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诊病口诀,五行学说口诀

五行对应的颜色和人体的脏腑,怎么调整相生相克

五行之说起源甚早,在数千年前,中国的老祖先就已创立一套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而五行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中医学便是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师诊病也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
中医学的五行说,是将人体各部分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
木:对应肝、胆
肝、胆均为解毒器官,当人体吸收或吃入有毒物质时,会经由肝脏分解毒素,后再经由肾脏排出。肝主管筋脉的活动,从而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屈伸,而筋又赖肝血的滋养,肝血不足则筋失所养,会出现肢体屈伸不利、麻木、痉挛等症状,也会造成指甲变形、色泽枯槁,出现容易疲劳、口干、口臭、便秘、下利、精神松懈、注意力不能集中、急躁易怒,或情绪抑郁、胸闷痛等症状。
肝与眼睛亦有连带关系。肝血不足,会出现两眼干涩、眼力模糊或夜盲的症状;肝火上升,则两眼呈现赤红。中医治疗眼睛,常从肝脏着手治疗。
火:对应心脏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统管身体各部,使之协调活动,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所以"五脏六腑,心为之主"。心藏神,包括神经状态、意识、思维活动等。心同时也主血脉,即掌管血液在脉管内的运行。血液之所以在脉管内循环不息、供养全身,主要是靠心脏的推动作用,因此有"气行血亦行,气滞血则凝"的说法。
心气、血脉的正常与否,可以从面部表现出来,正常时则面色红润,反之则面色苍白。另外也反映在舌头上,有"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土:对应脾、胃
中医学里认为"土"是一切之根本,如同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故中医有"后天之本在于脾胃"的说法。土质不良就像人体无法吸收营养,身体的各个器官也会受影响,我们常说"面黄肌瘦"即为此意。土质过硬之于人体,会有便秘的症状;而土质过于松软将造成下利。土质过硬或过于松软是吸收水分不足或水分排出不良积于肠道所引起,而脾脏有调节水的功能,因此也属于五行中土的范围。
金:对应肺脏
肺位于胸腔,属于呼吸系统,帮助氧气贯穿全身,促进血液循环。正常情况下,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如因肺气壅塞引起呼吸功能不调时,则有咳嗽、气喘、呼吸不顺等症状。声音的产生与肺的功能也有关,肺气充足的人声音洪亮,肺气虚弱的人声音低微,所以感冒时,会出现声音嘶哑或失声的状况。
水:对应肾脏
中医认为"先天之本在于肾",肾与骨骼的生长、发育有关,它能维持新陈代谢平衡,同时也是排毒器官。在现代医学中,生殖、泌尿系统及部分内分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也都与肾有关。肾脏功能退化最常见的现象为全身水肿,是因其排泄(水)不良所造成。
肾气的盛衰从毛发上亦可得知,肾气盛者毛发茂密有光泽,肾气弱者毛发易脱落发白。而牙齿若容易松动,也是肾气不足的反应。
到了现代,经由西方科学的验证,加上数千年来中医的临床实验,证实了配合五行学说的确更能解释人体内各部分相互之间的联系、运行与关联,这在西方医学界已获得普遍的赞叹与极高的评价。这项学说是集合了老祖先心血的结晶,绝不仅仅是闭门造车的学问,也绝对是适用于现代人的一项显学!

试述五色诊病的内容

《阴阳五色诊病法》

给据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五行是:水 木 金 火 土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我们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脏器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又是五大元素,有着对应的关系。肾属水,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肝属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心属火,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脾属土,脾胃不和。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肺属金,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成为喷雾器;肾是先天这本: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这是相生,也是良性循环。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与心对应的是小肠,细细小肠;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脾胃不和。与肺对应是大肠,这是五俯。再就是五窍:肾开窍于耳,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肝开窍于目,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心开窍于舌,舌头发麻。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脾开窍唇,口发干,唇发干,都是脾胃不和;肺开窍与鼻,嗅觉差,与肺脏有关,这是五窍。

再就是五色: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黑【肾虚】肝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青【造血功能差】心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红【血液循环弱】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黄【消化系统功能弱】肺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白【呼吸系统功能弱】,这是五色。再就是五志: 【人的情绪】肾功能弱的人,恐惧,胆小,害怕,肾虚;肝功能弱的人,易怒,怒伤肝,脾气大,火气大;心功能弱的人,喜,容易激动,喜伤心,乐极生悲;脾功能弱的人,爱思,思伤脾胃,吃不得,睡不得,睡不得,吃不得,恶性循环‘肺功能弱的人,悲忧,多愁善感,这是五志。再就是五味:肾功能弱的人,喜咸【肾病的人少吃盐】肝功能弱的人,喜酸;心功能弱的人,喜苦;脾功能弱的人,喜甜;肺功能弱的人,喜辛辣,这是五味。这些都是学习颜面望诊的依据,有相生就有相克:肾功能弱的人,首先影响心脏【肾是人的第二心脏】;心功能弱的人,影响肺脏;肺功能弱的人,影响肝脏;肝功能弱的人,影响脾脏;脾功能弱的人,影响肾脏,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源。这是相克,也是恶性循环。我再把颜面望诊给大家讲解一下,为什么学颜面望诊?现今社会上流行的很多:眼诊,耳诊【专业性很强】,脚诊【不方便】,手诊【不舒服】,最文明的是面诊,中医叫:望闻问切。

