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狱当天成为算命先生,我的微信能算命
杨宪益的人物经历
与英国才女珠联璧合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做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这是杨宪益先生在爱妻戴乃迭去世之后写下的一首缅怀诗。在先生与爱妻戴乃迭相濡以沫将近六十年的岁月里,熟悉他们的人说,这样恩爱不渝的夫妻是很少见的。六十年来,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名字从来没有分开过,即使今天接受我们拜访的只有杨宪益一个人。
夫人戴乃迭的素描画像就端挂在客厅的墙壁上,杨夫人戴乃迭原名格拉蒂丝·玛格丽特·泰勒(Gladys Margaret Taylor),她的父亲是一位英国传教士。出生在北京的戴乃迭,自幼就对中国、对北京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相应的情感。1936年,杨宪益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并通过一位朋友认识了戴乃迭。不久,戴乃迭发现,先生是个非常有趣的同伴,而且精通中国古典文学。
大概正是杨宪益身上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让戴乃迭爱上了他。后来,戴乃迭干脆改学中文,成为牛津大学攻读中文学位的第一人。正是生活、情致和事业上的志趣相投,使他们成了彼此的知己,也为日后共同的翻译工作铺就了坦途……
1940年,杨宪益毕业回国,戴乃迭,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年轻漂亮的英国姑娘,怎么会跟随杨宪益来到当时正处于战乱之中的中国。但从两人走到一起的那天起,他们两人便作为一个整体面对人世间的一切。
回国后,杨宪益夫妇不断地在中国西南的各个城市之间奔波,生活非常辛苦。直到1943年,友人推荐他们去了梁实秋领导的国立编译馆。当时的国立编译馆只有人从事将西方经典翻译成中文的工作,还没有人进行中文外译。事实上自19世纪末以来,与外文中译的繁盛景观形成鲜明对比,中文外译一直就显得势单力薄。所以,直到20世纪四十年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史经典还几乎一无所知。梁实秋希望杨宪益夫妇能去领导一个部门,专门从事将中国经典翻译成英文的工作。
当时杨宪益选择了翻译《资治通鉴》,因为觉得“有人还没看到过”。虽然由于战争原因,最终《资治通鉴》的英文译稿不幸丢失,没有出版,但这是中国学者主动向西方介绍文化典籍的最初努力,杨戴两人的中文外译事业也从此开始起步。
很快,杨宪益发现:在翻译上,他和戴乃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常常是杨宪益手捧中国的古典名著流畅口译,戴乃迭手下的打字机飞翔一般流动。
在杨宪益看来,有了戴乃迭的帮助,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翻译的。就连中国的《楚辞》也不例外。简单来讲,翻译就是把某一种文字,翻译到第二种文字。“就是这么一回事”。先生说,“要是原本你懂了,你翻译成外文都没错。”
1951年杨宪益夫妇接到中国外文出版社的邀请来到北京,当时外文出版社(现中国外文局前身)刚刚创立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这标志着向西方社会系统介绍中国文学作品的开始。在这一时期,杨宪益夫妇以惊人的速度翻译了大量中文作品。
三卷本的《红楼梦》英译本便是此间的作品,这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另外仅有的一个全译本是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的出版,不仅是中国和英语国家文化交流的大事,也是文学翻译的大事,它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进程。在此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又出版了由沙博里翻译的《水浒传》(Outlaws of the Marsh,1988)等其他三部中国古典文学的英文全译本。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半世纪的情缘与生活,可以说历尽了艰辛——他们在“文革”中共同蹲过监狱,长子精神失常后在英国自焚……直到他们从外文局离休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两位老人携手一起上街买菜、挂号看病。可惜,进入暮年的戴乃迭身体欠佳,她不大讲话也不大出门,杨宪益便寸步不离的陪伴她,陪伴她走完了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可以说,杨宪益、戴乃迭以他们事业上和生活上的完美结合创造了一个中西文化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的独特范例。几十年来,他们珠联璧合的合作使他们双双获得了“译界泰斗”的美誉,他们不仅创造了翻译史上的奇迹,更用一生成就了一个传奇。
