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进行养生,阴阳五行理论缺陷
中医养生特点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特点
(1)适度
中医养生学讲究适度,认为养生者只有有所节制,保持适度,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效果。例如,中医养生学认为,七情不能波动过大,要注重调摄;人体不能过于劳倦,劳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房事不要过于频繁。
(2)持之以恒
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贵在坚持,养生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水滴石穿”,自然能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对于养生,不能一刀切,没有绝对永恒的养生之道,它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中医养生学注重养生的变通性,认为养生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养生 方法 。
(4)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
(5)天人相应
中医养生学非常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认识人的生命、健康时往往同自然规律相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6)用于日常生活
中医养生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养生学主张将养生寓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去,让人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养生。
女人中医养生法
1、保持身心舒畅 多吃胶质食物
肾精足,衰老慢
中医常说“肾主藏精”,“精”相当于人体的固定资产。肾为先天之本,也就是说,这笔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给的,所以有的人天生肾精足,好比“富二代”,有的人则天生孱弱。无论穷富,都要节约,若挥霍无度,都会肾虚。
说到“肾虚”,很多男人会主动给自己扣上这顶“帽子”,但其实,肾对女人也尤其重要。女性肾虚的表现很多。肾阴虚可以有失眠多梦、手足心热、潮热盗 汗、头晕耳鸣、经少甚至闭经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阳虚表现为手足冷、面白或黢黑、精神不振、浮肿、腹泻、白带清稀、不孕、性欲低下、小便清长、夜 尿多等症状,舌淡胖大,脉微细。还有些症状如腰膝酸软、脱发、白发、 记忆力 减退等,难以归为阴虚或阳虚,但可以看作肾精不足。女性的衰老尤其和肾虚关系密 切,面色晦暗、黄褐斑、更年期提前等,都有肾精不足的原因。
男性阳气较旺,肝气相对舒畅,对肾脏基本以补为主。女性属阴,疏泄功能稍微差一点,如果疏泄不利,往往会有经期乳胀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闭经。所以女性不仅要补肾,还要注意疏通。
具体怎么护肾呢?首先,作息要规律,熬夜最伤肾;其次,要缓解身心压力,女性更应该注意心情舒畅,才能使肝肾协调地工作;最后,不可性生活过度。如果生活中注意了这些,肾虚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可以考虑适当进补。
无论肾阳虚、肾阴虚,都以填补肾精为基础,须选择一些质重黏稠的药物(天下养生网),如地黄、枸杞子、阿胶、龟板胶、海参、核桃等。需要注意的是,肾阳虚忌讳纯用温热药,即在填补肾精的基础上,用一点热药就够了。女性除了补还要注意调,一要疏肝,可用当归、白芍、陈皮、枳壳等,把气机梳理开;二是通肾,如六味地黄丸 中泽泻的作用。
肾阴虚的女性日常还可以适当吃些肉皮冻,肾阳虚者可以用适量鹿角胶熬粥。总之,肉皮冻、阿胶、龟板胶等动物胶,都是补肾的好食品。
2、调寒热,知冷暖
在中医看来,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就是对寒热的描述。很多年轻女性不怕冷,冬天也穿得很 少;而有些女性年轻时特别怕冷,但到了一定年龄就怕热了。这说明,人的体质是先天禀赋,体质各异,对寒热的感受就不同。
阳虚型体质的女孩是“怕冷族”,特别是在月经前后,会浑身发冷、手脚冰凉,容易疲乏,易感冒。这类人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贪食生冷,可以吃一些温补脾 肾阳气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韭菜、大蒜、黑米、桂圆、红枣、荔枝、桂皮、枸杞等,也可在煲汤时加入黄芪、熟地、橙皮、肉桂、当归等。
痰湿型体质多见于胖女孩,表现为身体沉重、腹部肥满松软、额头油脂分泌多、上眼睑肿。这样的女性,往往既怕冷又怕热。饮食上,宜食清淡,多吃宣肺、健 脾、益肾、化湿的食物,如冬瓜、山楂、赤豆、白萝卜、紫菜、海蜇等,少吃肥肉和甜食。要坚持运动,夏天不要长期呆在空调房里。
另外,无论是哪种体质的饮食调理,都应强调顺应自然变化,“春天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夏季减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天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天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3、气血旺,精神足
女人气色好不好,与气血有直接关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气血对女人的重要性远大于男人。
“如今,盲目减肥、压力过大等因素是年轻女性气血不足的主要原因。”杨力说,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气血不足多与以往的经带胎产(月经、白带、怀孕、生小孩)及劳累、不重保养有关。女性气血不足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脾虚引起。表现为胃口不好、消化不良、整天没有精神、上班哈欠连天。调理的关键是健脾,可多吃山药、扁豆、粳米、土豆、薏仁等。食疗方:人参黄芪山药炖鸡(或排骨)汤,具体做法为:人参6—10克,黄芪15—30克,山药30克,白术3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元气不足引起。中老年妇女最常见,主因是肾虚,主要表现有乏力、胃寒、舌苔白、四肢发凉、爱拉肚子,劳累时更明显。食疗方:干姜肉桂党参白术炖鸡,做法为:党参15—30克,白术15克,干姜10克,肉桂10克,鸡一只,熬汤吃肉。
