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预测金融危机,取名五行属水的字大全

有谁知道“周易”上所说的“投天机”的内容详细点好啊

1。周易中有没有占卜的理论和方法。
2.周易中的话不是不是占卜之辞。
3。周易是不是占卜的工具。

金融风暴以及救市的问题

1.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所引起的,主要是以前美国楼上一直涨,所以很多人贷款买房,稳赚不赔!然后银行把这些贷款合同转手卖给了投资银行,而且不需要他们付任何费用,只要承担贷款一旦无法收回的风险,银行只收一点点手续费!因为房价一直在涨,所以这种贷款(次级债)从来没什么风险!这种不用付任何费用就可以买到的次级债,得到了投行的大量购买,很多投行购买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它实际资产,有些甚至达到了资产近百倍!就这样,美国在一轮加息周期中,房价倒了,很多人还不出钱,接着贷款违约,再接着投行要承担大量违约的贷款!资不抵债然后破产!(大概是这样,但实际稍微复杂一些,还包括保险什么的)
2.各国的救市,一部份是以贷款的形式,贷给那些还有后续盈利能力的机构!还有一部份,以入股的方式直接用购买一定比例的股份!成为股东之一。别外有些国家救市计划中还包括退税等经济刺激手段!至于要拯救什么机构,主要还是要看这个机构倒闭对经济的影响,还有因素等等!
3.中国为什么要先救楼市,主要是楼市对中国内需的拉动作用最明显,而且可以刺激的手段比较多!而且楼市的繁荣对其上游产业影响极大!钢铁、水泥等,同时在GDP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量!所以拉动楼市,对整个内需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还有,补充一点,还会出台经济刺激计划,比如社会保障、医改、出口退税、适当让人民币贬值、增加财政在教育和基础建设支出等等手段,对拉动GDP有明显的作用!

如何用文王占卦

占卜,意指用龟壳,铜钱,竹签,纸牌或星象等手段和征兆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的迷信手法。
原始民族对于事物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借由自然界的征兆来指示行动。但自然征兆并不常见,必须以人为的方式加以考验,占卜的方法便随之应运而生。占卜是由外界事物的动向和变化向非人的灵体探询想要知道的事物。它和预言不同的地方在于,通常会出现模棱两可的答案,让占者去找出一种合理的解释。 如果要和算命作一个区别的话,占卜具有仪式性或社会性的特色,通常与有关;相对来说,算命大多是服务个人的日常活动。占卜常常被人质疑只是一种迷信而已。然而,拥护者会说有许多奇闻轶事来证明占卜的效力。占卜是一种普世文化现象,人类学家发现从古代到现在都可以在与文化中发现占卜的存在。不过,基督教《圣经》中说占卜是被上帝严格禁止的,佛教中也有与基督教类似的提法,唯措辞不如前者严厉;但事实上,社会中假借名义进行的占卜和类似占卜的活动屡见不鲜。
占卜是世界各个古老民族都有的文化现象。我国也同样流传着占卜及用于预测的其它文化现象。但占卜并不能说是《周易》所独有。人们通常认定《周易》是占卜之书,俗话说:不学诗经不会说话,不学易经不会卜卦。《周易》到底是不是占卜之书?这也许不是一个简单的YES、NO问题。仔细分析这个问题可能包含这么三个小问题。 1。《周易》中有没有占卜的理论和方法。 2,《周易》中的话不是不是占卜之辞。 3。《周易》是不是占卜的工具。 现在我们分别来谈谈这三个问题,然后再进行分析。
通常人们把《周易》与占卜联系进来,并认为《周易》就是占卜。如果说《周易》中没有占卜的理论和方法,人们当然不能理解了。但是如果说《周易》中有占卜的理论和方法,我们确实也是无从谈起。盲人的打卦算命者他们连字都看不到,他们占卜肯定不必是照本宣科,目不识丁的山野村民他们也进行占卜,我们不可能想象他们会怎样能读懂《周易》这本书的。古代的圣人,近代的学家们也无不说《周易》是占卜之书,他们从《周易》中找到了占卜的理论和方法了吗?也没有。我们从《周易》中找不到占卜的理论和占卜的具体方法,我们如何就说是《周易》是占卜的书呢?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占卜的人说不清,就是圣人们也没有认真理会这回事。
《周易》是不是占卜之辞
通常人们都认为易经的卦爻辞是占卜之辞。易经是不是占卜之辞,首先看人们是不是是弄懂了易经中里的文字的意思。如果连文字都看不懂,说易经是什么都是没有意义的。其实,人们说《周易》是占卜之辞,大多就是把《周易》看成是毫无逻辑关系的凌乱文字。占卜易学如果是有什么理论的话,就是学易的人常说的易三论:简易、变易、不易。易三论是一个什么的理论,也许是更混沌的问题。依据现代逻辑,简易、变易、不易,这是三个互不相容的概念。《周易》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此亦是、彼亦是,彼此都是,就是什么都不是。有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古今易学家们从来都没有顺理成章的读通过《周易》。那些易山文海无不都是些似易非易的东西。我们说法似乎是对于千古易的学人大不敬了。可是我们仔细想想,不是如此,《周易》何以成了千古之谜?对于一个未知的领域,有人往往喜欢引向神秘,也有人喜欢将其化为简单。这也许就是唐山易学与其它易学的不同之处。“东方易圣”许先潮指出:对于《周易》卦爻辞的解析是正确认识《周易》的关键。他同时认为:《周易》的卦爻辞大多是可以解读的顺理成章的语言和文字,它不必是占卜之辞。《周易》中的关键词也不必仅是占卜的用词。一个简单的道理可以说明这种说法可能是正确的:如果说《周易》是帝王之作。很显然,堂堂中华帝国之主当然不必是些巫卜和神汉。帝王们的智慧首先体现在他们治国的军事经济思想上,这在《周易》中都是可见一斑的。
《周易》一书的确是被人用作占卜的
