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时间周期,易经时间对照表
《易经》诞生在何时
一般的说法,《易经》是由三皇五帝之一的伏羲所创造。
据历史学家考证,伏羲大约生活于公元前3000年至5000年之间;过了两千年之后,在商朝末期,纣王“九侯”之一的“西伯”文王姬昌发明或完善了六十四卦,并撰写了卦辞。姬昌之所以能够创造六十四卦,是因为他被纣王囚禁在羑 (音yǒu)里(现今河南汤阴境内)的皇家监狱里,因实在无事可做,就每天在脑子里瞎琢磨,把八卦交叠为六十四卦。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西伯拘里,演《周易》”,又说,西伯“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乃西周时周文王所著,内容讲的是三皇五帝时期的故事和八卦方面的事{这里的八卦不是指算命,和预测方面的问题,,而是讲的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
这说的是,周文王被殷纣王关押时,在狱中写下的《易》(又称《周易》或《易经》)。
已知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4年左右,周文王写易经的时间应该更早。
所以,易经诞生的时间至少在公元前1050年以前,也就是3060年以前。
实际上,《易》作为占卜书,其基本思想应该出现的更早,周文王应该是其集大成者
易经是一部集体性著作,周易体例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占筮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夏商两代已有重要的鬼神观念与人鬼沟通的方法,占筮是人鬼沟通的行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动本身也有多样性,例如有烧龟壳或烧牛骨,而从其烧裂的纹路中见启示的方法,占者将所欲占之事与对纹路的解释又刻到甲骨上,流传至今,使今人得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甲骨文)这种占筮活动传至周文化传统中时,经过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观念与符号系统,(卦爻辞与卦爻象)一方面将当时所占之事及其解释以文字记录下来,(卦爻辞)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法则,(大衍之数)使用新的占筮工具,(蓍草)而完成周易这部著作,亦即我们今日所见的易经之书的经的部份。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易经》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易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易经》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人的寿命有多长?《易经》早已算好生命周期,这2个年龄要注意
在古代,人的寿命要远远短于现在,四五十可能就是大部分人的寿命长度了。
但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七十岁已经算不上古老稀了,百岁长寿老人屡见不鲜。
但是,不管人的寿命是多少岁,你有没有想过,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命的周期,比如说什么样的人长寿?人到了多少岁是个坎?有没有固定的周期呢?
20世纪初,奥地利的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人在一天中也存在着器官敏感程度、体温、血压等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并把它称为“生物节律”。
20世纪中叶,有的科学家开始把这种生物节律比作钟表,“生物钟”概念被正式提了出来。一个人的生命有多久,主要看他的“生物钟”的循环多少次。
在1960年,美国科学家在对人体细胞研究发现,一个正常人一生细胞分裂的次数是50次。每分裂一次的周期为2.5年,据此推测出人的寿命应该是125年左右,但因为多种原因,在分裂30次左右时,分裂能力已经走向衰弱。
在中国古代,人的寿命在易经中有所描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保本节用的方法,告诉大家尽量少消耗生机,自然能够延长寿命。
判断一个人是否长寿,易经中也有描述,注意观察这个人的人中穴位,细而长的人说明他有长寿的潜质。
还有通过耳垂进行判断,一个人的耳垂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观察它的饱满程度和光泽程度,越饱满、越光泽说明这个人精神抖擞,心脾肺肯定没有问题,这个人注定会很长寿。
当然,这些推断是基于这个人其他器官是完好的,比如说一场意外,导致大脑受损,这样的属于个例,我们不做讨论。
《易经》中提到的兑卦和艮卦,它们所代表的的数字分别是7和8,在八卦中,7表示少女,8则是少男,仔细研究的人会发现,人的生命周期很多都与7和8这两个数字有关。
一些研究易学甚至是现在的科学工作者,都认为7或者8就是生命循环的一个周期,7的周期是7-84岁,8的周期则是8岁-73岁。
所以说,到了这个年龄段的时候,大家应该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 健康 问题。只有把自己身体养好,身体自然就会强壮起来,长寿的秘诀也就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这也是在易经中领悟出的生命真谛。
《易经》不只是一本天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的“答案之书”。
《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包罗万象、广大精微,被誉为“大道之源”,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源头,儒家、道家皆以为经典,几千年来对华夏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古人看来,易经之所以博大精深,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包罗万象,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易经》其实是一部涵养福报的古籍,里面暗藏着更为高深的智慧。
我们学习和了解《易经》,不但能看到自己的先天禀赋,还能帮助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工作、 情感 的规律。
《易经》可以告诉你,根据今时今日的条件,如何选择才是最正确的。每选对一次,成功几率放大10倍、20倍。所以说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读懂中国《易经》。
可能很多人包括身边的很多朋友都觉得《易经》太过于高深,又是文言文,别说是将里面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了,就是光读起来就很费劲,也很无聊,即使想读也有些力不从心。