如何看,看什么?怎么看?一看脸面颜色,看皱纹,看凹凸度,看痘,看毛孔粗细。

1、a额骨上面。横纹向上,属三高症状【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b 额骨上面,横纹向下,属低血压【贫血,血糖低】;c 额骨突出,两边凹进,属大脑缺氧【记忆力减退,头疼,失眠】

2、两眉之间,有竖纹,属呼吸系统不好【鼻炎,咽喉炎,呼吸道】

3、两眼之间,有横纹,属心功能不好【高血脂,心脏有问题,脸发红】

4、鼻梁中段,有斑纹,属肝功能不好【斑分散为三阳肝,斑集中为脂肪肝】

5、两眼与鼻之间眼窝发青发黑为胸腔或乳腺有问题【男人前列腺】

6、鼻梁两侧,有斑点为胆脏有问题。

7、鼻头发黑,有斑点为脾脏有问题。

8、鼻翼两边色深,毛孔粗,为消化系统及为功能较弱。

9、颧骨下方偏内侧有斑为小肠吸收弱,或心血管不良【心脏与小肠对应】

10、颧骨下方偏外侧是大肠反应区,斑色深,排泄系统较差【便秘,肠道炎】。

11、人中1、3处发红,为膀胱有问题,

12、a 嘴周围有红点,女性妇科有问题;B 上唇有竖纹,为卵巢有问题【子宫收缩】C男性上唇边发红 唇边有红点,为前列腺炎。

13、a 下巴发红,说话有窝点,竖纹多,为肾功能不好,全身酸痛,腰痛,为肾虚。B下巴有沟【腰痛】

14、嘴角有白色粘液,上下嘴角紧绷,为血糖,糖尿病。这就是阴阳五行与颜面望诊,大家回去对照看,多看多对照。一 找准部位二 准确判断1 色:黑【肾】,青【肝】,红【心】,黄【脾】白【肺】2 斑 痘 红点3毛孔粗,纹粗,皱纹。

浊阴上泛 什么意思

中医没太有科学依据,是一种经验医学。他们的很多理论是阴阳五行理论。所以 浊阴上泛
字面理解就是 污浊的阴气由下向上泛起(本来阴气应该在下),这就是按照阴阳五行理论解释病因的一句话,对于非中医来讲,这句话就是一句无意义的话。类似风水师傅找的一些让人听不懂的理由。
具体参考以下中医基本理论 在后面 五色主病 里边 第5条提到过 面黑暗淡或黧黑者,多属肾阳虚。因阳虚火衰,水寒不化,浊阴上泛所致。
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中医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体等与脏腑的关系最密切,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而体内的气血、脏腑、经络等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在其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因此,观察神、色、形、态的变化,不仅可以了解人体的整体情况,而且可作为分析气血、脏腑等生理病理状况的依据之一。即如《灵枢·本脏》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诊在中医诊断学中被列为四诊之首,并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这是因为人的视觉在认识客观事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医门法律》说:“凡诊病不知察色之要,如舟子不识风汛,动罹复溺,鲁莽粗疏,医之过也。”所以医生在诊病时要充分利用视觉观察,并在临床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和训练敏捷、准确的观察能力,通过诊断知识的学习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使望诊技巧日臻成熟。但望诊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故不应以望诊代替其他诊法,诊病时还须四诊合参,才能全面地了解病情。
望诊的准确性除与医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等相关之外,望诊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光线充足,避免干扰:应尽量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如无天然光线,也应在日光灯下进行,必要时白天再进行复诊,要避开有色光线及室温高低的干扰。
(2)充分暴露,排除假象: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能清楚地进行观察。对于个别与整体病情不符的征象,应认真分析,排除非病理原因所致的假象。
(3)熟悉生理,以常衡变:为了更好地识别病理体征,必须熟悉各部位组织的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将病理体征与生理体征相比较;并要熟悉各部位组织与内在脏腑经络的联系,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动态观察,从病情发展角度判断病理体征所提示的临床意义。
(4)四诊合参,综合判断:不能以望诊代替四诊,单纯望诊的信息不够,资料不全,要注意将望诊与其他诊法密切结合,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判断。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全身望诊(望神、望色、望形、望态),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望舌(望舌体、舌苔),望排出物(望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和望小儿食指指纹等五个部分。因舌诊的内容极其丰富,故列专章叙述。学习望诊时虽划分为不同内容,临床诊病时还需综合运用,不必严格区分。
第一节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又称整体望诊,是医生在诊察病人时首先对病人的精神、色泽、形体、姿态等整体表现进行扼要地观察,以期对病情的寒热虚实和轻重缓急等能获得一个总体的印象。
医生须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全身望诊的能力,要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直觉印象,达到“一会即觉”的目的。尤其是神的表现在患者无意之时流露最真,因此医生要做到静气凝神,在刚一接触病人的短暂时间内,要通过敏锐观察,能对病人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有一个估计。
同时全身望诊还要做到神形合参。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舍,体健则神旺,体弱则神衰。当形神表现不一致时,更应综合判断,如久病形羸色败,虽神志清醒亦属失神;新病昏迷烦躁,虽形体丰满,亦非佳兆。
一、望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神的意义有二,一是“神气”,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二是“神志”,是指人的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此处所望之神,既指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外征,又指精神意识情志活动的状态,是神气与神志的综合判断。望神就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一)望神的原理
