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姓名字号常识,古代名字为什么有字号

古代名字字号什么意思

古代名字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点,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

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古人的名、字、号的区别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今天,我们说“名字”这个词时,通常是指人名。可是我国古人则既有“名”又有“字”,有的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那么,名、字、号的区别是什么呢?
“名”,是个人的特称,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亮”与“孔明”,“飞”与“鹏举”义相近。也有“字”和“名”互为反义的。
“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古代的文人,大多给自己起“号”,用以表示个人的情怀。如,郑燮(xiè)的家乡,有座木板桥。他小时侯常从桥上过,很喜爱这座桥,后来就给自己起别号“板桥”。在写字作画的时候,他总要题上“板桥”这个别号。时间一久,人们都称他为郑板桥,原来的名字反倒没有多少人记得了。
古人相见,在名、字、号的用法上很有讲究。名一般用于自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当上对下,或尊称对方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互相称名。

姓是氏族(部落)的标志,这个无需赘言。

随着氏族繁衍,迁移,就会有分支家族散居各处,为了表示区别,各分支在保留氏族的姓之外,另外取了一个代表其分支家族的标志,就是氏。

其实这个姓和氏和罗马时期命名倒是一模一样的,比如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尤里乌斯代表氏族,恺撒代表家族。

中国的氏基本以国名、地名、职业、官位等来取,所以当时就有重复的,由此同氏不同姓的也有很多。

古代同姓是不能通婚的!

秦汉之后,姓和氏就混在一起不分了,所以我们现在所谓的姓,有可能是从以前的氏来的,而我们祖上的姓可能早已不知道了。

名就是个人的标记。

字是为了成年后用于社会交往的,也就是说别人称呼他的时候通常都叫字的,而不叫名的,因为名是家中长辈或者自己自谦时用的。取字一般依照两个原则,表其德或表其名,意思就是希望养成的品德或者和名的意思相近。所以字也叫表字。

古代的人都有字,近现代也有一些人有字。比如李白的字是太白,有表其名的意思,刘备字玄德,表其德的意思。近现代的胡适,字适之,毛泽东,字润之等。

号相对就比较自由,是文人雅士给自己起的,如苏东坡的东坡,是因为被贬黄州时在城东开垦了一块坡地而起,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因居住地边上有五颗柳树而得。因此号常常代表了他们的喜好、境遇和心情。号可以有多个,你看那些书画家,有许多章,大部分都是不同的号。

这么说吧,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闯荡江湖得光明磊落!所以有家族的姓,有长辈赐予的名!所谓的字,就是在行走江湖时,直呼其名太不礼貌,也有保护个人隐私的问题,还有就是人都是好面子的,万一没混好,臭的也就是个字号,也不会有辱家族。混的好了,能混个雅号,这就有面子了。所以很多古人,姓名字号,互相一介绍,你就报个名字,我能有4个称呼,我就有面子,说明混的好,混的好的人在一起也不会直称姓名,一般都是以字号相称,显得雅致也是觉得亲切。

所谓姓、名、字、号,其实都是一个人的招牌,这类似于现代人除了“大名”外,有的人还有曾用名、别名、笔名。虽然都是一个人所独有的代号,但古人的姓、名、字、号均有其特殊含义。那么古人的姓、名、字、号有哪些特殊含义呢?

古人的姓名和今天人们的姓名,含义完全相同。所谓“姓”,就是一群人所共用的名,而名,则是个体所独有的。古人往往在他人的姓名前冠以职务、地名、祖先等“前缀”,进而演化为姓,如“鲁、韩、宋”等,“东郭、西门、池、柳”之流则是以景物、方位为群,“师、史、祝”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则是明显以官位为姓,所谓“公孙、王孙”之流,多半其祖上是王、公。

名,这是个人的符号,成因、来源要较“姓”更广泛。在早期,较为蒙昧的时代,人们可能以时间、纪实,甚至人的生理特征为名。如“时间名”,孔甲、盘庚、干支等,“生理特征名”如黑肱等,“纪实名”,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夏商等朝,人们起名字时还未意识到将所谓期望、抱负之流融入后人的名字之中,总体来说,虽然没什么技术含量,“胜”在朴素。

