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体注大全会解是属于什么,周易64卦图解

《易经》这本书是属于文化类还是科学类的书籍?

易经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其实它并不是一种科学。

易经 到底在讲什么?

作为“易”,《易经》,大多数人都对此感觉很神秘,也有非常浓厚的兴趣。那“易”到底是讲什么的呢?这是一个如何定位的问题。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易”主要分为这么几个流派:首先是儒家易,“易”是儒家六经之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周易”是属于儒家经典。随着汉朝开始,东汉《参同契》的产生,《易经》又和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道教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内丹的兴起。《易经》讲究理﹑气﹑象﹑术,道教则比较注重气,将《易经》的六十四卦与人体气机的运行相结合起来;在中医学上也有很多理论离不开《易经》的指导,有所谓医易同源,比如说针灸的《子午流注》;佛教也有很多关于“易”的论述,在南北朝时有些佛教的就通过对“易”的阐述来宣传佛学的道理,到了唐朝的时候,华严宗的祖师之一李长者居士,他用《易经》的体系来讲述《华严经》,写了一部《华严经合论》,在佛教之中是别开蹊径,对当时和后来的宋明理学有一定的影响力。
“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重要依据,它和老庄思想都对中国古代宇宙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汉易注重象术,宋易注重义理,但许多学易的支流总是注重和偏向于其预测的一面,当然作为“易”本身在商代周代的时候就是用来搞占卜的,它和预测学有着不可分割的一面。商人尚鬼,其朝政充满了政教合一的味道,神权和政权不可分,每逢大事往往都通过占卜来进行决断。夏有连山,殷有归藏,周有周易,在周易之前“易”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于占卜打卦。而到了周朝以后,周文王将鬼谋变成了人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人本思想,淡化了“易”的占卜的功能,把易学的理论纳入了修身养性,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之中,这是易学的主流。在《易经�6�1系辞》中就说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周文王将伏曦的单八卦两两重叠起来,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并予以发挥,及周公﹑孔子加入象辞,彖辞,卦辞,文言等等,使之成为人谋和修身以及对未来事物的发展和运行规律的把握的重要指导思想。
易分理﹑气﹑象﹑术,我们首先必须要注重“理”,即易理。如果连易理都不知道,就没办法去谈气﹑象﹑术,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包含着有理﹑气﹑象﹑术,但易理是根本。所谓“易理”,就是易经对基于易经中的宇宙观、世界观对事物发展演变规律所演绎的原理,这是易经的思想精髓。先秦时期易经主要用于占卜预测,到了汉朝对易的理﹑气﹑相﹑术就有着较多的发挥,而到了宋以后,则开始偏重于易理,而预测只是易经的末流。预测的主要派别有子平术(八字),紫微斗术,奇门遁甲术,还有看相看风水等等,而这些都离不开从易学衍生出来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天干地支学说。五行:金﹑木﹑水﹑火﹑土;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数术之说,有着相应的推导公式,它的基本理论与中医的基本理论如出一辙。
预测学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到了宋以后而大成。现在,把这一套学问归入了的范畴,既合理又不合理,合理的地方在于一般的人都沉迷于数术和算命,丧失了志趣,使把握自己和改造自己的能力被降低了,缺乏做自己命运主人翁的精神。但是我们要明白,在讲周易的理﹑气﹑象﹑术时,从气上直接推动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外学术界对这一点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里我们所推崇的是易理,这是中国所独具的一套学问。按照学院派的理论,中国的易经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朴实的辩证法和逻辑思维。在易经里,它有着非常丰富和很高的思想层面,如果仅用逻辑的理论去解释易经,是不可能完全把握住易经的思想和精髓。

<易经>是什么?

