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奶奶灵签四十八,泰山府灵签解签大全查询

我7月在泰山求签的签文到现在还留着,该怎么处理啊?

前文其实无所谓啊 作为纪念留在家里就是了 放在哪里都可以 这个没什么讲究 但是内容你要是诚心的话 还是谨记为好 许的愿如果实现的话,在第二年的相同时间一定记得再来泰山许愿的地方,向菩萨还愿,这是必须的,不然以后在许愿的话就不灵了。泰山老奶奶还是很灵的,祝你心想事成!

泰山奶奶童子是什么意思

泰山老奶奶座下只有一位童子,就在泰山老奶奶的右边,而左旁则是一位侍女。
碧霞元君,全称是“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
据说,泰山奶奶是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与妻金氏所生之女,名玉叶。相貌端庄,为人聪颖。
三岁懂得人事,七岁即学道法,曾参拜西王母,十四岁时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炼。天空山,就是泰山;黄花洞,就是山顶石室。三年修炼丹成,成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虽然传说很久远,但泰山女神之受封还是北宋真宗时的事。为什么古代民间十分崇拜泰山奶奶呢?据道教的说法,碧霞元君受玉帝之命,证位仙真,统率泰山岳府之天将神兵,照察人间一切善恶生死之事。而且她神通广大,治病救人,护佑一切农耕、商贾、旅行和婚姻等事。
而且,碧霞元君之女侍塑像中有一个抱有婴儿的女子,这是碧霞元君阴佑妇女儿童健康平安,能让无孕得孕,有孕顺产。所以,民间也有把泰山奶奶当成送子娘娘的。明清以来,直至今日,民间崇拜泰山奶奶的,一直十分兴盛。

和泰山奶奶有缘是什么意思

风水大师说你与泰山有缘应该是件好事,泰山是五岳之首,屹立东方,东方是神仙住的地方。好好努力!

刚去泰山奶奶那里求签求子,请问我接下来需要怎样做

多多念诵经文为好 谁念诵都行 功德回向就行了
方法很重要 比如
求子
多多放生功德回向 请菩萨帮助给个好孩子
每天念诵普门品、心经(或抄写) 数量不限 多多益善 加持回向
回向文:求观音菩萨慈悲加持给(名字)一个福德智慧之男 (或秀丽端庄
之女 )以后孩子健康 快乐 愿孩子安乐易养。永远无病无忧脑。求观音加
持顺产孕期反应不要太强烈。三遍

道家思想怎么能体现爱党爱国!