历史上一直有记载,现在的人也是这么作的。从《周易》中任意拿出一句话进行望文生义的解释,我们如果以此就说《周易》是占卜的书,如果这本书不是《周易》的,岂不是世界上任何的书都是占卜之书?这只能说《周易》是被人们当作占卜的工具,而并不能说明别的什么。《周易》为什么能被人们当作占卜的工具?这不仅是要看《周易》是什么,而且也要看占卜到底是什么了?我们说《周易》可以是一种占卜的工具,那么什么东西又可以不是占卜的工具呢?几坆硬币、一本书、一个字、一件物品,占卜者无不可以稍加动作就滔滔不绝的断人前程、甚至生死寿夭。我们不得不说,占卜是个随机的东西,《周易》一书就是这样随机的被人们用作占卜。因此,我们不必希望占卜者都深通经文,占卜者也不必从《周易》中去找到什么高深的理论和方法。 巫卜并不是我们民族的独创,但是中国的巫卜更具有特色,更系统化更理论化是显而易见的。八卦符号为巫卜创立了多样化形式,这也是一个事实。人们通常认为八卦符号就是占卜符号,但是我们对于《周易》的研究指出:八卦符号首先是一种尺度,是一种测天记时的刻度符号。八卦是作为符号被用作占卜,我们当然不能从符号本身去认识占卜的本质。就象现代科学ABC等符号可以用作各种学科代表各种意义。我们如果抽去了学问的本身这种符号就会变得毫无任何意义。当今,有人把占卜当作是科学,也有人将其视为是伪科学。然而,科学恰恰是需要人们去弄清机理,从理性上认真弄清事物的本质。然而,至今为止,人们对于占卜的认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模糊的。 人们从现代逻辑上来看占卜:从随机的事件中去寻求必然的结论,这似乎是荒唐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几枚硬币的随机排列如何能与人生和世事有什么必然联系。人们当然也不能理解算卦的祖师:邵康节先生从牛向北方鸣,就如何就当宰,那么朝南方鸣是不是就不应当宰?占卜的理论上的缺陷和实践上的不尽人意,往往就被人们认为是江湖上的骗术,也是在所难免的。 然而,占卜毕竟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一种世俗文化,它植根我们人民之中是有一定基础的。我们准确的认识占卜,将占卜赋于人类的理性,这对我们的民族的科学、思想、教育无疑是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 我们以今天科学的观念来看占卜,占卜可以归为预测学的门类当中,甚至可以说是信息学的范畴的东西,至少说所涉及的内容是这些领域的问题。应该说:就我们现在的科学来准确的解释占卜的机制也许还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是,也不能说占卜就是无法进入到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根据我们现在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科学知识简单的认识占卜的合理性或非理性也放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 我们仔细研究中国占卜术的各种方法,大都是在六十甲子数上大作文章。“东方易圣”许先潮谨慎的说,也许中国占卜术的微妙全在于此。六十甲子数是时间的表达方式。时间是什么?如果尺度是世界存在的一种有形的度量。,那么时间则是世界事物的的一中无形的度量。形而下是尺,形而上则是时。毫无疑问,表达世界事物的一些最活跃、最有意义的物理量全在于时间之中。例如能量、速度、周期、频率无不都是以时间为基数的。如果我们的世界一切都是以时空形式的存在,那么以时间序列展开的世界则是一个丰富多的画卷。 中国古老的记时方法恰恰是一种多周期的表示时间方法,六十甲子数可以是时间序列的多周期的记号,这些都是我们易知的。周期运动是世界运动的基本规律,而周期的倒数即是频率,又是事物信息的物理量。仅仅是这些还不足以称是占卜或预测的机理吗?说实在的,如果说占卜有什么合理的地方就是用六十甲子数在那里寻求和拼合事物的周期,并以某种频率感应到自己的头脑呢。这些形而上的东西,显然我们用形而下的理论是解释不清的。 诗曰:“太平从此销兵甲,记取红羊换劫年。” 中国历史书上有“红羊劫”这样的记载,这是说值逢丙午、丁未年国家就要发生动乱。因为丙丁属火是红色,未年是羊年,所以国难之时又叫作红羊劫。也许红羊劫的说法在古代比较普遍和流行,所以有红羊劫作为一个词条在现代的《辞海》和《辞源》都有解释。不过现代辞书在解释红羊劫一词时都说这是古人迷信的说法。 红羊劫的说法是否是迷信?这是宋朝人依据我国战国时代到五代时期的历史统计得出来的。这期间有一千二百六十载,二十一个丙午、丁未年,其年皆值中国动乱之年。 这是经过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所证明了的说法,应该说不能算是迷信。如果说是迷信,就是说我们对于这样统计出来的历史事实还找不到恰如其分的解释。 从五代到现在又过了一千多年,历史经过了若干过红羊劫,这些年代是不是都有动乱,我们没有作过统计。上一个世纪,中国经历过两个丙午、丁未年。二十世纪初期丙午、丁未年间(1906年-1907年)正值辛亥革命暴发的前夕。红羊刼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奇异点,恰恰也引起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重视。孙中山先生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孙中山 万象阴霾打不开,红羊刼运日相催。 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 很显然,这首诗表达了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想利用红羊刼这样一个历史关键时刻向清王朝发难的一种急切心情。 1966年和1967年又时逢丙午、丁未,在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1966年中国正在兴起一个红海洋运动。红色的标语铺天盖地。人们普遍认为文革是“浩劫”,红色海洋是不是红羊刼?当然,我们也许认为这是历史又一次过多的巧合。 我们今天如果对于这些不加以无妄的神说,并认定这些是历史的基本统计事实,我们只能说这是中国社会的周期律。既然是周期律那么就是事物的一般规律了,当然没有什么神秘而言的。 其实,这样的历史规律我们只要稍加留意的进行统计,就可以找到许多。 土家占卜