戴乃迭走后,杨宪益的生命仿佛也随之凝固。他停止了翻译工作,只有他们留下来的上百万字的翻译作品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杨苡听哥哥讲过,并不喜欢《红楼梦》,但还是硬着头皮和夫人一起把它翻译了出来。
杨先生的夫人戴乃迭是英国人。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杨宪益、戴乃迭联袂将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从先秦散文到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老残游记》,以及全本《儒林外史》、《红楼梦》,达百余种。戴乃迭的母亲曾对她说:“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但戴乃迭没有后悔,她说:“爱上了中国文化,才嫁给了杨宪益。”1999年11月18日,戴乃迭去世,杨宪益也停止了翻译工作。 杨宪益在南京期间,曾帮助找回流落的四千余件甲骨文。那时,南京刚刚解放,西方国家措手不及,纷纷关闭大使馆。加拿大驻华使馆的代办叫朗宁,是他们夫妇的朋友,他撤离南京前,告诉杨宪益,他在收拾使馆财物时,发现一只旧木柜,内藏纸包的骨片,并刻有文字。朗宁认为这是中国文物,不能带出国,就问杨宪益怎么处理。杨宪益去看了这批文物,肯定是殷商甲骨,然后叫了一辆三轮车,送交南京博物院,曾昭燏院长专门致信感谢他,并告知这批甲骨文已交到北京研究保存。
杨苡告诉记者,最为感动的是,文革后,坐牢4年的杨宪益出狱时,将一生收藏的200多件书画文物,无偿捐赠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回顾我年轻时学习英语的经历,也没多少真正体会和经验,因为除了在在中学读书时对英文曾经 一度有过兴趣以为,后来就从来没有认真继续好好学习过英文;解放后,作过不少年汉译英的翻译匠。
我在读高中时,看的英文书很多,其中有许多是欧洲文学名著的英译本,包括古希腊诗歌,但丁的 《神曲》,法国雨果等人的小说,什么都看,并不限于英美文学。在1934年去英国读希腊拉丁文学的 同时,又读了许多各种各样的书,包括哲学、历史、人类等方面,什么都看。在中学和大学读书时, 课余看的书比较多,中外古今都有;这方面的缺点是比较乱而杂,没有按计划地、系统地研究一些东 西;但因涉猎方面比较多,也获得了一些广泛文化知识,这在翻译工作中也还是有用的。我遇到不少爱好翻译工作的年轻朋友,他们在翻译中感觉苦恼的,往往是由于知识面太窄,缺乏各方面的广泛知 识,这样英文语法再好,也翻译不出来原意。我的另外一条小小的经验就是,初学英语时,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强烈的兴趣。如果像我年轻时那样,学习英文是为了利用它作为工具,以便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那就可以尽量读自己感觉强烈兴趣的英文书,不限于某种名著,从哪方面开始都可以。主要是要多读、多写、多听、多说;时间久了,自然会产生效果。 北京的后海这个季节游人如织。人称“胡同串子”的人力黄包车迎来了他们的丰收年,他们在错综复杂的小巷来去自如,谙熟每一个旮旯的看点,更了然高鼻梁绿眼睛们的心思。他们一边用流利的英文讲价,一边用饶舌的京腔向老外们搬弄京城名吃:爆肚、豆汁儿、疙瘩、芥末堆儿……这些发音在老外听来几乎没有区别的名目,让他们眼睛瞪得溜圆,彻底“晕菜”了。
昔日整肃庄严的王府繁华已经改换门庭,投其所好地散发出暧昧的小资气息。几乎所有沿街的房子都被割据,经过装修,变成了商店、酒吧、咖啡馆,侵略,还在向胡同深处蔓延。胡同深处,还有人家,他们的大门常关,回避着游客们好奇的眼光。沿街那些都是秀,是戏说,是眼球经济;只有他们才是皇城根下的主人,是正传,是家常日子。老宅子的木门朱漆斑驳,但门口的石狮子告诉你,连低调都是有来历的。
后海的小金丝胡同里,藏着杨宪益的家。“小金丝胡同儿”用京腔念出来,流露出一种对富贵的轻狎,在此之前,他的上一处居所名字更唬人,叫“百万庄”。对杨宪益来说,富贵只是个虚名罢了,推开门,是极素朴的——虽然他也曾出身王侯之家。
杨宪益的一天简单到几乎没有变化,他常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就是这么坐着,打发一个下午。他抽最便宜的烟卷,钟爱的酒已经被医生禁止,他鄙夷电视节目的无聊,而他的眼睛,也渐渐不能读书了。这个老人思路依然清晰,记忆力一流,智慧的头颅似乎将是他最后一个衰老的器官,但其他器官已力不从心,很难再给这个全身最卓越的器官提供乐趣。 富贵与杨宪益总有着擦身而过的缘分,作为天津中国银行行长唯一的公子,杨宪益从小就穿着袁世凯赠送的, 象征王公身份的清廷黄马褂。父亲去世以后,只有七八岁的他就须穿戴整齐,以父亲的名义出席董事会。但这一份丰厚的家产很快被两个叔叔的投机生意亏空,加上货币贬值和仆人的偷盗,到了1949年解放时,杨家的房产田地已经卖得罄尽,银行存款实际也化为乌有。
出生在民国4年(1915年)的杨宪益生肖属虎,母亲在生他之前得了一梦:梦见一只白虎跃入怀中。白虎星是凶星,但算命先生说,这个梦既是凶兆又是吉兆:这个男孩将是家中唯一的男丁,克父伤子,而他在经历重重磨难后,将会成就辉煌的事业。“我不知道自己一生的事业是否算得上辉煌,但是我确实是母亲唯一的男孩,而且我5岁时父亲就病逝了。在过去的70余年生涯中,我确实经历了重重磨难。所以,那位算命先生尽可以说他的推算大致不差。”
杨宪益的自传在意大利出版的时候,书名是《从富家少爷到党员同志》,题目里透露出的是基于财富与的个人命运;在大陆出版的中文版本是《漏船载酒忆当年》,是知识分子那种顾左右而言他的隐晦;到了笃信风水命理的人那里,书名就变成了直戳戳的《白虎星照命》。