爱国主义是道教的一贯精神

早在产生之初,道教就提出了“助国”、“保国”主张。如《太平经》卷四十八《三合相通诀第六十五》谓修道者当“助国得天心”;《太平经》卷九十一《拘校三古文法第百三十二》则说:“天乃与德君独厚,故为其制作,可以自安而保国者也。”这里的“助国”、“保国”表示以某种方式来帮助国家治理,或者保护国家安全。其前提就是爱国,因为只有具备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才能产生爱国行动。
在早期道教中,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为“助国”、“保国”,而且表现为“佐国扶命”。《老君音诵诫经》说:“老君曰:吾汉安元年,以道授陵,立为系天师之位,佐国扶命。”其中所谓“道”即正一盟威之道,作者指出正一盟威之道是以太上老君传授给张陵为肇始的。而“佐”即辅佐,“佐国”就是辅佐国家治理,“扶命”即扶持国家命脉的延续。既然要辅佐国家治理与扶持国家命脉延续,其行为也就蕴含着爱国情感,没有爱国情感,不可能有“佐国扶命”的实际行动。
自汉末张陵以来,道教中类似于“助国”、“保国”、“佐国”的言辞还有很多,如《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所讲的“安国育民”;《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所讲的“兴国爱民,普济群生”;《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一所讲的“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卷一所讲的“佐天行化,助国救民”;《高上玉皇本行经髓》所讲的“精心恭奉,家国安宁”等等,都以特有方式表达道教对赖以生存的国土的热爱。在这些典籍中,爱国与爱民几乎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说明道教的爱国一直具有人民性。
还有相当一批典籍的名称出现“护国”二字,如《太上护国祈雨消灾经》、《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真经》、《太上大圣朗灵上将护国妙经》、《正一法文经护国醮海品》、《护国嘉济江东王灵签》等,“护国”即意味着以实际行动保卫国家安全。与军队国防有所不同,道教“护国”一方面表现为精神力量的发挥,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危难之际以实际行动为国分忧。正如“助国”、“保国”、“佐国”是以爱国为思想前提一样,“护国”也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
特别要指出的是,有关“助国”、“保国”、“佐国”、“护国”的典籍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从汉魏到元明都有,并且在清代以来获得重新解释和传承,说明道教的爱国思想是绵延不绝的。
二、道教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道教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滋养,所以道教的爱国主义具有文化传承的天然本性。
(一)黄帝文化精神
就发端而论,道教主要渊源于先秦道家思想,而先秦道家从一开始就树立了崇尚黄帝的爱国精神。在儒家追溯尧、舜传统的时候,道家则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述黄帝故事、表征黄帝精神。黄帝之名在《列子》里出现14次,在《庄子》里出现35次。老庄之后,黄帝之名更为道家学派所津津乐道,无论是《鬻子》还是《亢仓子》,《冠子》还是《淮南子》,黄帝都是一个中心意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至于西汉时期具有道家立场的历史学家司马谈与司马迁都十分崇尚黄帝,《史记》的《五帝本纪》即从黄帝讲起。
先秦到西汉时期,道家尊崇黄帝的思想被道教所继承和发展。在道教经书典籍里,冠以黄帝之名的文献比比皆是。到了唐、宋、元、明时期,黄帝在道教中成为修道成仙的理想典型,赵道一编纂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开篇就是轩辕黄帝之传,广泛搜罗历史上各种关于黄帝的资料,精心纂辑成篇,通过讲述黄帝圣迹,表达对黄帝的尊崇,谓之:“轩辕屈黄帝之尊,礼七十二师,然后垂衣裳而天下治。当是时也,君明臣良,民淳俗朴。以有天下而不耻下问,是故神人悉愿归之,民到于今称之,此后世所以有黄帝王霸之品者,于此乎可见矣。”
道教尊崇黄帝,不只是为信仰者树立了一种可供效法的修道理想典型,更重要的是其中寄托着大中华的民族意识与祖国观念。黄帝作为人文初祖,千百年来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国祚绵延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看,道教崇尚黄帝精神,也就是高举爱民族、爱祖国的伟大旗帜。正因为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道教不断宣传黄帝,营造了根深蒂固的团结精神,所以在祖国危难之时,道教徒能够挺身而出,以护国为己任,献策献力,作出应有贡献。
