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动物的婚配制度变化嘛,动物的婚配制度有哪几种类型

“一夫一妻”的动物,它们一生能经受住其他异性,交配的诱惑吗?

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情感,是维系婚姻的基础,因此在我们人类社会中很容易就能施行“一夫一妻制”的婚配制度,这样的婚配制度不仅有利于后代的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这是所有婚配制度中最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但是尽管如此,人类也往往会出轨,因此我们就有了道德和法律来强制保障“一夫一妻”的婚配制度。

那么在自然界动物中有没有“一夫一妻制”呢?如果有它们的一生能够经受住其他异性交配的诱惑吗?如果一方死亡,它们会另寻新欢吗?

动物们没有意识,所以它们没有复杂的情感,更没有爱情这么一说,因此动物们本身就没有维系“一夫一妻制”这种婚配制度最根本的情感。

而且这种婚配制度也跟传递基因本身的宗旨是相悖的,传递基因的宗旨是更快、更多、更好,很明显一夫一妻跟更多和更好这两个目标不相符。

因为更多讲究的是在繁殖期与更多的异性交配,广撒网,就能更多的收获成果,一夫一妻很明显具有局限性,吊死在了一棵树上。

更好讲究了基因的多样性,跟不同的异性交配,那么你的后代的基因组成就会更加丰富,这样的后代群体在整体的成活率、抵御自然灾害、疾病的能力会大幅提升;

而一夫一妻制很明显又有了局限性,后代的基因相比来说就单一了许多,不利于生存和种族的进化。

因此自然界的动物们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选择这样的婚配制度,除非脑子瓦塔了。

不过,在自然界还真有一类生物它们就是万不得已,如果不采取这样的婚配制度,那么它们的后代都会死亡,最终的结果就是灭绝。

因此在事关生死存亡的事情上,动物们还是妥协了,选择了一夫一妻制。这类生物就是鸟类,在自然界,绝大部分几乎超过90%的鸟类都是一夫一妻制这样的婚配制度。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人类在描述美好的爱情、忠贞不渝的爱情时,都会说到鸟类,例如鸳鸯、天鹅等等。

那么为什么鸟类会选择这样的婚配方式呢?

这跟它们繁育后代的方式有关,鸟类的繁殖要筑巢,这个大工程一只鸟就很难实现,男女搭配才能事半功倍;

再加上雌性在产卵以后需要用身体的温度来孵卵,在这期间她需要寸步不离,如果没有雄性帮忙找食物,那么后代是很难出生的;

雄性也能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它们在交配完以后就不会离开雌性,会选择与雌性一起养育后代,它们之间共同的利益使得鸟类有了“一夫一妻制”的利益基础。

而一夫一妻制这样的婚配制度,也导致了坚持这种婚配制度的动物,在雌雄的形态上基本上趋于一致。

这是啥意思呢?其实你认真观察,只要是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它们的雌性和雄性在外表上基本是一样的,例如天鹅、企鹅、狼、猫头鹰...(鸳鸯这个奇葩后面再说)

你会发现这些动物的雌雄你没办法在外表上进行区分,这是因为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婚配比较稳定,雄性没有激烈的求偶竞争,因此就没有了性选择,没有了性选择也就没有了雌雄外表上的差异。

而那些雌雄外表差异很大的动物,很明显就不是终身一夫一妻制,它们只是几个月的露水夫妻,后代出生以后就会一拍而散,例如:孔雀、鸳鸯、鸭子、鸡等等....

鸳鸯这玩意其实跟其他动物一样,它们并非终身一夫一妻,从雄性艳丽的外表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古人往往却能看到鸳鸯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以为它们是真爱情,

但是古人不知道的是,雄性鸳鸯在繁殖期紧跟着雌性不放的原因是害怕它出轨,雄性鸳鸯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后代出生,然后就会转身离去,寻找新欢。

我们一直在说鸟类,那哺乳动物呢?说真的的,哺乳动物的雄性基本上没有养育后代的习惯,因为后代离了雄性照样可以成活,何不多撒网呢?因此在哺乳动物界很难找到一夫一妻制。