建国后中国经济也存在着十年的周期律也是明显的:1958年大跃进,1968年国民经济全面崩溃,1978年农村改革,1988年通货膨胀,1998年金融危机,2008年的经济危机。这些十年周期的起伏变化规律也是明显的。 “东方易圣”许先潮作过多年的各类预测工作,并认为建立在数理统计基础上的周期律,由于我们对于对事物的机制的认识是灰色的。所以它的预测预报意义也是有局限的。 当然准确的说明占卜也许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怎样将事物的信息传递到占卜者脑子里的。“东方易圣”许先潮小心翼翼的假设,这也许是一种感应,如果不存在着神灵感应的话,那么可以说是一种自然感应。如果时间不是一片空白,可以产生一些频率,如果思维不是一片空白可以传递这种频率。那么这些事就好解释了。可是所有这些都需要科学仪器进行检测。 如果占卜学作为预测学和信息学的门类,那么占卜学就显得苍白的多了。因为占卜学并没有提供预测的基本的机制,也因为占卜学的预测还是那么不尽人意。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可以收集、处理。贮存大量的信息,显然以比一个八卦盘或空口白话的占卜要完美的多了。
这是以《周易》为主的占卦法。文王八卦,后天八卦也,有别於《连山》、《归藏》,也不同於伏羲先天卦象,亦即是《周易》所传之卦序卦象。伏羲先天之卦,位次依於〈河图〉,是主,是体,是先天之气,以乾坤为基;而文王后天之卦象,是客,是用,是后天之气,以坎离代乾坤之用 。简而言之,先天卦象是天地之间的基本型态,而后天卦象为世间万物之流变。 诸圣作《周易》,主要是为了阐明天道,教人性命之旨。然《系辞》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天道的流布是生生不息的;以道学的角度看《周易》,固然是好,但若以之为世间万物的吉凶变现,也无不可!所以道家和道教之不同,在於前者是哲理,而后者是道术矣。这些仅是体与用的差异而已,无关高低对错也。职是之故,《周易》成了卜道之正宗,甚至应该说是阴阳五行哲学之必修科目。 所以称之为“周易占卜法”,因为这门占卜方法,是以《周易》经文为主要解卦方法。因为有文本可看,似乎容易,其实不然!因为一者经文简略,不敷现代人使用;二者卦象卦序甚为深奥,非一般人能知能解。如《论语‧述而》:“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卜筮正宗》即云:“....鬼谷子仙师因易理浩荡深远,恐愚人不能参透,以钱代蓍卜定财官父兄子生克制化....”就是此意。 所以这种占卜法多为文人学院所重,大约有两种倾向:一是走入了纯哲理的探讨;一是就文解意,隔靴搔痒矣!
梅花易数,创始于邵雍—康节先生,是北宋庆历年间之人。据说他“隐处山林,冬不炉,夏不扇,盖心在於易,忘乎其为寒暑也”。做学问至如此,实在令人钦仰不已。不过,在《正宗梅花易数》序文中,这套占卜法似乎另有师承,只是经由康节先生发扬光大而已。事实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这是历史公案,不必去打扰我们学卦的兴致。中国文化本就博大精深,大都历经千百年来之锤炼,才能成就一家之言。要严格说创始者为谁,是有些不容易的。更何况古人并不注重版权,又如何追究呢? 梅花易数以先天八卦为主,起卦之卦数,即以先天—乾一兑二震三....坤八为例。所谓先天为主,是指比较重视卦本身阴阳五行的生克对待,而对於后天《周易》之文辞,相对的只有参考而已。所谓先后天之辨,之前已有论之。简单来说,先天重气化,阴阳五行之基本架构;而后天才开始有人文典章制度,工巧艺术。这也就是为何伏羲八卦仅有图像,而无文字,而《周易》卦文皆有之理。所以梅花易数的核心架构,即是立体 、用,观察其生克变化的一门学问也。 所谓体用者,阴阳也;体常静而为阴,用常动为之阳。故卦分上下为内外卦,爻动者为用卦,静而不动者为体卦。体为阴,阴者不可克,克之则伤!体卦宜强不宜弱,弱则此事不可为也。在实际卜卦过程中,先定出体、用卦;如卜得风水涣卦第五爻动,故知内卦不动是体卦,外卦动为用卦。体卦属木,用卦属水,用生体,则主事易成。再看体用卦衰旺如何?如果木逢春季则吉,逢金月则衰。另外互卦变卦也须考虑;简言之,本卦是事情的状态,互卦是事情的过程,而变卦为事情的结果。而它们之间五行衰旺生克,卜卦结果的重要依据。 梅花易数虽说重先天,但亦须考虑《周易》之卦辞,如邵康节论一少年人面有喜色,占得贲卦第五爻动,爻辞有”束帛戋戋“之文,而断定有喜事,也不管这个卦象是体去生用是不吉的。这当然也牵涉到触机及灵感,所谓“大匠诲人以规矩”,“只可 意会,不可言传”。中国的预测学最重视的即是天份和灵感,在《梅花易数‧卷五》中有一李淳风与其子占一妇人的丈夫平安否之例子?父子的判断南辕北辙,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要问什么时候该看爻辞?何时不用?恐非只字片语所能道尽矣!讲到文王圣卦之前,必先得提到“五行断易”。它是以浑天甲子,即纳甲安在六爻之上,又有世、应、身三爻,财、官、父兄、子五种用神;以之间的生克变化来断休咎吉凶。文王卦就是在五行易的基础上,加上天干、六兽、神煞等配件所形成的占卜法。许多人仅知有文王卦,而不知有五行断易,实质上二者并无很大的差异。因为五行之生克制化,才是主体,神煞六兽不过是更细微的呈现某种既定的结果而已。文王卦虽名“文王”,其实只是上托周文王之名,也有纪念他的意思。以断卦的角度来说,他与《周易》的关系已渐行渐远了!体系上虽跟梅花易数不尽相同,但在重视五行生克的角度上,是有其雷同处的 。也可说都是重先天一系也,而文王卦已经加入了许多如同子平八字的论述了。 文王卦实用的成分更多了,只要取对用神,即可论断吉凶。譬如论财运,就以财爻为用神;问考试,父母爻就得旺相才好;又或者断夫妻感情,我为世爻,对方看应爻....。观用神之强弱,周边的对待关系,看生之?克之?扶之?制之?....虽然只有六爻,看似简单,却林林总总地呈现无限的因素与可能。这门卜卦法,历经无数岁月的洗礼,多少前贤先哲的淬炼与升华,更融合了许许多多阴阳五行的派别!若要很单纯地只是把它列入占卜这一系中,恐怕就有见树不见林之憾了!