杨宪益常说自己是不迷信白虎说的,但他并不忌讳谈这些,他在自传开头便把自己的出生与父亲的去世联系起来,认为这就是他的命运。这种矛盾的态度,揭示出他内心的隐痛。他唯一的儿子,因在“文革”中受牵连而精神分裂,最后用汽油自焚身亡,成为算命先生“白虎说”的又一佐证,这也成为后来他与戴乃迭之间最大的分歧。 中学毕业以后的杨宪益随师长和朋友一起前往英国牛津求学,彼时的牛津每年只接受一位亚裔学生,在得知杨宪益只用了5个月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就通过入学考试时,学校的官员认为他一定是侥幸过关,并坚持让他推迟一年入学。这位出手阔绰的中国少爷正好利用这一年时间游历了欧洲大陆,见识了赌场、妓院、夜总会、沙漠……喝遍了各种各样的小酒馆,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他生性不羁,以违规为荣,在学校里干尽调皮捣蛋的事情。
从幼年起杨宪益就不是一个用功读书的人,在牛津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出色,他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和社会活动之中,但他的文采和聪慧在牛津却有口皆碑。“因为我知道,即使考头等对于我也毫无意义,我是要回中国的。”出于好玩,他在牛津一口气把《离骚》按照英国18世纪的英雄双行体的格式翻译了出来。这一年,他24岁,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翻译,他在翻译中显示出来的磅礴才华和独立性,让英国人大吃一惊。这首译诗还作为经典,屹立在欧洲各大学的图书馆书架上。
杨宪益的《离骚》译作充满了嘲讽与夸张,他对《离骚》原作也并无尊敬之意。“我始终认为《离骚》是一首伪作,它的真正作者不是屈原,而是比他晚几个世纪的汉代淮南王刘安。”既然原作都是赝品,译作就更可以天马行空了。著名的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对杨宪益这首译作的评价是:“这部《离骚》的诗体译文,在精神上与原作的相似程度,正如一只巧克力制成的复活节蛋和一只鸡蛋卷之间的相似程度一样。”
“大卫是我和乃迭的好朋友,我们都觉得他说得很好玩。”1953年,杨宪益作为政协特邀委员,跟一群科学家、艺术家一起接受毛主席接见。“他(毛主席)身体已经发福,但看上去非常健康,他走过来,挨个和我们握手。周恩来跟在他身边,依次把我们向他介绍。”周恩来当时特别对毛主席说:这是一位翻译家,已经把《离骚》译成了英文。
“毛主席热爱中国古典诗歌,《离骚》正是毛主席最喜爱的作品之一。他伸出汗津津的手掌和我热烈地握了握说:‘你觉得《离骚》能够翻译吗,嗯?’‘主席,谅必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可以翻译的吧?’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主席的反应是微微一笑,欲言又止,颇有几分不以为然。“后来我想,毛主席显然不相信《离骚》这样的伟大诗篇能够翻译成其他语言,当然,他怀疑得有理……毛主席本人就写诗,他又不是不懂。”可惜再没有机会跟毛主席讨论这个问题。 在牛津毕业并取得荣誉学位以后,杨宪益迫不及待地回国了,留学7年,很多事情变了。去的时候,他是坐一等舱挥金如土的翩翩公子,回来时,他连路费都是靠变卖书籍和跟人借贷——他在天津的大家庭已经坐吃山空,沦为贫困了。不过,去的时候,他是单身,回来赚得美人归——戴乃迭陪在他的身边。
戴乃迭(Gladys Margaret Tayler)是杨宪益法国文学课上的同学,她出生在中国,父亲是一位传教士,曾经在燕京大学教书,并为中国的地方工会工作过。乃迭从小对中国怀着别样的情感,在她的印象中,伦敦是“灰蒙蒙”的,而北京是“五颜六色”的,有各种好吃的和好玩的东西。
可当她再次回到中国,这个家园已经充满了战乱和贫穷,物资匮乏,人民流离失所,许多知识分子跟他们一样,怀揣一张任教的聘书,身无长物,颠簸在深入内地的旅途上。
杨宪益在后方任教期间,结交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当时在复旦大学(校址重庆)任教的梁宗岱。两人诗酒逍遥,用法国诗歌和文学佐下大量的烈性酒。
“有一天晚上他上我家来,我有一整坛白酒,里面还浸泡着龙眼,这坛酒平时藏在我的床底下。凑巧的是,床底下还放着同样大小的一个坛子,里面盛满煤油……煤油颜色浅黄,和龙眼酒颜色相同。”当时电力供应不正常,常常停电,一次梁宗岱来访,杨宪益摸黑端起煤油坛子,给他倒上了满满一碗。
“他尝了尝说,我的酒似乎很有劲头,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把碗里的酒喝干了。”幸好梁宗岱没被毒死,第二天照样上杨家,照样健康而好色,爱追求年轻漂亮的女士,还因为绯闻,跟有漂亮太太的教务长大打出手,从桌子上打到桌子底下,就此丢了工作饭碗。
杨宪益欣赏的人,往往符合两个条件:爱酒,爱女人。他因此喜欢曹操。如果杨老先生说一个人“好玩”,那就是最高的评价。梁宗岱显然是一个好玩的性情中人,1970年代末,杨宪益跟同样经历过牢狱之灾的梁宗岱再次相见了,当时的梁宗岱已经完成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还从德文翻译了《浮士德》,正在对祖国的中医药发生浓厚的兴趣,他专门赠送给杨宪益一瓶自己特制的壮阳药水!
