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如此简单的解释,易经怎么给自己算卦

什么是易经?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在中国所有的经典当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叫做《易经》,通过学习这部经典,培养了无数的人成为优秀的杰出的人才,这本书的起源非常的不简单,有两句话,叫做“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每古三千年,所以易经将近有九千年的历史;而这个“三圣”事实上远远不止三圣,最早写《易经》的人是伏羲氏,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死了以后呢?神农氏作;神农氏死了以后呢?黄帝作;黄帝死了以后,尧帝接着作;尧帝死了以后,舜帝接着作;舜帝死了以后大禹接着作;大禹死了以后周文王接着完成;周文王死了,他的儿子周公接着往下作,这个过程大家可以数一数,八九位圣人,周公死了以后孔子接着往下作。 
孔子在编订经典方面做出非常了不起的伟大的贡献,孔子见到《诗经》的时候,《诗经》有三千多首,所以他说我们的后人想把三千首诗经学完,那个难度太大了,所以他大笔一挥,现在《诗经》还有多少首?对,三百零五首。他看到《春秋》,他觉得,哎呦,这个《春秋》不行,我必须重新写一部《春秋》。他看到《尚书》,看到《礼记》,他都觉得有问题,进行修改。唯独当他看到《易经》,他有没有进行修改呢?大家知不知道?他一个字都没改,而且写了十篇文章去赞美她去解释她,这叫十翼。“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要不是孔子,我们到现在可能就真的完全读不懂《易经》了。 
《易经》的重要,可以用四句话来注释,第一句叫做“群经之首”。首,是指其重要性,要超过所有其他的经典;也指其源头的作用,中国所有的经典,可以说,起源都是《易经》;第二句,是“文化之源”,中国文化,儒释道医,每一个文化派别,它的源头都在《易经》。比如说中医,大家知道中医讲阴阳,讲辩证施治,阴阳的概念就来自于《易经》,七日来复也出自《易经》,中医开药一般都是开七副;第三句,是“智慧之海”,里面充满智慧,通过学习,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第四句,是“生命宝藏”。我们会给大家讲讲这个智慧的方面。 
《易经》的起源非常不简单,在中国所有的经典中,有一个现象,一部经典,凡是由圣人写的,其能量都非常大,而且必须是由圣人写的才能叫做经。我们知道《道德经》很好,对不对,是老子写的,老子就是圣人,所以《道德经》非常有能量,由一个圣人写的能量就非常大了,那么由很多位圣人共同写的经典会会怎么样呢?我们有一句话,“读杂书万卷,不如真经一部”,这个真经指的就是《易经》,读《易经》要比读其他一万本杂书都强。 
历史上有很多人对《易经》给了很高的评价,比如说药圣孙思邈说过“不知易,无以言太医”,一个医生没有学过《易经》,不能说是一个真正的好医生。“不知易,不可为将帅”,这是唐代名相虞世南说的话,一个人不懂《易经》不能当宰相,不能当统帅,这些话可以换个角度,“不知易不可言军事”、“不知易不可言教育”,这些话都是成立的。那么我们回过头看一下,我们的医生有几个读过《易经》、读过《黄帝内经》的?很少。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几个读过《易经》的,学过“蒙卦”的?很少,同样也很少。所以我们的教育,医疗,房地产,是压在我们身上的,新的三座大山,我们怎样才能推翻这三座大山?所以听到今天的课一定会有很多收获,一会我们会告诉大家如何轻松地解决这三座大山的问题。这是从很多方面,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易经》不知成就了多少优秀的、杰出的人才。
现在我们来看看《易经》到底有什么作用。 
《易经》的思维方法,我们可以简单地给大家讲一些,让大家体会《易经》的应用之妙。《易经》最简单的思维叫做阴阳思维,《易经》最基本的思想,就是阴阳。大家不要小看这阴阳两个字,非常有用,比如说阴阳就是白天跟黑夜,大家说,每天,是不是白天完了就是晚上?黑夜完了以后呢?就是白天,这就是昼夜更替,就是阴阳,对不对?那自然界有这样的现象,在我们人身上,在我们的人生当中,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现象?大家思考一下,当你工作很难开展,领导也不重视你,群众也不理解你的时候,大家想想这是在黑夜还是在白天?如果是黑夜,那么黑夜之后是什么?一定会有白天,这就是自然规律,对不对?但是我们很多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怎么样呢?会想不通,他认为我的黑夜到了,永远都是黑夜了,所以他会选择一个高楼,跟这个世界拜拜。这种人天天都有啊,天天都有这样的人,他不知道原来黑夜之后还是有白天的,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永远都是黑夜,因为他没有这个昼夜更替的概念,没有阴阳的概念,阴阳是会转换的。所以即便我们知道这一点点概念,现在每年的的几十万上百万人,只要听过我们的课,知道了这个昼夜更替的概念,我相信率最少会降低一半。(热烈的掌声) 
我们也看到,在座的有男的,有女的,对不对?男人是刚,女人是柔,对不对?我们中国有一句成语叫什么,说明刚柔的关系,叫以柔……刚。(底下很多人回答“以柔克刚”)如果没有听过我的课,大家克就克了,听完我的课之后,我希望在大家的脑海里,能把“以柔克刚”这个词永远的忘掉。因为《易经》的观点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是相伴的,刚柔是相济的,所以说明刚柔关系的这句成语,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以柔济刚”。我们女同志比较细心,男同志就比较粗心,这正是你可以弥补他的不足之处,所以你不要老是说你的爱人:“你怎么这么粗心,怎么就不能跟我一样细心?”因为他就是这个特性。我们男同志比较勇猛刚强,力气大,勇敢,所以家里半夜如果有人敲门,不知道是不是小偷,不知道是不是坏人,这个时候男同志要勇敢地去开门,你不要躲在床上,吓得要命,说:“老婆,赶紧去开门,我害怕!”(场下观众大笑)刚柔是要相济的,是互相弥补的。抬东西很重,一般都是男人抬,对不对,男同志要主动去做这些事情,所以这个刚柔相济对我们的家庭生活是很重要的。可是我们看看,现在我们满世界的人都不懂刚柔相济,只知道以柔克刚。(全场笑声和掌声)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个刚柔相济的道理,家庭就会变得更加温馨,要和谐很多。老公很晚回来,你应该关心他,“老公,是不是工作很累啊,我倒杯水给你喝,我帮你打洗脚水,好不好?”是不是?你要去帮助他,你不要乱想,“哼,这么晚回来,是不是又跟哪个小蜜去哪里了?”(场下大笑)这就是克的思维,老是去想坏的东西,我们现在的人基本上是这样,这就是刚柔之用。 
这种应用还有很多,有动静之用,有大小之用,有善恶之用,因为时间不允许,不能一一的去讲,但是大家听一听就会感觉到这种阴阳思维的作用,对我们就是很有帮助,而《易经》不仅仅是阴阳思维,他的思想是八面的,叫八卦思维,一个人如果有八卦思维,应该说是很有智慧的。我们下棋的人知道,假设你下棋能够看到三步到五步,大家想想,他下棋是很厉害的,对不对?如果能提前看八步,可能南宁市的冠军都是你了,我们很少人能够看到那么多步的。我们每一个人,代表的都是八个方面。我自己是一个面,我的敌手是一个面,我有妻子是我的一个侧面,我有孩子是另一个侧面,还有我的朋友是一个侧面,所以对于每一个人,首先你的正方就代表四个方面,你的反方同样有四个方面。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一个方面解决不了,可以找其他方面来解决。这个八卦思维的思想我们好人经常不会用,但是坏人很会用。大家有没有发现,如果有个坏人去行贿,找到,不理他,他会找谁,他会找太太,太太又不理他,他马上会找谁,找的孩子,找的朋友。这个方面坏人很会用,但是我们好人可能反而不行,要解决问题,找,不同意,完了,走不下去了,这就是不懂运用,不会灵活运用。我希望好人能够更加会运用这个八卦思维,坏人最好不会用。这个八卦思维很有用,我为什么知道毛主席很懂《易经》呢?毛主席有一首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以这个八是很有意思的,懂得三八,很了不起,我们的累积法也是三八,三大纲领,八项原则。毛主席编的这首歌,叫《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遵守的就是三八原理。我们以后在别的地方看到有三八的,要小心,这个人肯定是懂《易经》的,你不懂的话要好好跟人家学习。
更多内容访问空间。