《灵枢·本神》指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又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可见神的产生与人体精气和脏腑功能的关系十分密切,神产生于先天之精,而又必须依赖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只有当先后天之精充足,而精所化生的气血津液充盛,脏腑组织功能才能正常,人体才能表现出有神。由此可见,神是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是精气的外在表现。精气充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即使有病也多属轻病,预后较好;精气亏虚,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有病多重,预后较差。所以,观察病人神的旺衰,可以了解其精气的盛衰,推断病情的轻重,判断病变的预后。正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神的具体表现
中医理论强调“神形合一”,有形才显神,形健则神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体现,具体表现于人体的目光、色泽、神情、体态诸方面,而诊察眼神的变化是望神的重点。
望神应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神的表现在患者无意之时流露最真,所以医生要重视刚一接触病人时的第一直觉印象,做到静气凝神,细心观察,一会即觉。训练通过暂短时间观察即能对病人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有一个估计。同时望神要做到神形合参。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舍,两者关系密切。如体健则神旺,体弱则神衰。当形神表现不一致时,应注意区别对待,如久病形羸色败,虽神志清醒,亦属失神;新病昏迷烦躁,虽形体丰满,亦非佳兆。
1.两目
因目系通于脑,目的活动直接受心神支配,故眼神是心神的外在反映,故有“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的说法。《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为脏腑精气汇聚之处,目之视觉功能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故望神重点是观察两目。一般而言,凡两目神光充沛,精内含,运动灵活,视物清晰者为有神,是脏腑精气充足之象;凡两目浮光外露,目无精,运动不灵,视物模糊者为无神,是脏腑精气虚衰之征。
2.色泽
是指人体周身皮肤(以面部为主)的色泽。《医门法律》说:“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皮肤的色泽荣润或枯搞,是脏腑精气盛衰的重要表现。
3.神情
指人的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是心神和脏腑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心神为人体的主宰,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神正常,则人神志清晰,思维有序,表情自然,反映灵敏;反之如心神已衰,则神识昏蒙,思维混乱,表情淡漠,反映迟钝。
4.体态
指人的形体动态。形体丰满还是消瘦,动作自如还是艰难,也是机体功能强弱的外征,是反映神之好坏的主要标志。
望神时除重点观察上述几方面外,还要结合神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如语言、呼吸、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判断。
(三)神的分类及判断
临床根据神的盛衰和病情的轻重一般可分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五类。
1. 得神
又称“有神”。其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提示精气充盛,体健神旺,为健康表现,或虽病而精气未衰,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2. 少神
又称“神气不足”。其临床表现为两目晦滞,目光乏神,面色少华,暗淡不荣,精神不振,思维迟钝,少气懒言,肌肉松软,动作迟缓。提示精气不足,机能减退,多见于虚证患者或疾病恢复期病人。
3.失神
又称“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表现,可见于久病虚证和邪实病人。
(1)精亏神衰而失神:临床表现为两目晦暗,目无光,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手撒尿遗,骨枯肉脱,形体羸瘦。提示精气大伤,机能衰减,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2)邪盛神乱而失神:临床麦现为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皆属机体功能严重障碍,气血津液失调,多见于急性病人,亦属病重。
4.假神
久病、重病之人,精气本已极度衰竭,而突然一时间出现某些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者是为假神。如原本目光晦滞,突然目似有光,但却浮光外露;本为面色晦暗,一时面似有华,但为两颧泛红如妆;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识似清,想见亲人,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原本身体沉重难移,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本来毫无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等。
假神的出现,是因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所致,古人比作“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常是危重病人临终前的征兆。
假神与病情好转应加以区别。一般假神见于垂危病人,病人局部症状的突然“好转”,与整体病情的恶化不相符合,且为时短暂,病情很快恶化。重病好转时,其精神好转是逐渐的,并与整体状况好转相一致,如饮食渐增,面色渐润,身体功能渐复等。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的鉴别,见表2-1。
表2-1得神、少神、失神、假神鉴别表
得神
少神
失神
假神

