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日干得病吉凶,占推得病日吉凶

求中医里的平脉法和瓣脉法的古翻译!

这古文也很好懂,哪里不懂的,我告诉你。
辨脉法第一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六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 阳脉浮(一作微)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一云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问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目闰 ,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执水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又未知何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胚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筑湫痛,命将难全。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弧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躁扰者,必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为欲解也。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平脉法第二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畜*,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府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若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其*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又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者,故名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脉属木*,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迟缓相搏,名曰沉。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肤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一作下)。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隔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而*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肤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隔,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藏六府相乘故令十一。
问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府,诸阴迟涩为乘藏也*。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府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
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一本作疟)。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
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错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之有焉。
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重病*者,一日一夜,当日卒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凡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脉至乍疏乍数者,死。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向您请教:如何择、选“婚嫁、搬家”吉日、有哪些禁忌?谢谢 您之前回答...

幸福温馨提示---
怎样选择中国的结婚吉日
1、选择润年润月。中国人对结婚日期的挑选颇为看重,并且非常讲究“润月”、“润年”之说,即每隔两、三年便会出现一个润年,即该年有两个“立春”,一个“润月”。择结婚吉日,最好在有润月的年份。
2、避开三七九。三吉日最好避免在农历的三月、七月和九月,因这三个月份分别适逢“清明”、“盂兰”和“重公”,均为传统的“鬼节”,不宜办喜事。而在月初圆的“中秋节”月份,即农历八月是最适合办婚礼的月份。
3、避开三娘煞。相传月老不为三娘牵红线,使她不能出嫁。基于报复心理,三娘喜与月老作对,专门破坏新人之喜事,故每月的三娘煞之日,即初三、初七、十三、十八、廿二及廿七,不宜结婚。
4、 杨公忌日”又称为“杨公十三忌”,世传为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所订定。这十三个“忌日”分别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这十三个“忌日”是诸事不宜。
5.四离四绝不宜。
6.嫁娶择日
宜:天德、月德、天德合、月德合、天赦、天愿、三合、天喜、、不将日。
忌:月破、平日、收日、闭日、劫煞、灾煞、月煞、月刑、月厌、五墓、月害、大时、天吏、四废、四忌、四穷、五离、八专、厌对、亥日。

天干葵合水是什么意思?天干葵不是合地支酉吗?

据我了解,天干地支是没法配对的,根本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可以把地支化合成天干,就是常说的地支藏干或者地支藏人元。
地支藏干,在古书上记载并流传至今的,在实测中却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古书记载的来源,总结如下。
八卦六爻中,有天地人三才之论、阴阳之分。四柱八字中的天干地支也是如此。天干主外、为阳、为天;地支为内、为阴、为地,人在天地之间。因此,地支所藏之干为人。所以天干为天元,地支为地元,地支中之干为人元。三者的关系在四柱八字中即有相生,又有相克;即有相帮,又有相制,各主其事,各尽其能。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发展的。
这一来源体现了古人朴素的科学注意观,体现了‘天人合一’、‘阴阳相抱’‘互中有对方’的宇宙万物规律的观点,是知道实践的绝佳理论。
二、地支藏干
十二支循藏,就是每个地支藏着一个、两个或三个天干。现分别论述一下。
1.子中藏天干‘癸’。
2.丑中藏天干‘癸辛己’。
3.寅中藏天干‘甲丙戊’。
4.卯中藏天干‘乙’。
5.辰中藏天干‘乙戊癸’。
6.巳中藏天干‘庚丙戊’。
7.午中藏天干‘己丁’。
8.未中藏天干‘乙己丁’。
9.申中藏天干‘戊庚壬’。
10.酉中藏天干‘辛’。
11.戌中藏天干‘辛丁戊’。
12.亥中藏天干‘甲壬’。
三、口诀
上述12个地支藏干,为了帮助好记忆,有口诀如下:
子藏癸水在其中,丑中癸辛己土同。
寅藏甲木和丙戊,卯中乙木独相逢。
辰藏乙木和戊癸,巳中庚金有丙戊。
午中藏丁并己土,未中乙木加己丁。
申中戊土庚生壬,酉中辛金独丰隆。
戌中辛金及丁戊,亥中壬水甲木独。
第2节 地支循藏及答疑
一、地支本气藏干是阴性还是阳性的原理
按顺序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本气干为:(1)春为寅卯,(2)夏为巳午,(3)秋为申酉,(4)冬为亥子。
