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在教育中的应用,易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易经·蒙卦》里的教育启示

《易经》这部古老神秘的宝典,它“广大悉备”,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易经》是包含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巨著,是炎黄子孙文化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先祖。“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易学既是我国儒、道两大学派的渊源,也是诸子百家的发端。《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中国的思想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和《易经》密切相关。

受易学浇灌而生根发芽的中国的儒家、道家及诸子百家,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涓涓细流,源远流长的易学体系,如同黄河之流,几千年来,像母亲河一样滋润着中国的神州大地,经久不息。

其中“蒙卦”更是指出我们儿童教育的精髓。

什么是“蒙”?蒙者,愚也。孔颖达《正义》言:“蒙者微昧,暗弱之名,物皆蒙昧也。”就是说蒙就是蒙昧和愚昧,就是幼稚和无知。正因为蒙昧愚昧,幼稚无知,那就必须加强学习,注意修养。所以,蒙卦实质上也就是劝勉人们为学之卦。

《蒙卦》象辞说:“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山下出泉,也可喻为人的天性,山就是天性所在地,出泉就是智慧初开。

蒙者,稚也,物之稚者,必教之以成器。事物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迷蒙,事物在幼稚阶段才会如此。所以,古人把幼儿教育称作蒙学,对刚开始的教育叫启蒙。我们常说启蒙教育,童蒙养正、发蒙即源于此。

人们通常把《学记》看作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理论文献,其实在《易经•蒙卦》里早已集中而系统地表述其教育思想,比《学记》要早几百年,应该说《蒙卦》所表述的教育思想才是我国教育思想发生的源头,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蒙卦》开宗便告知我们:“蒙,亨……”即治蒙自幼时起,必前景光明,易成“圣功”。《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是,先列乾坤两卦,然后就是屯蒙。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屯为万物初生,好比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但初生的婴儿毕竟蒙昧、懵懂,因此要启蒙、要接受教育了,于是进入了第四卦“蒙”。

《易经》启蒙自幼、教育及早的思想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学记》有“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民间也有“少年易学老难成”之类的俗谚。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之后的教育效果便事倍功半。

杜甫诗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宛如儿童,出世时犹如一泓清泉,至纯至正,若自小不加以教育,使之放任自流,有了坏的习惯,劣性滋长,日后恐将铸成大错,悔之晚矣。

同样,若早期被施以不得当的教育,同样可怕:听到这个新的教育理念给孩子试试,看到那个教育方法用在孩子身上试试,不同的教育颜料都想滴在这清泉中增色,殊不知,颜色过多,则成杂色,甚至黑色,入世后的孩子岂不是成了已浊的泉水?

由此可见,教育,是出生后的头等大事。早教何等重要,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明确指出来了。孩子虽小,但生机勃勃,看似懵懂无知的状态,但内心充满求知的力量,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接受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则能养正,反之,改之难矣。

《礼记•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观点,则是对《易经》教育思想的总结。

教育的目标与核心思想

教育如此重要,早期教育到底该教什么?

“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元者,善之长也。何为善?道德经云,利万物而不争则为善。教人向善,以养正气。“正”者,止于一也。一者“至善”,《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止正定,道为一,止于一,即是合于道,止于一是个“正”字,合于道为正,守护正,是个“定”字,所以大学之道在于知止而后有定。

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君子以果行育德"。“育德”不仅仅是蒙卦的重点,更是《易经》的核心词之一。易经讲"道",天地人之大道,依道而思称为义,按道而行称为德,沿道而修则有礼,守道于心则有仁。可谓举大义可成正气,积小善而修大德。

《易经》明确地把德育放在启蒙教育的首位,整部《易经》中以四分之一的篇幅在谈如何“修德”,如:君子“以懿文德”、“反身修德”、“厚德载物”等重视品德修养的表述。它不断提醒我们一个人的德行好比人生的方向盘,决定着一个人生活的质量、一生的走向、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

当今父母,扛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大旗,无不费尽心机给孩子创造条件,学知识、学技能,内心却仍是一片茫然,到底怎么做才能给孩子一个成功人生?!

