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旭前世的真实身份,金牛座知道有人喜欢自己

陈晓旭的前世今生逝世9年,为何身边人绝口不提?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红楼梦”,一千人眼中却只有一个林黛玉,那就是陈晓旭。

不知不觉,87版《红楼梦》林黛玉的饰演者陈晓旭已经逝去9年。但那些留在心灵最深处的情感,一经触碰,就会痛得刻骨铭心。

《鞍山日报》新媒体部主任雷玲曾多次采访过陈晓旭,还送过陈晓旭最后一程。她说,尽管陈晓旭没有魂归故土,老一辈鞍山人还是对她津津乐道,评价“她是鞍山的骄傲”。而一些更亲近的人,则绝口不提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似乎是彼此的默契。

陈晓旭诞生于鞍山的一个文艺家庭,父母都在鞍山京剧团任职。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热播,陈晓旭饰演“林妹妹”一角,虏获了亿万观众的心。20年之后,87版《红楼梦》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难以逾越的经典,而陈晓旭却接连遭遇生病、出家、逝世,和林妹妹一样香消玉殒。

雷玲也是鞍山人,1999年第一次采访陈晓旭。因为家乡人和媒体人的双重身份,多年来,她和陈晓旭始终保持联系,结下不解之缘。2007年,陈晓旭在深圳病逝,雷玲第一时间飞赴深圳,赶去送她最后一程。

今年是曹雪芹诞辰300周年,如果陈晓旭还在世,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雷玲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她忽而恍惚:“晓旭都走了9年?时间过得真快。”

最初的模样:

敏感、多思、不谙世故

1999年,雷玲毕业后参加工作,恰逢报社开创新栏目“天南海北鞍山人”,她的任务是采访林黛玉。彼时,陈晓旭已从台前转至幕后,弃演从商创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

雷玲在陈晓旭的办公室里,目睹了此前只能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林黛玉”。“刚一落座,我忍不住告诉陈晓旭,‘我好喜欢你啊’。她看上去似乎挺高兴,但还是反问道‘你是不是特别喜欢林黛玉啊’。你看,这和敏感、爱使小性子的林黛玉一模一样!”

有人认为陈晓旭不谙人情世故,而在多次与其打交道的雷玲看来,“喜怒不形于色,待人总是淡淡的”,这就是陈晓旭天生的一种性格,但她是个善良的人。


私底下聊天,她会知无不言,但不是特别健谈。和雷玲初次见面的那年,陈晓旭的人生正经历几件大事。

一方面,她在商界风生水起,广告公司代理了一系列中国著名品牌,她创建的文化公司开始涉足传媒和影视业;另一方面,她苦恼于“林妹妹”的烙印,无处安放内心。

她以商界精英的形象示人,还将这种困惑道与雷玲:“出演林黛玉只是我人生很小的部分,其实我还能胜任更多的角色和身份,只是林妹妹的形象太根深蒂固,大家不给我机会。”

最后的送别:

邓婕哭得几近昏厥

2007年2月23日,陈晓旭在长春百国兴隆寺出家,法号妙真。

2007年5月13日,陈晓旭在深圳病逝,年仅41岁。噩耗传来,雷玲代表家乡媒体赶往深圳悼念。从鞍山驱车奔赴沈阳的路上,突然黑云压城,雷雨交加,似乎老天也在如泣如诉。

在沈阳机场候机飞北京的时候,同事劝阻,天气太恶劣,不如晚些时候再出发。她瞄到赵薇也在候机,豪爽婉拒:赵薇都不怕,我也不怕。


次日,雷玲在北京乘坐最早到深圳的航班,因为陈晓旭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上午11点。不巧,飞机晚点,走出机场已经11点多了。好在殡仪馆距离机场不远,她打车赶到殡仪馆,前脚迈进去,哀乐恰好奏响。“你说这是不是缘分?晓旭在等着我呢。”

红楼剧组的演员悉数到场,邓婕哭得特别难过,几近昏厥。雷玲搀扶着邓婕走出大厅。“绛珠仙子”终归羽化西去,引得世人唏嘘不已。

最深的思念:

