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三生石求姻缘,去梵仙山求姻缘步骤
三生石的来历,传说
“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意涵情定终身的象征物。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很多人的爱情是从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开始的,而相爱之后人们又一定会期待“缘定三生”。 三生石的传说 两千年前,巍峨高耸的九仙山上一片山间流水,水花扑打到岩层上,在太阳下闪烁着金光。 九仙山三生石 流浪的三生石,来到了这里,浪花为它洗去疲惫。它正静静的趟着,而水花正热情的抚摸着这个陌生的来客,好奇的打量着他身上奇特的花纹和上深邃的过去。 片刻,三生石醒来,心口有点痛,眼前这个地方,本该是它流浪中最合适的栖息之地。但什么样的环境都不能消除它内心的伤痛,作为一块石,它的生命它的灵魂就是刻在它身上的一生相守,前世今生的誓言。但誓言已经随风飘逝。它已经失去了灵魂。它变成了一块毫无灵性的石头。 一千年以前,他和她,曾经牵手到它面前,在它身上刻下了誓言:一生相守。它含笑把它接纳进自己的生命。从此,它的人生就有了唯一一个光荣的使命:守护爱情,守护誓言。它目送他们步入尘世,看他们在人间烟火柴米油盐中,爱情如细水长流。 它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它想,它的使命可以完成了 。于是,它闭上眼睛,呼呼的睡去。这一睡就是一千年。沧海桑田。它是被一阵疼痛惊醒的。它的心口在疼痛流血。人间已经不是千年前,到处是乌烟瘴气。 它焦急问天神: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天神叹了口气:人间妖魔肆虐了。一群奔跑的巨大牦牛,不小心踩开了关闭已久的洞穴。哪里关着九九八十一个名叫欲望的魔鬼。他们全出来了。人间已经被欲望统治了。 欲望之魔改变了人间。它看到人间人们间感情太深厚,就画出了许多叫金钱的东西,让人们去争夺。结果人们相互斗争相互用尽心机。谁也不再轻易相信谁。它看到相爱的男女如胶似漆,就画出了许多妖女与王子。世间的男子,全被妖女吸引住了,纷纷舍弃了最初的爱情。 爱情死了。誓言没有了。三生石,只有到处流浪。没有誓言的三生石,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它想从悬崖跳下去,使自己粉身碎骨。但它没有,如果它不存在了,以后谁能能去铭记爱情的誓言,当有一天它再回来的时候,它会因为找不到三生石而无处可依。 于是,在这美丽的山坡上,三生石呆了下来,不再流浪。它要等。等那个誓言再回来。即使它现在已经是一块很普通的毫无灵性的石头了,也许谁也不会再认出它是三生石了。但它依然记得它的使命。它的一生,就是在守候。即使它默默的再呆一千年。 编辑本段三生石的由来 相传女娲在补天之后,开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开,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不知过了几载春 三生石传说(2张)秋,只听天际一声巨响,一石直插云宵,顶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娲放眼望去,大惊失色,只见此石吸收日月精华以后,头重脚轻,直立不倒,大可顶天,长相奇幻,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娲急施魄,将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独缺姻缘轮回神位,便封它为三生石,赐它法力三生决,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为了更好的约束其魔性,女娲思虑再三,最终将其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当此石直立后,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缘轮回者更是络绎不绝。 编辑本段历史典故 典故来源 唐代隐士李源,住在慧林寺,和住持园泽交好,互为知音。两人相约去四川峨眉山游玩,园泽想从道长 安,从北部陆路入川。在李源的坚持下,两人从从长江水路入川。在路上河边遇到一个怀孕三年的孕妇。园泽看到这个孕妇就哭了,说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不愿意走水路,因为他注定要做这个妇人的儿子,现在遇到了就躲不开了。他和李源相约在13年后杭州三生石初相见。当晚园泽圆寂,孕妇也顺利产子。十三年后,李源如约来到三生石,见到一个牧童唱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与之相认,牧童说他就是园泽,但是尘缘未了,不能久留,唱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唱完就离去了。 典籍记录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唐人袁郊《甘泽谣·圆观》,僧人的名字叫圆规,而非园泽。亦见于《西湖梦寻·三生石》和清初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三生石迹》。宋朝文学家苏东坡的《僧圆泽传》流传最广,也题刻于西湖三生石上。林清玄亦作《三生石上旧精魂》,根据的就是苏东坡的版本。 僧圆泽传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 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 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 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 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掉上瞿塘。”遂去,莫如所之。 编辑本段文化影响 情义守信 历代中国人都十分看重情义。和尚圆泽以“三生”酬报李源的友谊,其情之高,其义之厚,无法衡量,可谓情天义地,这个故事之所以持续流传,反映的正是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 生命永恒 三生石的传说如此美妙,但究其本质亦属虚幻之说,但从哲学的眼观来看,关于三生石的传说其实是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真性不朽的看法,而正是透过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乃至于宇宙永恒发展变化的理念。 中国所建立的这种理念对我们的思想意识,乃至于日常生活影响至深。 缘定三生 三生石是姻缘的象征,缘定三生。锁定前生、今生及来生的幸福姻缘! 