尤其是是在群居性的哺乳动物中不仅没有一夫一妻制度,而且关系还非常的混乱。例如我们的近亲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它们的生活真的是混乱不堪,这种混乱不堪也许就是你能想到的极限。

人类虽然是哺乳群居动物,但是人类的进化使得我们有了一夫一妻制或者一夫多妻(历史上)的生物学基础;

首先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导致了女性隐藏了自己的发情期,这样就会造成男性无法确定女性是否怀孕,因此就更愿意留在女性的身边等待后代的降生;

其次人类的直立行走导致了骨盆狭窄,造成了难产,那些发育太过成熟的婴儿基本上就无法出生,甚至是会导致女性死亡;

因此人类婴儿早产的特征就被保留了下来,所以我们都属于早产儿,这就是为何人类婴儿出生以后基本没有任何行动能力,除了吃饭就是睡觉;

如果没有雄性的照顾,人类婴儿的成活率会大大地降低,因此雄性就更愿意留在雌性的身边把婴儿抚养长大。

当然还有文章一开头所说的爱情,这些都是人类男性和女性组建牢固家庭的基础。当然现代社会需要我们一夫一妻、所以历史上的一夫多妻也就被淘汰了。

最后的问题是,像是一夫一妻制的典范:天鹅、企鹅、狼,它们的一生能够经受住其他异性交配的诱惑吗?如果一方死亡,它们会另寻新欢吗?

说真的,一夫一妻制不代表一生只和一个雌性或者是雄性交配,一夫一妻制度只是雄性和雌性为了共同的利益组建了一个并非牢不可破的的关系。这个共同的利益就是更好的繁殖后代。

繁殖后代其实才是关键和重点!下面就举些例子吧!

天鹅其实就是自然界一夫一妻制的典范,人们说它们一生中只要伴侣存在就不会与其他的异性来往。

但是根据生物学家的调查,在繁殖期看起整天形影不离的天鹅,在巢穴里有一部分幼崽根本就不是雄性配偶的,这说明雌性天鹅也偷偷吃了顿野味。

人们还认为企鹅也是一夫一妻制的典范,它们雌雄外表的特征一模一样,它们会一起筑巢,雄性负责孵蛋,雌性负责找吃的,幼崽出生以后它们还会共同抚养幼崽,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但是却没人告诉你,雌性企鹅也会找隔壁老王,尤其是阿德利企鹅它们会用自己的“服务”从隔壁邻居家的雄性手里换取石子。

人们还说狼哺乳动物界一夫一妻制的典范,其实你不知道的是,这只是部分情况,狼王在种群中依然拥有绝对的交配权。

人们还说人类的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我们的一夫一妻制不管是从生物学的基础上、还是社会制度上都比任何动物的牢固,但隔壁老王依旧很猖獗。

连人类都做不到的事,其他动物肯定也没办法做到,毕竟交配繁殖是动物们天生的习性。

最后我想说一句,在荷尔蒙的刺激下,任何的忠贞不渝都是瞎扯淡。

我觉得下面就不用再回答,如果一方死了话会怎么样!没死,都吃野味!死了那还了得。

有哪些动物是一夫一妻制,它们靠什么维系“婚姻”?

不同的动物,对伴侣的忠诚度要求也不同。有些动物夫妻双方都不需要对对方保持忠诚,比如:猫,公猫不仅会到处与母猫交配,就连母猫也会与不同的公猫一起繁衍后代,科学家曾经从一窝小猫中发现5只小猫,至少有3个不同的父亲。

有些动物的一方需要对对方保持忠诚,比如:狮子,雄狮会通过武力角逐出狮王,而狮王则可以霸占狮群中所有雌狮的交配权。反之雌狮只能与狮王交配。

也有一些动物,会保持较为稳定的“一夫一妻制”关系,比如:企鹅。但是不同品种的企鹅对待一夫一妻制的关系也不同。有些企鹅属于一年内一夫一妻,比如:帝企鹅,虽然在这一年内它们会保持夫妻关系,共同抚养后代,但等到来年时,有75%的帝企鹅会“离婚”,重新寻找配偶。

而黄眼企鹅则属于大部分终身一夫一妻制,只有7%的黄眼企鹅会中途更换配偶。

那为什么动物会有如此不同的繁殖方式呢?