事物在初始上升的阶段为阳,上升一定程度,便会很难上升而转化为阴。我们观察地支藏干是阴性还是阳性,便会发现古人在这方面的藏干安排是很有科学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阴阳发展、转化的规律。观察四季八个支的藏干就会知道,第一个地支藏干都为阳性,第二个地支藏干变会成为阴性,符合阴阳运行、发展、转化的规律。即阳干藏阳支,阴干藏阳支。
二、四库藏干是阴性还是阳性的原理
四库为辰、戌、丑、未,藏干为三,除丑、未藏干都为阴性,而辰戌藏干有阳有阴,为什么呢?我们从以下方面分析入手。
1.藏干个数为‘三’的原理
辰、戌、丑、未四库藏干个数:(1)本气藏干一个;(2)各分别为金、木、水、火之库,为入库天干一发;(3)又因辰戌丑未为每季的未月之土,所以也定有那个季节五行的余气,为一个。上述总计三个,为藏干个数的原理。
2.丑土所藏天干‘癸辛己’为阴性的原理
原理:丑土为冻土、寒土、冷土,在四季中排行第四,阴性力量强;所以为所藏天干本气也必然具有寒性的阴性天干。
(1)丑土为冬季,由于强大惯性力量的延续,癸水为延续上一个月子月中藏癸的原理。
(2)辛金入墓于丑,丑土为辛金的墓库。
(3)己土为阴,为阴土丑土的天干所藏本气。
3.未土所藏天干‘乙己丁’为阴性的原理
原理:未土为燥土,在四季中排行第二,为阴性,所以所藏本气天干为阴。
(1)未土为延续卯月藏干的墓库,所藏阴干木为乙。未土中木气的生长力开始大衰弱。
(2)未土为阴性,所藏土天干己土为阴。
(3)丁火为延续上一个月午中藏干丁的原理。
4.辰土所藏天干‘乙戊癸’的原理
原理:辰土在四季土中排行第一,为阳性,所以所藏天干本气为阴。
(1)本气天干为阳性土为戊土。
(2)辰土为春季,乙木为延续上一个月卯月中藏干乙的原理。
(3)辰土为延续子月藏干癸水的墓库。
5.戌土所藏‘辛丁戊’的原理
原理:戌土在四季土中排行第三,为阳性,所以所藏本气天干为阳。
(1)本气天干为戊土;
(2)戌土为秋季,辛金为延续上一个月酉月中藏干辛的原理。
(3)丁火为具有阴性。
三、四正方的藏干原理
子午酉卯为四正方,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并不兼向,所以其性专一,不藏诸多它气,而藏本气天干。
子午酉卯为每季中的第二个月,排行数为阴,所以所藏天干为阴性天干。子中藏癸,卯中藏乙,酉中藏辛,午中藏己丁。
问午火为什么藏两个天干呢?这是因为火的木料着完会和土融在一起,进而成为土,所以同时还藏土的天干。
四、四偏方的藏干原理
寅申巳亥为四偏方,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有所兼向,所以其性藏它气,所以藏干两个或三个。寅申巳亥为每季中的第一个月,排行数为阳,正是初始的发展、上升阶段,所以所藏天干为阳性天干。
1.寅木所藏天干为‘甲丙戊’
(1)寅木的本气藏干及兼向均为甲。藏丙火大概是木生火和天气转暖的原理。
(2)至于为什么要含土的天干‘戊’呢?很多书上都没有说明,需要配合实践说明。寅木在东北方位,居艮宫。
另一方面,大概是正月天气还比较寒冷,正月的许多植物的根还是在底下蕴藏。体现了木克土又赖于土、依靠土生长的原理。
2.巳火所藏天干为‘庚丙戊’
(1)巳火的本气藏干及兼向均为丙。
(2)藏干戊土这是因为火的木料着完会和土融在一起,进而成为土,所以同时还藏土的天干。
(3)至于为什么要含金的天干‘庚’呢?原因分析:①金长生在庚,条件是金旺相,或日、月动爻得生扶助。金爻遇巳月,或卦中动出巳火爻,或是金爻动而化出巳,皆谓金遇长生。若金爻休囚无气,再遇巳午火者,则论克而不论生。②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在锻金的过程中,从巳火到酉金,从长生到旺,正好是锻金的过程。
3.申金所藏天干为‘戊庚壬’
(1)申金的本气藏干及兼向均为庚。
(2)藏壬水是因为申金为为热金,(申金也代表申月,天气还比较炎热,所以生出的水为具有较强的活力)可生出的水具有活力;而酉金之水则性寒,活力大减。
至于藏戊土天干。这是因为申月是在从未月延续下来的,天气又同时热;又因为申金居于西南方坤宫的原理。
4.亥水所藏天干为‘甲壬’
(1)亥水的本气藏干及兼向均为壬。
(2)甲木在亥月已衰弱很多,为什么还为亥水的藏干呢?分析:(1)木长生在亥,在亥水中储存内气,以便达到卯月中的旺相,这是一个生长过程。(2)另一方面,是由于水生木的原因,亥水为温水,有生木之许能力。
第3节 地支藏干本气关系总论
上面论述了地支的藏干后,下面再论述一下地支藏干的关系。