周易竟如此简单——汉代易学简史,学易必知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它几乎一直处于“六经”或“十二经”之首的地位。然而《周易》原本只是卜筮之书。《周礼•春官•太卜》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六十有四。”即是说,太卜执掌三种易的卜筮方法,就是《连山》、《归藏》和《周易》。《连山》和《归藏》没有流传下来,但它们与《周易》实为一类,也可以称“易”。这表明“易”是古代卜筮之书的统称。
《左传》和《国语》中保存的大都是春秋时期的史料,其中涉及“易”的共有二十二处,其中属《左传》的十九处,属《国语》的有三处。这二十二条与“易”有关联的史料中,有十六条是用“易”来占筮人事吉凶的,有六条是用易的卦爻辞来论证人事的。由此可见在春秋时期,人们主要还是从占筮的角度来利用和看待《周易》的。但是出于占测的需要,也同时开始了将《周易》哲理化的进程。宋朝学者朱熹也认为《周易》的卦爻辞中包含了许多古代卜筮实例的记录,他说:“想当初伏羲画卦之时,只是阳为吉,阴为凶,无文字。某不敢说,窃意如此。后文王见其不可晓,故为之作彖辞。或占得爻处不可晓,周公为之作爻辞。又不可晓,故孔夫子为之作十翼,皆解当初之意。”(《朱子语类•七经•易》)这即是说不仅卦象,即卦辞,爻辞都是为占筮而写,十翼也是就占筮而发展得来。十翼现在统称《易传》或《易大传》,包括《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翼”是羽翼,为辅助张扬之意,表示它们既解释《周易》之经文,也阐发《周易》之义理。朱熹就说:“文王重卦作系辞,周公作爻辞,也是为占筮设。到了孔子,方始说从义理去。”(《朱子语为•七经易二》)

汉代易学的传承,据记载是本于田何。汉代易学最早的传人,《汉书•儒林传》说:“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 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汉兴,田何以齐田徒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汉兴,田何授《易》于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四人,这四人皆著《易传》数篇。王同除著《易传》数篇外,又传授易于杨何等人。周王孙也传授易于蔡景君。丁宽虽然直接从田何学《易》,但又跟同学周王孙学习,即受“古义”,所以周王孙的“古义”又称“周氏易”。丁宽本人则“作易说三万言”,又传授《易》于田王孙。服生所著之《易》数篇,为《宓氏易经》,传于世(宓与服同)。这是田何教授《易》的大致情况。

大约除田何外,还有韩婴也曾传授过《易》。韩婴在学术门类上属于《诗》家,他主要是传授《诗经》,但也传授《易》。汉宣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的盖宽饶就曾学习过韩氏易。据说韩婴所修习的易是来自《子夏易传》。这里所说的田何四名弟子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以及王同所传授的杨何、周王孙传授的蔡景君,再加上韩婴的韩氏易,共有七家。这七家均有传《易》的著作问世。当是汉武帝时期及其以前《周易》传承的主要脉络。但除上述七家易外,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还有《古五子书》18篇,《淮南道训》二篇,《古杂八十篇》。古杂80篇中包括杂灾异35篇,神输5篇,图1篇等有关易学的材料。

