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玄女37签,九天玄女灵签在线解签

九天玄女有什么神通?

玄女与九天信仰联系起来演变成为九天玄女,并在漫长的文化变迁中被赋予了多重神格,承担传递天命、教授兵法术数、保护堪舆等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千面女神。
我国先民在原始神话中塑造了丰富多的女性神灵形象,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西王母、女娲与玄女。
西王母经过上清经派的形塑成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女神,女娲进入民间至今仍是北方地区女性独特的信仰对象,相形之下玄女似乎稍显逊色,但是纵观两千年来的信仰史,就会发现玄女始终占据着一席非常之地,从神话时代到道教时代,玄女与九天信仰联系起来演变成为九天玄女,并在漫长的文化变迁中被赋予了多重神格,承担传递天命、教授兵法术数、保护堪舆等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千面女神。
一、天命使者
九天玄女最早出现在纬书《龙鱼河图》的黄帝神话中,作为天帝的使者,帮助黄帝战胜蚩尤。《龙鱼河图》是汉代纬书之一,作者不详,原书已佚,经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重新整理收录在《纬书集成》的《河图篇》: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
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伏。
当黄帝无法战胜蚩尤时,天帝派遣玄女下降,授予黄帝“兵信神符”战胜了蚩尤。“兵信神符”是天命的象征,玄女则是代天传命的人,她不直接介入人间的战争,只是提供秘宝制胜。不同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之战,雅典娜、阿波罗等天神参与到战争之中带领某一方获胜,玄女并没有帮助黄帝攻打蚩尤,而是将象征着正义与胜利的天命带给民族始祖黄帝,让黄帝得以亲自战胜代表者不义与无道的对手。
二、传授兵法
在战争中传递天命的观念进一步具象化为传授兵法,并且出现了像《黄帝问玄女兵法》之类的专门的文本。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 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天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遂得战法焉。
玄女传授兵法对象也从作为帝王代表的黄帝,扩大到军队将领甚至起义领袖。唐代早期,玄女和李靖、李唐王室联系起来。《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标注“兵法谓玄女战术也,卫公李靖用九天玄女法是也”,《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则更为详细,描述李靖与突厥作战之时,九天玄女下降,将“孤虚”战法传授给李靖。
昔贞观二年八月,李靖将兵四十余万与突厥战,夜至三更,九天玄女赐孤虚法与李靖,此法欲使时,背孤撃虚,一女可敌十夫,其使六十甲子,凡行兵围棊暗敌赙,背孤击虚,百战百胜万无失一也。
在李靖之后,明代小说《水浒传》又将宋江塑造为一个新的兵法获得者。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就讲述了宋江如何在危难之际得到九天玄女搭救,并获得兵书的经历。“从左廊下转出庙前,仰面看时,旧牌额上刻着四个金字道:“玄女之庙”。宋江以手加额称谢道:惭愧!原来是九天玄女娘娘传受与我三卷天书。”
三、占卜术数
《轩辕黄帝传》对玄女传授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发,增添的术数的内容。这一传记是现存最完整的黄帝传记,成书年代当不晚于唐初,其中使用了唐初的避讳,反映唐代制度,并且武周时就有人引用过,实即增广此书而成。
玄女教帝三宫秘略、五音权谋、阴阳之术。玄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帝观之十旬,讨伏蚩尤。又授帝《灵宝五符真文》及兵信行。帝服佩之,灭蚩尤。又令风后演河图法而为式用之,创八百局,名曰《遁甲》,以推主客胜负之术。黄帝又着《十六神历》,推太一六壬等法,又述六甲阴阳之道,作《胜负握机之图》及兵法要诀《黄帝兵法》三卷。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而在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遐览》中经提到了《龙首经》一种,在文本的序言开篇,就讲述了授经的神话:黄帝将上天,次召其三子而告之曰:吾昔受此龙首经于玄女,经、章、传、义十有二绪,言六壬十二经也。盖吾所口受不传者。谓龙首记三十六用也。吾今日告汝,汝固能行之乎?内以自辅,外修黔首,黔首者,民也。术与贤者。若不能行,则埋之名山三泉之下,慎无妄泄使不神。
另外还有唐代的《灵宝六丁秘法》,唐末五代的《黄帝太乙八门连顺生死诀》,以及北宋初期的《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这些都是与九天玄女紧密相关的术数类经典。玄女与九天信仰联系起来演变成为九天玄女,并在漫长的文化变迁中被赋予了多重神格,承担传递天命、教授兵法术数、保护堪舆等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千面女神。
我国先民在原始神话中塑造了丰富多的女性神灵形象,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西王母、女娲与玄女。
西王母经过上清经派的形塑成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女神,女娲进入民间至今仍是北方地区女性独特的信仰对象,相形之下玄女似乎稍显逊色,但是纵观两千年来的信仰史,就会发现玄女始终占据着一席非常之地,从神话时代到道教时代,玄女与九天信仰联系起来演变成为九天玄女,并在漫长的文化变迁中被赋予了多重神格,承担传递天命、教授兵法术数、保护堪舆等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千面女神。


一、天命使者
九天玄女最早出现在纬书《龙鱼河图》的黄帝神话中,作为天帝的使者,帮助黄帝战胜蚩尤。《龙鱼河图》是汉代纬书之一,作者不详,原书已佚,经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重新整理收录在《纬书集成》的《河图篇》: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
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伏。
当黄帝无法战胜蚩尤时,天帝派遣玄女下降,授予黄帝“兵信神符”战胜了蚩尤。“兵信神符”是天命的象征,玄女则是代天传命的人,她不直接介入人间的战争,只是提供秘宝制胜。不同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之战,雅典娜、阿波罗等天神参与到战争之中带领某一方获胜,玄女并没有帮助黄帝攻打蚩尤,而是将象征着正义与胜利的天命带给民族始祖黄帝,让黄帝得以亲自战胜代表者不义与无道的对手。


二、传授兵法
在战争中传递天命的观念进一步具象化为传授兵法,并且出现了像《黄帝问玄女兵法》之类的专门的文本。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 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天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遂得战法焉。
玄女传授兵法对象也从作为帝王代表的黄帝,扩大到军队将领甚至起义领袖。唐代早期,玄女和李靖、李唐王室联系起来。《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标注“兵法谓玄女战术也,卫公李靖用九天玄女法是也”,《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则更为详细,描述李靖与突厥作战之时,九天玄女下降,将“孤虚”战法传授给李靖。
昔贞观二年八月,李靖将兵四十余万与突厥战,夜至三更,九天玄女赐孤虚法与李靖,此法欲使时,背孤撃虚,一女可敌十夫,其使六十甲子,凡行兵围棊暗敌赙,背孤击虚,百战百胜万无失一也。
在李靖之后,明代小说《水浒传》又将宋江塑造为一个新的兵法获得者。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就讲述了宋江如何在危难之际得到九天玄女搭救,并获得兵书的经历。“从左廊下转出庙前,仰面看时,旧牌额上刻着四个金字道:“玄女之庙”。宋江以手加额称谢道:惭愧!原来是九天玄女娘娘传受与我三卷天书。”


三、占卜术数
《轩辕黄帝传》对玄女传授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发,增添的术数的内容。这一传记是现存最完整的黄帝传记,成书年代当不晚于唐初,其中使用了唐初的避讳,反映唐代制度,并且武周时就有人引用过,实即增广此书而成。
玄女教帝三宫秘略、五音权谋、阴阳之术。玄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帝观之十旬,讨伏蚩尤。又授帝《灵宝五符真文》及兵信行。帝服佩之,灭蚩尤。又令风后演河图法而为式用之,创八百局,名曰《遁甲》,以推主客胜负之术。黄帝又着《十六神历》,推太一六壬等法,又述六甲阴阳之道,作《胜负握机之图》及兵法要诀《黄帝兵法》三卷。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而在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遐览》中经提到了《龙首经》一种,在文本的序言开篇,就讲述了授经的神话:黄帝将上天,次召其三子而告之曰:吾昔受此龙首经于玄女,经、章、传、义十有二绪,言六壬十二经也。盖吾所口受不传者。谓龙首记三十六用也。吾今日告汝,汝固能行之乎?内以自辅,外修黔首,黔首者,民也。术与贤者。若不能行,则埋之名山三泉之下,慎无妄泄使不神。
另外还有唐代的《灵宝六丁秘法》,唐末五代的《黄帝太乙八门连顺生死诀》,以及北宋初期的《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这些都是与九天玄女紧密相关的术数类经典。


