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天象,古代天象名称大全
古代的“天象”是真是假?为什么伟人诞生都有天象?
都是假的,伟人诞生的天象比如皇帝,都是他们为了添加自己名正言顺登基的理由罢了。观天象首相要会灵活运作九宫八卦,比如你在观天象学会从当年当天运算,其渺无穷!厉害的是可以百分之百判断朝廷的国运与气数!应该说是假的,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制造的神秘色。那些帝王诞生所谓的天象,也大都是编出来糊弄人的,因为这样统治者才被人们认可,因此来巩固自己的帝王地位。
古代天文异象
一:彗星袭月
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遮住月亮的天象。
古时候也称彗星为“星孛”、“蓬星”或“长星”,民间多成为“灾星”、“扫把星”,人们便把战争、瘟疫等灾难归罪于彗星的出现。
《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630多年。
二:白虹贯日
白虹贯日,即白色的虹霓横贯太阳。
这里的“虹”并不是虹,而是一种“晕”的天象。
日、月光线通过云中冰晶发生折射或(和)反射而产生的位于日、月周围的光圈、光柱、光弧、光点的总称。
晕的出现常是天气转变的一种预兆。
天气谚语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
古人认为白虹如刀,日为君王,预示着君王被威胁的征兆。
如《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因此白虹贯日作为成语意为将有重大的变革发生。
三:荧惑守心
荧惑指的是太阳系中的火星,因其荧荧似火,行踪不定,得此称呼。
“守心”的“心”指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
心宿由三颗星组成,古人认为这三颗星,分别代表了皇帝和皇子,皇室中最重要的成员。
“守心”是指火星在顺行和逆行的转折期间看似行进速度较慢,这个缓慢的转向过程叫做留,留在心宿区域徘徊不去,就是“守心”。
火星在东西方文化中都预示着战争、杀伐,因此荧惑守心的出现在古人看来并不是吉利的征兆。
轻者天子失位,重者就是皇帝驾崩,丞相下台。
对于“荧惑守心”最著名的记载便是《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六年荧惑守心”。
而且巧合的是的确在秦始皇身上应验了。
这也成为荧惑守心这一天象的神秘之处。
四:水星凌日
水星凌日发生的原理与日食相似。
由于水星和地球的绕日运行轨道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有一个7度的倾角。
二者只有两个交点:升交点与降交点。
因此,只有水星处于轨道上的这两个交点附近,而日水地三者又恰好排成一条直线时,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太阳上有一个小黑斑在缓慢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水星凌日。
五:秋星昼见
《资治通鉴》公元前185年
“秋,星昼见。”
在公元前185年的秋季,星星在白昼出现。
星星在白昼出现,这太不可思议了,唯一的可能就是日全食。
可是,日全食在书中都有单独记载的,可见这种情况并非日全食。
那么,这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
六:两月相承
《资治通鉴》公元前32年
八月,有两月相承,晨见东方。”
公元前32年,八月份,早上东方天际,一上一下,出现了两个月亮。
晚上同时出现两个月亮,恐怕是闻所未闻,这种天文现象又该如何解释?
七:日夜出
《资治通鉴》公元318年
“十一月,乙卯,日夜出,高三丈。”
公元318年,十一月份,太阳在夜晚出现,高度只有三丈!