其后,丁宽的一支大盛。丁宽的弟子田王孙传《易》于孟喜、施雠、梁丘贺三人。这三人对《易》都有著述及传授,并成为西汉 后期易学三大家,为西汉易学三大博士。其中的梁丘贺本是跟太中大夫京房(即前京房)受易,后来这个前京房出为齐郡太守,梁丘贺才转到田王孙门下学易。田王孙的三个弟子中,孟喜又传授《易》于白光、翟牧,这二人后来也成为博士。孟喜传下了白氏易学和翟氏易学。施雠传授《易》于张禹、鲁伯和梁丘临。张禹在元帝时也成为博士,成帝时做官到丞相。最初是梁丘贺的门人,而后转到施雠门下。鲁伯官至会稽太守。梁丘临是梁丘贺之子,宣帝时任黄门郎,参加石渠阁会议,元帝时任少府。梁丘贺曾传《易》于其子临和张禹,前已说明这两人后从施雠受《易》。

再下一代的传授情况下,张禹授《易》于彭宣、戴崇。鲁伯传授于毛莫如、邴丹。梁丘临授王骏,又传授于五鹿充宗。彭宣为淮阳人,成帝时为博士,任光禄勋,右将军等大官。哀帝时为左将军、光禄大夫、御史大夫,后为大司空。戴崇在成帝时做到少府。或许由于这二人都是大官,故“由是施家有张、彭之学”。鲁伯的学生毛莫如在哀帝时为常山太守,邴丹则做了博士。梁丘临的学生王骏,在成帝时做到御史大夫,代丞相,官位相当隆崇。另一学生五鹿充宗在元帝时做到少府和尚书令。这里要特别提一下的是宣元之时,有博士白子友以《易》授朱云,朱云为萧望之的门人,萧望之是治《齐诗》的,大约萧望之之后,他就改从白子友。但白子友之传承不详。戴崇传授其子戴宾,宾传授给梁孝王后人刘昆。刘昆在西汉末年教授弟子五百余人。五鹿充宗又传授于士孙张、邓彭祖、衡咸。“由是梁丘有士孙、邓、衡之学”。

元帝时又有东郡京房一家。京房治易,事梁人焦赣。《儒林传》说他“受易梁人焦延寿(即焦赣)”。故认为京房易来自焦赣。如果这样,那么焦赣亦当为一家,但是无论《儒林传》或京房本传乃至其他有关记载,均不以为焦赣为《易》家。《儒林传》又说:“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在京房从焦赣学习期间,焦赣也传授了《易》学方面的内容,并说曾问过孟喜《易》学方面的问题。从京房后来整理出的《孟氏京房》、《灾异孟氏京房》等书看来,京房确实对孟喜易,特别是孟喜关于《易》家候阴阳灾变方面下过功夫。而京房之所以对孟氏易下功夫,则可能得自焦赣的启迪。
然而《儒林传》又说:“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丁宽)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这一说法之本质在于否认孟氏易中包含《易》家候阴阳灾变的方面,也就否定了孟喜的卦气说等等。

大抵京房易学有他独特之处,不与各《易》家雷同,且也不与焦赣所传授之易学完全一致。这可能在其青少年时代,足不出户的勤苦学习和殚精竭虑,而形成了他自己的易学观念。当然也可能受其家庭的影响,形成他独特的易学思考。而当京房因为明灾异得幸于元帝时,人们对京房易学成就方面却未予注意,而是对京易学的了解偏于其测灾异方面,以致对京房易的来源只能说“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京房易学立博士前,汉儒诸易学博士皆于齐田氏之传授,因而京氏为异。至元帝时立京房为博士,于是汉易除施、孟、梁丘三大家之外,又有京氏一家。京氏这一家,也有其后继者。京房授殷嘉、姚平、乘弘、任良、周敞等,殷嘉、姚平、乘弘皆为博士。任良元帝时任中郎,周敞在成帝时为侍御史。应该说,淮阳宪王的舅父,即京房的岳父张博也是从京房受易的。
随着西汉经学的发展,易学也分成今天经学系统和古文经学系统。《汉书•艺文志》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所以施孟梁丘三家自属今文经学,而费氏学为古文经学。西汉时把属于今天经学系统的诸家易立了博士,成为易学。而以费直为代表的古文经易学,未得立博士,排除在之外,故是民间《易》。京房《易》经刘向判定与施、孟、梁丘为异,托之孟氏,不相与同,但仍立为博士,亦成为易学,为汉易的主要代表。后来东汉末古文易费氏兴而京氏衰,可见京氏易亦当是今文经《易》的主要代表。
易学在汉代是一门重要的学术门类,是士子进入宦途的通道。有一批人从《易》而得至大官。如齐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阳相,广川人孟旦以《易》为太子门大夫。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淄人主父偃(心里比较阴暗的儒家),皆以《易》至大官。由此可见汉代易学的盛况。

怎么理解易经?

