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年初一行大运的地方,阳江行大运路线

罗定的历史

历史沿革:
公元前
远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期,已有人类在罗定大地上生息繁衍。他们居住在今天苹塘、金鸡等地的洞穴中,过着渔猎生活。
春秋,罗定为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平定南越,设置南海郡,领18个县,其中有开阳县,开阳县治所在今船步镇。
秦末汉初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今市境属之。置县不详。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南越地设置南海、苍梧等7个郡。交州苍梧郡下置端溪县。罗定大部分地属端溪县。
三国时期
吴黄武五年(226),罗定地属广州苍梧郡端溪县。端溪县包括今德庆、罗定、郁南、云城、云安、信宜等的部分地方。晋永和五年(344),析苍梧置晋康郡,晋康郡领县14。析端溪置龙乡、夫阮两县,龙乡县为泷水县的旧名,是现罗定治地罗城镇成为县治的开始。罗定地有龙乡县、夫阮县及平原县。
唐代
唐武德四年(621),改永熙郡设泷州,此时泷州州治在今太平镇潭白村周围地方(注:有罗定州志记改为窦州。窦州之名先在罗定出现。在今太平镇潭白小学,遗留有石碑记窦州,当地百姓亦讲此为古窦州。在今信宜市境内的窦州原称南扶州,到唐贞观八年才把南扶州改用窦州之名)。析泷水置开阳县、正义县,以泷水、开阳、正义、怀德4县隶泷州,置南建州,以永熙、安遂、永业县隶南建州。武德五年(622)并正义县入怀德县,改永熙县为永宁县。
宋代
宋开宝六年(973),开阳、建水、永宁、正义并入泷水县(县署则设在原开阳县今船步镇旧县址。至元大德八年(1304),知县陈泽县署迁至原建水羊禄埠即今罗城镇地方)。同年废泷州。从此直至明万历四年(1576),其间600余年,罗定地域只设泷水县,泷水县辖今罗定及郁南、云安、云城、信宜、岑溪部分地区,先后隶属广南路康州晋康郡、广南东路德庆府、湖广行中书省广西道德庆路、广东布政使司肇庆府等。
明代
明万历五年(1577),凌云翼征罗旁,平瑶乱,升泷水县为罗定直隶州,设罗定直隶布政使司。析泷水县东部东山黄姜垌等和德庆、高要、新兴部分地区建东安县(今云城区、云安县),析泷水县西部西山大垌等和德庆、封川部分地区建西宁县(今郁南县)。罗定直隶州领东安、西宁两县。罗旁平定,因以罗定为州名,罗定州之东西也安宁,便以东安、西宁为县名。由是泷水之名始革,而罗定之名亦始于此。
清朝设罗定直隶州,州治罗城,辖本州(罗定州)和东安县、西宁县。罗定州直隶广东省。另外,兵备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设置。自明万历五年开州设罗定兵备道驻州治,至清康熙二年,罗定兵备道归并岭西守道。康熙六年裁撤岭西守道。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统一撤销州、府一级建制。罗定州改为罗定县,原隶属罗定直隶州之东安(云浮)、西宁(郁南)县始分出,均隶属广东省。
民国时期,罗定县先后隶属广东省南路行政公署、西区善后委员会公署、西区绥靖委员会公署、1936年隶属广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49年5月起隶属广东省第十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现代
建国后,罗定县隶属广东省西江专区。
1952年,隶属广东省粤中行政区。
1958年11月5日,罗定、郁南两县合并,称罗南县。县机关设在罗城镇,隶属江门专区。
1959年1月4日,罗南县改称罗定县。
1961年4月10日,析罗定县恢复原罗定和郁南两县建制,罗定县隶属广东省肇庆地区。
1993年4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罗定县设立县级罗定市,由广东省直辖、肇庆市代管。
1993年4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县级罗定市由广东省直接管辖。
1994年4月28日,广东省人民委托云浮市代管罗定市。
2012年6月,罗定被定为“广东省省直管县财政试点”城市。
罗定,广东省辖的县级市,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之南,东有云雾山脉,西有云开山脉,南接高雷,西通桂、黔、滇,是西江走廊的交通要冲,自古被视为门庭防卫,抚绥重地。罗定市中心城区面积35平方千米,城区人口22万人。

远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期,已有人类在罗定大地上生息繁衍。他们居住在当今的苹塘、金鸡等地的洞穴中,过着渔猎生活。

罗定风景春秋之前,罗定属南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平定南越,设置南海郡,领18个县,其中有开阳县,开阳县治所在今船步镇。

秦末汉初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今市境属之。置县不详。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南越地设置南海、苍梧等7个郡。交州苍梧郡下置端溪县。罗定大部分地属端溪县。

三国时期

吴黄武五年(226),罗定地属广州苍梧郡端溪县。端溪县包括今德庆、罗定、郁南、云城、云安、信宜等的部分地方。晋永和五年(344),析苍梧置晋康郡,晋康郡领县。

析端溪置龙乡、夫阮两县,龙乡县为泷水县的旧名,是现罗定治地罗城镇成为县治的开始。罗定地有龙乡县、夫阮县及平原县。

扩展资料

罗定的文化

长卷祈福

长卷祈福是广东省罗定市特色春节文化活动,是广东省"一城"21个特色春节文化活动之一,是一项公益性活动,群众发起,群众组织,全民参与的春节文化活动。长卷祈福活动相比其他春节活动更显文雅,也可彰显地方文化魅力,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罗定其中一张文化名片。

