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对应人体病症,易经在中医中的运用
易经 中金木水火土各指什么?
《易经》中的金木水火土指的是五行,五种不同的基本动态。
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浸润)、火(代表破灭)、金(代表敛聚)、木(代表生长)、土(代表融合),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
五行学它光辉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极重大的促进作用。五行学说的实质,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物特性条件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的条件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扩展资料:
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远古时期古人“观象授时”,并确定天干地支及阴阳五行、八卦原理。八卦与干支时间以及方位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同属一个系统。
远古早已有之的时空、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连山》、《归藏》是我国远古时代的文化典籍,有说《连山》与《归藏》不是失传了,而是被改了名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又或其它名称。
也有说《连山》与《归藏》于汉代后下落不明或被儒道吸收作经或亡佚。此二易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行
你说的是五行的属性,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属性,也就是说,水主财,为什么?财源财源,所以说财是水,但水不仅仅代表财,还代表很多东西,只要是流动的柔软的具有水特性的都可能看成是水。在色上,水就主黑色。等等,非常多,你可以发动自己的想象力,找出很多。一、金
人体:代表呼吸系统。骨骼、牙齿、经络、肺等。
疾病:肺经受病,表现症状为虚体咳嗽,或气喘痰多咳血等。
方位:西。
季节:秋天(申酉戍月)。
性格:坚硬、刚强,有肃杀、义气、宁折不弯之性、硬利、寓意威武。
五味:辛辣。
五常:义。
五色:白。
二、木
人体:代表神经系统。肝胆、四肢、毛发等。
疾病:肝胆受病,表现症状为感冒风寒,四肢不和虚黄腑水等。
方位:东。
季节:春天(寅卯辰月)。
性格:曲直向上,有条达、侧隐、善良、仁慈、倔强、寓意仁厚。
五味:酸。
五常:仁。
五色:绿。
三、水
人体:代表生殖系统。肾脏、耳部器官,血液循环等。
疾病:肾经或血液受病,表现症状为恶寒盗汗,或遗精、白浊、浮肿等。
方位:北。
季节:冬天(亥子丑月)。
性格:弯转向下,有润下功能,主聪明智能,有流动变化的特性、寓意智慧。
五味:咸。
五常:智
五色:黑。
四、火
人体:代表心血系统。眼目、咽喉、小肠等。
疾病:心经受病,表现症状为发热咽喉干口舌燥等。
方位:南。
季节:夏天(巳午未月)。
性格:有炎上热烈之象,主礼,有文明、谦逊、光明之意、寓意礼仪。
五味:苦。
五常:礼。
五色:红。
五、土
人体:代表消化系统。皮肤、肌肉、脾胃等。
疾病:脾胃有病,表现症状为胃脘(心口)疼痛、消化不良等
方位:居中。内地、本地、中心地带、在四面八方方位上居中。
季节:每季的末季,即:三(辰)、六(未)、九(戍)、十二(丑)月。
性格:厚重、容纳、承载特性,主诚实、守信、踏实认真、主静、有信仰、寓意信用。
五味:甜。
五常:信。
五色:黄。
易经八卦体质之(八)血淤体质
八、兑卦(☱)体质之血淤体质
《易经》中兑卦“☱”象征泽,有水的沼泽地。大家知道,血淤即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一般而论, 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都叫血瘀,像是血液独自在一处形成的“沼泽地”。因此我们借其此特性称兑卦体质就为血淤体质。
血淤体质的主要征候是血行迟缓不畅,多半是因为情绪意志长期抑郁,或久居寒冷地区,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造成,以身体较瘦的人为主。其临床表现为当血淤滞于脏腑、经络某一局部时,则发为疼痛,痛有定处,得温而不减,甚至形成肿块。(在人体表面自然形成的轻微的瘀血通常不痛不痒)
血淤体质的特征:体表无缘无故出现淤青;头发容易脱落;面色灰暗,像没洗干净似的,脸上长雀斑;舌质青紫,舌上有紫色瘀点,瘀斑,症状轻的人时有时无,重者常有,并且不褪不散;口唇颜色发暗,尤以唇缘为明显;眼眶暗黑,上下眼睑也呈紫黑色(眼睛易生黑眼圈),眼白多血丝;舌下经脉曲张,严重者不呈两条9条状,而成片状;刷牙牙龈出血;皮肤灰暗没有光泽,肤质粗糙,有皮屑,干燥,甚者如鱼鳞;手指甲或脚指甲增厚变硬,稍轻的人指甲面高低不平,有条状或点状白色花纹;头、胸、腹、背、腰、四肢等部位有固定的疼痛,时时发作;失眠;妇女月经有血块,常有痛经、闭经现象;心里特征烦躁,急躁,健忘。血瘀体质对外界不耐受寒邪。