《孝经》云:大孝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毫无疑问是成功人士,而《孝经》开宗明义则指出“夫孝,德者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儿童教育,不是培养各种技能、灌输各种知识,而是养正,培养孩子为人之根本。孔子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培养孩子,要知道给孩子的立身之本是什么。

想给孩子一个成功的人生就读《易经》,十翼之一的《大象》就是孔子所创作的一部有关“效法天地、修身成君子”的成功学巨著,“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应从孩童时开始读经典,读易经,给孩子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师道尊严

1、尊师:

《蒙卦》辞云:“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严师重教,诚其心意。教育、教学的成败与受教者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因此教育当从端正学习态度入手,去其可能有的轻慢懈怠之心。

《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孔子诲人不倦,主张有教无类,可无论是谁,欲成为其门下弟子都得行以束修,孔子自己说得很清楚:“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如此大家何必斤斤计较于几条干肉呢?就其实质看,这是一种严师重教的手段,以此达到诚其意,正其心的目的。在学生心里师尊则教重,教重则其学必固,孔子深知其道,因此他说:“不重,不威,学则不固。”

《礼记•大学》里:“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把诚意正心当作做人为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不也是《易经》“童蒙求我”,这一教育思想的延伸与扩展吗?想想我们现在每天在这里学习,在弟子群里学习,在早起群学习,有没有做到恭敬心。

2、重教:

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说的是这个道理。“愤”、“悱”都是指积极求通求解的心理状态,也即“求我”之态。《咸卦》中道:“咸,感也。……是以亨。”试想一方欲有所传,一方求有所受,教育、教学何患不成?

现在大群开始讲课,大家积极安排时间上线听讲,就是这种积极求通求解的心理状态。早起的家人们,每天清晨5点半齐上线学习,那种学习的热情与讲师的教学点拨的积极互动,不正是“二气感应以相与”,自然“亨”。

亨,是生成,是发展,是进步,是提高,良好的发展,谓之亨通。亨者,嘉之会也,不断地会聚嘉善之功,学习成长之路岂不通达?

3、善问: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在求学者当中,会出现一种乱问不止、或向老师提问是为炫耀自己等现象。再三乱问即是怠慢,怠慢就不回答,因为一个求学者,其求学之心不诚,老师则可以选择“放弃”,从心理学角度说,这在给这些不诚之人的思考与反醒的空间。

这一种正确的培养方法,也是一种较智慧的方式。相反,如果一味迎合这些不诚之人的态度,就算老师花了大量的心血,也大有可能双方一无所获。一旦为一个不诚之人付出太多无谓的努力与精力,却没有成效,这对于其实诚心向学的求学者,则是一种不公。

《学记》中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善问就是叩,善待问就是鸣,问的问题质量高,得到的回答也深刻,收获自然大,善问,是快速提高的最佳方式。

学习态度:

“童蒙,吉”,为什么“童蒙”是“吉”呢?

因为儿童天真幼稚、柔顺乖巧,这时的懵懂是可以启发的,可以随着教育改变。像儿童那样虚心柔顺,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所以是很好的。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不怕愚昧无知,只怕不虚心、抗拒学习。蒙昧无知之所以为吉,因为幼童既柔顺又谦逊。

有这样一个故事:

明治时代,有一位知名的南隐禅师。有个学者听到他的大名,觉得很不服气,于是假意上门求教。南隐禅师看到访客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丝毫不动声色,不但请访客坐下,还亲自为他倒茶。

杯子很快就满了,但禅师还是继续往里头倒茶。学者连忙说:够了,别再倒了,茶都满出来了。这时,南隐禅师不慌不忙地说:你就像这茶杯,装满了自己的想法。假如你不能把杯子倒空,我又能告诉你什么呢?