绝口不提这个“神仙似的妹妹”

其实,小时候的陈晓旭并不只是多愁善感。她15岁进入鞍山市话剧团时,正是活泼淘气的年纪。雷玲曾听陈晓旭原来的同事说起,她偶尔喜欢搞恶作剧,出鬼主意捉弄同事,也有古灵精怪的一面。

尽管葬在北京,没有魂归故土,但老一辈鞍山人还是对陈晓旭津津乐道,评价“她是鞍山的骄傲”。一些更亲近的人,则绝口不提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似乎是彼此的默契。

第4页/(共5页)


前夫毕彦君,是聊起陈晓旭时绕不开的话题。他是“伯乐”,是兄长,是曾经的爱人。他带来央视筹拍《红楼梦》的消息,激将晓旭写信自荐。后来,两人因生活琐事产生罅隙离婚后,分别组织家庭。雷玲和毕彦君是很好的朋友,只是再聚会聊天,谁都不提陈晓旭。

晓旭去世之后,她的父母从北京回到鞍山,在雷玲单位附近的小区购置一处房产,每年夏天回来居住。雷玲的一个亲戚也住在该小区,她还听说,老两口过着简单的生活,常和邻居打牌、聊天。大家都心照不宣,没人再提陈晓旭。

曹雪芹这样描述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陈晓旭与87版红楼梦不解之缘:为什么说世上再无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又到五月花开时,花下不见葬花人。或许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林黛玉葬花可以把忧伤演绎的那么美了。2007年05月13日,陈晓旭去世,剧迷感叹“天堂有了陈晓旭,世间再无林黛玉!”陈晓旭与87版《红楼梦》不解之缘到底有多深?为什么说世上再无林黛玉?关于陈晓旭版的林黛玉,那些美到极致的经典瞬间,你还记得吗?

人们常说红颜薄命,说到最薄命的红颜,从古到今,第一名应该非林黛玉莫属了。而说到林黛玉的影视版本,陈晓旭版的无疑成为了永恒的经典,人们说陈晓旭之后,”世间再无林黛玉“,到底是不是过誉呢?看完了下面这些陈晓旭版林黛玉在87版《红楼梦》的经典瞬间,你或许就会明白这句话的深意了。


陈晓旭87版《红楼梦》林黛玉出场——“这个妹妹我见过的!”

说到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出场,可谓是精,其实当时曹雪芹在小说当中的笔墨也,没有太多的去写林黛玉的长相,直到贾宝玉出场之后,才通过贾宝玉之口点出了黛玉的美貌。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至今看到这句话,都会感叹曹雪芹他老人家对于人物外貌描写的手法简直是绝了!看似轻描淡写,不施粉黛,实则绵里藏针,韵味无穷,有动有静,有虚有实,简直是无敌了。

而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一出场就惊为天人,不论是气质还是样貌,陈晓旭和林黛玉都是那样的契合,一出场,就对了——她就是林黛玉了。


陈晓旭87版《红楼梦》林黛玉的眼泪——有多少泪珠儿,春流到冬秋流到夏

想到林黛玉,最具标志性的应该就是她那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似乎总有流不完的泪,总有诉不完的情。而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将黛玉这个角色天生而来的那一种忧桑的气质演绎到了极致。

曾经有网友盘点《红楼梦》中林黛玉一共哭过多少次,相信应该没有一部剧当中的女演员可以和黛玉的哭戏相媲美了。到底黛玉为什么哭?是因为太矫情吗?

其实,眼泪对于黛玉来说是一种命运的象征,在小说中黛玉的前世是三生石畔的一株仙草,曾经受过神瑛侍者的灌溉恩惠,所以今生只能用眼泪来还他的恩惠了。这是对于黛玉为什么哭的比较具有神奇色的一种解释。另外,从医学角度分析,应该是因为林黛玉的病,生性敏感,容易想的多,小性子,爱哭。

在《红楼梦》剧中黛玉哪些经典的哭戏场景描写有很多,我们来看一下很经典的几个画面。

第一回哭:抛父进京都,洒泪拜别了自己的父亲林如海。

从这里开始,黛玉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寄人篱下的生活就开启了。

第二回哭:宝玉摔了玉之后黛玉一边“淌眼抹泪”。

相信这也是林黛玉进贾府之后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外人,作为贾母的外甥女,虽然是亲外甥女,但是毕竟不是嫡亲的。