血淤体质的人因为血液得不到更新,新陈代谢慢,因此面相比同龄人显老;若血瘀气虚,大脑得不到血气的滋养,人则多健忘。例如,脸上长痤疮过后暗疤印很难消失。再例如,身体皮肤无缘无故出现瘀青,过几天又消失了,来无踪去无影,或者皮肤出现褐色如鳞状,临床上称为肌肤甲错。此种类型的人,有些明明年纪未到就已出现老人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身上某部位有固定的疼痛,刺痛,比如:胁肋刺疼,是瘀血所致(若是胀痛,则为气郁所致。)。还有就是女性生理期容易痛经。
瘀血可以是脉上出血,也可以是气虚,气滞,寒凝,血热等原因所致。 血淤体质者的病因主要与气血淤滞有关。
气虚血瘀证,是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表现的症候。 常由病久气虚,久病入络渐致瘀血内停而引起。气虚血瘀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症候表现为辨证要点。面色淡白,身倦乏力,气少懒言,为气虚之证;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常出现在胸胁部位;气虚舌淡,血瘀舌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气是血液循环的动力,黄芪补气就是补动力。
气滞血瘀,是指气滞和血瘀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其病变机理是:一般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然后引起血液的运行瘀滞,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瘀,也可由离经之血(脉者,血之府。溢出脉外的血称为“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影响气的运行,这就先有瘀血,由瘀血导致气滞,也可因身体闪挫或受到撞击等损伤而气滞与血瘀同时形成。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气行则血行,气停则血瘀”。情志久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病机分析:本证以情志不舒,同时伴有胸胁胀闷、刺痛,女子月经不调为诊断要点。
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包括肿瘤),刺痛拒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行,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气血一旦淤滞,既可能化寒,也可能化热,甚至痰淤相杂为患。“血遇温则行,遇寒则凝”,血瘀体质者平时更应该保暖身体。因此在“春捂秋冻”中,“秋冻”对血淤体质的人就不适合。血过热也不行,过犹不及容易产生“离经之血”而瘀。
我们知道水因为氮,磷含量过多造成水富营养化,产生水藻,从而破坏水质环境。取类比象,人体血液如同一个水环境,当营养富极过剩,血管内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如同盐澡类物质一样大量繁殖,形成循环内脂潮,血液粘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且氧气不足,便形成不良的瘀血环境。血液粘稠可致冠心病,高血压。
中医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将血管里的这类“藻类植物”瘀血一点一点化掉,防止其进一步聚集成灾,再以益气提高血流速度来改善富营养化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病从口入,只有通过少食多餐,清淡为主,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大便顺畅,心态平和等才能远离血液富营养化。
当然,血淤也可以成为其它疾病致病病因素。体内瘀血,血管流通不畅,血压升高,血管脆性增大,甚而会引起脑溢血,脑梗发生。 临床上发现,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梗,脑出血以及女性的乳腺癌,子宫癌也常常因气滞血瘀所致。一般体内痰湿和瘀血并存最容易形成肿瘤。
血淤体质者养生根本之法在于活血化淤,同时也要益气。最好能注意调整自身气血,吃一些活血类型的食物或补药,多做有利于心脏血脉的运动。
在精神调养上,血淤体质之人需要调整自身心理状态,注意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血液流通,有利于血淤体质的改善。反之,此种体质者若陷入苦闷、忧郁情绪中则会加重血淤倾向。保持心情的舒适顺畅对血淤体质者的身体益处十分重要。女子血淤多因伤了肝,可以选用逍遥丸,活血化瘀(性热,不宜久用)
在饮食调养上,适宜血淤体质者食用的食物有赤小豆、绿豆、黑豆、黄豆,莲藕、芹菜、黄瓜、洋葱、蘑菇、香菇、猴头菇、木耳、海带、葛根、魔芋、金针菇、猪心、菠萝、橘仁、山楂、菱角、余甘子、刺梨,桂花,红茶葡萄酒,黄酒等等。常食桃仁、油菜、黑大豆能起到活血祛淤的作用。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山楂粥、花生粥也不错,肉类煲汤亦可以多吃。
