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卦与节气,大寒节气与易经运势

周易里关于气象、节气、天气、温度的评论都有哪些》?

亢龙有悔是乾卦里的亢龙有悔是乾卦上九的爻辞,或跃在渊是乾卦九四的爻辞。我没看过你说的那本书,也不是很了解你要知道啥,照你说的是不是飞龙在天呢,九五,乾卦中最好的一爻易经 64卦全看就明白...早就听说周易可以随便发挥。。。今天终于看到了,胡编乱造功力真是让人敬佩啊
大吉大利应该是对丰收的评论吧?那么按照周易用语就是“元吉利贞”咯(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十一月是子月,十二月是丑月……,依次配合,再外面第四圈,应钟、黄钟、大吕,是中国音乐的名词,这十二个音乐上的名词,通称为律吕,也是气候的变化。最近看到一份报上,有一位研究音乐的教授大骂律吕的文章,其实是他不懂什么是律吕。另外一位大学者,说外国音乐只有七个音阶,而我们中国有十二个律吕,这又错了。还有一位申请某项经费的老教授的论文中,也说到律吕的问题,但似是而非,所以要研究中国文化,这些都要了解的。再第五圈是二十四个节气,将来研究《易经》象数方面,亦即科学方面,这个十二辟卦的法则,一定要记住。一年当中,分十二个月,这十二个月,一半是阴,一半是阳。以一天计算,同样一半是阴,一半是阳。以每天的子、丑、寅、卯、辰、巳六个时辰,亦即深夜的十一时零分零秒至次日上午的十时五十九分六十秒是阳,而午、未、申、酉、戌、亥六个时辰,亦即上午的十一时零分零秒至夜间的十时五十九分六十秒为阴,这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科学。现代西方人研究中国针灸,也就以现代的科学来求证,证明它的道理,不能说它不科学。
我们中国的这个历是夏禹的历法,又叫夏历,又叫阴历,因以太阴——月亮为标准,每月十五,月亮从东方出来,一定是圆的,用这个标准,可以知道各地潮水的起伏升降,推测出农作的时间等等。我们中国人过年,还是喜欢过阴历年,而正月是寅月,十二地支,以“子”开始,而夏历的子月是十一月,十一月的节气有冬至、大雪。一个月有两个节气,其中一个是节,一个是气;大雪是节,冬至是气,这个时候是复卦。所谓复卦,我国古人即知道,地球的外面,是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围绕,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是借太阳的光反射而亮的,而且知道月亮半圆时,另一半是在黑影中,并不等到近世用仪器或太空人爬上去才知道的,而且知道各星球都有放射能量的功能,而地球一方面在吸收其他星球放射的功能,同时它本身也在放射其能,和其他星球的功能相互影响;这些理论在古书上都有记载,可知我国古人对宇宙的科学,非常了解。地球吸收太阳和宇宙的功能原是这样的:夏至一阴生以后,开始渐渐吸收宇宙的功能,一直到冬至吸到地心,在古代是说阳气下降到地心,到了冬至才开始渐渐外放。古人并说阳气从地球放射到高空的时候,可到达九万六千多丈,这不能说我们的古人不科学。几千年前,他们就知道地球的放射功能,到太空的其他星球,有一个界限,也就是现代所称的游离电子层那个界限。地球到了冬天把阳能——现在可称作太阳的放射能吸到地心去。我们从井水的情形就可以知道,夏天的井水是凉的,冬天的井水是温的,就是因为地下有阳气。所以我们中国人吃东西,也是依照宇宙的法则来的,冬天可以吃冰淇淋,吃大凉的东西也没有关系,因为胃的阳能内敛,夏天外面热得很,而阳能向外放射,里面是空的、是寒的,所以不吃冷的,因此中国人以前空腹不吃水果,饭后也不吃水果,一冷一热,慢慢易出毛病,现在却学西方了,饭后吃水果,反认为科学。
到了十一月,阳气重新生起来。中国人冬至进补,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时消化力特别强,补品吃进去,营养容易吸收,同地球的道理一样,所以冬至一阳生,是十一月开始,卦象是复卦“━ ━━ ━━ ━━ ━━ ━━━━”,上面都是阴爻,代表寒冷,一阳生,从地底的功能发生来的。
古书上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那么阳是什么?它是说明地球的物理,这是其中之一。《易经》包括的学问太多了,如学医,先要把《易经》研究透,因为人体的内部也有一阳生,有些年纪大的,或者比较衰弱的,不必害怕,因为人随时有一阳生的现象,只要把握住这初生的一阳,适当调摄,就对健康有益。像有些人睡不着,好像是失眠,其实是体能消耗到要恢复以前,可能精神非常旺,不想睡,要注意,这不是阳气而是阴气,和地球物理一样,但过了这个阶段,非常想睡,会大睡,那就是一阳生的现象,这就是复卦。
节气与十二律吕
什么是“黄钟”?就是律吕。十二律昌是中国人的发明,我们研究音乐,常提到石、土、管、弦,其实这都是后来的。最早是管,吹奏的,弦就是丝,弹琴就是丝弦,所谓“丝竹管弦”。我们中国的音乐与西方人不同的,是声音比较细,这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社会,不像美国一开始就是工业社会,过群体生活。西方人运动也是大家一齐来,中国人的运动打拳,各人打各人的。音乐方面,中国人弹琴,是给自己听的。西方文化,由于群体社会,艺术表现是给别人欣赏的,不是自己欣赏的。其次音乐的发展也与中国不同,中国的音乐是不规则的,因其不规则,音乐艺术的境界就很高了,而西方的音乐是规律化的,表面上听起来很好,实际上真要讲究律吕还差得很。可是中国的音乐太深了,就更难使人欣赏了解。曾经有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弹了一辈子箜篌,有一次开演奏会,听众满堂,可是他只弹了一半,听众都走光了,只剩下一个老太婆坐在那里流眼泪,这位箜篌家大为高兴,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还有一位知音,询问之下,原来这位老太婆是一位寡妇,听了“哆!哆!当!当!”的箜篌声,回想起弹棉花的亡夫,所以不禁流下眼泪来。从这个笑话,可知中国音乐不容易欣赏,律吕的道理,不容易了解。
律吕的发明,是在中国的西北。陕西、河南边界,有一种吕管,形状据说像竹子又不是竹子,长短粗细有一定的标准,共有十二种,埋在地下,传说是埋在天山的阴谷。由于这十二种管子长短不一,深入地下的长短也不同,而上端则是齐平的,管中充满了芦灰,管口用“竹衣”(竹子内的薄膜)轻轻贴上,到了冬至一阳生的时候,最长管子中的灰,首先受到地下阳气上升的影响,便喷出管外,同时发出“嗡”的声音,这就叫黄钟之音。然后每一个月有一根管子的灰喷出来,也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样由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属于六阳,下面蕤宾、林钟、夷则、南宫、无射、应钟是属于六阴,阴阳不同,这又讲到中国的音韵学了。如作诗,中国有一本《诗韵》,分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等,如其中“东”与“冬”同是平声,但仔细去研究,它的发音有阴平、阳平之分,东是阳平,冬是阴平。因此后来到了邵康节研究《易经》,就知道任何一种声音的震动,都有八万六千多个幅度,在某一种幅度,声音可以杀人,在某一种幅度,声音可以救人。这种理论,在近世西方才证明到,可是我们祖先早就知道了,能说我们不科学吗?可惜我们子孙不争气,没有在这些科学上求发展,也可以说我们这些子孙很争气,因为懂了这些道理以后,觉得没有什么稀奇,不拿到物质方面来运用。
现在话说回来了,黄钟,是在十一月,也是子月,到了一阳初生的时候,卦是复卦,到了十二月阳能又逐渐上升了一些,初爻和第二爻都是阳爻,有两个阳了,因为内卦变了,成为兑卦,兑为泽,于是重卦成了地泽临卦了。在节气上,小寒是节,大寒是气,到了正月是寅月,是地天泰卦,所谓“三阳开泰”,就是说已经有三个阳了。律吕是太簇之音,节是立春,气是雨水。二月是卯月,卦象,内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为雷,雷天大壮。二月是大壮卦,大陆上放风筝,可以飞起来了。二月的惊蛰节非常重要,在立冬以后,蛇虫青蛙就看不见了,口里含一团泥巴,钻到地底下,不食不动,半死状态,现代科学上称作“冬眠”,我国古代称作“蛰”或“蛰伏”,要到二月间雷天大壮的时候,第一声春雷一鸣,这些蛰伏的蛇虫青蛙,吐出口中的泥巴出洞了,称作惊蛰。过去农夫惊蛰以后下田耕作,一不小心,触到毒蛇含过的泥巴,会中毒肿痛。在大陆未过惊蛰,农作物种子下地,不会发芽生长的,一定要惊蛰第一声雷以后,才开始抽芽的,这个科学的道理,大家没有注意。前几年有一位美国农化方面的教授,来台大农学院讲学,他亦研究《易经》,所以有人介绍来看我,谈起他们美国人现在也知道研究雷和生物的关系了。据他们的研究,一声雷的结果,可以在地面产生八十万吨的自然肥料。我告诉他我们中国人老早就知道了雷的作用,而且《易经》上告诉我们,雷有八种之多,水雷屯,泽雷随,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地雷复,震为雷等,而地雷复的雷肥料最多。

