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占卜祭祀,古代祭祀占卜

夏朝制度有哪些?(除了世袭制还有什么制)商朝制度有哪些?周朝政 ...

夏商周都有奴隶制,周朝另外还有分封制,

祭祀是什么?

祭祀,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高地位,尤其是古代中国。所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品的选择是祭祀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孝经》疏曰:“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礼者,似也,谓祀者似将见先人也。”而祭品是实现“人神相通”的重要道具。

古代祭祀中,动物类的祭品统称“牺牲”。“牺”指动物的毛色纯,“牲”指动物的完整无缺。“三牲”特指由牛、羊、豕(猪)这三种“牺牲”组成的祭品,往往用在祭祀天地和祖先等比较庄严隆重的祭典中。由于在祭祀之前,必须将牲畜在栏圈中畜养一段时间,所以经过畜养的“三牲”称为“牢”。春秋以后,牛、羊、豕三牲兼用称“太牢”(也叫大牢),是最高等级的祭献;仅用羊、豕二牲称“少牢’(也叫小牢);牛羊豕中单独用一牲称“特”。

祭祀用的“三牲”必须通过严格的占卜挑选和精心的饲养,在有些特别重大的祭典中,祭牲在祭祀前三个月就要在栏圈内专门喂养,而且非常讲究“牺牲”的毛色纯正和身体完整。《春秋·宣公三年》载:“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春秋·成公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牛角,乃免牛。”“郊”就是“祭天”,文中的意思就是说,祭天用的牛,必须经过占卜来确定,如果在圈养的过程中,哪怕是牛角和牛口有了小伤,也要“改卜”更换,如果更换的牛死了或又伤了,则宁愿“不郊”,也不敢用有瑕疵的牛来祭祀。被挑选出来圈养的“三牲”,由于它们是用来供祖先和天地享用的,所以其地位非常高。平时必被穿上绣有图集的“衣服”,《史记·老庄列传》载:“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同时古籍中“君式齐牛”、“国君下齐牛”等记载,说明即使国君见到它们,也要对其致敬。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天、地、祖先怀有怎样的崇敬之情。

古代中国严格的等级制度,也显现在祭祀活动中。具体到祭品,则表现在对“牺牲”的选用和“分胙”上。根据周代礼仪,帝王、诸侯致祭宗庙,牛、羊、豕全备,用“太牢”,卿大夫致祭宗庙,用“少牢”,不得僭越。《礼器》上也说,大夫以上祭祀用“太牢”叫做“礼”,士祭祀用“太牢”就是“无礼”,这叫做“攘”。同时,应该有的礼数没有达到也不行,齐国的晏仲平祭祀自己的祖先,做祭品的猪腿小到了盖不住豆,穿着洗过的旧衣服参加朝会,君子说他太小气,称之为“隘”。“胙”指的是祭品中的祭肉,“分胙”就是分食祭肉。古人认为,祭祀用的“牺牲”可以通神,神灵和祖先享用之后,会把福祉寄寓在牲体之中。分食这些牲体,就会得到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分胙”由主祭者来掌握,既要求平均,又要根据等级尊卑确定受“胙”的次序和享用的部位。

在具体的祭祀中,不同朝代对祭牲的毛色和部位有不同的喜好。《礼记·明堂位》云:“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夏后氏祭心,殷祭肝。”说明夏朝祭祀喜欢用黑色的祭牲,且爱用动物的心;商朝祭祀喜欢白色的公牛,且爱用动物的肝。而在周代天子祭天时,祭牲用骍,即黄赤色的牛。献牲时,天子要亲自牵牲。进入庙门,把牲系在石碑上。卿大夫坦开衣服宰牛,先取牛毛,以耳部的毛为好。再以鸾刀剖开牛腹,取出血和肠子间的脂肪,然后退下。等到生肉和熟肉都献上之后,天子才退下,以示对天的恭敬。同时,在不同的祭典中,对祭牲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比如,祭地时要把赤色小牛埋在坛下,祭四时之神时要把羊、豕埋在泰昭坛下等等。此外,对祭牲的生熟也非常讲究,一般来说,祭天用牲血,祭自然之神用生肉,祭祖先则用熟肉。但祭祀初祖则要用生肉,因为初祖生活在上古,而上古不熟食。