前面论述了四柱八字干支中的生克泄耗、刑冲合害比的九种关系。地支的九种关系总论可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地支本身所具有的关系。如前面九种关系的论述,除天干以外。
第二:往下深层理解,地支本身所具有的 ,实为地支藏干之间所进行的相互间的关系。分为本气天干和它气天干两部分。
第三:是指地支之间的流通藏干关系,进而影响到天干之间的关系方面上来。条件为:(1)藏干有与天干相同的对应关系;(2)天干也有着地支相互关系的对应方面,产生共鸣作用。
这样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出预测原理,可以极大的扩展预测范围,使之趋向于细度化、精确化。
十二地支所具有的十神之义
1.子中藏‘癸’,为子与癸具有比肩之义。
2.丑中藏‘己辛癸’(1)丑与己有比肩之义;(2)辛是己和丑的食神;(3)癸为己和丑的偏财。
3.寅中藏‘甲丙戊’(1)寅与甲具有比肩之义;(2)丙是甲和寅的食神;(3)戊是甲和寅的偏财。
4.卯中藏‘乙’,卯与乙具有比肩之义。
5.辰中藏‘乙戊癸’。(1)辰与戊具有比肩之义;(2)乙是戊和辰的正官;(3)癸是戊和辰的正财。
6.巳中藏‘庚丙戊’。(1)巳与丙具有比肩之义;(2)庚是丙和巳的偏财;(3)戊是丙和巳的食神。
7.午中藏‘己丁’。(1)戊与丁具有比肩之义;(2)己是戊和丁的食神。
8.未中藏‘乙己丁’。(1)未与己具有比肩之义;(2)乙是己和未的偏官;(3)丁是己和未的偏印。
9.申中藏‘戊庚壬’。(1)申与庚具有比肩之义;(2)戊是庚和申的偏印;(3)壬是庚和申的食神。
10.酉中藏‘辛’。酉与辛具有比肩之义。
11.戌中藏‘辛丁戊’。(1)戌和戊具有比肩之义;(2)丁是戌和戊的正印;(3)辛是戌和戊的伤官。
12.亥中藏‘甲壬’。(1)亥和壬具有比肩之义;(2)甲是壬和亥的食神。
小结:(1)地支与本气具有比肩之义;(2)地支与它气具有的十神之义比较杂乱些;(3)但要注意地支藏干之气的引发和发挥。
表现总述
地支藏干之间的关系有上述生、泄、克、耗、冲、克、合、刑、害、比的九种关系,本气干与它气的干的表现需要外力的引发下方可。
一、地支藏干一个
为子、午、卯、酉,气机专一,所有的外在表现都是趋向于专一性。
对日主来说,为十神中的哪一个,便会具有哪一个十神的专一性、集中性、精髓性。
在生活中的表现:(1)性格倔强,认定自己的理,难轻以改变,分吉凶。(2)得病以一种病为主。(3)爱好转一性强,其它的爱好便不怎么样。(4)在事业某一方面就有突出成就,或学习某一科的兴趣特别浓厚,而其它方面都相对低落许多。(5)爱情专一,至死难改。(6)对人忠诚,能从始而终。(7)头脑多向一处想,其它方面则欠差许多。
总之来说,所谓的极端主义就是这一类的,分吉凶两个方面。对待任何事、任何方面宜专一、固执、集中。
二、地支藏干两个或三个,所具有的外在表现便会具有两面性和三面性的特征
这方面在生活中的例子有很多,在此不再多述了。分:(1)两面或三面都好;(2)两面或三面都凶;(3)两面或三面的其中有吉有凶。
三、地支相同者可互相引发与转化流通
这就好比同一性质的五行,可以合在一起,增加其力量共同发挥作用。
四、地支藏干引发到天干的表现
无论是什么样的关系,还是什么样的组合,但都离不开自身的组合的核心规律和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改变的规律。
总之来说,地支藏干分为地支表现、天干表现、干支表现及其相互间的结合、整合中的表现。
1.地支藏干表现,为地支之间相互进行的关系中,所引发出来的。
2.天干表现,为地支藏干和天干产生的共鸣效应和同步规律及互相渗入而引发出来的。
3.以及上述几方面的相整合。
上述各个干支及其引发力都有:(1)强弱、(2)有无、(3)流通、(4)转化之分,需要在实测中仔细分析、判断。
有关疑难问题
一、论亥午暗合的运用
很多书上都论述到亥午暗合,其具体运用应该如何,想必很多人都是模糊不清的。
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
单独论亥与午,并没有什么的动态相合的作用,所谓井水不犯河水。亥和午之所以有合,是因为亥中藏‘甲和壬’,午中藏‘己丁’,而藏干则会有甲己相合和丁壬相合。
但这样的合是有条件的:
(1)亥或午必须是一方动或两方都动,包括后天性的运气。
(2)但这样的合为合中有克,要注意其克的比例程度。
(3)单论这样的暗合具体是体现在水火相克、相粘克、相合克的程度上。
亥和午除了暗合问题,还要注意本气与它气及它气与它气之间的关系,为:(1)甲与丁;(2)壬与己;(3)其它二种为相合关系,但要注意分析清楚。