目光
两目灵活
明亮有神
两目晦滞
目光乏神
两目晦暗
目无光
虽目似有光
但浮光暴露

面色
面色荣润
含蓄不露
面色少华
暗淡不荣
面色无华
晦暗暴露
虽面似有华
但泛红如妆

神情
神志清晰
表情自然
精神不振
思维迟钝
精神萎靡
意识模糊
虽神识似清
但烦躁不安

体态
肌肉不削
反应灵敏
肌肉松软
动作迟缓
形体羸瘦
反应迟钝
虽思欲活动
但不能自转
5. 神乱
指神志错乱失常。临床常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和卒然昏倒等,多见于癫、狂、痴、痫、脏躁等病人。
(1)焦虑恐惧: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一室的症状。多属虚证,常见于卑惵、脏躁等病人,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
(2)狂躁不安:指病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骂詈,不避亲疏的症状。多属阳证,常见于狂病等,多由暴怒气郁化火,煎津为痰,痰火扰乱心神所致。
(3)淡漠痴呆: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属阴证,常见于癫病、痴呆等,多由忧思气结,津凝为痰,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
(4)卒然昏倒: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的症状。属痫病,多由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阻闭清窍所致。
神志错乱失常与邪盛神乱而失神的临床意义不同。前述邪盛所致神昏谵语,循衣摸床等,亦属神乱,但主要是言神志昏迷,一般出现于全身性疾病的严重阶段,病重已至失神;此处所说神乱主要是言神志错乱,多反复发作,缓解时常无“神乱”表现,病情不一定危重,神乱症状主要是作为诊病的依据。
二、望色
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人体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望色实际上包括对体表黏膜、分泌物和排泄物色泽的观察,而重点是对面部色泽的望诊。
色诊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望色诊病的详细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五脏生成》中描述了五脏常色、病色、死色的具体表现,《灵枢·五色》详细记述了面部分侯脏腑的部位。由于色诊在临床诊病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故受到历代医家的普遍重视。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1.色、泽的意义与关系
望“色”,实际包括望皮肤的颜色和光泽。
(1)皮肤的颜色:一般分成赤、白、黄、青、黑五种色调,简称为五色。皮肤的颜色可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五脏之气外发,五脏之色可隐现于皮肤之中,当脏腑有病时,则可显露出相应的异常颜色。
(2)皮肤的光泽:指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凡面色荣润光泽者,为脏腑精气未衰,属无病或病轻;凡面色晦暗枯槁者,为脏腑精气已衰,属病重。
《四诊抉微》说:“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说明人体的肤色随着精气的充养而光于外,而精气是由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产生,因此皮肤的光泽是脏腑精气盛衰的表现。临床所见不论何色,凡有色有气,表示脏腑精气内藏未衰;若有色无气,表示脏腑精气泄露衰败。气与色相比较,气的盛衰有无,对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比色更为重要。五色之中,凡明润含蓄为气至,晦暗暴露为气不至,正如《望诊遵经》所说:“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但临床诊病时,还必须将泽与色两者综合起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望面色的诊断意义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由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特别是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面,故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加之面部皮肤外露,其色泽变化易于观察。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于外,因而临床将面部作为望色的主要部位。
3.面部分候脏腑
面部分候脏腑,是将面部不同部位分候不同的脏腑,通过观察面部不同部位色泽的变化,以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根据《内经》的有关论述,具体分候方法有两种:
(1)《灵枢·五色》分候法:该篇将面部的不同部位加以命名。
表2-2《灵枢·五色》面部名称及所候脏腑
面部名称
所候脏腑
面部名称
所候脏腑
现用名称
《灵枢·五色》名称
现用名称
《灵枢·五色》名称


庭(颜)
首面
鼻尖
肝下(面王、准头)


眉心上
阙上
咽喉
鼻翼旁
面王以上
小肠

眉心
阙中

鼻翼
方上


鼻根
阙下(下极、山根)

颧骨下
中央
大肠

鼻柱
下极之下(直下、年寿)


夹大肠


鼻柱旁
肝部左右

人中
面王以下
膀胱,子处
(2)《素问·刺热》分候法:以额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颏部候肾。
以上两种面部分候脏腑的方法,可作为临床诊病的参考。应用时,应以观察病人面部整体色泽变化为主,以分部色诊为辅。一般内伤杂病多应用《灵枢·五色》面部分候脏腑,而外感热病则多按《素问·刺热》面部分候脏腑。
(二)常色和病色
面色可分为常色和病色两类。
1.常色
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谓之常色。其特点是明润,含蓄。明润,即面部皮肤光明润泽,是有神气的表现,显示人体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正如《望诊遵经》所说:“光明者,神气之著;润泽者,精血之充。”含蓄,即面色红黄隐隐,见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胃气充足、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表现。正如《四诊抉微》所说:“内含则气藏,外露则气泄。”
由于体质禀赋、季节、气候、环境等的不同而有差异,常色又可分为主色和客色两种:
(1)主色: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色泽是为主色,又称正色。主色为人生来就有的基本肤色,属个体素质,终生基本不变。但由于种族、禀赋的原因,主色也有偏赤、白、青、黄、黑的差异。正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说:“五脏之色,随五形之人而见,百岁不变,故为主色也。”我国多数民族属于黄色人种,其主色的特点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2)客色:因外界因素(如季节、昼夜、阴晴气候等)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微有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特别是面色),谓之客色。客色属于常色范围,因此仍具有常色的明润、含蓄等基本特征。其变化不如主色明显,并且是暂时的,易于恢复成主色。如春季可面色稍青,夏季可面色稍赤,长夏可面色稍黄,秋季可面色稍白,冬季可面色稍黑。正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所说:“四时之色,随四时加临,推迁不常,故为客色也。”又如天热则脉络扩张,气血充盈,面色可稍赤;天寒则脉络收缩,血行减少而迟滞,面色可稍白或稍青。这些变化均属正常范围,临床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和领会。
除上述变化外,人的面色也可因情绪、运动、饮酒、水土、职业、日晒等影响而发生变化,但只要不失明润含蓄的特征,仍属常色的范畴。
2.病色
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称为病色。病色的特点是晦暗、暴露。晦暗,即面部皮肤枯槁晦暗而无光泽,是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的表现。暴露,即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显露于外,是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的表现。如实热证见满面通红,即为病色外现;肾病患者出现面黑暴露,枯槁无华,即为真脏色外露。故病色可反映不同性质、不同脏腑的病变。
一般而言,新病、轻病、阳证病人的面色鲜明显露但尚有光泽,而久痛、重病、阴证则面色暴露与晦暗并见。观察病色的关键,在于分辨面色的善色与恶色。
(1)善色:指病人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这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多见于新病、轻病、阳证,其病易治,预后较好,故称善色。如黄疸病人面色黄而鲜明如橘皮色,即为善色。
(2)恶色:指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这说明病变深重,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多见于久病、重病、阴证,其病难治,预后较差,故称恶色。如鼓胀病人面色黄黑晦暗枯槁,即为恶色。
《内经》对审察面部色泽已有较详细的记载,并以取类比象的方法来形容面色的“平、病、善、恶”。据《素问·脉要精微论》和《素问·五脏生成》中的有关论述,列表鉴别如下(表2-2)。
表2-2《内经》论述面部色泽变化归纳表
五色
五脏
平人
病人