“三献”之礼,即三次进酒的意思,分为初献爵、亚献爵和终献爵。“三献”之礼是一项非常隆重的仪式。仪式开始前,要击鼓奏乐,主祭者要将手净、擦干。然后行初献爵礼,要在供桌上摆放筷子、盏碟等餐具。众人行三跪九叩之礼。叩首复位后,要读祝文。清代礼部颁发全国统一的《祝文》是:“维神迹著两垣,枢环北极。六匡丽曜,协昌运之光华;累代垂灵,为人文之主宰。扶正久彰夫感召,荐馨宜致其尊崇。兹届仲春、秋,用昭时祭。尚其歆格,鉴此精虔。尚飨!”读完祝文后,行亚献爵礼,上羹饭与肉等食物。众人再三跪九叩。终献爵时,上菜蔬、果品等时令食品。众人第三次行三跪九叩之礼。每次进献都要上香。三献完毕后,大家分食供品。

有的书籍将“商朝”称为中国的第一个文明,那夏朝难道是不存在的吗?_百...

其实我觉得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将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划到商朝,好像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存在夏朝一样,其实这样的划分是不正确的,夏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确确实实存在过的。不承认中国夏朝存在的书籍基本上都是国外的,国内的书基本上都是承认夏朝的。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件有关于夏朝的文物,这也是外国人不承认夏朝存在的原因之一。因为在外国人看来,如果没有夏朝的文物出土的话,那么就代表夏朝这个朝代是不存在的;而中国想要证明夏朝曾经存在过,就一定要拿出文物。其实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考古工作者一定会发现夏朝的文物。


第二个原因是甲骨文是商朝的东西,但是甲骨文上面却没有一点儿关于夏朝的记载。他们认为后朝的史籍怎么可能没有前朝的东西呢?其实我觉得他们是弄错了,甲骨文在商朝的时候只是被当作占卜和祭祀使用的,没有关于夏朝的记载,我觉得也很正常啊!而且到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甲骨文数量还是挺少的,如果在未来某一天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你怎么知道这些甲骨文上面没有夏朝的记载呢?


其实关于夏朝存不存在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去在意外国人的眼光,在我们自己心中承认夏朝的存在就好了。只要将来有一天,能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夏朝的存在,我们一定会将这些文物公布出来,到时候对国外有人就是啪啪啪地打脸了!

甲骨文上有与夏朝有关的记载吗?

殷墟甲骨文为何只有273年的遗存?甲骨文伴随华夏文明的启蒙期

随着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商朝就此走入现实,使得中国的信使时间提前了五百多年,中华被确认的文明史也上推至3600年前。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殷墟甲骨文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因出土于殷墟而称为殷商甲骨文。殷商文化具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殷商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有些关于天气,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早生贵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在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据统计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只有2000个左右,被认为为殷商时期所产生、形成,成为成熟的完整文字系统。

作为中国夏商周三代起始的夏朝,因为至今没有发现夏朝国都的遗址,没有发现代表夏朝文明的文字,没有发现代表夏朝统一王权管理的金属货币,而不被国内的疑古派史学家与国际历史研究者所认可。

作为中国成熟文字系统起始的甲骨文,难道只是在商朝五百多年时期,从产生、到发展、至成熟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司马迁在《史记·七十列传·龟策列传》如下记载:

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

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又其大小先後,各有所尚,要其归等耳。或以为圣王遭事无不定,决疑无不见,其设稽神求问之道者,以为後世衰微,愚不师智,人各自安,化分为百室,道散而无垠,故推归之至微,要絜於精神也。

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又其所生,兽无虎狼,草无毒螫。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於助衰养老,岂不信哉!

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

司马迁年轻时曾游历江淮,对江淮地区的习俗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在《史记》中专门著有“龟策列传”,详细记述蓍龟占卜的相关历史与事件。从中我们了解到,以蓍龟进行占卜的传统,为江淮地区历史悠久的习俗。以至于蓍龟占卜活动,成为夏商周三代王室行使王权管理的最重要方法。这种蓍龟占卜管理模式的形成,背后隐藏有什么地域文化与文化传承性呢?