(二)大道化生学说
道教以大道为核心的信仰体系也必然导致其爱国路向。
大道或称常道等,大道之说首见于《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意思是讲,大道非常广阔,任凭人们自由行进。基于洗练的原则,《道德经》在更多场合则使用“道”这个术语来陈述宇宙演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根据。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几千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予以了充分解读。
由《道德经》所创立的大道论,通过《列子》、《庄子》等道家学派的传承和发展,在道教产生以后成为其理论基础与信仰内核。《太上开明天地本真经》说:“夫大道者,本真也。真是道之本,经乃运之真。天地经本,升降真明;圣贤运本,归返真灵。本来真面目,大道体分明。自乾坤开辟以来,经日月阴阳之道。定寒暑,显晦明,发三光,育万物。显三大圣人之德,体两仪造化之功。明天文,分地理,成世界,立兆民,画卦象,法制度。人造书契,合符明道,结绳而政,以开国成家。”据此,则国家与天地都归本于大道。早期道典《老子想尔注》有个说法,叫作道用之时,天下“竞行忠孝”。意思是讲,大道流行的时候,普天之下的人们都能够奉行孝心、尽忠报国。这个说法不仅对祖国倾注了热爱,而且体现了以道用世的理念,字里行间透射出爱国主义的真精神。
(三)性命双修理论
与大道演化学说相对应,道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性命双修的系统理论,从中也必然得出爱国主义的结论。性命双修不仅讲究身形修炼,而且要求心性涵养,而心性涵养离不开培育止恶行善的社会伦理道德。在中国,无论哪个时代,效忠国家都是国民伦理道德的起码要求,在道教徒的基本修养范围之内。
具体而言,性命双修理论有两项重要内涵规定了爱国主义的旨向。
第一,性命双修是以身国互喻为实施前提的。为表征性命意涵,也为变化气质、脱胎换骨,道教徒时常把身体与国家相互比喻。例如《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卷下谓:“一人之身,一国之象,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知治国矣。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吝其气,所以全其身。”不仅把身体当作国家的象征,而且进一步阐述了“爱其民”、“安其国”与“全其身”的关系。按照作者的意思,“身”与“国”不可分。从这种角度说,治身乃是为了更好地治国,全身也是为了安国。爱护身体,也就意味着爱护国家。反过来说,爱护国家和治理国家,也能够给生命的健康、完善以及升华境界提供参照系。因此,爱国实际上是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因素蕴含于身国互喻的性命双修理论之中。
第二,性命双修要求实施者必须立功德。道家有关功德的论述很多,如《道德经》第二章谓“功成而弗居”,第十七章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等,不仅赞成人生在世应该立功,而且主张遵循自然之道,在立功之后不居功。这种思想后来成为道教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理论指导,故而魏晋以来,诸多道教典籍都论及立功德的问题,而宋元之际勃兴的性命双修理论更是将功德作为基本内涵之一。按照道教的说法,形体健康、延年益寿不但需要调养内在的精气神,而且需要外在的功德滋养,而功德最重要的内涵之一是济世救人、报效祖国。所以《仙人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经》告诫奉道修行者:“当更立功,救度国主民人灾厄疾苦,大功德满,太上锡迎子矣。”基于这种理念,道教把那些尽忠报国的英雄列入仙谱,诸如关公、岳飞等皆是如此,而善于“杀蛇斩蛟”、为世人排忧解难的许逊则被尊为忠孝神仙,至于妈祖、灵济真君等诸神明则获得了“护国”的封号。
道教的爱国主义既有悠久的思想渊源,也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道教崇尚黄帝精神,实际上是树立了爱国的显明标志,而其大道化生学说和性命双修理论则在哲学思想上为爱国主义的教义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作者詹石窗,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吉宏忠,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城隍庙住持)
是在网上找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梨山老母的梨山老母宫