文化影响 “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而三生石又产于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故里的九仙山上,传说中的缘池仙翁又为道家的代表。中国的文化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释、儒、道 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所以,三生石更是一种灵石。集“佛道”“人道”“天道”于一体的三生灵石面前,还有什么“邪”与“噩”可言呢?佛家讲究“明心”,儒家叫做“正心” ,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再换一个角度来说,三家对人生的概括,儒家讲的是“未知生焉知死”、“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不要去着迷于云里雾里的事情,而 要重视现世的修炼;道家讲的是“穷尽变化”,努力了解世界和社会的变化规律;佛家则讲“缘起性空”,不要被外部世界纷纷扰扰的现象所迷惑。所以,集天地灵气于一体的三生石本身就是释儒道三教文化的精髓,佩戴三 生石又是明法正心、驱除邪恶、寄托希望的一种实物变现形式。 相关文学引用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红楼梦》第一回) 另有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三十卷《明悟禅师赶五戒》以此故事为原型进行创作。 编辑本段现实存在 西湖三生石 在杭州西湖耸立一块三生石,位于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大遗迹之一。该石状貌奇钦磊落,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 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之由来。石上多唐、宋时的题词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认,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杨瑀、翰林张翥等人的题词仍清晰可见。 九仙山三生石 曲阜九仙山上也有一块巨大的三生石,这块三生石位于曲阜城北20公里的九仙山上,传说此山乃掌管人间缘分的“缘池仙翁”的养道修行之圣地。历朝历代都设坛焚香敬奉。现存碑记可见,清乾隆四十三年、嘉庆十七年曾多次投资复修“缘池仙洞”,直至解放初还有出家人管理。 缘池仙洞东南数里有一凌空屹立的巨石,有数米之高,上曰:“三生石”,传说是缘池仙翁洞察人间男女并安排有情人相遇的地方。 三清山三生石 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江西三清山日上山庄西侧边,一巨石斜覆若洞,传说远古时大禹到三清山治水,与涂山氏家族的女儿“娇”联手斗赤松子门下的报雨宠物玉鸡精,夜晚恩爱歇息的地方。人有没有来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今生你把爱献给了谁。而此石就是见证大禹和涂山氏“前生爱是缘,今生爱是情,来生爱是义”的三生情缘石。
三生石的传说?
三生石在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该石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 圆泽和尚 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之由来。石上多唐、宋时的题词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认,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杨瑀、翰林张翥等人的题词仍清晰可见。
大概是在冯梦龙的“三言”中,我最早知道“三生石”的故事。也许是西湖人文景观太丰富了。“三生石”在杭州是没有任何名气的,问了好几位杭州朋友,竟也不知“三生石”究竟在何处。好在天竺倒是常去游览的,我想附近居民总该知道吧!
7月的一天,我终于在三天竺(法镜寺)后右侧的一块废弃的茶园寻到了三生石。环顾四周,乱石纵横,杂草丛生,荒芜不堪。不消说,定然是游人罕至了。珍宝混同顽石,见弃如此,令人心痛不已。
三生石是一块状貌奇钦奇磊落的巨石。三个红色的篆字——“三生石”碗口般大小,刻在内侧很不显眼。石头较光滑的一面,镌刻上一段碑文:
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掉上瞿塘。”遂去,莫如所之。
诵读碑文,感慨系之。骨子深处,它是在歌颂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情义。
人生在世,如果只是穿衣吃饭,结婚生子,那与动物何异?人生最大的乐趣、最大的意义就在“情义”二字。读过《红楼梦》的人当记得,作品中的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的由来原是为了还情义债。小说写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赤霞宫中有位神瑛侍者常在灵河边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就每日用甘露灌溉它。后来,神瑛侍者下凡出去了,成为荣国府贾政的公子——贾宝玉。这受过神瑛侍者恩惠的绛珠仙草因得甘露滋润,脱胎成人。只因要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也下凡来了,这就是江南苏州林家的女公子——林黛玉。这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但耐人寻味。细想想,人到世上走一遭,不就为了还几份情义债么?人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身分,就有多少种情义债。你是儿子,要还对父母的情义债,你是妻子,要还对夫君的情义债,你是人家的朋友,要还对朋友的情义债,你是公民,要还对国家的情义债……还债是天经地义的事,至于债务由来,或为前世的命定,或为后世的缘分,又有多少道理可以讲清?情义债非经济债,是没有办法量化,也无法对等的。如果要有个衡量,那只有用心去衡量了。我总觉得情义债有种绝对性,它不容说清,也不容量清。人类的重大活动,举凡、军事、经济、科技,都不能脱尽情义债。
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荣誉,地位,金钱?都不是。只要是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的人都会知道:情义最重。“三生石”的故事反映的不就是人们这种美好的愿望么?和尚圆泽以“三生”酬报李源的友谊,其情之高,其义之厚,无法衡量,真可谓情天义地!
