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怎么看五行相,念字取名寓意
娃娃起名怎么判断五行相克相生
按照年月日时排出八字后,就可以判断了。生:
木生火
、
火生土
、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五行是循环相生的。克:
木克土
、
土克水
、
水克火
、
火克金
、
金克木
。
取名时如何确定汉字的五行属性?
见山老师/文
确定汉字的五行属性,是传统姓名学中的重要内容。汉字的五行属性应该如何划分呢?见山老师擅长八字命理、手相面相、起名改名、爱情婚姻、求财改运、风水调理等,接下来见山老师就带大家来看看,常见的角度有这样几种:
一、是根据汉字的笔画数的尾数来定五行属性(定法还不止一种)。比如0为阴水,1为阳木,2为阴木,3为阳火,4为阴火,5为阳土,6为阴土,7为阳金,8为阴金,9为阳水。这种角度,看似有道理,但把数千个具有独特形象和丰富内涵的汉字,简化成10个数字再来定五行,实在过于机械死板,可操作性也很差。
二、是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来定。这种方法简单直观,实用合理。比如,林、森、树、梅、柯等字属木;江、河、湖、海、溪等字属水;铁、钢、钱、银、镜属金……
但是,这类汉字数量有限,可选为名字的余地较小。所以,还应该了解其它汉字的五行属性。
三、是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来判断。相传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比如“日”,五行属火,因为它表达的是太阳的形象。比如“冬”这个字,是个会意字,表示四季时序的终结。古文中冬从日,有太阳的形象,所以有人把冬的五行定为“火”,但笔者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应该根据字义法来判定更准确,即冬的五行属“水”。
四、是根据汉字的读音来判断。即五音配五行。宫属土,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但这个角度,并不实用。因为汉字的发音,不同的地域,差异很大,所以现在很少会有人取名考虑这个因素。只要读起来悦耳动听、朗朗上口就可以了。
五、是根据字的内涵来判断。见山老师认为,这种方法才是最合理、最全面的。因为文字的基本功能,就是用于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一个汉字无论有什么样的字形、结构、读音、笔画数,它都有特定的内涵,字义才是根本。那么,怎样从汉字的内涵来划分五行属性呢?这就需要从五行的基本属性说起了。
五行的基本属性:
金曰“从革”,具有:刚硬、坚强、收敛、富有、守序等性质。
木曰“曲直”,具有:生发、条达、舒展、活力、仁慈等性质。
水曰“润下”,具有:趋下、寒冷、变化、流通、智慧等性质。
火曰“炎上”,具有:燥烈、明亮、发光、升腾、热情等性质。
土曰“稼穑”,具有:容纳、承载、安静、稳重、诚信等性质。
我们根据五行的基本属性,再对照汉字的内涵,就可以划分汉字的五行了。比如:“刚、锋、战、胜”等字就具备五行金的性质;“康、生、茂、仁”等字的涵义具备五行木的性质;“雨、冬、行、化”等字的涵义具备五行水的性质;“炎、阳、朗、旺”等字的涵义具备五行火的性质;“容、坤、安、磊”等字的涵义就具备五行土的性质。
此外,一个汉字的五行属性,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什么说不是唯一的呢?有些汉字,具有多音多义,因此,可能存在两种及以上不同的五行属性。而且,一个汉字与其它汉字组合成词语之后,五行属性也可能发生变化。比如说,“阳”这个字,从“阜”,与山有关,意为“山南水北”,是指阴阳的阳,所以单字五行属土。但现代人看见“阳”这个字,又很容易联想起“太阳”,所以它也有五行火的属性。而在“阳光”这个词语中,更是毫无疑问应该按火来定五行属性。又比如“海”这个字,五行本来属水,但如果是“火海”呢?难道还是水五行?
可见,一个人或者一家公司的名字,并不是几个汉字的简单拼凑,需要懂得姓名学的专业知识才可能取出适合的名字。见山老师擅长八字命理、手相面相、起名改名、爱情婚姻、求财改运、风水调理等,参与更多评论或者搜索见山老师,获取见山老师联系方式。
怎么算五行缺什么,取名字注意什么?
