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五行相克,情绪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中木火金土分别对应人体哪些脏腑?

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属木、肾主水,其它脏腑亦是如此。
以此类推

古人如何用五行生克思想调理情志?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最后郁郁而终。从某个角度来说,这叫做情志不畅,出了大问题。不只多愁善感会出问题,过喜过怒过悲也是会出些问题的。那么古人对于情志不畅的问题,他们有没有办法解决?有!那就是用五行生克的养生学方法调理。

林黛玉

先说说它的原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喜怒悲忧恐五种情绪状态称为五志,是人体五脏之气所化,每一种情绪都有与之对应关连的内脏。据《内经》所述:怒为肝志,喜为心志,思为脾志,忧为肺志,恐为肾志。这就是所谓五脏五志。五种情绪过度(五志过极)就会扰乱五脏的气机。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见《灵枢.举痛论》),"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见《灵枢.本神》)。所以,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情绪过度伤到了对应的脏腑。

脏腑生克图

再说说古人是如何调理情志不畅的。古代养生学家认为,这类因情志过度所产生的五脏不和,可以各用一种与之在五行属性上有相克关系的情绪来调整。在五行属性上,肝属木,心属火,牌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志的五行属性与其关连的五脏相同,即;怒属木,喜属火,思属脾,忧属金,恐属水。五行的相克链为:金木土水火金。对应的,五志的相克链为:悲怒思恐喜悲。这是说,因过度愤怒而引起的情志不和,可以用引发悲伤的情绪的方式来调理;因过度思念而引起的情志不和,可以用引发愤怒的情绪的方式来调理,其余可依此类推。

张子和

《吕氏春.卷十一》就记载了战国时的名医文挚,就曾运用激发愤怨情绪的办法治愈了齐闵王的疾病。像这样,以一种可调控的情绪来调和另一种失去控制的情绪反应的方法,被后世养生学家广泛地加以运用。如张子和在《儒门事亲》所述:"悲可以治怒也,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也,以谑浪?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也,以遽迫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也,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也,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

五行相克是怎么回事

现在五行多用于中医。五行在人体和自然界都有相对应的,具体是:
木:在味属酸,在色属青,在五化属生,在季节属春,在五脏属肝,在六腑属胆,在五官属目,在形体属筋,在情志属怒;
火:在味属苦,在色属红,在五化属长,在季节属夏,在五脏属心,在六腑属小肠,在五官属舌,在形体属脉,在情志属喜;
土:在味属甘,在色属黄,在五化属化,在季节属长夏,在五脏属脾,在六腑属胃,在五官属口,在形体属肉,在情志属思;
金:在味属辛,在色属白,在五化属收,在季节属秋,在五脏属肺,在六腑属大肠,在五官属鼻,在形体属皮毛,在情志属悲;
水:在味属咸,在色属黑,在五化属藏,在季节属冬,在五脏属肾,在六腑属膀胱,在五官属耳,在形体属骨,在情志属恐。
五行的相生相克是正常的现象,正因为存在相生相克的联系,才能维持平衡。
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而五行间的相乘相侮,指五行间生克制化被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的相克现象,对人来说就是生病了。
相乘:简单说就是,本来是木克土的,当木过于强大或土本身不足,就会造成木乘土或是土虚木乘的现象。
相侮:就是反侮的意思。土本来是被木克的,但如果土太强大或木本身虚弱反而会造成土侮木的现象。

《黄帝内经》如何论情志?

