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暗示心理测试,超准心理测试

心理测验开始了,我在你心中我是那种糖1橡皮糖2水果糖3巧克力4棉花糖5薄...

橡皮糖:粘人
水果糖:百变女王
巧克力:让人开心(巧克力可以使心情愉快)
棉花糖:柔弱
薄荷糖:清新感
棒棒糖:不知道
口香糖:吃了就吐掉
泡泡糖:没什么用
奶糖:小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糖果实验主要是什么

有一批4岁左右的孩子参加了这个实验。研究人员在孩子面前放一粒糖果,告诉孩子这些糖可以吃,但如果他们能等到10分钟后再吃,就可以多得到一粒糖。研究人员一离开,这些孩子中1/3的人马上开始吃。剩下的孩子开始想各种方法让自己坚持下去。

有的人闭上眼睛,不看糖果,还有人将头埋入手臂中,自言自语,还有人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脚,也有人设法让自己睡着。在这个过程中,有1/3的孩子坚持不下去,还是把糖果吃掉了。只有1/3的孩子一直坚持到研究人员回来。这些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孩子终于得到了两粒糖果。

注意

在14年以后,也就是在这些孩子在高中毕业时,研究人员再次追踪调查了这批孩子,发现当年能够耐心等待的孩子在校表现更为优异,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较好。这些孩子无论是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专注、制定并实践计划,都比较好,他们的入学考试成绩普遍较高。

1象皮糖2水果糖3巧克力糖4棉花糖5薄荷糖6棒棒糖7口香糖8泡泡糖9奶糖...

选选看:我在你心中象哪种糖果?
1.橡皮糖 2.水果糖 3.巧克力豆 4.棉花糖 5.薄荷糖 6.棒棒糖 7.口香糖 8.泡泡糖 9.奶糖 10.果汁夹心糖
1.崇拜的人
2.不爱的人
3.深爱的人
4.重视的人
5.讨厌的人
6.好朋友
7.喜欢的人
8.陌生人
9.情人
10.未来的老公(老婆)

以上测验纯属娱乐

心理测试题:我在你心中像哪种糖果?