二十四节气在易经的解释

正月是寅月开始,而十二地支中,又以“子”开始,而夏历的子月是十一月,十一月的节气有冬至、大雪两个,一个月有两个节气,其中一个是节,一个是气,大雪是节,冬至是气,这个时候是复卦,在卦象来看,上面都是阴爻,代表寒冷,一阳生,从地底的动能发生来的。
二十四节气与八卦对应的关系是:每季分属一“正卦”,即春属震木、夏属离火、秋属兑金、冬属坎水;每卦六爻,四季四卦刚好配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又分上中下 “三候”,一年共72候,每候5天,计360天加上闰月,正好365天。
其中:坎卦对应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震卦对应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离卦对应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兑卦对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十二月是丑月,这个阳能又逐渐上升了一些,初爻和第二爻都变成了阳爻,有两个阳爻了,因为内卦变了,变成了兑卦,兑为泽,于是重卦变成了地泽临卦,在节气上小寒为节,大寒为气。
到了正月是寅月,阳能逐渐上升,气温也开始上升,此时就变成了地天泰卦,下面三爻都是阳爻,所谓“三阳开泰”,就是说已经有三个阳了,万物开始萌发生气,立春是节,雨水是气。二月是卯月,内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为雷,雷天大壮;惊蛰为节,春分为气。二月的惊蛰节对于我国的农业可以说非常重要,在立冬以后,一些蛇、虫、青蛙等动物就看不见了,口里含一团泥巴,钻到地底下面,不吃东西,也不动,我们都称之为冬眠的状态,在我国古代称作“蛰”或是“蛰伏”。这些动物要到二月雷天大壮的时候,第一声春雷炸响,这些蛰伏的蛇虫等才会吐出口中的泥巴出洞,所以称作惊蛰。
三月卦象又有变化,到了春天了,节气是清明、谷雨;大陆的气候,这个时候最舒服是清明了,属于春风拂面,天朗气爽的时期,气候处于不冷不热,比较均衡。
四月是乾卦,节气是立夏、小满。在这个卦象来看,六爻全是阳爻,也说明阳能到了极点,正是易经中所说的“物极必反”也就是说已经到了极点,实际上每年最难受,最闷热的是四月了。

融会贯通的二十四节气与八卦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看似只是简单的二十四个反应季节和物候变化的名称,但如果延伸开去,会发现它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有着联系,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文化概念。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八卦的关系。二十四节气与八卦对应的关系是:每季分属一“正卦”,即春属震木、夏属离火、秋属兑金、冬属坎水;每卦六爻,四季四卦刚好配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又分上中下“三候”,一年共72候,每候5天,计360天加上闰月,正好365天。
其中:坎卦对应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震卦对应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离卦对应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兑卦对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坎卦的最下面一爻(即初爻)对应冬至,依次各爻(从下至上为二至五爻)对应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是最上面一爻(上爻);其它各卦每一爻对应的节气以此类推。
正月——寅月阳能逐渐上升,气温也开始上升,此时就变成了地天泰卦,下面三爻都是阳爻,所谓“三阳开泰”,就是说已经有三个阳了,万物开始萌发生气,立春是节,雨水是气。
二月——卯月内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为雷,雷天大壮;惊蛰为节,春分为气。
三月——内卦是乾卦;外卦是兑卦到了春天了,节气是清明、谷雨;大陆的气候,这个时候最舒服是清明了,属于春风拂面,天朗气爽的时期,气候处于不冷不热,比较均衡。这个卦象的外卦是兑卦,兑为泽,内卦是乾卦,乾为天,泽天夬,这个卦象表明了大自然的气象是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也是阳能快要全部上升完的一个阶段。
四月——乾卦节气是立夏、小满。在这个卦象来看,六爻全是阳爻,也说明阳能到了极点,正是易经中所说的“物极必反”也就是说已经到了极点。
五月——外卦是乾卦;内卦为巽卦节气为芒种、夏至。这个卦象的外卦是乾卦,乾为天,内卦为巽卦,巽为风,天风姤。这个卦象的六爻来看,阳气开始减少,最下的初爻变成断画(阴爻),于是有一个节气“夏至”来了。所谓“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也就是说到了夏至,阳气开始回收,到了减弱的一个临界点。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易经中有十二个卦象对应一年十二个月,如何理解?

易经中有十二个卦象对应一年十二个月,如何理解?易经中有十二个卦象被称为十二辟卦,十二辟卦是中国古代对天文的一种归纳方法,结合宇宙法则及每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归纳为十二个卦。古人从伏羲六十四卦中抽取十二个卦,用来表示节气的变化规律。这十二个卦就是十二辟卦,又叫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卦、十二候卦。他们分别是:复卦、临卦、泰卦、大壮卦、夬卦、乾卦、姤卦、 遯卦、否卦、观卦、剥卦、坤卦。
十二辟卦中,从复卦到乾卦,阳爻逐次递生,即阳爻的位置从初爻逐次上升:复卦是初爻为阳爻;临卦是初爻、二爻为阳爻;泰卦是初爻、二爻、三爻为阳爻;大壮卦是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为阳爻;夬卦是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为阳爻;乾卦则是全部为阳爻。反之从姤卦到坤卦,阴爻逐次上升。
十二辟卦对应的月份是:复卦对应十一月,临卦对应十二月,泰卦对应正月,大壮卦对应二月,夬卦对应三月,乾卦对应四月,姤卦对应五月,遯卦对应六月,否卦对应七月,观卦对应八月,剥卦对应九月,坤卦对应十月。

易经八卦中节和气指的是什么?

节气中的“节”和“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小寒属于“节”,其余十二个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大寒属于其“气”。农历月份每个月的前半部分属于节的范畴,后半部分属于气的范畴。节和气,指二十四节气。在易学里,中节和气指什么,
确切的说,指的是“节令”与“中气”。每月一个节气。全年12月,平均分布就是廿四节气(12个节令与12个中气)。
因为,廿四节气中,有12个节令和12个中气;
又因为,我国在排列的节气上,按“节”排在前,“气”排在后。
故,举实例:农历二月的节气(惊蛰,春分),通常按命理来推算,是不把春分纳入计算的,直计“惊蛰”为二月。
其他的,皆以此类推。

八卦和二十四节气有关系吗

二十四节气与后天八卦的对应关系

八卦和二十四节气没有关系。
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可作两个意思理解:
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类。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
立春
立春
增加15°为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二十四节气。称二十四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的泛称。节气一般是按农历算出来的。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精确〕,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节气都是指的时刻,即太阳黄经等于15度时,便是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与八卦有对应的关系是:每季分属一“正卦”,即春属震木、夏属离火、秋属兑金、冬属坎水;每卦六爻,四季四卦刚好配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又分上中下“三候”,一年共72候,每候5天,计360天加上闰月,正好365天。

其中:坎卦对应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震卦对应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离卦对应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兑卦对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坎卦的最下面一爻(即初爻)对应冬至,依次各爻(从下至上为二至五爻)对应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是最上面一爻(上爻);其它各卦每一爻对应的节气以此类推。