有华无病
无华将病
有华主生(善色)
无华病危(恶色)



如白裹朱
如赭
如鸡冠
如杯血



如鹅羽
如盐
如豕膏
如枯骨



如罗裹雄黄
如黄土
如蟹腹
如枳实



如苍璧之泽
如蓝
如翠羽
如草兹



如重漆色
如地苍
如乌羽
如炲
(三)五色主病
病色可分为赤、白、黄、青、黑五种,分别见于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灵枢·五色》认为:以五色分属于五脏,其对应关系是“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以五色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则“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这种根据病人面部五色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即五色主病,或称“五色诊”。其具体表现和主病如下:
1.赤色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是因邪热亢盛,血行加速,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所致。
午后两颧潮红者,属阴虚证。是因阴虚阳亢,虚火炎上所致。可见于肺痨等病人。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是因久病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火形人面色稍赤;夏季面色稍赤为正常。心病面赤而枯槁晦暗,如杯血,或如赫石者,为真脏色见;肺病面赤无华为难治。
2.白色
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病人面色发白,多由气虚血少,或阳衰寒盛,气血不能上充于面部脉络所致。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面色白光白者,多属阳虚证;若白光白虚浮,则多属阳虚水泛。面色苍白者,多属亡阳、气血暴脱或阴寒内盛。因阳气暴脱,脱血夺气,则气血不荣,面部脉络血少,血行迟滞而兼血郁所致;若阴寒内盛,寒邪凝滞,面部脉络收缩而凝滞,亦可见面色苍白。
古人按五行理抡,认为金形人面色可略白;秋季面色稍白为正常。肺病面白枯槁无华,如枯骨之色者,为真脏色见;肝病面白无华为难治。
3.黄色
主脾虚、湿证。
病人面色发黄,多由脾虚机体失养,或湿邪内蕴、脾失运化所致。
面色萎黄者,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因脾胃虚衰,水谷精微不足,气血化生无源,机体失养,故面色淡黄无华。
面黄虚浮者,属脾虚湿蕴。因脾运不健,机体失养,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
面目一身俱黄者,为黄疸。其中面黄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乃湿热为患;面黄晦暗如烟熏色者,属阴黄,乃寒湿为患。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土形人面色可略黄;长夏面色较黄为正常。脾病面黄而枯搞晦暗,如黄土或如枳实之色者,为真脏色见;肾病面黄无华为难治。
4.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病人面见青色,多由寒凝气滞,或瘀血内阻,或筋脉拘急,或因疼痛剧烈,或因热盛而动风,使面部脉络血行瘀阻所致。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多因阴寒内盛,经脉挛急收引,不通而痛,以致面部脉络拘急,气血凝滞而色青。可见于骤起的气腹痛、寒滞肝脉等病证中。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则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可见于真心痛等病人。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者,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者,可见于肝郁脾虚的病人,胁下每有症积作痛。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惊风。多因热闭心神,外引筋肉,面部脉络血行瘀阻所致,可见于高热抽搐患儿。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木形人面色稍青;春季面色稍青为正常。肝病面青而枯槁晦暗,色如枯草者,为真脏色见;脾病面青无华为难治。
5.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病人面色发黑,多因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失温养,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所致。
面黑暗淡或黧黑者,多属肾阳虚。因阳虚火衰,水寒不化,浊阴上泛所致。
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虚。因肾精久耗,阴虚火旺,虚火灼阴,机体失养所致。
眼眶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水形人面色稍黑;冬季面色稍黑为正常。肾病面黑而枯槁晦暗,如锅底之炲者,为真脏色见;心病面黑无华为难治。