“塔罗”一词,是取自埃及语言的TAR(道)和RO(王)两词,含有王道的意思。因此,“塔罗”本身也就是指身为王者,他应该具备的正确决断力,这也真是塔罗预测方式的起源。 塔罗牌是由22张大阿尔克那(大秘)和56张小阿尔克那(小秘)(数字牌)组成的,共78张,每张都配有独特精美的图案和意义。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副塔罗牌,是目前存放在法国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中的17张大阿尔克那。1910年,A·E伟特与史密斯女士出版了莱德——伟特塔罗牌,很快该牌就成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纸牌,也是大多数塔罗牌研究者公认的国际版。 主牌。22张,分别是:0号愚者、1号魔、2号女祭司、3号女皇、4号皇帝、5号教皇、6号恋人、7号战车、8号力量、9号隐士、10号命运之轮、11号正义、12号倒吊人、13号死神、14号节制、15号恶魔、16号塔、17号星星、18号月亮、19号太阳、20号审判、21号世界。并且根据牌的正逆位会有不同的牌意. 一般来讲,1-12号和14,17,19,20,21号牌正位的牌意好,逆位的牌意坏.其余的塔罗牌相反. 副牌.56张,分为魔杖牌,圣杯牌,六芒星牌(或者金币牌)和宝剑牌,每种牌各14张,分别由1-10张数字牌和随从,骑士,女王,国王牌组成. 初级的占卜中通常只用到主牌,只有在中高级占卜中才会用到副牌.较主牌而言,副牌的影响力稍弱,牌意也比较小.塔罗可用于占卜爱情,事业,学业,人际关系,或者一件事情的经过与结尾,以及选择与未来等.

如何防止---金融危机

不可能,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
当然,有一种理想情况可以避免金融危机,那就是缓慢地发展经济,或者由全盘控制经济发展

梅花易数先天卦和后天卦的区别有哪些?

; 在梅花易数算命占卜法中,什么叫先天起卦法和后天起卦法?梅花易数先天卦和后天卦区别又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梅花易数总共有十二种起卦方法,在这十二种起卦方法中又分为“先天起卦法”和“后天起卦法”两种,其中,“先天起卦法”为“先得数,再起卦”,就是以时间、可数之物起卦,而“后天起卦法”为“先起卦,再得数”,就是以静物、动物对应卦象起卦,然后计算其对应的数去找动爻。那么,这两者起卦法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在断卦时有何不同呢?话不多说,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期的梅花易数的先天起卦和后天起卦的相关内容吧!

一、梅花易数先天卦和后天卦区别
1、区别一
用先天起卦法来推测事物的吉凶,往往就只以卦的生克比合这些来论断,不常使用《易经》里的爻辞。 而用后天起卦法来推测事物的吉凶,除了看卦的体用生克比合的关系外,还要用爻辞,有时候兼用卦辞。
2、区别二
后天起卦法与先天起卦法不同,还在于他们所用的卦数不一样。当时的人多用坎1,坤2,震3,巽4,中5,乾6,兑7,艮8,离9的后天数来用。大概古代的时候圣人当时画卦作周易的时候,开始时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加一倍法而成,数自然为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所以在占卜起卦的时候,常常用先天卦数,而少用后天卦数。
梅花易数的先天起卦法是什么?如何解?
同时,当时的人用后天起卦法起卦,常常不加时辰数,取得一卦之后,只取得一个动爻,更没有用“移易变通”的道理,所以常常预测失误难免了。所以我们用后天起卦法起卦法取动爻,必须加时辰数,这样才能符合后天起卦的道理。
3、区别三
先天卦定应期的方法与后天卦定应期的方法不同。用先天起卦法起卦断卦应期的应验,常常用卦气来确定。如果是乾兑卦,因为乾兑属于金,那么应定在庚辛日,或者申酉日。再如震、巽卦定应期,应当定于甲乙日,或者寅卯日,或者震卦定在卯日或卯时,巽定在辰日或辰时,等等。后天起卦法定应期多以卦数加时数来定。还根据求问人当时的行、走、坐、卧、立的姿势或心态的急缓的情况,来判断事物的应期。用卦数加时数定应期的方法,应近期而不应远期,就没有必要断长远之期。有许多复杂的情况,必须综合先天卦数与后天卦数来判断应期,也不可以执于一端。
梅花易数时间起卦用什么时间?公历?

二、梅花易数的先天起卦和后天起卦分析
梅花易数起卦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
1、一种是先天起卦法:
此法“先有数,后有卦”。比如“年、月、日、时起卦法”,即以农历之年月日总和除以八求上卦,次以年月日时总和除以八求下卦,再以年月日时总和除以六求动爻。先得数,再以数起卦,用的"数"是"伏羲先天八卦图"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顺序数。
2、第二种是后天起卦法:
此法“先有卦,后有数”。比如“物体、方位起卦法”,即以物为上卦;以方位为下卦;合物卦之数与方位之数,加时数以取动爻。先得卦,再以先天卦所属的数起卦,正是后天起卦预测方法。应用熟练后,随心之所动自然就会有卦象呈现眼前。
好啦,以上就是本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梅花易数先天卦和后天卦区别以及 梅花易数的先天起卦和后天起卦的全部内容了,小伙伴们现在知道先天卦和后天卦的区别在哪儿了吗?
更多相关内容推荐:
浅谈梅花易数体克用是什么意思?
梅花易数比和卦详解(附实际案例)!
梅花易数中的卦象类象大解密
更多相关内容可点击查询:易经64卦灵签
六爻测算
更多相关测试

什么是真正的周易?

