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先天五太论,先天五太之上是什么

混元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 和洪元的区别

太易 到太极都还没有宇宙,是宇宙形成其元精,元气,元神的过程
道心神动而进入太易阶段:有光, 神分阴阳
发生对称性破缺由神生气,而进入太初阶段:有了先天一气
气动而进入太始阶段:有形,有场(气分阴阳)
发生对称性破缺由气生精,而进入太素阶段:有质
精动而进入太极阶段:精分阴阳
阴阳分而天地开,天地气交而万物生化先天五太为道家哲学中代表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分别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
分别是解释了五种道学无极过渡万物的开始:
太易,只有无垠虚无的宇宙状态。
太初,无形无质,只有先天一炁,比混沌更原始的宇宙状态。
太始,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开天辟地前的原始宇宙状态。
太素,原始物质的宇宙状态。
太极,阴阳微分的宇宙状态。
混元 谓开天辟地之时.形容极古远的时代.洪元 道门中人构想出来的宇宙时间运转程序"年号".还有混元与太初.道家哲学中代表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的第一个阶段,只有无垠虚无的宇宙状态.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之一
这是古人的朴素宇宙观,可以这样理解
宇宙奇点,混元,混沌→宇宙大爆炸,
太易,未有气→宇宙冷却,
太初,始有气→元素形成,
太始,始有形→天体形成,
太素,始有质→行星形成,
太极,阴阳生→构成恒星行星系统,两仪→行星出现昼夜四季,四象→从而行星上演化出万物,八卦

1.宇宙状态上有区别:

太始:清浊未分,混沌状态,亦称太极。其数一。

太易:清浊分辨,天高地博。其数二。

太初:阴阳交媾,天地有交,两仪生四象。其数四。

太素:三才之始,有孕三盈易。其数三。

太古:生民之始,万灵生成。其数万。

2.时间上有区别:

按时间先后顺序为(为道家时间系统):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为先天五太);

太始>太易>太初>太素>太古(为后天五太)。

洪元>混元。(为道教时间系统)

3.道教时间上有区别:

先天五太为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归为洪元;

后天五太为太始、太易、太初、太素、太古,归为混元。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诸家,其中道家对历史分段有很多记载。

“《易》之兴,其于中古乎?然则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语出《易·系辞》

“伏羲为上古,神农为中古,五帝为下古。”语出唐孔颖达注疏《礼记》

“吾闻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者,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之子方能如此乎?“语出《说苑·辩物》

“八表之外,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洪元之时,亦未有天地,虚空未分,清浊未判。“语出《云笈七笺·开天经》

“洪元既判,而有混元。“语出《云笈七笺·开天经》

“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未形,寂寥何有“语出《云笈七笺·混元》

无极和太极各是什么意思?的简然论辞
耿阁(鸣天士君)著
题记:
“伟大的中华民族太伟大了”。!我们的老祖宗的哲学理念智慧学问所缔造创始的无极宇宙观的思想理论太伟大了“。!
“【无极:“是其零无圆空的宇宙状态”。】→理寓寓理着或之生化着【混元:“是其无始无终的宇宙状态”。】→理寓寓理着或之生化着【太易:“是其无穷无尽的宇宙状态。】→理寓寓理着或之生化着【太初:“是其炁气混沌的宇宙状态。】→理寓寓理着或之生化着【太始:“是其天地未开的宇宙状态。】→理寓寓理着或之生化着【太素:“是其原始物质的宇宙状态。】→理寓寓理着或之生化着【太极:“是其阴阳微分的宇宙状态。】之其其之的过程状态或之状态过程实乃是无极生太极的概然概略的自然而然的生养化育的理律律理的观念理念所形成的伟大的思想理论之成果所展现着的对其无极自然观无极宇宙观的绝妙的理性状态的认知之昭然也!”。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代表象征着理寓寓理着囊纳囊括着衍演生化着整个宇宙整个人类的万事万物万情万理的智慧学问的人文文化的大文明的思想理论可谓大美尽善矣”。!!!!! 耿阁:草於2020年8月9日6点15分 本文原创。这是古人的朴素宇宙观,可以这样理解:
宇宙奇点,混元,混沌→宇宙大爆炸,太易,未有气→宇宙冷却,太初,始有气→元素形成,太始,始有形→天体形成,太素,始有质→行星形成,太极,阴阳生→构成恒星行星系统,两仪→行星出现昼夜四季,四象→从而行星上演化出万物,八卦