生气的哭:林黛玉是很娇气的,用现代流行的话说就是典型的小公举,比如因为宝玉把自己的荷包丢了,所以黛玉生气,“声咽气堵,又汪汪滚下泪来……”

或许,能和黛玉一样可以随便生气,而且生气都那么美的女子,应该没有几个。


最华丽的哭:黛玉葬花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葬花的经典场面上演。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首葬花诗,是黛玉对于自己悲剧人生最深沉的一种思考,也是最无情的揭露。作为一个外来者,黛玉不论何时都是一个外来者,而在封建时代,黛玉的觉醒更多的是让人无奈。

个人觉得,黛玉葬花时候的哭不是一种矫情的哭,更是一种华丽的哭,是一种对于自己人生无比壮丽的一种注解。

最揪心的哭: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描写林黛玉之死,案上红灯,窗前皓月,黛玉焚稿然后含恨离世,自己凄美的一生也结束。在87版《红楼梦》剧中,这一段有非常精的演绎,陈晓旭这一段演的可以说是天人合一,无可挑剔。

87版《红楼梦》黛玉之死与陈晓旭的前世今生——世间再无林黛玉

或许,人们之所以说“世间再无林黛玉”更多的是对陈晓旭的一种怀念,陈晓旭和林黛玉结局的惊人相似也让现实当中的她披上了无比神秘的色,在某一瞬间,你会觉得,黛玉就是陈晓旭,这是一种艺术的成功,也是一种宿命的悲剧性。

陈晓旭1984年参演《红楼梦》饰演林黛玉一角,黛玉结局香消玉殒,曾经让无数人遗憾,而陈晓旭也将黛玉未完的故事续写进了自己的人生,从生病、出家、到去世,陈晓旭41岁的人生,一颦一笑,似乎都写满了传奇和眼泪。

“天堂有了陈晓旭,世间再无林黛玉……”这或许是对演员陈晓旭演技最好的赞美,也是无数影迷对于陈晓旭最深沉的爱的表达。

陈晓旭与87版《红楼梦》不解之缘,为什么说世上再无林黛玉?无需赘述。2007年05月13日,陈晓旭永远的离开了,不论是《红楼梦》里的经典还是戏外的传奇,能够用一生诠释好一个角色的,或许非陈晓旭莫属。作为一位红楼迷,爱上红楼,遇见林黛玉,或许就是今生最美好的幸运。


被林黛玉“困”住的陈晓旭,放弃治疗后出家,留下过亿财产,背后有何隐情...

在中国电视史上,有一部被称为“无可逾越的”经典,那就是87版《红楼梦》!在《红楼梦》里,有一位让人魂牵梦萦的人物,那就是林黛玉!在众多扮演林黛玉的演员中,有一位演员塑造的林黛玉形象格外成功,至今无可超越,她就是陈晓旭!

陈晓旭的早年经历

陈晓旭出生于辽宁鞍山,她从小就受父母的艺术熏陶,父亲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毕业后到了京剧团当导演,母亲也是一名舞蹈老师,父母都是从事艺术方面,所以陈晓旭从小就对艺术感兴趣,父亲相认她继承自己的事业,可是陈晓旭并不喜欢京剧,一心想学好芭蕾,但是在参加考试的时候成绩不合格,她就放弃了。

后来因为父亲在话剧团的关系,陈晓旭被调到话剧团工作,担任报幕员的职业,他也苦练基本功,后来在话剧舞台上担任了几次配角,但一直成绩不大,观众对她也没有什么印象,后来她参演了第一部电视剧,从此正式进入影视圈,后来《红楼梦》在选演员的时候,她鼓起勇气投了一封自荐信,面试成功后成为林黛玉的扮演者。

陈晓旭把林黛玉演活了

当时导演王扶林手边收到的报名信件源源不绝,但是陈晓旭的信件却让他印象颇深,信中的内容不卑不亢,文采风扬,附上的照片也让王扶林眼前一亮,这样的姿态和风骨,真的和林黛玉如出一辙,这也让王扶林最终选择让陈晓旭来试镜。