四、守卫墓葬
玄女还有一个特殊的职能就是守卫地理之安全,既包括修炼之地,也包括埋葬之地。玄女多次出现在墓葬的地券之中,买地券,又称地券、墓券,是古代的随葬明器,质料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的石、玉、砖、铅或竹木,上面刻有或写上文字,是生者为死者在阴间买下一块栖身之所的证明。
《中国道教考古》第四册《江西、四川考古发现的九天玄女材料和有关文献记载的考察》中提及在四川地区的墓葬中发现的四件地券,最早的是南宋1219年在巴中发现的“九天玄女地券宝字”,另外三个是明代成都地区。这些买地券希望借玄女之力既保护生者亦保卫死者。
《道法会元》卷四十三中死后仪式所使用的《琼书上诸师》也将九天玄女与诸天神并列,祈求保护墓葬:次祈面奏皇天上帝,后土灵祇,转闻日月星辰,五星列曜,中天大圣北斗七元,诸天诸地,诸水诸山,九天玄女,太一元君,青乌白鹤仙人,天罡淳风上仙,阴阳主宰,道德神仙,演法度人,承流袭庆历代宗师,密赐护持,曲垂济度。开显天星地曜,敕召土地山神,许以埋藏,协之吉兆。
另外,《宋史·艺文志》中记《玄女墓龙冢山年月》一卷,《玄女星罗宝图诀》一卷,这些可能都与天文地理相关。
除此之外,九天玄女还有传授金丹的神格,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等相关经典。
考量九天玄女的多重身份就会发现,她最初的本相是民族正邪战争神话中的天地使者,进而演变成为传授兵法的女战神,同时随着本土道教的萌生与发展而被附加了传授占卜术数、守卫墓葬、传授金丹之术等职能,始终在士族文人的信仰之中占据独特而重要的位置

《云.笈七.签》云: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九天为乾金之象,性刚好动。九天之方,可以扬兵布阵。

九天玄.女,简称玄.女,原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传授过兵.法的女.神,后经道.教奉为高阶女.仙与术数.神。 她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崇高显赫,乃是一位深谙军事韬略,法术神通的正义之神,其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地.位重要,其信.仰发源可追溯至先秦以前。

求一部90年代初的古装武打电影名

我看过的,很早的片子了,叫《九天玄女》,优酷上可以找到
[08-20][中国][神化][九天玄女][DVD-RMVB/355MB][国语/无字幕]
影片名称】九天玄女(又名:蛊咒传奇)
【做种时间】三天(请下完的朋友帮忙做种,发扬bt精神!)
【影片导演】黎俊杰
【影片编剧】罗星 吴克忠 郭伟钟 赵国基
【影片主演】邓翠雯 黄衍 白英 朱宝意 谷峰
【影片类型】神化
【影片地区】 大陆
【上映时间】1990
【影片语言】国语
【影片字幕】无
【内嵌水印】无
【影片长度】83min
【影片大小】355MB
【影片来源】DVD
《蛊咒传奇》的故事,是根据川北一民间神话传说改编。传说古时有个万恶不赦的邪魔,到处残害人民。当时传说有位狐女,她可能就是“九天玄女”的化身,只有她才女才能征服邪魔解救众生,果然她得到了一名热心少年的帮助,几经艰辛万苦,以信心和不屈的毅力,达成了惩恶扬善的目的,让人民愉快的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什么来历

九天玄女简称玄女,俗称九天玄女娘娘。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女仙。
麻烦采纳,谢谢!九天玄女简称玄女,俗称九天玄女娘娘。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女仙。 相关记载 道教历史上曾有两位玄女,一为常与素女并称、讲房中术的玄女。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云:黄帝"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云笈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云:黄帝"于玄女、素女受房中之术"。 道教的传说 道教传说中善兵法战胜之术的女神。原为古代神话中人物,后被道教列入其神系。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说,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行法术,作大雾三日,内外皆迷,黄帝不能胜,因设斋于太山之下,西王母遣使以符授之,并告以精思祷天,必有太上之感应。后数日,玄女乘丹凤,御景龙,着九色翠之衣,降临黄帝斋所。授以六甲六壬兵信之符、策使鬼神之书、制妖通灵之印、九光玉节十绝灵幡命魔之剑等。黄帝率诸侯再战蚩尤,遂灭蚩尤于绝辔之野,并用其神术诛榆冈于阪泉之野,平定天下四方。后黄帝于荆山下铸鼎,得黄龙迎入天宫。道教称,黄帝兵法战胜及登仙之术,皆九天玄女所授符图秘诀,九天玄女为黄帝之师、圣母元君之弟子。后世有托称黄帝玄女的书文传世,内容或为兵法,或为阴阳房中之术。 九天玄女的名称 天圣母,道教神名,俗称九天玄女,九天娘娘。古神话传说她是一位法力无边的女神。因除暴安民有功,玉皇大帝才敕封她为九天玄女、九天圣母。 【九天玄女的地位】 九天玄女又叫“玄女”、“元女”、“九天女”、“九天娘娘”,为中国上古女神。虽然他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并不显赫,但她是一个正义之神,形象经常出现在古典小说之中,成为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中的地位亦常重要。

仙四文字出处

仙剑四对话考证·出处校释 云天青:夙玉,你告诉过我,死生在手,变化由心,地不能埋,天不能煞,此之为我命在我也,不在于天,莫非早就料到今日之局?

原句出处为:《真气还元铭》:言人性命生死,由人自己.人若能知自然之道,运动元和之气,外吞二景,内服五芽,动制百灵,静安五脏,则寒温饥渴不能侵,五兵白刃不能近.死生在手,变化由心,地不能埋,天不能煞.此之为我命在我也,不在于天.

注:《真气还元铭》:题为强名子注。

据书序当为五代粱人所撰。

一卷。

《正统

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有收录。

魁召:嘘为云雨,嘻为雷霆。

通天彻地,出幽入明,千变万化,何者非我!

韩菱纱:道贯三才为一气耳,天以气而运行,地以气而发生,阴阳以气而惨舒,风雷以气而动荡,人身以气而呼吸,道法以气而感通。

上面两句话皆来源于——

《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道贯三才为一气耳,天以气而运行,地以气而发生,阴阳以气而惨舒,风雷以气而动荡,人身以气而呼吸,道法以气而感通。

善行持者,知神由气,气由神,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一气冲和,归根复命,行住坐卧,绵绵若存,祈以养其浩然者。

施之于法,则以我之真气合天地之造化,故嘘为云雨,嘻为雷霆,用将则元神自灵,制邪则鬼神自伏。

通天彻地,出幽入明,千变万化,何者非我!

注:《道法会元》:道法书文汇编之一。

未著编纂人姓氏。

书中所收道士文论甚多,以元末明初清微派道士赵宜真(?~1382)之文论最多且最晚,清微派是一个宋代出现的道教符篆派。

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实际上是讲清微派雷法的(雷法思想的理论依据、行法具体方式,以及学法之人所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等

内容等)。

韩菱纱:水之润下,无孔不入;火之炎上,无物不焚;雷之肃敛,无坚不摧;风之肆拂,无阻不透;土之养化,无物不融!