“一年以后,我听说他死了,不知道他是不是被自己配制的药水害死的。他和我一样都是性情中人,可惜的是,如今像他那样的学者和诗人已是凤毛麟角。” 早在入狱之前,杨宪益和戴乃迭已经遭受了很长时间的敌意。杨宪益翻译的一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是山东一位教授写的,这位教授效法苏联的《联史》,在文学史每一章结尾都整篇整段地引用毛主席的话。“我认为这种写法荒唐可笑,完全不符合国外读者的需要,于是我征得编辑同意,把语录统统删掉。结果这本书的篇幅还不到原来长度的一半。在审查时,他们发现了这一件事:居然敢删除毛主席语录!都震惊得目瞪口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在瞬间席卷全国,北京首当其冲,“大字报铺天盖地,所有的墙上都涂满红漆。短短几天时间,整座城市就变成一片‘红海洋’”。
杨宪益回忆中的“文革”,有着黑色幽默式的荒诞。他所在的外文局,造反派们批斗两名领导,除了敲锣打鼓和转圈游斗,还随处张贴大字报。“很显然,这两名领导人的主要罪状就是他们爱吃好东西。大字报上满载着他们早先吃过的美味佳肴的详细记录。这就好像外文局突然变成了一家大饭店,到处都张贴起用斗大的字书写的菜单。”
批斗的矛头很快从领导普及到了杨宪益这样的“专家”和“坏分子”。
——“三张饭桌摞在一起,一张上架着一张。他们颇为客气地帮我爬到最高处的那张桌子上,这时群众聚合在桌子周围,开始对我进行声讨,质问我为什么要反对毛主席,为什么要为赫鲁晓夫辩护……”
——“他们让我们低着头在台上站成一列,接着又让我们把胳膊往后伸,高高地举过我们低垂的头颅。……我胳膊的肌肉很灵活,有弹性,所以我能轻而易举地做出这种姿态。”
——“有一段时间,我被勒令打扫厕所……而我干得很好,把便盆上残存的陈年污垢统统刮掉,用清水冲干净。不久,我就因为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而受到人们夸奖。《中国文学》编辑部的厕所成了全外文局最清洁的厕所。”
杨宪益开始出现轻微的神经分裂征兆,他常有幻听,并产生迫害妄想。而戴乃迭所面临的是孤独与不信任,所有的同事都不再与这个金色头发的外国人说话,她走到哪里都碰到敌意的眼神,人们像躲避瘟疫一样地躲着她,有些激进的学生甚至当着她的面高呼“美帝国主义”!
戴乃迭所在单位的领导质问过她:你为什么不加入中国国籍?乃迭回应:“只有加入中国籍才叫爱中国吗?你是什么员?一点国际主义都没有!”
1968年4月,美籍犹太人爱泼斯坦和他的英国籍妻子被捕入狱。不到一个月,就轮到了杨宪益和他的英国妻子。杨被捕那天,夫妻俩正在家中相对无言,沉默地喝着白酒消愁。
杨宪益入狱时满身酒气,同狱的犯人以为他是因为喝酒闹事才被抓的,他吸着鼻子说:“你的酒气好闻极了,一定是高档货,多少钱一两的?”