中医五行的分形的五行

自相似五行分形元
五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中医学运用了五行类比联系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和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系统,从而形成了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配合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持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爪、面、唇、毛、发)等的脏腑组织结构系统,为脏象学说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运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方法,将自然界的有关事物或现象也进行了归属,并与人体脏腑组织结构的五行属性联系起来。如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等相联系,这样就把人体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收受通应关系。例如春应于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阳气生发,万物滋生,人体之肝气与之相应,故肝气旺于春。 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递,谓之传变,即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亦可以传于本脏。从五行规律来说,则病理上的传变主要体现于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及五行相克的乘侮关系。
(l)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种情况:
母病及子,又称母虚累子,系病变从母脏传来,并依据相生方向传于属子的脏器。临床多先见母脏病候,继则又见子脏病候。如水不涵木证,即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阴,阴不制阳,以致肝阳虚亢,临床可见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眩晕,健忘,失眠,急躁易怒,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症。
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系病变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器,临床多见先有子脏病候,继则又见母脏病候。如心肝火旺证,即心火亢盛而致肝火上炎,可见心烦失眠,或狂躁谵语,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又兼见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
(2)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传变和相侮传变两种情况:
相乘传变,即相克太过而致疾病传变。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证或肝胃不和证,临床多见肝气横逆,侵及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多先见肝病证候,继则又见脾气虚弱或胃失和降证候。如肝气横逆,可见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眩晕头痛等证。横逆犯胃则继见恶心,嗳气,吞酸,呕吐等症。横逆犯脾则继见纳呆,厌食,脘腹胀满,大便溏泄或不调等脾虚失运病证。
相侮传变,即反克为病。如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之证,临床多见心肝火旺,肝火亢逆,上犯肺金,灼伤肺津或肺络,一般先见胸胁疼痛,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等肝火亢盛之症,继则又见咳嗽,甚则咳血,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候。由于肝病在前,肺病在后,病变由被克脏传来,故属相侮规律传变。
应当指出,所谓五行母子或乘侮关系之传变,在临床上并不是必定要发生的,此种传变发生与否,还与脏气虚实、病邪性质,以及护理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或条件有关,一般来讲,脏气虚则传,脏气不虚则不传或难以传变,对此应灵活看待,不能机械理解。 中医学根据五行之特性,用以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温热而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属土,故脾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有清宣肃降之功能;水性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故肾主水液代谢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
中医学认为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五脏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中心。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整体的生理活动。五脏配属五行,不仅阐明了五脏的某些功能特点,而且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联系,并由此说明五脏之每一脏都与其它四脏发生着关系,从而概括出五脏的整体联系。试从相克和相生两方面来进行叙述如下:
脏腑之间的相互资生联系,如肾能藏精,肝能藏血,肾精可以化生肝血,此即肾水滋养肝木,即水生木;肝藏血,心主血脉,肝之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则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即肝木上济心火,即木生火;心主血脉,又主神志,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心之阳热可以温运脾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荣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温运脾土,即火生土;脾能转输精微,益气以充肺,从而维持肺主气之功能,并使之宣肃正常,此为脾气生养肺气,即土生金;肺主气,职司清肃,肾主藏精纳气,肺气肃降则有助于肾精之闭藏和气之摄纳,肺气肃降,水道通调,又能促进肾主水功能的发挥,此即肺金滋养肾水,即金生水。
可以看出,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的关系,即是运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明的。
脏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肺气肃降,气机调畅,可以抑制肝气之上逆和肝阳之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气的条达,可以疏泄脾湿之壅滞,此即木克土;脾气运化,可以调节肾主水功能,以防止水湿之泛滥,此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上济于心,以制约心火的亢炎,此即水克火;心之阳热,可以制约肺气的清肃太过,此即火克金。亦可看出,五脏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制约,亦是运用五行相克理论来阐明的。
总之,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说明每一个脏在功能上均有他脏资助,因而本脏不至于虚损;又能制约其它脏,因而使它脏不致过亢;若本脏之气过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之;而本脏之气虚损,则又有他脏之气以滋养之。可见,通过这种生克关系,即把脏腑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维持了人体内环境的协调统一。
此外,关于人体与外界环境,如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的关系,中医学亦是用五行之规律来加以说明的,在此不一一列举说明。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脏腑有病可以反映于机体的体表,从色泽、声音、形态、口味、脉象、舌苔等多方面反映出来。由于对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进行分类归属,作了一定的联系,形成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所以为疾病的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临床诊断上,我们即可以综合四诊材料,根据五行所属及其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两胁胀痛,脉弦,即可诊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舌尖红或糜烂,脉洪或数,则可诊为心火亢盛;而脾虚病人,面色见青,口泛酸水,则可诊为肝木乘土,即肝脾不和之证。
一般来说,中医诊病很重视色诊和脉诊的结合应用,且能在客观上大致反映出疾病的状况。但是,欲从色脉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则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生克关系。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指出:色脉相合,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即色脉相符,为病情发展正常;脉克色为逆;脉生色为顺。如肝病,色青而见弦脉,是为色脉相符;如不见弦脉而反见浮脉(肺脉),则属相克之脉,即脉克色(金克木)为逆;若得沉脉(肾脉),即脉生色(水生木),则为顺。此种判断预后的生克关系,在临床上虽然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机械地套用。

如何算(金,木,水,火,土)的命?

