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讲八字,王德峰命理实例讲析

人生富贵穷通莫非命也出自哪里

您好!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德峰教授讲座有提到这个概念,大致意思就是:人的富贵贫穷难道不都是命运的安排吗?

学问与人生王德峰读后感

当我们来到大学,生命中就有了一段宝贵的时光叫大学生涯。比起漫长的人生道路,这四年很快就会过去,我们怎么来看待这四年的大学生涯?这本来不是一个问
题,我们都会很珍惜这段时光,但在今天,它却成了问题。因为今天,人们似乎把四年的大学生活看成是谋取好职业的途径和手段,大学俨然变成了一个职业培训
所。这样一种大学教学的功利主义倾向到处蔓延,以至于遗失了大学教育的初衷。
倘若我们来到大学是为了接受高等教育,那么,什么是高等教育?如
果高等教育仅仅提供应对未来工作的技能培训,仅仅是人们成为专业人才之前的预演和训练,那么大学就不需要了,我们需要的仅仅是职业培训所。在我看
来,"Universi
ty(大学)"是一个民族的科学共同体,一个民族的精神中心。这里有一批人,守护着民族的精神家园,担当着推动科学进步的使命。一句话,这里是追求真理的
地方。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在人生的青年阶段,能够有四年的时间来到这样一个追求真理的地方,应当是非常幸运的。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们可以有一段暂时
与现实社会的利益体系相脱离的平静时光。这一点在今天这个时代格外宝贵。我们应当拿这一段跟现实社会"脱节"的平静时光来做什么?来求学、问学、求真,来
追求真理。倘若人在知识领域中的一切活动都只是为了追求实际的利益,那么天下也就不会有学问和真理了。真理与公理无关,真理从来不是达到利益的手段和工
具,真理是人心灵本质上的需要。

人生理想与职业理想
“我们往往不得不在大学毕业之后暂时服从某种职业;服从这种职业是没
错的,因为这是谋生的需要,谋生总是第一位的事情。鲁迅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好:自由固然不是钱可以买到的,却往往会因为钱而被卖掉。问题在于,当我们终于可
以不需要为谋生而出卖自己的自由的时候,是否还能有理想,还能因为那理想再把自由赎回来。”
让我们来看看今天的中国社会吧。年轻人会看到许多成功者,他们也许会在富豪榜上留下名字。而我认为,按照当今社会的成功标准,许多成功者其实不一定有生命的幸福感。因此,我们讨论学问与人生的问题,其实关系到每一个年轻人的人生理想。

 我很想了解今天的年轻人是怎么看待人生理想的。大家可能会犯一个错误,不知不觉就混淆了两个概念:一个是职业理想,一个是人生理想,错把职业理想当成人
生理想。在古典时代,这两个概念经常可以重合:一个人实现了职业理想的同时,也就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比如,一辈子做医生的人,医生就是他的职业,在这个
职业中,他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个人生命的意义。一个人的职业理想能够跟人生理想重合,是一种幸运,将来还会由此衍生出敬业精神。但在今天,这种重合出现
的概率很小。之所以不能树立起敬业精神,就是因为我们从事的职业跟人生理想无关。当我们在比较目前的职业和将来更好的职业的时候,“更好”的标准是什么?
是外在的成功、某种社会地位的提高或者薪水的提高吗?有的人不断跳槽或者被“炒鱿鱼”,终无止日,每走一步,他都认为自己在前进,就这么度过了一生。我无
法想像在这样的一个生命历程中,生命的意义会有多大的光辉。我曾经遇见一位上海重点高中的应届毕业生。当我问他对自己将来的期望是什么时,他的回答是成为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当我问及这是否是他的人生理想时,他回答正是。我默然。
爱因斯坦的智慧让他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来
到世界上,不是希望能够得到什么,而是希望能够做到什么。我在少年时期就听说了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并一直以此激励自己。从希望自己能够做到什么这一点出
发,才可能树立起人生理想,人生理想和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没有关系,与我们能够做到什么才有关系。以爱因斯坦本人为例,像他这样一个人物,按照今天的标准可
能并不属于英雄或者成功的典范,他不是世界首富,给予他英雄地位的也不是他所拥有的资本的数量。在大学毕业以后,爱因斯坦去了专利局,做一个普通的工作人
员,这是他的职业。这个职业当然不是他的人生理想,继续思考物理学所面对的危机,实现一场物理学的革命来克服物理学的危机,这才是他的人生理想。他坚持了
这个理想,所以他能够在专利局工作的这段时间里继续他的科学探索。我相信,不管今天的时代跟以往的时代有多么不同,人生的基本真理是亘古不变的。大家既然
来到了大学,获得了追求真理、推动学问事业进步的机会,那么至少应当在大学四年的生涯中,追逐我刚才讲的那个意义上的人生理想,也就是真正发现自己能够做
到什么。我们往往不得不在大学毕业之后暂时服从某种职业;服从这种职业是没错的,因为这是谋生的需要,谋生总是第一位的事情。鲁迅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好:自
由固然不是钱可以买到的,却往往会因为钱而被卖掉。问题在于,当我们终于可以不需要为谋生而出卖自由的时候,是否还能有理想,还能因为那理想再把自由赎回
来。倘若根本没有人生理想,那么就永远不再可能把那个卖掉的自由赎回来了。