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商朝文化与夏朝文化一脉相承,周朝礼乐完全传承于夏朝礼乐。那么,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或观点,殷商朝的以蓍龟占卜来决定国家大事、生活、生产的文化,也完全来自于对夏朝文化的继承,而殷商甲骨文的继承与发展也离不开夏朝甲骨文的成果。换句话说,殷商甲骨文的前身就是夏朝甲骨文,夏朝同样具有一套完善体系的夏朝甲骨文。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明确告诉我们,夏商二代从事占卜的甲骨与甲骨文,在占卜后是不能收藏的,必须丢弃掉,否则占卜就不了。这就是为什么能在殷墟出土大量甲骨文的原因;为什么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只存在盘庚迁都到商纣王灭亡的273年期间的记录,而无记载其他年代甲骨文的原因。

这也给我们的考古学们一个明确提示,对于商朝其他时期的商朝国都的确定,必需有甲骨文或甲骨的出土来进行佐证。商朝前期二百多年国都遗址的确定,如果没有甲骨文或甲骨的出土,是要打问号的;如果有甲骨文或甲骨的出土,其他条件不是很完善,其为商朝国都的可能性也极大。

将以上结论进行延伸,那么对于夏朝国都的寻找与确立,也离不开甲骨文或甲骨发现的决定作用。对于夏朝国都的寻找范围,结合江淮地区蓍龟占卜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与夏商二代王室的蓍龟占卜文化来看,作为商朝前期的夏朝国都,在江淮地区的可能性极大,而不是在传统历史理念的黄河流域。

对蓍龟占卜习俗产生的起始年代,在此就不得不阐述一下,近年在涂山地区淮河北岸四公里处发现的蚌埠淮上区发现的双墩文化遗址。双墩文化遗址,考古确定的年代距今为7300年前,在高出地面数米的土墩上,出土发现了大量的带刻画字符的陶器,以及大量的龟骨与兽骨。龟骨与兽骨因年代久远,腐蚀风化严重,无法确定龟甲上是否有刻号,但陶器上发现的刻画字符有六百多个。这六百多个符号分为三大类:动物形、植物形、其他形,这些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而殷商甲骨文记述的内容,除了和商朝王室有关的事务外,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相关的蓍龟占卜也是主要内容,其与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的刻号内容有着很多相同之处。

如果我们进行大胆推论的话,7300年的双墩文化遗址,就是远古时期淮河流域地区人们的一个蓍龟占卜的祭祀台,那些刻号就是远古人们寄托希望的原始刻号。而3600年前的殷商蓍龟占卜的甲骨文,是进过三千多年发展后的,对双墩文化习俗的继承与传承。

在7300年前的双墩文化与3600年前殷商文化之间,4000年前的夏朝文化应是对双墩文化与殷商文化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即是对双墩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殷商蓍龟占卜文化的前身。那么,夏朝必然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甲骨文来承载蓍龟占卜活动,夏朝国都也必然有一个如双墩文化遗址和殷墟甲骨文发现地类似的祭祀台。祭祀台中必然也有大量的甲骨或甲骨文,来显示夏朝近五百年曾经从事过的各种蓍龟占卜活动而遗留下来的痕迹。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形成几个基本观点与结论:殷商的甲骨文,绝不是商朝时期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对夏朝甲骨文的传承与发展;夏朝也必然有与殷商甲骨文类同的夏朝甲骨文,并留存在某个尚未被发现的祭祀台厚土之下;双墩文化遗址是夏商蓍龟占卜文化的启蒙时期,其出土的刻号是甲骨文的前身,代表了祭祀者的个人身份或某种美好愿望;7300年前至3600年前是中华文字产生、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7300年前涂山北的双墩文化遗址与4000年前涂山南的“禹会诸侯”的禹会村禹会遗址,必然是一个文化传承关系,是同属于一个远古文化发展体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盛行的占卜术,现在还有人信吗?