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做事学习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

“空杯心态”并不是一味的否定过去,而是要怀着放空过去的一种态度,去融入新的环境,对待新的学习,新的事物。

易经博大精深,涵义无穷,观天道以察人道,值得我们用心品读。

《易经》(十三)蒙卦①:启蒙教育的方法

“蒙”:象征蒙昧,蒙稚。也是启蒙,教育的意思。蒙卦排在屯卦的后面,也表现出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物生必蒙,蒙在物之稚”。

《易经•蒙卦》开头就说“蒙,亨”这两个字意思是:事物处在蒙稚时,如果能得到合理的启发,必然会达到亨通的状态。
启蒙教育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呢?《易经》给出最好的答案。

【原文】“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注释:“发”:启发。“刑”通“型”典型,模型。“说”通“脱”去掉。“桎梏”:古代的刑具,一种木制的脚镣,手铐。“吝”:有害)

【译文】:启蒙教育的最佳方式是以典型让孩童领会法则,如果一开始就去掉对他们的束缚,使他们无所畏惧,就要有害了。

这里强调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说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周易》的教育思想

列子太学幸福人生《教育云片片》系列 第34篇

在中国文化中,教与学、教与育、学与习皆有不同,教育是指教育者引导“学生”学和习的活动。《易》第四卦山水蒙卦,是对教育的专题总结。内容如下:

一、观卦象:教育初衷,规避凶险;教育之要,醒灵育德

(坎下艮上。蒙,亨……利贞。《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坎指水,艮指山,水在山下,所以要避免山的险峻和阻挡,这就是教育的初衷,避免凶险,从而保障终身通达,保持中正,即“亨”、“利贞”。

山因水而灵,水因山而清,山与水相互滋养、依存。山如老师:静穆、厚重、慈祥、高贵、博大;水如学生:孱弱、细小、灵动、欢快、清澈;山水相依如教育:共生、共长、共活。“山下出泉”喻教育成果。

作为老师,应像大山怀抱和滋养泉水与小溪一样。而当今有些老师,居高临下,专制武断,自以为是,充当裁判,伤害孩子的生命和灵性,违背了此道。

对卦象的解读告诉我们,实现教育的目的,也即规避凶险的具体方法,就是“果行育德”。其中的根本和关键是什么?“蒙以养正”,即“正心”。心正是做人的根本,正心是教育的根本,有了德和生命的圆满,孩子自然会主动学习。至于技术教育,企业和社会更适合做。而基础教育,适合在生活、活动、项目和任务中落实。当今教育,实际偏离了这一根本。

二、读卦辞:非求不教、非诚不教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卦辞说,教育应该亨通、正向、有效,不应由老师要求孩子学,而应由孩子主动求教老师。学生初次求教时,老师有问必答,而一旦学生懒得思考,急功近利,用心不专,就不再告诉他了。

而当今教育,降低了道德和知识的“尊严”,随意“贱卖”,不善铺垫,启发不力,强行灌输,没有达到“利贞”的效果。

三、察爻辞:教育吉祥、依序而行

1、教育起始:预防不正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发蒙”,即教育的起始,萌发。爻辞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利用案例给予警戒,现身说法,首先排除最坏结果。

教育的高大上,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弱智且可笑,而有些人却在这样做。比如灌输、说教、拔高典型等。

教育绝不可擅自妄为,只能立足实际,从基础做起,首先保住底线,多想困难、问题,完善预备,保证孩子正常及正常生活,成为守法公民,避免偏邪。然后再说拔高。这是大局。

2、教育第二步:营造氛围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包蒙”,就是包容,善于营造教育氛围,尤其是人文氛围,这样能够培养出孩子的自主能力。这一重要环节,我们做得也不好。比如社会和家庭环境治理薄弱,师德水平偏低,轻视弱等生,学生区分优劣,结果造成孩子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差等。

孩子经过良好的启蒙教育,家校刚柔配合,激发孩子勤奋好学,健康向上,才能保障以后在婚姻家庭中,担当家业,长幼相续,薪火相传。

3、教育第三步:生活警戒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此阶段会出现不顺。由于心智不健全,不宜起事儿,学习修行不好,不宜做事,要多借鉴生活案例,完善品格。如同见了金钱、权势,就轻慢逢迎,失去节操,所以不宜婚嫁一样,无法保障终身顺利。