字,是对“名”的解释、补充,所谓“名字”,就是这样来的。这个东西就略微有技术含量,在古代,穷人起个名,一个“狗蛋”之流完事,人们长期地挣扎于温饱线上,什么抱负都是空想,所以,字几乎是士大夫、文人、书生的特权。

一般来说,“字”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也称“表字”,如《离骚》里面屈原的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所谓“正则”,即“平”,而“灵均”即“原”,即名为“平”而字为“原”。以“字”为“名”之补充,宋代的晃补之可谓经典案例,他字“无咎”,补之而无咎,志气高、野心大。

所谓“号”,如苏东坡、郑板桥、朱柏庐,乍看之下,高大上,在古代,只有混得还不赖的中上层,才会有号,底层人士,没有这种雅兴,就算真有号,那也很难被史书记下来。所谓“号”,就是个别称,也叫做别号。别号中以“居士”、“山人”最为常见。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在尊称、下对上称呼时则称字、号。上流社会在交际应酬中爱以别号相称以表示尊重,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有时还要因此受到惩罚。

古人的名、字、号的区别:

  1. “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 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

  2. “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

  3. 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龙。

  4.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 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

  5. 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这些别号,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

拓展资料:

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然而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的范围。 可见,古人的名字中,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 如并列,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

古人的姓名、字号之由来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只有一姓一名。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在通常的情况下,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表字)、号等。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飞”是名,“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

“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点,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很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潜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108将个个都有别号,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明清人更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正如清人凌杨藻在《蠡勺编》一书中记载的那样,其时“闾市村垄,嵬人琐夫,不识字者莫不有号,兼之庸鄙狂怪,松兰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则必‘水’,伯‘松’则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闻妇人亦有之,向见人称‘冰壶老拙’,乃嫠媪也”。甚至一些落草为寇的盗贼也有别号。如上述书中举了一个县官审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说明问题。这一例子说,一位县官在审理一桩窃案时,责难犯人为自己开脱罪责,犯人突然说道:“守愚不敢。”县官不解其意,一问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称别号。

在用字上,取号与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数多少的限制。从已知的历代别号来看,有2字号,也有3字、4字号,甚至还有10余字、20余字的别号。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别号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至于界的一位叫释成果的,别号的字竟达28个之多,即“万里行脚僧小佛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一个人的别号竟然用了近30个字,真可谓古今一大奇观。

因为古人取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加以避讳,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饱受文字狱和避讳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们在名字之外更取别号来表现自己。当时的大多数人都取一个别号,但有些人的别号也有好几个。如清初画家石涛法名弘济,别号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达4个之多。

综上可知,我国古人的称谓远比现代人复杂,他们有姓名又有字、号。这种姓名字号的并存,既适应了当事人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也为中国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古人姓名小常识

1. 姓名字号的古代文化常识
1、古人的名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取相同的名字,特别是长辈,如果有相同的字眼就一定要避讳,将这个字给改掉,不然就是对长辈的不尊敬。直系的祖先其实也算在这个范畴里面,如果名字里面有相同的字也要避讳改掉。

尊者值得是尊贵的人,一般是指自己的上级和皇帝,名字当中不得带他们名字中的字,如果有就要避讳,将自己的名字改掉,不然容易被穿小鞋,甚至有杀身之祸。

2、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3、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简称号。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扩展资料: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避讳”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表字

百度百科-号
2. 古人起名都有哪些习俗
姓名学是中国的国粹,渊源于中国古代诸多先贤的哲学思想。

孔子曾说,“名不正则 言不顺。”苏东坡也说,“世间唯名实不可欺。”

都道出了姓名对人的重要性。因此,取 名之事实乃人生之大事,轻视不得。

所以,在民间流传着多种多样的关于取名的传统习俗。 主要的取名习俗有以下几种: 节令法:根据孩子出生时的节令与花丼取名。

如春花、夏雨、兰贞、雪梅等,常见于女性。 地名法:比如沈申(上海)、袁晋(山西)、黄云生(云南)等。

也有从祖籍及出生 地中各取一字,缀联成名,主要是以纪念为主。 盼子法:父母连连产下女婴,盼子心切,便会在为女儿取名时用一些谐音字,如根(跟 弟、玲(领)弟、招弟、盼弟等。