目前有关周易的话题很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去年有司马南大战巨天中,今年又有刘大钧先生作客凤凰卫视,孰是孰非,年青人恐怕不易分辨。本人研究易学已二十余年,在此发表一些看法,以备一说。 自伏羲画卦以来,易经从创始发展到应用研究已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目前易学大致可以分为象数,义理二大派别,这两派孰优孰劣?是应以义理为主还是应以象数为主?目前虽然尚无定论,但在的文化教育学术研究的机构中,海峡两岸均以义理派为主。问题在于,象数派自汉朝京房被宦官诬杀之后,一直都没能再理直气壮的站起来,只是在一般民间社会和“士”这个阶层半明半暗地自然流传着。必须指出,上述这种现象是一种历史的错误的现象,是中国人在易学研究中出现的一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严重的错误行为。现在是终结并纠正这个错误的时候到了,“必也正名乎!”真正的正直的易学之士必须穷本溯源,澄清历史还周易以原来的真面目。 本文主要阐述论证下列几大问题: 一、易经(周易)现在出版的版本,海峡两岸都以朱熹的集注版为谁,而朱子的这个版实质就是孔子删述后的版本。请注意:中国过去曾有一副对联是称颂孔子的话,记得很清楚是八个字:“删述六经,垂宪万世。”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版本都是被孔子的删述过的内容。那末请问孔子以前或未经孔子“删述”过的易经是什么样子的?其内容大概如何?这个问题以前从未有人提出过。这里面还有一个连带问题:“连山”“归藏”是自然失传的,还是被孔子“删述”掉的?(“连山”“归藏”就是夏商二易)这个问题极为重要,它牵涉到二个问题,一是周易的原貌,二是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功过。还有一种可能,在春秋百家争鸣时期,这“百家”是从哪里来的?除了一部份的“家”是原来就存在的学科外,更多的一些新“家”,大都是从老“家”(老学科)中分化,独立出来的新学派。这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现象。既然如此,周易也不会例外。周易也会像其它诸家一样进行发展,分裂甚至扩张出新的学派(家)。如有名的“鬼谷子”“阴阳家”“兵家”“纵横家”“老子”都可以说是和周易的渊源关系很深,或原本属于周易的一部份,尔后在发展过程中扩张独立成为新的学派。 二、谁是正统?易学分为象数和义理两大派,这两派到底哪一派是正统?也就是说到底哪一派才是真正的易学?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大陆只承认义理派的合法性,不承认象数派的合法地位。即使在,在正式的大学讲堂上,象数派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份额。(听说前一段时间,大学有试讲象数的情况)而若干自然科学家们(不分信仰)几乎都目之为“伪科学”。如此等等,象数派要想恢复到京房前的辉煌状态实为艰难。因此只有把若干问题阐述论证清楚并彻底地毫不留情地驳倒义理派和伪科学论,并将自然科学家们所提出的责难给予有力的有效的回答,象数派才能真正地重新站起来。“必地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现在是为周易象数学正名的时候到了。 三、我既要批驳义理派和一般的责难,又要抨击周易象数中江湖派的欺骗行为,重新将正统的周易象数学告知民众,使广大民众对周易象数学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概念。 4、阐述周易象数的基本原理(六爻八卦)和周易象数学的最重要的衍生物——八字算命的主要原理。 5、综合评论两岸三地(海峡两岸,三地是:中国大陆,,港澳)的象数发展状况,以及其它若干情况。 6、“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黄石老人传给张良的那本书才是全本真本的《周易》。 ——关于什么是真正的正统的完整的周易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这是前人颂扬孔子的一副对联,很多人都知道。不过当我们细细品味这副对联时,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删述”就是既删节了若干部份,又自己表述了若干部份。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周易(易经)的通行版本并不是一本完全符合原貌的完整的周易。而是经过孔子私自删节和增加(表述)的版本,亦可称之为“孔子版”。 通过对“孔子版” 分析,我们又可看到其中一隐蔽的问题:即孔子到底删掉了哪些内容?这些被删掉的内容又具备何种价值?是不是就是现在被称作“象数”的部份?抑或其它更有意义的内容?尤其要指出的是孔子在当时删述易经的时候属于个人行为,因为当时的儒家仅仅是多的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已!不过经过孔子这一删,就破坏了整个文史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无形中增加了后人对易经研究的难度。就这一点来说秦皇武烧,孔子文删,异曲同工,到底是垂宪万世,还是贻害千年,恐怕日后还有讨论的余地。 经过上面的分析,完全可以肯定现在流行的朱熹集注的周易版本,只能称之为“孔子删述本”—不完全本。孔子到底删掉了多少,没人知道,至今也没人研究,后来的人,特别是秦汉以后的人就在这个并不完全的基础上绕来绕去地绕了近两千年。你们说可笑不可笑,而又可悲不可悲? 要想正确地研究推测易经的全貌及被孔子删掉的若干部分,就必须从易的创始,发展,运用功能及与其有关的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逐一分析,这样才能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文王拘而演周易”太史公这句话也是人人皆知,那末为什么周文王非要在坐牢后而不是在坐牢前推演周易?这是逻辑思维推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须知周文王作为诸候(相当于省长兼省军还司令)的同时又是一个著名的位於高层的商纣王的政敌,正因为这样才被商纣王逮捕并囚於羑里。在这种沉重而沉痛的失败之中,他当然要在斗争策略,纲领及组织用人上进行全面的反思和总结。在进行这些总结时,肯定十分需要哲学的策略的测算的思想理论支持,而此种思想理论必须具备综合性的多功能的效用。能够具备此种的哲学的策略运筹的综合性的思想经典就是易经,也只须易经才能担此重任。 周文王以周朝前的夏易和商易为基础,对自己的生涯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总结,除了一般的策略手腕和必要的战略战术之外,还从更高的思维角度出发,对整个隐秘的抽象的测算逻辑系统 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和提升,在此周文王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夏易和商易,并把夏易商易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周易。