杨宪益告诉他,他买的酒不是散称的,是论瓶的。离家的时候,他跟太太刚喝了一瓶的三分之二,酒瓶里还留着三分之一。这让同监的狱友垂涎不已。
杨宪益在狱友中很快赢得尊敬,与此同时,戴乃迭被关在另一所女子监狱里。他们最放心不下的是3个孩子,但监狱的同志告诉他们,孩子有人照顾。戴乃迭出狱后才知道:她的3个孩子,几年内没有一分钱生活来源,衣食无着,流落在农村。
郁达夫的侄女郁风跟戴乃迭同在半步桥监狱。郁风说,在狱中,这位可敬的英国女子也依然保持着文明和风度,她爱清洁,用牙刷把监狱的墙刷得干干净净,每天送牢饭的过来时,隔着一条走廊的郁风听见戴乃迭从来不忘记对狱卒说:谢谢。 在狱中杨宪益依然保持着对的敏感,1971年9月,林彪事件突然发生,但是监狱里的犯人们对外面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按照惯例,每年国庆节的那一天,准许犯人从收音机里收听天安门广场的庆祝广播,这一年,杨宪益注意到,林彪没有照常出来,以嘶哑的声音发表演说,甚至连名字都没有被提及。
他很快捕捉到了这一信号,并寻找到了佐证:党报《人民日报》上刊登的外国贺电,西哈努克亲王的贺电只发给毛主席和周总理两人,这是极不寻常的。“当时西哈努克亲王被认为是中国最亲近的朋友,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度过,如果林彪继续得宠,西哈努克绝不会犯一个如此严重的错误。”
杨宪益思索片刻,就拿起自己的“红宝书”,把第一页林彪写的前言撕掉了。
一周以后,看守走进牢房,要求大家把自己的“红宝书”统统交上来,当他拿到杨宪益的那本时,发现林彪的前言已经不见了。看守大惑不解,又翻看了一遍,还是找不到那篇前言。“他什么话都没有说,就把那本小红书扔还给我,而把其他所有犯人的书都带走了。”
这一举动使全体犯人都觉得很奇怪,杨宪益暗自得意,他告诉狱友,外面可能快要变天了。
1972年春天,看守突然带杨宪益到一个很大的房间,往他的脖子上挂了一块写有名字的纸板,他打开所有的灯,叫一名摄影师进来给杨拍照,照完相又把他送回牢房。
所有的犯人都一脸忧伤:看来杨宪益要被枪毙了。
但第二天,杨被带了出去,一位监狱的官员对他发表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谈话,大意是:你干过好事,也干过坏事;当初抓你是对的,放你也是对的;你在监狱住了4年,伙食费要从你的工资里扣取。说完这一切,他们宣布,杨宪益出狱了。 杨宪益出狱后不久,戴乃迭也被无罪释放了,在高压的年代里,这对异国夫妻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
早在杨戴两人结婚之前,双方的母亲就对这门婚事十分担忧,乃迭的母亲塞琳娜更是激烈反对,她甚至对女儿说:如果你们结婚,你们的婚姻持续不了4年,而你们将来的孩子会而死。
是诅咒还是谶语?杨宪益最疼爱的儿子杨烨,因为“文革”中受到父亲的牵连,逐渐神经分裂,在姨妈家中用汽油点火自焚。这成为一生恩爱的杨戴二人之间永恒的隔阂,戴乃迭始终认为杨宪益在儿子的叛逆期忙于,疏忽了孩子。乃迭忠于自己的选择:杨宪益和中国,从未后悔和动摇,无论战乱、流亡、贫困……直到儿子的死亡,她开始怀疑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内心深处,她更因为母亲当年的预言应验而深感挫败。
“文革”结束以后,杨宪益的生涯得到了延续,他的学术抱负也得以施展,在这段时间里,他除了跟乃迭继续翻译作品,还常有机会与友人聚会和旅行,写下了不少痛快淋漓的诗作。杨宪益自嘲是:“学成半瓶醋,诗打一缸油。”虽然不少诗歌是含讽的打油诗,但整体看来,这一段时间中,杨老先生的精神是愉快的:他在“百万庄”的寓所里,往来无白丁,经常来往的好朋友有廖冰兄、黄苗子、黄永玉、丁聪、新凤霞、郁风……除了相伴出游,他们在诗文书画上也互有酬答。
晚年的戴乃迭受困于老年痴呆症,杨宪益与她寸步不离,朋友们去看望她,她有时已认不出他们,但她一直微笑着,白色卷发松软地围着老太太泛红的脸。郁风就这样为她画了一幅肖像,他在画上题了两行字:金头发变银白了,可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
乃迭去世以后,这幅画就长伴杨宪益的案头。他作了一首诗悼念亡妻: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作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青春作伴多成鬼,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逝去了,陪他喝酒联诗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人说,杨宪益也许是中国最后一个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的知识分子了。他穿着已经洗出毛边的蓝灰色线衣,坐在沙发上,瘦骨嶙峋,寂静无声,看着窗外。这是小金丝胡同的下午,北京难得一见的晴朗阳光,从窗棂的东边移到了西边,杨宪益的一天,又要过去了。
