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轮回选择,半同胞轮回选择
作物育种的作物育种孟德尔定律
孟德尔定律在本世纪初被重新发现,使作物育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W.L.约翰森(1903)提出的纯系学说不仅为纯系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区分遗传变异和环境变异提出了有力的论据。其后欧洲和北美的许多育种家通过在自花授粉作物上的育种实践,逐渐形成了现今通行的系谱选择法及其变通做法。在异花授粉作物方面,G.H.沙尔(1909)基于E.M.伊斯特(1904)和他本人对玉米自交的研究,指出了杂种优势的实用意义。D.F.琼斯随后育成第一个玉米杂交种,并于1920年提出生产双交种的方案,为玉米育种中广泛利用杂种优势开创了新途径。20世纪40年代,G.F.斯普拉格和L.A.塔特姆提出的配合力概念对自交系亲本的选配,F.H.赫尔倡议的轮回选择法(见杂种优势利用(植物))对群体改良,都具有重要意义。辐射育种早在1927~1928年发现 X射线能引起果蝇和大麦的基因突变时已见端倪。其后,化学诱变进一步扩大了突变育种的领域(见诱变育种)。A.F.布莱克斯利等于1937年用秋水仙碱诱导植物染色体加倍成功,使多倍体育种成为可能(见倍数性育种),并有效地克服了远缘杂种不育的难题。E.R.西尔斯在1954年建立的小麦非整倍体系统和随后发现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机理,为导入外源有利基因提供了方便。在抗病育种方面,E.C.斯塔克曼1917年关于小麦秆锈菌的生理小种分化学说和H.H.弗洛尔1940年关于抗(致)病性的基因对基因学说贡献较大。此后,von de普兰克于1963年提出的“水平抗性”(即非小种专化抗性)概念,又进一步从病害流行学和生态平衡的观点完善了抗病育种的策略。此外,由Н.И.瓦维洛夫率先在20年代进行的世界性植物资源考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由R.A.费希尔和S.赖特等人首先应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数理统计等等,也都对促进作物育种技术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所有这些成果,作物育种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有理论体系指导并在农业生产上有巨大实用价值的学科。
爆花玉米粒分几种
爆裂型玉米(pop corn):玉米类型之一。玉米分类上曾作为亚种或变种定名为Zea mays L. var. everta Sturt.。果穗和子实均较小,子粒几乎全为角质淀粉,质地坚硬。粒色白、黄、紫或有红色斑纹。有麦粒型和珍珠型两种。子粒含水量适当时加热,能爆裂成大于原体积几十倍的爆米花。子粒主要用作爆制膨化食品。有些一株多穗类型可种为观赏植物。
爆裂玉米是一种用于爆制玉米花的玉米类型。
爆裂玉米育种起源于美国,第一个用于工厂
化生产的爆裂玉米品种是一种叫做“西班牙”的爆裂玉米,第一个用于商业生产的爆裂玉米杂交种是在1934年明尼苏达农业试验站发放的叫做“Minhybrid250”的姊妹交单交种。但早期爆裂玉米品种有两个突出的缺点,一是产量低,二是抗倒能力差。利用优良的普通玉米材料改良爆裂玉米是当时最常见的育种措施。80年代Robbins和Shman的研究表明,表现型的轮回选择可能是爆裂玉米育种的有效方法。中国改革开放后,美国爆裂玉米及加工机器进入我国市场,国内某些科研单位也开始了爆裂玉米育种工作,他们搜集和整理地方品种资源,同时,引进国外种质资源。采用的育种方法同样有一环系选育法、二环系选育法、杂交选育法、轮回选择法及回交转育法等。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十多个爆裂玉米新品种育成。代表品种有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黄玫瑰、黄金花,沈阳农业大学的沈爆一号、沈爆二号等,我国的爆裂玉米品种和技术水平与美国差不多,但原料加工设备和工艺十分落后。爆裂玉米的规范化生产和工厂化加工还仅仅是开始。
爆裂玉米又称爆炸玉米或爆花玉米。膨爆系数可达25-40、是一种专门供作爆玉米花(爆米花)食用的特用玉米。有悠久的栽培历史。20世纪以来迅速发展并兴起新型的爆玉米工业。
李竞雄的倡导玉米群体改良,提高性状水平
为了不断提高我国玉米育种材料的性状水平,70年代李竞雄倡导开展玉米群体改良研究。我国生产上种植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始于1961年,先是双交种,随后转为单交种。据1988年统计,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杂交种有33个,其总面积为19726万亩,占所有杂交种面积的85.96%。其中含有自交系“MO17”的杂交种为11036万亩,占到百万亩以上杂交种面积的55.94%。另外还有两个骨干自交系“自330”和“黄早四”。这三个自交系的杂交种占到杂交种面积的60%—70%。这说明我国生产用杂交种的遗传基础十分狭窄。假若其中一个自交系出了问题,如丧失了对某种重要病害的抗性,那么就会给生产带来极大的损害。这一潜在的危险,李竞雄早在十几年前就已注意到了。那是通过他多年的观察研究和1977年访问了设在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以后提出来的。他在自己主持的课题内率先开展玉米群体改良研究,组成了“中综I号”和“中综Ⅱ号”群体。为了获得适应性广泛的改良材料,当时是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米研究所协作,分别在北京和南宁两地进行的。李竞雄为广西作出的主要贡献是引种南美著名的改良群体“Tuxpeno 1号”,后来取名为“墨白1号”。这是他从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来的,在广西种植面积最大时达到230万亩,促进了广西玉米生产的发展。通过这一事例,我国和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在玉米上的合作研究逐渐扩大到广西、云南和贵州三省(自治区)。1988年该中心在我国举办了第三次亚洲玉米讨论会,我国借此机会也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科技交流。此前此后,李竞雄还率领一个中国小组分别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第二次和在巴基斯坦举行的第四次亚洲玉米讨论会,并在会上作了不同命题的学术报告。