此外,不少女性血虚或气血两虚。血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主要是与月经、怀孕、生小孩等有关,建议多吃点牛奶、鸡蛋等食物。气血两虚的女性,多表现为没精 打采、头晕眼花、胃口差、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严重的还会心慌。推荐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30克、生姜10—15克、羊肉300克一同熬 制。
另外,杨力教授提醒,女性调气血注意三点:一要保持心情愉快;二要劳逸结合,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三是多做面部按摩,可以按摩阳白(瞳孔上方1寸)、四白(瞳孔下方1寸)、足三里(膝眼外下四指处)、三阴交(内踝上3寸凹陷处)等穴。
4、脾胃和,脸色好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则气血旺盛,容光焕发。反之,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皮肤无光泽。因此,现代女性若要靓丽有神,应从调理脾胃做起。
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毅红介绍,脾胃虚弱的女性很常见,她们往往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斑点丛生、皱纹累累,辨证多为脾胃气虚和脾阳虚。气虚 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面色萎黄;脾阳虚则胃腹冷痛。一般血虚、血热等问题都容易导致脾胃虚弱,所以女性要注意益气、养血、活血。
专家指出,可通过饮食健脾养胃。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少吃生冷、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多吃富 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红枣、莲子、龙眼肉、核桃、山楂、黄鳝、海参、乌鸡、鸡蛋、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 芝麻、虾仁、红糖等,增加营养的同时,兼具益气、健脾、养血、活血的功效。
在生活作息上,要劳逸结合,以养元气,同时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工作忙碌的职业女性尤其要注意。可参与 瑜伽 、 太极拳 、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也有利于健运脾胃。
全毅红大夫推荐了2个食疗方:1.红枣茯苓粥。大红枣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红枣去核,茯苓捣碎,一同熬粥。2.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能健脾益中气。
5、月经畅,身体壮
经前羊肉温阳 经后鸡汤进补
从14岁左右初潮,到49岁上下绝经,女性一生约有35年与月经为伴,之间只有在妊娠、哺乳期会生理性中断。可以说,月经是女性独有的健康风向标。
月经的周期性取决于女性身体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月经期,阳盛极而化阴,如果平时身体失衡,就会出现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后期,阴长而阳 消,女性多安静、娴雅。随着气血渐渐旺盛,白带开始增多,清澈明晰,性欲增加。若阴血不足,则白带稀少;如体内偏热,则带下黄稠。到了排卵期,阴极而生 阳,如果气血不足或有涩滞,则磕磕绊绊,不能顺利转化,会出现异常出血、排卵疼痛、腰酸下坠等问题。经前期,阳渐长,气血上行,女性常出现心浮气躁、手脚 发胀。如果体内有火,面部或前胸后背就会长痤疮;若肝火上冲,则出现偏头痛、烦躁易怒;脉络不畅则表现为乳房胀痛怕碰。直到阳极化阴,气血骤然下聚子宫, 经血再次来临。
由此可见,女性月经的周期、量、色异常以及前后伴随的症状都是阴阳消长转化中的问题造成的。一旦出现这些情况,要充分意识到身体发生了故障,或不足、 或过剩、或阻塞、或失衡,需要及时纠正。中医的治疗是补充缺失,祛除多余,通畅脉道,平衡内外、上下、左右,使阴阳互根互用的运行趋于圆顺,如阴阳鱼图一 般。
女性月经的保健要诀就是“顺其自然”。月经期,阳化阴,多休息调养;排卵期,阴转阳,增加运动有助于排卵。由于这两个阶段变动明显,要避免起居不规 律、寒热无节制、饮食欠均衡。月经前后,顺其阴生阳长,可以适当增加调补。经前期,阳渐生,适当多吃温性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葱蒜等;经后期,阴渐长, 可进补鸡汤、排骨,多吃百合、山药、大枣等。当然调补要适度,不能偏颇。
阴阳五行与健康有什么关系
阴阳五行怎么会和人体的健康会有联系的,这也许是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阴阳五行与人体健康真的有什么关系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阴阳五行与人体健康,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阴阳五行与人体健康关系
《达摩宝传》中记述:“夫性命者,阴阳也,在天为日月,在地为水火,在虚空为风云,在方为南北,在时为子午,在卦为坎离,在人身为性命。天无日月,不能悬星挂斗;地无水火,不能养活生灵;虚空无风云,人民不得清泰;方无南北,四方怎能安宁;卦无坎离,水火怎得升降;时无子午,昼夜怎得分明;人无性命,周身无有主持;离了阴阳,万物从何而生。”
阴阳也涵盖表里,表属阳,里属阴;譬如屋外为阳,屋内为阴;水果的果皮为阳,果肉为阴;以植物而言,枝叶为阳,根部为阴,树皮为阳,树干为阴;以人身而言,背部为阳,前部为阴,右侧为阳,左侧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心包、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六腑为阳,肝、心、脾、肺、肾等五脏为阴,故曰:“小肠与心脏相表里,胆与肝相表里,胃与脾相表里,大肠与肺相表里,膀胱与肾相表里。”由于表里关系密切,因此五脏有了病变将累及六腑,六腑失调也将引起五脏有了病变。