动物的繁衍方式

我们知道,大多数动物都是有性生殖,也就是必须寻找到另外一半才能繁殖后代。最开始,两性都能够生产大量的生殖细胞,并通过体外受精的方式孕育后代,这种方式至今仍被有些鱼类和两栖类使用,它们在生育后代时,雌性和雄性会同时在同一片水域产下生殖细胞,通过水流让两者受精。

但由于体外环境不安全,而且不能保证每一个受精卵都受精,因此有些生物在演化时,逐渐出现了一方孕育出数量较少的生殖细胞,而另一方孕育出数量较多的生殖细胞。

其中孕育较少生殖细胞的大多是雌性,这是因为雌性不仅要孕育后代,往往还要抚养后代。生育数量较少的后代,有助于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然而雄性则采取另外一种繁殖方式,孕育较多的生殖细胞,通过广撒网的方式让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

由于大多数雄性不参与孕育后代以及抚养后代,因此对雄性来说,最为划算的事情就是在繁殖期时与多个雌性繁殖后代,这样即使有一部分后代没有存活,也有足够数量的后代能够传递自身的基因。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许多动物保持着一夫多妻制地生活。

但是雌性也不是吃素的,有些雌性会在交配期时与多个雄性交配,这样做的好处是让自己的后代基因更加多样化。

比如:同一窝小猫中有多个不同的父亲,这样做的好处是基因多样性足够丰富,即使有一些后代无法适应环境,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但是,一夫多妻制以及多夫多妻制的弊端在于:求偶需要浪费大量的能量;由于雄性不参与抚养后代,导致后代存活率较低。

因此,一些生物种群中,出现了一夫一妻制行为。

一夫一妻制的好处

相比于一夫多妻制而言,一夫一妻制的生物面临的生存条件更为恶劣。比如:企鹅。许多企鹅生活在极其严寒,而且食物匮乏的南极地区,而企鹅在孵化后代时,需要始终将蛋保持在脚面之上,而这一过程需要长达几个月。

企鹅将蛋孵化之后,幼崽又会需要大量食物维持生命。如果没有雄企鹅参与到抚养后代的任务中,单凭雌企鹅的照顾,将无法有足够多的后代能够存活,该种群也会随之而灭绝。

在这种生存淘汰机制之下,一些雄性照顾后代的个体被保留了下来,由于雄性的参与,使得后代存活率显著提升,因此雄性照顾后代的个体基因才能够被传递下去,所以该种群保持着一夫一妻制度。

据了解,有90%以上的鸟类属于一夫一妻制,它们轮流孵蛋,共同抚养后代。

尽管大多数鸟类保持着一夫一妻制,但是研究表明一夫一妻制的鸟类双方也会出轨,鸟类科学家观察发现,同一窝出生的小鸟,可能拥有不同的父亲,只是可怜的父亲并不知情,因为雄性如果知道雌性出轨,很可能会弃家而去。

其实不只是雌性会出轨,雄性也会出轨,它们也会趁伴侣不注意去和别的雌性繁衍后代,只不过这种出轨是一时的,它们还是会回到自己的巢穴中继续抚养后代。

之所以一夫一妻制的鸟类也会出轨,对于雌性而言是因为出轨能让自己所孕育的后代基因更加多样化;对于雄性而言,出轨能让自己留下更多的后代,而且自己还不用承担照顾后代的责任。

一夫多妻制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一妻多夫制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一夫...

生物学意义就是满足男人生理需要
社会学意义就是满足男人心理需要

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因素有哪些?

1、物种
2、所处社会地位
3、生存环境
4、繁衍后代的能力
5、动物个体的喜好

动物界存在一夫一妻制吗?