(当然这里面还有姜太公和周公旦的功劳) 这个周易不仅包括了夏易商易以及周文王本人对易学的新创造新贡献,还包含了当时各阶层易学研究者的各类型成果的总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只有像周文王这样地位的人,才有可能进行此类搜集整理加工和提高的活动。 再则,渭水遇姜尚,司马迁说得很清楚“甚悦”——非常高兴!君臣二人在渭水边上谈的十分投机,还商定了推翻和消灭商纣王的计划。(见《齐太公世家》)请注意:“甚悦”包含了二个内容,第一个是共同的见解,这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因周文王是个职业家(世袭的政客,贵族式的官僚)如没有共同的政见,就不会有更深入的交谈。第二姜尚曾设砚卖卜,这就肯定了姜尚懂易。可以想见渭水之滨,君臣二人在军事,时局策略,易数天机等问题各抒已见,真是“酒逢知已千杯少”干脆,你老姜就到我王府里帮帮忙,如此才出现了姜尚辅佐文武二王的情况。 从上面的历史史实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即君臣二人在共同的理念的基础上还有共同的策略思想。通过反复研究与论证策划,制订了一系列的战略战术行动方案,一旦历史时机成熟就立刻行动!从而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在这个历史过程里,包含了何等丰富的具有无比重要价值的的军事的经济的理论和策略思想。而现有的流行版周易(指由孔子删述后,又由朱熹集注的版本)则完全没有这些内容。同时还应当看到现在朱子集注又被李光第(清)加注的周易版本,其中所表现的各种内容根本达不到上述历史变革的高度与深度。现在流行版的周易,无论你发挥怎样的想像力也和文王太公的历史作为难以吻合。即使有策略的的思想部分也非常简单,根本不能承担一个伟大的变革斗争。尽管有些人不顾一切地牵强附会地进行吹嘘扩大,但那只是表面热闹,实际内容贫乏空虚,於社会人生的竞争与斗争无补。一看就知道是腐儒之谈,表面宏论,实质浅薄,祸国殃民,误人子弟。 这种空谈的义理派周易追溯根源只能怪罪于孔子了,因孔子在前,秦皇在后。同时我们可以仔细地看一看,现在书店里流行版的周易是一本不着边际可以作任何解释的天书,几乎是随你怎样发挥都行。如果撇开其它的因素不谈,单就此书论周易的话,那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任何一方都无法把对立的另一方完全驳倒。象数派有象数派的见解,义理派有义理派的看法,义理派之间钻字眼。“胡乱揣测”(章太炎语)的把戏则更多。而文王和太公二人都是有相当头脑且又有极为严肃的历史责任感的伟大的家和策略家,此二位先贤不可能搞一个这么没头没脑的东西留给后人乱猜。 以上的分析推理是一个根据历史的史实进行的合乎逻辑的反推理,这个反推理很重要,揭露了一个重要的矛盾:那就是现存的流行版的周易与姜太公周文王二人的历史作为不相称,这个“不相称”肯定和“删述六经”有关!没有这个“删述”周易就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面貌。目前在市面上流行版的易经仅仅是孔子的一家之言,不是百家之言,也不是易经原来的全貌(周易)。 为了弄清楚易经的全貌,我们还要作进一步的叙述和论证,易经从伏羲画卦开始直到刘伯温为止,作为一个历史大阶段的结束,这个创始和发展的过程显示了一些什么? 伏羲画卦是公理,公理不需要证明。八卦同时又是汉民族最早的文字,这是国学大师章太炎钱穆的共识,此论恐怕至今无人能反驳。那末伏羲又是什么人呢?画卦创造了最早的汉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语言文字学家。而伏羲氏又是氏族首领,约相当于今日之总统,主席,委员长或总书记之类的职务。八卦虽是最早的汉字,但同时又是一种多功能符号。后来的领袖继承人神农氏依据阴阳五行八卦的原理创造了中医药学,所以又有“易医同源”之说。再后的继承人,同时又是战车专家的轩辕氏依八卦方位创造了指南车,大战蚩尤,终获全胜,为后来的汉族国家奠定了版图基础。可见我祖宗在创造文字,开拓疆土,发展医疗卫生等各种重大的社会活动中,易学象数的思想原理都起了津梁的作用,这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过程。 周文王姜太公之事前面已叙述过,此地不再赘述。 从西周开国到春秋战国有很多易占的故事,大多数人都知道就不一一例举了解。 秦皇焚书坑需独周易未烧,这个易经应理解为孔子删述后的那种版本的易经。对此,一般的解释是易经乃占卜所用,故秦皇未烧。这种解释有些勉强。中国古代到底有多少种类占卜的方法和有关占卜类的书籍,没有人专门统计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决不止这一种占卜的方法。那末为什么唯独孔子删述后的易经不烧呢?再看焚书坑需,即是坑儒那矛头首先是对谁儒家的,当然“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焚书坑儒的同时也迫害或焚烧了其它诸子百家的人或代表性著作。在这种严酷的迫害中,唯独孔子删述后的易经未被烧,这并不单是因为这是一本用以占卜的书的原因,而是经过孔子“删述”以后的易经已没有烧的价值了——因为孔子的这种所谓“删述”其实质就是一种阉割行为。原来的周易经过孔子的阉割,已经没有战斗力了。焚书本是愚民的需要,主要用以控制思想,孔子“删述”——“阉割”以后的周易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儒家可以按儒家的思想去解释,道家可按道家的思想去解释,秦皇李斯也可按照他们的需要去解释,当今的“无厘头”,也可按“无厘头”的方法去解释,对愚民政策已无妨碍,这当然不必要再烧,一部几乎可以任意解释的书,也没有烧的价值了。 但真正的正本周易仍在民间悄悄地流传,“书外有书焚不尽,一篇圯上汉功名。”就是这个问题的最好说明。 现在我们可以说到秦末汉初的张良了,张良是一个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易”的精神的人。(无形之易与有形之易)从他年轻时刺秦博浪沙“咸阳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就可看出此人机警过人,且志气坚定。尔后经过黄石老人的考验,终于将正本周易传於张良,张良得此启发如虎添翼,先巧妙地借用了刘邦的力量灭秦报了韩仇,接着又击败了项羽(这不是张良的初衷)。然后趁着刘邦这个土流氓皇帝正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的时候,爬起屁股就跑(从赤松子游)。等到刘邦这个流氓皇帝清醒过来,想像除韩信彭越那样除掉张良时,已经找不到人了,高明呀,真是高明!这才是真正的周易的杰作呀。 当然,有关张良的结局,太史公另有不同的记载。张良从赤松子游跑掉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传说,这种说法似乎更像张良的个性与智慧。 至於张良又将周易之学传给谁,那就更难考证了。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周易象数学的公开失势,实在是从京房被害开始。