二、地支藏干与天干之间的相同者
前面论述相同者,可以相互渗入、相互引发、相互引动,下面来说一下它的种类和条件。
1.相同者的种类有:(1)地支相同;(2)地支藏干相同;(3)天干相同。辅助柱类的相同。
2.条件:无论是什么种类,相同者必须是:①有力的;②并且为能够相互作用;③由动来引发;④同特性的种类之动;(前面已论述,主要有内和外的动、远和近的动、大和下的动。)
3.原因在前已述。
三、地支藏干之气的发挥
地支藏干之气有本气和它气的两部分,无论是哪一藏干之气的发挥,都要视其周围干支及后天性运气干支引发的状态。
哪一藏干引发得好,便以哪一个为主,其它的为压制及藏存状态。
四、论卯申暗合、辰巳暗合,与亥午暗合的原理相同
在此简述一下
1.辰中‘乙戊癸’,巳中‘庚丙戊’,有乙庚合、戊癸合。除此以外,还要注意本气及它气与它气之间的关系。
2.卯中‘乙’,申中‘戊庚壬’,本气之合为乙庚合。除此以外,还要注意本气及它气与它气之间的关系。
小结:其它干支类似这样的一干、两干或三干之合;与此原理类似。
五、除了合以外,其它的干支藏干冲克生之类的关系也同理。
地支藏干九种关系的总论
实际上,通过上述单柱的分析,我们能进一步体会到地支藏干九种关系的论述与单柱干支关系论述原理是类似的,但要比此深度化、细度化。下面我们可以直截了当的进行总结论述。
1.两者或三者之间的本气可产生直接的、相对应的关系。以本气为主,它气为辅助作用,或分合、或强弱、或有无。
2.它气关系必须在其它干支有力的引发下方可进行与此相对应的关系,否则难成。
以上注意四柱八字干支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的引发力及流通转化。
生与泄的举例
至于具体举例,我们将在四柱八字中的预测实践中加以说明,下面我们用理论简略的说明一下,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通再通的程度。下面是干支关系的举例。
例一 甲寅 戊午
问题:天干甲木本冲克戊土,但有了地支寅木生助午火的条件,便使甲木冲克戊土之力大减;相反,还起到较强的间接生助的作用。为什么呢?我们往下分析:
一、天干地支的力量当中,以地支之力为主
1.寅木中藏干‘甲丙戊’,午火中藏干“己丁”。
2.寅木生火可引发藏干甲木生丙火。
3.天干透戊土,午中藏己土,可在引发甲木生丙火的基础上再生助戊土。这时丙和午中之丁为寅中之甲木克己土的通关,变克为间接的相生。
4.甲木比助寅木,并由寅中之甲引伸为生丙火,再生戊土的过程。
(1)通关作用力强的话,便会使甲木冲克戊土的力大减,反而间接生助的力大增。
(2)通关作用力弱些,即火力弱些,还会产生一些冲克力,视其力量的流通转化的过程而定。
(3)甲寅比戊午柱力量小,可几乎完全被午火泄之生土;两柱之间力差不多平衡,可保留一些力;甲寅比戊午柱力量大;越大甲寅柱除去被泄的力,而保留力也就相对越多。
(4)甲木冲克戊土,力弱时可冲动戊土为使戊土处在动态中而加大泄火力而成燥土,为助戊土之作用。
二、注意甲寅和戊午是属于哪一个柱。(柱在先天性八字上有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在后天性运气上有大运柱、流年柱、流月柱。)所在时间上的柱其力量的流通转化也是不同的。
在此主要说明两柱之间能产生较直接的作用关系的位置,至于间接性强的位置可通过转化流通的作用关系和分析。
1.甲寅为年柱,戊午为月柱、大运柱、流年柱时:甲寅比戊午之力小许多,容易使木之力被几乎泄尽,使甲木无冲克戊土之力,但会有冲克戊土之意。
2.甲寅为月柱,戊午为年柱、日柱、大运柱、流年柱时:(1)与1的甲寅为年柱的原理等同。(2)但由于所处在月柱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自身还能保留较强的力量。
3.甲寅为日柱,戊午为年柱、月柱、大运柱、流年柱时:甲寅由于为日柱,对日干具有直接的长期性 ,无论戊午柱力量如何,寅木对甲木多少有一些余力,在有生助时还较大一些,能使甲木对戊土产生一定范围内的冲克力;但要视其力量的强弱及流通转化而定。
4.甲寅为时柱,戊午为年柱、月柱、大运柱、流年柱时:(1)由于所处时柱的位置,力量较弱。(2)虽然力量较弱,但时柱,为结果处、终身阶段,所以其长期性力量较强。
5.甲寅为大运柱,戊午为日柱、年柱、月柱、时柱、流年柱时;大运柱对先天性四柱八字都能产生相关的作用,当戊午为这些其中的柱时:甲寅柱为大运柱时,力量较大,自身能保持较强的余力,能使甲木对戊土产生一定范围的冲克力;但要视其具体力量的强弱及流通转化而定。