请教一下六十四卦卦名的由来~

卦是什么
提到《易经》,大家都会想到伏羲画八卦,究竟什么是卦呢?
卦者,挂也。是一种现象挂在我们的眼前,故而称其为卦。
《易经》所说的卦,是宇宙间的现象,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宇宙间共有八个基本的大现象,而宇宙间的万有、万事、万物,皆依这八个现象而变化,这就是八卦法则的起源。
能够观察到宇宙的现象,将之归纳成八大类,画成八卦,这岂非是超人的智慧?所以八卦是智慧之学,我们看到京戏中孔明出场,身穿阴阳八卦袍,就是说明高度的智慧,是以八卦为代表的。
画卦与爻
卦既是宇宙的现象,欲把这个形象记录下来就要画,所以卦是画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卦是抽象的代表,也可以说是图案的符号,八卦也就是一种逻辑符号。
卦的组成为“爻”。
什么叫作“爻”呢?一直线为一爻,称为“阳爻”,一直线中间隔断也为一爻,称为“阴爻”。
卦就是由“阴爻”“阳爻”所组成的。
我们再看“爻”字,是由两个斜的十字所构成。
照地球物理的解说,地球磁场与经度及纬度呈斜爻,这两个斜爻也就代表宇宙间的一种形态,万物皆系交错而成。
而这两个交错,恰成为两个十字架,爻字也正是两个十字架的代表。
我们的祖先伏羲氏,是否真的这样画卦,可能还是疑问,但中国文字的起源,却是由象形而始,也就是说由画现象开始的,好像画卦一样。
如何画卦
写字多半是由上而下的,可是画卦却是由下而上的,也就是画卦是由内向外一爻一爻地画。这是画卦的一个基本常识。
虽然可以从上而下,从外而内地画卦,但是最初画卦的方法,是由内而外,是由下而上,这是有其重要道理在的。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生命的功能,是由地球中心向外散发所产生的。
以一个人为单位来说,个人的行为能力,也是由内而外的。
这是《易经》的基本思想,也就是画卦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的原因。
下图是伏羲所画的先天八卦方位图,可是这个八卦图,在唐以前未见流传,是在唐宋以后才出现的。是否是伏羲氏所画,我们不作考据,在此不加讨论,现在让我们看看先天八卦所表现的意义。
离卦——卦象是圆中一点,代表太阳。
坎卦——上下外围都是阴,
中间一画阳爻象征光明,代表月亮。
龚卦——正面下面破碎,代表风。
震卦——下面阳,上面破碎,
代表了震动,为雷。
艮卦——地上有突出的高山,代表了山。
兑卦——上面的缺口,表示了湖泽、海洋。
大家看了这些阴爻阳爻,也许难以了解为什么会代表了日月天地、山泽风雷。但是我们要知道,最初所画的这些卦,并不是像今天所画的这样直,这样整齐,原始的画法,阴爻可能只是两点而已,所谓阳爻,不过是一块整的而已。它的形状也不一定是整齐的,而且卦是立体的。
所以,离卦的形状,只是一个圆圈,中间一个黑点,用来表示太阳。其他各卦,也是如此演变的。
八卦所代表的现象
看了先天八卦,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八卦已经将全部宇宙的现象画下来了。
这宇宙间的八种现象,就是天、地、日、月、风、雷、山、泽。
请问,除了这八种现象构成了宇宙自然界外,另外还会有什么东西呢?八卦的归纳真是太伟大了。
孔子在《易经》的《说卦传》上说:
“天地定位”,从任何方向望去,都是天。
“雷风相薄”,大气摩擦发为雷电,雷电的震荡成为气流。
“山泽通气”,这个道理与针灸的应用,是完全相同的,此点留在后面再说。
“水火不相射”,火多则水乾,水多则火熄,极难达到均衡。
至于八卦所代表的人体部位如下,这是丹道派的观念:
乾—头部 1
坤—腹部 8
离—眼睛 3
坎—耳朵 6
震—丹田(生命能) 4
巽—鼻子 5
艮—背部 7
兑—口部 2
八卦“数”的问题
我们看到(图三)八卦上的数字,真觉得有趣,一二三四是向左旋转,五六七八是向右旋转。
这是《易经》的基本原理:“天道左旋,地道右旋。”
我们再看这些数字,对面相加皆成为九,所以先天八卦中虽然没有九,但九实在存在于其中,称为九在其中矣!
西洋的微积分,据说深受易理的启示而发明的。
但是《易经》“数”的观念,却认为天地间只有一个数,那就是“一”,这是《易经》的数理观念,这个所谓数理,也并不一定是今天数学上的意义,大家不可混为一谈。
这个“一”,如果加一则等于二,再加一则等于三,最高为九,再加一则又回到了一。
这个思想方法是归纳的逻辑,与西方分析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在这些数字中,一三五七九,至九为最高数,九代表至阳,阳能至九之数为顶点。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六在中间,代表至阴。
先天八卦方位、气候与医疗
兑为泽,它在八卦上的方位为东南,可以说东南多水,以现在来说,正处于先天八卦兑卦的位置上,正好在海洋的地方。
巽卦为西南,巽为风,那么西南是多风的区域。云南下关的风最大,卡车经过的时候,可以关了油门,任风吹驰而行,其风大可想而知。有人说:此之所谓巽为风也。
各地因气候不同,地理环境有异,造成医疗方面的偏差。比如说,北方多温病,因此《伤寒论》只能适用于南方了;是海洋亚热带的气候,用药的方法与大陆上完全不同。所以,如果将一样的药,一样的方法,应用到世界各地,忽略了气候的因素,那是绝对不正确的。
谈到这里,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一桩事,一个朋友害了一身黄肿的病,由另一个中医朋友治疗,在他所开的药方中,使用了麻黄六钱,当时我大吃一惊,因为在大陆上用麻黄非常慎重,绝对不敢用这样多的。这个病友吃了一两剂药未见效,这位中医朋友又增加麻黄为一两。那时我实在忍不住要问他了,他解释说,药品质欠佳,成分有问题,再加上气候的因素,一两等于大陆上的两钱而已,岂知照他的处方服用后不久,病就好了,由此证明,中医最重视的是气候。
道家观念中的人类
我们前面说过,八卦代表宇宙间八大现象,大家一定会怀疑,我们这万物之灵的人类,怎么没有包括在内啊!
关于这一点,道家的观念最为有趣,他们认为地球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而我们人类,只不过是地球上的寄生虫而已。
说寄生虫还好听一点,实际上,道家称人类为“倮虫”,也就是裸体之虫,生下来赤裸裸的裸虫面已。
我们能说道家的比喻胡闹吗?试看看地球上的人口问题吧!人口在不断地增加,依照道家的推论,人口仍要增加,说像苹果里面生了虫一样,一旦生了虫,必定愈生愈多,直到完全把苹果蚀坏吃光为止,那时虫也完了。
地球上自从不幸生长了倮虫——人类,他们就不断发展所谓科学。挖矿、海底钻油,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破坏性越来越高,直到我们这些倮虫把地球毁灭为止。
道家对宇宙万象的研究
太空人登陆月球的时候,美国朋友曾说到月球的主权应属美国,但是我却说了一个笑话,认为月球的主权应属中国,因为中国的“嫦娥”,早已在数千年前奔向月亮了。这虽然是笑话,但是却真是有点真实的意义,因为我们的道家,早已开始了对月球和太阳的研究。《道藏》里早已有过一本《日月奔磷经》,设想登陆月球和太阳的道书。
在道家的文献《道藏》中,除了有对月球的研究外,还有一幅极为复杂的图,称为《五岳真形图》,是以中国为中心,画出五岳的地下,认为皆有地下道相通,道家的传说,由陕西省的黄帝陵之下开始有一地洞,沿洞中地道前行,三个月后走出来就是南京。
《道藏》中又把中国大陆像内脏一样的分类,地肺在陕西省。
又在前人笔记中,记载天山以北的地方,有一个洞,每到清明的时候,这个洞就冒出大气,说是地球的呼吸,在出气的时候,沙漠上的人都闻其声,人畜早就逃得远远的,以免被气吹得渺散无方,等到二十四小时以后,又可以听到吸气的声音。纪晓岚的笔记,曾经提过到过这个地方。
在沙漠中,湖泊可以受地气的影响而自己搬家,他们像大冰块一样,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就停住了。有些蒙古朋友,还说曾经亲历过这种情景。
这些现象是什么呢?它们就是《易经》上的山泽通气。
山泽通气与气
道家把天地视为大宇宙,把地球上的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