摧毁剧情分集介绍
摧毁剧情分集介绍:
第1集
故事发生在1949年夏末秋初。一条罪恶的电文在夜空中游弋:“蓝烟计划”已经总裁批复,督导专员江豚将抵达雾都全权督办。雾都警备司令罗文昌接电后,令副司令徐子健立刻枪决在押的嫌疑犯。为人正直的徐子健劝姐夫不要滥杀无辜,罗文昌狡黠地表示正好借“蓝烟计划”铲除异己。
第2集
没等方梦凯和宋吉刚走出火车站,就撞上了一场激战。杜江南及行动队员头戴面具,与徐子健、钱耀祖率领的警备部队激烈交火,致使朱长官身负重伤。朱长官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
第3集
一心追求罗晴萱的钱耀祖听说她为救方梦凯四处奔走,对方梦凯更加怀恨在心。
第4集
宋吉刚主持的是新型空气净化剂的研制,需要安全、隐秘的地方建实验室,方梦凯想起父亲曾主持兴建的地下疏浚工程,那些地下防空洞应该适合搞实验。方敬斋坚决不同意,宋吉刚这才恍然大悟,其实完全不必去求方敬斋,“蓝烟计划”就能够执行,但他还需要把戏演下去。
第5集
罗文昌亲自上门对工程设计师魏明远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工程图,魏明远借故周旋。预感灾难降临,魏明远约老友方敬斋见面商议。凡是跟图纸有关的都招来了杀身之祸,方梦凯意识到自己被罗文昌盯住了很是后悔,想到父亲是这项工程的大股东就在暗中保护。
第6集
宋吉刚介绍自己的真实身份是保密局的少将副区长,任教大学只是伪装身份。方梦凯讥笑他更像是戏剧学院的教授,表演天赋无人可及。方梦凯决定将计就计进入国民党的阵营,查清事情的真相,同时保护家人的安全。
第7集
郊外老坛子酒坊是地下党的密点,老杨终于和特派员见了面。廖大江传达了上级针对“蓝烟计划”的“黎霞行动”,重点是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和人民群众的安全。现在的关键是“蓝烟计划”如何实施,只有抓住江豚才能获取。
第8集
方梦凯的大哥、雾都大学教授方梦凡是地下党的区委委员,被钱耀祖抓获了。方梦凡经受住了酷刑,但妻子玉秀遭受凌辱,他实在无法承受,在宋吉刚的威逼下招供了组织成员,罗文昌部署连夜对名单上的人实施抓捕。
第9集
老杨脱险之后,立刻着手排查叛徒。宋吉刚猜到会查内鬼,让罗文昌出面把方梦凡放了,罗文昌威逼方梦凡签了自首书,派人尾随其后。钱耀祖从梅林身上搜到五钻戒,如获至宝据为己有。一脸恐惧的梅林不等用刑就说出了实情。钱耀祖认为他是装可怜隐瞒真实面目。
第10集
罗文昌最恨给他戴绿帽子的人,欲将梅林和田雨双双沉江以示惩戒。徐子健和罗晴萱出面求情都不起作用。卢小婉与田雨亲如姐妹,闻讯送饭探望,田雨求卢小婉救救梅林,梅林却表示要与她生死与共。卢小婉感叹一个文弱书生居然对爱情如此忠贞,遂找到宋吉刚请他出面求情,宋吉刚表示除非卢小婉嫁给他,否则爱莫能助。
第11集
好姐妹田雨死了,好不容易怀上的孩子流产了,令卢小婉痛苦不已,说罗文昌是蛇蝎心肠,田雨的今天也许就是她的明天。
第12集
副官关鹏闻讯带着卫队赶去救人,董海妹已经叫安娜偷偷放走了方梦凯。罗晴萱与方梦凯再次约会,两人来到方梦凯当年奔赴抗战前线的分手处,回忆起了往事。
第13集
杜黑虎见董震山不肯传舵位,娶董海妹也无望,心生歹念,派心腹潘龙飞暗中除掉最大的威胁。董海妹打猎上山时,安娜掉入陷阱,自己也被黑衣人追杀,关键时刻被方梦凯搭救。杜黑虎煽动田三报仇加害方梦凯,半夜,田三跑到方梦凯住处准备下手,尾随而来的董海妹与他好一番打斗。
第14集
徐管家告知方敬斋他看到了蒙面人,样子很像方梦凯。方敬斋坚信儿子绝不会吃里扒外。董海妹到医院给父亲抓药,与方府佣人曲姨相遇,曲姨看着她面熟,一路跟踪到了董公馆。晚上,曲姨拿出了泛黄的照片,原来她就是陈天柱的妻子,董海妹就是她在大火中失散的女儿。
第15集
宋吉刚再次避开方梦凯带车外出,方梦凯见他回来后身上有伤,满脚泥泞,司机也不见了,怀疑出了车祸。
第16集
为了确保斩首行动成功,藏獒亲自到行动队制订了两套方案,没想到宋吉刚临时改变了行程,方梦凯只能尽量推延会议时间,他准备了丰盛的晚宴,军警首脑都醉成一瘫。宋吉刚也喝得面红耳赤,借查内鬼再次考验方梦凯,方梦凯则希望宋吉刚醉酒后,能推延返城的时间,两人各怀心思不醉不休。
第17集
调查虽然无果,但钱耀祖坚持锁定凶手是方梦凯,特务欲把方梦凯押上车,罗晴萱和董海妹跑来阻拦,方梦凯趁机在罗晴萱的手心快速点击摩斯密码。
第18集
方梦凯命悬一线之际,“江豚”发来指令,死者罪有应得,其他人等不予追究。罗文昌大惑不解,“江豚”不是死了吗。但有国防部的大印为证,他也不得不信。
第19集
廖大江被捕后只承认自己是小商贩,打死也不改口。钱耀祖建议让方梦凯审问廖大江,罗文昌认可这是一箭双雕的计谋。面对严峻考验的方梦凯彻夜未眠,想出了应对之策。
第20集