学术之精神是高等教育的灵魂
大家一定知道著名
的“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未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钱老问的并不是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市场经济舞台上的英雄。今天的高等教育究竟缺失了什
么?我认为是缺失了灵魂。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我认为是学术之精神。倘若学术不能和社会保持足够距离,反而沦落为社会一部分利益阶层、利益体系的博弈工
具的话,学术就不可能发展,甚至会发生变质。蔡元培先生做北大校长时,曾经提出“为学术而学术”的理念。许多人不理解,认为这是象牙塔里才会有的说法。其
实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学术不用为人类的进步而奋斗,但是学术能够为人类进步作贡献,或者为中华民族作贡献,前提就是与社会的利益体系保持足够的距离。学
术之独立,也就是蔡元培先生讲的“为学术而学术”的含义。
我们在大学四年当中就要养成这种学术之精神。不管每个人攻读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多么
紧密或者不够紧密,这并不重要。在大学里学习,并不仅仅为了培训谋职的能力,而是一种探索。哪怕大家对自己的专业很反感,从来没想到会喜欢上它,甚至是没
办法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我们还是要用四年的时间去研究它。因为研究这门科学,跟老师同学一起探讨该领域里最基本也是很困难的问题时,可以获得这一辈子以
后未必能获得的学术经历——体验学术冒险,解决现在所有人都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也许最后失败了,但是我们能够从中获得比结果本身多得多的东西。

 我一直强调,大学生活是丰富多的,有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可以谈恋爱,可能被偷自行车,会抱怨食堂伙食不好,还会渐渐感到囊中羞涩,买不起淮海路高档
商店里的任何一件豪华商品……这一切都没问题,关键是这四年的主题是什么?我想起当初我考入复旦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前校长谢希德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她一共讲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是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祝贺你们考入复旦;第二句话是从现在开始,每一个理科的学生,都要以实验室为家,每一个文科的学
生,都要以图书馆为家,珍惜这难得的三年的光阴;第三句话就是谢谢大家。如此简短的开学典礼演讲,我却铭记了一生。复旦的传统、复旦的精神是由一百多年的
历史,以及那么多把一生的光阴投入到复旦的学术研究中的老师积累起来的,大家汇聚在一起,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里就是“知识分子的圣所”。大家来到这里,
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有光环的文凭。如果能够这样看待问题,我们就要对当下时代的种种功利主义采取抵制和拒绝的态度。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终于获得了一种机
会,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以心静观宇宙,静观真际,可以对真际有理智的和同情的了解。真际就是真理的境界,要用心去静观,可以作为通往圣贤境界之门路。