抱子法:夫妇膝下无子,从外地或外姓抱养一个孩子。此类孩子的名字中,常有一个“来” 字,如来宝、来娇等。

体重法:鲁迅的小说《风波》中描绘:“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 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如“九斤老太”,这是流行于浙东民间的一种 特殊取名风习。

排行法:兄弟双名,其上字或下一个字相同,叫排行。如我们熟悉的《水浒传》中的 阮氏三兄弟: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五行法:根据五行缺行取名。旧时民间取名,要请算命卜卦者推算小孩的“五行”和 “八字”。

假如某人命中五行缺少某一行或二行,那就得用缺行之字,或用缺行作偏旁的 字取名补救,否则孩子会命运多舛。 如鲁迅小说《故乡》中闰土名字的由来:因为他是“闰 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3. 古人对姓名字号运用有什么讲究
过去,孩子入学启蒙时,都会起一个正式名字,即所谓“学名”。

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儿,一个意思。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名就是名,字就是字。有“名”还得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配”。

那么,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古人在起名时又是如何选“字”的? 先秦时期孩子3个月时由“父名之” 《左传》记载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 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

到先秦时期,起名的讲究开始多了起来。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那时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申繻的具体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在具体选字时,申繻强调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

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他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申繻的取名原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最早正是始于先秦。

汉代取名流行用“单字”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二名非礼也” 与先秦相比,汉代的取名风尚又有了不小的变化。尊老、称谓、身份、德行一类敬谦美辞成为 *** 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

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取名,如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

在东西两汉24位有庙号的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的是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也除去“陵”字改成了单字“弗”。取单字名之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21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

南宋及以前的皇帝大多数也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时期单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两朝28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字名。 王莽篡汉建新后,视单字名为古礼。

在王莽“崇古”的影响下,取单字名进一步流行。为何汉代喜欢单字名?《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有这样一种说法:“晋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

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晋大夫魏曼多帅军队进攻卫国,人们不叫他全名,而称“魏多”,是讽刺他取双字名,认为双字名不合礼数。

就“二名非礼”说,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考证,《春秋公羊传》中错误地理解了“二名”的意思,应是一人有两名不合礼数,而非取二字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名青睐“之”字 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叫斐松之 北魏着名道士取名寇谦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二字名风气逐渐抬头,取名出现两大特点,一是助词“之”受宠,名字带“之”成时尚;二是父子、长幼之间用字不再避讳,名字中出现同字现象。

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的名字中都有“之”字。 当时,“之”字特别受青睐,地位高者或权力大者,名字里往往都带“之”字,如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斐松之、北魏着名道士寇谦之。

当时皇族对“之”字也情有独钟,如晋宣帝的弟弟、安平献王叫司马孚之,儿子、汝南王叫司马亮之,后代还有司马景之、司马昙之…… “之”字入名,在魏晋时期还是一种是否入教的标志。如何辨别入教者和非入教者,知道对方与自己同道?区别就在一个“之”字。

后来“五斗米道”首领之一的孙恩作乱,许多名中含“之”的人士受到牵连,不少人被杀,便证明了这一推断。当然,唐宋以后人名中再用“之”字则与无关,纯属于一种喜好。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取名字时仅次于“之”字的,还有一个“僧”字。如南朝梁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的医师叫姚僧垣…… 宋代出现“五行”“八字”配合起名 朱元璋嫡孙惠帝命里缺“火”取名朱允炆 到唐宋时期,予、臣、汝、友一类称谓字以及可、如、斯、也等一类语助字,开始受到青睐。

宋人取名还出现一种复古倾向。汉代的尊老字,如“老、叟、翁”等常入名中,如《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在宋代及以后,取名时人为设置的限制明显多了起来。除了考虑传统的避讳,取名时还要讲阴阳五行、生辰八。
4. .中国古代姓名知多少:尽你所能说说中国古代姓名方面的相关知识 急
中国古代的“长孙”、“耶律”、“完颜”等双字姓为什么现在消失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统汉、满、蒙、回、藏等56个民族。