在“三生石”畔徘徊,久久不忍离去,时暮云四合,群鸟归林,聒噪而过,晚风遂起,松涛阵阵。
杭州是不是有个地方求姻缘的,有三生石什么的
杭州求姻缘是黄龙洞,有月老祠求签。不是三生石,这根本是两个地方。三生石那里只是看看的景点。
三生石离灵隐很近,但不是在灵隐。而是在附近的下天竺后面。
三生石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它写朋友的真情、写人的本性、写生 命的精魂,历经两世而不改变,读事令人动容。 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 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 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 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 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李源想走水路 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 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位穿花缎衣裤的 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 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 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三年了还生不下 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 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 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 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 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 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无心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 早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 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成为过去; 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望我,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往问道: “泽公,你还好吗?” 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 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见面的日子。”随即又 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 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他往那里去了。 真有三生石吗? 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 竺寺外,还留下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 称为“三生石”。 “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可以和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 一块顽石相媲美,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前生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 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 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 前面说过,这个故事很可能是真实的,但不管它是不是真实,至少 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真性不朽的看法。透过了这种 “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哲 学,乃至于整个宇宙的理念,而这些正是佛教的一种入世观照和慧 解。 我们常说“七世夫妻”,常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常说“十年修 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常说“缘订三生,永浴爱河”…… 甚至于在生气的时候咬牙说:“我死了也不会放过你!”在歉意的 时候红着脸说:“我下辈子做牛做马来报答你!”在失败灰心丧志 的时候会说:“前辈子造了什么孽呀!”看到别人夫妻失和会说: “真是前世的冤家!” 这种观念在中国是无孔不入的,民间妇女杀鸡杀鸭时会念着:“做 鸡做鸭无了时,希望你下辈子去做有钱人的儿子。”乃至连死刑犯 临刑时也会大喊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所以,“三生 石”应该是有的。 其实,轮回与转世都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佛教里认为有生就有死, 有情欲就有轮回,有因缘就有果报,所以生生世世做朋友是可能的, 永生永世侣也是可能的,当然,一再地做仇敌也是可能的…… 但生生世世,永生永世就永处缠缚,不得解脱,唯有放下一切才能 超出轮回的束缚。 在《出曜经》里有一首谒,很能点出生死轮回的本质: 伐树不尽根, 虽伐犹复生; 伐爱不尽本, 数数复生苦。 犹如自造箭, 还自伤其身; 内箭亦如是, 爱前伤众生。 在这里,爱作欲解,没有善恶之分,被仇恨的箭所射固然受伤,被 爱情的箭射中也是痛苦的,一再的箭就带来不断的伤,生生世世地 转下去。 另外,在《圆觉经》里有两段讲轮回,讲得更透彻: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 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 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且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回爱 生,命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 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 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 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可见,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 表示云消失了,是因为云离开我人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 示没有月亮,而是它运行到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的船一开动, 两岸的风景就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就是这样了。人的一生像行 船,出发、靠岸,船(本性)是不变的,但岸(身体)在变,风景 (经历)就随之不同了。 这种对轮回的比喻,真是优美极了
麻烦采纳,谢谢!
寒山寺求姻缘是哪个殿
哪个殿都可以求姻缘,心诚则灵最重要的还是心诚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寒山寺位于苏州西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因唐代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而闻名天下。寒山寺是著名的祈福胜地,每天来寺中撞钟进香、祈求平安的信徒络绎不绝。这座,历经数代,屡建屡毁于火,现在的建筑是清末重建的。
怎样求姻缘最
一般来说,我们要力行佛菩萨对我们的教导,就是多做好事,积善积德。然后求佛菩萨才,为善积德才有善报,天佑有德之人。所以,你可以这样来做。
1。写一份求姻缘的发愿文,大致内容如:弟子忏悔往昔做的恶事,愿意上几年内(如三年)做多少件善事(如1000件),求菩萨赐我一段姻缘。
2。写好后诚心在佛菩萨像前念诵一遍。
3。说到的一定要做到,切不可欺骗菩萨。
4。发愿文没有特殊的格式,也不用烧化,没有神秘性在里面,主要原理是行善积德改过,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达成自己的心愿。善有善报,天佑有德之人,就是这个道理。
5可一边行善积德,一边自己努力去找对象。不可一味的枯等。自己无所做为,一味靠菩萨是不可以的。我有一个建议,网上有个世纪佳缘,是交友征婚的网站,可以去找找。自己努力去做,菩萨牵根线,点化一下。
6,你是男生还是女生,是男生的话,我有个建议,男生追女生不要过多讨好,讨好表达一种需求感,需求量是吸引力的大敌,没有吸引力是追不到女生的。可以在女生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点。
7 善行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做好事,也可以是念佛,吃素,放生,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中放生是世间第一希有功德,积福改运的效果很好的。放生注意事项可自行百度,放生一定要念放生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