4、教育第四步:指导困惑

(六四: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随着学习不断深入,孩子会陷入困窘;远离教师教导,更会困惑。这时,要主动拜访高师,老师要重视和怜惜,着眼长远,独到、针对性、客观具体、实在有效地,解开疙瘩,开启智慧。

5、教育第五步:扶优帮先

(六五: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童蒙”,即年幼时得以启蒙,对于勤学好问、有兴趣、有潜力的先进学生,注重早教。

6、教育完善:两极施教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击蒙”,就是借助强制方式,驱除奸贪懒、贼匪鬼、虚荣嫉妒多疑,促使优秀或问题学生自我突破,顺利提升。

注:笔者对《易经》的理解不够准确,错谬之处,肯请方家指教。

《易经》教你如何教育小孩

家长为了教育小孩,煞费苦心,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小孩的书,用尽各种各样方法,教育小孩的效果并不好,我们一些教育专家的教育观点甚至是完全矛盾,家长一会儿用这种方法,一会儿用另一种方法,最后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不知道用哪一种方法去教育小孩。 道以古为法,就是规律法则要从历史中找,能传下来的大都是精华,否则言之无物,就会行而不远,《易经》是孔子所推的一部经典,是中国历史之源,因为许多国人不了解,把它当作算命的书,许多辨证的精华思想,不被人所了解,《论语》中有许多教育小孩的思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大家都知道句子,这些话从《易经》中都能找到,而且更精辟。 教育小孩其实就是一个阶段,我认为这阶段就是小孩的小学阶段,这阶段是最关键,成败在此。那么这阶段我们家长要做什么呢?让《易经》来告诉你。 初阶段,教育孩子什么?《易经》共有六十四卦,描述小孩有一卦是蒙卦。象日: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小孩处蒙童阶段,还是一张洁白的纸,画什么需要我们父母去引导,《易经》告诉我们,蒙童阶段,我们家长要去教育小孩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也不是认了多少字,有多少知识,而是要培育孩子的品德,人的智慧应该表现在品德修养上。现在许多家长由于受大的环境影响,自己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一切向钱看,一切向分数看,钱和分数都是好东西,但如果只看到这上面,对小孩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小孩有钱成了守财奴,小孩成绩好却很自私,现在这种情况很多,对钱和分数看法会变化的,只有一样五千年来一直没有变化,那就是追求真、善、美,尊敬师长,孝敬父母,成为勤劳的人。 怎么教育小孩呢?有的说要打,有的说不能打,到底能不能打呢?《易经》蒙卦:“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启发蒙昧,施加惩罚手段是有利的,使人免犯罪过。听任其发展下去必然造成遗憾。但是蒙卦里还说:“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以猛击来启发蒙昧,过于暴烈是不利的。严防其为非作歹是有利的。 《易经》的思维模式是辩证的,处处给人以启发。在施教方式上,一般说来是主张宽容的,但在必要时也不排斥严厉。我认为对小孩的教育应坚持打与不打结合,当然打小孩不是随便对小孩施以暴力,不要看到不顺眼的事就是挥起手来打,这样打会伤害彼此的感情,小孩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还会把你的这教育方式延续到他的下一代,佛经有云: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我们家长打小孩要经过慎重的考虑,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再打也不迟:一是要立规矩。当小孩违反规矩时,而且,不是一次,以前都有了口头警告,可以实施惩罚,(如到罚站,不允许出去玩等小孩爱好所在),如果这些也没效果,可以实施打。二是打但不能用手打。骨肉相连,用手作用在小孩身上,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我们如果要打,要准备一戒尺,就用戒尺打不会伤害小孩的心灵。三是打要选择地方打。我们父母往往生气起来,手没有轻重,甚至有的父母失手打死小孩的事都有发生,有的父母把小孩打得浑身是伤,等自已平静下来,看到小孩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心又会不忍,做出各种补偿的方式,打的作用又没了。要打一定要选择地方,我想应该是手掌,干什么事都是用手去做的,打手心不会伤着小孩。四打要言之有据。没有根据,只要自已认为不对的就打是不行的,小孩是一张白纸,有许多东西都在学习阶段,犯错是难免的事,所以要打应该是规定里的事,犯什么事有规定要打十下就应该打十下,这时自已不能心软,就应该打十下,这十下不是蜻蜓点水的打,打后要能让他记住,所以教育小孩是最好不打,但该打时一定打。 当我们知道了这些后,做好这些后,《论语》中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学文是最后的事,所以我们教育小孩什么先后顺序一定要清楚,当小孩有德后,学文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现代生活中的《易经》运用