学术精神与人生的关系
学问不仅是智力的成长和能力的提高,它同时是人生境界和生命信念的基础。在我看来,学问与人生之间的关系分七个不同方面。

 第一,学术的精神让我们能够真实地形成虚怀若谷的谦逊态度。只要投入过一段时间去探索生命真理,去求学问真,就一定会知道自己是多么无知。知识越多,就
会察觉到自己不知道的更多。所以从学术体验中形成起来的学术精神,让我们一生都能够保持虚怀若谷的谦逊态度。它不是礼貌,不是客气,而是真实的。我永远不
会自以为是,好像真理在握;我也许已经知道了很多东西,对学术的某一个领域做出过一点贡献,但我自知不知道的更多。这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在不做
学问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这样去思考问题,这是学者气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在大学四年里养成。
第二,学术精神让我们拥有了开放的头脑和善于倾
听不同意见的习惯。大家来到大学,跟老师同学一起研究这个学科领域里的重要问题,一定会有很多讨论。在这种讨论的场合,我们不仅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更要聆
听别人的见解,尤其是自己的观点遭到反对的时候,能否继续用心倾听?能否打开心扉接受不同的意见?不要认为自己获得的东西就是唯一正确的,很多时候可能只
是因为我们没有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已。所以,经过四年的学术探索和学术体验,我们应该形成一个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的开放的头脑。
第三,学
术精神让我们拥有了自我批判的勇气。一个人要自我批判是很难的,尤其是在成熟了,经历许多人和事之后,会慢慢地失去自我批评的能力。从这一点而言,我非常
佩服梁启超先生,他总是“以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总是在自我批判中前进。他本来追随康有为先生时,是推崇君主立宪制的,后来他接受了“共和”的观念。
“以今日之我批昨日之我”,是需要勇气的,这就是自我批判的勇气。在学术研究中,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会让我们受用的。哪怕将来不再从事学术研究,而是走
上社会实践岗位,在取得一些成绩以后,也千万别忘了,还是要保持这种自我批评的勇气。这是四年大学生活带来的一个重要收获。
第四,学术探索的
体验让我们总是能够把一个要处理的具体问题,放到学问的意义系统当中去,重新认识和评价它。有时候老百姓也会碰到我们研究的问题,但他们不会学术地去思
考,往往只是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发问:到底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摆脱困境?当然大家都有这个目标,但是理解问题的性质、来龙去脉,就需要把它放到学问的意义体系
中去思考。所以,在大学毕业前完成一篇学位论文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这就要求我们把学术问题放在一个意义的背景中去重新考量。有一个学问体系作为基础,把
问题放到一个更大的问题维度来思考,这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第五,我们永远不是就事论事地讨论一个问题,这是学术体验也是学术精神对我们将来人
生的一个重大意义:系统地谈论一件事情,把这件事情放在一个意义中去严谨地思考,这应该成为我们的习惯。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哪怕日后做的事情和大学里学的
专业没有什么关系。在面对要处理的现实事情时,我们仍旧保持这种思考习惯,这就是我们将来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有可能成为领导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看来,
商人和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根本区别。明朝的李梦阳有一句话说得好,“诗与商,异术而同心”,就是说他们做的事情不一样——“异术”,但“同心”;企业家也
是把做企业当做是完成一篇很大的论文,用学问来提炼和提升它的。
第六,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们

王德峰《今天为什么学国学》

王老师从当下现实出发,讲述了学习国学就必要知道什么是国学。
除了指出一般的国学是区别于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介绍革命的近代国学与当代国学外,王老师还道出国学这一名称在其时代背景中乃是行复古之实。
接下来王老师阐述了西学并非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道路,国学也是通达真理的。
王老师追溯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指出:一个民族往往是在痛苦之中领会真理的。
最后王老师回答了同学们关于怎么样学习国学的问题,建议学习国学要尽量看原典,看懂的标准是看了国学经典之内心中充满喜悦。另外王老师重申,我们学国学不是排斥西学,是以西学为限,而非以西学为师。
这些富有启发性的话语由“哲学王子”娓娓道出,让同学们受益非浅。

一个是“最牛愤青”,一个是“得道高人”,最受欢迎的两大教授都是谁...

“为人师表”说的是一名老师应该在人品学问方面做别人学习的榜样的意思。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应该做学生的学习榜样,不管是学识还是品格。在教师这个职业的准则中,就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等等。然而凡事总有例外,最近有两名教授因为特立独行的小癖好,而成为了“网红教授”,在网络上掀起了人们讨论的热潮。

既然能够成为话题人物,必然有他们的过人之处。在如今一个发展越来越快的社会中,关于教育的话题也是日渐增多。既然能够受到学生喜欢的老师,也一定是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深入的研究,知道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的。这两位“网红教授”个性鲜明,有着不同于寻常古板肃穆的老师的言行举止,在学生中拥有超高人气。这便是浙江大学的郑强教授,和复旦大学的王德峰教授。

这两位教授虽然有着说起来不太能称得上是‘为人师表’的小缺点,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学生对他们的热爱和拥戴。由此也可以看出,真正有才有能力有学识的老师,有的时候有点小缺点小怪癖也是可以被宽容的。毕竟孔子也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