五行学说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们认为世纪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情:喜、乐、欲、怒、哀,五常:仁、礼、信、义、智等等,每种事情的五项内容都分别显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顺序。生成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阴阳和五行学说相结合,成为古人解释各种自然和人生现象的一种理论。占卜和命相学是预测未来的一种活动。古代生产力低下,对个人命运就更难把握,也就更想知道。命相学就利用了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一个人的命运。主要的一种方法就是用生辰八字来推算命运。所谓生辰八字,就是用天干、地支表示的出生的年、月、日、时。先秦时期,人们只用天干地支来记日,但是后来,年月日时都可以用天干地支来记了。天支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者顺序配合可以产生六十个单位,叫六十甲子。那生出生的年、月、日、时分别用天干、地支配合来表示,正好有八个字,因此叫生辰八字,相者又叫它是人的四柱。生辰八字里也有五行。在十天干中,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十二地支中,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戍、丑、未属土。这样一来,根据生辰八字,就可以推算出你命里缺什么。古人认为必须五行俱全,命运才会兴旺。 对于现代人来说,判断自己的生辰八字,已经不是很容易的事了,因为大多数人都以阳历,就是公历来记自己的生日。所以在这里介绍一下怎样从阳历生日来推算生辰八字。 生月的天干地支也不难推算。阴历以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一月为寅月,以下依次为二月卯月、三月辰月、四月巳月、五月午月、六月未月、七月申月、八月酉月、九月戍月、十月亥月。但相者所说的十二月有所不同,是以二十四节气为标志的。每年的立春之日至惊蜇之日为一月即寅月,惊蜇至清明为二月卯月,清明至立夏为三月辰月,立夏至芒种为四月巳月,芒种至小暑为五月午月,小暑至立秋为六月未月,立秋至白露为七月申月,白露至寒露为八月酉月,寒露至立冬为九月戍月,立冬至大雪为十月亥月,大雪至小寒为十一月子月,小寒至立春为十二月丑月。这样,只要知道了生日是阴历几月,就知道了生月的地支。生月的天干怎么办呢?这里有一个表,第一行是各年的天干,竖列是各月的地支,表中列出了各月的天干: 月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年 寅一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卯二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辰三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巳四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午五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未六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申七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酉八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戍九 甲戍 丙戍 戊戍 庚戍 壬戍 亥十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子十一 戊子 丙子 庚子 壬子 甲子 丑十二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乙丑 比如说甲子年、甲寅年等所有以甲为天干的年,则一月的天干是丙,为丙寅月,三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月,等等,而天干为已的年如己巳、已卯等等的月的天干也与甲天下的年一样。 生日的天干地支的推算是非常复杂的。它是由古代相者定下了某一天的干支,然后依次推下来的。要知道生日的干支,只能查万年历,而且是阴阳历对照的万年历。如果不知道生日是阴历多少,都可以查万年历。 生时的干支可以由生日的干支推出来。古时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十二地支,正好现在的两个小时是一个时辰。深夜23点至凌晨1点是子时,1点至3点是丑时,3点至5点是寅时,11点至13点是午时,13点至15点是未时,15点至17点是申时,17点至19点是酉时,19点至21点是戍时,21点至23点是亥时。这些是生时的地支。生时的天干是由生日的天干推算出来的。有下面一个口诀: 甲巳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起戊子,丁壬庚子居, 戊癸推壬子,时元定不虚。 这个口诀是用来算子时的天干的。就是说凡是生日天干是甲或己的,子时是甲子时,乙、庚为天干的日,子时是丙子时,丙、辛为天干的日,子时为戊子时,丁、壬为天干的日,子时为庚子时,戊、癸为天干的日,子时为壬子时。知道了子时的天干,其余各时就可依照六十甲子表类推。如这一天的子时是庚子,那么丑时就是辛丑时,寅时就是壬寅时,等等。 知道了生辰八字,就可以推断五行的情况了。在生辰八字中,日的天干代表自己;称为日主。日的地支为配偶或兄弟姐妹。月的天干代表父,地支代表母。年的天干代表祖父,地支代表祖母。时的天干代表父,地支代表女子。五行情况就是要判断一下另七个天干地支与日主天干的生克关系。这里面有所谓六神之说,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只要八字中五行均匀,都是好命。如果日主的天干太小或克它的太多,则不好,但如果日主太多,生它的又很多,盛极而衰,也不好。那么判断八字中行缺什么或是多了什么需用什么克制,需要仔细分析,我们给大家列一种简单的办法,大家只要按照日主和所主的季节为依据查看一下即可。 1.日主天干为木(甲、乙)时: 生于春季:必须有火助,有水更好,但忌水太多,也忌土太多。 生于夏季:必须有水相助,忌土太多,也忌木太多。 生于秋季:必须有金相助,但忌金太多,须有土、火才好,但忌水多。 生于冬季:必须有火相助,最好有土、水。 2.日主天干为火(丙、丁)时: 生于春季:此时必为丙火或丁火,大都不错,但忌木多、土多。 生于夏季:必须有水相助,最喜有金。 生于秋季:喜有木,忌水、土多。 生于冬季:必须有木相助,忌有水与金多,喜有土、水、木。 3.日主天干为土(戊、)戊时: 生于春季:喜有火、木,喜有金而少,忌金多、木多。 生于夏季:喜有水、金,忌有木。 生于秋季:喜有火,有木,忌金、水多。 生于冬季:喜有火,更喜有火又有金,喜有土、木。 4.日主天干为金(庚、辛)时: 生于春季:喜有土、火,最忌没有土、金。 生于夏季:必须有水相助,忌木多。 生于秋季:喜有木、火,忌土多。 生于冬季:必须有火、土相助,忌无火、土反而有金、水,忌木多而无火。 5.日主天干为水(壬、癸)时: 生于春季:必须有土相助,若有火,金,但忌金多。 生于夏季:必须有金相助,忌木多。 生于秋季:必须有金相助,忌土、金、水多,喜木、火。 生于冬季:必须有火相助,喜水多,但忌金多。 举例来说,比如某人生于丁丑年、癸丑月、丙午日、丁酉时,则此人的生辰八字是:丁丑、癸丑、丙午、丁酉。根据前面说过的天干地支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丁属火,丑属土,癸属水,丑属土,丙属火,午属火,丁属火,酉属金,八字为四火二土一水一金,日主天干为丙火,生于丑月即冬季十二月,则根据上表,最缺的就是木,但此八字是四火,日主天干很旺,缺木不多。如年、月、日一样,而生于戊子时,则八字为三火三土二水,缺木缺金。

如何算自己的金木水火土命?