现代生活中的《易经》运用

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其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具有优秀的文化。《易经》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部经典,是各个时期的儒家、道家、兵法家以及化学、物理、数学等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能使用的知识理论,也曾作为科举取士的必修课程,被作官之人当作必读之书。

优秀的文化则必然成为我们民族大众的文化,一直以来,《易经》都贯穿在社会的知识阶层,为人们所孰知。只是到了现代,这个民族文化的源头不但漫漫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在洋务运动以后被烙上了歪曲的印记,误解《易经》是封建的算命书、统治阶级对人们思想进行管理控制的工具,从此在正统教育中消失。

《易经》是什么呢?它有什么么样的伟大内容能够让海内外的历史学者做出“《易经》是中华文化之活水源头“的定论呢?下面,就让我们由此打开中华文化根基的大门,进入博大精深的《易经》殿堂。

物理学家说《易经》是关于物理的理论;

数学家说它是本庸数学的模型;

天文学家说它是天体运行的规律;

历史学家说它是历史的哲学理论;

生物学家说它是破解生命的密码;

农业学家说它是农事作业的指导;

文学思想家说它是文字优美的范本;

命象占卜家说它是占筮预测的起源

……

自古至今,众说纷纭,就如盲人摸象各言其说,好似一部无字天书,又好似是万种学科的集成著作。

谁在用《易经》?

古今中外,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上历代的先哲和精英的统治阶层,都在秉承或者借鉴《易经》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模型来治理社会和造福人类。中华民族伟大的先哲学者创制、传承和发展了《易经》,使得《易经》本身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全面,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比如伏羲制先天卦、周文王演后天卦,又如孔子著《易传》,再如朱熹对于《易经》理学的发展等。

中国历代精英的统向统治阶层尊崇、学习和应用《易经》,使得君王拥有的统治体系能够稳定平衡,齐家修身,安邦治国。比如张良帮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世之盛,又如徐茂公辅佐唐太宗李世民而成贞观之治,再如帮助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大明之兴等。

代代传承的炎黄子孙参考、借鉴和依据《易经》,使得各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日新月并,创新飞跃,造福人类。比如刘徽、祖冲之的.圆周率,又如《周裨算经》的勾股定理、盖天学说(注:盖天学说即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再如指南针、地动仪的发明等。

然而到了科技飞速发展的近现代,我们在常年的学术访问和交流研究中,发现中国人自己研究和应用《易经》的状态与古代大相径庭,真正懂得其核心内涵的人少了,而能够很好地讲授这门课程的老师是少之又少。然而,现在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德国人,他们当中的很多社会精英,上至领导者和官员,下至尖端领域科学研究者,再至著名学者和大学教授等,都或多或少的对《易经》有所了解甚至潜心修习。

“八卦是东方科技史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英国伟大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的《易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而研究莱布尼兹的二位进制数学与中国《易经》相互关系后,对《易经》作出高度评价,他说:“我们看到莱布尼兹关于代数语言或数学语言的概念也是受到中国的影响,正如同《易经》的排列系预示二进制一样。”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盛赞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并将《周易》称为“万有概念宝库”。他曾经总结出中国有26种重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推动了西方的产业革命。他指出:“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以前更是如此。”

布莱尼茨是德国启蒙运动中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德国以及欧洲历史上最后一个各学科的通才。他的逻辑推理不可谓不精妙,可是他却说:“因为问题在于证实古代中国人的学说的价值以及古代中国人远远胜于近代人”。