“长卷挥毫”一般都是一些活动附加节目,或个人表演创作时可以看到,但在罗定市就成了每年春节传统活动。据了解,“长卷祈福”活动原是罗定群众书画交流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志在宣传与弘扬中国书法,而群众除了可以欣赏书法家们现场挥毫外,也可以在长卷上写上自己的心愿与祝福。

相比起许愿树与烧香祈福,罗定“长卷祈福”则更为环保,同时也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对书法有兴趣或喜欢文雅类活动的游客,年初一可以到罗定参与“长卷祈福”,亲身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猜灯谜

年大年初一,我市文化馆、市卫计局举办新春猜灯谜活动,在文化中心大楼门前广场挂满了红红的谜语,吸引了不少年初一行大运的一家老少。

此次灯谜内容丰富多,成语谜、字谜、计生专业术语谜等等多种类型,既贴近生活,又充满文化色,让市民在猜谜的过程中尽享乐趣,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无穷智慧,过一个年味十足的春节。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罗定

罗定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之南,东有云雾山脉,西有云开山脉,南接高雷,西通桂、黔、滇,是西江走廊的交通要冲,自古被视为门庭防卫,抚绥重地。罗定历史悠久,素有“文化之乡”之美誉,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
远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期,已有人类在罗定大地上生息繁衍。他们居住在今天苹塘、金鸡等地的洞穴中,过着渔猎生活。距今四五千年前,罗定的泷江河、罗镜河、太平河流域,已遍布人类生活的踪迹。早年在罗平横垌背夫山发现的大型战国墓葬,其墓主人就是史料所称的“百粤之君”。 城雕“双龙戏珠”
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在2400多年前,罗定曾经创造过辉煌的远古文明。对此,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先生曾撰文指出:“罗定东邻高要,南接阳春,西界岑溪,是一天然古国,即古称两山之间(云开大山和云雾大山)的古王国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平定南越,设置南海郡,领18个县,其中有开阳县,开阳县治所在今船步镇。秦末汉初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今市境属之。置县不详。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南越地设置南海、苍梧等7个郡。交州苍梧郡下置端溪县。罗定大部分地属端溪县。 吴黄武五年(226),罗定地属广州苍梧郡端溪县。端溪县包括今德庆、罗定、郁南、云城、云安、信宜等的部分地方。 晋永和五年(344),析苍梧置晋康郡,晋康郡领县14。析端溪置龙乡、夫阮、平原三县,是现罗定治地全部置于县的管辖的开始。罗定地有龙乡县、夫阮县及平原县。龙乡县治地在今罗镜、太平;夫阮、平原治地未考。 永和七年(346),改平原县为平原郡,领龙乡县,夫阮属晋康郡。 南朝宋永初至元嘉年(420~432),罗定地包括平原郡、龙乡县及晋康郡之夫阮县。 南齐永明元年(483),废平原郡置广熙郡,析龙乡县置永熙、罗平两县,郡治龙乡县。罗定地括龙乡、永熙、罗平、夫阮4县。 南朝梁天监五年(507)分广州置桂州。自始有广东和广西之分。六年(508)兼置泷州(泷州之名源于今罗定江罗镜段有泷喉,滩高水急,巨石横截中流,十分险要)和建州,此时的泷州州治在今罗镜、太平镇境。建州州治在今附城镇古城。析广熙置平原、开阳、罗阳三郡。泷州辖平原郡(郡治龙乡县)、龙乡县,永业县,开阳郡(郡治开阳县)、开阳县,梁德郡、梁德县;建州辖广熙郡、永熙县、安南县,罗阳郡、罗阳县。其中永业县治在今广西岑溪筋竹镇,梁德郡、梁德县治在今信宜市。 南陈仍按梁设。 隋开皇九年(589),废郡名,改龙乡县为平原县,与开阳县、怀德县、永业县同隶属泷州。永熙县、安南县、罗阳县隶属建州。罗定地有平原、开阳、永熙、安南、罗阳5县。 开皇十八年(598),改平原为泷水县,改罗阳为正义县。罗定始有泷水县名。 大业三年(607),改泷州置永熙郡,废建州。并开阳、正义入泷水县,并安南入永熙。永熙郡辖6个县:泷水县、永熙县,永业县(今岑溪)、怀德县(今信宜)、良德县(今电白)、安遂县(今郁南)。 唐武德四年(621),改永熙郡设泷州,此时泷州州治在今太平镇潭白村周围地方(注:有罗定州志记改为窦州。窦州之名先在罗定出现。在今太平镇潭白小学,遗留有记述当地地名叫窦州的石碑,当地百姓亦讲此为古窦州。在今信宜市境内的窦州原称南扶州,到唐贞观八年(634)才把南扶州改用窦州之名)。析泷水置开阳县、正义县,以泷水、开阳、正义、怀德4县隶泷州,置南建州,以永熙、安遂、永业县隶南建州。武德五年(622)并正义县入怀德县,改永熙县为永宁县。析泷水置安南县。 唐贞观元年(627),并开阳、怀德入泷水县,隶泷州。是年,唐分天下为十道,泷水属岭南道。 唐贞观六年(632),改泷州,重新设置南建州,以泷水县、开阳县、永宁县、安南县隶南建州,而永业县改隶义州。 唐贞观八年(634),改南建州为药州。唐贞观十八年(644),废药州复置泷州,领县如旧。 唐天宝元年(742),改泷州设开阳郡,隶岭南道。乾元二年(759)复改开阳郡设泷州。 宋开宝六年(973),开阳、建水、永宁、正义并入泷水县(县署则设在原开阳县即今船步镇旧县址)。同年废泷州。至元大德八年(1304),知县陈泽将县署迁至原建水羊禄埠即今罗城镇地方。从此直至明万历四年(1576),其间600余年,罗定地域只设泷水县,泷水县辖今罗定及郁南、云安、云城、信宜、岑溪部分地区,先后隶属广南东路康州晋康郡、广南东路德庆府、广南东路德庆州、湖广行中书省广西道德庆路、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德庆路、广东布政使司肇庆府等。 明万历五年(1577),凌云翼征罗旁,平瑶乱,朝廷升泷水县为罗定直隶州,设罗定直隶布政使司。罗定州新开二县,析泷水县东部和德庆、高要、新兴小部分地区建东安县(今云城区、云安县),析泷水县西部、南部(今属信宜合水、思贺等)和德庆、封川小部分地区建西宁县(今郁南县)。罗定直隶州包括本州和东安、西宁两县。罗旁平定,因以罗定为州名,罗定州之东西也安宁,便以东安、西宁为县名。由是泷水之名始革,而罗定之名亦始于此。 清朝设罗定直隶州,州治罗城,辖本州(罗定州)和东安县、西宁县。罗定州直隶广东省。另外,省派驻兵备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设置。自明万历五年(1577)开州设罗定兵备道驻州治,至清康熙二年(1663),罗定道归并岭西守道。康熙六年(1667)裁撤岭西守道。康熙九年(1670)复设高雷廉罗道驻高州。康熙十六年(1677)年复设罗定道驻州治。康熙二十一年(1682)裁并入岭西巡道分巡肇高廉罗道驻肇庆。雍正八年(1730)析为肇罗道。同治六年(1867)改分巡肇罗阳道驻肇庆府城。 民国元年(1912),统一撤销州、府一级建制。罗定州改为罗定县,原隶属罗定直隶州之东安(云浮)、西宁(郁南)县始分出,均隶属广东省。民国时期,罗定县先后隶属广东省南路行政公署、西区善后委员会公署、西区绥靖委员会公署,1936年隶广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起隶属广东省第十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建国后,罗定县隶属广东省西江专区。1952年,隶属广东省粤中行政区。1958年11月5日,罗定、郁南两县合并,称罗南县,县机关设在罗城镇,隶属江门专区。1959年1月4日,罗南县改称罗定县。1961年4月10日,析罗定县恢复原罗定、郁南两县建制,罗定县隶属广东省肇庆地区。 1988年3月,罗定县隶属广东省肇庆地级市。 1993年4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罗定县设立罗定市,由广东省直辖、肇庆地级市代管。 1995年4月28日,罗定市为广东省直辖、云浮地级市代管,但财政自2012年7月1日起,由广东直辖。