周易赋
胡秉言
鸿濛混沌兮,孕盘古,无极始出兮,太极来。初生两仪兮,列四象,衍生八卦兮,智慧开。始祖伏羲,长坐方坛、听八风之气,观草长莺飞,审雷霆雨雪,察四季消长,度鹰翔鱼跃,悟八卦之魂,生八卦之理。开阴阳之道,正姻缘、和人伦秩序。“涂光休气兆北阈,赤文绿字焕东周”。 人奉之为神,尊八卦祖师。开华夏之文明,蕴奥妙神奇矣。
西伯姬昌兮,演文王八卦。推论解读兮,八八六十四。叠加成象,鉴析准确。乾坤立道列南北,造化天地成万物。雷声震震曰善教,巽逐阴风曰进退。坎险陷陷心惮虑,离丽附和柔顺心。艮止审慎动静适,兑喜悦悦善照临。
下古孔子兮,精修十翼。察言、观变,制器、卜占。取义象位之说,阐阴阳之对立。成系统之世界观,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之变化。强宇宙变化之生生不息,说“天地之大德”,提“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之精论,。告后人“物极必反”之思想,调“居安思危”之忧患。倡“顺乎天而应乎人”,张自强不息,变革以成伟业。以“保合太和”之最高理想目标,承“和谐”之思想。立“易与天地准”。拓模糊解释现实之精确,确立易卦包罗万象之精髓,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人更三圣,世历三古。阴阳互应,刚柔相济,厚德载物,唯有周易。易道深矣。“求千太万后之果,明千思万绪之象”,经上下几千年,收无数仁人志士之鉴析,成群经之首而不愧。
古哉周易,新哉周易,东方文化之核心。天开新宇兮,浩正气,地现阡陌兮,展心懿。古为今用取精华,阴阳二进举世奇。揭示二元之规律,珍惜瑰宝悟易理。智慧若清泉,绵远若流长,用之不完,汲之不尽。“鸳鸯绣罢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玉匣存来枕边放,怎舍一时离己身。这问题范围好大。简单讲易经就是一部卜噬方面的书,但是影响了中国五千年文化,什么厚德载物飞龙在天之类都是易经里面的。南怀瑾有多本书介绍易经,比市面上的垃圾书要好的多。再讲多一点周易是玄学,玄学就是说神秘和不能理解,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没法证明或证伪。拿来算命或勘於,有可能泄露天机也有可能就是个神棍。
不过多看看总是没有坏处。不当做卜噬的书,它也是中国文化的祖宗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里,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就会发现,中华文明为什么会那么了不起?这个跟我们一直传承《易经》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易经》的传承,几千年下来都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到宋代以后就日渐式微(包括对整个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很多人怀疑中国文化,说中国人为什么不如西方人那么厉害;也有人怀疑中医,说中医不如西医好。其实这不是中国文化有问题,是应用中国文化的人出了问题,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出了问题;不是中医有什么问题,是应用中医的人出了问题。
《易经》不是一、二个人写的,它是集体创作的,而且不是普通人的集体创作,而是圣人的集体创作。因此,我提出一个概念:即书的“能量体系”的概念。很多人没有这个概念,以为“读什么书都可以”,确实什么书都开卷都有益,但能量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把现在的小学课本的能量单位定义为1,那么《三字经》的能量就要超过小学课本100倍,它就有100的能量;《论语》比《三字经》又要超过100倍,可以达到1万的能量;那《易经》呢?她的能量跟《论语》相比,又要超过100倍。
所以,没有学习《易经》的人是不清楚这里面的厉害关系的。我们读了《易经》,站在《易经》的高度去看世界上的事情,去读世界上其它的书,就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一会如果有时间,我也把四书串起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让大家感受一下通过易经的视角读书的不同境界。从《易经》的角度讲解四书,里边的道理是非常清楚的。如果没有读《易经》,按照现在专家学者的解释,诚然他们对这些书的解释不是没有道理,也是有道理,反正也是一家之言嘛。但是一般的解释,我们给的定义为,也就是小学生的水平。
因为《易经》是这么多圣人写的,它的能量非常的充足。我们知道,任何一本书如果是圣人写的,那就是不得了。大家知道《黄帝内经》,是圣人写的;《道德经》也是圣人写的,所以,它们的能量系统也很充足。经典的这个“经”字,相信很多人也是不太清楚的,一般圣人写的才叫“经”,它们的能量都很大。而《易经》是由十几位圣人写的,大家可以想像她的能量有多大。这么高能量的书,如果我们不读,那真的是太可惜了!
身为中国人,我们应当非常的自豪。佛教讲:“人身难得,真法难求,中国难生。”生在我们中国,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一不小心投胎到了非洲,你要想读什么经书,那就难了,因为非洲基本上没什么经书。投胎到美国,就有一本经书,叫做《圣经》。犹太人他们很厉害,很了不起,他们就会读这一本经,他们的小孩从小就读熟、背熟。所以犹太人在世界上680位诺贝尔奖得主当中,犹太人占了138位。因为诺贝尔奖是近100年的事情,而恰恰是这100年,中国人数典忘祖不学经典,特别是不学易经,所以中国在这100年是相当衰落的。
《易经》的价值,我们有四句话来形容。第一句叫“群经之首”。在我们中国,所有的书中,没有一本书有这样的美称。群经到底有多少经呢?我把经典做了一个分类。我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些都是基础类的。所谓基础类的,就是教你怎么做人的,这些经典。一个小孩的培养,现在中国的许多家长可以说是完全颠倒的。小孩的培养跟盖房子一样,第一步,打地基。打地基的同时,你要设计好准备盖多少层的楼。这就有一个结构的问题。打好地基,做好结构, 还要装修。现在我们的教育统统停留在装修的层面:弹琴、跳舞、画画、学英语、学数学等,这所有的都不能解决做人的问题。基础类经典是解决一个人的地基问题:怎么做人。
有了地基会做人还不行,还要学会做事,所以要有结构类的经典。我们要学习整个世界运行的规律,以及做人做事的规律。讲解世界天地之道变化规律的,首当其冲就是《易经》。这些“经”都是圣人所整理所撰写的, 所以放在结构类里,有《孝经》、《诗经》、《道德经》、《黄帝内经》、《金刚经》……我们列在这里的已经包含了儒家的道家的医家的佛家的,“儒释道医”四家的经典。我们也不讲这些经典有什么用处,我们只设想一下,假设我们自己从小就把这些经典读完了,想想我们现在会是什么状态?那假设我们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把这些学进去, 又会是什么状态?所以教育很简单,就是读经典。但现在的家长都不懂这个规律,花很多精力很多时间在学钢琴学跳舞,而且花很多精力时间陪他在那里学。
第三类是装修类的,我们多数的家长就喜欢装修。《唐诗》、《宋词》是装修,所以一般都会给孩子学,唱歌、跳舞是装修,也会给孩子学习。装修好不好呢,如果只有装修,是什么情况呢,我们看看最近的一条新闻,上海一栋13层的楼房倒塌, 我给大家看一下相片,是建筑史上一个叹为观止的典型案例。这栋楼就这么平平的,好像是中了迷药似的缓缓地就倒下来了,而且没有坏,还可以住。这个楼可怕在哪里?它的柱子比手臂大不了多少!它的钢筋跟小手指那样小!这种楼你要是买到了,太可怕了!好在那些住户还没住进去啊!这种完全没有地基的楼房,竟然能通过这么多质量部门的检查!那我们教育一个人,培养一个孩子,因为我们不知道地基不知道结构,所以培养出大量的没有地基没有结构的人,这些人跟建筑上的难道不是一个样么?也是豆腐渣工程啊!所以,现在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在社会上为什么每天这么多人会,杀人,这就是装修之害,太严重了!事实上登报的是少数,大部份是没有见报的,死了就死了,大家都不知道。
结构类经典中,如果学了《易经》,《易经》的第一卦,就有“君子自强不息”。如果小孩有这条信念,就具有了一个非常大的结构,一根钢粱就出来了。第二卦,第二句话:“君子厚德载物”,所以一个孩子如果学了《易经》,只要有了这两句话,就可以确保他一辈子都不可能。所以,《易经》作为群经之首的重要性就可见一斑了。
说明易经重要性的第二句话,易经是“文化之源”。
我们中国的文化,主要包括“儒释道医”。佛教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是劝人向善,要“行善积德”,那么“行善积德”的这个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一起看看, 《易经》里写得明明白白,叫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易经》里也写了:“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所以我们做君子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话的意思,与佛教劝人向善是不是一模一样,所以很显然,佛教劝人向善的思想,出自《易经》。
佛教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死问题,如何离苦得乐,往生净土。昨天晚上跟几个朋友一起交流,我就把这个观点讲得比较系统,在这里讲了一下, 《易经》里大量存在着这样的话,易经是研究什么的呢?“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些都不难看出,《易经》研究的,同样是生死问题,跟佛教是相通的。
道教也有很多观点,我们回头一看,跟《易经》差不多一模一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德经》里写的,《易经》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些话听起来好像是一模一样,是不是?《道德经》讲累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易经》里讲:“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道德经》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易经》里讲:“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这些意思都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行文有所不同而已,可见道家的思想,也是完全出自《易经》。
我们很多的古人,这些古圣人,是读什么经典的?如果我们这样问,就可以知道,老子其实也是读《易经》的。儒教就更不用说了,把《易经》尊为群经之首的主要就是儒教。我们认为,儒教的开山祖师是孔子,其实也不是孔子,儒教早就存在,孔子只不过集大成者,他把这些东西做了整理,做了一个发扬光大。那么我们学习孔子,请问孔子学什么?这又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儒教里面讲的五伦关系:“群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易经》里面,我们同样看得到这样的描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看到没有,这里不仅是讲五伦,而是讲五伦的来源,儒门重视的五伦关系,显然源出《易经》。
《易经》有一个家人卦,专门讲家庭的关系:“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现在我们很多女同志不知道这个道理:女性是主内的,男性是主外的,但是现在很多家庭颠倒了,女同志主外,男同志主内。如果我们能够处理好其中的关系,男女的地位进行调换,正确处理好,也无妨。可能也是因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毕竟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天地的大义就是如此。这种天地定位,你不是随便否定它就能否定的,天地就有这么样的定位。“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母就像皇帝,就像一个国家的皇帝,它后面还说:“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所以我在讲教育的时候,我们主张教育孩子要不离家庭。因为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别的地方去,交给别人教,反正有钱嘛,把他送走,以为教育就会成功。其实成功不成功我们另当别论,就算成功了,那个成功的,还是你的孩子吗?自己想一想,十几年都不跟你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成长,你只不过给了他钱而已,你根本没有承担教育的责任。一个家庭里,没有小孩是不成家的;父母没有孩子,家庭不成家;孩子没有父母,孩子各方面也是不健康的,所以我们主张要有“家道”。而“家道”在中国文化里面,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在《大学》里就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跟家道有非常大的关系。你修身再好,齐不了家,你怎么治国?怎么平天下?家道五伦关系,就是出自《易经》。
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个类比,说明它是文化之源,不仅这些,在医道、武术、书法、琴棋各方面,都是如此。我们这里有练太极的同志,太极的思维是不是来自《易经》?还有我们下的象棋、围棋,那个原理,也是出自《易经》,天圆地方,棋盘是方的,棋子是圆的,它都有一定的道理。武术、太极拳就更加如此了。太极就是讲阴阳和谐的,它随时都注意这种和谐。所以说,中国文化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领域不是来源于《易经》的。
第三句说明易经重要的话,是“智慧之海”。
我们在学习《易经》的时候,不断有人问:“老师,你每读一遍《易经》到底有什么感悟?”我说不一定,有时候这句话冒出来,搞明白了;有时候就那句话冒出来,搞明白了。读经典,不是要求你把《易经》全部搞懂,我相信到现在,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全部搞明白了《易经》,连孔子都不敢说他完全弄懂了《易经》,所以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认为自己还有不懂的地方,还要继续学习。《易经》是我们要终生学习的,绝对不能认为自己能够全部弄懂《易经》,我们只要能懂《易经》的一点点,就很了不起了。我也一样,只懂了一点点,我每次读都会增加一点点,可能永远也不能把它全部读懂。但是这一点点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很重要。
《易经》里,我们明白一句话都不得了,就讲“自强不息”,《易经》乾卦里的这句话, 那些的孩子如果能够明白“自强不息”,这一辈子是不是不会了?什么叫“悟”?明白是不行的,别人告诉我们意思,我们好象明白了,但是如果不是“悟”出来的,遇到困难时,我们同样会不行,所以要用生命去体会。什么叫开悟?自己突然明白了一句话,然后在生活当中,只要碰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就会自然地按照这样的规律去做,这才是真正的“悟”。我们读得越多,就会悟得越多。
《易经》是智慧之海,《易经》的每一卦每一爻每一个字,可以说都是充满智慧,只不过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能不能“悟”到的问题。
易经重要性的第四句话,是“生命宝藏”。这个必须等到我们每人读到100遍以上才好说,到那时,也许大家自己已经悟到很多了,或者看别人讲的内容可能就比较容易看得明白了。
就像那个“道”字,如果我们想研究,就把那个“道”字好好地写,好好地研究。如果我们把那个“道”字,能够弄明白,把它的每一撇每一竖搞明白,突然有顿悟,欢迎你来找我,看看你的“悟”跟我的“悟”是不是一样。我研究这个“道”字,研究到最后的时候,我是非常吃惊的,因为它跟佛教那些最高层的佛理相通,是完全告诉了我们这个生命的秘密,生命的本源。
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讲“五十以学易”,现在的许多专家就认为孔子是五十岁才学《易经》的,有天晚上4点多,我睡不着觉,就专门思考这个“五十”的问题,记得师傅曾经说过,“五十”不是五十岁,但“五十”是什么呢?
在中国的文化里边,这个“五十”,有着专门的含义。在五行里,“五”跟“十”代表什么?五行里“五”跟“十”代表什么?对,代表土,“五”跟“十”是土。我突然想到,在周易里面,九五、六五,在乾坤两卦里边,把这个“五”跟“十”写得非常清楚。《易经》坤卦的六五,文言部分,如果我们读一下:“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是一个非常高的状态。黄中,“黄”是土,“中”也是土,“五”也是土。
我们学《大学》,大家知道《大学》什么意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大学是大人之学,那大人是什么?如果不学《易经》,可能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什么叫大人。《易经》九五的文言里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样的人才能叫做大人,而能达到这样一个状态的人,就是圣人。
九五,六五,二个五合之为十,所以这个“五十”,我们学习易经,应该了解什么叫做“五十”。“五十以学易”,如果我们换一下,“以五十学易”,这个“以”字,就能够明白了,是使用、达到的意思。
孔子说五十岁,用的是这个格式,“五十而知天命”,这个才是五十岁,中间用了“而”字,起转折。所以“五十以”跟“五十而”是完全不同的,古人用字相当考究,不可能在这里用混的。许多专家学者因为没有能够这样深入的去学习,去体悟,所以他就把“五十以学易”翻译成“五十岁学易经”。说孔子“五十岁”才学易经,道理上是讲不通的,前面还有一个“加我数年”,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就算是五十岁,加几年是什么意思呢?并且孔子说自己五十岁已经知天命,如果还没有学易经,这是完全说不通的。
到这里我们真正去体悟圣人的话,明白孔子到了晚年,因为非常喜欢《易经》,但是对于《易经》,认为自己并没有达到五十的最高状态,所以他想叫上天再给自己多几年时间,继续学《易经》,学到五十这个标准,他就觉得无憾了。如果没有用心体会圣人的用心,要把这句话解释清楚是非常困难的,只有《易经》读得相当熟,在乾坤两卦里,真正领会了九五和六五的状态,才有可能体会到圣人的用心,这也是知类通达的状态。明白了这个就知道,孔子对《易经》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人对《易经》也有很高的评价,像医圣孙思邈就说:“不知易,无以言太医。”一个医生没有学过《易经》,不懂《易经》的原理,他是不配做真正的医生的。
唐代的名相虞世南,他也说过一句话:“不知易,不可为将帅。”所以之后的统帅,基本上都是精通《易经》的。这一句话可以扩展到很多地方,“不知易,无以言军事”,“不知易,无以言外交”,“不知易,无以言教育”。那么我们现在的状态是如何呢?举国而知易者,鲜矣,不懂《易经》却在当老师,搞教育;不懂《易经》却当医生,所以这两大领域都存在非常多的问题,教育跟医疗都是社会问题的重灾区。因为很多错误的观念,让我们付出许多生命这样惨重的代价,但是我们仍然不知道原因在哪里。
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因为《易经》而成就的杰出人物真是太多了。
生在我们中国很幸运,因为我们有很多经典,但是有没有一本经典,我们读了以后,我们能够像《易经》这样,能够得到一个这样肯定的答复,比如说我们读了《三字经》,将来能不能成大材?可能没人敢给肯定的答案,我们读了《弟子规》,将来能不能成大材?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只要真的读通了《易经》,那么可以告诉肯定的说,绝对可以承担大任,可以做大材使用。
我们中国的许多杰出人物,我们回顾历史,去看看周文王、姜太公、孔子、孟子、、诸葛亮、毛泽东,他们是不是都学了《易经》?答案是肯定的。他们有没有学《三字经》、《弟子规》呢?不知道,其实可以肯定的说,圣人都没有学这些,因为《三字经》、《弟子规》是很晚的时候出现的,圣人的年代要早得多。我们读书,杂七杂八的书都读,你不如就读一本《易经》,你读1000本都不如读一本《易经》,这叫做杂书万卷,不如经书一部。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简述对易经的认识