“谈到世界人类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欧洲哲学权威G-G.捷恩为英文版《易经》所写的序言中如此论述,认为它“亘古常新,相距6000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且与最新的原子论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通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威尔海姆最近这样评价《易经》对世界信息经济的冲击力。

克里斯多朵夫·巴特克曾经说:“易经令人惊奇地接近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的生命秘密同易经的结构密吻”。六十四卦象严格地对应着遗传密码中六十四个脱氧核糖核酸(DNA)密码因子。四对硷基(八个数)恰巧与四阴四阳的八卦吻合,而384个阴阳键,也与《周易》中384个阴阳爻严丝合缝。

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威尔海姆(经济学家)评价中国的《易经》:“知识经济正在改变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遍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物理学家、耗散结论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科学界公认的现代科学方法与传统的创建人,对牛顿的机械纲领进行批判的第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认为:“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启迪的源泉。”(引言见普利高津著《从混沌到有序》)。

哲学权威荣格在英文版《易经》再版序中说:“谈到世界人类的唯一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6000年之久仍然具有价值,而且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

周易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些运用?举例说明.

一、 算卦算命。
二、 熟读增进个人修养。
1. 读之可了解我们祖先的世界观。
2. 可了解古人的哲学观。
易经博大精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中国现代文化中许多领域至今还有周易的影响。
周易通篇精髓在于一个“易”字,讲究穷则变,变则通,物极必反的事物发展规律。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应用:
1.预测学
“义”反映了伦的意义,64卦六亲关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差别。
“理”是对事物规律和道理的探讨,是易理、易道的分析,应用《周易》提出的道理对事物如何形成和发展进行解释。
2.认识学
现代思维科学把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性认识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一类是感性认识思维,也就是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从认识学角度研究《周易》,我们应该从感性思维上认识她。《周易》以最简单的阴爻、阳爻两上符号来概括和演绎万事万物,充分体现了万事万物辨正统一和矛盾统一的现代哲学思想。“一阴一阳谓之道”《周易》的发展离不开对易学哲学体系研究,真正结合“学”与“术”两方面一起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行为学
《周易》历代是人们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哲学之书,这也是我们研究和应用《周易》的最终目的——指导学习、工作、处世等日常行为。
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周易》占测只属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实《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只要能读懂《周易》,无论是哪一行从业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应该说《周易》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占测算命,哲学,科学,或文化了。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易经有何用途?