6.甲寅为流柱,戊午为大运柱、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时:与甲寅为大运柱的原理相同。
三、上述六种情况的注意问题
总的来说,上述主要是以两者之间的比较。在甲寅和戊午的作用关系中,要注意其它柱的辅助与损耗的作用关系。分析出甲寅与戊午柱生克的力量作用关系。
例二:乙卯与戊午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用相对论的原理与例一作比较的,是为了学易者更好的理解。
问题:(1)卯和寅相比,只有本气乙木,没有火与土的藏干之气,所以在和甲寅柱的同等条件下,卯木生午火之力弱些。(2)不同等的条件下,卯木比寅木生火力强些;这是因为卯月的力量比寅月的木力强许多。(3)而乙木有静克或动克戊土的较强力。
一、地支之力的分析
卯中藏干乙木,午火不能引发卯木中的火力,只为泄午火。所以在和寅木的同等条件下,卯木没有寅木的生午火力强,而使卯木保留较强的余力多些,进而助乙木静克或动克戊土,视其力量的强弱及流通转化方可而定。
二、乙卯柱和甲寅柱的比较
1.注意乙卯柱和甲寅柱力量上的不同,主要区别在月建,其它和是比较等同的;卯月木力生长力强,要比寅月强得多,而寅月木力则会差许多。
2.卯中无火泄之,容易得生助而抗泄,自身存在一定的力;而寅则不同,有火和土的藏干,宜泄和损力,宜趋向它干支和归附他人。
3.卯木无气,气专一,在二月力量大,独立自主性强,常有一些笔顺从他人、自作主张的自我突出的表现,分吉凶;而寅木则相反,在上述已简述。
(详细的请看十二支的表现)
三、乙卯柱和甲寅柱的所属柱的力量
同甲寅和戊午所属柱的原理等同,注意其力量及动静的区别。在上已述,这里不再多述。
总结:通过这样的举例,使我们学会比较方式分析,以下的生可与此原理等同。具体的我们在实测中再详细举例。
克与耗的举例
例一:未和亥
问题:单独论未克亥为静克,各自保持原力。在外力引动下,未动克亥为动克;亥动找未克之为动耗。下面分析一下其中一方动中产生的作用关系。
一、天干地支的力量当中,有地支而作用决定天干的表现
1.未土中藏干‘乙己丁’,亥水中藏干‘甲壬’。
2.单论未克亥,为藏干的本气己克壬。
3.至于亥水中藏干壬生未中乙,是在外部木力强有力的引发下方可进行,如亥卯未三合成木局;否则不为,或木力弱不能引发也不为。(甲和乙的关系也是同理)
4.亥水中藏干甲木克未中己土3的原理等同。
5.亥中甲生未中丁,也是在外部木与火之力强有力的引发下方可进行。在四柱八字的预测中,为天干甲有力引发亥中甲,天干丁有力引发未中丁,而达到甲生丁的目的。
6.与此同理,丁壬相生、相克。
小结:总之来说,未中‘乙己丁’和亥中‘甲壬’相互间的关系为:(1)本气有力的无须通过外力的引发便会直接或间接的发生;(2)它气之间及它气与本气之间必须通过外力的引发方可,否则不成,只为藏干。
二、注意未和亥属于哪一个时间柱的及其力量强弱的流通转化
在实测中要灵活运用,在此不再多述。
例二 乙未 与 癸亥
举例与举例一中地支相同,配上天干的狸子,为了学易者更好的理解,而用相对论的原理论述一下。
一、问题:(1)当未土比水力大许多时,未中乙木之力无几,只靠外界水力浇灌乙木,但长不大。(2)当未土和水力相差不算大时,未中乙木及亥中甲都可比助天干乙木,助其生长,使其长大。
二、在例一中分析了其地支,那么天干相互间的作用关系也就好分析了
三、注意乙未与癸亥属于哪一个时间柱及其力量强弱的流通转化
在前已述,同理;这里不再多述。
冲的举例
例一:寅与申相冲
寅中藏干为‘甲丙戊’,申中藏干为‘戊庚壬’。
一、本气关系为相冲,即甲庚相冲
特性上主要体现了是:木和金的相互之间的冲与克。
这主要是因为:(1)木气一到秋天就开始衰弱了,停止不长,逐渐变枯萎。(2)木的力量只有在金的锻造下,方可为人类所好的使用。如古代的建筑房屋,主要靠木成为栋梁的。
二、本气与它气关系及它气与它气之间的关系
在寅与申相冲的关系中有:(1)甲与戊;(2)甲与壬;(3)丙与戊;(4)丙与庚;(5)丙与壬;(6)戊与戊;(7)戊与庚;(8)戊与壬。
以上这8种,又可分为常见与不常见的两大种。常见的为本气与生气只类的关系,有:(1)甲与申中的生气壬;(2)寅中生气的丙与申中本气庚及生气壬。
不常见的为对本气克、耗之类的,在本支中受较严重压抑,难以发挥出来的,为:(1)寅木本气之耗的戊与申中藏干‘戊庚壬’之间的;(2)申中本气得生的天干戊与寅中藏干‘甲丙戊’之间的。
无论常见与不常见的,只要在外力的强有力的引发下,便可进行相互之间的关系。
例二 丑与未相冲