只是林黛玉这个角色是太多人心中的白月光,陈晓旭在饰演之初内心也担负了不小的压力,她发誓一定要让这个角色诠释到最佳,要让这个才情俱佳,心思敏感的角色跃然于屏幕上。

在拍摄的过程中,陈晓旭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剧中的抚琴场景,她坚决拒绝使用替身,自己从零开始去突击古琴,到最后,陈晓旭硬是把一曲悠扬婉转的演奏的行云流水,在拍摄过程中,她是入戏最深的那一个,很多台词和神情都是自然流畅的由心而发,不带任何表演痕迹,她早就和林黛玉合二为一,灵魂相通。

陈晓旭的感情经历

自从出演林黛玉后,陈晓旭的演艺生涯就一直平平淡淡,最后,她决定下海经商。1991年至1996年,陈晓旭通过自己的打拼,在北京创立了一家广告公司和文化发展公司,并且自己担任和总经理。

陈晓旭一共有过两段婚姻,第一任丈夫毕彦君可以说是她的青梅竹马,两人年少时就认识,后来在拍完《红楼梦》后,两人喜结连理,不过最终,两人还是因为性格不合而选择了离婚。

1991年,陈晓旭在拍戏过程中,与第二任丈夫郝彤相识相恋,随后成为夫妻。关于她的感情生活,陈晓旭显得十分低调。

放弃治疗选择出家,留下上亿家产

2007年,陈晓旭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就在家人劝她就医治疗时,她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那就是放弃上亿家产,选择剃度出家,陈晓旭和父亲说,自己走的时候想完美一点,不想化疗,也不想手术,就迎接死亡了,父亲知道她的想法后再也没有劝过。

在同年2月,举行了剃度仪式,正式出家,发号妙真,不过仅仅三个月后,她就因病去世了。陈晓旭以佛门弟子的身份,过完了她的今世,平静地往生极乐。许多人会把陈晓旭落发出家跟她的病情联系在一起,其实她早在1999年时便有心向佛。

但如果不是因为发现了病情,人生时日无多,陈晓旭这个决定不会来得那么仓促。出嫁前,陈晓旭已经把财产分为三份,一部分交给家人,一部分用于佛教,另有一部分用于慈善事业。