汉族外仅占人口总数约6.7%的少数民族,却拥有国土面积的50%到60%。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事实上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冲突与交融的历史。

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文化内涵,也使各自的人名系统形成了种种差异。但是,正如人不可能足不出户一样,文化也需要走出民族范围,汲取他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物质精髓,在与他文化的交流中,通过继承、扬弃、同化、异化来丰富自身的肌肤。

人名作为文化的使者,忠实地记载着这种民族间的演化和发展。下面让我们从人名这种精神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演变中窥探文化嬗变的行为轨迹。

史学家钱穆先生曾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从上古建于先秦、自秦汉迄于南北朝、自隋唐迄于元末、自满人入关至于现代。本文籍钱先生的分类,将姓名的民族融合与冲突分为四个时期述之。

上古时代始于炎皇尧、舜,当时的华夏民族即以汉族为主,四周的蛮、夷、戎、狄诸民族罕迹中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多为汉族内江,异族极少染指,到了秦时,东夷之一的赢姓一统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径,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复,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秦朝的大一统涵包了华夏、东夷、荆蛮、百越、三苗五个族系,出现了真正的民族大融合。 秦立国时短,但其上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文化上的各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却规范了中国此后两千年封建制度,秦后的汉朝,疆域十分辽阔,东至朝鲜,西越,北达蒙古,南抵越南。

随着疆界的扩展,战马铁甲的威慑,文化的冲突和交融日渐加剧,少数民族的人名系统爱汉族影响的现象和愈来愈明显,如西汉汉武帝时,有一个叫金日磾的大臣,本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因休屠王用金人祭天有功,故武帝赐日磾姓金,金的子孙七代高官显宦,所谓“金张籍旧业,七世珥汉貂”是也。西汉皇帝时匈奴呼韩单于附汉末朝,至汉末之国时,附汉的匈奴人同 *** 杂处,同化,都弃本姓而改姓汉姓,如刘、卜、乔、康、竺、支等姓、均源自少数民族。

这些异族人的姓、名在形式与内涵上与汉族姓名已无根本区别,表明此时即被同化。 魏晋南北朝之三百年,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南北朝时北方十六国兴衰起迭,其中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所建。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常能同化与之接触的异族文化。

北魏时,鲜卑族的孝文帝拓跋就曾下令鲜卑人改姓,并首先将自己的姓“拓跋”改为“元”。原因是:“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于是“诸候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如达奚氏改为奚氏,贺类氏改为贺氏,独弧氏改为刘氏,步六孤为陆氏,一共将144个鲜卑姓改为汉姓。其它民族受“皇族”影响,并纷纷将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如改贺葛为葛,是类为高,去斤为艾,屈突为屈,独孤浑为杜等。

在姓氏的汉化同时,执政的少数民族还沿袭了魏晋 *** 所重的“九品中正制”,把改过的姓氏分甲、乙、丙、丁四个等级,象元、长孙、宇文、于、陆等是为甲姓,“举秀才、册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在选。”不仅如此,少数民族还在人名的其它文化内涵上套用 *** 的礼制,如孝文帝就曾明令同姓禁婚:“自今悉禁绝之,有犯不以道论。”

如同事物的发展曲折反复一样,人名的冲突和融合也是跌宕起伏的,鲜卑人宇文觉建立北周后,欲从到文化上推销鲜卑统治,便令所有改为汉姓的鲜卑人恢复原姓,并以鲜卑姓赐汉族功臣,以期异化汉文化。如李弼赐姓徒河,杨忠赐姓普六如,李花赐姓大野等。

毕竟鲜卑文化功底不深,虽有强权撑腰,终究斗不过汉文化,在 *** 甚至大部分鲜卑人的喝倒声中,到杨坚任北魏宰相时,恢复鲜卑姓的诸公又都改了汉姓,如此一起一伏,正是姓名民族冲突和融合的精表现。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国势之盛,旷古无两。”

“唐威令所行,东踪辽海,北跨大碛,西被达曷水,南极天竺,暨海洋洲中诸小国。”异族外邦争相来朝。

此时姓名民族融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清一色的外族姓名汉化。如李白之父来自西域,本鲜卑人,安禄山之父为胡人,母亲为突厥人,史思明亦是胡人,他们的名姓已同 *** 无异。