《紫霄玄真神剑谱?五行阴阳论》:五行者,水火土木金也。

阴阳者,文武柔刚也。

文以温养,武以锻炼,柔以益补,刚以破坚。

金之柔肃敛以润肺,金之刚纵革以斫劈;木之柔舒发以疏肝,木之刚曲直以推刺;土之柔养化以运脾,土之刚敦厚以沉靠;水之柔润藏以补肾,水之刚吞逼以缠拍;火之柔温煦以养心,火之刚迅烈以抖撩。

肝当观之于白虎象,肺当观诸青龙,脾当观诸凤凰,肾当观诸龟蛇,心当观诸猿马。

故欲求劲力,需体五行之性,水之润下,无孔不入,火之炎上,无物不焚,木之舒发,无阻不破,金之肃敛,无坚不摧,土之养化,无物不融。

雄浪排空,润溪涓流,灵龟负舟,银蛇吐信;烈炎焚空,旭霞映日,天马行空,白猿跳润;秋风扫叶,白虎搏食,劲劈华山,幽林樵曲;青龙升渊,雷震九曲,松做烈飘,虬龙盘枝;凤凰展翅,巨柱擎天,黄庭育婴,罗汉撞钟。

此皆五劲叠运、阴阳互根之妙用,心意混圆、形神归真之也!

注:《紫霄玄真神剑谱》出自武当紫霄派玄真神剑门,开派祖师为明朝成化年间武当紫霄官玄真道士、江湖圈内称为“玄剑神掌”的玄剑子元贞道长。

另,由于传统的五行和仙剑中的五灵差风(木)和雷(金),所以二者被改掉了。

韩菱纱:不过呢,依我看修这个墓的人是个大大的外行,洞外就有瀑布河流,穴前去水可是大忌,俗话说“穴前水去不聚,则生气外泄”呢!

《泄天机?安坟入式歌》:第一莫下去水地,立见退家计。

注:穴前水去不聚,则生气外泄。

注:去水,指在穴前迳直流去、缺乏迂回关拦之势的水流。

堪舆家认为,这种水流泄尽龙穴生气,为立穴大忌。

(蚕豆:怪不得石沉溪洞里如此阴森……)

韩菱纱:这附近虽说幽静,但山上的阴气也是很重的,我看瀑布旁那棵古树盘根错节,俗话说“木下有鬼”,阴寒至极……我真替你担心呀!

树指的可能是槐树,就是说槐树的根是盘根错节,阴寒之气聚集在根处,可拘魂魄,如果将尸骨埋在槐树下面的话,魂魄会给固住而无法进入轮回,下葬死人的时候都会有顾及的(感谢上上帝版友)

不过以上解释的是“木鬼为槐”,而非“木下有鬼”(虽然盘根错节的树很可能是槐树~)

韩菱纱:(不教而杀谓之过,我忍!)

《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注:意思很好理解,事先不教育,出了问题就杀,这叫做虐政。

柳梦璃:梦影雾花,尽是虚空,因心想杂乱,方随逐诸尘——不如~万~般~皆~散!

梦影雾花,尽是虚空:

剑藏庐轩版友认为这句读起来像是原创,灵感可能来自:

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剑藏庐轩注:花、雾、梦,这三个要素都有了,短暂虚空的特质也比较符合。

心想杂乱,方随逐诸尘:

《云笈七签》卷八十九《诸真语论部》经告: 天尊曰:一切众生,久习颠倒。

心想杂乱,随逐诸尘。

舍一取一,无暂休止。

犹如猿猴,游于林泽。

跳踯奔趋,不可禁止。

注: 《云笈七签》是择要辑录《大宋天宫宝藏》内容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

北宋天禧三年(1019),当时任著作佐郎的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择其精要万余条,于天圣三年至七年(1025~1029)间辑成本书进献仁宗皇帝。

道教称藏书之容器曰“云笈”,分道书为“三洞四辅”七部,故张君房在该书的序言中有“掇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等语,因名《云笈七签》,原书共一百二十卷。

韩菱纱:你们看这两只蛤蟆,用的玉也不同,左面是红玉,右面是黄玉,我猜是分别对应“日中赤气上皇真君”、“月中黄气上黄神母”,哈哈,太阳月亮都到齐了,可不正是暗合仙籍典故里常说的阴阳顺调、天人合一

《云笈七签?卷二十三?日月星辰部一》:

◎奔日知

日中赤气上皇真君,讳将车梁,字高骞奕。

此位号尊秘,《经》虽无存修之法,而云知者不死。

当宜行事之始,心存以知,不得辄呼。

月法亦然。

◎奔月知

月中黄气上黄神母,讳曜道支,字玉荟条。

其奔月斋静存思,具如日法。

注:还是《云笈七签》。

柳梦璃:“……夜半,王梦于青云之上,太一神君现明轮间,瑞气千重,光普三界,垂目示下尔……鸡鸣日出,炉紫气龙腾,顶现晕华,敛于赤绯玉壶,气凝若神丸,方知‘太仙霞丹’乃成,王与八公顿首而拜,心悦服食,终脱胎换骨,白日飞升!……”

这段貌似是制作群自己搞的,但是剑藏庐轩版友查到了如下内容,权当补充:

《云笈七签?-卷七十一?金丹部九》诸丹目录三品:

初陈神仙大丹异名三十四种:

太一玉粉丹、太一召魂丹、返魂丹、更生丹、全生归命丹、四神丹、太一神精丹、神变丹、神液丹、假使通神丹、五灵丹、升霞丹、灵化丹、三使丹、捧香丹、太一丹、使者丹、奔云丹、控鹤丹、八石丹、丽日丹、素月丹、度厄丹、持节丹、绛色紫游丹、雄黄赤丹、赤雪流珠丹、红景丹、赤曜丹、重辉丹、红紫相间丹、艮雪丹、月流光丹、水银素霜丹。

次陈神仙出世大丹异名十三种:

黄帝九鼎丹、九转丹、大还丹、小还丹、九成丹、素子仙童丹、九变丹、太仙霞丹、太和龙胎丹、张大夫灵飞丹、升仙丹、神龙丹、马仙人白日升天丹。

注:太仙霞丹和赤雪流珠丹都是仙4里有的。

韩菱纱:……是吗?……生尽欢、死无憾……

温瑞安《血河车》第十三章-恨天教:那女子痴痴地坐在琴边,眼睛却发着亮,轻轻地弹着那琴弦,清越地唱了起来:

生尽欢。

死无憾。

花开花谢,恩怨两难断..

这样唱来,好像没有悲欢,可是一股澈底的怆痛,却非伤悲所能形容、欢愉所能表达的。

注:温瑞安:1954年生,港台著名武侠小说作家。

作品有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等等NNN多。

《血河车》是神州奇侠系列的外传。

夙瑶:玄女有命,普告万灵,自在往来,腾身紫微!

这个来源疑是道教符咒拼成,如下:

安土地神咒:元始安镇 普告万灵 岳渎真官 土地只灵 左社右稷 不得妄惊 回向正道 内外澄清 各安方位 备守坛庭 太上有命 搜捕邪精 护法神王 保卫诵经 皈依大道 元亨利贞 急急如律令

九星神咒:九曜顺行 元始徘徊 华精茔明 元灵散开 流盼无穷 降我光辉 上投朱景 解滞豁怀 得驻飞霞 腾身紫微 人间万事 令我先知

婵幽:……万灵盛衰,乃是常理,无恒强、无恒弱。

前半句可能的出处有n个……

房玄龄《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王敦 恒温》:温上疏曰:“圣体不和,以经积日,愚心惶恐,无所寄情。

夫盛衰常理,过备无害,故汉高枕疾,吕后问相,孝武不豫,霍光启嗣。

呜噎以问身后,盖所存者大也。

今皇子幼稚,而朝贤时誉惟谢安、王坦之才识智皆简在圣鉴。

内辅幼君,外御强寇,实群情之大惧,然理尽于此。

陛下便宜崇授,使群下知所寄,而安等奉命陈力,公私为宜。

至如臣温位兼将相,加陛下垂布衣之顾,但朽迈疾病,惧不支久,无所复堪托以后事。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四回:孟尝君既复相位,前宾客去者复归,孟尝君谓冯谖曰:“文好客无敢失礼,一日罢相,客皆弃文而去。

今赖先生之力,得复其位,诸客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冯谖答曰:“夫荣辱盛衰,物之常理。

君不见大都之市乎?旦则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为墟矣,为所求不在焉。

夫富贵多士,贫贱寡交,事之常也,君又何怪乎?”孟尝君再拜曰:“敬闻命矣。

”乃待客如初。

后面半句出处貌似就这一个:

《韩非子?有度》: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玄霄:直到有个女子,亦是阴时阴刻出生,命中带水,命相乃是罕见的天水违行,才可令望舒剑复苏。

天水违行:为易经天水讼中一卦言(第六卦 讼:上乾下坎 乾为天,坎为水,天水讼)

象辞原文:

天与水违行,讼。

君子以作事谋始。

此卦是大凶之卦。

天水违行意思是,天总是高高在上,水却总是往低处流,二者性质相背,永远不能融合在一起。

而讼代表不和、纷争、猜疑。

这等于是说,立场始终处于对立,相背的位置。

一直会持续地斗争下去,永远不会妥协融合。

君子以作事谋始这句是警示的作用,意思是碰到这样的情况(卦象),君子做事之前必须慎重地加以考虑。

婵幽:……你们人有种说法,叫作“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怖”,既然种种烦恼,都是由想或念而起,将烦恼的根源消去,岂不是一了百了?