自先秦时期起,占卜就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很多重大的礼仪、事务,都通过占卜的方式,付诸神灵,加以裁断。《礼记·表记》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违卜筮。”出土的商朝甲骨,也有很多占卜的内容。


龟板甲骨

魏晋南北朝时,民智虽渐开化,涌现出如范缜等无神论思想家,但人们对神灵世界的恐惧、敬畏,依然如同以往,加之战乱频繁,从而使占卜术更加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占卜术,主要有星占、望气、风角、谶纬、占梦、相术等。

一、星占

许多90后、00后在预卜自己未来的事业、婚姻时,已经不太习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八卦、八字等传统占卜方式了,而是喜欢用西方的星座术,进行占卜。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误解星座术是西方传播进中国的文化元素。究其实,与之大致相似的星占术,即以天上的星象,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的占卜方式,在古代中国已经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更为盛行。

从这一时期有关文献记载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星占术与,紧密相关。如东汉末,太史令王立就利用星相变化,为曹魏代汉制造舆论。他对宗正刘艾说:“前几日,太白守天关,与荧惑星相会;金火交会,是天命即将改变的征兆,汉祚即将终结,晋、魏必有兴者。”他还对汉献帝说:“天命无常,汉朝的‘德’是火。依五行相生说,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


汉献帝剧照

很多君主,往往依个人喜恶,随意编造、解释、更改星占的内容。十六国后赵太子石宣欲杀领军将军王朗,而苦于没有借口。恰在此时,发生了荧惑守房的星象。石宣趁机派星占师赵揽禀告皇帝石虎说:“昴是赵地的分野,荧惑星至此,主大凶。房为天子,此象说明,有大臣对陛下有不轨之心,灾祸不小。应当杀掉一名姓王的贵臣,消弭此祸。”石虎问:“既然如此,杀谁合乎天意呢?”赵揽说:“朝廷大臣中,自然以王领军最尊贵,也最合乎星象。”石虎虽暴虐,但也怜惜王朗人才难得,于是否定了赵揽的提议,要他再找一名姓王的贵臣。赵揽无奈,只好随口说道:“那或许就轮到中书监王波了。”于是,数日后,石虎随便找个借口,杀死了王波和他的四个儿子,以消弭荧惑异变。

二、望气

望气,就是望气者根据根据云气,以占吉凶之术。魏晋南北朝时,望气术也很盛行。史书记载,曹丕出生时,据说有浓郁的青色云气,圆如车盖,终日笼罩在曹丕身上。望气者占卜的结果是,此系至贵征兆,非人臣之气。类似的说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记载的许多帝王降生时,频繁使用,无疑是神化帝王的手段。



孙晧在位时,有望气者向他禀告,荆州有王者气,将破扬州,且不利于建邺宫。孙晧为应占卜结果,消弭灾祸,不顾大臣们的极力反对,自建邺(今江苏南京)迁都至武昌。为压制荆州所谓的“王气”,孙晧又大肆征发民众,掘开荆州界内的大臣或名家的坟墓,以泄“王气”。后来,施旦在建邺谋反,孙晧不但杀死施旦,还派数百人自荆州冲入建邺,杀死施旦的妻子儿女,称天子派荆州兵破扬州贼,以应此前望气者的预言。

魏晋南北朝时,还有的帝王希冀通过改变山川形势等方式,消弭望气者所说的不祥结果。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有望气者向他禀报,上党壶关大王山有天子气。拓跋焘于是至此地巡狩,以压制或符应望气者所说的“王气”。为保险起见,他又征发民众,用巨石在大王山上堆砌,厚达三层,以切断大王山与其北方的凤凰山之间的联系。拓跋焘认为,毁坏大王山的形胜,就可以断绝所谓的“王气”了。

三、风角

风角,就是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风,依据风向、烈度等,来占卜吉凶的占卜术。



史书记载,三国曹魏人管辂擅长“风角”之术,“占、相之道,无不精微”。管辂曾如此描述狂暴之风:“若夫列宿不守,众神乱行,八风横起,怒气电飞,山崩石飞,树木摧倾,扬尘万里,仰不见天,鸟兽藏窜,兆民骇惊。”管辂认为,风角术既可解决细微小事,又能预卜深远的神思,不容忽视。

北魏时,王早擅长风角术。一天,他与客人在家中闲坐。忽有一阵狂风吹来,撼动庭院中的树木。王早占卜后,对客人说:“依风角术,中午时,当有千里之外的使者,乘坐一白一赤两匹马,从西南急驰至此。他们到后,就会逼我立随他们离开,都无暇与妻子告别。”至时,果有两名使者奉太武帝拓跋焘诏命,从凉州疾驰而至。一切皆如王早预卜。