你们见过太阳在夜晚出现吗?而且高度仅仅只有三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中国人古代如何识天象
古代中华民族也创造了自己的星区划分体系,人们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其星官数目,据初步统计,在先秦的典籍中记载有约38个星官。
古人们为了认识星象、研究天体,很早便人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区域,中国称之为星官,西方唤之为星座。中国古代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最早的完整文字记录见诸于《史记·天官书》中。
春秋战国时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体系。到三国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综甘、石、巫三家星官,编撰成283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并绘制成星图。
晋、隋、唐继承并加以发展,我国的星区划分体系趋于成熟,此后历代沿用达千年之久,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对天象的认识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天区,内含若干(小)星官(或称为星座),据《清会典》所载,甘氏、石氏、巫氏的划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墙垣,故曰为“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紫微宫即皇宫的意思,各星多数以官名命名。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十五颗星。两弓相合,环抱成垣。
整个紫微垣据宋皇佑年间的观测记录,共合37个星座,附座 2个,正星163颗,增星181颗。它的天区大致相当于现今国际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龙、猎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约占天区63度范围,以五帝座为中枢,共含20个星座,正星78颗,增星100颗。它包含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即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执法即廷尉,右执法即御史大夫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星象
百度百科-天官书
书有《甘石星经》、《通志天文略》、《淮南子一书卷三"天文训"》……很长一段时间后的经验,古人观天象的夜景,星座移动方向是有规律的,一致的,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所以,有4000年前的古书中鹖冠子记录:“柄东指世界上的弹簧柄南指,世界上所有夏季西指柄下秋季柄北指的是世界上所有冬季。”观察斗的位置,以确定换季时节的晚上。这个观察占星术有规律的变化的四季,被称为“大象的时间。日历时代,人们一旦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在几千年前,中国人们已经学会从观察天象,以计算每日的潮汐和日出时间,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含有大量的成分,往往穿凿附,例如,是无法解释的天文现象的原因日食和月食等现象的天文馆警告说,这些现象将是一个大灾难的预兆必须举行一个仪式,以平息神的愤怒
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它包括不仅年,月,日,小时,节气的安排还包括日,月,行星运动,打破日晷的影子,滴漏,明星来来去去,天空分区,等等。因此,中国古代日历的本质是今天的年历。据传说,现在保存的最古老的经典之作“夏小黄历夏王朝(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服务多年历。
有超过其独特的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天文学,占星术。也正因为占星术的需要,古代,许多星占家了大量的意见记录下来,写了占星术的著作,包括一些天文知识的天空现象。因此,许多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占星术的著作。
世星现在看到的第一个占星术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沉卫师写的著作中。这本书的原始的名字是“天文数字”,涵盖了太阳,月亮,行星,打破明星,古代天文长期的,多方面的宇宙概念,尤其是恒星部分价值较高的。 ①
“占星术”是一个于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更具体的五大行星的运动和一些天文知识,分为九个部分,八千字。这本书是写的关于前的第一年的皇帝文汉(179 BC到164 BC),一个详细说明的书5行星运动,成为一个先驱的后代日历“步骤五星级工作。书,金星,土星的会合周期设置更准确,秦始皇时期(公元前246年),汉武帝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七十年的木,土,金三星的动态一年一年记录
汉,有两个重要的天文著作应该提到的是,这是天官书“,”周髀算经“。天官书是“史记”,公元前一世纪,司马迁的“前145或135 - ?)前进,可以被视为天文知识的总结的时候。
BR />古人的理解天文馆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际的观察和记录,积累的经验和比较分析。
古人观天象到底是在看什么
我们经常听说,某个时间,某个方向,有一颗流星坠落,然后某国国君过了不久便死了,真的有某颗星代表某个帝王,或者说,某些星星的明暗,与帝王的存亡有关?
在中国古代,观星叫观天象,意为天可成象,象可示吉凶,有圣人可观天象。这些天像,通常从表面上看,包括了月球的盈亏、太阳的出没、行星的冲和、流星的闪逝、彗星的隐现、新星的爆发、日月的交食等。
作为最高统治团体和个人,唯有其权利合法,才可有效行使其权力,而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两方面,君权神授和君权民授,除此之外,所有其他途径获得的权力都是非法的。
从古至今,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会有君权神授这一传统,其实,我们所说的神,指的是最早给地球带来灵性的外星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帝。
上帝这一词,最早源于中国,是指对造物主的称呼,这里的造物主,其实有两层含义:一层的造物主,是指促使人形动物变成有灵性的人的造物主,另一种造物主,就是促使地球上生灵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外界条件,如日月星辰。
中华民族的造物主龙马氏离灭之时,曾调星布月,布道于星象,大弟子伏羲曾夜观天象,以感龙马氏之教导,三弟子文真曾将九星气灵与四海相连,所以,观察天象,可知上帝之意愿,可知四海祸福。
求古代奇异天象的名称,满意的再加50分
1、荧惑守心
“荧惑”是指火星,由于火星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因此我国古代称它为“荧惑”。但火星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都被认为是战争、死亡的代表。
荧惑又名赤星、罚星、执法。又视火星在东方叫悬息,在西方为天理,在南方为火星。历史上所有实际发生过的“荧惑守心”天象共38次。中国史籍中全部“荧惑守心”记录共23次。
2、五星连珠
五星连珠,也叫“五星聚”。古代用水、金、火、木、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常发生,所以古人曾认为它是祥瑞之兆。
3、日食
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在民间传说中,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
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短暂性失明,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失明。
4、月食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在汉朝时,张衡就已经发现了月食的部分原理,他认为是地球走到月亮的前面把太阳的光挡住了,“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
5、彗星
我国很古代就有彗星记事,并给彗星以孛星、长星、蓬星等名称。最可靠的记录,开始见于《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鲁文公十四年是公元前613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记录。
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平均周期是七十六年,出现的时候形态庞然,明亮易见。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末的二千多年,共出现并记录的有三十一次。其中以《汉书·五行志》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记载的最详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星连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荧惑守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月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