在动物社会学与行为生态学中,真正的禽兽们多姿多的啪啪行为被划分入四大“婚配制度”(mating system)。其实就是很简单的排列组合,按羞羞指数排序:

·单配制(monogamy),相当于一夫一妻;

·一雄多雌制(polygyny),相当于种马后宫;

·一雌多雄制(polyandry),相当于女王众宠;

·多雌多雄制(polygynandry),相当于群奸群宿。

后三者统称混交制(polygamy)。

开明的科学家们(如南伊利诺伊大学的生物人类学家Reichard),还是更新了定义,将禽兽们的一夫一妻体系细分为三种:

1、社会型的一夫一妻制(social monogamy):在社会行为模式上一对一配对,比如小公母俩共享领地,合力筑巢、觅食、抚养后代。此定义并不涉及性行为。2、性行为的一夫一妻制(sexual monogamy):在可观察到的性行为上一对一配对。此定义并不涉及后代。 3、基因上的一夫一妻制(genetic monogamy):在后代基因亲子鉴定意义上一对一配对。换句话说,性行为的一夫一妻是:隔壁老王未见偷;而基因上的一夫一妻是:隔壁老王或曾偷,孩子还是老公的。

三者细分,也可组合,比如社会型加性行为一夫一妻,当为楷模,和谐赞歌;而社会型加基因上一夫一妻,但性行为不,就是形婚,各玩各的,孩子无辜了。

可惜,楷模毕竟稀少。在动物界,连心照不宣的社会型一夫一妻都相对少见。 说鸳鸯(英文就叫“中国鸭”),我们已经知道:首先,在鸯产卵后,鸳就撒手不管,夜宿它处换新衣戴新帽去了,孵卵和育雏,都由鸯独立完成,渣不渣?其次,鸯平均寿命2到3年,鸳则5到6年,娘子一死,相公就准备续弦。爱情的小圣殿总是说塌就塌。

目前给鸳鸯做亲子鉴定的尚少,姑且算基因上尚无出轨实锤,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还有种与鸳鸯一样号称为爱守节、动辄殉情,且形象更高洁、更神圣的动物嘛。

 做一只愚蠢的土拨鼠?

这些年,每逢七夕或214,网上就会流传那种“相伴一生忠贞不二”的“动物眷侣贴”:帝企鹅啦、长臂猿啦……最常见的,是一种北美草原土拨鼠(the prairie vole),关于它的描述,颇为令人动容:

“公土拨鼠只与他今生欢爱的第一只母土拨鼠欢爱。他们极端忠诚,甚至会攻击其它企图靠近自己的母土拨鼠。”

的确,公草原土拨鼠特别顾家,这是因为他们在交配并抚养后代时,会分泌一种激素,让他们感到无比欣快,于是奶爸做得乐此不疲。此即在爱情激素界主管“恒久远永流传”的,大名鼎鼎的后叶加压素(vasopressin)了。 科学家把控制后叶加压素的受体植入另一种比较花花公子的土拨鼠,后者也变得十分忠犬。于是就有不少正宫们建议,要给所有出轨的渣男作女都扎上一大管呢。 在地愿做柯氏犬羚,在树愿做阿氏夜猴

如果人类爱情观已经可怜到非要建立在禽兽身上,难道真没有情比金坚、至死不渝的动物吗? 有。 就是名字怪一点,写不进婚礼贺词去。  根据德比大学的Huck等人2014年的论文,当时证明有五种动物在基因上做到了一夫一妻,不容易啊!这几位楷模是:  柯氏犬羚,马达加斯加大跳鼠,群居郊狼 阿氏夜猴

在草览了禽兽们千疮百孔的一夫一妻生活后,我们还想特别得提一下,鱼类中一种独特的行为。

我们知道,悲壮的三文鱼在成熟后,会逆流洄游至其出生地产卵。繁殖过程自然由强壮、标致、有吸引力的雄鱼主导。

不过,也会有小个子、银白色的雄鱼,并不参与求偶求婚之类的繁文缛节,只是先跟着大哥,一起洄游,然后在大哥起身高潮的瞬间,迅速冲入雌鱼已排好卵的巢,为自己的基因延续做出贡献。

这种典型的进化稳定策略在鱼类中并不少见。

看,我们说的没错吧,动物界的婚配,有着一百种套路,种种你都看不懂。

动物婚配制度

物种 社会关系 其他影响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