老母殿位于古都西安以东20公里的骊山第二峰头上。这是一座历史悠久,殿宇恢宏的巨型宫观。供奉着闻名遐尔的人类始祖骊山老母。有道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骊山因为有了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类老祖母的盛名,而声播四海,游人如织。
梨山老母殿,也叫老母宫,是商朝时期的女娲祠演化而来。在秦代,唐朝广德元年,明朝万历年间,清朝顺治时期,建国初期和1988年,曾经数次增修或扩建。2001年由现任老母宫主持陈圆明道长,率道众节衣缩食,多方募集资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重修后,才成就了如今肃穆庄严,规模宏大的道观群体。
老母殿坐北面南,占地20余亩,殿堂房舍80多间,三节庭院。依次为山门,三霄宝殿和老母主殿,配以东西厢房,殿后廊房,古树名木,香烟袅袅,道乐阵阵,庄严和谐,令人神往。
游人到此,由老母殿停车场拾阶而上,来到殿南道场,眼前便见道观山门,圆拱大红门眉上方高悬“老母宫 ”牌匾,为陕西省书法协会主席钟明善先生墨宝“天地人寰肇始老母乃先祖,日月星斗生辉大道是本源的金色门联。”全面诠释了骊山老母是生化天地万物之母,开启大道教化之始祖。
走进山门,但见金甲灵官正祺威严,青龙,白虎两边护法。道家讲求天人合-,阴阳合谐,烧香礼拜,当我们用灵魂与灵官爷对话之时,如果你是爱国守法,孝悌忠信之士,会得到灵官爷无上祝福,有过错者,诚心改良,也会得到灵官爷保佑。
山门两边放置的是铁锅、铁缸等文物,为明代神宗皇帝万历戊子年铸造。铁锅高0,73米,径口1.25米,重750公斤,铁缸高1.29米,径口1.08米,重1500斤,是古代老母殿庙会期间为朝山香客煮粥和盛水之用,也像征道家水火既济,阴阳和谐之意。铁锅,铁缺铭文清晰可见,其文曰 :“ 安炉铸鼎,以大炊功。神明普照,众输资成。南方火沸,北方水涌。两者既济,福寿无穷。”“安炉铸鼎,以大炊功。东厨永赖,万姓依生。水资北府,火取南丁。二者既济,普利无穷”。
过山门前行数米,来到三霄殿前。三霄殿供奉碧霄、云霄、琼霄三位女仙。三霄殿门上方的“母即师也”门匾正向我们讲述着三霄娘娘与骊山老母的师承关系。相传,三霄娘娘为正财神赵公明之妹,得道成仙时,天意让其助周伐纣,三霄却违返天意,被姜子牙打败,后来拜骊山老母为师,重新修炼才得道成仙。三霄娘娘是主管人间寿、禄、寿的三位最高女仙。道教认为三霄也代表天、地、人三才,只有天、地、人相谐相处,福、禄、寿才会与人终身相伴遂。
在三霄殿正北边,是巍峨壮观的老母大殿。两殿相距20余米,中间筑有巨型焚香炉,炉内香火旺盛,香烟腾腾。
老母殿殿基隆起,殿宇仿故宫太和殿全木古建,四周环以汉白玉石护拦,飞檐拱,金色屋面,庄严肃穆,大气恢弘。善信游人驻足于此,怦然心动,肃然起敬,于万念俱寂之刻,顿起崇然祈福之心。
当您小心翼翼地跨过大殿门槛,在金色“创世圣母”牌匾下面,那尊正襟危坐,身坡锦袍,面露慈祥的巨型金身法像,就是声名赫赫的骊山老母。老母高坐于龙首莲花座上,仪表穆穆,令人肃然起敬,默然心动,两边金童,玉女护法,再左右供奉着斗母,地母,碧霞元君,观音老母,文殊,普贤菩萨,以及金,木,水,火,土。风,雨,雷,电,太阴,太阳,经坛土地等各位尊神。满殿祥光四溢,和谐灵通。祭品桌上香花纷繁,烛光闪闪,三方祭榻上,善男信女,躬身焚香,虔诚慕拜,以求健康平安,子女成才,事业发达,万事如意。这真是骊山老母慈悲无限,芸芸众生心想事成。
在老母大殿后东侧南隅,置求签问卜一桌,是善信游客问吉祥之处.求签之人,双手执签筒上下摇动,尔后遂取-签,道长依签取票,这签词清楚易懂。君不见大殿抽签者常常人头攒动,恐后争先,踊跃异常,究其缘故,原来是神灵签应,默契天地人心之故。