道家在修丹道的时候,首先是注重人体的气。
地球在道家的心目中既是有生命的,当然也是有“气”的,这就是《易经》上“山泽通气”的原理,被道家所加以应用的原因。
气是什么?在道家学说上的“气”是一个很神妙的问题,在中医学上的“气”,也是一个神秘的问题。
八卦上的艮为山,如果把艮错过来,则是兑卦,就是海洋,这就说明了山下是海,海下是山。
山的最下面与海的最下面是相连接的。
但是,山泽为什么通气呢?
道家的兵学,本是秘而不传的,现在说到了“山泽通气”,先让我们看一遍古代道家兵学上出征塞外的情形吧。
在千百年以前的中国社会里,带领万干大军出塞,既没有现在的通讯设备及补给,单是水源问题,就是不得了的大事。
可是道家却有办法,在行军时,携带许多的蓬艾,到了西北高原或沙漠地带,先挖一个约一丈见方的坑井,把蓬艾放在坑中烧,这时注意遥远的四周,不久就会看见别的地方冒出烟来,从冒气的地方打井,必可得水。
这也就是“山泽通气”的应用和证明。
但是为什么用文草呢?
据道家和中国药物学的研究,艾草是通气的,这点要留待植物专家和科学家去作进一步的研究了。
不过针灸所用的艾草,也正是这种艾草。
卦之作用与道家哲学
我们已经概略地谈了先天卦和中国医学的关系,下次可以介绍文王的后天卦,在唐宋以后,《易》的体用已有明白的分野。
先天卦所代表的是本体,是宇宙的法则。
后天卦所代表的是应用,是根据宇宙的法则,应用于万事万物。
在《易》学的基本观念中,有一种阴阳消长的道理,就是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
如果根据这一点来说,中国的文化,基本上都是以易学作基础,例如以易理来讲历史哲学,便有“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种由阴阳消长的道理发挥而来的论调。
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正是道家的基本哲学思想。
第二章
上次我们已经讲过了伏羲的先天八卦图,现在要介绍文王的后天八卦图。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将《易经》方面,作最简略的介绍,请大家注意并牢记后天卦的“数”,因为它与针灸关系极为密切。
我们看了后天卦,发现它的“象”与“数”都与先天卦不同。
一个数与对面的数相加都成为十,也就是说,与对面合成为十。由这里使我们想到,佛教合十的神妙意义,如果引用到医理方面,似乎是表示,保持均衡的重要,能保持均衡才是健康。
中国的教学法,往往把枯涩难记的学理,编成押韵的诗,以便于背诵,后天卦的念法是:
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冀数中分
五寄中官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易》之体用
《易经》似乎是太难懂了,看了许多易学的书,使我们都是愈弄愈糊涂。
现在我们只要先注意先天、后天两个八卦,就能提纲挚领地了解了。
先天八卦所讲的,是宇宙未形成物质世界时之物理法则。
后天八卦所讲的,是物质世界形成后太阳系的物理法则。
先天所讲的是体。
后天所讲的是用。
《易》的作用,是在汉、魏、南北朝以后才发展出来的,道家的哲学,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是互为体用的道理。
了解了作用之分,我们自然会明了,许多堪舆方面、命理的各种不同八卦,只不过是将先天卦之“象”,搬到后天卦的“数”上,另成一个八卦,或者是将先天卦的“数”,搬到后天卦的“象”上,也另成一个八卦。这样搬来搬去的应用,他们有他们的理,但是因为原理未见阐明,这门《易经》的学识,就变得更为神秘难懂了。
三家村与来知德
孔子说“玩索而有得”,是指研究《易经》的方法。
在研究《易经》时,必须反复玩索卦象,才有心得,有人终生研究《易经》,也不一定达到最高境界,这是一门极有趣味的包罗万象的学问。劝大家夜晚不要研究,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发觉东方之既白了。
为什么易学书籍那么多,又那么难懂呢?原来与三家村的学者有关。
这些三家村的学者,毕生在古老的环境中研究易学,实在值得钦佩,但可惜的是孤陋寡闻,前人老早已有的心得没有看到,他们仍在独自埋头研究。
明代有名的易学大家来知德,曾隐居二十年,专门研究易学。不错,“来易”是很有名的,他确有极具价值的见地与发挥,但是,也因未通阅先贤论《易》之书,使得他浪费了不少光阴,这些都是可佩而又可叹的,也足为我们研究学问的借镜。
后天卦之用
“帝出乎震,齐乎冀,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
乎坎,成言乎艮。”
这是在《说卦传》中,汉易据此以象数次序而解释物理世界的法则,据说是孔子所写,这个次序法则,当然是后天卦所表现的,也应该说,后天卦是根据这个法则而画的。
孔子的这几句话,简单地解释是:
太阳在东方升起,震为东,为春,一年之始,一日之始(帝出乎震)。
不久就表现了它影响万物的能力,万物滋长,粪为东南,春夏之间,上午(齐乎巽),至正中则光辉而治。
离为南,日正当中,为夏,万物都在充分发育(相见乎离)。
日偏西时,或夏末秋初,自然界蓬勃之象已收,坤为地(致役乎坤)。
日落时,在一年之中是仲秋气象,这时兑卦已是一阴来到,一切开始进入阴的境界(说言乎兑)。
入夜,也是深秋之时,阳能的乾卦进入阴境,阴阳就有交战的现象(战乎乾)。
子夜,孟冬之时,万物所归,在极阴的境界中,一阳在其中矣,这是新的转机,坎中满(劳乎坎)。
夜去冬尽,宇宙问一切开始暗中萌动了,新的阳能又起来了(成言乎艮)。
如果我们把万有世界的物与事,用这个法则来解释,是没有一桩事不符合这个法则的,所以说,按照易卦来推论天下大小之事,是绝对准确无误的,也是绝对科学合理的。
《易》的三要点
《易经》有三个基本的要点:
一、变易:《易》所说明的宇宙事物,是必变的,也就是说,天地间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但这个变,是渐变而不是突变,《易}}是否定突变的,因为一切突变的事情,实际上,内部的变化已由来久矣。
二、不易:在一切的必变之中,有一种绝对不变的本体,这就是形而上的道理,在西方的呼之为上帝,佛教称之为佛,老子无以名之称它为道,也有人叫它为“一团漆黑”。不论其名如何,所代表的是不变的本体。
三、简易:《易》是归纳法,将宇宙间的现象与人事,归而纳之为极简单的必然之理,称为简易。
六十四卦及六爻
在先天伏羲八卦中,三爻为一卦,但是后来的演变,却将两个卦加在一起,六爻成为一卦。
在六爻之中,下面的三爻卦为内卦,又称下卦,在上面的三爻为外卦,又称为上卦。
六是个奇怪的数字,易学认为第六位最高,据说在自然科学位数方面,也认为六是顶点。
在八卦图上看到的三爻卦,是在八个方位,现在配合成两个三爻一卦,成为六爻卦,结果每卦(三爻)就有八个(六爻)卦了。
如此一来,八个卦的总数就是六十四卦了。
现在让我们先看看乾卦及其变化:
囗乾为天。
囗天风(女后),根据《易》的必变道理,从内部最下变起,好像宇宙间起了大风,即变成为(女后)。
囗天山辶豚,二阴生起,混然一体的阳气开始退藏,即变为。
囗天地否,天地形成后,则天下多事矣,是为否,等于有天地则有人,从此无宁日,也可以称为《易》的幽默,下一变为:
囗风地观,由内而外视之,颇为可观了,也可以称是持盈保泰的道理,再一变为:
囗山地剥,如不保泰,则为剥,好像是人的身体,如不保重则剥损。
囗火地晋,这是第七变,是外卦初爻的反变,称为游魂卦,等于说,人虽未死,却游魂于废墟之间,到墓场中去观光了。
霎火天大有,这是第八变,内卦整个还原,称为还原卦,也称为归魂卦,但是,这个归魂,虽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却并非自己生命的还原,而是子孙的延续。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是可以绝对还原的,所谓还原,不过是变化的一种,而与以往的形式相似罢了。
以上所说的,是乾卦本身及其变化,一共是八个卦,另外的坎卦、艮卦、震卦、巽卦、离卦、坤卦、兑卦,也都各自变化,其法则相同,共为六十四卦,在此不逐一多作解释了,大家可以对照任何一本《易经》书籍参考研究。