先天五太的太始

太始为道家哲学中代表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开天辟地前的原始宇宙状态。与太易、太初、太素、太极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万物生衍前的五个阶段之一。也是先天五太之中第三个形态。
《列子》说∶太初者,始见气也。(太初,是气刚刚出现的阶段。)张善渊则说:太始者,阴阳交合,混而为一,自一而生形,虽有形而未有质,是曰太始。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质者也。(太始,是指阴阳交合,混合为一,自有了一,便产生形。虽然有了形,却尚未有质。太始,就是形的初始而尚未有质的阶段。)

大神盘古没有醒来前整个宇宙天地合一混沌不分后面是什么

假如盘古没有开天劈地会怎样
众所周知,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依然流传很多古老的神话传说。所谓神话,大概就是从一个主观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世界等等。我们从小都看过很多自古流传神话故事,想必都不陌生。
在我们熟悉的中国神话中,世界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说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了,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才有了我们熟悉的天地日月等等物质,可以说盘古神话是一个基础,各种神话故事、人文历史,都要从这之后开始。
因此我们一般认为,盘古就是宇宙间最早的生物,或者说神灵。一切都得从盘古开天辟地说起。那么是不是盘古之前就什么都没有呢?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什么样?按照神话中的说法,盘古之前世界一片混沌。
混沌是什么?即宇宙万物浑然一体的状态,是最古老的物质,也有叫鸿蒙的。这些词汇概念最晚在《庄子》等古籍中就有记载了。所谓混沌、鸿蒙,大概也算是一种物质或者说状态,所以说盘古之前也并非什么都没有,起码还有混沌。
那么我们可能就要问了,混沌之前呢?还有什么吗?没错,混沌也不是最早的,混沌之前其实还有东西或者说状态,这些都是早于天地诞生之前的,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先天。据《周易乾凿度》等古籍记载,天地诞生前经历了五个状态,叫做先天五太。
所谓先天五太,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极。这些都是中国古老的道家哲学,对宇宙、世界起源的一种哲学解释。我们通俗点说,这五太都是什么。首先是太易,太易者,无形无名,无光无象,即道的原始状态,介于有无之间的虚空。
太初,始见炁也,即于无形无质的虚空中诞生的先天一炁。所谓的道生一,一散为炁,就是太初的状态。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质者也,也就是太初的炁动而成形,产生的一种能量,但此时还没有物质基础。
太始的能量经过演化逐渐成形,成形之后逐渐凝聚为一种原始物质,即是太素状态,这种原始物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混沌了。混沌是一种有形有质,但是浑然无体,是一种模模糊糊,蒙昧不分的状态。
直到太极的产生,太极即出,而分阴阳,阴阳理清了混沌,也就有了天地万物。这对应的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过程,很明显其实盘古神话,也就是基于我们中国传统道家哲学理论的,一种另类解释。
实际上这种道家的哲学理论。对中国神话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内涵。所以这先天五太,大概就可以看作是盘古开天辟地之前的世界状态。另一方面也说明,其实在盘古神话之前,古人对于世界、宇宙的起源理论,已经相当完善了。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又从何而来?世界、万物,又是如何诞生的?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思考的问题。即使是以现代科学也难以窥得其中之密。而我们古老的道家哲学,或者可以给我们另一种启示。

先天五太: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

先天五太为道家哲学中代表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分别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
宇宙奇点,混元,混沌→宇宙大爆炸,
太易,未有气→宇宙冷却,