基于阴阳相互关系而构成整个宇宙及万物,故《易经》中记述:“孤阳不成一事,孤阴不成一物。”宇宙间除阴阳外尚具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以方位而言东属木,南属火,中央属土,西属金,北属水。譬如四季分明,有美丽宝岛之称,因为是一个完整的岛屿,犹如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东属木,故东树木较多。南属火,故南较热。中央属土,故南投地区高山峻岭,土较多。西属金,故西经济较发达。北属水,故北 雨水 多。人体五脏亦属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之中的相互关系亦十分密切,除相生、相克之外,尚有相侮、相乘的作用。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就是自然法则。当木材燃烧后就成灰,灰也就是土。土壤中蕴藏了丰富的金属矿物,金属制成掘井的工具可掘出水来,而水可用来灌溉草木,此现象谓之相生。五行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譬如树木的成长其树干或根部将渐渐把土撇开,土却可抵挡大水,水可灭火,火可熔化金属,金属利器可砍断木头,这现象谓之相克。所谓的相克即是制衡的作用,譬如木克土,即指木对土有制衡的作用,可是木过于强盛,而使土太过于被抑制时,将造成土的不足,这谓之木乘土,也就是所谓的相乘。木本来将接受金的制衡,但由于木太过于强盛或金本身十分虚弱,这时金不但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将受到木的反侮,这称为金虚木侮,也就是所谓的相侮。
阴阳学说与人体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胸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皮肤为阳、筋骨为阴;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气血关系:人体之中气为阳、血为阴。这里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推动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这里的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及养生保健学说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和血密不可分。
四、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和病症,而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另外,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五、阴阳在养生保健上的应用:阴阳是养生保健的总纲。身体各种不适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性质来看:非热(阳)即寒证(阴);从发展趋势来看:不是实证(阳)就是虚证(阴)。总之,阴阳可以概括各种不适的属性。养生保健的总原则为“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也是养生保健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日常,我们可以用医疗器械及保健用品的阴阳之正,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滋阴潜阳,滋阴助阳,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如果有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平衡的失调。因此在养生保健时,必须要注意身体的整体调整和养护;还要注意尽早清理体内不利因素,调节平衡、补充营养,达到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能力,而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力抗邪,引起邪正相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功能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身体不适及病理变化;若正气强盛,邪气消退,则各种不适及病证很快趋于好转、痊愈。若正气虚弱,邪气强盛,则疾病日趋严重,甚至恶化、衰亡。
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践行中医养生写作日更✏️打卡6day。
时光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不管你愿不愿意,2020都来了!文末自己给自己点了一个大大的赞。感恩天地万物的滋养,让我快乐健康平安的又度过了一年。因为一直从事在大健康行业,最大的祈愿就是希望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能健健康康,不得病,少生病。世界万物都是生命如歌的小微分子,一切的物质利益都无法与健康相提并论,健康之外的任何物质都如过眼烟云,轻如尘埃。生命之树从绿芽萌生到枝繁叶茂再到落叶飘零,由春到夏,四季轮回,飘零的落叶一如我们的健康,我们要做的就是呵护与保养,让自己成为那颗坚韧不拔四季常青的健康之树。
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上一节分享的是关于美韵森系列产品结合四季养生的话题。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是主静,趋于静止的,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是主动、主生发,就是趋于能量的,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打个比方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一部汽车,阳就是燃烧的能量,阴就是汽油,润滑油,他们之间磨合协调了,才能构成一个比较平衡的机体。我们今天生存的地球环境,地为阴天为阳,大地母亲为万物提供营养,食物空间空气水分等,天为万物提供阳光温度能量时间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身体之所以会生病就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中医的中,最好理解成中间的中,中间就是一个天平,天平更需要平衡。所以中医告诉我们一个大智慧,平衡就是健康,生活中处处可见。进出要平衡、酸碱度平衡,菌群平衡、营养平衡、温度平衡、免疫平衡,阴阳平衡等等。