错综复杂的变化
难道说,六十四卦就说清楚世间的一切变化了吗?
不!事情还错综复杂得很哩!
我们仍拿乾卦来说吧,它的第一变成为(女后)卦。
霎天风(女后)。
综:如果把(女后)卦的图,作180度的倒转,则成为:
囗泽天夫,这是(女后)卦的反对卦,又称为综卦。
错:如果把(女后)卦的五阳一阴,变为五阴一阳,则成为:
囗地雷复,这是(女后)卦的正对卦。
一个人到了病的时候,就是剥卦,而剥卦的反对卦就是复卦,复卦岂不就是病体恢复健康了吗!
在六十四卦之中,却有八个卦是没有综卦的,这八个卦就是:乾、坤、坎、离、大过、小过、颐、中孚。
这八卦之中的乾、坤、坎、离,是天地日月的宇宙现象,在任何角度来看,天绝对是天,地绝对是地,太阳与月亮也仍是日月。
后四卦,大过、小过、颐、中孚,是属于人事的,但却是有其不变的性质,所以也没有综卦。
我们看到的错卦与综卦,是属于外在的变化,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事情内在的复杂变化吧!
上爻下为爻,下爻上为互,从字体的形象上也可以看出来这个意思。
以(女后)卦来说,上下外爻不变,只要内部的四爻则成爻互。
互爻如图:
爻 囗—————————————→囗
卦的复杂爻互,即为乾卦,如此错综复杂,看来真与世界上的事与人一模一样了。
辩证法与微积分
对八卦的形成及演变作分析之后,再研究了其错综复杂之卦,才清清楚楚地体会到,从《易经》八卦的立场观察人事是八面玲珑的,是周密合理而客观的。如仅从一个观点来看事情,错误也就绝对不可避免了。孔子忠恕之道的基本精神,也是说因观点不同,凡事也应在他人立场着想。
最有意思的是,有人发现了《易经》这种对事物的道理,哑然失笑说:这就像是西方的辩证法呀!
听到了这种意见,不仅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认识一个小孩子,一天这人忽然遇见了这个小孩子的祖父,于是就哑然失笑说,你看这个老祖父长得多么像这个小孩子呀!
这真是有趣之极,《易经》已有五千年的历史,辩证法也不过是十八世纪的产物,不知道是我们文化的毛病呢,抑或是我们中国人有些是颠倒着走路呢?
不来慨叹我们这些伏羲、黄帝的子孙也罢!再看看西方那个微积分的发明人吧!
他研究了《易经》,从《易经》“数”的法则中得到很多的启示。《易经》六十四卦有一个方图及一个圆图,但是他把方圆图弄错了,虽然发明了微积分,但他却十分遗憾自己不是中国人,没有把易学弄得太彻底。否则,成就可能更多了。
其实我倒替他庆幸,庆幸此君不是中国人,因为他如果是中国人的话,弄通了《易经》,也绝不会发明微积分,顶多作个易理卜卦的术士而已。
因为学《易经》的人,都是只重“理”的部分,而不重视“数”,真是可叹!
方圆图与气候
先看八卦的方图(见下页),从右下方的乾卦,一条斜线到左上角的坤卦,一共是八个卦,就是八卦中的乾、兑、火、雷、风、水、艮、坤。
而它们的数字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由此方图,可以看到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的“数”。方图所代表的是空间,圆图代表的是时间。
那么圆图是如何排列的呢?
由坤卦为起点,从方图的最上一排开始,将第二排最左边谦卦,接排到第一排的最右边香卦,如此一排排地接下去,而形成一个圆图。
在圆圈的中心,从乾卦到坤卦划一条线,好像是天体银河的位置,而这一圆圈既是代表着时间,一年之中的二十四节气,及十二个月,皆由是而产生。
在圆图中,除掉乾坤坎离代表了天地日月,而不采取为节气之用外,下余六十卦。
每卦代表——六天,共三百六十天,是一年。
五天又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候为一节。
所以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这是根据太阳系必然的法则,以卦象说明气候的变化,预知气象由斯产生焉!气象变化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一切,医理与气象的关系最为密切。
中医的基本书及其他
大家注意一下,可以发现,今天在地震之后,我们的精神特别好,这是气象变迁所造成的影响,也说明了气象变迁与医理的关系。当然,有时在地震之后,气象的影响,反使我们的精神特别坏。
现在,让我们先谈谈三本书,以便了解中医的发展史,实际上,这三本书,正是中国的医学发展史。
一、《内经》:包括《灵柩》、《素问》两部,是原始的医理学,其中以针灸最为重要。可是《内经》并不仅是一部医学理论的书,它更是一部修养之学;要说起来,应与《四书》并重,列入必读之书,结果被局限入医学的范围,实在有欠正确。
二、《难经》:这是一部讲理气的书,所论的是偏重气脉方面的学问,好似堪舆方面的理气一样,除了看峦头、讲形势以外,还要注重理气。
三、《伤寒论》:这是一部实用医学的书,照我的意思来说,应该算是南方医学的书,因为只有南方才多寒病。所以无论是医理也好,实用医学也好,处处要兼顾到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气象对人的关系。这部《伤寒论》,如应用于西北区,有些医法就会有问题。
那么医治北方人的病,应该怎么办呢?
北方多温病,应该注重《温病条辩})才比较合宜。
到了唐朝孙思邈的医学,是纯粹属于道家派的医学,其所著之《千金方》及《千金翼方》二书,亦应列入国人必读,其中涉及了庭园的设计、药草的种植,都与健康、医学有关,它将医学融化在日常生活之中,真是一部妙作。
可爱的巫医
中医是由祝由科起源,其中包括有符咒的应用。
听到符咒两个字,一般人难免都想到了神神鬼鬼,以及的巫医。
事实上,符咒的应用,确是巫医所作的事,巫医不但不可怕,他们还是精神治疗的老祖宗呢!
在上古氏族社会的时代,凡是所有的医生都姓巫,这是一个氏族的姓,巫氏门下出良医,巫医是一个尊称。
巫氏名医,用符咒的方法治疗病人,是一种道地的精神治疗,念咒是利用病人对医生的信心,以及病人自身的信心,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而已。
巫医不是很了不起,很可爱吗?他们哪里是西方漫画中的可怖巫婆呢?
中国的医学,在祝由科以后,讲求的是: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等到了吃药时,已是第四步的医法了。
道家的生命学说
前面说到道家的医学,究竟道家医理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呢?让我们先看道家的生命变化图吧!
乾卦是阳能,是生命的开始,乾卦的内卦是怀胎时期,外卦代表了出生后至十六岁(女十四岁)。从这个表上,我们可以看到,男子十六,女子十四以后,就进入后天的生命。
《内经》上说,女子二七天癸至,即十四岁开始了后天的生命。
此后,在男十七,女十五岁即进入(女后)卦,每八年(女七年)阳爻变阴,变为另一卦,为辶豚,为否,为观,为剥。
剥卦尽头,男子五十六岁,女子四十九岁,那时的男女,虽然活着,但已是游魂的状态,按现在西方的生理学,是更年期,按道家的学说,生命已是最后的一阳将尽的边缘了。
如趁一阳未尽的时候,也可以说趁炉中的火尚有星点余存,赶快设法修炼,还可以有转机,请看道家的另外一图,修道的升华吧!
道家的修法,就是依照宇宙间自然法则的道理,配合了药物。
在《内经》和《黄庭内景经》中,提到的有上药三品,是精气神。就是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的身体,一阳来复,生气就有了。
继续的努力,变为二阳四阴,再进步为三阳三阴,最后达到乾卦,恢复为纯阳之体,成为原始的青春状态。
如果已经到了坤卦的年龄,不是一切都完了吗?绝对不是,不过,我们确实要加倍的努力,才能恢复“一阳来复”的局面。
可笑的采阴补阳
道家修身的学说,有一句是:取坎填离。
坎中满、离中虚,坎卦中间为阳爻,离卦中间为阴爻。
如果把离卦中间的阴爻,易之以坎卦中间的阳爻,离卦就变为三爻皆阳而为乾。修道的目的是反本归原为乾卦,所以就形成了取坎填离的说法。
岂知有些一知半解的人,以坎为阴,离为阳,就把取坎填离,解释为采阴补阳。
我们从《易经》的卦象,六十四卦卦名由来