陈晓旭的资料给我一下吧。

全名:陈晓旭 地区:中国大陆[1] 职业:演员、广告人 生日:1965-10-29 陈晓旭演绎林妹妹成佳话
忌日:2007-05-13 民族:汉 籍贯:辽宁省鞍山市 :佛教 性格:内敛诚恳、个性鲜明 最大的心愿:和父母一起生活 演艺参演作品:话剧《聂小倩》中饰聂小倩,《畸形人》中饰孙小青,《好伙伴之歌》中饰微微,《白毛女》饰喜儿、在82年电视剧《家风》饰刘大妹,87版《红楼梦》中饰林黛玉,87年《家春秋》中饰梅表姐,90年《黑葡萄》中饰细妹,另参加过《残酷的童话》的演出。曾拍摄广告:梦酒。担任制片人的作品:电视剧《红衣坊》。 曾就读学校: 鞍山市铁东区胜利小学、鞍山市铁东区第十五中学 永远的林妹妹
曾从商公司名:北京世邦联合广告有限公司
事业简历
年轻时候的陈晓旭
1980年进入鞍山市话剧团; 1984-1987年进入中央电视台《红楼梦》剧组,饰演林黛玉 1988年 进入上海电视台《家春秋》剧组,饰演梅表姐; 1989-1991年成为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演员 1991-1993年加盟长城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创建制作总部并任制作总部经理; 1993-1996年任长城国际广告公司副总经理兼制作总部经理; 1996年至今创建北京世邦广告有限公司并任; 1998年至今创建北京世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任董事、总经理; 2001年以北京世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名义与达式常合作,拍摄四集电视剧《了凡四训》,以弘扬道德经典; 2004年在“中国广告风云榜”评比中,被评为“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 2005年被《世界经理人》周刊社授予“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荣誉称号。 2006年央视开年大戏《红衣坊》制片人。
编辑本段演员
陈晓旭
毛遂自荐一举成名 1983年,《红楼梦》剧组开始选演员。18岁的陈晓旭听到这个消息后,在朋友的鼓励下,给剧组寄去了一张照片,照片背面抄着14岁时自己发表的诗《柳絮》,要求饰演林黛玉。接到试镜的通知,她请了三天病假,偷偷地跑到北京参加面试。一年之后1984年她接到通知参加《红楼梦》剧组的演员第一期培训班,3个月的培训结束后,她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选定为林黛玉的扮演者。在《红楼梦》剧组里一待就是三年,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她把林黛玉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共主演了两部戏的名演员 陈晓旭一共主要演了两部戏,即《红楼梦》和《家春秋》。
编辑本段经商
陈晓旭
陈晓旭于1996年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世邦广告公司,任。那年她32岁。陈晓旭说闯入广告界只是个偶然,说白了是为了生存。 陈晓旭的创业资金是买股票赚来的。那时中国的股市也是刚刚起步,她拿演出积攒的两三万块钱跟着别人买原始股,没想到股票翻了好几倍,她成了“先富起来的人”。 创业9年之后,世邦已发展成包括广告、文化和商贸三家公司的一个品牌企业。 经过15年的发展,她所领导的北京世邦,已成为一家年营业额近2亿元的4A广告公司。1999年~2003年,世邦连续4年获得中央电视台优秀广告代理公司称号,2004年获得中国生产力学会颁布的“中国十佳诚信广告机构”和“中国十大策划专家”称号,中国广告协会“广告人中国案例”品牌策划金奖。而她也被评为“2005~2006年度中国十大最具风采女性广告人”、“中国2005年度经济风云人物”、“2004~2005年度中国5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
编辑本段出家
出家大事
2007年2月23日,陈晓旭在长春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 2007年2月26日,陈晓旭公司财务人员透露,陈晓旭出家前已把财产分为三份。一部分交给家人,一部分用于佛教,另有一部分将用于慈善事业 2007年3月8日,陈晓旭的丈夫郝彤也在深圳某佛门精舍秘密完成了剃度仪式 2007年5月13日晚在深圳去世。 2007年5月17日上午在深圳火化。 2008年5月13日在北京天寿园塑像揭幕暨骨灰安放。
出家原因