被枪决的人除了方梦凡都不是党员,甚至还有赶集的农民。老杨怀疑有诈,说明响尾蛇还在活动。命令杜江南、罗晴萱务必挖出危害性极大的鼹鼠。已经打入四川境内,罗文昌把兵力部署计划带回家审阅调整,罗晴萱几次窃取都未能得手。
第21集
宋吉刚死后,心灰意冷的卢小婉经常外出散心,罗文昌害怕卢小婉再给他戴绿帽子,派人跟踪监视。
第22集
机敏的卢小婉躲过了特务追捕,方梦凯化装成黄包车夫及时赶来,带她离开了险境,原来方梦凯买通了小报童给他通风报信。卢小婉几次落入虎口,都是方梦凯搭救才转危为安,她对方梦凯心存感激,让方梦凯与自己兄妹相称。
第23集
董海妹花重金买通了一个官员,终于摸清地下疏浚图的重要性。董震山认为袍哥在夹缝中求生存,要是能得到这张图就加重了生存的砝码,可以在国共两党之间左右逢源。
第24集
方梦凯得知父亲交出了比命还重要的图纸心生疑窦,那么高的墙平时打扫不到,镜框上怎么没有灰呢。一定是才放进去的假图,他告诉父亲图在命在。
第25集
内鬼不揪出来威胁太大。雨夜,罗晴萱潜入罗文昌的书房,打开保险柜找到了“响尾蛇资料”,看后大惊失色,赶紧下来。罗晴萱将方梦凯找到江边,严肃地告诉他方梦凡没有死,他就是出卖组织的叛徒。
第26集
运送炸药的船即将到达码头,罗文昌让钱耀祖布置好口袋,只等猎物上钩。方梦凯乔装打扮四处躲藏军警特务的追杀。傍晚,他正在路边摊吃饭,看见一辆辆军车开往江边码头,猛然想起今天是接炸药的日子,马上跟了过去。发现码头附近山林已经设伏,知道自己上当了。
第27集
江豚用信鸽发来新指令,又一批炸药已通过水路运送,两天后到达雾都。这是“国防部”为实施“蓝烟计划”调拨的最后一批炸药,容不得半点闪失,罗文昌命令钱耀祖亲自负责接运。
第28集
江豚命令将雾都的科技专家和文化名人集中关押,准备运送。老杨请方梦凯亲自出马寻找关押地点。方梦凯扮成算命先生化装侦察,果然发现专家被关押在慈云寺,但三面都有重兵把守,剩下的一面是悬崖,营救难度重重。
第29集
董海妹找到方梦凯表达愧疚之意,方梦凯相信她的人品,提醒她提防杜黑虎还请她收留卢小婉。钱耀祖在望江楼设宴款待杜黑虎拉他入伙,面授机宜,让他干掉董海妹扫清障碍。
第30集
安娜背着昏迷不醒的董海妹终于回到了家,董震山不禁悲喜交加,老泪纵横。董海妹一醒来就派马老七带人进山去找方梦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第31集
江豚又来密令,大限将至,命令罗文昌从方家的产业开刀,务必搞到疏浚图。方敬斋实在无力支撑,叫方梦瑶变卖工厂遣散工人。方府客厅桌上堆着白晃晃的大洋,方敬斋当着大伙的面,把家里的财产全都分了。
第32集
董曼华跑到哥哥家哭诉,方家被特务整惨了,日子没法过了。方敬斋被特务软禁在书房里,利用送饭的机会,他把一条画着梅花的披肩给女儿披上,天凉了,让她出门记得披上披肩,千万别弄丢了。
第33集
董曼华趁没人注意,她偷偷坐车回到方府,想找些名人字画做弥补。钱耀祖得到密报迅速赶来,以通匪罪逼供董曼华说出了方敬斋的藏身处。一番枪战后,钱耀祖带着军警冲进后院,只见方敬斋坐在院子中间的椅子上,面色稳如泰山。
第34集
徐子健将方梦瑶带回司令部按贵宾接待,方梦瑶不吃不喝。父亲遇难,姐姐被抓,深受打击的方梦凯高烧不退,昏迷中还叫骂自己害了全家。董海妹见他如此煎熬,心疼得泪水长流,请来关二爷为他诊治。曲姨受组织指派,寻机到董公馆做内应,近身照顾方梦凯。
第35集
江豚居然把密信送到罗文昌的书房,罗文昌惊叹其能耐之大。江豚命他立刻寻找疏浚图下落,再有差池革职入狱。罗文昌把目光盯在唯一的线索方梦瑶身上。
第36集
徐子健将方梦瑶留下的梅花披肩交给了方梦凯。董震山一直不答应组建反共救国军,钱耀祖砸了袍哥十几个堂口,还杀害了好几个兄弟。卢小婉给董震山送来了汤药,董震山向她讨教。卢小婉建议让杜黑虎接下舵位,再将董海妹嫁给他,大权不至旁落。
第37集
梅花枝曲曲弯弯的很像是隧道,方梦凯一有空就研究父亲留下来的梅花图和梅花披肩,但始终看不出端倪。罗晴萱猜测方敬斋担心一个人拿着不保险,图纸应合二为一。
第38集
国共双方都在寻找丢失的炸药。田老大带着方梦凯和罗晴萱来见田三,冤家路窄,田三拔刀就刺。看炸药的王五赌牌欠钱,被杜黑虎胁迫带着袍哥暗杀田三,方梦凯尾随开枪相救,也与田三解开了误会。
第39集
刽子手举起寒光闪闪的大刀,方梦凯面临砍头,关二爷和罗晴萱赶到,形势突变,躲在人群的卢小婉只得另想计谋。杜黑虎躲在暗处朝董海妹开枪,关二爷为救董海妹献出了生命。
第40集
方梦凯找到老杨要求营救罗晴萱,老杨已经派杜江南去侦察监狱的情况,让他先做好袍哥的工作。董海妹幡然悔悟,歃血结盟,改组袍哥组织,将各路袍哥拧成一股绳跟国民党对着干。
第41集
江豚对军队已经失去了信任,交通总队的张副总队长领受了搜集航空炸弹并实施爆炸的任务。
第42集
卢小婉在罗晴萱身上安了子母雷,董海妹和安娜双双开枪,击毙卢小婉。躲在人群中的钱耀祖朝董海妹开枪,罗晴萱猛地把董海妹推到一边,子弹打中了她的头部。雾都解放了,方梦凯告诉尚未恢复意识的罗晴萱:就算你一直不会说话,我也会一辈子陪着你。罗晴萱的手忽然动了动,一滴眼泪掉了下来。
轰动一时的河北“半仙命案”,最终处理结果如何?