气滞血瘀体质宜少吃盐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应少食羊肉、韭菜、生姜、辣椒、胡椒、花椒等甘温滋腻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不宜吃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鳗鱼、蟹黄、蛋黄、鱼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响气血运行;不宜吃冷饮,避免影响气血运行。
气滞血瘀体质的药物调理上,宜用行气、疏通气血,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如黄芪(易上火),西洋参、柴胡、香附、郁金、当归(既活血又补血)、川芎、红花、薤白、枳壳、桃仁、参三七(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性燥,不能久用。)、银杏叶等行气药;如地黄、丹参、红花、鸡内金、川芎、当归、五加皮、地榆、续断、茺蔚子等活血养血药。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体质。应根据气滞血瘀部位不同灵活选用。养方有复元活血汤、血府逐淤汤等。
[血府逐淤汤]
主要成分:红花、桃仁、当归、地黄、川芎、赤芍、柴胡、枳实、桔梗、牛膝、甘草。
养生功效:血府逐淤汤是治疗血淤症的基础方。气虚血淤者,可用补阳还五汤以益气活血。寒凝血淤者,可用当归四逆汤以温经通络。淤热互结者,可用核桃承气汤以活血化淤、通下淤热。淤在膈下,可用膈下逐淤汤。淤在头面者,可用通窍活血汤。少腹血淤者,可用少腹逐淤汤。淤血身痛者,可用身痛逐淤汤。
从膳食上也可进行调理改善。
[山楂红糖包]
原料:山楂10克,红糖适量。
制作方法:方法十分简单,只要将山楂与红糖研磨成馅,做成面粉包子,蒸熟即可。
养生功效:山楂,可以软化血管,消食健胃。有利于化饮食,消肉积、痰饮、痞满、吞酸,行结气,化淤血。
禁忌:山楂红糖包虽然对于血淤体质的人来说是种不错的选择,但胃酸过高者不宜食用,尤其是老年患者。
[鲜藕炒木耳]
原料:鲜藕片250克,黑木耳10克。
制作方法:鲜藕洗净连节切片,稍微炒一下;用温水将黑木耳泡软,放入少许调料,略微翻炒即可。
养生功效:这道菜制作简便,并具有补脾开胃,益气补虚,止血,散淤和血的功效,对气血亏虚、干咳少痰、痰中带血、产后调养等均有益处。
最后, 血淤体质者日常生活中应适当做一些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比如各种舞蹈、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等均可。总体来说,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动,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按语]: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可以改善血淤体质。
运动是指“运”和“动”,其“动”是指身体四肢的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运动,比如做操,跑步等;而“运”是指体内进行运气,深呼吸,气运丹田,通过“气”来活动锻炼身体内部的五脏六腑。因此,从整体性上讲,中国传统太极拳,形意拳,八段锦等才能被称之为真正完整意义上的运动。
易经八卦体质之(二)阳虚体质
二、坤卦体质之阳虚体质
从坤卦卦象“☷”来看,三爻都是阳爻"--",属性纯阴,缺阳。因此,坤卦体质即为阳虚体质。
阳虚体质是指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易出现体内阳气不足、阳虚生里寒的表现,人体一般表现为手脚冰凉,畏寒怕冷,面色苍白,气息微弱,体倦嗜卧,畏寒肢冷,全身无力或有肢体浮肿,舌淡胖嫩且边有齿痕,苔淡白,脉沉微无力,食欲不振;性格内向,不喜欢动,喜欢安静。阳虚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寒邪外侵或过食寒凉之品、忧思过极、房事不节以及乱用清热解毒,苦寒之药,抗生素等而致阳气损伤。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肿胀、泄泻等病,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痹症,关节炎,哮喘,慢性肠炎,男子阳痿,女子痛经。
这种导致阳虚体质的阳虚证可见于人体各个脏器。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须辨证施治。
1.心阳虚证(倦怠、不爱动,喜欢安静) 证候: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治则:温补心阳。主方:保元煎等。
2.肺阳虚(手脚冰冷,口干不渴、易患感冒) 又称肺气虚寒证,是指阳气亏虚,肺失温煦,肺阳不足,气虚卫外不固而出现的证候。多由内伤久咳、久哮、肺气耗损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吐涎沫,质清稀而量多,短气息微,形寒肢冷,自汗,背寒如掌大,易感冒,面白神疲,口干不渴,舌质淡胖,苔白滑润,脉迟缓或迟紧。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肺不张,肺硬变,矽肺,或合并慢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治则:温肺益气,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主方:胡桃人参汤等。