类似的人名还有史大奈,李光弼、裴玢等。皇帝的赐姓也基本上为国姓“李”。

如鲜卑人拓跋赤辞、契丹首领库克,大帅达年嘉哩均被赐姓“李”。受其影响,唐后五代十国中的少数民族国君,均将姓名顺遂汉化,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皆是少数民族人氏,单从姓名上已不见其“祖籍”了。

唐以后,受宋文化影响,金、辽各异族所建诸国也未逃过被同化,溶解的命运。金代为女真族所建,国民久慕汉文化之博大深奥,屡作一同之思,为预防女真文明“脱化变质”,颇有先见之明的金初诸君世宗、章宗等,上任伊始,便明令,“禁止女得译为汉姓。”

“犯者抵罪”。但在汉文。
5. 古人的名字
说说古人的名·字·号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

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1333332643832些古人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

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

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

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溢”),如晋代陶潜的靖节等。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

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清纪昀称纪文达等。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

如《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⒈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

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

⒉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戎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⒊以室名、斋名、轩名、堂名为号的。如王夫之号姜斋取自他的室名;辛弃疾的号稼轩也是取自室名;北宋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⒋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被称为大、小谢。

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⒌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 “马班”(或“班马”)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是韩愈、柳宗元。

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加上南朝另一诗人谢眺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又合称“三苏”。 ⒍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

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

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以上所说的封建社会文人的姓名字号之类,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观念形态的组成部分。

由于它们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被广泛使用过,又是我们不能完全回避得了的。如《正气歌》的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义),历代还常称他“文文山”(自号)、“文丞相”(官职)、“文信。

古人的名、字、号都有什么讲究?

古人的名、字、号具体区别如下:

1、名:一般是指代的人的姓名,或者是单指名,在幼年的时候是由父母来命名的,以此来供长辈们互换。

2、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在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我们可以看到,字并不是男子独有的,在古代的时候无论男女都是可以取字的。

3、号: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在古代的时候,人们为了尊重他人,一般有时候就不直接呼喊其名字,而且称其别号。

古人的名、字、号举例:

1、李白: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2、苏轼: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3、蒲松龄:名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说说古人的“姓名”与“字号”的关系

古代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往往又有字、号,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比如,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扩展资料:

号的来历

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中国最早的别号。

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

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璜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表字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以书法传世)也用“卿”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瀛、朱常洵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这种情况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朱用纯的柏庐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如苏东坡、郑板桥、朱柏庐等)甚至超过本名。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号“八大山人”(“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当然,更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637933.html?fr=qrl3

说说古人的“姓名”与“字号”的关系?

古今人姓名均是代表个人的社会符号。
姓,是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是个人独用的姓,基本上是由父母起的。
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它和“名”相表里,故旧时常对人客气地称作“表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可以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除了名、字之外,古人还有称号的习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故又叫“别号”。别号多为本人自取,故更能从中标榜一个人的性格、情操。也可以是朋友起的,也可能是崇拜者起的,这些人觉得直接称呼“名、字”不礼貌、不够恭敬。有号的人不仅是高文化,而且往往社会地位也不低。

姓名字号是什么意思姓名字号的相关知识

1、姓名字号,是华夏汉族宗族人名的一种称谓习俗。
2、姓,是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是个人独用的姓。
3、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4、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

古人名字中的字和号怎么来的?

“字”又叫“表字号”,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 (不过三国乱世,思想反叛,冠而取字并不是一定遵循,曹冲、孙亮都是未冠死去而皆有字),而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

名在夏朝之前已经有,而取字据说始于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汤,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汤。还有,名与字是有区别的,古人常自称己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另姓与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

名号的分类:

从历史的习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

1、乳名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

2、笔名

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

3、艺名

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双名李桂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

4、学名

学名,就是一个人开始求学时使用的名字。

5、字

“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因此,“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为什么古人不仅有名还会有字或号?

也不一定每人都有,一般都是读书人才有,老农民不需要应酬交际,所以叫个二旺、三狗子之类是无所谓的。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