《易经》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以趋吉避凶。所以,《易经》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使《易经》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易经》说的是阴与阳的思想,产物。它源自男女不同的性别,是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它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宇宙万物中一切变化的现象。
阳是以一来代表,而以––来代表阴,这两个奇与偶的简单符号,象征并说明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阳刚阴柔,阳动阴静;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时因地的以阴与阳,也就是刚柔动静的性质来变化。如把天、男、仁、上、前、明、往、昼、尊、贵、福等都属于阳、刚、动;而把地、女、义、下、后、暗、来、夜、卑、贱、祸等都属于阴、柔、静。阳刚阴柔相反相成但并非不变,而是动极则静,静极则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刚中孕育着阴柔,阴柔也包含了阳刚,相辅相成表里两面。如:男对女为刚,女对男是柔;前对后是阳刚,前对更前则成为阴柔。
“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之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易经》在这里所要阐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作用法则是一到的;这就是,宇宙万物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作用的法则。所以称作“天人合一”。这样看来,“易”含有变易、简易、不易的意思,宇宙万物因时因地的阴阳、柔刚、静动,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单,矛盾又统一,对立又和谐;这阴阳论就在阐明这一现象;所以说,它是《易经》的中心思想。
《易经》思想中的这一阴一阳,相对相反,并不对立相克;而是相互错综变化不已,并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和谐与统一。
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不主张斗争,和为贵,正渊源于此。
“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生”在这里不是产生而演变。就是说,八卦由四象演变而来;四象由两仪演变而来;所以,八卦即四象,四象即两仪,阴阳即太极。
太极是什么?从《易经》的本义去探索,唐代孔颖达《正义》中说:“太极是天地未分前,混而为一的元气。”这一混沌不分的元气,或者成为阳刚、或者成为阴柔,变化无穷;并且以阳统御阴,以阴追随阳。这就是《易经》所要阐明的主旨。这一宇宙根源的元气我们称作“太阳”也就是太极,也以━来表示,其推演如“附图”。儒家崇尚刚健正大其根本就在于此。
而老子主张“无”;这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存在的某种物质无声无臭。老子以“无”为道;“有”生于“无”,有形的物体产自无形的本体,“有”与“无”异位而同体。
庄子更将这一“无”的思想,提升为“无无”,“无无无”。“齐物论”中说:“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无也?”庄子“无”的思想,不是由科学实验中所得,而是哲人睿智的直接判断,但又符合科学思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自然以地球为本体,然而地球不过是太阳系中一颗星,太阳系又不过是银河宇宙中一个系,银河宇宙又不过是大宇宙苍海中之一粟也。追溯下去无穷尽,而庄子“无无无”的思想,正象征大宇宙的无穷无尽。
地球、太阳,或在亿万年后会消灭;但大宇宙中必会有新的星球、星系诞生成长。大宇宙本身无始无终,永恒的生生不息,这正是《易经》所阐明的中心思想。以人来看,形体之小微不足道,但渺小人的心志活动却能将无穷尽的大宇宙包摄无限;因而《易经》“广大悉备”。
儒家崇尚阳的刚健正大,道家重视阴的虚无柔静。但儒家思想也有谦退阴静的一面;道家思想在虚无柔静中也含有刚强;总之,刚健正大与虚无柔静,是我国传统思想的表里两面。
乾坤代表了天的地,天是行云施雨的空间和万物生成之根源,是造化根本的大阳。与天的功能的大阳相对的是大地的大阴。大地的阴的元气,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但大地功能顺承天的功能。天是阳,是主宰,是动能;而地是阴,是顺从被动的。
天的法则是变化无穷的。阳刚与阴柔交互变化,使万物生成;同时阴阳保持和谐,才能使万物顺利的发展变化、进化。“归妹”卦的“彖传”中说:“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都借夫妇的道理,比拟天地阳刚阴柔交互作用的生成原理。“系辞上传”中说:“生生之谓易”。下传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经》以天地的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生成作用,为天地的德性。
然而,这天地阴阳交错,使万物生成展生生不息的作用,极其微妙难以捉摸。“系辞上传”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就要求我们的认识不只是具体的,有形的现象,而且应该以现象发生的抽象的,无形的原动力来思考,这就是阳刚阴柔的形而上的精神了。
《易经》对天地生成发展的作用,最重视的是刚健中正,而且是恒久不已的刚健中正。
《易经》也兼说生死,而且以两者综合,来阐扬天地的大德及无穷的生命力。
总之,天地阴阳刚柔动静的微妙作用,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源,阐明这一原理法则并广泛应用到宇宙与人生的一切变化现象上,使人能够知变、应变、适应,去恶向善,避凶就吉,这就是《易经》的思想。
宇宙间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所以,天地生生不息的变化作用法则,也就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易经》就以天地为准则,确立人生规范,以宇宙恒久无穷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劝勉人生要自强不息,造福社会。《易经》兼备了规范与实用两方面的效用。人生道德修养自应以天地的道理为准则,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进不懈,使自己在品学修养上有所成就,然后在事业上施展抱负,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参赞天地造化的功能于道德及事业之中,才是至高无上的大事业。
“系辞上传”中说:“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这里告诉我们,智慧应当像天一般高明;行为应当像地一般谦卑;睿知圣哲,遵循这一天的法则,崇尚智慧与礼仪,使道德修养有所成就,不仅独善其身,而且能施展于事业中兼善天下。将道德修养、聪明才智,施展于事业中,使人与物一起得到帮助,这就应了天地的变化法则,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这才是“盛德大业”。
效法宇宙精神,自强不息,这是《易经》的道德理想。阴阳、刚柔、动静,于循环无穷的变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发展,进化,调和,统一;符合这一宇宙精神就是善。传统道德上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善,宇宙精神本来如此。
《易经》中阐释了仁、义、礼、智、信、敬、诚、贞、顺等各项德性;是基于道德律与自然律一致的思想,崇尚阳的刚健正大;当然也一再提示阴的谦稳。
《易经》还特别崇尚“时中”。孟子说:“孔子圣之时也。尧舜以来相传之法也。知时中之义,则易思过半矣!”由此看来,《易经》对时间因素,以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则予以重视。
惟有认识宇宙精神,透彻阴阳刚柔动静变化作用原理的人,才能通幽明之故,最后就可达到心安理得,无忧无惧,知天乐命的境界。《易经》中所说的神,是指天地间阴阳刚柔动静变化现象的至为微妙,难以预料的神秘性;所以,只有天下睿智、最明了道理的人,才能理解《易经》中所阐释的道理的神奇功用,只有无心、无畏、致诚,达到人我两忘的极度寂静,才能看清一切是非善恶,吉凶祸福,也就是通达神明,必然就能担当天下之事。
“系辞上传”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易经》的根本观念。阴阳相对,但尊崇阳,阳兼有阴:阳为君,阴为臣,阳是主宰,阴为从属;君王象天一样绝对的尊严,臣像地一般绝对的卑下柔顺,这是《易经》阐明的君臣关系。
国家、社会的根基在家庭,家庭基础为夫妇。《易经》并非仅仅主张男尊女卑说,而是要男女夫妇,各自发挥本身的物质,尽各自的本分。当家庭发生混乱时,应当尊重父子的亲情,但并非家长就可以滥施横暴。先正家然后天下才能安定,家庭是国家、社会的基础。《易经》的思想,是家族主义、国家主义,进而是致力于世界和平,谋求人类共同富裕的大同世界。
家人在内,在外的则是朋友,这是人类最亲近的,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君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往往因客观情况的不同而不一致,但如何取舍?如何临机应变,则在于人,成则在于自我勉励,成败则在于天,这要看机会与际遇如何了。
《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几乎都以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道理谆谆告诫,以提示人生必须时刻谨慎处世,警惕适可而止的重要性,才能确保长久安泰。
《易经》的宗旨在于阐释宇宙大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永恒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所在。变易、简易、不易的宇宙法则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盖着一切。这些都与人生立身处世原则一致,人以大宇宙的自然法则、精神为准则来确立人类自己行为的规范。探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则规律,就能自强不息,面对各种复杂情况而能知变,应变,适变,以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向上,为全人类造福。通观《易经》的思想就会明白为什么《易经》被称作“天人之学”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一切学术思想的源泉,被推崇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了。