中医有一句话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是否健康,要看人体的五脏。六经之间的阴阳是否平衡,白天的时候,阳气旭升,提供给人们的活动、工作、思考的能量、晚上阳入于阴,肌体安静的进入睡眠调养状态,阴阳协调就说明人体的状态是健康的。 比如我们的身体,上身为阳,下身为阴;气为阳,血为阴;药物,热性为阳,寒性为阴,身体的后背为阳,前腹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可再分阴阳,如心阴,心阳等。大家记住一点,阴和阳是对立的相反的,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以及平衡协调的结果,人体的功能和物质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的关系。这些基础的阴阳关系,我们学习中医养生,一定要掌握并熟记。
因为人体的疾病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在中医学中,都可以用阴阳失调来概括。而引起疾病的原因也可以划分为阴和阳,即阴邪和阳邪,疾病的过程也就是正与邪斗争的过程,其结果也就是引起机体的阴阳偏盛或偏衰。阳盛则热证,而阳长阴消,又必然耗伤阴液,故阳盛则阴病。阴盛则形成寒证,同样阴长阳消,又必然耗损人体的阳气,故阴盛则阳病。阳偏盛则形成虚寒证,阴偏盛则形成虚热证。当然阴和阳互根的原理,当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不然会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即阴阳互损,最终导致阴阳两虚。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化为阳证,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还可以产生阴阳格拒的现象,也就是出现假象。这些太深奥的辩证理论我们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现在初学者还不需要太升入,目前只需要掌握人体阴阳之间的协调关系就OK。
所以在中国的养生市场体系当中,使用中药调理、穴位针灸、热灸熏蒸、中医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都是在通过调理阴阳方法来调理体质,体质是因,疾病是果,不调整体质,解决不了身体的问题,体质调理以后,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以后而的到康复。
我是美韵森-雪大,个人品牌践行者
学习是仰望星空,践行是脚踏实地
2020,邀请您一起做践行派
融汇贯通阴阳五行要义于一体 此乃养生之前提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阴阳在八纲中为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之中。
所以认识阴阳可谓是了解中医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现下各类养生知识满天飞,各路神医频频现世,你要如何才能知晓它们是否安全、是否合理有效呢?没有其它出路,唯有从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开始!
《内经》中关于五脏阴阳的知识点。
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以表里言;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以前后言;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 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老子曰:负阴而抱阳,是以腹为阳、背为阴也。
心肺为背之阳,肝脾肾为腹之阴,何也?心肺在膈上,连近于背,故为背之二阳脏。肝脾肾在膈下,附近于腹,故为腹之三阴脏。然阳中又分阴阳者,心象人身之日,故为阳中阳;肺象人身之天,天体虽阳,色玄而不自明,包藏阴德,比之太阳有间,故肺为阳中之阴。阴中又分阴阳者,肾属水,故为阴中之阴;肝属木,故为阴中之阳;脾属坤土,故为阴中之至阴也。
上述乃中医阴阳阳五行要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深之、入之、融汇贯通之,切莫浅偿彻止之……
无戒学堂日更第201天
阴阳五行怎样看人体健康
阴阳五行除了可以用来看风水和算命之外,原来五行还是可以用来看身体健康的,具体要怎样看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阴阳五行看身体健康的技术,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阴阳五行看身体健康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五行的系统,是由阴阳五行构成的,人的五脏六腑刚好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
木对应肝、胆,肝为脏,胆为腑。
火对应心、小肠心包、三焦,心为脏,小肠为腑。
土对应脾、胃,脾为脏,胃为腑。
金对应肺、大肠,肺为脏,大肠为腑。
水对应肾、膀胱,肾为脏,膀胱为腑。
人体构成五行相生相克系统,即: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除了相生相克外,还有相泄相耗的作用。
火泄木、土泄火、金泄土、水泄金、木泄水。
土耗木、水耗土、火耗水、金耗火、木耗金。
这样就构成了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既相互助益又相互制约,以达到相互平衡的关系,从而才能保持人体健康。
例如肝与心的关系,就是木与火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火是指人体所需的能量、能源。血液就是人体所需营养,血液是靠气来推运和执行的,血气就是人体所需的能量。
血藏于肝,保持和增加心血之力,心血旺,血气大,能量足,这就是木生火所致。
但如果心火太旺,就会伤肝,导致肝郁,或其它肝病,这就是火泄木所致。
但如果肝郁生血或清理血液不够,又会导致心血亏虚。心血亏虚,血气不够,也会导致肝功能出现问题。这就是木生火、火泄木达不到相对平衡所造成的。
代表具体人的,就是TA的生辰八字:
例,女八字:
乙 庚 癸 丙
卯 辰 卯 辰
大运: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现行甲申运。
八字中两辰土空亡,命主先天性身体健康,并无先天性疾病。
但现行甲申运,就会一下子导致她阴阳失调,阴盛阳衰,一些虚实之病就会出现。
再从五行来看,申金克卯木,卯木为肝,肝受制,气血受损,血不养脾胃,就会出现脾胃两虚,消化吸收功能受损,就难以正常提供人体所需养分,各种虚病就会出现、
申金旺,肝受损严重,木不泄水,肾阴太过,肾阳不足,就会出现女性疾病,这是实病。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