《易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文化古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了种种坎坷与考验。或褒或贬,时兴时衰,然而却依然默默地为中华民族文化及世界文化作出重大贡献。它在思维科学和认识论方面的价值,及其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广泛启迪和影响,逐渐的引起国内外学者所肯定和重视。
《易经》的内容是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的八卦以及所洐生的六十四卦及卦爻,称为《周易》对于《周易》的周字,也存有几种说法,但有不少人认为周指的是周朝,这种说法也被多数人认可。即认为《周易》是周朝的文王所作。
而《易传》的内容则是对八卦及六十四卦及卦爻词的解析内容。简称《十翼》。据传系春秋时期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多人所作。其中〈系辞传〉也称〈大传〉是对易的整体论说,是具有很深遂的哲学著作。〈文言传〉是对乾卦与坤卦的详细解说。〈说卦传〉则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易〉的简明论说,后半部分是在说明八卦象征的现象。〈序卦传〉是对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解说。〈杂卦传〉将六十四卦中相对的两卦为一组,然后用一句话解释。以上就是《易经》的全部内容。
《易经》是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变化的一切规律及现象。它所阐释的阴与阳的思想,也就是“系辞上传”中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即一阴柔一阳刚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之规律,也就是天理与人道。这种宇宙万物阴阳无穷变化作用的法则,即“天人合一”。也是《易经》的中心思想理论。
《易经》用天地变化规律法则,告诫人们应效法“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告诫人们崇尚道德修养,施展聪明才智,在事业上努力进取,以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来成就至高无尚的事业。以上就是对《易经》所作的简单介绍及个人认知。一部《易经》,千古迷宫。
《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作,是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易经》是由符号到文字著成的中国第一部古经,是一部哲学菱和科学典籍。数千年来,国家级对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后世尊为“群经之首”和“中国文化之源”。中
中华易学流长,伏羲时有《河图》,夏有《连山》,商有《归藏》,周有《易经》。《易经》因是周代之易,故又称“周易”,被孔子定为五经之首。
《易经》有三大原则:交易:简易,不易。
所谓变易,是指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不变是相对的,变是永恒的。
所谓简易,是说宇宙间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会变成平凡,平凡而且简单。
所谓不易,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是永恒存在的。