心肺阳虚,致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运化精微,变为饮邪,停于胃口为满闷,溢于膈上为短气,渍满肺窍为喘促,滞腻咽喉为咳吐粘涎,甚或阴霾布满上焦,心肺之阳不能畅舒,转郁而作热,或阴气逼阳外出为身热,下肢自汗,迫阳气上浮为耳聋。治则:燥湿化痰。主方:理饮汤、回阳升陷汤。
肺阳虚容易导致脾气虚,大肠的消化功能以及蠕动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出现便秘,主要的症状就是感觉到有便意,但是很难正常地排出到体外。治则:健脾益气。主方:甘草干姜汤合四君子汤进行加减。
3.脾阳虚证(肠鸣、小腹寒、泄泻) 证候:食少,大便溏薄,肠鸣,腹中冷痛,因外感寒、湿之邪或进寒凉菜饮食加剧,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或有齿痕。治则:温中健脾。主方: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等。
4.胃阳虚证(喜热饮、胃痛、胃胀、胃酸、食欲不振,不消化,说话没力气) 是指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脸色苍白,口臭,胃脘冷痛,畏冷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多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或者过用苦寒,或脾胃虚弱,阳气自衰,或久病失养,其他脏腑病变的影响,伤及胃阳。常见症状有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痞满,口淡不渴等,胃阳虚要忌食生冷食物,多食用温补容易消化的食物进行调补,如小米汤,炖鸡汤。治则:温中健胃,主方:理中汤,小建中汤等。
积食选用保和丸脾胃患病一般表现为胃痛,总有饱胀感、食欲减退,甚至出现呃逆、烧心等症状,老百姓多称之为“脾胃不和”。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腹部胀痛、大便不调等可用香砂和胃丸来调治。该方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加理气、消食、祛湿中药组合而成,功效健脾开胃,行气化滞,适用范围较广。但是,同时伴有口臭、恶心、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等明显实热证患者及有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等阴虚患者不适用该药。
5.肝阳虚证(胁肋隐痛、指甲不荣、眼花视物、不明粗糙无华、意志消沉、多疑善虑)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两肋不适、面色发青、脚趾甲钝、受威胁肿胀。肝主疏泄,其性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以舒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肝阳虚,疏泄无力,水液内停可见水肿、臌胀;血行不畅可致男子阳痿不举,举而不坚;可致妇女月经不调,经迟,崩漏。肝疏泄胆汁,助脾胃运化,木不疏土,胆汁排出不畅,则出现纳呆、便溏、黄疸。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为将军之官,主谋略。肝阳虚,则见意志消沉、多疑善虑。肝主藏血,血舍魂,肝阳虚,肝血不温,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即为当归四逆汤所治证)。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筋失其温养,则其人动作迟缓,不耐劳作,膝胫酸软,不为休息所减,或见爪甲不荣,粗糙无华。肝开窍于目,肝阳气不升,气血不能上布于目,则视物不清,或不耐久视。肝阳虚证,每易兼他脏症状,如脾失健运、肺失肃降、心失温煦、肾阳不足,则又当细辨。意见建议:建议平时应该多注意休息,饮食清淡,忌寒凉刺激食物,避免过度劳累。治则:疏肝理气。主方:吴茱萸汤、吴萸四逆汤等。
6.肾阳虚证(畏寒怕冷、尿频、阳痿 )证候:腰背酸痛,形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泄,多尿、遗精,阳痿,舌淡苔白,脉沉迟细弱无力。治则:温补肾阳。主方:金匮肾气丸、右归丸(补阳必补阴,同时增加六味地黄丸)。
除上述方药外,可随症加减。浮肿、尿少加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遗精加金樱子、桑螵蛸收涩固精。由于阴阳互根,“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补阳温阳的同时加少量补阴之品,如枸杞、熟地、桑椹。阳虚常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应以益气温阳散寒为治则,还应针对脏腑辨证,分别温补心、脾、肾之阳气。常加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健脾益气。