对于为何走向学佛之路,在接受的一次采访中,陈晓旭坦言,她曾很专注于财富的积累,但之后发现物欲的增长并没有给她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1999年,她偶然在朋友的车上听到净空讲解的《无量寿经》的录音带,遂衍生了学佛的念头。两个月后,她前往新加坡找到净空,遂皈依佛门,从此踏上了学佛的道路。
出家初衷:投身多元文化教育
陈晓旭落发几天后,陈晓旭的丈夫郝彤也将在深圳一家完成剃度出家的仪式。周岭说:“晓旭这个决定其实酝酿已久,1999年她已跟随净空皈依佛门,潜心研习佛经。陈晓旭的全家人,包括父母和丈夫都是佛教徒,因此她这次剃发出家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仪式前我反复询问她想清楚了没有,她告诉我这次出家的主要目的,是致力于多元文化的教育工作,成为佛家经典多元文化的义务教育工作者。”
编辑本段媒体评价
作家、著名文艺评论家殷谦:皈依佛门净地,不为世俗玷污,这是得天意而顺其自然;一朝出家入道,四大皆空,对于她缘何要一心向佛,这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是大智慧,其中玄之又玄,不是人用语言能表达清楚的,所以不必再去旁求博考;此一时彼一时,昔日的陈晓旭已经不再是今日的妙真,既然已岂悟修行,超凡出世成为佛的弟子,那么我们这些浊骨凡胎就不可说,也不能说了。(广州日报)
编辑本段人生花絮
名字的暗示
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
据陈晓旭讲,当年她的母亲在十月怀胎时,曾梦到一位白发老人对她说:“你会得一个女儿,你要给她起名‘棻’”。因为“棻”字在字典里查不到,母亲便给清晨出生的她起了“晓旭”这个名字。陈晓旭长大后听母亲说起此事,便找来各种版本的字典查这个字,最后终于在《辞海》里查到了,是香木的名字。
感情波折
陈晓旭的第一段姻缘开始于她在鞍山话剧团工作期间,丈夫是后来在《大宅门》中饰演白家二爷的毕彦君,正是他把她送进了“红楼”。红楼一梦醒来,两个漂泊在北京的年轻人摩擦越来越多,最终只好心平气和地结束婚姻。后来,陈晓旭认识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生郝彤。
商海奇迹
1990年底,陈晓旭的男友郝彤得知长城广告公司要对外承包,就与她一起承包。陈晓旭懵懂地跟着郝彤去与长城公司洽谈,结果对方一眼认准了她:“委托法人只能是一个,我们不了解别人,但是了解林黛玉。”经过多年打拼,“北京世邦”已成为一家年营业额近两亿元的4A广告公司。
皈依佛门
1999年,她偶然在朋友的车上听到净空讲解的《无量寿经》录音带。2007年2月23日,陈晓旭终于剃度出家。 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她已经获知自己罹患乳腺癌,所以看破红尘,决心投入佛门,专心从事慈善事业,为后人点亮一盏明灯。
学佛最深刻的心得和感悟
2007年1月 陈晓旭居士与云南沾益大觉寺演志有一次精对话其中有一段最能体现学佛最深刻的心得和感悟。 演志:能分享你学佛最深刻的心得和感悟吗? 陈晓旭:初学时认为,学佛是要让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后来发现一沙一滴,一草一木,原本皆不平凡。阳光、空气、宇宙万物之所以长久广大,在于它们始终的给予,而不索取。人类需要重新学习:爱自然、爱众生、爱一切。互相关爱、共存共荣是自然的法则,是无上的正道。
最后旅程
陈晓旭
2007年2月23日,陈晓旭在吉林省长春市的百国兴隆寺剃度,皈依佛门,法号妙真,立志弘扬佛法,表示要“做一名多元文化的义务教育工作者”。 2月26日,隐遁空门不久的陈晓旭被媒体爆出其是因身患重症才出家。而据陈晓旭公司财务人员透露,陈晓旭出家前已把财产分为三份,一部分交给家人,一部分用于佛教,另有一部分将用于慈善事业。 3月1日下午,陈晓旭通过网络就其出家之事发表声明称自己在“不惑之年终于走出了人生最重要、最正确的一步”。在声明中,陈晓旭否认自己出家的原因是患乳腺癌。同日,陈晓旭从长春飞往深圳,首次被目击病重,出门行动靠轮椅。 3月8日,陈晓旭的丈夫郝彤也在深圳秘密完成了剃度仪式。郝彤的法号叫开诚,和陈晓旭的法号妙真组成“妙开真诚”之意。郝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二人的关系不再是夫妻,而是同修。 5月16日凌晨3时左右,网友“棉被人”称陈晓旭因乳腺癌已去世。16日晚10时,陈晓旭鞍山老家亲人证实陈晓旭离开人世。 2007年5月13日晚7时,“林黛玉”陈晓旭因乳腺癌在深圳病逝。5月18日中午深圳殡仪馆举行了她的遗体告别和火化仪式。“绛珠仙子”终归羽化西去,引得世人唏嘘不已。
一语成谶