四、谶纬

谶纬术起源甚早,秦汉时即颇为盛行,且与关系密切,如秦始皇时的“亡秦者胡也”,陈胜、吴广领导起义前夕制造的“大楚兴,陈胜王”等等。王莽更是凭借谶纬,大肆制造改朝换代的舆论,最终篡位自立。

魏晋南北朝时,谶纬术虽屡被若干君主,如西晋武帝、后赵石虎、前秦苻坚、北魏太武帝、梁武帝等,皆曾诏令严禁,但很多帝王或野心家,还是热衷于利用谶纬,为实现其野心服务。一些别有用心者频频利用谶纬,为改朝换代寻找根据。如汉献帝建安末,太史丞许芝上奏说:“《易运期谶》曰:‘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其为主,反为辅。五八四十,黄气受,出。’言午,许字。两日,昌字。汉当以许亡,魏当以许昌。”西晋末,社会上流传这样一句谶言:“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后来,司马睿与其他四位宗室诸侯王渡江。晋怀帝、晋愍帝相继被俘,西晋覆灭后,司马睿就利用此谶言,在江东称帝,重建晋朝。南朝梁代齐前,太史令蒋道秀向萧衍奏上应改朝换代的天文符谶64条。


晋元帝司马睿

有的帝王因谶言,而虐害吏民。孙吴末,社会上流传谶言说:“吴之败,兵起南裔,亡吴者公孙也。”暴虐的孙晧得知此谶后,为杜绝后患,索性将官僚百姓中所有姓公孙的人,全都流放到广州去。西晋灭吴后,有人如此“附会”:公孙,实指司马懿之孙,晋武帝司马炎。有的帝王因谶言而改姓氏。前秦皇室苻氏本姓蒲,苻洪因盛传“草付应王”的谶言,改“蒲”为“苻”。



有的帝王因谶言而改地名。如后赵石虎虽严禁谶言,他自己却深信不疑。一次,他听说外面流传“灭石者陵”的谶言,于是将兰陵郡改名为武兴郡。有的帝王因深信谶纬,而无端丧命。同样曾严禁谶纬的前秦皇帝苻坚,淝水战败后,前秦统治即将崩溃,苻坚得知古书《古符传贾录》上载有“帝出五将久长得”之谶,国中又有“坚入五将山长得”之谶,对此深信不疑,嘱咐太子苻宏坚守长安,他率部分属下逃入长安附近的五将山躲避,希冀符合谶言。不久,即被后秦军捕获、杀害。

五、占梦

人类在睡眠时,往往会做各种各样的梦。中外古人乃至近现代人多认为,梦中所见人、物、事,或为吉凶预兆,于是占梦术,即通过解释一个人梦中所闻所见,来预测未来吉凶的占卜术随之衍生。魏晋南北朝时,占梦术盛行,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占梦师,如孙吴宋寿,占梦颇为,每十次中,唯有一次不准,被称为“东吴八绝”之一。



同样的梦境,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有一次,有个人多次向占梦师周宣请教,说他先后三次梦见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作为祭品的狗。祭祀前颇受人们重视,祭祀完毕后,即被丢弃),分别是什么预兆?周宣分别回答以他将享受一顿美餐;他将会从车上摔下来,把脚摔折;他家将会失火。这三次占卜结果,最后都应验了。这个人很惊异,就问周宣:“其实我根本没做什么刍狗的梦,只是为了想试试你的占梦术灵不灵,胡乱编的,为什么最后都应验了呢?”周宣说:“你说的梦境,是神灵让你这样说的。虽然是胡编的,但与真梦的效应是一样的。”那人又问:“我三次梦见刍狗,占梦的结果却不同,是什么缘由呢?”周宣说:“刍狗是祭神用的祭品。你第一次梦见,预示着你将能吃到祭神剩余的祭品。祭祀完后,人们就会将刍狗丢在车轮下压瘪。所以,第二个梦预示你将坠车折脚。刍狗被碾压后,会被人们拾回去当柴烧。所以,你最后梦见刍狗,是失火的预兆。”