乾上乾下。
达于上者谓之乾。凡上达者莫若气,天为积气,故乾为天。——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坤上坤下。
《说文解字》:“坤,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坤为地(《说卦》《明夷·上六》),故卦名“坤”。

坎上震下。坎王则震胎。
屯,难也。《说文解字》:“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震为足(《说卦》《剥·初六》),坎为险(《坎·九二》《彖》),步入险境,其行难也,故曰“屯”。

艮上坎下。艮王则坎休。
马王堆汉墓帛书《缪和》:“夫蒙者,然少未又知也。”蒙:蒙昧无知。坎为知(《临·六五》),艮为弃(《离·九四》),弃知,故曰“蒙”。

坎上乾下。坎王则乾休。
需,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作“襦”,均应读作“濡”。濡,湿也。乾为天(《乾·九五》)、坎为雨(《小畜·上九》《鼎·九三》),下雨天,故曰“濡”。需,传本《归藏》作“溽”,濡与溽同义。

乾上坎下。乾王则坎相。
《周易音义》:“讼,才用反。争也,言之于公也。郑云:辩财曰讼。”坎为盗寇(《说卦》《需·九三》《蒙·上九》)、乾为金(《说卦》《鼎·六五》),盗金,必致讼,故曰“讼”。

坤上坎下。坤王则坎没。
《彖》曰:“师,众也。”《周易本义》:“师,兵众也。”《吕氏春秋·论威》:“凡兵,天下之凶器也。”坤为众(《说卦》《晋·六三》)、坎为寇(《蒙·上九》《需·九三》),众寇,故曰“师”。师,兵众也。

坎上坤下。坎王则坤囚。
《彖》曰:“比,辅也,下顺从也。”朱熹《周易本义》:“比,亲辅也。”《周易尚氏学》:“比,亲也,辅也。”
小畜
巽上乾下。巽王则乾死。
小,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作“少”,当以“少”为正文。《周易音义》:“畜,本又作蓄,同,敕六反,积也,聚也。”“小畜”意思即“少蓄”。乾为金(《说卦》《鼎·六五》《噬嗑·六五》)、巽为散(《涣》《中孚·九二》),金散,故曰“少蓄”。(参见《家人·六二》《大畜》)

乾上兑下。乾王则兑休。
《史记·殷本纪》:“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兑为武(《履·六三》《巽·初六》)、乾为君(《说卦》《履·六三》),履卦有“武王”之象,而武王商汤名履,故命卦曰“履”。履卦得名于武王商汤之名!

坤上乾下。坤王则乾胎。
泰、否二卦说的正是君民之间的关系:乾为君、坤为众(《说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君谦居民下,以民为上则“泰”;人君骄居民上,以民为下,则“否”。

乾上坤下。乾王则坤废。
《说文解字》:“否,不也,从口从不。方九切。”否之:否定之。《尚书·周书·无逸》:“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其口诅祝。”
否、泰二卦卦名与卦辞均可对读:君居民上,民否之,危;君居民下,民载之,泰。不仁,不利君子贞;爱人,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小往大来。
同人
乾上离下。乾王则离囚。
《说文解字》:“同,合会也。”同人:会同众人。《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此处当专指商郊牧野。会同众人,陈师牧野,此之谓“同人于野”。“同人”应当与“于野”连读,该卦唯命曰“同人于野”才能尽显其兵伐其君之意。“同人”当为简称。
大有
离上乾下。离王则乾没。
《周易本义》:“大有,所有之大也。”《周易音义》:“大有,包容丰富之象。”乾为金、 为玉、为木果(《说卦》),离为大车(《大有·九二》《睽·六三》),载之以大车,故曰“大有”。

坤上艮下。坤王则艮死。
朱熹《周易本义》:“谦者,有而不居之义。止乎内而顺乎外,谦之意也。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于其下,谦之象也。
坤为地(《说卦》)、艮为山(《说卦》《随·上六》),高山屈居卑地之下,故曰“谦” 。

震上坤下。震王则坤没。
《周易本义》:“豫,和乐也。”《序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序卦》以“喜”说豫。豫,喜也,乐也。

兑上震下。兑王则震死。
《周易本义》:“随,从也。” 《礼记·郊特牲》:“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

艮上巽下。艮王则巽胎。
蛊:败坏。巽为信(《中孚》)、艮为弃(《离·九四》),弃信,其德败坏,故曰“蛊”。

坤上兑下。坤王则兑相。
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之义》:“林(临)之卦,自唯不无瞿(惧)。”《易之义》以“惧”说“临”。兑为惕(《乾·九三》《夬·九二》)、兑为忧(《临·六三》)、坤为众(《说卦》《晋·六三》),畏于民众,故曰“临”。临者,懔也,懔于民众也。此乃治民之道。

巽上坤下。巽王则坤胎。
《说文解字》:“观,谛视也。”《尚书·商书·咸有一德》:“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书经集传》:“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七。七庙亲尽则迁,必有德之主,则不祧毁,故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天子居万民之上,必政教有以深服乎人,而后万民悦服,故曰‘万夫之长,可以观政’。”坤为众(《说卦》)、巽为信(《中孚》),众信,能获众信,其政教必大有可观,故曰“观”。
噬嗑
离上震下。离王则震废。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朱熹《周易本义》:“噬,啮也;嗑,合也。物有间者,啮而合之也。为卦上下两阳而中虚,颐口之象,九四一阳间于其中,必啮之而后合,故曰噬嗑。”非也。震为鼓(《离·九三》)、离为大腹(《说卦》),鼓其腹,饱食之象,故曰“噬嗑”。噬:啮。嗑:咬。

艮上离下。艮王则离没。
贲,文饰也。《周易音义》:“贲,傅氏云:贲,古斑字,文章貌。郑云:变也,文饰之貌。王肃云:有文饰,黄白色。”

艮上坤下。艮王则坤死。
剥,阜阳汉简《周易》作“仆”,传本《归藏》亦作“仆”,当以“仆”为正文。坤为臣仆(《损·上九》《遯·九三》)、艮为家(《家人·初九》《蒙·九二》),家中臣仆,故曰“仆”。

坤上震下。坤王则震囚。
复:返,归。震为林(《屯·六三》),震为莽(《同人·九三》),坤为地(《说卦》)。木,生则冒地而出,死则返归于土。坤上震下,入土之象,故曰“复”。
无妄
乾上震下。乾王则震没。
无妄,阜阳汉简《周易》作“无亡”,王家台秦墓竹简《归藏》作“毋亡”并有“安处”“安藏”之辞。《说文解字》:“亡,逃也。”震为足(《说卦》《剥·初六》),乾为牢(《大畜·六四》),足陷牢中,甭想逃亡,故曰“无亡”。“亡”与震象足动之义合,故当以“亡”为正字。“无”“毋”同义通用。
大畜
上艮下乾,艮王则乾废。
乾为金(《噬嗑·六五》《鼎·六五》),艮为家(《蒙·九二》《家人·九五》《损·上九》),家中有金,故曰“大畜”。畜,蓄也。

艮上震下。艮王则震相。
《尔雅·释诂》:“颐,养也。”《释名·释形体》:“颐,养也。动于下,止于上,上下嚼物以养人也。”郑玄说:“颐,口车辅之名也。震动于下,艮止于上,口车动而上,因辅嚼物以养人,故谓之颐。颐,养也。
大过
兑上巽下。兑王则巽囚。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巽为信(《中孚》)、兑为毁折(《说卦》),毁信,大错,故曰“大过”。过,错也。

坎上坎下。
习:重。坎上坎下,重坎,故曰“习坎”。《彖》曰:“习坎,重险也。”