阳江春节习俗及时间

阳江春节时间:阴历大年初一。

阳江春节习俗:

1、贴春联

在阳江,普及千家万户的对联就是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而且现在大家都喜欢手写的对联。每年除夕,万户挥春贴对联,喜庆吉祥,把门庭装得红红火火,每对春联都表达每个家庭的祝愿。

2、吃团年饭

杀鸡宰鹅祭祖、吃团圆饭,又叫团年饭。阳江人的团圆饭主要的菜式都是以鸡鹅鱼为主菜的,丰盛的年菜美食摆了满满的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各种各样的菜式,都各具美好的寓3、行大运

为了讨吉利和祈求好运到来,大年初一阳江人会有个特色活动——“行大运”,在周围绕大一圈,称“行大运”,以示新一年行好运。

4、封“插花”

长辈会事先用红纸包好的钱(叫“插花”)“封”给晚辈,小至出世婴儿,大至未婚男女,均有领“插花”的资格。这些“插花钱”又叫“扎年钱”(“扎”,“砸”的意思,也即压岁钱)。

5、开年

年初二为开年,又称拜年。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要回娘家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包括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等。

扩展资料:

正月初一这天,阳江街坊会在凌晨祭祖拜神,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初一拜神祭祖也是很有讲究的,先摆好酒和茶,事先要准备好鸡,鸡血(要摆放在鸡身上)、鱿鱼、猪肉等食物,祭祖之后红红火火新一年就开始了。吃过了年三十的大鱼大肉后,初一当天第一顿饭全家人却要吃素食,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年(中国传统节日)