玉米群体改良研究是一项长期的种质改良计划,近年来该项工作已初见成效。李竞雄采用半姊妹轮回选择方法对中综Ⅱ号群体的改良结果表明,从C1至C3轮,每轮改良选择的遗传增益为7%。经过多轮选择之后的改良群体,有可能从中选到综合性状更好的自交系,因为在组成每一轮的群体时都要有针对性地导入各种优良种质,使群体的遗传基础更加广泛和丰富。为了扩大我国温带玉米种质基础,在育种攻关专题下还设置外源种质导入研究课题,以期将热带、亚热带玉米或近缘植物的种质导入温带材料中。这是一项从长远考虑的育种计划,要有一定时间的延续才能见到实际效果。
玉米育种会影响产量,玉米育种有什么技术?
玉米是中国第二大作物,仅次于水稻。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随着社会发展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实验中可以看出,玉米产量的提高基本上是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来实现的,因此育种是不可或缺的,我国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玉米育种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出。那么玉米应该如何种植呢?让我们一起去发现。
一、繁殖地的选择
育种地的选择是玉米育种成功的基本条件。最均匀的种植环境能够满足玉米自交系生长发育的需要,促进玉米植株的繁殖和植株遗传成分的平衡。此外,育种地点的选择应考虑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以及种植环境的变化范围。温差过大会导致养殖失败。
二、新品种的选择
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应以现有高产优质玉米品种或组合的优良骨干亲本为集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重点开发玉米抗矮花叶病、高油、高赖氨酸、高维生素A源的分子和标记,并将其转移到优质抗病新材料上,利用分子标记筛选育种基础材料,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基础,组装抗病优质新品种。
三、在繁殖地播种
种植密度低,比大田生产略低10%-15%,可以保证株形的充分发育,促进玉米自交系的生长发育,便于后期去杂去雄,筛选出理想的玉米植株。
四、授粉过程
玉米最重要的特征是自然异花授粉,自然授粉群体的田间组成高度异质性,个体基因型高度杂合,这决定了玉米自然授粉群体中植株间的表型比较意义不大,需要通过一定的基因型选择过程做出正确的决定。同时,由于个体基因型杂合度较高,表型选择不可靠,必须对大量个体进行杂交或后代鉴定,以确认表型是否真正遗传。由于这些原因,在玉米育种过程中,一般需要经过几代的选择和比较,才能选育出新的自交系或品种。
五、育种方法
1.轮回选择法:该方法主要选择杂交群体中具有目标性状的个体,使亲本进行杂交重组。当它们形成一个新的群体时,在这个新的群体中被识别和选择,重新进入下一个周期,使杂交群体中的有利基因不断增加,不利基因不断消除,从而提高群体的产量效应。
2.二环系育种法:二环系育种法适用于单交种或商品杂交种的育种选择。这种方法相对简单方便。它主要是利用单个杂交种进行连续多带自交,选出基因优良的自交系。
3.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分子标记和转基因育种技术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中更具实用性。分子标记主要用于种子纯度鉴定、种子遗传多样性分析、基因定位、杂种优势预测和划分,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转基因技术是玉米育种的重要途径,可以根据期望的目标形状选择合适的基因,导入到需要改良的作物中,以达到期望的效果。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玉米育种技术研究正在不断实践和完善,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转基因和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育种过程中得到了推广,相信未来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促进优良种子的产生,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生命轮回所在的意义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物质不灭。生命也如是,在聚成,长盛,衰败,坏死中反复轮回,生命也在轮回中不是升华就是沉落。佛家讲六道轮回就是把这个意思更加形象化而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的是,人人想往高处走,但是事实却是上天入地那一时,全是业力牵引,半点不由人。而你能把握得,是你的生命后开始到终结前这一段。人身难得,佛法难求。(佛法你既可以理解就是佛法,也可以理解成广义的修身养性之道)在有生命时要修为,这就是生命轮回的意义。
“轮回”究竟是什么意思?佛教的“六道轮回”指的是什么?
1、轮回又称流转、轮转、是指生死轮回。
2、 “六道轮回”是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