《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二章:佛言:人从爱欲生忧。

从忧生怖。

若离於爱。

何忧何怖。

(感谢前浪版友)

《妙色王求法偈》: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九天玄女:玄霄,一切因果,皆由自生。

神界确也只是“代天授命”,维系天道不坠。

疑似出处为:

郭象《庄子注?齐物论》:

此天赖也。

夫天赖者,岂复别有一物哉!即众窍比竹之属接乎有声之类,会而共成一天耳。

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

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

自生耳,非我生也。

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

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

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而或者谓天赖役物,使从己也。

夫天且不能自有,况能有物哉!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

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故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

注:郭象(约252~312),中国西晋时玄学家。

字子玄。

河南洛阳人。

官至黄门侍郎 、太傅主簿。

好老庄,善清谈。

曾注《庄子》,由向秀注“述而广之”,别成一书,“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 。

后向秀注本佚失,仅存郭注,流传至今。

九天玄女:不错。

南斗掌生,北斗注死,所有生灵往复六界之间,寻常病苦如是,天灾人祸亦如是,此谓“天之道”,而非“逆天救世之道”。

《搜神记》卷三:南斗注生,北斗注死。

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

注:

北斗:即北斗七星,在大熊星座。

南斗:即南斗六星,在人马座。

道教认为:北斗注死,南斗注生,若能北斗,便可得道成仙,从死籍

上永远除名。

南斗专掌生存,故民间又称为“延寿司”。

南斗,可增加阳寿。

九天玄女:欲求仙道、先修人道,不明是非,何以为仙!

王常月《龙门心法》: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未修,仙道远矣。

注:王常月(?-1680),明末清初著名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号昆阳,山西长治人。

属全真龙门派,为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他最大的贡献,在于让本已衰落的龙门复兴,可说也是令全真的复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道教离现今时代最近一次的复兴。

王常月本人也被誉为“中兴之祖”。

康熙十九年,他传衣钵于弟子谭守成而后飞升。

后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赐号 “抱一高士”。

《龙门心法》:王常月著,共22篇。

王常月提倡精守戒律,并非仅仅为了戒行精严,乃是在于约制人心,以为修道之用,故称"心法"。

在《龙门心法》之中,王常月从戒律行特的角度,强调悟道以修正心性为先,再次阐发了全真北宗"先性后命"的修道思想。

玄霄:哈哈哈!难怪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果然无情无义,草菅人命!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注:

刍狗:即草做的狗,古代用作祭祀。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全句的意思就是:

天和地是不会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的,它们对待万物就象人们祭祀时对待刍狗一样。

圣人也不会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的,他们对待百姓也象人们祭祀时对待刍狗一样,用毕即弃,任其发展。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下面是支线:

夙瑶:……满座衣冠犹胜雪,更无一人是知音……(偃师支线)

满座衣冠犹胜雪: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鴃,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啼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辛弃疾这首词是送别其族弟茂嘉之作。

用历史上五个生死离别之事以突出自己与茂嘉别离的沉痛。

(蚕豆:夙瑶对夙莘……谁共我,醉明月?)

更无一人是知音: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注:

“无知音”的典故由来已久。

《吕氏春秋?本味》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个故事史书中多有记载,不少文学作品中也均有提及,李白这首诗仅为

其一。

沐风:……近君情怯,无以能言……何况,即便他看见我,又能如何?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师妹,只有目光投向她时,神情才会变得那样柔和……(凤凰长离支线)

原文可疑来源: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本诗中的“近乡情更怯”多被后人活用为“近X情更怯”。

其中也不乏“近君情更怯”者。

    身上有九天玄女的特征


    九天玄女娘娘
    九天玄女又叫九天娘娘、九天玄女娘娘、九天玄母天尊,在道教中的地位极高,女神排序仅次于西王母。

    九天玄女还是一位深谙兵法韬略、降妖除魔的战神,又因为通晓地理星象、风水之术,被奉为风水界祖师爷。
    因此,九天玄女身上最鲜明的标签有2个:一是掌管天下兵事的女战神,二是精通风水之术。

    有“风水”始祖之称的九天玄女娘娘
    风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学,也称青鸟、青囊,就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

    道教认为,九天玄女“乃天地之精神,阴阳之灵气。神无所不通,形无所不类。知万物之情,晓众变之状。”
    九天玄女还是西王母的弟子,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为所有女仙之首,是民间神话中掌管着刑罚与生死的女神。

    传说九天玄女游历九州,得奇书《九天秘笈》,此书分为3卷:
    第1卷《天机道》,汇聚天地之气,形成天机之道。
    第2卷《人间道》,一切处世、为政之法,以及谋略、兵法等藏于其中,若探知其中一二,帝王之业可成。

    第3卷《地脉道》,最重,即山脉,亦为大地之气,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须藏风聚气得水,故称风水。
    《九天秘笈》助九天玄女修成“风水”大道,因此后世将九天玄女尊奉为风水始祖。

    有“战神”之称的九天玄女娘娘
    古籍《云笈七签》记载:九天玄女者,为干金之象,性刚好动。九天之方,可以扬兵布阵。
    大意就是九天玄女的性格刚猛、喜欢用强,擅长带兵打仗、行兵布阵,极有方略。

    在历朝历代的民间传说和小说中,有很多关于九天玄女娘娘的记载,印象最深的是以下5个人:
    第1个是黄帝,有一部叫做《黄帝问玄女兵法》的奇书,书中记载了黄帝拜九天玄女为军师,战胜劲敌蚩尤的事情。
    第2个是张良,九天玄女通过黄石公,以《素书》传张良,助刘邦统一天下。

    第3个是诸葛亮,九天玄女通过水镜先生司马徽,传诸葛亮定国安邦之策,以及奇门遁甲的八阵图,助刘备建立蜀汉。
    第4个是薛仁贵,出征高丽时,薛仁贵得九天玄女的白虎鞭、水火袍、震天弓、穿云箭、无字天书等5件宝物,取得东征大捷。

    第5个是,在处州罗山洞中,得九天玄女的天书四卷,凭借此书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立下开国之功。
    纪念九天玄女娘娘诞辰日的习俗

    农历二月十五这天,很多地方的玄女娘娘庙都有举行纪念活动,人们带着果品、酒馔和香烛,拜奉九天玄女娘娘,护佑家宅平安、人丁兴旺、避煞化灾,寓意吉祥如意、纳福招财、步步生莲。

    在民间传说中,九天玄女娘娘是线香界的祖师,还发明了指南车。因此农历二月十五这天,制香行业、汽车制造和销售行业要专程纪念九天玄女娘娘,祈福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九天玄女因为经常的保护人类,所以被人们称之为他们的保护神,所以她转世的特点一定有正义感非常的强,再有的就只颜值也会非常的高,因为九天玄女可是被称为故神话中最漂亮的女神,再有的就是做事上面非常的细心。 因为作为一个能担当起打仗统帅的职位,毕竟会非常的聪明,并且也会非常的细心,可以说是能文能武,再有的就是有善心。九天玄女因为经常的保护人类,所以被人们称之为他们的保护神,所以她转世的特点一定有正义感非常的强,再有的就只颜值也会非常的高,因为九天玄女可是被称为故神话中最漂亮的女神,再有的就是做事上面非常的细心。 因为作为一个能担当起打仗统帅的职位,毕竟会非常的聪明,并且也会非常的细心,可以说是能文能武,再有的就是有善心,因为她不止一次救人们于水火之中九天玄女因为经常的保护人类,所以被人们称之为他们的保护神,所以她转世的特点一定有正义感非常的强,再有的就只颜值也会非常的高,因为九天玄女可是被称为故神话中最漂亮的女神,再有的就是做事上面非常的细心。 因为作为一个能担当起打仗统帅的职位,毕竟会非常的聪明,并且也会非常的细心,可以说是能文能武,再有的就是有善心,因为她不止一次救人们于水火之中

    九天玄女有什么神通?