但一次有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图解易经》,分享给我,我读完后受益匪浅,很让人惊喜,后悔怎么没有早一点读一读这本书,而且这本书完全不存在读不懂的情况。
让你既不用费力啃文言文,也不用具备专业易经的专业知识。
这本书是采用图解的方式,深入解析《易经》原文中的道理,通过图画、图标并结合实例,让原本枯涩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一看就懂,一读就能理解其中蕴含的奥秘。
《易经》是群经之首,智慧源头,一经在手,运转乾坤。
感兴趣的话,点击下面图片就可以购买了。
易经解释自然的规律
“天生四时,地生万物”。日月轮回,周而复始,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地球上的万物无不遵循着这个自然周期规律生死存亡、兴衰与共。虽然万物之间的各自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长短各不相同,生命的形态与运动方式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遵循着“春生、夏长、秋熟、冬亡”这一自然四季规律的轨迹,都会经历这四个大的生命阶段,日日更新,月月交替,年年轮回,亘古不变。
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从中悟出了集智慧之大成的《周易》理论。它从日月阴阳、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中,领悟到宇宙万物起源、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并抽象成阴阳五行说、四季八卦论,以此来推演类比宇宙万物的整个生命历程。并指出阴阳运动、四季轮回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普通规律。即所谓“阴阳者,天下之大理也;四时者,天下之大径也”。也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有阴阳两方面的特性,并在这两方面特性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下向前发展演变,其演变发展的过程都要经过“起始、壮大、高潮、死亡”这四大阶段,这四大阶段正如“春生、夏长、秋成、冬亡”自然四季规律一样。这就是日月交替、四季轮回昭示给人类及万物简单而深刻的宇宙自然规律。这就是从宇宙天体运动规律总结抽象出来的天法、天规、天理、天道。古语说:“春生、夏长、秋成、冬藏,此天道之大径也”。因此,周易来源于日月四季,说的也是日月四季规律,只是后来它把这些抽象化了,神秘化了。
1、阴阳实际上就是冷热寒暑的抽象。《周易》中的阴阳是总领全部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用这个字来象征说明宇宙万物本质特性,并以此来分类。这是非常智慧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自然界的万物都因时因地或阴或阳,而且还在因时因地互转化、相辅相成,这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天生四时,地生万物”。日月轮回,周而复始,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地球上的万物无不遵循着这个自然周期规律生死存亡、兴衰与共。虽然万物之间的各自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长短各不相同,生命的形态与运动方式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遵循着“春生、夏长、秋熟、冬亡”这一自然四季规律的轨迹,都会经历这四个大的生命阶段,日日更新,月月交替,年年轮回,亘古不变。
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从中悟出了集智慧之大成的《周易》理论。它从日月阴阳、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中,领悟到宇宙万物起源、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并抽象成阴阳五行说、四季八卦论,以此来推演类比宇宙万物的整个生命历程。并指出阴阳运动、四季轮回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普通规律。即所谓“阴阳者,天下之大理也;四时者,天下之大径也”。也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有阴阳两方面的特性,并在这两方面特性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下向前发展演变,其演变发展的过程都要经过“起始、壮大、高潮、死亡”这四大阶段,这四大阶段正如“春生、夏长、秋成、冬亡”自然四季规律一样。这就是日月交替、四季轮回昭示给人类及万物简单而深刻的宇宙自然规律。这就是从宇宙天体运动规律总结抽象出来的天法、天规、天理、天道。古语说:“春生、夏长、秋成、冬藏,此天道之大径也”。因此,周易来源于日月四季,说的也是日月四季规律,只是后来它把这些抽象化了,神秘化了。
1、阴阳实际上就是冷热寒暑的抽象。《周易》中的阴阳是总领全部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用这个字来象征说明宇宙万物本质特性,并以此来分类。这是非常智慧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自然界的万物都因时因地或阴或阳,而且还在因时因地互转化、相辅相成,这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这阴阳一开始就是日月,所谓“易”就是日月也,日月交替,周而复始,产生冷热寒暑变化,进而产生四季冷暖,进而产生自然万物。管子曰:“阳之道,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易经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个两仪一开始就是子夜、午昼,夏至、冬至来表示的。
科学告诉我们,宇宙的膨胀与毁灭实际上就是冷热能量的转变,宇宙的生命历程就是由极热到极冷的一个演变过程,而且宇宙万物的生命都是冷热能量的变化过程。温度就是衡量冷热能量的一个标志。所以,《周易》的阴阳观念一开始就与宇宙冷热能量相吻合了,所以,《周易》一开始就触及到的宇宙的深处,触及到了宇宙的起始点上了。所以《周易》的空想就变得如此的伟大,让人惊叹不已,高深莫测。