周易竟如此简单——汉代易学简史,学易必知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它几乎一直处于“六经”或“十二经”之首的地位。然而《周易》原本只是卜筮之书。《周礼•春官•太卜》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六十有四。”即是说,太卜执掌三种易的卜筮方法,就是《连山》、《归藏》和《周易》。《连山》和《归藏》没有流传下来,但它们与《周易》实为一类,也可以称“易”。这表明“易”是古代卜筮之书的统称。
《左传》和《国语》中保存的大都是春秋时期的史料,其中涉及“易”的共有二十二处,其中属《左传》的十九处,属《国语》的有三处。这二十二条与“易”有关联的史料中,有十六条是用“易”来占筮人事吉凶的,有六条是用易的卦爻辞来论证人事的。由此可见在春秋时期,人们主要还是从占筮的角度来利用和看待《周易》的。但是出于占测的需要,也同时开始了将《周易》哲理化的进程。宋朝学者朱熹也认为《周易》的卦爻辞中包含了许多古代卜筮实例的记录,他说:“想当初伏羲画卦之时,只是阳为吉,阴为凶,无文字。某不敢说,窃意如此。后文王见其不可晓,故为之作彖辞。或占得爻处不可晓,周公为之作爻辞。又不可晓,故孔夫子为之作十翼,皆解当初之意。”(《朱子语类•七经•易》)这即是说不仅卦象,即卦辞,爻辞都是为占筮而写,十翼也是就占筮而发展得来。十翼现在统称《易传》或《易大传》,包括《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翼”是羽翼,为辅助张扬之意,表示它们既解释《周易》之经文,也阐发《周易》之义理。朱熹就说:“文王重卦作系辞,周公作爻辞,也是为占筮设。到了孔子,方始说从义理去。”(《朱子语为•七经易二》)