    玄女与九天信仰联系起来演变成为九天玄女,并在漫长的文化变迁中被赋予了多重神格,承担传递天命、教授兵法术数、保护堪舆等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千面女神。
    我国先民在原始神话中塑造了丰富多的女性神灵形象,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西王母、女娲与玄女。
    西王母经过上清经派的形塑成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女神,女娲进入民间至今仍是北方地区女性独特的信仰对象,相形之下玄女似乎稍显逊色,但是纵观两千年来的信仰史,就会发现玄女始终占据着一席非常之地,从神话时代到道教时代,玄女与九天信仰联系起来演变成为九天玄女,并在漫长的文化变迁中被赋予了多重神格,承担传递天命、教授兵法术数、保护堪舆等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千面女神。


    一、天命使者
    九天玄女最早出现在纬书《龙鱼河图》的黄帝神话中,作为天帝的使者,帮助黄帝战胜蚩尤。《龙鱼河图》是汉代纬书之一,作者不详,原书已佚,经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重新整理收录在《纬书集成》的《河图篇》: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
    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伏。
    当黄帝无法战胜蚩尤时,天帝派遣玄女下降,授予黄帝“兵信神符”战胜了蚩尤。“兵信神符”是天命的象征,玄女则是代天传命的人,她不直接介入人间的战争,只是提供秘宝制胜。不同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之战,雅典娜、阿波罗等天神参与到战争之中带领某一方获胜,玄女并没有帮助黄帝攻打蚩尤,而是将象征着正义与胜利的天命带给民族始祖黄帝,让黄帝得以亲自战胜代表者不义与无道的对手。


    二、传授兵法
    在战争中传递天命的观念进一步具象化为传授兵法,并且出现了像《黄帝问玄女兵法》之类的专门的文本。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 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天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遂得战法焉。
    玄女传授兵法对象也从作为帝王代表的黄帝,扩大到军队将领甚至起义领袖。唐代早期,玄女和李靖、李唐王室联系起来。《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标注“兵法谓玄女战术也,卫公李靖用九天玄女法是也”,《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则更为详细,描述李靖与突厥作战之时,九天玄女下降,将“孤虚”战法传授给李靖。
    昔贞观二年八月,李靖将兵四十余万与突厥战,夜至三更,九天玄女赐孤虚法与李靖,此法欲使时,背孤撃虚,一女可敌十夫,其使六十甲子,凡行兵围棊暗敌赙,背孤击虚,百战百胜万无失一也。
    在李靖之后,明代小说《水浒传》又将宋江塑造为一个新的兵法获得者。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就讲述了宋江如何在危难之际得到九天玄女搭救,并获得兵书的经历。“从左廊下转出庙前,仰面看时,旧牌额上刻着四个金字道:“玄女之庙”。宋江以手加额称谢道:惭愧!原来是九天玄女娘娘传受与我三卷天书。”


    三、占卜术数
    《轩辕黄帝传》对玄女传授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发,增添的术数的内容。这一传记是现存最完整的黄帝传记,成书年代当不晚于唐初,其中使用了唐初的避讳,反映唐代制度,并且武周时就有人引用过,实即增广此书而成。
    玄女教帝三宫秘略、五音权谋、阴阳之术。玄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帝观之十旬,讨伏蚩尤。又授帝《灵宝五符真文》及兵信行。帝服佩之,灭蚩尤。又令风后演河图法而为式用之,创八百局,名曰《遁甲》,以推主客胜负之术。黄帝又着《十六神历》,推太一六壬等法,又述六甲阴阳之道,作《胜负握机之图》及兵法要诀《黄帝兵法》三卷。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而在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遐览》中经提到了《龙首经》一种,在文本的序言开篇,就讲述了授经的神话:黄帝将上天,次召其三子而告之曰:吾昔受此龙首经于玄女,经、章、传、义十有二绪,言六壬十二经也。盖吾所口受不传者。谓龙首记三十六用也。吾今日告汝,汝固能行之乎?内以自辅,外修黔首,黔首者,民也。术与贤者。若不能行,则埋之名山三泉之下,慎无妄泄使不神。
    另外还有唐代的《灵宝六丁秘法》,唐末五代的《黄帝太乙八门连顺生死诀》,以及北宋初期的《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这些都是与九天玄女紧密相关的术数类经典。


