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作恶什么意思,相貌是前世修来的
嫌世作恶是什么意思?
嫌世 是江浙一带的方言
作恶就是做坏事
整体意思就是前世作恶,就是上辈子做了坏事。
前世作孽今生真的会得到报应吗???
《涅槃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我们明白了业有三报的道理,不仅知道干坏事作恶之人,终有报应,而且能真正做到多行善积德,不干坏事的而终得福报的结果。
(一)现报
就是今世造业今世得报应。今世报有福报也有祸报。这种报应有的报在早年,有的报在中年,有的报在晚年。首先讲福报吧。大家可以看到,有的人一生做好事并没有得什么好处,这是因他上一辈干了坏事,这一辈子因他行善积德,抵消前世的罪孽,因善事做多了,前世罪孽抵消了,所以有中年得福报和晚年得福报。早年得福报,一个是前世行善积德,或前世罪孽不多,这辈子行善积德多,很快就抵消了前世的罪孽所以就得早报。
祸报也有早年报、中年报、晚年报三个阶段。如有的人本来前世就有孽,今生又不行善积德,继续干坏事,如偷盗、抢劫、坑害别人,钱、嫉贤妒能、忘恩负义……,结果在青年时期就受法律的惩罚或者生大病受伤致残……等祸报。有的人,因前世做了好事,象在银行存的款一样,还未用完,今生所做的坏事与前世作的好事慢慢在抵消,如果中年抵消了还不停止作恶,所以中年就得恶报。
有的人青年,中年都很好,结果到了晚年,不是家中其他人遭灾就是光留着自己孤老病重,无吃无穿,无人照管;或者老来伤残,或者老来坐牢判刑等祸报,其道理和中年得祸报一样。
(二)生报
就是前生作孽今生报,今生作孽下世报。这种因果报应,同样分福报和祸报。有的人前世行了善,积了德,尤如在银行存的款还未用完,故转到今生来用,所以今生享福。如他今生虽然享福仍行善积德,象银行存款越来越多,利息也越来越多,故下一世仍然是享福之人。
有的人上世作的恶太多,或者老来作恶,当世清算不完,这一世就苦。如某人对前世的恶,后世的苦认识不到,继续作恶,那他下一世还要继续受苦难。
(三)速报
就是报应来得快,如昨天做坏事今日遭恶报,上午做坏事,下午遭恶报,或者九点作坏事,十点就遭恶报。因果报应不仅只是恶报,福报也如此,只要你做了善事同样得速报。
速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此人上世作的恶,这一世还未了结,而他更加变本加厉,干了更加伤天害理惨无人道之事,如有的杀人放火,有的行窃抢劫,有的暗害别人,有的贩毒吸毒,有的卖假酒假药毒害群众,有的行贿贪污,有的钱财……,所以被押上历史审判台,有的被判刑,有的被枪决,有的或者遭祸而伤残,或死亡之速报。忘恩负义,知恩不报,反而相害,这种人得恶报也特别迅速。
前世作恶多端今世能改变报应吗?
可以重罪轻报
每天吃素 做善事 念佛号 念经文 念咒语 持戒
“前世作恶今生还”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上辈子做的坏事,都会带到这辈子来偿还。
佛译容颜前世修为因果
相由心生,但容貌会因为外力而改变,比如说在火灾中毁容烧伤等等。这个外力就是我们常说的缘,因果中的因,既有前世的又有现世的,比如说三世因果经说前世装点佛身忍辱持戒可在来世得相貌端庄之善果。所以容貌一生下来就注定很大一部分是前世修来的,但前面说过相由心生,一个人的相貌会由他内心的善恶来决定,刹那之间便得更改,种下善因得善果,种下恶因得恶果。
人的长相是由什么决定
一个人的长相,受三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一来,就是其人的心相,所谓相由心生,心生世界,心生万物,长相自然也不例外。二来,就是前世因果,比如,今生来于仙道、鬼道等会有不同的相貌特征;三来,就是父母的缘起与聚合,这种人大致父母是同道的缘聚。
于是,便有长相之果与“前世之因”的关系如下:
1、前世自修行中来的人;
凡是,其人形貌清古,气质清雅,天性纯善,言语有根有据,皆为至理;且乐山好水,喜欢自然,古人则认为,不论出自何道,此人前世大抵属于修行中来。
2、前世自精灵中来的人;
凡是,其人人形貌古怪,举止阴毒;言涉淫邪,有杀伐之心,大抵前世出自于精灵。这个精灵,大体就是佛教中的畜牲道。出生虽然低贱,之所以能为人,还是有极大的修为,不然,也难以转世为人。
3、前世自仙界中来的人;
凡是,其人形貌潇洒,举动风趣优雅,天性聪慧,气秉冲和;且有修炼之心,此自神仙中来。
4、前世自天人中来的人;
凡是,其人形貌秀丽,严肃端庄,心性灵明;且有虹霓之志,便认为此人自星辰中生。
5、前世为神祗器物中来的人;
凡是,其人形貌奇异,举动急速,性慧气刚,言涉威福,且有祭祀之心,此自神祗中来。
6、前世为花妖托生的人;
女性,如果其人,生得过于俏丽娇美,且好色贪淫者,此是前世花妖托生。古人认为,这是一种“夭折不贞”的相格,属于无根祗,无厚福的相征。俗称“红颜薄命”者。
上述说法,自然与现代科学认知格格不入,不足为信。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还是应该加以了解,不然则难以把握相术理论的全貌。
因为,它至少说明了古人为了完善相术理论的辛苦和努力;同时,古人这种对于人性之初的“六种”分类,对于识人“初心”,恢复“初心”,也有积极的意义。
就我的认识来讲,这“六种”初心,人人皆有,都不是根本初心。从根本上说,每个人都有佛性、佛心。
正如,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只是世俗的尘埃覆盖了初心,不然,道家的“修真”,佛家的“修佛”,就没有了必要。故此,任何人都莫要忘了“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