易经是用来卜问吉凶的
但是~君子一般不卜,会泄露天机的。是儒家的一个分支。呵呵~儒家这么崇尚君子,可是已经也被称作小人的伎俩。。。。对于《易经》的作用,古人的看法通常是片面的,他们以为《易经》是命理学说,就是用来占卜、算命的,在需要问吉问凶的时候,古人们才会真正重视《易经》,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应该说,古人的这种意识,我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古代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相当肤浅的,他们推崇的就是“天命不可违”的思想,以为自然界就真有魔力,自然界决定着人们的一切行为,即使智慧的诸葛亮,也只能常常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来感叹,古人的认识能力,可见一般。
实际上,古人以为的《易经》的用途--占卜和算命等,只是《易经》产生过程中的作用,也就是《易经》作用的初始阶段。而《易经》更广泛的作用,还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易经》中我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可以说,我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的思想理论出发点都是《易经》,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无论是孔孟之说,老庄之道,还是孙子等兵法家,他们思想的理论基础都是《易经》,孔子曾说“不学易,无以知”的感慨,老子更不必说,在他的道德经中,通常都是《易经》的成分,如“大圆若缺”等语言,几乎就是《易经》的本质精华之所在;
其次,《易经》是人们修身养性蕴德、提高思想的最好著作之一,《易经》中的许多语言是相当富有深刻含义的,是非常发人深省的,比如,《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识是天道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不休,君子应该象天道一样,自我坚强,不断地追求进步,通过不停止不休息的努力,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道德修养;而乾卦的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为学为道的君子,要效法乾无如日经天的精神,一天到晚都要刚健中正地前进,虽然到了夜晚,也要像白天一样警惕自己,就不会有过失了。
其三,《易经》告诉了我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如其“近取诸身,远取诸身”,既是《易经》的来源的解秘,同时,不也是告诉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吗?即观察事物要用联系的观点,从自我出发,联系身边的事物,做到周详。
最后,《易经》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将在下面具体论述。
实际上,《易经》的作用何其大也,举不胜举。总体而言,《易经》确实不愧
为我国古文化的精萃,它的许多思想和观点,都是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的
《易经》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用以趋吉避凶。所以,《易经》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使《易经》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易经》说的是阴与阳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产物。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宇宙万物中一切变化的规律。
阳是以“一”来代表,而以“––”来代表阴,这两个奇与偶的简单符号,象征并说明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阳刚阴柔,阳动阴静;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时因地的以阴与阳,也就是刚柔动静的性质来变化。如把天、男、仁、上、前、明、往、昼、尊、贵、福等都属于阳、刚、动;而把地、女、义、下、后、暗、来、夜、卑、贱、祸等都属于阴、柔、静。阳刚阴柔相反相成但并非不变,而是动极则静,静极则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刚中孕育着阴柔,阴柔也包含了阳刚,相辅相成表里两面。如:男对女为刚,女对男是柔;前对后是阳刚,前对更前则成为阴柔。
“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之规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易经》在这里所要阐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作用法则是一致的,这就是,人类遵循宇宙的法则,称作“天人合一”。这样看来,“易”含有变易、简易、不易的意思,宇宙万物因时因地的阴阳、柔刚、静动,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单,矛盾又统一,对立又和谐;阴阳论就是在阐明这一规律,也是《易经》的中心思想。
《易经》思想中的这一阴一阳,相对相反,并不对立,而是和谐与统一。
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不主张斗争,和为贵,正渊源于此。
“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生”在这里不是产生而为演变。就是说,八卦由四象演变而来;四象由两仪演变而来;所以,八卦即四象,四象即两仪,阴阳即太极。
太极是什么?从《易经》的本义去探索,唐代孔颖达《正义》中说:“太极是天地未分前,混而为一的元气。”这一混沌不分的元气,或者成为阳刚、或者成为阴柔,变化无穷;并且以阳统御阴,以阴追随阳。这就是《易经》所要阐明的主旨。
地球、太阳,或在亿万年后会消灭;但大宇宙中必会有新的星球、星系诞生成长。大宇宙本身无始无终,永恒的生生不息,这正是《易经》所阐明的中心思想。以人来看,形体之小微不足道,但渺小人的思维活动却能将无穷尽的大宇宙包摄无限;因而《易经》“广大悉备”。
儒家崇尚阳的刚健正大,道家重视阴的虚无括静。但儒家思想也有谦退阴静的一面;道家思想在虚无柔静中也含有刚强;总之,刚健正大与虚无柔静,是我国传统思想的表里两面。
乾坤代表了天和地,天是行云施雨的空间和万物生成之根源,是造化根本的大阳。与天的大阳相对的是大地的大阴。大地的阴的元气,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但大地功能顺承天的功能。天是阳,是主宰,是动能;而地是阴,是顺从被动的。