    四、守卫墓葬
    玄女还有一个特殊的职能就是守卫地理之安全,既包括修炼之地,也包括埋葬之地。玄女多次出现在墓葬的地券之中,买地券,又称地券、墓券,是古代的随葬明器,质料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的石、玉、砖、铅或竹木,上面刻有或写上文字,是生者为死者在阴间买下一块栖身之所的证明。
    《中国道教考古》第四册《江西、四川考古发现的九天玄女材料和有关文献记载的考察》中提及在四川地区的墓葬中发现的四件地券,最早的是南宋1219年在巴中发现的“九天玄女地券宝字”,另外三个是明代成都地区。这些买地券希望借玄女之力既保护生者亦保卫死者。
    《道法会元》卷四十三中死后仪式所使用的《琼书上诸师》也将九天玄女与诸天神并列,祈求保护墓葬:次祈面奏皇天上帝,后土灵祇,转闻日月星辰,五星列曜,中天大圣北斗七元,诸天诸地,诸水诸山,九天玄女,太一元君,青乌白鹤仙人,天罡淳风上仙,阴阳主宰,道德神仙,演法度人,承流袭庆历代宗师,密赐护持,曲垂济度。开显天星地曜,敕召土地山神,许以埋藏,协之吉兆。
    另外,《宋史·艺文志》中记《玄女墓龙冢山年月》一卷,《玄女星罗宝图诀》一卷,这些可能都与天文地理相关。
    除此之外,九天玄女还有传授金丹的神格,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等相关经典。
    考量九天玄女的多重身份就会发现,她最初的本相是民族正邪战争神话中的天地使者,进而演变成为传授兵法的女战神,同时随着本土道教的萌生与发展而被附加了传授占卜术数、守卫墓葬、传授金丹之术等职能,始终在士族文人的信仰之中占据独特而重要的位置玄女与九天信仰联系起来演变成为九天玄女,并在漫长的文化变迁中被赋予了多重神格,承担传递天命、教授兵法术数、保护堪舆等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千面女神。
    我国先民在原始神话中塑造了丰富多的女性神灵形象,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西王母、女娲与玄女。
    西王母经过上清经派的形塑成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女神,女娲进入民间至今仍是北方地区女性独特的信仰对象,相形之下玄女似乎稍显逊色,但是纵观两千年来的信仰史,就会发现玄女始终占据着一席非常之地,从神话时代到道教时代,玄女与九天信仰联系起来演变成为九天玄女,并在漫长的文化变迁中被赋予了多重神格,承担传递天命、教授兵法术数、保护堪舆等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千面女神。
    一、天命使者
    九天玄女最早出现在纬书《龙鱼河图》的黄帝神话中,作为天帝的使者,帮助黄帝战胜蚩尤。《龙鱼河图》是汉代纬书之一,作者不详,原书已佚,经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重新整理收录在《纬书集成》的《河图篇》: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
    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伏。
    当黄帝无法战胜蚩尤时,天帝派遣玄女下降,授予黄帝“兵信神符”战胜了蚩尤。“兵信神符”是天命的象征,玄女则是代天传命的人,她不直接介入人间的战争,只是提供秘宝制胜。不同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之战,雅典娜、阿波罗等天神参与到战争之中带领某一方获胜,玄女并没有帮助黄帝攻打蚩尤,而是将象征着正义与胜利的天命带给民族始祖黄帝,让黄帝得以亲自战胜代表者不义与无道的对手。
    二、传授兵法
    在战争中传递天命的观念进一步具象化为传授兵法,并且出现了像《黄帝问玄女兵法》之类的专门的文本。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 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天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遂得战法焉。
    玄女传授兵法对象也从作为帝王代表的黄帝,扩大到军队将领甚至起义领袖。唐代早期,玄女和李靖、李唐王室联系起来。《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标注“兵法谓玄女战术也,卫公李靖用九天玄女法是也”,《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则更为详细,描述李靖与突厥作战之时,九天玄女下降,将“孤虚”战法传授给李靖。
    昔贞观二年八月,李靖将兵四十余万与突厥战,夜至三更,九天玄女赐孤虚法与李靖,此法欲使时,背孤撃虚,一女可敌十夫,其使六十甲子,凡行兵围棊暗敌赙,背孤击虚,百战百胜万无失一也。
    在李靖之后,明代小说《水浒传》又将宋江塑造为一个新的兵法获得者。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就讲述了宋江如何在危难之际得到九天玄女搭救,并获得兵书的经历。“从左廊下转出庙前,仰面看时,旧牌额上刻着四个金字道:“玄女之庙”。宋江以手加额称谢道:惭愧!原来是九天玄女娘娘传受与我三卷天书。”
    三、占卜术数
    《轩辕黄帝传》对玄女传授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发,增添的术数的内容。这一传记是现存最完整的黄帝传记,成书年代当不晚于唐初,其中使用了唐初的避讳,反映唐代制度,并且武周时就有人引用过,实即增广此书而成。
    玄女教帝三宫秘略、五音权谋、阴阳之术。玄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帝观之十旬,讨伏蚩尤。又授帝《灵宝五符真文》及兵信行。帝服佩之,灭蚩尤。又令风后演河图法而为式用之,创八百局,名曰《遁甲》,以推主客胜负之术。黄帝又着《十六神历》,推太一六壬等法,又述六甲阴阳之道,作《胜负握机之图》及兵法要诀《黄帝兵法》三卷。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而在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遐览》中经提到了《龙首经》一种,在文本的序言开篇,就讲述了授经的神话:黄帝将上天,次召其三子而告之曰:吾昔受此龙首经于玄女,经、章、传、义十有二绪,言六壬十二经也。盖吾所口受不传者。谓龙首记三十六用也。吾今日告汝,汝固能行之乎?内以自辅,外修黔首,黔首者,民也。术与贤者。若不能行,则埋之名山三泉之下,慎无妄泄使不神。
    另外还有唐代的《灵宝六丁秘法》,唐末五代的《黄帝太乙八门连顺生死诀》,以及北宋初期的《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这些都是与九天玄女紧密相关的术数类经典。1. 天命使者
    九天玄女最早出现在纬书《龙鱼河图》的黄帝神话中,作为天帝的使者,帮助黄帝战胜蚩尤。《龙鱼河图》是汉代纬书之一,作者不详,原书已佚,经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重新整理收录在《纬书集成》的《河图篇》:
    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伏。
    黄帝战蚩尤(资料图)
    当黄帝无法战胜蚩尤时,天帝派遣玄女下降,授予黄帝“兵信神符”战胜了蚩尤。“兵信神符”是天命的象征,玄女则是代天传命的人,她不直接介入人间的战争,只是提供秘宝制胜。不同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之战,雅典娜、阿波罗等天神参与到战争之中带领某一方获胜,玄女并没有帮助黄帝攻打蚩尤,而是将象征着正义与胜利的天命带给民族始祖黄帝,让黄帝得以亲自战胜代表者不义与无道的对手。
    2. 传授兵法
    在战争中传递天命的观念进一步具象化为传授兵法,并且出现了像《黄帝问玄女兵法》之类的专门的文本。
    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天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遂得战法焉。
    玄女传授兵法对象也从作为帝王代表的黄帝,扩大到军队将领甚至起义领袖。唐代早期,玄女和李靖、李唐王室联系起来。《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标注“兵法谓玄女战术也,卫公李靖用九天玄女法是也”,《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则更为详细,描述李靖与突厥作战之时,九天玄女下降,将“孤虚”战法传授给李靖。
    李靖将兵战突厥(资料图)
    昔贞观二年八月,李靖将兵四十余万与突厥战,夜至三更,九天玄女赐孤虚法与李靖,此法欲使时,背孤撃虚,一女可敌十夫,其使六十甲子,凡行兵围棊暗敌赙,背孤击虚,百战百胜万无失一也。
    在李靖之后,明代小说《水浒传》又将宋江塑造为一个新的兵法获得者。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就讲述了宋江如何在危难之际得到九天玄女搭救,并获得兵书的经历。“从左廊下转出庙前,仰面看时,旧牌额上刻着四个金字道:‘玄女之庙。’宋江以手加额称谢道:惭愧!原来是九天玄女娘娘传受与我三卷天书。”
    3.占卜术数
    《轩辕黄帝传》对玄女传授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发,增添的术数的内容。这一传记是现存最完整的黄帝传记,成书年代当不晚于唐初,其中使用了唐初的避讳,反映唐代制度,并且武周时就有人引用过,实即增广此书而成。
    玄女教帝三宫秘略、五音权谋、阴阳之术。玄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帝观之十旬,讨伏蚩尤。又授帝《灵宝五符真文》及兵信行。帝服佩之,灭蚩尤。又令风后演河图法而为式用之,创八百局,名曰《遁甲》,以推主客胜负之术。黄帝又着《十六神历》,推太一六壬等法,又述六甲阴阳之道,作《胜负握机之图》及兵法要诀《黄帝兵法》三卷。
    左:六壬式盘 右:太乙九宫占盘(资料图)
    而在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遐览》中经提到了《龙首经》一种,在文本的序言开篇,就讲述了授经的神话:
    黄帝将上天,次召其三子而告之曰:吾昔受此龙首经于玄女,经、章、传、义十有二绪,言六壬十二经也。盖吾所口受不传者。谓龙首记三十六用也。吾今日告汝,汝固能行之乎?内以自辅,外修黔首,黔首者,民也。术与贤者。若不能行,则埋之名山三泉之下,慎无妄泄使不神。
    另外还有唐代的《灵宝六丁秘法》,唐末五代的《黄帝太乙八门连顺生死诀》,以及北宋初期的《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这些都是与九天玄女紧密相关的术数类经典。
    4. 守卫墓葬
    玄女还有一个特殊的职能就是守卫地理之安全,既包括修炼之地,也包括埋葬之地。玄女多次出现在墓葬的地券之中,买地券,又称地券、墓券,是古代的随葬明器,质料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的石、玉、砖、铅或竹木,上面刻有或写上文字,是生者为死者在阴间买下一块栖身之所的证明。
    买地券(资料图)
    《中国道教考古》第四册《江西、四川考古发现的九天玄女材料和有关文献记载的考察》中提及在四川地区的墓葬中发现的四件地券,最早的是南宋1219年在巴中发现的“九天玄女地券宝字”,另外三个是明代成都地区。这些买地券希望借玄女之力既保护生者亦保卫死者。《道法会元》卷四十三中死后仪式所使用的《琼书上诸师》也将九天玄女与诸天神并列,祈求保护墓葬:“次祈面奏皇天上帝,后土灵祇,转闻日月星辰,五星列曜,中天大圣北斗七元,诸天诸地,诸水诸山,九天玄女,太一元君,青乌白鹤仙人,天罡淳风上仙,阴阳主宰,道德神仙,演法度人,承流袭庆历代宗师,密赐护持,曲垂济度。开显天星地曜,敕召土地山神,许以埋藏,协之吉兆。” 另外,《宋史·艺文志》中记《玄女墓龙冢山年月》一卷,《玄女星罗宝图诀》一卷,这些可能都与天文地理相关。
    5.房中术
    玄女还是重要的房中术女神。玄女作为一位女性导师对黄帝的家庭生活予以指导,并且其完成民族大业之后,引导他进行个人生命的超越,也就是通过房中术等方式实现身体不死。《轩辕黄帝传》记载:“奉礼太乙元君,受要记修道养生之法,于玄女、素女受还精补脑之术。玄女授帝如意神方,即藏之崆峒山。”《云笈七签》卷一百记传部中《轩辕本纪》也有类似描述:“奉事太一元君,受要记修道养生之法。于玄女素女受房中之术,能御三百女。玄女授帝《如意神方》,即藏之崆峒山。”
    《云笈七签》(资料图)
    房中术与玄女勾连起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在早期文化中,房中被视为养生须知,在天师道中亦成为繁衍后世种民的重要手段,也被汉代帝王视为“兴国广嗣”之道,玄女作为帝王的女性导师需要对其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房中也常常被人们拿来与实际战争进行类比,有“房中采战”之说。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房内考》就提及中国文献常常把性说成是战斗,他认为这个比喻借自司马迁《史记》卷六五所述孙子的一则轶事用后宫之女操练的轶事,采战的观念在明代使用的更为广泛,大量出现在艳情小说之中,甚至也出现在内丹修炼之中。
    除此之外,九天玄女还有传授金丹的神格,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等相关经典。考量九天玄女的多重身份就会发现,她最初的本相是民族正邪战争神话中的天地使者,进而演变成为传授兵法的女战神,同时随着本土道教的萌生与发展而被附加了传授占卜术数、守卫墓葬、指导房中术等职能,始终在士族文人的信仰之中占据独特而重要的位置九天玄女,简称玄女,俗称九天娘娘,她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并不显赫,但她是一位深谙军事韬略、法术神通的正义之神,她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各类古典小说之中,成为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因而她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地位很重要,其信仰发源可追溯至先秦以前。关于九天玄女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一种是,九天玄女就是玄鸟,也就是商朝的始祖。玄鸟顾名思义,就是黑色的鸟,有人说是燕子,也有人说是黑乌鸦,当然也有人说是黑凤凰,因为一句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就成了商朝的始祖,九天玄女当然就是鸟形的神灵了。第二种说法是,九天玄女是黄帝的老师,相传黄帝和蚩尤大战,九天玄女传授黄帝兵法,让黄帝打败蚩尤。但又说法不一,道教经典《云笈七签》云:“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九天为干金之象,性刚好动。九天之方,可以扬兵布阵。有《九天玄女治心消孽真经》等经书传世,以教化世人。”如此一来,九天玄女就是黄帝的老师了。她曾教黄帝使用五行阵破蚩尤,还传授他符节,兵法,兵符,阴符,奇门遁甲,太乙,六壬之术,教他造指南车,终于大破蚩尤。黄帝感激玄女功德,尊玄女为帝师,因玄女有壬水之德,而壬居九天,故称之为九天玄女。第三种说法是,九天玄女是炎帝的母亲,“九天玄女”应为“九天壬女”,该系传抄笔误,又因“壬”,天干第九位,玄色,故名九天壬(玄)女。壬女,即炎帝生母,任姒(名女登),任氏之女。炎帝因壬女所生,故姓“姜”。姜姓本意为壬女所生之意。所以,九天玄女就是九天壬女。第四种说法是,九天玄女就是女娲娘娘。不过,第二种说法较其他三种说法流传更为久远。
    后来这位上古神话中传授兵法的女神,为道教所信奉,在道教地位是崇高的,是九天道法之祖,是符箓法咒之宗,成为名符其实的符咒祭坛神,是女仙神系中位阶仅次于西王母的女天仙。九天玄女是一位深谙道法、军事的女神仙,但她的庄严妙相却像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后妃。关于九天玄女的传说很多,传说奇门遁甲是他发明的,孙膑从鬼谷子那里得来的三卷天书,就是奇门遁甲;传说她发明九宫八卦阵,后来被诸葛亮应用,好悬没把东吴陆逊的兵马困死;传说她收白猿为徒;传说他传授薛仁贵白虎鞭、水火炮、震天弓、穿云箭,无字天书,让他平服东辽;传说她帮助汉高祖建都;传说明代农民起义军领袖唐赛儿得九天玄女传授的天书,兴兵与朱棣对抗;传说她曾经传授宋江三卷天书,让他替天行道……
    看来九天玄女是战争之神,传授一些人物兵法、天书、发明创造等大多能够赢得战争。但后来被一些起义军领袖利用了,利用她来说明起义领袖的神圣天命,以此来笼络人心。宋江当然懂得这个道理,他在村子神庙里躲了一夜,没被赵能、赵得带的人搜出来,反而得了九天玄女的天书,岂不怪哉?宋江是个文化人,稍微读点兵书就知道排兵布阵之法,不一定非得得到九天玄女的兵书才能带兵打仗的。之所以借助九天玄女的威名,就是要让手下的弟兄们都听他的,日后他才有实力和晁盖争梁山的第一把交椅。如果说宋江得了九天玄女的天书是有意造假的话,那么宋江日后领着众兄弟受招安后,带兵征辽,被辽军的“太乙混天象阵”所困,他在夜里梦到九天玄女,并且得了九天玄女传授的破阵之法,凭借此法大破辽军,就是有意夸大其词,把几个军事将领夜里商量的破阵之法神化为九天玄女在他梦中传授的仙术,本身就是一个骗局。他编造九天玄女给他的替天行道、辅国安民、去邪归正的法旨,以此来校正水泊梁山的战略路线,要众兄弟们跟他接受招安,可是,招安后又怎么样呢?往日不可一世的英雄好汉们东征西讨,没有功劳还损兵折将,最后神聚蓼儿洼,好不悲惨。但宋江编造的九天玄女说的话设置了更大的骗局,把众兄弟都蒙在鼓里,把他叫做星主,他那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都是星主,早晚要魂归天界的。他们只是在世上走一遭,至于功名利禄就不计较了,都是过眼云烟,何必当真呢,早死晚死都得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可是,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活个痛快呢?非得接受招安受那鸟气吗?
    希望可以帮你