太初,始有气→元素形成,

太始,始有形→天体形成,

太素,始有质→行星形成,

太极,阴阳生→构成恒星行星系统,两仪→行星出现昼夜四季,四象→从而行星上演化出万物,八卦
《列子》中的《天瑞篇》、《汤问篇》、《周穆王篇》均较为集中地谈到了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关于它的生成、演变、状态、未来等等。如《天瑞篇》论宇宙本原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其际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认为独立永存、往复不终、不生不化的“道”,乃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天瑞篇》论宇宙万物生成过程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夺。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即时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垺,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关于天地有无极尽问题,《天瑞篇》中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也。……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汤问篇》中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道教经籍论述其对宇宙生成的看法时,颇多吸取《列子》之言。如《云笈七签》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中说:“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未形,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元气运行而天地立焉,造化施张而万物用焉。混沌者,厥中惟虚,厥外惟无,浩浩荡荡不可名也。……三者化生以至九,玄从九反一,乃入道真,气清成天,滓凝成地,中气为和以成于人,三气分判,万化禀生。”《太上老君开天经》集中地、系统地论述宇宙生成过程说:未有天地时,“太清之外,不可称计。虚无之里,寂寞无表”,一切皆无,“浩浩荡荡,无形无象,自然空玄,穷之难极”;以后经过“洪元”、“混元”、“百成”等时期的运化而有“太初”,太初时才“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又“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间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太初”没,而有“太始”,“太始者万物之始”;“太始”而后有“太素”,“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长生”;“太素”没而有“混沌”,始有山川五岳四渎,高下尊卑及识名,等等。《开天经》所讲,基本上是据《列子》而加以演伸。在道教最古老的经书《太平经》中,也可以找到《列子》思想的痕迹,如:“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故元气无形,以制有形,以舒元气,不缘道而生”,“道无所不能化,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九者,究也,竟也,得行此者,德乃究洽天地阴阳万物之心也”(《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九)。讲的都是化生万物而自身不生不化的宇宙本原“道”。

太初太始太极太易太素后面是什么

后面没有了,这是先天五太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

1、太易,天一初动之气,易变化也。

太易为道家哲学中代表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的第一个阶段,只有无垠虚无的宇宙状态。与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之一。

《列子》说∶太易,未见气也。宋代的道法理论中,很重视这一阶段。《道法会元》卷六十七张善渊《万法通论》说∶太易者,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

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见气也。(太易,是指阴阳的分化尚未出现,广大无垠的原始虚空,当这一阶段,没有光明没有形象,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寂静呵无形呵,这就叫作太易。太易,一切现象的开始,但能量还未出现)

2、太初,有气而未成形。

太初为道家哲学中代表无形无质,只有先天一炁,比混沌更原始的宇宙状态。与太易、太始,太素、太极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之一。《太上老君开天经》认为,太初是道教创世纪中的第二个年代。

《列子》说∶太初者,始见气也。(太初,是气刚刚出现的阶段。)张善渊则认为∶太初,都有名无实,虽变有气,而未有形,是曰太初。太初,气之始而未见形者也。(太初,是阴阳变化出现了气,但尚未有形象。太初,就是气的开始而未出现形的阶段。)

3、太始,初见形也。

太始为道家哲学中代表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开天辟地前的原始宇宙状态。与太易、太初、太素、太极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万物生衍前的五个阶段之一。也是先天五太之中第三个形态。

《列子》说∶太初者,始见形也。(太初,是气刚刚出现的阶段。)张善渊则说:太始者,阴阳交合,混而为一,自一而生形,虽有形而未有质,是曰太始。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质者也。(太始,是指阴阳交合,混合为一,自有了一,便产生形。虽然有了形,却尚未有质。太始,就是形的初始而尚未有质的阶段。)

4、太素,始有质,宇宙结构产生。

太素在道家哲学中代表天地开辟前出现原始物质的宇宙状态,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之一。也是先天五太之中第四个形态。

《列子》将太素定义为质之始。张善渊认为:太素者,太始变而成形,形而有质,而未成体,是曰太素。太素,质之始而未成体者也。(太素,是太始变化成形,有形然後有质,却尚未成体。太素,就是质的起始而尚未成体的阶段。)

5、太极,阴阳未分的宇宙状态。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以后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列子》最先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而后的《太极先天图》的《解说》,谈宇宙五阶段说法,是把《列子》相关概念引入太极图解说。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