应该要按照,他们的春节习才行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较长,实际时间从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起至正月十六日止。其中包括:送灶神、扫屋尘、贴春联、吃团年饭、蹢噩神、行大运、封“插花”等。

春节,阳江民间称为新年,过新年是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扩展资料:

具体年前习俗:

1、祭灶

祭灶这一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最开始的时候祭灶的日子并不是在小年日。从腊月二十三小年,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神回宫的日子。除夕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

2、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春节习俗

信宜过年习俗

信宜过年习俗
大扫除,正所谓“年廿八,洗邋遢”,临近年末的几天里,家家户户把能清洗的家当都拿出来清理一遍,一年中也只有这几天会一次过把所有东西一起清洗。
办年货,陆续会买一些年货,自家吃的、拜神的、送人的等等都要准备充足。小时候认为过年很开心的一个原因是,能够吃到不少平常吃不到的东西。现在年货没什么特别,平常都可以吃到。
包粽子,这些粽子不像端午节时超市所卖的粽子,而是长度相当于一般人前臂长,糯米中间包着肥猪肉、芝麻、五香粉等等。一年中,一般只有过年时才会包粽子,包几十根。通常粽子可以保存比较长的时间,除了自吃外,也是回赠到来亲戚必需的,当然也是新年期间拜神必备。除夕吃完晚团圆饭,就开始包粽子,把包好的粽子送去煮之前都会吩咐说:“要去厨房的就快点去,放了粽子就不能进厨房。”一旦粽子放去煮,小孩要等粽子煮熟了才能进厨房,否则粽子就煮不熟。
新衣服,除夕晚上洗澡后就换上新衣服,大年初一上街看到的人基本上穿着新衣服。孩子小的时候,逢过年父母都会为他们准备新的衣服,小孩穿上自然欢喜。如果大人觉得自已的衣服已经不少,过年就不一定为自己购买新的。
贴对联,除夕团圆饭后,贴对联,大门贴上对联而其它每间房都贴一张横幅,譬如,房前有时会贴上:“学业进步。”家后门会贴上“出入平安”。有些地方的人,是大年初一早上放完鞭炮才贴对联。这些对联或者横幅基本上可以保留一年时间,每年大扫除时才被我们拆掉。
放鞭炮,除夕晚上家家户户一起放鞭炮时,耳朵听到的全是鞭炮声,看到家附近浓烟升起,闻到火药味,过年兴奋的感觉就来了。一轮鞭炮后就是烟花。刚刚禁放鞭炮的那几年管得特别严,但现在每年都有人家在楼顶放烟花,没有响耳的鞭炮声,只能从窗外的烟花感受新年的气氛。
亮电灯,除夕当晚会通宵开着电灯,不一定所有的灯都开,但基本上保证每个角落都照到。大门前的灯平常只是晚上出入才开的,除夕晚上也会打开,这时候出门,整条街道都是亮着的。有些人家会整个新年期间每晚都亮着大门前的灯。
吃面条,每年大年初一的早餐,都是吃面条,放一些瘦肉与葱。等全家人坐在一起才开始动筷子吃,其实一年中,也仅有大年初一这一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早餐,其它时候,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不一样,很少有机会一起吃早餐。手中的碗是全新的,每年都会换一套新碗和筷子。
逛逛街,对于市区的人来说,大年初一有逛街的习惯,话来说就是“行大运”。以前大家喜欢去锦江市场或旧街、解放路一带商铺,现在淘金湾和玉都公园成了人山人海的地方。
大年初二开始可以探亲戚,新年会持续到十五元宵节,有比元宵节更热闹的节日,就是年例,时间一般在元宵节之前,每个村之间的年例时间都有不同。如果说除夕是一家人团圆,大年初二开始是两个家庭之间相聚,那么年例是全村人一起庆祝的节日。年例会持续几天,临近年例时,村里家家户户会捐款举办一些活动,以前会是看露天电影、木偶戏、在庙里空地上放烟花鞭炮,现在改成了搭戏台看人班戏、舞龙游街等等。
大年初二开始就有敲锣打鼓的舞狮队伍,哪家需要舞狮祝福的,看到有队伍要经过,就事先准备红包夹着几根葱从二楼吊下。
大年初一不允许扫地,新年期间不能理发,结了婚的就要给派利是。广东省信宜市,民风古朴,至今保留着一些古代粤西俚僚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过年、春节除有汉族的传统文化外,一些习惯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
1 传统的信宜人办年,一定会包粽子,俗称年晚包古粽,发达又兴隆!无论读书、立业还是做生意,谁人不想发达兴隆?
2 吃团圆饭菜式劏熟鸡(剦鸡),熟鸡除香口好外,还代表盛熟,在农村意味着谷熟丰盛。肥得流油的炸扣肉也是不可少的,意味着过肥年,一定要有鲤鱼(利余),吃团圆饭要有剩余,表示年年有丰余的意思。
3 旧时“除夕”之夜是要守岁的,家里每间房子都要点上灯,现是电灯,谓之长命灯,有的人家会连点三晚,一家人团坐在一起直到“交年”等燃放爆竹。