爱爆粗口的郑强教授

郑强教授的讲座氛围浓厚,流光溢般的说辞和旁征博引的故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单单从他口若悬河的谈吐和感染力十足的演讲上来看,很容易让人认为他是一个教中文或者历史、哲学的教授。然而他却是一个十足的理科生,郑强教授是高分子材料专业出身的,有着多项专利奖项,在专业研究方面也有很多成就。

虽然光环很多,但他并没有将自己端得很高,而是和学生以兄弟相称,很多追捧他的学生都称他为“强哥”,私底下封他为“最牛愤青教授”。这不仅是因为他在授课期间有着丰富的感情,有时候甚至会爆两句粗口,还因为他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敢怒敢言敢作敢当的极具个性的学者。在科研教育工作中,他大刀阔斧地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使他曾任职校长的贵州大学从一个欠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校,成为了一所颇具实力的西部高校。

“强哥”用他极具魅力的人格指引着青年学生的成长,是个爱学生懂教育,善于沟通,平易近人,敢讲真话,敢做实事的校长和教授。在网络上,关于“强哥”的头衔也是一个接一个,身为“网红校长”的“强哥”用他特有的人格魅力俘获了一众学生的心,让他的学生能够在他激情澎湃的讲座上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接受人生教育。

喜欢上课抽烟的王德峰教授

第一次在网络上看到复旦大学哲学院王德峰教授的讲座时,相信你应该和我差不多的感觉。这位教授单手掐烟,在云雾缭绕中,口齿清晰条条是道的用五分钟的时间回顾了中国近代史一百多年的过往。听完这一段,便能让人觉得醍醐灌顶。然而紧接下一段,只见王教授又点燃了一支烟,迷上眼睛享受一番,又开始了下一段的讲解。这悠然自得指点江山,仿佛在与学生纵论天下的气势,让听课的人都会拜服他的学识渊博,更佩服他这自成一派的大家风范。

这位看起来有点“仙风道骨”的王德峰教授是复旦的副院长,主修哲学专业,主要教授哲学导论和艺术哲学这两门课。他在恢复高考后投考了复旦大学的哲学系,大学毕业后便被分配到上海译文出版社做了五年的编审工作,1989年又回到了复旦大学继续学习哲学,在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到现在。

在哲学专业方面,王德峰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本体论视域,有着多项研究成果。在教育上,他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将自己严谨扎实的学风体现在教学和研究中,使他的学生得到了学业和人生方面的指引。在复旦大学,学生们普遍认为必听的两门课之一,便是王德峰老师的哲学课。因为对学生也很是宽容仁爱,所以也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和爱戴。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都为他独到的见解、洋溢的热情和时不时的嬉笑谑语所吸引。有的学生将他上课的录音和视频发到了网上,又有更多的人对他简单几句便阐述出深奥道理的能力所拜服,一时间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讨论热潮,这才让王教授一度成为了“网络红人”。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从这两位独具一格的网红教授的行为看来,爱爆粗口的郑强教授是因为在讲座中有着极具凝聚力的感情,他爆两句粗口好像让他的讲说更具有人格魅力了,仿佛那只是他的一种高级的感情宣泄。而在课上抽烟的王德峰教授,吞云吐雾中指点江山的气势让人觉得他更像是在烟雾中随手一挥便是一个天下的“得道高人”,这让他们的一些小毛病在同学看来,都是可爱的小缺点。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这些小毛病小癖好是值得表扬的,只是说明,他们这种在各自领域都是佼佼者,在很多学生心中都是具有实力的硬核教授,在全国都拥有很多忠实拥趸的“网红”,这些小缺点小毛病也是可以被忽略的,古人曾说过一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是这个意思。

因为他们有实力,有内涵,在思想言论上面都有着足以教导指引人的能力,那么这些自身的癖好也是举重若轻的。因为听他们课程的学生,更在意的是他们的学识和能力,而不是这些细枝末节。我们不能以一些小的缺点就否定别人的能力,当然也不能因为有能力便忽略这些细小的缺点。

如同开头说的一般,“为人师表”四个字,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准则,虽然说这些小毛病可以被宽容,但作为一名教师,最好还是不要在学生面前有过多不合适的行为,更不要说那些原本就没什么实力,还跟这两位网红教授学习并将这种小毛病放大的人,才叫真正的贻笑大方。

批八字算命的准确性到底有多高?

通过八字算命的准确性不太高,因为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八字算命能信吗?

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也是在发展的,玄学,只能是说,信则有,不信则无,毕竟许多事情无法解释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