伤心一曲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宝黛斗嘴,有这么一段:黛玉道,“我死了呢?”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扮演林妹妹的陈晓旭,似乎也承接了《红楼梦》的宿命,在春残花落前,便先一步抛下了红尘,一人完结宝黛两人的命运。 5月13日晚上,红楼梦中人林妹妹陈晓旭因病辞世,享年42岁。在此之前的2007年2月23日,陈晓旭抛下亿万身家,在长春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
她的林黛玉
1985到1987年,陈晓旭在大观园中做了3年的林妹妹。“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在竞争角色时,陈晓旭只选择做黛玉,绝不肯迁就尝试其它角色。 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
“我能够在上万名竞争者中得到林黛玉的角色,也是因果缘分。十几岁时,我就开始理解她、感受她,还把她的诗抄写在日记上。如果追溯到前世,也许会更奇妙,说不定我们就是一个人呢。”陈晓旭在日记中写道。 在封闭环境的训练里,在刻意接近和潜移默化中,演员陈晓旭身上的林黛玉性格被逐步强化。20年后,不复当年“弱柳扶风”的陈晓旭,仍然最怀念青春岁月中的“本我”实现:“从头到尾她保持了自己的真情,没有被污染,从来没有因为任何一种世间的贪欲或者想得到的东西,来改变自己的真心本性”。
红尘中的爱恋
“放弃演戏,一是我觉得自己在表演上不如别人有天赋;二是由于起点太高,我之后就没有再遇上什么合适的戏了。”作别《红楼梦》一年后,陈晓旭接拍了上海电视台《家春秋》,但梅表姐的角色没有脱离林黛玉的窠臼。陈晓旭随后独自漂泊北京,她成了最早的北漂族。
漂泊的几年,情感也一样飘忽。
在《红楼梦》拍摄结束前,陈晓旭和多年的男友,也是在鞍山话剧团工作期间的同事毕彦君,领取了结婚证书。但领证似乎是为了给这段感情的一个交代,婚姻并没有挽救陈晓旭的初恋,生活小事摩擦和漂泊异地的艰辛,终于打破了曾经的美好。 北影学生的郝彤出现在她的生活中。身高一米八三,帅气阳光的郝彤因拍摄毕业作品相识陈晓旭,随后一路追求和跟随着“姐姐”陈晓旭,直到结婚,直至双双抛下亿万家产,遁入空门。 《红楼梦》剧组
成功的世俗人生 “《红楼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发现了精的大千世界,却又向我关上了一扇门,使我不能继续演艺事业。为此,我只能重新开辟一条路,却意外地发现它通向更美丽的远方。” 1992年陈晓旭和男友郝彤误打误撞进了广告圈,加盟长城国际广告有限公司,不料就此成就了一番事业。凭借名人效应以及进入广告圈的时间优势,陈在1996年创建北京世邦广告有限公司并任。据了解,在过去十年,业绩每年以20%~30%递增,也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中国优秀广告公司之一。陈晓旭本人也在2005年被评为中国年度经济风云人物,同时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风采女性广告人、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等。其资产达到了两亿多人民币。 “一个人一辈子,性格都不肯改变,固守这种性格,实际上也是一种愚蠢。”真正走出林黛玉后,陈晓旭的事业达到了巅峰,获得了世俗人生的成功。 但人生却又在高潮中遽然急转而下。
小性子误了病情
“生活中的晓旭是一个很固执很有个性的人,很多事如果她不认可,别人的意见她很难接受。”据其亲属表示,早在2006年3月,陈晓旭就感觉身体不适,不经意间总是托着右胸,家人劝她看医生,可她总不当回事。实在逼急了,才抓些中药回来吃。病情不见好转,她以为是中医效果慢,病情一路拖延。 当病毒侵入骨髓,陈晓旭进医院检查才知道得的是乳腺癌。虽然知道病情严重,但她对西医疗法还是很排斥,坚持回家吃中药。
病重剃度出家
绝症面前,或许是因为完美主义的个性,陈晓旭不能容忍身体的不完整,拒绝了手术,转而念佛求生。从去年10月开始在长春的百国兴隆寺闭关修行到今年2月的正式剃度出家,再到生命的尽头转到深圳某封闭的道场继续修行。即使已经起不了床,即使整个人瘦得皮包骨头,只剩下70来斤,即使北京的医生已经赶到,固执的陈晓旭屡次坚决拒绝就医。是相信佛学的力量,还是尊重自然命运的法则,抑或是对生命的自我放逐?都已经不得而知。 陈晓旭葬礼
5月13日,香消玉殒,陈晓旭走完了42年的人生。

带着任务下凡的天人'当出马仙吗

不一定

带任务下凡的特征

http://www.china.org.cn/ch-jieri/qixi/1.htm
七夕节的简介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乞巧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七夕节的诗词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