4 炮仗代表火红兴旺,点长炮是家家户户不可少的,富有人家常常斗长炮,谁家燃放爆竹时间越长,表示兴旺越长久!
5 给孩子们压岁钱,是“交年”每个父母都做的第一件事情,压岁钱一般放在孩子们的床头或席底,而且要压到正月十五。
6 春节早晨,信宜人有吃糖水的习惯,愚意新年甜蜜的开始,糖水的做法大约类似元宵,多是用糯米粉包糖芝麻。放红枣、百合煲糖水后,再煮糯糖园。传统的信宜人正月十五并不是吃元宵,而是包籺,这与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中原习俗迂回。
7 春节不杀牲的习俗在部分农村存在,这主要与一些老人信佛有关。
8 春节小朋友们就给长辈拜年,做长辈的就要给孩子“贺岁钱”,又叫“利是”,人们这天见面总要互相“恭喜”。不说不吉利的说话,说不吉利的说话,是碰上霉头了,会霉到年尾的。
9 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一般常见民俗是不扫地,以免扫走了财气,古人称之为“不洒扫庭院,取蓄藏也”。
10 正月初一拜家长,正月初二访亲友,初三之前不远门,开年多在初四后,初五接福算盘响,正月十五年例闹得忙,这是信宜旧图地区的习俗。
信宜新图地区正月十五过去有闹春牛的习惯,现也渐渐消失,被舞醒狮代替。
如果可能回归一些民俗传统,在新年中讨一些头,无论对于整个牛年的运程还是人们的心理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一般人常过的春节假期大多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七,在这7天中,最需要注意的是正月初一与正月初五,所以这几天是很重要的。
【正月初一】是迎财神的日子,俗话说,士农工商,缺财都难生存,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一般常见民俗是不扫地,以免扫走了财气,古人称之为“不洒扫庭院,取蓄藏也”。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与长辈住一起拜家长,互相祝福。初一的口很重要,亲人的互相拜年,恭喜发财是第一句话。同时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信仰的朋友可去庙里烧香祈福,以保一年的顺利平安。另外,此日对碗之类的要小心,以防损坏,如不慎打坏了,要说句“岁岁平安”。
【正月初二】这日是利于探亲的日子,在新春假期走远途旅游或探亲的朋友可以选在此日出行,大多易顺利。此日也是嫁出去的女儿们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正月初三】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被认为是“赤口”,是不能去拜年的。俗以为是日赤熛怒下兄,遇之则不吉,大年初三例应祀祖祭神,故很多人这天去庙宇祈福。
【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初四旺运方法:把新的灶神爷像贴在神龛里,再点上香烛,泡一盏茶,祭拜神像。现在都市人的方式,是把厨房打扫的干干净净 ,食物分类放好,没有垃圾和发霉的东西。
【正月初五】是南方人迎财神的日子,因此,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神。要打扫房屋和灶头,将垃圾、火灰送出家门。
【正月初七】也称之为人日,傍晚时一般可以鸣鞭炮。初七是为了祝贺人的诞生,所以这一天往往是大家聚在一起再大吃一顿。如今,都市人过年,再也没有以往讲究。
【年例】粤西俚僚人在南北朝至唐初,在冼太夫人带领下,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与中原移民融合,过年一些习俗是这些中原移民带进来的。粤西过年,当地人看重的不是年,而是看重例,称作年例,时间从腊月起至来年三月,处处不同,村村各异。
所谓年例,是粤西土著人的贺岁方式,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在原始家长制时代(唐朝前),粤西土著人并没有过年的习惯,而是选谷熟的时候为腊,《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 窦州 风俗:“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 这是粤西年例的古代写照描述。
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光绪《信宜县志 》 卷一 舆地志十 风俗载:“元宵,城市家悬灯,亲朋聚赏萧鼓,歌讴之声达旦。多于是月乡傩,名曰年例”。
可见古代年例时间不一,各地不同。粤西有的地方年例重合元宵节,有的人把年例称作粤西人的元宵庙会,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元宵庙会是庆贺新春的结束,而年例是庆祝一年的收获、祈求未来年的收成,因而敬神、祭祖、祭礼社稷,祈求鬼神来年保佑赐福是年例的主要内容。