要治疗命主之病,不能看西医,只能通过中医治疗和调整。
先要补肾阳,益肝气,还不能简单的补气血或补脾胃。一般中医未必能治,需高明中医才行。
阴阳五行与健康养生关系
通过五脏六腑与形体诸窍的联络,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来沟通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络,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五行以生克来调节体内脏器而达平衡,就五行而论可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木火土金水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长夏中秋冬;五气风暑溼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等等。这些人与自然的现象为我们养生保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中医养生理论,特别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的客观事实。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有“孤阴不长,独阳不生”的道理之说,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络的物质属性,人与自然都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发、条达通畅而为阳,水曰润下而为阴,火曰炎上而为阳等等,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如水润下为阴而水面为阳水底为阴,这说明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思想,人与自然都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而孳生、衰亡。犹如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相互资生、相互助长身强体壮延年益寿,而任何一个脏器受到影响都会累及其他的脏器,与五脏相表里的六腑----胆、大肠、胃、小肠、膀胱、三焦,也同样受累。
""的人还:
《黄帝内经》之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界运动变化的长期观察与认识,随着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逐步从天文、气象、历算等学科中总结出来的带有哲理性的认识自然的基本法则。《内经)吸的并发展古代哲学流派中的主要学说,以之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用阳五行认识论和拜证法,其以“万物本源于气”为基础,通过研究气的运动转化规律来认识和解释字宙万物,分析和论证人体的生理、病理、养生、讲证、治则、治法和组方用药。其内容相当丰富,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方面,《内经》 的绝大部分篇章都运用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来探讨、分析、归纳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研究和临证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阴阳,是对某定系统内相互关联而权衡统的两方面的概括。
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一个系统的内部, 无论从物质 而言,或从功能而论,或从物质与功能的关系而言,都存在相互照应的两方面,两者通过感应交合、互根互用、消长、转化、制约的权衡运动使整个系统维持动态平衡稳定的状态。由于系统的大小不同,阴阳概念在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和外延,所以,中医的阴阳具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特点。
阴阳学说需正确领悟阴阳学说在不同层次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其实质是对系统内部更细的划分,从理论上讲, 五行同样具有“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的特点。五行学说主要是讨论系统内部的五行属性和五行通过生克制化、亢害承制以权衡维持整个系统动态平衡稳定的规律。
阴阳对应天地方位“天一生水,地大成北。地二生火,天七成南。天三生木,地八成东。地四生金,天九成西。”在河图中:一、三、五、七、九(5个奇数)为天,属阳。二、四、六、八、十(5个偶数)为地,属阴。
阴阳对应人体,“春生应肝,属木。夏长应心,属火。秋收应肺,属金。冬藏应肾,属水。脾为土。对应人体五脏”
明阳五行的思想方法、理论观点融合贯穿于《素问》《灵枢) 的各个简章之中。《内经》 专论明阳五行学说的简章不多,集中闸述明阳五行学《金匮真言论》 说的概念和运用的篇章主要有(素问》的《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 《六节藏象论》 《脏气法时论》《宜明《五音五味》《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五气》,《灵枢》的《阴阳系日月》《九针论》等。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
中医是我国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智慧的结晶,经过一代代的传承,早已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系统。
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但其理论基础远不止于此,还包括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展,病机与防治原则等等。
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具有唯物辩证的特点。中医运用它来阐明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的生成、作用及相互关系。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中医的理论基础,坚实而系统,这也奠定了中医在我们生活中不可否认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