丑中藏干为‘己辛癸’;未中藏干为‘乙己丁’。
一、本气关系相冲,为己和己相比,湿土中的癸与燥土中的丁相冲。
在此冲中,主要体现了:
特性上主要体现了是:湿性和燥性的的相互之间的冲与克。
这是因为,丑土的湿性主要是由‘辛生癸’体现的,来把土润湿;未土的燥性主要是由‘乙生丁’体现的,来使土产生很强的燥性,哪一方的力量强,就会把另一方的特性冲克去很多。
二、本气与它气及它气与它气之间的关系
在丑与未相冲的关系中有:(1)己与乙;(2)己与丁;(3)辛与乙;(4)辛与己;(5)辛与丁;(6)癸与乙;(7)癸与丁。
论述与上述等同。
合的举例
合在地支中的,藏干却没有合,只是它有一定的相生相克的规律关系。在二十四山中,一左一右呈龙虎互卫的状态。
例一 子与丑相合
子中藏干为‘癸’,丑中藏干为‘己辛癸’。
一、藏干并无相合,但从其中相生相克的规律中还是能找出合的因素
(1)丑为湿土,含金水成分多。在丑土中,有辛金化泄己土,癸水化泄辛金之意力。(2)子中的癸岁为可与丑土中的癸水相合一体而得金生。(3)所以在水力大时,丑土可从水;在土力大时,癸水可入丑土中癸储存,但可以增加其水分。(4)在实际中,丑为十二月,为冻土、湿土,在冬水分储存的多,散失的少。
由以上分析出子丑相合的因素。
二、相合的本气与它气
丑土中由于金水成分较多,起作用也较大,所以金水也可为丑土中的本气,只是在外力引化所起作用的程度比例如何。关系两者有:(1)癸与己;(2)癸与辛;(3)癸与癸。
例二 寅与亥相合
寅中藏干‘甲丙戊’,亥中藏干‘甲壬’。
一、分析
藏干并无相合,我们从其相生、相合的规律中找出其合的因素。
(1)亥水为温水,有火的暖性方为生木的水;(2)寅中甲可入亥中的藏干甲木得壬水之生;(3)由以上分析出具有相合生的因素。(4)但要注意合中有绊、生多、少生或冲散的状态。
二、相合的本气为甲和壬
天干甲和壬为相生,如果在地支引发下便具有了相合之意力
三、本气与它气及它气与它气之间的关系
在寅与亥相合的关系中有:(1)甲与甲;(2)丙与甲;(3)丙与壬;(4)戊与甲;(5)戊与壬。
论述与上述等同。
例三 卯与戌相合
卯中藏干乙,戌中藏干‘辛丁戊’。
一、分析
藏干并无相合,但我们可以找出相合的规律、因素来。乙与辛相冲,乙生丁,乙克戊。(1)戊土为本气力大,只有辛丁相克泄木气;丁火生戊土,便会化乙木而无力克之。(2)辛金冲克乙木,木又生丁火;丁火生戊土,有木生火间接生助戊土之作用。(3)由以上分析出合的因素,但要注意合绊、合克、合化及冲散的状态。
二、相合的本气为乙和戊,由丁火通关相生的作用力。
三、相合的本气与它气与它气之间的关系
与前述等同。
例四 辰与酉相合
辰中藏干‘乙戊癸’,酉中藏干‘辛’。
一、分析
本气干并无相合,但我们可以找出相合的规律、因素来。原因在于酉月金力大,容易得辰土之生。
二、藏其它天干之间的关系
在辰与酉相合的关系中,有:(1)乙与辛;(2)戊与辛;(3)癸与辛。
三、注意问题
如果辰土有其它干支,如木旺干支、水旺干支来强有力的引化、引动,则辰土与酉难合或其合力很弱。
例五 巳与申相合
巳中藏干‘庚丙戊’;申中藏干“戊庚壬”。
一、分析
本气并无相合,丙与庚有相冲之意力。巳与申都有一个共同的庚,金属只有在火的冶炼、锻造下才能成形并发挥作用,金属只有在火克的条件下方可变成液体,所以巳与申合化成水及巳与申合化成金,除此以外还有合绊、合克之理论,但要注意其力量强弱的流通转化。
要想合化成功,必须有内力和外力引化方可,主要合化成水的引化和合化成金的引化。
二、藏气天干之间的关系
在巳与申相合的关系中有:(1)庚与戊;(2)庚与庚;(3)庚与壬;(4)丙与戊;(5)丙与庚;(6)丙与壬;(7)戊与戊;(8)戊与庚;(9)戊与壬。
关系在前已述,请参阅。
例六 午与未相合
午中藏干‘己丁’;未中藏干‘乙己丁’。
一、分析
(1)本气藏干并无相合,原因在于两者都有共同的藏干‘己丁’,可以相互渗入到对方之中。(2)未土又为燥土,与午又为同季、同一属性,所以午未相合具有化火、化土的两种性质。但要注意其力量的流通转化方可。
二、藏气天干之间的关系
在午与未相合的关系中有:(1)己与丁;(2)己与己;(3)己与丁;(4)丁与乙;(5)丁与己;(6)丁与丁。

八字天干两己冲癸吗?

1、癸和丁对冲。
2、癸和己相克。

农历那些日子得病不好?

病是不挑选日子的。身体弱时,病毒衬机会入侵,引起身体不适。平时注意营养供给,多锻炼身体,身体健康,病毒远离。

人得病死了期辰不好有什么说法嘛

不喜欢就别想了、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