天的法则是变化无穷。阳刚与阴柔交互变化,使万物生成,同时阴阳保持和谐,才能使万物顺利的发展变化、进化。“归妹”卦的“彖传”中说:“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都借夫妇的道理,比拟天地阳刚阴柔交互作用的生成原理。“系辞上传”中说:“生生之谓易”。下传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易经》对天地生成发展的作用,最重视的是刚健中正,而且是恒久不已的刚健中正。
《易经》也兼说生死,而且以两者综合,来阐述天地的大德及无穷的生命力。
总之,天地阴阳刚柔动静的微妙作用,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源,阐明这一原理法则并广泛应用到宇宙与人生的一切变化现象上,使人能够知变、应变、适应,去恶向善,避凶就吉,这就是《易经》的存在的价值。
宇宙间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所以,天地生生不息的变化法则,就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易经》以天地为准则,确立人生规范,以宇宙恒久无穷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劝勉人生要自强不息,造福社会。《易经》兼备了规范与实用两方面的效能。人生道德修养自应以天地的道理为准则,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进不懈,使自己在品学修养上有所成就,然后在事业上施展抱负,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参赞天地造化的功能于道德及事业之中,才是至高无上的大事业。
“系辞上传”中说:“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这里告诉我们,智慧应当像天一般高明;行为应当像地一般谦卑;睿知圣哲,遵循这一天的法则,崇尚智慧与礼仪,使道德修养有所成就,不仅独善其身,而且能施展于事业中,兼善天下。将道德修养、聪明才智,施展于事业中,使人与物一起得到帮助,这就应了天地的变化法则,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这才是“盛德大业”。
效法宇宙精神,自强不息,这是《易经》的道德理想。阴阳、刚柔、动静,于循环无穷的变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发展,进化,调和,统一;符合这一宇宙精神就是善。传统道德上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善,宇宙精神本来如此。
《易经》中阐释了仁、义、礼、智、信、敬、诚、贞、顺等各项德性,是基于道德律与自然律一致的思想,崇尚阳的刚健正大,当然也一再提示阴的谦稳。
《易经》还特别崇尚“时中”。孟子说:“孔子圣之时也。尧舜以来相传之法也。知时中之义,则易思过半矣!”由此看来,《易经》对时间因素,以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则予以重视。
惟有认识宇宙精神,透彻阴阳刚柔动静变化作用原理的人,才能通幽明之故,最后可达到心安理得,无忧无惧,知天乐命的境界。《易经》中所说的神,是指天地间阴阳刚柔动静变化现象的至为微妙,难以预料的神秘性;所以,只有天下睿智、最明了道理的人,才能理解《易经》中所阐释的道理的神奇功用,只有无心、无畏、致诚,达到人我两忘的极度寂静,才能看清一切是非善恶,吉凶祸福,也就是通达神明,必然就能担当天下之事。
“系辞上传”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易经》的根本观念。阴阳相对,但尊崇阳,阳兼有阴:阳为君,阴为臣,阳是主宰,阴为从属;君王象天一样绝对的尊严,臣像地一般绝对的卑下柔顺,这是《易经》阐明的君臣关系。
国家、社会的根基在家庭,家庭基础为夫妇。《易经》并非仅仅主张男尊女卑说,而是要男女夫妇,各自发挥本身的物质,尽各自的本分。当家庭发生混乱时,应当尊重父子的亲情,但并非家长就可以滥施横暴。先正家然后天下才能安定,家庭是国家、社会的基础。《易经》的思想,是家族主义、国家主义,进而是致力于世界和平,谋求人类共同富裕的大同世界。
家人为“内”,朋友则是“外”,这是人类最亲近的,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君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往往因客观情况的不同而不一致,但如何取舍?如何临机应变,则在于人,成则在于自我勉励,败则在于天,这要看机会与际遇如何了。
《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几乎都以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道理谆谆告诫,以提示人生必须时刻谨慎处世,警惕适可而止的重要性,才能确保长久安泰。
《易经》的宗旨在于阐释宇宙大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刚健中正,无穷无尽,永恒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所在。变易、简易、不易的宇宙法则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盖着一切。这些都与人生立身处世原则一致,人以大宇宙的自然法则、精神为准则来确立人类自己行为的规范。探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则规律,就能自强不息,面对各种复杂情况而能知变,应变,适变,以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向上,为全人类造福。通观《易经》的思想就会明白为什么《易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一切学术思想的源泉,被推崇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了。
《易经》的原理,不仅对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关键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包括姓名学在内的各种预测学,都是在《易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姓名学理论体系中,处处运用着阴阳五行学说。用其来说明人类生命的先天五行结构,生命质量及生命运动的变化规律,并科学运用姓名学来改善人类生命的质量。易经可以占卜,阴阳八卦,测吉凶,预见未来...........有一定的辨证思想

易经性质的转变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