从本质上讲秦汉以前的易学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象数义理之分,并且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所谓义理是作为象数的辅料而存在的,当时象数是唯一的主流。正是京房死后,周易象数学沉寂了相当的一段时间之后,作为新的一派(义理派)才逐渐单独抬头,这个历史的过程,应当加以注意。这个历史的过程你们注意到了没有?这个过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又包含了哪些其它的问题?应当看到京房的死实质上是一个历史的分界线,此后在的场合里象数派逐渐淡出,而貌似新颖实质曲解周易的义理派逐步发展起来,最终占领了主流阵地,成为封建独裁政权的钦定教科书。 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后来的义理派所持的义理内容和秦汉以前的义理所包含的内容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秦汉以前的义理(还不存这个“派”只是具有这种内容或成份)是对象数进行支持性的补充说明。而在京房死后,从三国时期开始产生的以王弼为首的义理派,则是因为这些带有痞性和奴性的封建士大夫知识份子在无法知晓象数玄机推演方法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不懂的胡乱揣测,看似有理实质是歪曲性的捏造和故作惊人的诡辩。 有些书上所说的某人传易与孔子,孔子又传于何人,何人又传于何人……,实际上那些人都是些没有什么作为的平庸之辈!只不过是这些人适合于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罢了。而在京房以后得周易之真传者武侯是也!其余的那些人不是胡乱扯就是马屁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已足以说明一切。一篇《隆中对》是最好的易!孔明马前课,八阵图是象数易学在实践上的又一创新,“正统不惭万古传”。 现在这种义理派的开派人物一般认为是三国时的王弼,王弼写了一本大约叫《周易略例》的书,此书的本质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是因为王弼本人对象数玄机奥妙无从知晓且一窍不通的情况下而对周易进行的歪曲性的臆想与不懂装懂的胡乱揣测,义理派是标准的伪周易。 这个问题等会再细细分析,现在再看: 迨至隋末,天下大乱,英雄豪杰蜂起,以至于有“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之说。於是又有魏徵李靖徐茂功等人秉周易之大智大勇,挟象数之策略技巧辅佑唐太宗遂定天下,创造了汉民族在封建时期中的鼎盛阶段“贞观之治”。此间在象数技术上有李药师的“六花阵”,在周易学说的运用上有魏徵徐茂功等如张良如姜尚。 后有李虚中在象数的基础上创算命术,但算命术充其量是周易象数学的衍生物(也可称之为副产品)。不管是纳音法还是子平正五行,都是一样,都属于方术之列,非易学象数之本身,周易的本身本质属性就是六爻。 北宋初有陈抟,一般认为陈抟是道士,但陈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士。谈的本质一点:陈抟是一个未得志或还没来得及动手就已失去战机的政客领袖。陈以道教和华山为基地,暗中积蓄力量,准备相机夺取后周政权。陈去京城探听虚实之时,见赵匡胤已是高材捷足,有必然先登之势,故大吃一惊从驴背上跌下来。陈自衬不能胜赵,干脆隐居华山。这正是《太公兵法》上所说的:“如其不遇,没世而已”的思想体现。老赵也爽快,顺势将华山送给陈,做个顺水人情。又拉拢了陈,又免了干戈之争,一举两得“和平统一”且不快哉! 宋又有邵康节创梅花易数,扩张了六爻之中的一个逻辑体系,使得该逻辑系统更丰富,更完善,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作一定程度的独立推演,此贡献较大。 由此可见象数易学都是在“士”这个阶层里或明或暗地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这种传承有时有姓名可寻(如陈抟、邵康节、孔明等)有时也没有姓名可寻,如“黄石老人”?易的传承线路决不止孔子那一条线!我们把话说透了:汉武帝之前,孔子算什么呀?还不是和一个普通的民办大学的校长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圣”不“圣”的!注意:孔子是私立“大学”。 又据民间传谈,刘伯温临死前,自己亲手焚烧了许多象数易学及有关天文之类的书籍,周易象数学的发展到刘伯温为止,已是一个大的历史阶段的终结。 清以后,由于汉民族已成亡国奴,根本不是什么二等公民的问题,而是没有任何等级的奴民。象数易学也从此彻底转入民间,并大量应用于民事,求财婚嫁官讼考试等等。用现在的名词讲就是“军转民”的一种行为。此时有著名的易学象数专家王洪绪先生(林屋山人)对象数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其书名曰《卜筮正宗》。与王先生大约同时且前后相距不远的还有野鹤老人的《增删卜易》以及其它易林高手的《易隐》《断易天机》等。这些书各有千秋,互为补充,但其总原则都离不开《卜筮正宗》的原理。这些书的优点是在技术上见解精辟,有相当成熟的经验,有一定的逻辑程序,具可操作性。缺点是在“理”的问题上几乎没有论述,没有建立起易学象数的论战之理!注意,此“理”非义理派之“理”也。以至於后来象数派不能以堂堂正正的形象面对正反两面各种不同的问题与责难。甚至被众多的江湖之徒所利用,成为他人的工具和手段。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象数易学的创立发展传承运用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创立易学象数与运用的最成功的人都是职业家策略家或卧虎藏龙的豪杰之士,决非一般的等闲之辈或貌似有为其实无能的庸俗官僚和所谓的“学者”。也就是说易学象数首先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盖世法宝,这才是真正的周易象数学,而诀不是那些迂腐透顶,空谈仁义道德的“义理”。但这一最重要的部份,真正能显示周易象数学文韬武略大智大勇的内容部份,在目前周易中(即被孔子删述后的版本)却找不到。由此可见,孔子“删述六经”所“删”去的就是这些最重要的部份——周易的数理部份,所谓“数”就是“象数”,“理”就是运筹帷幄的策略学运筹学部份。 由此,又可推断,易经中最具活力战斗力又最能实际操作的象数数理部份,被孔子在“删述六经”时“删”去了。我的这个推断不仅符合历史的推理而且也与孔孟的思想原理相吻合。孔子孟子只言仁与义不言利,且反对资本积累发展(不患财之寡也,而患财不均也)孔孟的仁义礼有许多是空论,根本无法实现。而易学象数的基本原则是以功利为主导,八卦断卦的最重要就是强者为王,“世爻旺相最为强”就是这个道理。必要时也可不择手段以取得胜利或逃避凶险,“君子豹变,大人虎变。”“苦节不可贞”等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大家不妨把火珠林断卦原理和运筹帷幄的策略计算与孔子思想主张相比较,就可以看出双方立论的本质基础完全不同,机关就在这里面!希望大家注意到这一点,一个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绝不会把刘彻和历代皇帝吹捧孔子的御批空话大话放在自己的头顶上。 