离上离下。
离,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作“罗”,王家台秦墓竹简《归藏》作“丽”,均应读作“俪”。俪,偶也。离主婚媾(《贲·六四》)。《说卦》:“相见乎离。”万物至此相俪成偶,繁衍生息,故离为娠(《震·上六》)、为大腹(《说卦》《明夷·六四》)。

兑上艮下。兑王则艮没。
咸,通“禁”。临卦初九之辞和九二之辞“咸临”,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均作“禁林”,由此可见“咸”与“禁”通假。兑为法(《蒙·初六》《丰·六二》)、艮为止(《说卦》),依法禁止,故曰禁。咸,亦可读作“缄”。缄:封,闭。

震上巽下。震王则巽相。
《说文解字》:“恒,常也。”震为动(《说卦》)、巽为信(《中孚》),其德有信,行为有常,故曰“恒”。

乾上艮下。乾王则艮胎。
《周易音义》:“遯,徒巽反。字又作□,又作遁。同。隐退也,匿迹避时奉身退隐之谓也。郑云:逃去之名。《序卦》云:遯者退也。”《周易本义》:“遯,退避也。”
大壮
震上乾下。震王则乾囚。
《象》曰:“雷在天上,大壮。”震为雷(《说卦》),雷震天上,故曰“大壮”。王家台秦墓竹简《归藏·大壮》卦辞中有“丰隆”一语,显然取意于震雷之声。

离上坤下。离王则坤相。
晋,进也。离为日、坤为地,日出地上,故曰“晋”。
明夷
坤上离下。坤王则离休。
夷,伤也。坤为地,离为日(《说卦》),日落地下,故曰“明夷”。
家人
巽上离下。巽王则离相。
家人一卦,王家台秦简《归藏》名“散”,传本《归藏》名“散家人”。家人,当读作“嫁人”。离为女、巽为散(《说卦》《涣》《中孚·九二》),女散嫁人,故曰“家(嫁)人”,故曰“散”,故曰“散家(嫁)人”。

离上兑下。离王则兑胎。
睽卦,王家台秦墓竹简《归藏》卦名字从目从瞿,即“瞿”。《说文解字》:“瞿,鹰隼之视也。”《礼记·玉藻》:“视容瞿瞿。”《礼记集说》:“瞿瞿,惊遽之貌。”《说文解字》:“睽,目不相听也。”听,从也。目不相听,当为受惊时两眼发呆之貌。睽,当为视容惊惧之貌。

坎上艮下。坎王则艮相。
《彖》曰:“蹇,难也。”坎为祸(《随·九四》)、坎为患(《比·初六》《大过·九四》《中孚·初九》)、艮为门(《同人·初九》《随·初九》),祸患临门,故曰“蹇”。

震上坎下。震王则坎废。
解:解脱。坎为险(《坎·九二》)、震为足(《剥·初六》)、震为出(《随·初九》),足出险外 ,故曰“解”。

艮上兑下。艮王则兑囚。
损,减也。马王堆汉墓帛书《要》: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产道穷焉而损道生焉。《易纬·通卦验》:兑主秋分,艮主立春。自秋分至立春,产道穷焉而损道生焉,故曰“损”。兑为成(《豫·六五》校)、艮为败(《复·上六》),成而败,故曰“损”。

巽上震下。巽王则震休。
益,增也。马王堆汉墓帛书《要》: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产道穷焉而损道生焉。《易纬·通卦验》:震主春分,巽主立夏。自春分至立夏,万物生长增益之时,故曰“益”。

兑上乾下。兑王则乾相。
夬,快也。快,锐也。夬字古文象以刀劈削木棍之形,故夬字有锐利之义。

乾上巽下。乾王则巽死。
姤,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之义》作“坸”或“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作“敂”,当以“敂”为正。《说文解字》:“敂,击也。从攴,句声,读若扣。”乾为金(《说卦》《鼎·六五》《姤·初六》),巽为木(《说卦》《大过》),金克木,故曰“敂”。敂,击也。(参见《姤·初六》)

兑上坤下。兑王则坤休。
萃,聚也(《彖》《序卦》《杂卦》)。坤为川、坤为河(《泰·九二》),兑为渊(《乾·九四》)、兑为泽(《说卦》),川入渊泽,故曰“萃”。坤为众(《晋·六三》),兑为归(《归妹》),众归,故曰“萃”。

坤上巽下,坤王则巽废。
《周易本义》:“升,进而上也。”升,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作“登”。《说文解字》:“登,上车也。”升与登同义。

兑上坎下。兑王则坎胎。
兑为法(《蒙·初六》《丰·六二》)、兑为律(《师·初六》)、坎为盗寇(《说卦》《需·九三》《屯·六二》),兑上坎下,盗寇伏法之象,故曰“困”。

坎上巽下。坎王则巽没。
巽为木(《说卦》《困·初六》《大过》),坎中有木,故曰“井”。古代以木构架支护井壁,故“坎中有木”为井之象。

兑上离下。兑王则离废。
革,改也。兑为毁折(《说卦》《大过》《离·上九》)、离为戈兵(《说卦》《噬嗑·初九》),毁之以戈兵,故曰“革”。

离上巽下。离王则巽休。
《说文解字》:“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离为缶(《坎·六四》),离为瓮(《井·九二》)。离为容器、离为三(《晋》《讼·上九》《明夷·初九》)、巽为股(《说卦》《咸·九三》),器有三股,鼎之象也,故曰“鼎”。

震上震下。
震,动也。震主春分(《易纬·通卦验》)。春分之时,万物萌动,故震卦的基本含义为动。

艮上艮下。
艮,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作“根”。《广雅·释诂》:“根,始也。”《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生芸芸,各复归其根。”根为始,根为终。《说卦》:“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艮卦卦辞描述的正是其终万物始万物的特性。

巽上艮下。巽王则艮废。
渐,序也。艮为鸟(《小过》)、巽为信(《中孚》),鸟有信,候鸟也,故爻辞取象为“鸿”;鸿,飞成行,止成列,排列有序,故曰“渐”。《艮·六五》艮之渐曰“有序”,亦取义于此。
归妹
震上兑下。震王则兑死。
兑为归、震为女(《随》《震·上六》),故曰“归妹”。归妹:意思是把媳妇娶回家。兑与震为夫妇(《随》),兑男娶震女,故曰“归妹”。

震上离下。震王则离胎。
丰:大鼓。殷墟卜辞反映出丰和庸关系密切,“可以断定‘丰’本是一种鼓的名称”。即“庸是大钟,丰是大鼓,所以它们才会时常并提”。(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载《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震为鼓(《离·九三》《中孚·上九》)、离为大腹(《说卦》《明夷·六四》),大腹之鼓,故曰“丰”。由丰卦卦象也可以反证“丰”本是一种大鼓。

离上艮下。离王则艮囚。
旅:羁旅,出行在外,作客寄居 。离为火、艮为屋(《萃·初六》《鼎·九四》),火焚其屋,失其居,无所容,故曰“旅”。

巽上巽下。
巽,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作“筭”。《说文解字》:“巽,具也。”“筭,长六寸,计历数者,从竹从弄,言常弄乃不误也。”“算,数也,从竹从具,读若筭。”段玉裁注算字云:“筭为算之器,算为筭之用,二字音同而义别。算从竹者,谓必用筭以计也。从具者,具数也。”桂馥曰:“从具者,本书‘十,数之具也。’《三苍》:‘算,选也。’选当为巽。本书‘巽,具也。’”

兑上兑下。
兑,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作“夺”。《篇海类编·通用类·大部》:“夺,强取也。”《广韵》:“敚,强取也。古夺字。”兑当为敚字之省。

巽上坎下。巽王则坎囚。
涣,散也。《说文解字》:“涣,流散也。”坎为鬼(《睽·上九》《既济·九三》《未济·九四》)、巽为散(《说卦》《中孚·九二》《小畜》《家人·六二》),鬼魂流散,故曰“涣”。

