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比肩和比劫的区别,三大最凶的命格
八字中的比肩跟大运中的比肩有什么区别呢?
八字比肩显示趋势,大运流年比肩引动事件。比肩运好与坏因人而异,日主弱比肩吉,日主强比肩凶。
请问八字中怎样分析枭食用神,比肩,比劫?
呵呵,不要被劫财中的劫字所吓倒,所谓的劫财和比肩只是同一种属性的五行,因阴阳属性的不同的叫法,比方说你日柱天干为乙木,那么甲木就是劫财
乙木就是比肩,用神为比劫的,流年为比劫时都不错。
举例说明“比劫”与“比肩”和“劫财”有什么区别?
个人理解“比劫”是“比肩”和“劫财”的统称,没区别。
风水八字详解:比肩是什么意思
比肩就是在四柱中与日主天干相同的的天干,比肩对日主我而言,乃是帮我的一种行为,是一种可以帮助我,排斥我,为我之同类,象征着协助和竞争,是一种心性稳重,自尊和善的星,因此喜欢与同年人共同合作和做事,一般代表同性姐妹朋友。
比肩的主要意象是:
性格刚强,见义勇为,好管闲事,但轻财懒惰,独断专行,刚愎自用,争强好斗,顽固不化。一般来说,比肩之人意志坚强,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不喜欢依靠他人。
八字中比肩是喜神时,做事会很踏实;如若比肩为忌神,性格上就会固执强硬,家庭、金钱,兄弟,朋友间朋多不和不顺。
八字中比肩多时,见食神伤官泄去旺神时,性格会很好。比肩在八字如何为之呢?就是天干见二个以上,并且通根在地支。比肩太多之人,喜争论,易招诽谤之害,与人相处不和睦,但却宠爱部下员工,容易因部下员工而得罪人。
比肩在四柱中代表的喜忌:
八字中日主强旺,印星过重,不见食伤泄秀,这个人肚子里装满才华,可是才华全局限在大脑里,口头表达能力不行,笔墨可以,写的一手好文章,平时多沈默寡言,自私心较重,心府很深,不容易与人沟通,如若再见比肩,那么这种人多半目中无人,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任性自私,本位主义强。
比肩是与日主同类又同气者,在天干称之为比肩,在地支得本气者称为“禄”,有扶持日主的作用。八字中日主强旺又坐比肩,天干再透比劫,原命局财星弱而无根,妻子身体多病痛或私生活不检点,有外遇,夫妻之间多为怨偶,古书上说“建禄离祖,专禄伤妻”。
八字中比肩多或强旺,四柱中不见官杀来制,则多为游手好闲之人,为人没有责任感,无法无天,滋生事非,婚姻强烈不顺;如若原命局比肩的力量强过劫财,那么比肩能直接夺偏财,如若从事经商或投机生意则会大破;如若八字再见劫财,除本人破产外,还会破祖业,刑克配偶,官非等事发生。
八字中有比肩之人为人较坦荡少主见,多喜欢交友,如若再见劫财者,则外柔内刚,较会隐藏自己的观点,固执,主观意识太强,个性复杂,容易遭朋友背信弃义,自己也容易出卖朋友。八字中比肩劫无制,大运流年遇官杀运时为不吉,遇财运时则会比劫夺财,常会因为交友不慎害人害己。
八字算命里面的七杀是什么意思
指迷算命中说的七杀格八字是偏官格中的另一种称呼,当月令为偏官且透出天干时,定为偏官格。 所谓偏官,就是七煞有制的称谓。如果八字中同时出现偏印、偏财,身煞平衡,就是大富大贵的命。如果七煞被制过头,或者八字中官煞混杂,那就退职离官,如遇煞旺身弱,多致凶死。又如身弱行运进入煞乡,也主不死而穷。此外,日柱在地支无根而遇煞制,或煞重藏根,主人有被煞制死的可能性。所谓煞重藏根,就是指煞直接藏在自身日柱的地支中,比如乙酉日生的人,酉是辛金,克乙木为煞,这时如果年柱、时柱中又不见制煞或的干支,就是很不吉利的命。 七杀格诗曰: 偏官有制化为权,唾手登云发少年。 岁运若行身旺地,功名大用福双全。 其意是:逢七杀格局的,一定要有食神制,或者有印化的才是有权势之人,往往在青年期就能发达。因为七杀格最忌身弱,所以,一般大运要配合走旺身的印、比运,才能在官场享受名望福禄。 古籍《神峰通考》云: 煞星原有制神降,制旺身强责必昌。 若见制神先有损,反将富贵变灾殃。 其意是:七煞如果在四柱中有食神或伤官制服,而且日干强,则一定是富贵官场中人。但四柱中有偏印,或大运流年遇到偏印(枭神),把制服七煞的食神夺去,即食神受损伤,这时,命主就从富贵中变生灾难了。这里说明,四柱中的七煞一定要有制(伤食去制)或化(印缓转化),否则便是贱命了。 “七煞有制”有两层意思:①对日主太凶恶的七煞有食伤制伏?’②日主受羊刃的威胁,七煞对羊刃发挥制伏作用。如此,七煞便是偏官,多居武职。“羊刃驾煞”是两凶相碰撞,使日主能够不受其害。当然,命局刃弱则扶刃,煞弱则扶煞。 《神峰通考》云: 时上偏官一位强,日辰自旺贵非常。 有财有印多财样,注定天生作栋梁。 偏官与七煞是同一组概念,古人把直接有食神伤官制住的叫偏官而已。其实,大凡七煞,只要有制化的就为上格,少数身煞二停者除外。但此格局,一般仍需取用神印绶通关为好。所以,七杀格与偏官格没有必要绝对分开。
七杀格是什么意思,是吉还是凶?
是算命批八字的一个术语,也叫偏官格.
有的人格局清楚,有的不容易辨别,也可以不用格局.
任何格局都有利有弊,不必为"七杀"两字惴惴不安.
参考文献:<<了凡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