一、什么是情志

《黄帝内经》将人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是七情和五志的合称。《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总称,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七情和五志虽有相同的地方,但是表现形式多不一样。七情相对五志而言,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表现于外的情绪。五志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隐藏于内的志意。情志是“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人们称其谓“神志”。

二、情志与五脏的关系

我们知道,人的意志出自人的大脑。中医认为脑为髓海,其根本在肾;同时,脑的活动又有赖于心供给脑所需的血液与氧气,因此,肾与心对大脑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这也是为什么《黄帝内经》论情志不离五脏的道理所在。

我们先来看情志对脏腑的影响。情志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我们遇到开心的事情就开心,遇到恐怖的事情就害怕,这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映,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情志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内伤七情”就是这么来的。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范进中举。中举对范进来说是很突然、很强烈的,受了这个刺激后,他就疯了,这是“大喜伤心”,是情志对脏腑的影响。

人体的情志活动,是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的,气血来源于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而脏腑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滋养。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情志致病的特点就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情志是怎样影响到脏腑的。

1.情志可以影响脏腑的气机。情志致病,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逆乱,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其中主要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中这样记载:怒则气上。意思就是说,一发怒,气就往上走。这就是为什么有脑梗类的人忌讳发怒,发怒的话,怒气就会往上充,脑血管就会破裂。

“喜则气缓”,“缓”是个通假字,通“涣”,也就是涣散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过喜就会心神涣散。喜乐太过的化,气就会散掉,这个时候就会导致人的死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大笑而亡的人。传说宋代的抗金名将牛皋听到金兀术被杀后,就大笑而亡了。这就是他的气一下子散掉了。

“悲则气消”,中医认为,一哭就神魂散乱,气就会短。哭的时候,越哭气越短,这就是“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就是说受到惊吓或过于恐惧时,气就往下走,上焦完全闭住了,下焦整个打开。那么,在人身上会出现什么象呢?我们常说有人吓得尿裤子,这就是气往下走的原因。在中医文化里还曾经流传过这样的小故事:有一个孕妇要生产了,可一直生不下来。有一个叫叶天士的名医到了那个人家里后,抓起一个铜钱往墙上一扔,那个妇女就把孩子生下来了。人家就问那个名医是怎么回事,医生是这样解释的:“人都是为了抓钱而来的,座椅小孩一听见钱声,就赶快初生了。”实际上这是笑谈,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恐则气下”,那个孕妇听见“哗啦”一响,一紧张,气往下走,就把孩子给推出来了。

“惊则气乱”,气乱,指气机紊乱。大惊则气机紊乱,气血失其调和,出现心神不安,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

“思则气结”,意思是,如果过思的话,我们的气就会凝聚而不通畅。气凝聚剂在那里,就会影响消化,久而久之,脾胃就会出现问题。有一个年轻小伙子喜欢上一个姑娘,可是它们家里不同意,不让它们见面,于是这个小伙子就天天四年这个姑娘,饭也吃不下,人也瘦了,这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相思病”。相思为什么会称为病?就是因为它使人的气凝结,让人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

2. 直接伤及内脏。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个都很好理解,我们就举一个例子,一位老人有一次经过一个坟地,突然间从一个坟头的背后窜出一条狗来,一下子差点把他扑到,他两条腿都吓软了,还以为是从坟里面钻出来的鬼,回到家后就开始天天晚上做噩梦,这就是“恐伤肾”。

3. 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情志活动的异常,既然能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么,对已患的疾病就必然有所影响,或使病情加重,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

前面我们了解到情志对脏腑的影响,同样,脏腑也是可以影响情志的。正常的脏腑机能可以产生正常的情志活动;反之,脏腑功能失调也必然导致情志的异常改变。《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肝则悲,并于肺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灵枢·本神》也指出:“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现代心身医学提供的资料表明,许多慢性病人都有一些常见而又比较固定的心理变化特点,如肺结核病人经常有很兴奋的表现;心脏病人则有恐惧、焦虑、孤寂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三、情志生克法

人们在情志上得了病该怎么办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地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上肾,思胜恐”。中医认为,情志的病是不可以用药来治愈的。针对情志病,中医基本上采取情志生克法,也就是以情治情法。原理实际上还是五行相克的原理。