    我国先民在原始神话中塑造了丰富多的女性神灵形象,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西王母、女娲与玄女。西王母经过上清经派的形塑成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女神,女娲进入民间至今仍是北方地区女性独特的信仰对象,相形之下玄女似乎稍显逊色,但是纵观两千年来的信仰史,就会发现玄女始终占据着一席非常之地,从神话时代到道教时代,玄女与九天信仰联系起来演变成为九天玄女,并在漫长的文化变迁中被赋予了多重神格,承担传递天命、教授兵法术数、保护堪舆等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千面女神。

    九天玄女像(资料图)

    1. 天命使者

    九天玄女最早出现在纬书《龙鱼河图》的黄帝神话中,作为天帝的使者,帮助黄帝战胜蚩尤。《龙鱼河图》是汉代纬书之一,作者不详,原书已佚,经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重新整理收录在《纬书集成》的《河图篇》:

    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伏。

    黄帝战蚩尤(资料图)

    当黄帝无法战胜蚩尤时,天帝派遣玄女下降,授予黄帝“兵信神符”战胜了蚩尤。“兵信神符”是天命的象征,玄女则是代天传命的人,她不直接介入人间的战争,只是提供秘宝制胜。不同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之战,雅典娜、阿波罗等天神参与到战争之中带领某一方获胜,玄女并没有帮助黄帝攻打蚩尤,而是将象征着正义与胜利的天命带给民族始祖黄帝,让黄帝得以亲自战胜代表者不义与无道的对手。

    2. 传授兵法

    在战争中传递天命的观念进一步具象化为传授兵法,并且出现了像《黄帝问玄女兵法》之类的专门的文本。

    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天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遂得战法焉。