阳虚证在临床表现上是交错相伴,且复杂多变的。因此, 阳虚体质证症状表现多端,治疗大法当益气温阳散寒。因肾为一身阳气之根,脾为阳气化生之源,尤应益脾肾之气、温脾肾之阳。平素注意调护改善阳虚体质,防止发病。对于出现了阴虚体质的人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1 ,饮食上要多吃些令身体温暖的食物:粮食类的面粉、高粱、糯米等;肉类的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肉、麻雀、公鸡等;鱼类的草鱼、鲫鱼等;菜类的韭菜、芥菜、香菜、南瓜、生姜等;坚果类的核桃、松子、腰果、花生;水果类的荔枝、龙眼、桃子、大枣、核桃、桔子、樱桃等。也要适当吃些熟萝卜、白菜、芹菜、青菜,以免进补过度而上火。单独吃青菜的时候需要用些热性的调料,如:生姜、大蒜、胡椒等。黄芪、枸杞可以作为炖菜煲汤的配料。身体虚弱的老人可以用虫草、人参少量多次补养。“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老医生开处方”,“朝食三片姜,赛过人参汤”。
2,不要熬夜,晚上阳气要进入各脏腑中休息补阳,熬夜会透支阳气而伤阳致虚。
3,避免受风寒湿邪,《黄帝内经》讲“无厌于日”,人需要微微发汗,阳气生发。夏季如果人常处在空调房里不出汗,阳气生发不出来,久而久之会造成阳虚。阳生阴长,相互依存。冬季养阳,“阳杀阴藏”,互根互用,减少运动,汗多伤阳,晚上温水泡脚;脚下更需要穿暖和些;“脚下一份见凉,头顶一层霜”,脚下若不护暖,寒气会从涌泉穴进入则伤肾,久而久之会造成阳虚。
4,“动则生阳”,养阳气,就是使气血流动通畅。加强体育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和强度,如选择瑜伽、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活动。
5,常用艾条灸命门、关元、中脘(腹胀证)、足三里,天枢穴(大便糖稀)以温补脾肾,强壮身体;冬季可以灸督脉。
[按语]
有些人发胖就是由于脾阳虚引起的;多次减肥,多次反弹也容易造成阳虚体质。
易经八卦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乾 肺
兑 大肠 ,乾兑属金,互为表里,分阴阳
离 心、小肠(心包、三焦),属火,分别为阴火阳火,互为表里
震 胆
巽 肝,震巽为木,分阴阳,肝胆互为表里
坎 肾、膀胱,属水,阴水阳水,互为表里
艮 胃
坤 脾,艮坤为土,脾胃分阴阳,互为表里
脏为阴,腑为阳
大概如此
《易经》方位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乾 肺
兑 大肠 ,乾兑属金,互为表里,分阴阳
离 心、小肠(心包、三焦),属火,分别为阴火阳火,互为表里
震 胆
巽 肝,震巽为木,分阴阳,肝胆互为表里
坎 肾、膀胱,属水,阴水阳水,互为表里
艮 胃
坤 脾,艮坤为土,脾胃分阴阳,互为表里
脏为阴,腑为阳
大概如此!周易“近取诸身”,以八卦与人的形体相通应。人体是个大八卦结构,如《说卦传》所云:“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良为手,兑为口”。
张介宾在《医易义》中说:“以形体言之,则乾为首,阳尊居上也;坤为腹,阴广容物也坎为耳,阳聪于内也;离为目,阴明在外也;兑为口,折开于上也;巽为股,两垂而下也;为手,阳居于前也;震为足,刚动于下也。”
福特锐界PLUS气魄而来
广告
福特锐界PLUS气魄而来
《周易》八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的胎源。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是指太极为混沌元气,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阴阳环抱而生两仪,即“一生二”两仪生四象,四象再演变成八卦,八卦分别象征天、泽、火、雷、风、水、山、地。这八种物质被古人视为自然界万物衍化滋生的物质基础。其中以乾、坤天地两卦为万物之母,万物生于天地字宙之间,如《周易·序卦传》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周易·乾·文言传》:“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所以,八卦并不是什么玄虚的东西,而是一种物质性的,寓有辩证雏形的结构。《周易》是以八种自然物构成宇宙和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展示其世界观和人生哲理等要义的。象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种自然物(现象),其中水、火为万物之源、阴阳之基,风、雷为之鼓动,山、泽于是成形。有了山、泽,生命便开始孕育,于杂花生树之中人类也得以繁衍。
正如《周易·乾·文言传》云:“乾,元者即言乾卦纯阳,至健至刚。《周易·象上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亦为元者,即言坤卦纯阴,至柔至顺。正如《周易·坤·彖上传》:“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元在《周易》中尤被重视,乾元被视为自然界万物赖以资始的动力乾元一动、则天地日月皆动,而且是运转不息的水恒运动。这种运动贯穿于事物的自始至终,影响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周易》也重视坤元的作用。宇宙万物遵循“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规律;万物资生除阳刚之用外还必须有阴柔之体,即天地必须阴阳气交,方能生化万物。没有天地阴阳二元气的交和,就没有天地万物。