汉代易学的传承,据记载是本于田何。汉代易学最早的传人,《汉书•儒林传》说:“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 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汉兴,田何以齐田徒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汉兴,田何授《易》于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四人,这四人皆著《易传》数篇。王同除著《易传》数篇外,又传授易于杨何等人。周王孙也传授易于蔡景君。丁宽虽然直接从田何学《易》,但又跟同学周王孙学习,即受“古义”,所以周王孙的“古义”又称“周氏易”。丁宽本人则“作易说三万言”,又传授《易》于田王孙。服生所著之《易》数篇,为《宓氏易经》,传于世(宓与服同)。这是田何教授《易》的大致情况。

大约除田何外,还有韩婴也曾传授过《易》。韩婴在学术门类上属于《诗》家,他主要是传授《诗经》,但也传授《易》。汉宣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的盖宽饶就曾学习过韩氏易。据说韩婴所修习的易是来自《子夏易传》。这里所说的田何四名弟子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以及王同所传授的杨何、周王孙传授的蔡景君,再加上韩婴的韩氏易,共有七家。这七家均有传《易》的著作问世。当是汉武帝时期及其以前《周易》传承的主要脉络。但除上述七家易外,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还有《古五子书》18篇,《淮南道训》二篇,《古杂八十篇》。古杂80篇中包括杂灾异35篇,神输5篇,图1篇等有关易学的材料。