    玄女传授兵法对象也从作为帝王代表的黄帝,扩大到军队将领甚至起义领袖。唐代早期,玄女和李靖、李唐王室联系起来。《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标注“兵法谓玄女战术也,卫公李靖用九天玄女法是也”,《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则更为详细,描述李靖与突厥作战之时,九天玄女下降,将“孤虚”战法传授给李靖。

    李靖将兵战突厥(资料图)

    昔贞观二年八月,李靖将兵四十余万与突厥战,夜至三更,九天玄女赐孤虚法与李靖,此法欲使时,背孤撃虚,一女可敌十夫,其使六十甲子,凡行兵围棊暗敌赙,背孤击虚,百战百胜万无失一也。

    在李靖之后,明代小说《水浒传》又将宋江塑造为一个新的兵法获得者。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就讲述了宋江如何在危难之际得到九天玄女搭救,并获得兵书的经历。“从左廊下转出庙前,仰面看时,旧牌额上刻着四个金字道:‘玄女之庙。’宋江以手加额称谢道:惭愧!原来是九天玄女娘娘传受与我三卷天书。”

    3.占卜术数

    《轩辕黄帝传》对玄女传授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发,增添的术数的内容。这一传记是现存最完整的黄帝传记,成书年代当不晚于唐初,其中使用了唐初的避讳,反映唐代制度,并且武周时就有人引用过,实即增广此书而成。

    玄女教帝三宫秘略、五音权谋、阴阳之术。玄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帝观之十旬,讨伏蚩尤。又授帝《灵宝五符真文》及兵信行。帝服佩之,灭蚩尤。又令风后演河图法而为式用之,创八百局,名曰《遁甲》,以推主客胜负之术。黄帝又着《十六神历》,推太一六壬等法,又述六甲阴阳之道,作《胜负握机之图》及兵法要诀《黄帝兵法》三卷。

    左:六壬式盘 右:太乙九宫占盘(资料图)

    而在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遐览》中经提到了《龙首经》一种,在文本的序言开篇,就讲述了授经的神话:

    黄帝将上天,次召其三子而告之曰:吾昔受此龙首经于玄女,经、章、传、义十有二绪,言六壬十二经也。盖吾所口受不传者。谓龙首记三十六用也。吾今日告汝,汝固能行之乎?内以自辅,外修黔首,黔首者,民也。术与贤者。若不能行,则埋之名山三泉之下,慎无妄泄使不神。

    另外还有唐代的《灵宝六丁秘法》,唐末五代的《黄帝太乙八门连顺生死诀》,以及北宋初期的《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这些都是与九天玄女紧密相关的术数类经典。

    4. 守卫墓葬

    玄女还有一个特殊的职能就是守卫地理之安全,既包括修炼之地,也包括埋葬之地。玄女多次出现在墓葬的地券之中,买地券,又称地券、墓券,是古代的随葬明器,质料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的石、玉、砖、铅或竹木,上面刻有或写上文字,是生者为死者在阴间买下一块栖身之所的证明。

    买地券(资料图)

    《中国道教考古》第四册《江西、四川考古发现的九天玄女材料和有关文献记载的考察》中提及在四川地区的墓葬中发现的四件地券,最早的是南宋1219年在巴中发现的“九天玄女地券宝字”,另外三个是明代成都地区。这些买地券希望借玄女之力既保护生者亦保卫死者。《道法会元》卷四十三中死后仪式所使用的《琼书上诸师》也将九天玄女与诸天神并列,祈求保护墓葬:“次祈面奏皇天上帝,后土灵祇,转闻日月星辰,五星列曜,中天大圣北斗七元,诸天诸地,诸水诸山,九天玄女,太一元君,青乌白鹤仙人,天罡淳风上仙,阴阳主宰,道德神仙,演法度人,承流袭庆历代宗师,密赐护持,曲垂济度。开显天星地曜,敕召土地山神,许以埋藏,协之吉兆。” 另外,《宋史·艺文志》中记《玄女墓龙冢山年月》一卷,《玄女星罗宝图诀》一卷,这些可能都与天文地理相关。

    5.房中术

    玄女还是重要的房中术女神。玄女作为一位女性导师对黄帝的家庭生活予以指导,并且其完成民族大业之后,引导他进行个人生命的超越,也就是通过房中术等方式实现身体不死。《轩辕黄帝传》记载:“奉礼太乙元君,受要记修道养生之法,于玄女、素女受还精补脑之术。玄女授帝如意神方,即藏之崆峒山。”《云笈七签》卷一百记传部中《轩辕本纪》也有类似描述:“奉事太一元君,受要记修道养生之法。于玄女素女受房中之术,能御三百女。玄女授帝《如意神方》,即藏之崆峒山。”

    《云笈七签》(资料图)

    房中术与玄女勾连起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在早期文化中,房中被视为养生须知,在天师道中亦成为繁衍后世种民的重要手段,也被汉代帝王视为“兴国广嗣”之道,玄女作为帝王的女性导师需要对其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房中也常常被人们拿来与实际战争进行类比,有“房中采战”之说。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房内考》就提及中国文献常常把性说成是战斗,他认为这个比喻借自司马迁《史记》卷六五所述孙子的一则轶事用后宫之女操练的轶事,采战的观念在明代使用的更为广泛,大量出现在艳情小说之中,甚至也出现在内丹修炼之中。

    除此之外,九天玄女还有传授金丹的神格,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等相关经典。考量九天玄女的多重身份就会发现,她最初的本相是民族正邪战争神话中的天地使者,进而演变成为传授兵法的女战神,同时随着本土道教的萌生与发展而被附加了传授占卜术数、守卫墓葬、指导房中术等职能,始终在士族文人的信仰之中占据独特而重要的位置。

    谁知道 道教农历二月初八所谓 江东神 诞 的江东神到底是何来历?有能...

    关于这位“江东神”,在历史上有着众多神奇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在后世明清时期的人文著述中有所反应,例如明初名臣宋濂所写的《江东庙记》一文中,就十分生动地描述了16个江东神显灵的故事,其中提到江东神与汉代大将军灌婴的故事说:

    “汉高帝六年,遣懿侯灌婴略定江南,至赣。赣时属豫章郡,与南粤接壤。尉陀寇边,婴将兵击之,神降于绝顶峰告以克捷之期。已而有功,馆神于崇福里,人称为石固王庙。”在这个故事里,“崇福里”乃是社富的旧名,由此可见,“江东神”信仰在社富当地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了。

    到了宋代,关于江东神显灵的种种故事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宋濂《江东庙记》一文中记载的16个故事中,有12个发生在宋代,如江东神在宋朝建炎三年,用阴兵吓退金兵,保护了逃亡到赣州的隆佑太后;绍兴二十七年,帮助都统制李耕歼灭禁兵和山寇的叛乱。

    绍定三年,帮助荆襄监军陈垲讨伐朱光、陈达等叛乱;淳佑七年,帮助部使者郑逢辰肃清湖南鲁甲的啸乱;淳佑九年,帮助监军姚希得平定安远崔文广之变等等神迹。

    在宋代,建立“正祀”是朝廷对待民间信仰的重要措施之一,当时通过对众多民间神灵、庙宇进行赐爵位、题庙号等手段,从而建立起了庞大的祭祀体系。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封神运动”中,多次显现神迹的“江东神”亦于嘉佑至绍兴年间屡次荣获“显庆”、“昭烈”等庙号,从而被纳入到的祀典体系之中。

    朝廷的封号,更加引起了民众对江东神的崇拜,四方来此祈祷之人络绎不绝。为了满足香客的愿望,宋宝庆年间,身为赣县东尉的莆田人傅烨曾为赣县圣济庙写了一百首签诗,这就是后来收入《道藏》的《护国嘉济江东王灵签》。

    此灵签全文100条,分为签诗(七言)、释文(四言联句)、圣意(三言联句)三部分,签名仅为序号,未注吉凶、上下字样。此种格局与现存其他灵签不同,当为灵签中较早者。

    江东神即为江东签神,名:石固。道藏本《搜神记》载。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