当您心怀喜悦走下台阶,可见殿外西南角有一株蓊蓊郁郁的老皂荚树,据《华清史话》记述:此树是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七月七日在生殿“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的爱情盟誓后,在老母殿亲手栽植地笫一棵树。它那粗壮的身躯和伸向苍穹的手臂,见证了老母殿历史远久。因感悟老母磅礴灵气,树身-人高处渐显猪八戒脸型,今古观得以重修,又逢和谐盛世,八戒又高兴的在其额头上又生出双角,呈现龙首麒麟之形。道法自然而然,弘老母之德隆,也彰显宇宙万物禀道生为一体的自然法则。游人到此,都会系上-条红丝带,以求青春永驻,健康长寿。
当此之后,回首瞻望,又见老母殿门额之上悬挂着“道法自然”“始判天地”“至圣至尊”三块门匾,心中又一次升腾起对骊山老母的崇仰之情,又见多幅盈联嵌于红柱之上,不妨依次吟来,“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类咸享。”“ 弥天济世功与日月增辉,劈地衍人恩同泰山共重。”“ 补天地创人寰慈心大德昭永世,传阴符制八宝道德文章济信民。”“ 善也好孝也好功德积于常时,祈也好拜也好老母自知你心。” 吟罢盈联,回味咀嚼,更觉老母功劳弥天,恩重泰山。瞻仰膜拜者,定要行孝行善,广积功德,这才不枉人生一世,不虚骊山叩首瞻念一回。
这时您从老母殿北侧沿石级而下,便觉草异花香,一片宁静。这就是老母殿的后花园。这里在清代曾是老母殿藏经楼,游人登楼北望城邑如画,可惜已在回汉动乱年代毁于战火。如今于此,但见园内松柏苍翠,花香草绿,东、西、北三面游廊相接,石桌、石登摆放有序,游人到此,依登而坐,歇憩再三,又可绕游廊眺望,远见渭水如金,飘游如带,逶迤苍天,近看街衢如棋,楼宇林立,顿然让人胸生层云,意驰悠远,神清气爽,精力倍添。
然而,当你离开老母殿,即将下山的时候,若有相问,骊山老母,何许仙人?您不觉得甚是缺憾么?
原来这祭祀千年的老母,竟是一位德配天地,恩同山岳的远古大神。中国道教协会所纂 《道教大辞典》解释说:“相传骊山老母曾在此山 ‘炼石补天,抟黄土做人’仙逝之后,人们将其葬于骊山之阳,又于骊山西绣岭第二峰上修建了-座女娲祠,以为纪念,后人逐渐改称老母殿。”
明代进士都穆在《骊山记》一文中写道 :“ 唐代开元年间,少室山道士李筌在骊山与这位老母相遇。见其鬓髻当顶,余发半垂,弊衣扶杖,神状甚异。向他传授了黄帝的 《阴符 》 经文以后,施法术令其取得麦饭,以解饥饿,尔后,则倾刻消弭,不知形影”古书中还记载说:骊山母在远古洪荒时代,曾抟黄土造人,教人婚姻,制作笙簧。《封神演义》则说:殷纣无道,老母兴周伐纣。《西游记》中老母曾邀请观音,文殊,普贤三仙变化母女,以坚定猪八戒取经之心,连《红楼梦》中历尽感情磨难,最终回归仙界的贾宝玉,也是老母补天之‘无材石’转化。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雷树田先生,在他的《骊山十九首咏并序》一文中说:“受人筑庙祭祀之‘ 骊山老母 ’即后人对女娲氏之异名尊称。”
长青诗社社长,全球汉诗学会常务理事,兼任驻联络处主任许进连先生,在他的《女娲咏》一诗中,动情地歌颂道:“吁嗟乎!补天-幕壮心惊,犹增后代无限情。梦驰骊山老母殿,恭敬下拜表悃诚。云涌斗转坤德水,风扬月亘慈颜明。中华始祖人共彻,万古母爱恰如河汉横。”由此可见,骊山老母亦是人们所称之女娲氏,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骊山老母殿因为修建在骊山上,也让秀美的骊山披上了说不完道不尽的神秘色,经年累月地吸引着五湖四海的善信游客,拜瞻仰叩不止,祈福求子永年不断。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