阳春过春节习俗

阳春是中华民族在南海之滨的一个县级市,却融合了中华民族各省、区迁移来的各族、各姓的民族文化风情,在本市内又分区形成在大同中有分别的方言和风俗习惯。下面就针对我的家乡阳春的一些春节的习俗惯例。要说在我的家乡的新年习俗、得从除夕那晚说到元宵节那一天了。
首先,除夕那天,和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都是贴春联,贴好春联之后就有个团年的仪式,说起团年,往年就是放鞭炮,但现在城区禁止了放鞭炮,于是团年就是除夕那晚一家人吃一顿饭,应该叫做年夜饭吧。吃过年夜饭之后就到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刻了——长辈发压岁钱。我们那有个习惯就是吃完年夜饭后父母给未婚孩子发压岁钱,好让我们睡觉的时候戴着红包过年,我们那里的方言叫做“zhaidai”,寓意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健健康康、新的一年身体快高长大,学习进步。但是,一般我们拿了压岁钱都没这么早睡觉的,我们要等到年初一,即凌晨零点的来临,然后看着一家之长爸爸拿着一团大大的鞭炮到楼上或者用竹竿撑得高高的然后点亮,正式迎接春节的到来。
正式迎来了春节,有些人便会回床补个眠,有些人便会接着放烟花、仙女棒等来度过开心的一夜···天亮以后,大年初一便是逛花街、出游的日子了,那一天全家大人小孩一起去玩,也叫做“行大运”,意思是出去逛街就会偶遇好运,那一年就可以风调雨顺。也有不出去玩的就在家做年糕,包粽子,我家最长做的就是叫做叶贴的年糕,其做法可复杂了,但是那味道真的美味极了,想起来都流口水啦!
玩过了年初一,便迎来了年初二的拜访亲戚的环节,拜访亲戚前有一个开年仪式,开年后就正式探访亲朋好友了,其实开年仪式和团年差不多,也是放一封大大的炮仗,然后一家子坐在一起吃一顿丰富的早餐,就开始出发探访亲戚了,这个环节有点长、一直持续到年初七。知道年初七,我们称作“人日”,那天也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然后便各自上班的上班,忙的忙去了。虽然在外工作的在人日后就基本都不在家了,那时还是有人去探亲的,直到元宵节···元宵节那晚可隆重了,阳春东湖上会有花灯晚会,在家的人都会吃完汤圆后去逛花灯街,当然啦!在花灯节上怎么少了一对对的情侣们呢,总之,那天晚上东湖广场上都会很热闹很热闹···过了元宵节,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春节过去了。阳春是中华民族在南海之滨的一个县级市,却融合了中华民族各省、区迁移来的各族、各姓的民族文化风情,在本市内又分区形成在大同中有分别的方言和风俗习惯。下面就针对我的家乡阳春的一些春节的习俗惯例。要说在我的家乡的新年习俗、得从除夕那晚说到元宵节那一天了。
首先,除夕那天,和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都是贴春联,贴好春联之后就有个团年的仪式,说起团年,往年就是放鞭炮,但现在城区禁止了放鞭炮,于是团年就是除夕那晚一家人吃一顿饭,应该叫做年夜饭吧。吃过年夜饭之后就到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刻了——长辈发压岁钱。我们那有个习惯就是吃完年夜饭后父母给未婚孩子发压岁钱,好让我们睡觉的时候戴着红包过年,我们那里的方言叫做“zhaidai”,寓意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健健康康、新的一年身体快高长大,学习进步。但是,一般我们拿了压岁钱都没这么早睡觉的,我们要等到年初一,即凌晨零点的来临,然后看着一家之长爸爸拿着一团大大的鞭炮到楼上或者用竹竿撑得高高的然后点亮,正式迎接春节的到来。
正式迎来了春节,有些人便会回床补个眠,有些人便会接着放烟花、仙女棒等来度过开心的一夜···天亮以后,大年初一便是逛花街、出游的日子了,那一天全家大人小孩一起去玩,也叫做“行大运”,意思是出去逛街就会偶遇好运,那一年就可以风调雨顺。也有不出去玩的就在家做年糕,包粽子,我家最长做的就是叫做叶贴的年糕,其做法可复杂了,但是那味道真的美味极了,想起来都流口水啦!
玩过了年初一,便迎来了年初二的拜访亲戚的环节,拜访亲戚前有一个开年仪式,开年后就正式探访亲朋好友了,其实开年仪式和团年差不多,也是放一封大大的炮仗,然后一家子坐在一起吃一顿丰富的早餐,就开始出发探访亲戚了,这个环节有点长、一直持续到年初七。知道年初七,我们称作“人日”,那天也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然后便各自上班的上班,忙的忙去了。虽然在外工作的在人日后就基本都不在家了,那时还是有人去探亲的,直到元宵节···元宵节那晚可隆重了,阳春东湖上会有花灯晚会,在家的人都会吃完汤圆后去逛花灯街,当然啦!在花灯节上怎么少了一对对的情侣们呢,总之,那天晚上东湖广场上都会很热闹很热闹···过了元宵节,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春节过去了。
阳春是中华民族在南海之滨的一个县级市,却融合了中华民族各省、区迁移来的各族、各姓的民族文化风情,在本市内又分区形成在大同中有分别的方言和风俗习惯。下面就针对我的家乡阳春的一些春节的习俗惯例。要说在我的家乡的新年习俗、得从除夕那晚说到元宵节那一天了。
首先,除夕那天,和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都是贴春联,贴好春联之后就有个团年的仪式,说起团年,往年就是放鞭炮,但现在城区禁止了放鞭炮,于是团年就是除夕那晚一家人吃一顿饭,应该叫做年夜饭吧。吃过年夜饭之后就到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刻了——长辈发压岁钱。我们那有个习惯就是吃完年夜饭后父母给未婚孩子发压岁钱,好让我们睡觉的时候戴着红包过年,我们那里的方言叫做“zhaidai”,寓意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健健康康、新的一年身体快高长大,学习进步。但是,一般我们拿了压岁钱都没这么早睡觉的,我们要等到年初一,即凌晨零点的来临,然后看着一家之长爸爸拿着一团大大的鞭炮到楼上或者用竹竿撑得高高的然后点亮,正式迎接春节的到来。
正式迎来了春节,有些人便会回床补个眠,有些人便会接着放烟花、仙女棒等来度过开心的一夜···天亮以后,大年初一便是逛花街、出游的日子了,那一天全家大人小孩一起去玩,也叫做“行大运”,意思是出去逛街就会偶遇好运,那一年就可以风调雨顺。也有不出去玩的就在家做年糕,包粽子,我家最长做的就是叫做叶贴的年糕,其做法可复杂了,但是那味道真的美味极了,想起来都流口水啦!
玩过了年初一,便迎来了年初二的拜访亲戚的环节,拜访亲戚前有一个开年仪式,开年后就正式探访亲朋好友了,其实开年仪式和团年差不多,也是放一封大大的炮仗,然后一家子坐在一起吃一顿丰富的早餐,就开始出发探访亲戚了,这个环节有点长、一直持续到年初七。知道年初七,我们称作“人日”,那天也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然后便各自上班的上班,忙的忙去了。虽然在外工作的在人日后就基本都不在家了,那时还是有人去探亲的,直到元宵节···元宵节那晚可隆重了,阳春东湖上会有花灯晚会,在家的人都会吃完汤圆后去逛花灯街,当然啦!在花灯节上怎么少了一对对的情侣们呢,总之,那天晚上东湖广场上都会很热闹很热闹···过了元宵节,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春节过去了。简单概括是以下几个:
《除夕》、《贴门神》、
《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守岁》、《放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接神》、《踩祟》、《祭祖》、《送财神》、《饮屠苏酒》、《隔年饭》
各习俗的解释如下,太多了,怕你没耐心看...
要是看不下去就别看了..至少我已经看傻了- -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朱仙镇木板年画 对脸门神 马上鞭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除夕》、《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守岁》、《放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接神》、《踩祟》、《祭祖》、《送财神》、《饮屠苏酒》、《隔年饭》