周易除重视乾坤二卦对宇宙的化生之外,还强调水火在化生万物中的作用。
认为水为至阴,有水才有生命。离为火卦,火生土,土为万物之母,故有水火才生万物。《周易》还认为震、巽雷、风在宇宙自然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鼓动作用,而、兑、山,泽则在自然界万物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周易》通过八卦论述了自然界的形成及演变,指出了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在宇宙中的重要意义,突出了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观点。
如《周易·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姐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双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始万物者莫盛乎良,”
从上可以看出,《周易》八卦理论,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发端,八种自然物可以看作统一的物质性的元气的八种形态,因而可以称作八卦气。
中医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医学,提出八卦气与人体脏气相通应的观点。
乾为天卦,为君,象征人体生命活动必须有总的主宰,在人体与脑通应,“脑为元神之府”
坤为地卦,坤以藏之,象征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必要的贮备,在人体与脾胃、大小肠相通应,“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坎卦为水,雨以润之,象征人体需要阴的滋濡,在人体与肾相通应,“肾者水脏”,“肾藏精”之故。
艮卦为出,长以止之,象征生命活动需要有相对的静止,从而维持相对的平衡,与人体之脾相通应,“脾者,土也,治中央”。
兑卦为说;说,即悦,比喻脏气中不可缺少的和谐、调节作用,在人体与肺相通应。肺为相辅之官,主调节作用。
巽卦为风,风以散之,为生命活动中不可少的疏泄作用,在人体与肝相通应,因肝主疏泄之故。
震为雷,雷以动之,象征人体生命活动须有重要的鼓动激化作用,故与人体之胆、肝相通应。
离为火卦,“日以短乏”,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故与人体之心、命门相通应,“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
综合上述表明,八卦气规律适用于宇宙万物,包括人体生命活动在内。
浅谈什么是易经,易经主要讲
易经 [ yì jīng ]
基本解释: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分《经》、《传》两部分,《经》据传为周文王所作,由卦、爻两种符号重叠演成64卦、384爻,依据卦象推测吉凶。 今本《易经》通过释经表达哲学观点,包含世界观、伦理学说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从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易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二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认为64卦已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有卦辞。后有孔子做传又称《易传》《十翼》,《易经》的发展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易经》是中国最早的易经书,由伏羲氏所创。由于时间的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于《易经》的,它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国学(内含儒道两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周易一书,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周易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易经的存在,是补充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人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
易经,周行不易,读完后,唯留"中正"二字。
不易者,中正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