始统一体了。而这整句话的大意是:生生之易的太极,运转中生成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不断分化、组合,又产生了"四象"和"八卦"。其中"四象",有人解释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而"八卦",则是指构成宇宙的八种最主要的物质,即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八卦"的产生,意味着物质世界已经成型。定型的物质世界中,阴阳不断交感,于是就有了"吉凶"、"大业"等等具有价值判断的种种现象了。于此,《周易─系辞上传》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生之易的太极化生宇宙万物的生发模式。而对此宇宙生发模式的直观描绘,可能是阴阳鱼太极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阴阳鱼太极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一般认为,它不是成于一时一地,而是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据史书记载,阴阳鱼太极图的形成,跟五代时华山道士陈抟有很大关系。《宋史─朱震传》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周敦颐所得陈抟的"太极图",原名无极图,周敦颐将之改为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但周敦颐的太极图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阴阳鱼太极图。一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说法是:阴阳鱼太极图跟邵雍所承继的陈抟的先天图有关。邵雍依先天图衍绎出许多幅卦图,具体为多少幅,众说不一。南宋张行成认为有十四幅,他说:"先生(指邵雍)之书,尽寓乎十四图。"(《周易通变序》)而朱熹于《易学启蒙》和《周易本义》中将之归结为四种,即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方位图。其中,跟阴阳鱼太极图有直接关系的是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图1、图2)。而后人所编的张行成《翼玄》卷首载的《易先天图--浑天象》中已经出现有阳阳鱼太极图,但这是否是陈抟、邵雍的原图?抑或是张行成《翼玄》中原载之图? 均有疑问。
朱熹《周易本义》所录邵雍伏羲八卦方位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实际已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阴阳鱼太极图的基本框架。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对伏羲八卦方位图解释道:"《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邵子曰:'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后六十四卦方位放此。"这是说《周易─说卦传》中有关"天地定位"的一段,是对邵雍的乾南坤北、离东坎西的伏羲八卦方位图的证明。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则对阴阳动静、消长进行说明。"此图圆布者,乾尽午中,坤尽子中,离尽卯中,坎尽酉中。阳生于子中,极于午中;阴生于午中,极于子中。其阳在北,其阴在南。此二者,阴阳对待之数。"(《周易本义》)在这里,如果用白色表示阳,用黑色表示阴,配上伏羲八卦方位,则阴阳鱼太极图的基本框架已经成形。但当时朱熹并没有这么做,大概朱熹当时还没见到过阴阳鱼太极图。
那么,是谁首次将阴阳鱼太极图公之于众的呢? 清朝胡渭在其所著《易图明辨》中,引宋末元初袁桷《谢仲直易三图序》说:"朱文公(朱熹)嘱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这是说,朱熹让他的朋友蔡季通到荆州、入四川(可能是四川青城山),去寻访陈抟所传的三幅易图,并得到了它。三图之一便有先天太极图,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阴阳鱼太极图。但是,胡渭接着引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说:"此图(即先天太极图)世传蔡元定(即上文之蔡季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朱熹)亦莫之见。"即朱熹并没有见过先天太极图。后来,先天太极图经历多次秘密转手,最后由赵撝谦从一个叫陈伯敷的人手中得到并予以公开。所以,首次将阴阳太极图(图4)公开的是明初的赵撝谦。但赵撝谦所公开的这幅阴阳鱼太极图,当时并不叫"太极图",而是被称为"天地自然河图",明末章潢作《图书编》,其中阴阳鱼太极图居各图之首,又被称为"古太极图"(图5)。因为"盖其时,既从启蒙以五十五数为河图,而濂溪又自有所为太极图者,曰太极图而加古以别之。"(《易图明辨─先天太极》)即是说,朱熹的《易学启蒙》中,将五十五数的黑白点易图定为河图,并被学界和所接受。而周敦颐早在北宋时便自有一幅"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这也是事实。这样,为不把它们相混淆,阴阳鱼太极图既不称"河图"。也不称"太极图",而称"古太极图"或者"先天太极图"。
阴阳鱼太极图出现后,对它的涵义,有许多种说法。最为大家所了解的一种说法便是:它可用来说明《周易》八卦的起源。《周易─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其中提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但具体是如何"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的,则不是十分清楚。而上文所列清代胡渭《易图明辨》中保留的"古太极图",已有根据阴阳消息八分太极图从而得出八卦的详细方法。如上图所示,整个图作为一个圆圈即太极;圆圈中一白一黑两条阴阳鱼互相环抱,白鱼代表阳,黑鱼代表阴;这表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气盛于北方,物极必反,其中阴气中一阳生为震;随着阳气逐渐强盛,依次由震、离、兑至于乾,达到阳气的极盛。