最终处理结果如何?具体如下:
一,死者丈夫因为听信了所谓的“半仙”一番话,将自己的妻子用鞭子折磨四小时半后活活致死,很滑稽,但同时也很可悲,这是一个戏剧性的悲剧。最终,该丈夫被判刑12年,而那个所谓的“半仙”被判刑十三年。不得不说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科学社会,凡事应当要讲证据,讲科学,讲道理,而不是一味地听从那些鬼神论,对于那些神秘莫测的东西,我们可以不去相信,但我们不能不敬,但就因为所谓的“半仙”,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实在是令人惋惜。
二,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另一起案件,一男子因为听信算命先生的话,因为算命先生说同村的男子与自己命里相克,于是想方设法加害于对方,最后人去楼空,竹篮打水一场空,自己得了个牢狱之灾的下场。还是那句话,凡事要讲依据,我们应当相信科学,就算退一万步来讲也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不可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个世界许多东西都是相对立的,有信的人自然有不信的人,有黑就有白,不可能什么都是绝对的。这个案件就是因为犯罪嫌疑人过于迷信才导致这样的结果,最终家破人亡。
三,本案当中,男子的妻子因为生病,于是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寻医相助而是请求所谓的“半仙”,“半仙”称被害者为蛇妖附体,要将其魂魄打散才能治好妻子的“虚病”,犯罪嫌疑人深信不疑对妻子进行长达四小时半的鞭打。这属实真的是一个悲剧。但凡有点理智和判断力,我相信该男子也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所以相信科学并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说说而已。遇到这样的事如果第一时间寻医那可能结果大不相同。
综上所述!欢迎表态,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欢迎关注!
公孙策被称再世诸葛,包拯为何把公孙策推上虎头铡问斩?
公孙策足智多谋,是包拯身边充当左膀右臂的人物,他不仅非常博学,而且还医术高明,跟随包拯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还被世人称为再世诸葛。至于公孙策之所以被包拯推上断头台是因为他犯了包庇罪,他包庇身背重案的女儿,私自把江忆等人放了,被包拯以包庇罪用虎头铡处死。
据传说,在公孙策还没有出名以前,他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他的妻子贤惠漂亮,而他的女儿也是非常乖巧懂事。但是貌美的妻子被知府衙内看上并被侮辱,其妻子在受辱后选择上吊。妻子的悲惨遭遇让公孙策愤怒不已,他为妻子击鼓鸣冤,但是却遭到诬陷入狱,后来受人帮助侥幸逃脱,在衙役的一路围追堵截下,公孙策带着女儿跳下悬崖。
但是公孙策和女儿并没有死,皆被人救下。公孙策的女儿被江龙救下并且还被江龙收为义女。后来公孙策辗转流浪,遇到包拯后便跟随包拯破案救人。
再后来,包拯因为手上的一起案件让展昭抓捕江忆,而公孙策在此时发现江忆就是自己的女儿,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被抓,公孙策假装被女儿挟持,二人逃至破庙后相认。
但是此时,已经查明案件真想的包拯确定了真凶,并派遣展昭前去抓捕,展昭不负众望,成功抓拿了江龙和江忆等人。
公孙策因女儿与自己失散多年而心中有愧,不忍女儿被抓,便偷偷放走了江忆等人。包拯得知后大怒,虽然江忆最后回来自首,但是公孙策还是被包拯以包庇罪用虎头铡斩杀。
有牢狱之灾是不是真的会做牢
有牢狱之灾只是一种提示或暗示,要你最近小心被小人暗算,并不是一定会坐牢
如果答案对您有所帮助,请采纳,出现红色的勋章代表您对我答案的肯定^o^
我在网上为自己算命,没一个好的,还有什么牢狱之灾,我才14岁,好担心自己...
首先你不用担心你有没有牢狱之灾,就算有也是可以破解的,所以你现在完全没这个必要去担心。再者现在很多算命的很不人道,给你算出来又不给你化解的方法,措辞也不注意,这很容易引起人家的担忧,本来没病的,被他这么一说就真因为担忧而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