其后,丁宽的一支大盛。丁宽的弟子田王孙传《易》于孟喜、施雠、梁丘贺三人。这三人对《易》都有著述及传授,并成为西汉 后期易学三大家,为西汉易学三大博士。其中的梁丘贺本是跟太中大夫京房(即前京房)受易,后来这个前京房出为齐郡太守,梁丘贺才转到田王孙门下学易。田王孙的三个弟子中,孟喜又传授《易》于白光、翟牧,这二人后来也成为博士。孟喜传下了白氏易学和翟氏易学。施雠传授《易》于张禹、鲁伯和梁丘临。张禹在元帝时也成为博士,成帝时做官到丞相。最初是梁丘贺的门人,而后转到施雠门下。鲁伯官至会稽太守。梁丘临是梁丘贺之子,宣帝时任黄门郎,参加石渠阁会议,元帝时任少府。梁丘贺曾传《易》于其子临和张禹,前已说明这两人后从施雠受《易》。

再下一代的传授情况下,张禹授《易》于彭宣、戴崇。鲁伯传授于毛莫如、邴丹。梁丘临授王骏,又传授于五鹿充宗。彭宣为淮阳人,成帝时为博士,任光禄勋,右将军等大官。哀帝时为左将军、光禄大夫、御史大夫,后为大司空。戴崇在成帝时做到少府。或许由于这二人都是大官,故“由是施家有张、彭之学”。鲁伯的学生毛莫如在哀帝时为常山太守,邴丹则做了博士。梁丘临的学生王骏,在成帝时做到御史大夫,代丞相,官位相当隆崇。另一学生五鹿充宗在元帝时做到少府和尚书令。这里要特别提一下的是宣元之时,有博士白子友以《易》授朱云,朱云为萧望之的门人,萧望之是治《齐诗》的,大约萧望之之后,他就改从白子友。但白子友之传承不详。戴崇传授其子戴宾,宾传授给梁孝王后人刘昆。刘昆在西汉末年教授弟子五百余人。五鹿充宗又传授于士孙张、邓彭祖、衡咸。“由是梁丘有士孙、邓、衡之学”。

元帝时又有东郡京房一家。京房治易,事梁人焦赣。《儒林传》说他“受易梁人焦延寿(即焦赣)”。故认为京房易来自焦赣。如果这样,那么焦赣亦当为一家,但是无论《儒林传》或京房本传乃至其他有关记载,均不以为焦赣为《易》家。《儒林传》又说:“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在京房从焦赣学习期间,焦赣也传授了《易》学方面的内容,并说曾问过孟喜《易》学方面的问题。从京房后来整理出的《孟氏京房》、《灾异孟氏京房》等书看来,京房确实对孟喜易,特别是孟喜关于《易》家候阴阳灾变方面下过功夫。而京房之所以对孟氏易下功夫,则可能得自焦赣的启迪。
然而《儒林传》又说:“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丁宽)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这一说法之本质在于否认孟氏易中包含《易》家候阴阳灾变的方面,也就否定了孟喜的卦气说等等。

大抵京房易学有他独特之处,不与各《易》家雷同,且也不与焦赣所传授之易学完全一致。这可能在其青少年时代,足不出户的勤苦学习和殚精竭虑,而形成了他自己的易学观念。当然也可能受其家庭的影响,形成他独特的易学思考。而当京房因为明灾异得幸于元帝时,人们对京房易学成就方面却未予注意,而是对京易学的了解偏于其测灾异方面,以致对京房易的来源只能说“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京房易学立博士前,汉儒诸易学博士皆于齐田氏之传授,因而京氏为异。至元帝时立京房为博士,于是汉易除施、孟、梁丘三大家之外,又有京氏一家。京氏这一家,也有其后继者。京房授殷嘉、姚平、乘弘、任良、周敞等,殷嘉、姚平、乘弘皆为博士。任良元帝时任中郎,周敞在成帝时为侍御史。应该说,淮阳宪王的舅父,即京房的岳父张博也是从京房受易的。
随着西汉经学的发展,易学也分成今天经学系统和古文经学系统。《汉书•艺文志》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所以施孟梁丘三家自属今文经学,而费氏学为古文经学。西汉时把属于今天经学系统的诸家易立了博士,成为易学。而以费直为代表的古文经易学,未得立博士,排除在之外,故是民间《易》。京房《易》经刘向判定与施、孟、梁丘为异,托之孟氏,不相与同,但仍立为博士,亦成为易学,为汉易的主要代表。后来东汉末古文易费氏兴而京氏衰,可见京氏易亦当是今文经《易》的主要代表。
易学在汉代是一门重要的学术门类,是士子进入宦途的通道。有一批人从《易》而得至大官。如齐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阳相,广川人孟旦以《易》为太子门大夫。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淄人主父偃(心里比较阴暗的儒家),皆以《易》至大官。由此可见汉代易学的盛况。

易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易经?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叫《易经》没有为什么,就像你有一个乳名一个大名一样。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简介

《易经》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包含着深邃的宇宙、人生哲理,是一切决策、行动的依据。现在人们来学习周易更多的是取它所具备的占卜这一功能,学来用以预知过去未来,趋吉避凶。

因为易学就是阴阳变化之学,而阴阳变化是自然界及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所以说,学好周易对于我们的生活和每个人的人生,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