在图中,震位于东北,白一分、黑二分,一奇二偶;兑位于东南,白二分、黑一分,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三奇无偶,为纯阳之卦;而离卦正东,取黑中白点成二白夹一黑,为二奇含一偶(对此,还有一些不同说法。如取西边白色鱼头中两白夹一黑,或者东边白色与西边白色环抱黑色部分,亦成离卦象)。同样道理,阳气盛于南方,一阴生起为巽,随着阴气的逐渐强盛,由巽、坎、艮至于坤,为阴气之极盛。其中,巽处西南,黑一分、白二分,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为纯阴之卦;而坎卦正西,取白中黑点成二黑夹一白(或者取东边黑色鱼头中两黑夹一白,或者取西边黑色部分与东边黑色部分环抱中间白色部分),为二偶含一奇。"两仪"由阴阳两鱼来代表,各生四卦,为"两仪生四象";合而言之,则两个"四象"即成八卦,是谓"四象生八卦"。那么,图中阴阳鱼的黑白两点又起一个什么作用呢? 从图中看:阴盛于北而阳气生起,阴避阳,故回入中宫。但是,阳气为什么会生起呢? 这是因为黑中仍然有一点之白作为阳精,当晦朔阴盛之时,这一点阳精与日中之阳相感应,使对方之阳生出,从而成为生阳之本。同理,阳盛于南而阴气生起,阳避阴而回入中宫。当望夕之时,白中一点之黑作为阴精与月中之阴相感应,使对方之阴生出,从而成为生阴之本。所以,阴阳鱼太极图中的黑白两点,在运转太极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阴阳鱼太极图不仅可以用来确定八卦方位,在道教中,其阴阳消长及八卦方位还可以用来描绘内丹修炼的功夫。因为从人的一身来看,乾为首,坤为腹,自首以下有心,心为离属火,而为气之总汇;自腹以下有肾,肾为坎属水,而为精所藏之所;凡人自有生命以来,火炎上,水润下,这就是所谓"数往者,顺也。"及加以修炼,以乾、坤为炉鼎,坎、离为汞铅,使火降而下,水升而上,这就是"知来者,逆也。"水下而反上,火上而反下,水火即坎离,坎离即日月,日月为易,所以说:"易,逆数也。"如果再结合"离南坎北"的文王后天八卦(见图3)一起看,离居东方,即移火于木位,这就是"东三南二同成五";坎居西方,即移水于金位,便是"北一西将四共之";乾南坤北,即抽坎之中实以填离之中虚,而成"金丹三家相见,结婴儿也";巽居西南坤位,以长女合老阴,"黄婆也";艮居西北乾位,以少男合老阳,"筑基也";兑居东南巽位,以少女合长女,隐寓三七于其中,"鼎器也";震居东北艮位,以长男合少男,隐寓二八于其中,"药物也";阳气生于东北而盛于正南,从震、离、兑一直到乾,为望前三候(初三、初八、十五),阳息阴消之月象;阴气生于西南而盛于正北,从巽、坎、艮一直到坤,为望后三候(十六、二十三、三十),为阳消阴息之月象,其中便有修炼的火候问题,有修炼体会者自可从中领会深意。总之,从"后天八卦"到"先天八卦"转变,亦即内丹修炼中从"后天"返还到"先天"。人之生,火在水上,未济之象;神丹既成,水在火上,为既济之象;以魂守魄,使阴阳不相离,则可以长生而久视。这就是"五行顺行,法界火坑;五行颠倒,大地七宝"、"顺则生人逆则仙"。一幅阴阳鱼太极图实际上便将内丹修炼的许多问题做了说明。
另外,从学理上讲,阴阳鱼太极图还正确地表达了太极与阴阳、八卦的关系。以往的易图有一个缺点,即太极、阴阳、八卦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所谓先有太极,太极生两仪,生完之后,只存两仪,太极便消失了。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如此。阴阳鱼太极图的出现,较好地处理了太极与两仪、四象、八卦的关系。而这在哲学上,表现为一与多的关系。对比一下,佛教与理学在此问题上也有一比喻,叫"月映万川"。如禅僧玄觉《永嘉证道歌》中有:"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的句子,论证了普遍的"佛性"与特定物中的"佛性"的关系,它们不是两种"佛性",而是"一多相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关系,每一个体虽然各自不同,但均有共同之佛性,这就为每一个体走向成佛提供了根据。而朱熹在论证理与事的关系时也说:"本只是一太极(即理之大全),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只如月映万川相似。"(《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认为每一事物的理并不是分有本体理的一部分,而是禀受了本体理的全体。从阴阳鱼太极图中亦可看出,太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物,太极即是阴阳、即是四象、即是八卦,八卦虽各各不同,但却为一太极所统摄。引申开来,万物各不同,但却都可以归到太极中来。如以太极喻"道",则万物一道。《道德经》中曾说:"万物负阴而抱阳"。道教以阴阳鱼太极图作为自己的标志,也取了这层涵义。因为道教讲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万物均可复归于"道",为什么万物可以复归于"道"呢? 因为道在万物,不可以须臾离也!这就也为修仙成道提供了内在的可能性。
阴阳鱼太极图源于道教,并长期在道教界内部流传,其画法不太为外界所知。前文已介绍了"古太极图"(见图5)的画法,其画法是"从外到内",这种画法可以直观地看出阴阳消长及其生成八卦的具体过程。不过,比较正规、普遍的画法,是我们《中国道教》刊头所列的阴阳鱼太极图的画法。
由于阴阳鱼太极图蕴含了道教教理、教义方面的许多知识,而且其本身就是源于道教,所以,尽管后来儒者对此也加以过阐发和说明,但道教仍然把它作为本教的一个重要标志。
太极双鱼图的意思是阴阳平衡,这里的平衡指的是利于弊吗?人人都追求平衡...
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就是万事万物,所以无论怎样用语言说,都是片面的。
而阴阳鱼不单单就是平衡。因为有阴消阳长,阴盛阳衰。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变中却又有着不变的真道。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利弊。道德经有云,福祸相依。因为凡是都有两面性。
“人人都追求平衡。”你所指的平衡是哪一方面?人们追求的又是哪一方面的平衡?你的用词太过笼统了。我只好以我的观点阐述一下。
自古圣贤讲求中庸,中医讲究致中和。这些都可以理解成某一方面的平衡。就如人行天道。天有朝暮,人有起息。我们有吃饭,我们有排泄。这些都可以是平衡。按照你的问法。“人人都追求吃东西,排泄东西。有进有出。平衡的很。这种心理是不是错误的呢?”呵呵,你说呢?
哲学的东西需要辩证,或者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端。因为你所问的问题实在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