阳春是中华民族在南海之滨的一个县级市,却融合了中华民族各省、区迁移来的各族、各姓的民族文化风情,在本市内又分区形成在大同中有分别的方言和风俗习惯。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传统意义上的“年节”,口头上称为“过年”。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古老干支纪元历法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阳春过春节习俗
简单概括是以下几个:
《除夕》、《贴门神》、
《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守岁》、《放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接神》、《踩祟》、《祭祖》、《送财神》、《饮屠苏酒》、《隔年饭》
各习俗的解释如下,太多了,怕你没耐心看...
要是看不下去就别看了..至少我已经看傻了- -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朱仙镇木板年画 对脸门神 马上鞭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申运是什么运势,乾造 辛亥 辛卯 戊午 癸亥,丁亥大运己亥流年如何?甲...

提起申运是什么运势,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乾造 辛亥 辛卯 戊午 癸亥,丁亥大运己亥流年如何?甲申大运和乙酉大运各代表什么运势?另外,还有人想问算命走申运,乙运好不好?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风水学上的行大运是啥意思,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乾造 辛亥 辛卯 戊午 癸亥,丁亥大运己亥流年如何?甲申大运和乙酉大运各代表什么运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申运是什么运势

1、乾造 辛亥 辛卯 戊午 癸亥,丁亥大运己亥流年如何?甲申大运和乙酉大运各代表什么运势?

你好,这个八字身弱伤官,财星旺,全凭坐下午火羊刃化官生身,可惜大运不走南方火运,而走西北金水之运,所以命运坎坷,怀才不遇,丁亥大运财星制印,工作不顺,甲申,乙酉官杀大运也不好,请采纳八字走申运是什么意思。

2、申运是什么运势:算命走申运,乙运好不好?

还行啊这个要看什么八字,不同的八字在相同的大运是不一样的

3、申运是什么运势:风水学上的行大运是啥意思

一、大运是什么?

风水学上的行大运是啥意思

大运,在命理学中,指的是根据生辰八字推算出来的,每个十年的大体运势。

命理学说认为,人的运势是分阶段的,十年一大运,五年一小运。人的一生,就这么一段大运,又一段大运地走下去了。

二、行大运是什么意思?算命的说的申运是什么。

预测八字的时候,我们一般会说,你从几岁就开始行大运了,每逢尾数为几岁的时候,你的大运会开始转换,改行另一步大运。

比方说,有的人三岁就开始行大运了,那么,每到十三岁、二十三岁、三十三岁、四十三岁、……,这些尾数为三的年龄,他就会开始行一步大运。算命说交申运是什么意思。

开始行大运的年龄,因为个人的出生时间不同而不同,有的1岁开始,有的则是岁才开始。

开始行大运的年龄,有专业的推算规律。

比方说,某人这十年行壬辰大运,下个十年行癸巳大运,下下个十年则行甲午大运,……由此类推下去。算八字走神运是什么意思。

三、行大运不等于走好运男走大肚申运是什么运。

大运这个词,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具体到每个人,不同阶段的大运好坏不同,才会说这步大运行的好,或者说这步大运行的不好,或者说这步大运一般。