因此可以说观存的流行版的周易只是原周易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另外的部份被孔子“删述”和颠倒甚至曲解了。 这样,这种经过删述的周易就很难进行实战操作。既不能实战,又不妨碍始皇的愚民政策,秦皇当然不必烧!删的原因已很明白:周易象数学中的数理与孔子的仁义道德之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理。儒家有排他性“党同伐异,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不能容忍持不同意见的人,而且孔子本人也有不少愚民的想法:“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二句话不仅表现了剥夺民众知情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易学象数中更隐秘的部份(测算玄机,策略运筹,审时度势……)当然都是属於“语上”的部份,而这些“语上”的部份,孔子认为只有“中人以上”的人才能知晓,对于其它“中人以下”的人则需隐瞒,既在如此,当然笔削春秋,一删了之。 或有人说这是不是只在“批林批孔”呀?我说完全不是,“批林批孔”是运动,这是文革中的事,现在不争论。本文所分析的是孔子的治学态度与思想及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删述”六经,对“六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或可能的影响。 那末真正的全部的一本完整的周易应当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认为一部真正的完整的周易应包括下面三大部份:第一大部份是纵横卑阖,攻守进退的策略运筹理论分析部分,也就是《史记》《齐太公世家》里面所写的义王与姜尚在渭水边谈话的内容部份。第二大部份就是火珠林或称之为京房易的部份。第三大部份即是现今流行的被孔子删述后的周易。 以上三部份整合起来,才是一部真正的完整的全面的周易。才符合周易的本质精神,才是真正的周易。 其具体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大部分:《阴符经》、《太公兵法》又名《黄石兵法》、《鬼谷子》以及纵横家阴阳家兵家和《老子》的部分内容都和周易有关。也可说后来的纵横阴阳家等都是从周易中扩张独立出去的部分,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学派。 第二大部分:火珠林——京房易(包括梅花易)。当然也可算上《奇门遁甲》,不过《奇门遁甲》今已失传许多,实际操作意义不大。 第三大部分:现在通行的朱子集注版(即孔子删述版)的周易。 为什么讲《太公兵法》《鬼谷子》……是真周易的第一大部份呢?因为历史是这样记戴的:文王出猎,渭水遇姜尚,二人交谈“甚悦”,二人同时还商谈了兴周灭商的战略战术设想,这里面除了共同的见解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以易经为主导的策略运筹思想。在此项内容方面,未见周文王有什么专著传世,倒是姜太公有一部《太公兵法》又称作《黄石兵法》的书单独传述。这本书实质上体现了姜尚与文王的共同的战略思想,正因为如此文王才聘请太公为军师(相当于安全事务助理兼三军参谋总长)后又兼顾命大臣。如果姜尚没有深刻的易学运筹之略,文王就根本不可能托付他这样的历史重任。武王伐纣这样扭转乾坤的伟大历史变革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再则春秋时期有个“百家争鸣”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许多原来的学科或学派都有着不同程度发展与扩张或重新立派的情况。周易之学也不会例外,如果从本源上来探究的话,《老子》《鬼谷子》《纵横家》《阴阳家》《兵家》……等等都沾了周易的边,或者说这些“子”或“家”的内质思想和周易都有着不同一般的密切关系,有的甚至就是易经的某一部分或某一个纲领性的意见被后来的研究者发展和扩张成为一个独立的新的学派。尤其是像《太公兵法》一类的著述,很可能就是被孔子“删述”掉的某一部分。当然春秋诸子及以后的若干人等,可能或多或少地增添了自己的见解,有的甚至添了较多的内容,但其原则精神未变,特别是不能否定原作者的存在。 还有的人把现在流行版的周易中的一些章句拿出来孤立地进行分析,实质是庸人自扰。要知道“文王拘,而演周易”,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的初稿是在被囚地羑里完成的。在那种特殊的情况下,文王不可能放言直书,有些晦涩聱牙的文字语句不排除是周文王为了糊弄商纣王和狱吏而故意用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的方法来表述。那末,钻这种字眼有什么价值呢? 还有孔子的删述,一“删”一“述”,周易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请诸位真正有见识的学者还是先做探讨原貌的工作吧! 现在下面还要进一步谈的是原来的周易如果是由我所说的上述三大部分组成的话,那又具有怎样的可操作性呢,请看下面的程序,首先是依据第一部分的策略运筹理论(《太公兵法》《鬼谷子》等等……)对客观目标进行基本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可行性的战略或战术计划。第二步则是用六爻八卦(周易的技术部分)对已制定的战略战术方案进行预测性的检验,如卦象大吉,则表示此计划可行,如果是兇卦,则表示此方案决不可行。此后还可以再考虑新的计划方案,再进行预测。注意:易卦具备选择性的功能,这是一般人的不知道的情况。现存在的周易则可对前面的操作进行综合性的支持。 例如武王伐纣是文王与太公早就拟订好的战略计划,太公已算定最终是大吉。但第一次进攻,尽管集中的兵力不少,形势表面很好,卜之不吉,表示一定有暗藏的凶险,于是就忍耐退回,等待时机,第二次八百诸侯齐会孟津,卜之大吉,遂一鼓作气攻克商都,完成了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革之时大矣哉”,指的就是这种类型的“革”。 这里还必须着重指出的确是:《太公兵法》本来就应当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思想学说,是与周易配合存在并具备周易特性的思想著作.因为姜太公周文王是一种合作式的君臣关系,和那种主奴式的君臣关系完全不同。正因为姜尚与文王双方都具有易学思想,所以才能在渭水边一谈就拢,也可以说由於姜尚的配合,从而丰富了文王的易学思想,形成了独立于夏易商易之外的周易。 《鬼谷子》《老子》纵横家,阴阳家……都具有易的思想性质,但其本来都未必是一个独立的门派,只是到春秋时期才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独立学派出现。从本质上讲诸子百家中若干(不是所有)家都和原来的“巫”有关,而在早期社会中的“巫”不仅管占卜还兼管或参与计谋等方面的事。尤其是《鬼谷》《老子》和周易的关系就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