《易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易经》概述
易是变化,经为方法(或说经典)。即阐述变化的经书(易之经),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只是非常深奥难懂,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
《易经》与三《易》
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本书。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以及编写鲁国史书《春秋》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后因《乐》丢失所剩书籍即:《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易经》成为六经之首。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称《周易》等书为六经,便是说明经过孔子所整理过的这六部书,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
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对于《易经》一书命名的内涵问题,就有“三易”之说的异同出现了。
第一:属于秦、汉以后正统儒家学派的理论,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涵,包括三个意义:
(一)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那样简朴而平易的。
(二)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是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
(三)不易。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
第二:属于秦、汉以后儒、道两家学者通用的观念,根据《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易经》学术思想,约分为三个系统:(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据说伏羲时代的易学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
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
但东汉的大儒郑玄,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故《连山易》又称《夏易》),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又称《殷易》)。当然,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了。
又另有一说: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连山易》相传为宓戏所作;《归藏易》相传为轩辕黄帝所作。
因此两说,又有异同的问题存在其间。如果认为夏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连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归藏易》,到了周代,经过文王的整理,才构成《周易》体系的易学,那么关于这两个分岐的意见,也就没有太大的出入了。
但以考据学者的观点来看《易纬乾凿度》和《周礼·大卜篇》这两种文献资料,应该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历来考据学家们认为《易纬乾凿度》等书,纯出汉末或魏、晋人的伪作,假托是上古的传承。这种观念,并非完全无理,也的确值得研究、考虑。
可是两汉以后的学者,硬性舍弃《周礼·大卜篇》的观念而不采信,偏要采用更有问题的《易纬乾凿度》之说,认为“简易、变易、不易”为天经地义的易学内涵,这便是后世以儒理说《易》的根据。那是不顾考据,只取所谓“三易”原理的内义,用之说明易学的大要而已。
此外,关于《连山》、《归藏》、《周易》的三易之说,在汉魏以后道家的学术思想中,便又发生了两种观念。
(一)认为《连山》、《归藏》这两个系统的易学,早已失传。
(二)认为汉、魏以后的象、数易学,便是《连山》、《归藏》的遗留,颇为合理。而且《连山》、《归藏》易学的精义,确已成为秦、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的主干。如十二辟卦之说,便是以《归藏》的坤卦为主。卦气起中孚说,便是以艮卦的半象为用。