五行缺什么其实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就是按人的出生时间的年月日时用天干地支来排列,而天干地支又对应五行,就能看出缺什么啦;其实取名没什么讲究,就看你有什么寓言或希望寄托的,我认为只要喊起听起顺口顺耳就是了。
你女儿的八字排列是:辛卯、壬辰、乙卯、甲申,申属金、卯乙甲属木、壬属水、辰属土,五行缺火。五行中木旺,木能生火,不要刻意地取五行中的名字,你这女儿五行比较平衡。
请问怎么看五行给孩子取名
建议不要这样去取名字...只要有含义,有内涵就很好。
人的一辈子都是靠自己去努力,去争取的。不是一个名字就能改变人的一辈子的。
只要父母觉得好,别人听着好听,富有含义就很好了。
佛经中美好寓意的名字有哪些?
如下:
1、安饶
此名出自于《妙法莲华经》中“长夜安隐,多所饶益”,意思是假若闻佛所说的这种法,在漫漫长夜中,就会无畏惧,身心安隐,得到无穷的利益。
家长们给女孩取名“安饶”也是希望女孩能受到佛法的庇佑和洗礼,并能从中获得人生感悟,使其活的通透、灵性;饶字多有富足、宽恕的意思,寓指女孩能富甲一方、宽容大度。
2、玄烨
此名出自《佛说无量寿经》中“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这里描述了佛国众宝莲花多而光明的样子。
玄字指深奥,也指天空,在人名中表示大度、志向远大、聪明的意思;烨字指日光、火光、明亮,在人名中表示光、乐观积极;“玄烨”一名寓指男孩心胸广阔、海阔天空、前程似锦。
3、若生
该名取自于《六祖坛经》中“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此句中的“般若”是指一种辨识智慧,用般若取名的话,重名率比较高。
而“若生”一名中,若字是指如果、假如、如此等意思,用作人名意指文雅、风度、气质;生字有生长或旺盛的意思,象征出现、生财;男孩取名“若生”寓指大智若愚、心怀若谷、生生不息。
4、常念
此名出自于《妙法莲华经》“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常字指长久、经久不变,用作人名意指专一、生生不息、坚持不懈。
念字是指惦记、想念、思念,在人名中表示念念不忘;“常念”一名寓指男孩善始善终、持之以恒、重情重义;此名不仅是提醒孩子常念菩萨名号会有益处,也表达了父母希望孩子能经常思念他们。
5、慈恩
《未曾有因缘经》中曾提到“见到人有灾厄,应当起慈心,帮助救护,令得其所”,四无量心之一就是慈心,而慈心无量无边,由此可见“慈”是佛经的重要思想之一,该字是指仁爱、和善。
恩字多指恩惠或情谊,感恩、报恩一直是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女孩取名“慈恩”寓指深仁厚则、重情重义。
取名念邦的寓意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灭佛运动及其影响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曾作过许多创建文明的尝试,虽然有的也能辉煌灿烂一时,但大多都已湮灭在无情的岁月中。唯有中国佛教,自它从印度传入以来,历经2000多年,至今仍香火旺盛不衰,信众有增无减,这中间佛教文化除了被传播、交流、传承和发展之外,还经历了三次规模巨大的劫难,然而最终它还是落地生根、发扬光大了下来,让今天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奇迹,更要感慨它生命力的顽强。让我们翻开历史,回顾一下中国佛教的坎坷命运吧。
第一次浩劫发生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这个鲜卑族皇帝为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汉人地主官僚和道教首领的支持下,进行了一些汉化的初步改革,在文化方面提倡道教和儒学,极力削弱被鲜卑族奉为“戎神”的佛教。并逐步升级,由勒令部分和尚还俗,禁止王公以下至于庶人私养沙门,到公元446年全国范围的灭佛。史书记载:“既而帝入寺中,见沙门饮酒,又见其室藏财物弓矢及富人寄藏物,忿其非法”。正巧当时汉族官僚在皇帝面前进言,遂于太平真君七年三月,“诏诸州坑沙门,凡有佛像及胡经者亦尽焚毁”。由于从宣布诏书到实施的过程较长,使得各地提前将经书佛像藏匿起来,躲过一劫,但跟佛塔还有一些大像则未能幸免。由于改革手段过于激进,遭到鲜卑贵族的十分不满和反对,最终导致汉化改革的失败。佛教在太武帝死后重新抬头并迅速发展,到北魏后期,从皇帝到后妃、公卿多崇尚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全国寺院增至13700多所,魏末竟达3万多所。全国僧尼达200多万,造寺建塔都极尽华丽。这一时期产生的僧侣地主同世俗地主一样到处“侵夺细民,广占田宅”,仅洛阳就“寺夺民居,三分且一”。并大放高利贷,在追债时“不计水旱,或偿利过本,或翻改券契,侵蠹贫下,莫知纪极”。寺院还拥有所谓佛图户和僧祗户。佛图户专为寺院服杂役和种田输粟,身份相当于奴隶,僧祗户每年每户必须向僧曹纳六十斛粟,身份相当于依附农民。相比之下,僧侣地主一点也不比世俗地主逊色,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次的法难使佛教成为民族融合和教派斗争的牺牲品,但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的佛教自身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为下一次灾难的发生埋下伏笔。