批八字的时候,说到大运的时候,会说这十年你行某某大运,这步大运是你命理所喜,运势不错。

比方说,某人命理喜水木,正行十年壬寅大运,一般而言,这十年的总体运势都不错,即便某一年的流年运势不是很好,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而如果行到十年丙申大运,这十年的运势就不太好,即便某年的流年运势好一些,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俗语有说大运凶而生百祸,所以大运好坏也可以对一个人运势影响极大。算命中什么叫猴蹄运。

综上所述,大运,是每个人都要行的。不同的,只是每个人行大运的起始时间不同,大运转换的时间也不同而已。

行大运,只是说要开始新十年的运势了。而这新的十年,究竟是好运还是不好的运势,这步大运行得好不好了。算命说走丙运什么意思。

4、申运是什么运势:走庚申运程是什么运程

出生的人,聪慧敏锐且意志坚定,处事决策具有过人的决断力。整体大运方面:年轻时运势普通,学业或事业表现较不突出;中年之时运势略有走低,此时虽然有意外横财的机会出现,却容易因为缺乏长远妥善的规划,导致好运经常擦身而过。应谨慎小心,三思而行,财源及事业的谋求与发展才能顺势而来。晚年之后,运势渐趋平稳顺利,算是属于具有福分、大器晚成的命局。

以上就是与乾造 辛亥 辛卯 戊午 癸亥,丁亥大运己亥流年如何?甲申大运和乙酉大运各代表什么运势?相关内容,是关于乾造 辛亥 辛卯 戊午 癸亥,丁亥大运己亥流年如何?甲申大运和乙酉大运各代表什么运势?的分享。看完申运是什么运势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年初一行大运是哪里的说法?

年初一“行大运”是( )
A、广州人的习俗
B、阳江人的习俗
C、客家人的习俗
D、中山人的习俗
答案:B、阳江人的习俗 

据2000年版《阳江县志》记载:“阳江城居民大年初一天亮之前,选定属大利方向环城周围绕一圈,称‘行大运’。”
“大运”是风水学术语,甲子六十年为一元,一元六十年为“大运”。旧时星命术士谓人之运命十年一大变,亦称“大运”。
阳江方言保留了许多古语,“行运”这个词中的“行”字就是古语的遗存之一。《现代汉语词典》里只见“走运”词条而不见“行运”词条。阳江话中的“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走”,阳江方言中的“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跑”。
“大运”又 指“好运”。《红楼梦》第43回,写到“凤丫头攒金庆寿”,大家都凑了份子钱。尤氏对凤姐说了一句:“你这么个阿物儿,也忒行了大运了。”意思是说:你这个东西(故意蔑称),怎么也会撞上好运气了?
阳江人过年,就常贴有“春夏秋冬行好运,东南西北遇贵人”等春联,意思为“一年四季都有好运相伴,出门都会遇到愿帮助、提携自己的人”。歌星祖海原唱的《好运来》中的“好运”,也含有“大运”的意思。
阳江城人“行大运”,就是大年初一以一种散步方式绕城走一圈,寓意新的一年事事符合自己的意愿,期盼新的一年能碰上个好时机,带来大好运气。


“行大运”的时间,过去是在除夕之夜燃放鞭炮“斥噩神”(之意)之后。至于线路,“行大运”的人都会经过学宫、青云路、朗星坊、扳桂巷、锦绣街等。素有“学宫起步(意在孔庙谒拜圣人),脚踏青云(意为青云直上),头顶朗星(意福、禄、寿三星高照),手攀丹桂(意为花开富贵、遇到贵人),锦绣前程(意为前程似锦)”之说,又取“学而优则仕”之意。
有一年,人们在“行大运”时,一位头脑机灵的农民担了一小担红薯,每条红薯都包上喜庆的红纸,遇见“行大运”的年青人,即上前拱手恭喜:“有薯(时)有运!有薯(时)有运!”随即送上红薯。“行大运”的年青人也乐得买一些,付钱时或许以一个红包酬谢,祈求“时来运转,鸿运当头”。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有了港澳的时髦东西涌进来,一些时尚青年还会携一台“双卡收录机”,边播放港台音乐边绕城行。还有一些未婚青年,在行大运时手捧一束桃花,以祈求新年行上“桃花运”。
行完城区大利方向的主要街道,最后落脚一站是“锦绣街”,这里靠近江城第一市场,人们顺便采购些食品回家,以示新年“发市”生财。回家后,陆续会有舞狮、舞龙、舞鲤鱼的人上门拜年贺岁,好不热闹。
随着阳江城市的扩展和旧城的改造,阳江市区铺设了许多通衢大马路,新年“行大运”也因为市民多是“有车一族”而以车代步了。人们自驾私家车,在城市周边兜风转行,不亦乐乎!“行大运”的新路线也许是东风路、漠江路、体育路、金山路等,甚至将车开进国道、高速路,兜个大运再回家。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