五行学说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们认为世纪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情:喜、乐、欲、怒、哀,五常:仁、礼、信、义、智等等,每种事情的五项内容都分别显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顺序。生成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阴阳和五行学说相结合,成为古人解释各种自然和人生现象的一种理论。占卜和命相学是预测未来的一种活动。古代生产力低下,对个人命运就更难把握,也就更想知道。命相学就利用了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一个人的命运。主要的一种方法就是用生辰八字来推算命运。所谓生辰八字,就是用天干、地支表示的出生的年、月、日、时。先秦时期,人们只用天干地支来记日,但是后来,年月日时都可以用天干地支来记了。天支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者顺序配合可以产生六十个单位,叫六十甲子。那生出生的年、月、日、时分别用天干、地支配合来表示,正好有八个字,因此叫生辰八字,相者又叫它是人的四柱。生辰八字里也有五行。在十天干中,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十二地支中,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戍、丑、未属土。这样一来,根据生辰八字,就可以推算出你命里缺什么。古人认为必须五行俱全,命运才会兴旺。
对于现代人来说,判断自己的生辰八字,已经不是很容易的事了,因为大多数人都以阳历,就是公历来记自己的生日。所以在这里介绍一下怎样从阳历生日来推算生辰八字。
生月的天干地支也不难推算。阴历以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一月为寅月,以下依次为二月卯月、三月辰月、四月巳月、五月午月、六月未月、七月申月、八月酉月、九月戍月、十月亥月。但相者所说的十二月有所不同,是以二十四节气为标志的。每年的立春之日至惊蜇之日为一月即寅月,惊蜇至清明为二月卯月,清明至立夏为三月辰月,立夏至芒种为四月巳月,芒种至小暑为五月午月,小暑至立秋为六月未月,立秋至白露为七月申月,白露至寒露为八月酉月,寒露至立冬为九月戍月,立冬至大雪为十月亥月,大雪至小寒为十一月子月,小寒至立春为十二月丑月。这样,只要知道了生日是阴历几月,就知道了生月的地支。生月的天干怎么办呢?这里有一个表,第一行是各年的天干,竖列是各月的地支,表中列出了各月的天干:
月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寅一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卯二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辰三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巳四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午五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未六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申七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酉八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戍九 甲戍 丙戍 戊戍 庚戍 壬戍
亥十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子十一 戊子 丙子 庚子 壬子 甲子
丑十二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乙丑
比如说甲子年、甲寅年等所有以甲为天干的年,则一月的天干是丙,为丙寅月,三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月,等等,而天干为已的年如己巳、已卯等等的月的天干也与甲天下的年一样。
生日的天干地支的推算是非常复杂的。它是由古代相者定下了某一天的干支,然后依次推下来的。要知道生日的干支,只能查万年历,而且是阴阳历对照的万年历。如果不知道生日是阴历多少,都可以查万年历。
生时的干支可以由生日的干支推出来。古时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十二地支,正好现在的两个小时是一个时辰。深夜23点至凌晨1点是子时,1点至3点是丑时,3点至5点是寅时,11点至13点是午时,13点至15点是未时,15点至17点是申时,17点至19点是酉时,19点至21点是戍时,21点至23点是亥时。这些是生时的地支。生时的天干是由生日的天干推算出来的。有下面一个口诀:
甲巳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起戊子,丁壬庚子居,
戊癸推壬子,时元定不虚。
这个口诀是用来算子时的天干的。就是说凡是生日天干是甲或己的,子时是甲子时,乙、庚为天干的日,子时是丙子时,丙、辛为天干的日,子时为戊子时,丁、壬为天干的日,子时为庚子时,戊、癸为天干的日,子时为壬子时。知道了子时的天干,其余各时就可依照六十甲子表类推。如这一天的子时是庚子,那么丑时就是辛丑时,寅时就是壬寅时,等等。
知道了生辰八字,就可以推断五行的情况了。在生辰八字中,日的天干代表自己;称为日主。日的地支为配偶或兄弟姐妹。月的天干代表父,地支代表母。年的天干代表祖父,地支代表祖母。时的天干代表父,地支代表女子。五行情况就是要判断一下另七个天干地支与日主天干的生克关系。这里面有所谓六神之说,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只要八字中五行均匀,都是好命。如果日主的天干太小或克它的太多,则不好,但如果日主太多,生它的又很多,盛极而衰,也不好。那么判断八字中行缺什么或是多了什么需用什么克制,需要仔细分析,我们给大家列一种简单的办法,大家只要按照日主和所主的季节为依据查看一下即可。
1.日主天干为木(甲、乙)时:
生于春季:必须有火助,有水更好,但忌水太多,也忌土太多。
生于夏季:必须有水相助,忌土太多,也忌木太多。
生于秋季:必须有金相助,但忌金太多,须有土、火才好,但忌水多。
生于冬季:必须有火相助,最好有土、水。
2.日主天干为火(丙、丁)时:
生于春季:此时必为丙火或丁火,大都不错,但忌木多、土多。
生于夏季:必须有水相助,最喜有金。
生于秋季:喜有木,忌水、土多。
生于冬季:必须有木相助,忌有水与金多,喜有土、水、木。
3.日主天干为土(戊、)戊时:
生于春季:喜有火、木,喜有金而少,忌金多、木多。
生于夏季:喜有水、金,忌有木。
生于秋季:喜有火,有木,忌金、水多。
生于冬季:喜有火,更喜有火又有金,喜有土、木。
4.日主天干为金(庚、辛)时:
生于春季:喜有土、火,最忌没有土、金。
生于夏季:必须有水相助,忌木多。
生于秋季:喜有木、火,忌土多。
生于冬季:必须有火、土相助,忌无火、土反而有金、水,忌木多而无火。
5.日主天干为水(壬、癸)时:
生于春季:必须有土相助,若有火,金,但忌金多。
生于夏季:必须有金相助,忌木多。
生于秋季:必须有金相助,忌土、金、水多,喜木、火。
生于冬季:必须有火相助,喜水多,但忌金多。
举例来说,比如某人生于丁丑年、癸丑月、丙午日、丁酉时,则此人的生辰八字是:丁丑、癸丑、丙午、丁酉。根据前面说过的天干地支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丁属火,丑属土,癸属水,丑属土,丙属火,午属火,丁属火,酉属金,八字为四火二土一水一金,日主天干为丙火,生于丑月即冬季十二月,则根据上表,最缺的就是木,但此八字是四火,日主天干很旺,缺木不多。如年、月、日一样,而生于戊子时,则八字为三火三土二水,缺木缺金。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