100多年后,同属历史上的北朝的北周、北齐对峙初期,北周有僧侣100万之众,寺院万余所。此时佛教学说主要分为两派:一为般若学,一为禅宗学。随着禅宗学的兴起,佛教开始兴盛起来。同时佛教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耗尽人民的血汗。寺院侵夺百姓大量土地、房产。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家荡产,大量人口被迫出家为僧尼。寺院地主又剥削下层僧尼和寺户,积累私产,再用高利贷盘剥人民,这些都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也严重影响的兵源、财源。周武帝决心“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庙塔之下”(《广弘明集》卷二四)。建德三年(574年),他下诏禁断佛、道二教,把僧侣地主的寺宇、土地、铜像、资产全部没收,以充军国之用。近百万(这在当时可是不小的数字)的僧尼和寺院所属的僧祗户、佛图户纳入民籍,强者编入府兵。周武帝灭佛后,“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广弘明集》卷一0)。仅隔三年便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周武帝是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可惜在灭齐后的第二年便病死了。很快隋统一了中国。隋朝建立后,又实行崇佛政策,大力扶持和提倡佛教。
这之后的二百多年间,佛教文化通过不断渗透,引起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和摩擦,反映在唐代,佛、道二教之间的斗争一直都很激烈。由于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结合中国的实际,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吸收儒家的一些思想元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观念,逐步从外来变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中外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过程中,佛教渐渐占据了优势。拥有了大量田产的寺院地主和贵族官僚、富商大贾竟相进行土地兼并。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的破坏,并且夺走了广大均田农民原本就十分有限的土地,导致他们有的沦为贵族、官僚、地主、僧侣及富商巨贾的庄客(佃客)、雇农、雇工,有的甚至成为无家可归、四处漂泊的流民。唐懿宗朝,翰林学士刘允章在《直谏书》中指出:当时“民有八苦而无一乐,国有九破而无一成”。其中“九破”就有“广造佛寺”一说。到了唐武宗时期,佛教寺院的经济日益膨胀,而此时国力已衰,也许为了振兴经济,武宗听从道士刘玄靖之言,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敕毁天下佛寺,只留少数。并用废寺的铜像钟磬来铸钱,铁像铸农具。金银输石像则销付度支。总共拆毁4600多座,僧尼还俗者26万多人。在中国古代佛教史中,此次为第三次大劫,也是最惨烈的一次。史称“会昌灭法”。佛教文化遭到严重打击,道教暂时占据上风。虽有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的复法。但由于人民信仰之笃,已不如从前,民力经济,更不丰裕,故而中国佛教文化从此一蹶不振,到明、清时才稍有好转。
因发动这三次灭法的统治者的庙号当中都有一个“武”字,故史称“三武法难”。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纵观历史和“三武法难”,我们不难看出,佛教在中国古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被统治者所大力推崇和提倡扶持,他们大肆修佛寺,造佛像,耗费大量社会财富,直接导致百姓负担的加重。另一方面,僧侣地主的寺院田庄不断膨胀,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必然招致社会不满,最终影响统治者的利益。毕竟在封建社会只不过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一件工具罢了,在必要时,工具是可以更换甚至毁掉重做的。因此历史上的灭法这样极端的作法也就不难理解了。虽然表面上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但实际最终受害的还是普通民众和他们辛勤创造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影响了佛教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传播。《周书.本纪》言:“又禁佛道,毁灭经像,为艺术一大厄运”。毁掉的何止是经像,但毁了还要建,建了又毁。就这样中国佛教历经磨难,两千年来至今仍香火不绝,不能不算中华民族的一大奇迹。或许禅宗六祖慧能的那四句偈能揭示其中的奥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知这世上有几人能大彻大悟,领略到其中不同凡响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