坎上兑下。坎王则兑废。
《说文解字》:“节,竹约也。”《孟子·离娄》:“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朱熹《集注》云:“符节,以玉为之,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有故则左右相合以为信也。”
中孚
巽上兑下。巽王则兑没。
孚,信也。《说文解字》:“孚,卵孚也。从爪从子。一曰信也。徐锴曰:鸟之孚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序卦》:“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杂卦》:“中孚,信也。” 兑为节(《节》)、巽为信,节而信之,故曰“中孚”。
小过
震上艮下。震王则艮休。
小过,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作“少过”,当以“少过”为正文。艮为止、震为足(《说卦》),止步不出,故曰“少过”。过:出访,探望。
既济
坎上离下。坎王则离死。
既,已也,尽也。济,止也。《庄子·齐物论》:“厉风济则万窍虚。”注:“济,止也。”离为火,坎为水,火遇水,故曰“既济”。既济:已止。
未济
离上坎下。离王则坎死。
《尔雅·释言》:“济,渡也。”《史记·宋微子世家》:“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未济:未渡。
坎为水,离为舟筏(《泰·九二》),舟在水上,未成其渡,故曰“未济”。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图解易经的智慧—经部的目录

图解经典70:图解易经的智慧(上)经部-看得懂 学得会 用得上
《易经》中“卦”的智慧
《易经》中“爻”的智慧
人类智慧的源泉——《易经》
易学人物继承表
宇宙在手 万法由心
编者序:人生智慧的宝藏
本书内容导航
第一章 读易必备的基础《易经》的起源、影响及基础
第1节 易学源流浅说:集上古文明之大成
第2节 天干与地支:古历法的符号系统
第3节 河图与洛书:宇宙魔方
第4节 无极与太极:世界万物之源
第5节 两仪:处处有阴阳
第6节 四象与五行:天地四季与五种物质
第7节 八经卦:世界最初形成的八大元素
第8节 六十四卦:易学最深奥的部分
第9节 八卦纳甲与纳支:卦爻配干支
第10节 六十四卦与二十四节气:象征节气与卦爻
第11节 六十甲子:奇异的纪时方法
第12节 关于卦爻的一些术语:承、乘、比、应,错、综、复、杂
第13节 《易经》中的象:八经卦的物象
第14节 《易经》中的数:精细而完备的数字系统
第15节 《易经》中的理: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
第16节 《易经》中的占:奇妙的占断术
第二章 《周易·上经》的智慧 天地万物运行的哲理
第1节 卦一 乾 潜龙在渊的智慧
第2节 卦二 坤 厚德载物的智慧
第3节 卦三 屯 建功立业的智慧
第4节 卦四 蒙 教育启蒙的智慧
第5节 卦五 需 持之以恒的智慧
第6节 卦六 讼 解决争端的智慧
第7节 卦七 师 带兵打仗的智慧
第8节 卦八 比 交朋择友的智慧
第9节 卦九 小畜 积德行善的智慧
第10节 卦十 履 独善其身的智慧
第11节 卦十一 泰 小往大来的智慧
第12节 卦十二 否 大往小来的智慧
第13节 卦十三 同人 同人于野的智慧
第14节 卦十四 大有 自天佑之的智慧
第15节 卦十五 谦 卑以自牧的智慧
第16节 卦十六 豫 欢愉和乐的智慧
第17节 卦十七 随 随缘不变的智慧
第18节 卦十八 盅 改革创新的智慧
第19节 卦十九 临 居安思危的智慧
第20节 卦二十 观 观民设教的智慧
第21节 卦二十一 噬嗑 赏罚分明的智慧
第22节 卦二十二 贲 曲则有情的智慧
第23节 卦二十三 剥 防微杜渐的智慧
第24节 卦二十四 复 休养生息的智慧
第25节 卦二十五 无妄 天雷无妄的智慧
第26节 卦二十六 大畜 日新其德的智慧
第27节 卦二十七 颐 自求口实的智慧
第28节 卦二十八 大过 遁世无闷的智慧
第29节 卦二十九 坎 习坎行险的智慧
第30节 卦三十 离 日月丽天的智慧
第三章 《周易·下经》的智慧 社会人生发展的哲理
第1节 卦三十一 咸 夫唱妇随的智慧
第2节 卦三十二 恒 立不易方的智慧
第3节 卦三十三 遁 不恶而严的智慧
第4节 卦三十四 大壮 非礼勿履的智慧
第5节 卦三十五 晋 失得勿恤的智慧
第6节 卦三十六 明夷 箕子之贞的智慧
第7节 卦三十七 家人 相夫教子的智慧
第8节 卦三十八 睽 感化恶人的智慧
第9节 卦三十九 蹇 反身修德的智慧
第10节 卦四十 解 赦过宥罪的智慧
第11节 卦四十一 损 惩忿窒欲的智慧
第12节 卦四十二 益 见善则迁的智慧
第13节 卦四十三 施禄及下的智慧
第14节 卦四十四 品物咸章的智慧
第15节 卦四十五 萃 观其所聚的智慧
第16节 卦四十六 升 步步高升的智慧
第17节 卦四十七 困 困境求通的智慧
第18节 卦四十八 井 求贤若渴的智慧
第19节 卦四十九 革 顺天应人的智慧
第20节 卦五十 鼎 稳重图变的智慧
第21节 卦五十一 震 临危不乱的智慧
第22节 卦五十二 艮 动静得宜的智慧
第23节 卦五十三 渐 循序渐进的智慧
第24节 卦五十四 归妹 成家立业的智慧
第25节 卦五十五 丰 盛衰无常的智慧
第26节 卦五十六 旅 明慎用刑的智慧
第27节 卦五十七 巽 谦逊受益的智慧
第28节 卦五十八 兑 朋友讲习的智慧
第29节 卦五十九 涣 拯救涣散的智慧
第30节 卦六十 节 适当节制的智慧
第31节 卦六十一 中孚 诚信立身的智慧
第32节 卦六十二 小过 行动有度的智慧
第33节 卦六十三 既济 功成身退的智慧
第34节 卦六十四 未济 成功在望的智慧
图解经典71:图解易经的智慧(下)传部-看得懂 学得会 用得上
《易传》中系辞的智慧
《易传》中卦序的智慧
编者序:重新绽放《易传》的智慧之光
本书内容导航
第一章 《易传》概说
第1节 《易传》的内容:七种十篇
第2节 《易传》的作者:孔子十翼
第3节 《易传》与《易经》:传承不绝的易学
第4节 孔子与《十翼》: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第5节 如何读懂《易传》:开启易学之门的钥匙
第二章 《系辞传:上篇》的智慧
第1节 天尊地卑:乾道与坤道
第2节 设卦观象:君子怎样读《易经》
第3节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小大与险易
第4节 《易》与天地准:不违背天地之道
第5节 一阴一阳之谓道:日用而不知
第6节 易道之广大:无所不包
第7节 易其至矣乎:乾为道之门,坤为义之门
第8节 圣人以《易》解天下之玄妙:言应千里
第9节 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易经》中的数学
第10节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易》有“四道”
第11节 开物成物,冒天下之道:把握天下之道
第12节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履行诚信,顺应天道
第三章 《系辞传:下篇》的智慧
第1节 八卦成列:道从观察中来
第2节 八卦与人类上古进化史:《易》的演变过程
第3节 易者,象也:《易》的象思维
第4节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
第5节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殊途同归
第6节 乾坤,其易之门邪:古而不老的易学
第7节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易》的忧患思维
第8节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经世致用的学问
第9节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推衍万事万物的始终
第10节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内容详备,无所不包
第11节 《易》之兴也:殷之末世,周之盛德
第12节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第四章 《说卦传》的智慧
第1节 参天两地而倚数:揲蓍成卦法
第2节 圣人作易,以顺性命之理:顺应本性与命运
第3节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逆序而数
第4节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八个物象的基本特性
第5节 帝出乎震,齐乎巽:方位和季节
第6节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卦象的作用和意义
第7节 乾,健也:八卦之卦德
第8节 乾为马,坤为牛:八卦代表的八种动物
第9节 乾为首:八卦与人体各部位
第10节 乾,天也,故称父:乾坤父母与三子三女
第11节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万物类象
第五章 《序卦传》的智慧
第1节 《序卦传》一:上经卦序
第2节 《序卦传》二:下经卦序
第六章《杂卦传》的智慧
第1节 《杂卦传》通释:杂而不乱
第2节 《杂卦传》句解:两两对解之卦
附录
一、《易经》六十四卦原文
二、 《系辞传》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