1、橡皮糖2、水果糖3、巧克力豆4、棉花糖5、薄荷糖6、棒棒糖7、口香糖8、泡泡糖9、奶糖10、果汁夹心糖

举例说明心理测试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构制心理测验的具体方法及实例(选自《心理测量学》教科书)
心理测验的编制固然要经过上面所述的八个环节,但在实际构制心理测验时的具体方法却是不相同的。这些方法大体可分为下面几种:
(-)强调实证效度的经验效标法
所谓强调实证效度的经验效标法,是指测验编制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来编拟测验题目,并把这些题目分别施测于两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效标组,依此来筛选题目,构建测验的方法。例如,武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以及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的编制,就是这种方法的典型例子。
1.武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
武德沃斯个人资料调查表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规范的人格量表,用于测量美国士兵的情绪稳定性或是否有精神崩溃的倾向。
武德沃斯参考有关心理学文献,并同有关精神科医生交谈,搜集神经质和患神经质前的一些共同特征,然后针对这些特征设计出许多问句,包括强迫性观念与行为、恐怖反应、过度疲劳、恶梦、幻觉、神经紧张、颤抖、抽搐等,还包括变态行为与心理。最后,武德沃斯把题目分别施测于一组正常的被试和另一组患有神经质的被试,淘汰那些鉴别性能差的题目,保留那些鉴别性能好的题目。解放前,我国心理学家萧孝峰曾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并求得9~15岁的年龄常模。
2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明尼多达多相人格调查表是本世纪4O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临床心理系主任郝兹威教授及该校心理治疗专家漠金利共同编制的。它是最著名的以经验效标为主的、强调实证效度的人格量表。该量表的编制思想也是在大量搜集临床资料的基础上,把大量题目施测于效标组(由临床经验诊断为心理异常的被试)和控制组(由行为观察判断为正常被试组),以此来筛选题目,构制成套的测验。
(二)基于因素分析技术的编制方法
因素分析是处理多变项数据的一种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它可以揭示多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主要目的是从众多的观测变量中概括和提取出少数的“共同因素”,从而建立起最简洁、最基本的结构系统。因素分析的思想由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所创立。他用此方法研究智力结构,从而得到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的“二因素学说”。运用因素分析的技术来构建心理测验的典型例子,主要有:
(1).塞斯顿基本心理能力成套测验及其后续研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斯顿,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对56个分测验之间的交互相关进行因素分析,概括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提出了智力的多因素结构理论,并围绕着这七种基本心理能力,编制了一套由七个分测验组成的“塞斯顿基本心理能力成套测验”。这七个测验分别是:
(1)言语理解,即测量阅读时理解文意的能力。
(2)数字计算,即测量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3)知觉速度,即测量迅速而正确地观察和辨别事物异同点的能力。
(4)词语流畅,即测量词义联想迅速和正确的能力。
(5)记忆,即测量机械记忆的能力,包括强记单词、数字、字母等方面。
(6)归纳推理,即测量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7)空间知觉,即测量运用感官及知觉经验以正确判断空间方向及关系的能力。
塞斯顿于1941年正式出版了“基本心理能力测验(简称为PMAT),这是当时较为著名的智力测验。
塞斯顿在完成上述“基本心理能力测验”的编制之后,又同他的夫人一道,对吉尔福特早期的几个人格测验进行因素分析,于1953年又设计出可测量七种人格因素的“塞斯顿气质量表”。这七个因素是:活动、精力、冲动、支配、稳定、社交、反射。可以说,这一量表是最早的建立在因素分析基础之上的多变量人格测验。
吉尔福特在塞斯顿进行因素分析之后,也对自己的一系列入格问卷进行了因素分析。起初,吉尔福特抽出十三个人格因素(这与塞斯顿的七个因素有较大差异),这十三个因素分别是:社会内向、思想上的内向、抑郁、躁郁交替、随遇而安、一般活动性、支配服从、男性化女性化、自悲、神经质、客观性、合作、随和。后来,他根据自己的因素分析结果,同他的同事晋默尔曼合作,编制了一个气质量表,称为“吉——晋气质调查表”。该量表可测量十种人格特质,每种人格特质有30个题目。
(2).卡特尔的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
运用因素分析法构制人格量表最著名的,要数卡特尔的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卡特尔与其同事合作,从多种字典、心理文献中搜集出17953个描述人格的形容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171个类别,然后再做相关分析和因素分析,较完整地提出16种人格特性,据此编制了著名的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
(三)基于某一人格理论或概念系统的构思方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构制心理量表时,主要依据某种系统的人格理论或某些人格概念,确定人格的特性和各分测验的设置,而题目内容也是依据某种理论进行选择,只要题目内容看上去能测量某种人格特质即可。按照这种方法构制心理量表的典型例子有:
(1).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
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以哈佛大学默瑞教授及其同事提出的需要压抑理论为基础。根据默瑞等人提出的回5种需要,爱德华选择了一套内容能反映这些需要的题目,编制成心理问卷。
(2).吉尔福特的创造力测验
吉尔福特提出智力的三维结构,并认为创造力主要是以发散思维为特征的一种高级心理能力,据此,他和同事们一道编制出以测量发散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力测验。
(四)综合法
综合法是将上述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这种方法所编制的心理测验最为典型的有如下两个:
1.杰克逊人格问卷
杰克逊人格问卷以默瑞的人格特质理论为基础。
在编制测验时,他首先对将要测量的特征作详细的说明,然后编制或搜集大量的题目,并对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被试团体进行测试。在分析材料时,不同的被试样本组下的题目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使得同一量表内的题目之间有较高的相关而不同的量表之间相关很低。
杰克逊人格问卷中含有320道是非题,分成15个内容分量表和1个特殊量表。
2.考夫曼儿童成套评鉴测验
考夫曼儿童成套评鉴测验是本世纪80年代初编制出的评定儿童一般能力与成就水平的综合量表。测验的编制者考夫曼夫妇都是美国测定智力与成就方面的著名学者。这套量表与其他智力量表相比,其理论基础、所测项目、测试方法都具有新意和突破,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兴趣与关注。
考夫曼儿童成套评鉴测验适用于2岁至12岁半的儿童,整个量表由16个分测验组成。测验编制者一再指出,这套测验是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基础上构建起来的,16个分测验中有10个是有关心理加工方面的测验,另外6个是有关成就方面的测验。测验编制者认为,智力是按“个体解决问题和信息加工的模式定义的”。为体现这一特性,该测验中既有个体解决新问题之能力的评定,又有个体加工信息模式的分析,同时还了解个体一般知识的掌握水平。在这套智力评鉴工具中,心理加工测验类似于文化公平智力测验,测量的是卡特尔提出的流体智力因素,而成就测验测量的是卡特尔提出的晶体智力因素。

心理测试题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测试题包括:
1、主观的评分测试题:如焦虑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让患者根据自己主观感受进行评分;
2、他评量表:精神科医生同患者进行交谈,对患者的情绪、言谈举止来进行综合判断;
3、知情人评定:通过患者身边的人,如父母或配偶,来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间接的反映患者的状态。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