艮为山的易经六十四卦概述

卦象概说: 艮为山:两座山阻塞前路,象徵停止不动,或是保守稳重,宜止不宜进。
象曰:财帛常打心头走,可惜眼前难到手,不如意时且忍耐,逢着闲事休开口。
这个卦是同卦(下艮上艮)相叠。艮为山,二山相重,喻静止。它和震卦相反。高潮过后,必然出现低潮,进入事物的相对静止阶段。静止如山,宜止则止,宜行则行。行止即动和静,都不可失机,应恰到好处,动静得宜,适可而止。
六十四卦是《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八纯卦两两相叠而成的。八卦由三爻组成,六十四卦是由六爻组成。我国古代认为,由无极生太级,太极分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卦分六十四卦。汉武帝以后按六爻卦定型六十四卦的卦序,即从乾卦到未济卦次序进行整体编排。
由六爻构成的六十四卦,以上下各三爻为一组,上方三爻,称作“上卦”或“外卦”;下方的三爻,称作“下卦”或“内卦”。
六爻 从下而上,最下方的位置,称作“初”,顺序而上为二、三、四、五,最上方的位置称作“上”。阳爻代表奇数以九代表阳,阴爻代表偶数以六代表阴。如果一卦全为阳爻,即乾卦,由下而上的六爻称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如果全是阴爻,即坤卦 ,由下而上的六爻称作“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从汉代以来,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有多种,有始于乾卦终于未济的周易排列法;有京房的八宫排列法;有圆图排列;有方阵排列;有圆中布方的排列;有以太极为始的起源次序排列等等。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周易》排列法和京房八宫排列法。
一、《周易》排列法:即按《序卦传》 排列的方法,这是最权威的方法,分上经和下经两部分排列。
上经30卦:京房八宫的排列法在预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六十四卦是由八卦衍化而来,而八卦是六十四卦之本,是物象的标志和阴阳的标志。其方法是把六十四卦分成八组,由八卦各领一组成为八宫。八纯卦又成为八宫的首卦。每一组均由首卦变化而形成另外七卦。首卦的变化在于阴阳互变。首卦的初爻变,即成为第二卦,首卦的二爻变而成为第三卦,首卦的三爻变而成第四卦,首卦的四爻变而成第五卦,首卦的五爻变而成第六卦,六爻不变,再返回首卦的四爻变(亦即第六卦的四爻),成为第七卦,第七卦也叫游魂卦。依据第七卦,上卦不变,下卦三爻都回本宫的卦爻,形成第八卦,亦称归魂卦。
20世纪20年代在洛阳出土汉熹平石经残石,亦称“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上有《家人》至《归妹》十八卦以及《文言》和《说卦》,其内容与现通行本基本相同。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周易》,称为“帛书易”,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周易》文本。它的六十四卦排列顺序与上两种不尽相同。其卦序排列法是:
键(乾)、妇(否)、掾(遁)、礼(履)、讼、同人、无孟(无妄)、狗(姤)、根(艮)、泰蓄(大畜)、剥、损、蒙、蘩(贲)、颐、箇(蛊)、习赣(坎)、襦(需)、比、(蹇)、节、既济、屯、井、辰(震)、泰壮(大壮)、余(豫)、少过(小过)、归妹、解、丰、恒川(坤)、奈(泰)、嗛(谦)、林(临)、师、明夷、复、登(升)、夺(兑)、(夬)、卒(萃)、钦(咸)、困、勒(革)、隋(随)、泰过(大过)、罗(离)、大有、溍(晋)、旅、乖(睽)、未济、噬嗑、鼎、筭(巽 )、少(小畜)、观、渐、中复(中孚)、涣、家人、益。
由于卦名较多,不好记忆,古人按卦名排列顺序编写了一首歌诀: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古人的这个歌诀现读起来比较拗口,且歌诀中无意义字较多。为便于记忆,今人也编了一首歌诀:
上经: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
下经: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图解易经六十四卦的内容简介

《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易经》中用来卜筮的主要工具是由八卦而演化出来的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就是占卜的断辞,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可以很好地使人把握未来,引领人们走向成功。正是由于六十四卦隐藏着无穷的未知,所以历史上曾有无数学者以其毕生精力研究其中的,以期能占断天机,破解人生诸多谜题。在这其中,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秘藏绝版书《断易天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同时还加入了原书中没有的婚姻、比赛、天气等不同事情的预测方法,方便读者活学活用。下篇为原书的卷三、卷四,翻译了原书对六十四卦的逐一讲解,并运用大量图表将各爻、各卦在不同事情上的吉凶进行了整理,使读者查阅起来更加方便。在最后的附录中,《图解易经六十四卦·断易天机》还收录了原书卷五和卷六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历代占筮名家关于六爻预测的歌赋秘诀,以满足读者在了解六爻预测法之后的提高需求。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