“悲胜怒”,就是用悲伤来战胜大怒。当一个人发怒时,应多想想悲伤的事,因为“金克木”,人体中肺金可以克肝木,一般来说气到恸哭一场后气也就消了,就是这个道理。

“恐胜喜”,这个很好理解,就是说恐惧可以战胜过喜过散的心。再来看范进的例子,他因为中举而开心得疯掉,结果是他的岳父一巴掌把他扇醒了。这就叫“恐胜喜”。

“怒胜思”, 一个人思虑太过的话,激怒他就可以了。华佗曾用此方治愈久治不愈的病人。当时华佗给一人看病,得知他是因思虑过度致病的,就向他索要高额报酬,但拿到钱后又不给他看病,此人一气之下口吐鲜血,但病也随之好了。为什么呢?怒则气上,把病人惹怒后,他就可以把胃中的淤血吐出来,这样病也就治好了。

“喜胜忧”, 当一个人心中郁结不快,常常生闷气,悲伤心情无法排解,长此以往必将疾病缠身,因为过悲伤肺。根据“火克金”,此时须找一种使自己快乐的方法,多想些快乐的事,便可以克制悲伤情绪。

“思胜恐”,思虑是可以战胜恐惧的。就是说,你如果把问题想清楚了,一般来讲就不害怕了。大家要记住,一定要把事情想清楚。就拿此次5.12汶川地震来说,对于那些幸存者,尤其是未成年人,心理疏导相当重要,不能让他们再去回忆那个场面,不能再活在阴影中,根据“土克水”,就要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多想自己今后该如何,把事情想清楚了,也就不会再恐惧了。

五行相生

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
火-温热、升腾、明亮
土-生化、承载、受纳
金-清洁、清肃、收敛
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五行 五脏 六腑 季节 情绪 五官 五味 形体
木 肝 胆 春 怒 目 酸 筋
火 心 小肠 夏 喜 舌 苦 脉
土 脾 胃 长夏 思 口 甘 肉
金 肺 大肠 秋 悲 鼻 辛 皮毛
水 肾 膀胱 冬 恐 耳 咸 骨
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比如怒则伤肝。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为叙述方便,生者称为母,被生者称为子)。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两者都很重要,不要觉得相生就好,相克就不好。巨人症就是生长缺少克制的病例。
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保持事物发展变化的平衡与协调。
五脏之间的关系
(1)五脏之间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2)五脏之间的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但必须指出,五行学说来说明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五脏对应五行只是抽取了五脏的部分特性,五行并不能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只是部分关系。

古人如何用五行生克思想调理情志?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最后郁郁而终。从某个角度来说,这叫做情志不畅,出了大问题。不只多愁善感会出问题,过喜过怒过悲也是会出些问题的。那么古人对于情志不畅的问题,他们有没有办法解决?有!那就是用五行生克的养生学方法调理。

林黛玉

先说说它的原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喜怒悲忧恐五种情绪状态称为五志,是人体五脏之气所化,每一种情绪都有与之对应关连的内脏。据《内经》所述:怒为肝志,喜为心志,思为脾志,忧为肺志,恐为肾志。这就是所谓五脏五志。五种情绪过度(五志过极)就会扰乱五脏的气机。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见《灵枢.举痛论》),"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见《灵枢.本神》)。所以,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情绪过度伤到了对应的脏腑。

脏腑生克图

再说说古人是如何调理情志不畅的。古代养生学家认为,这类因情志过度所产生的五脏不和,可以各用一种与之在五行属性上有相克关系的情绪来调整。在五行属性上,肝属木,心属火,牌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志的五行属性与其关连的五脏相同,即;怒属木,喜属火,思属脾,忧属金,恐属水。五行的相克链为:金木土水火金。对应的,五志的相克链为:悲怒思恐喜悲。这是说,因过度愤怒而引起的情志不和,可以用引发悲伤的情绪的方式来调理;因过度思念而引起的情志不和,可以用引发愤怒的情绪的方式来调理,其余可依此类推。

张子和

《吕氏春.卷十一》就记载了战国时的名医文挚,就曾运用激发愤怨情绪的办法治愈了齐闵王的疾病。像这样,以一种可调控的情绪来调和另一种失去控制的情绪反应的方法,被后世养生学家广泛地加以运用。如张子和在《儒门事亲》所述:"悲可以治怒也,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也,以谑浪?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也,以遽迫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也,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也,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