有的梦境虽吉利,但实际是凶兆。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熟悉一件事:诸葛亮死后,大将魏延梦见头上生角。他向赵直请教。赵直告诉他:这是你即将大贵的征兆。赵直离开后,背地里却对别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不久,魏延因谋反,被杨仪所杀。


魏延剧照

有的梦境虽凶,而梦占实吉。西晋时,王恺先是梦见三把刀悬挂在房梁上。一会,房梁上又多了一把刀。王恺梦醒后,认为刀挂室内,实属大凶,内心非常恐惧,就去向擅长占梦的李毅请教避凶之术。李毅占卜后,向王恺拜贺道:“此梦大吉啊!三刀为州字,又增益一把刀,预示您将被任命为益州刺史。”索充梦见两口棺材从天上落到自己面前,于是让索紞占卜吉凶。索紞说:“棺者,官也。这个梦预示京师有贵人将要推荐你做官。二棺,预示您将在很短时间内,升迁二次。”后来,两件事确如李毅、索紞所言。

六、相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术,包括相人、相宅、相墓、相印、相马等术。

曹丕曾让“善相术”的朱建平给自己和手下看相。朱建平对夏侯威说:“您49岁会出任州刺史,然将有难。若能平安度过,便可寿至70岁,位至公辅。”夏侯威49岁时,果然被任命为兖州刺史。这年十二月上旬,他得了重病。想起朱建平当年的占卜,他赶紧准备好后事。下旬,他的病竟痊愈了。三十日这天黄昏,夏侯威大宴宾客,认为灾厄将过。出乎意料的是,宴会结束后,夏侯威疾病复发,半夜时就病逝了。

魏晋南北朝时,有的相士擅长相墓。有一善相墓者看了西晋名臣羊祜家的祖墓后,告诉羊祜,其祖墓有帝王气。若将其凿穿,王气泄漏,羊祜就会绝后。羊祜于是凿穿了祖墓。此相者又说:虽然羊家不会再出帝王,但还是会有人出任三公,不过,此人胳臂将会折断。后来,羊祜因乘马堕地,折断了胳臂。他位至三公,却没有子嗣。一切皆如相墓者所言。



“凶宅”不仅恐怖片中有,《宋书·王僧绰传》也记载有这样一处“凶宅”。它位于太社西,最初是孙吴将军丁奉的住宅,丁奉后来全家被孙晧流放。东晋时,又先后成为周顗、苏峻等人住宅,上述诸人,皆以凶终。善相宅者称其为凶地。南朝刘宋时,王僧绰不信邪,谓宅无吉凶,搬居于此。不久,他就在宫廷政变中被杀害。



魏晋南北朝时还有相印术。据记载相印术的专著《相印书》说,相印法是陈群传授下来的。陈群又说:汉代已有《相印》、《相笏经》、《鹰经》、《牛经》、《马经》。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生无常,由此导致星占、望气、风角、谶纬、占梦、相术等盛行。这些在现代人看来大多是糟粕的东西,却在当时被人们视为沟通神灵的有效方式。他们希冀能够与借助上述各种占卜术,预卜未来,趋利避害,反映出人们对幸福、成功、健康人生的不懈追求,有一定的积极进步意义。但某些人,尤其是众多帝王权贵,因迷崇占卜术而祸害民众,尤不足取。

至于有的占卜形式,如看面相、占梦等,在当今社会仍得到某些人的迷恋和崇信,如经常见诸媒体的某某明星、某某贪官迷恋拆字、算命,供奉菩萨神灵等等,仅堪为酒后茶余的谈笑之资,实不足效法。行的直,走的正,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为官者,富贵者,只要奉公守法,为国为民,造福一方,自然祸弭,又何须借助神灵之力哉!

中国古代占卜、观星相的官叫什么啊

钦天监,官署名。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开元十四年(726),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乾元元年(758),改称司天台。五代与宋初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太史局。辽南面官有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属秘书监。元有太史院,与司天监,回回司天监并置。明初沿置司天监、回回司天监,旋改称钦天监,有监正、监副等官,末年有西洋传教士参加工作。清沿明制,有管理监事王大臣为长官,监工、监副等官满、汉并用,并有西洋传教士参加。乾隆初曾定监副以满、汉、西洋分用。后在华西人或归或死,遂不用外人入官。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