2、八卦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自然规律。八卦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循环周期理论之一,八卦理论是怎么来的呢?它是阴阳演变来的。《周易》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寒暑生成四象,四象就是四季,四季生出八卦。所以这句话明确说出了阴阳四季八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八卦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周期的派生出来的,也就是把四季的又分成了八个季节,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后来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八个季节的三倍分法,把季节的转折点都分了出来。因此,八卦实际上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自然规律。只是伏羲为了类比自然万物就把用“乾、兑、离、震、巽、坎、垠、坤”这八个字来代表四季八段,以此来类比自然万物,这样一来八卦理论就抽象化了,就脱胎出四季八段而变成了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思辩理论了,也同时也变成了高深莫测的玄学理论了,但八卦理论又总是脱离不了春夏秋冬自然四季这一时间周期。看过《周易》中著名的“河图”的人都知道,春夏秋冬自然四季仍然是八卦必不可少的时间周期。
3、五行就是自然四季周期里万物形态。五行说原来与《周易》原本是两种不同的理论学说,后来到了战国时期,这两种理论逐步融为一体,形成“阴阳五行说”,五行说成为了《周易》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用来阐述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发展。“天有四季时空周期,地有万物变化形态”。五行说有三层意思:一是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的;二是这五种自然物质之间是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三是自然万物的变化形态基本上都是这五种形态。五行的变化离不开自然四季周期或时空,而《周易》讲的又正是自然四季周期或时空,缺少物质的内容,所以这两种学说正好相互补充,自然而然也就融合在一起了,所以《内经》说:“是故阴阳五行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根本也。”
《周易》理论中的阴阳四季五行八卦,实际上就是关于宇宙时空周期、宇宙万物形态变化以及两者关系的抽象化概述,并用它来预测宇宙万物的未来。《周易》中明确讲道:“古者包牺氏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就是把《周易》给抽象化、概括化、理论化了。就象伟大科学家牛顿一样,从果园树上苹果落地这一生活中的现象,从“苹果落地说”中悟出、抽象出伟大的“万有引力”学说一样。《周易》也是一样,也是从日月、四季、五行万物中悟出来的,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正如孔子说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周易》是思想者真正的空想出来的理论,可惜的是它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源头,却成为起卦算命、宿命轮回、空想巧辩的鼻祖。古人把《周易》神秘化、化可以理解,因为那时科学还不发达。如今的普通人把《周易》看得高深莫测也可以理解,因为毕竟现在的普通人还是喜欢学习当今的科学知识,但是如果当今的专家学者再把《周易》说的那么高深莫测、那么神秘玄乎,那么就纯属于骗吃骗喝的把戏了。
易经教你如何在对应时间养生
易经教你如何在对应时间养生
子时(子夜11~凌晨1时),胆经当令
这段时间正是中医养生别强调的“子觉”时间。《黄帝内经》里,“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丑时(凌晨1时~3时),肝经当令
静心养气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
寅时(凌晨3时~5时),肺经当令
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体阳气的开始,也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必须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扰。
卯时(早晨5~7时),大肠经当令
早起不贪睡,晨起首先活动四肢筋骨,打太极拳,叩齿摩面或双手扣后脑,做“鸣天鼓”。
辰时(上午7~9时),胃经当令
活动后喝一杯开水,用木梳梳发百遍,然后洗漱。早餐应该清淡,要吃饱。饭后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强度锻炼。
巳时(上午9~11时),脾经当令
开窗通风后,可从事脑力活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让眼睛得到及时的休息。
午时(上午11时~午后1时),心经当令
这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酒可喝但不能醉。饭后宜睡半小时,不要过多。
未时(午后1~3时),小肠经当令
午睡后可做少量和缓的运动,喝一杯茶。
申时(午后3~5时),膀胱经当令
这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时(午后5~7时),肾经当令
这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晚饭宜吃少、清淡,可以喝点粥。
戌时(晚7~9时),心包经当令
准备睡眠,睡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宜采取右侧卧位。
亥时(晚9~11时),为三焦经当令
“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让身体有一个好的起点,就要从此刻拥有好的睡眠开始。对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难问题,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尽量在晚上11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
早中晚的养生方法各不同
早晨慢养生:慢起床、慢排尿
都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但早晨却也是最危险的时间。尽管此时筋骨已经舒展、头脑也愈发清醒,但体内的脏器和血管却仍处于半梦半醒之间。因此,早晨养生的诀窍就在于慢。
慢起床要做到三个三分钟。在平仰卧的状态下,睁大双眼,适应由睡至醒的交替过程。这时可将手掌搓热后“干洗脸”1分钟。然后,慢慢坐起来,呈半卧位,用手指梳头100下,持续2-3分钟。再将双脚移至床沿,静坐2-3分钟。这个期间缓慢练习深呼吸。
其次要慢排尿。早晨一觉醒来,可能会有急不可待地排尿感,但尿意越是紧迫,越要沉得住气。因为膀胱排空容易引起头晕,甚至出现排尿性晕厥。排尿尽量缓慢,不可用力过快过猛,直立位或蹲起时,要手扶支撑物。
慢饮水也非常关键。经过一晚上的代谢和水分蒸发,早晨必然口干舌燥的。此时,如果大口喝水,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正确的方法是,倒一杯温开水,先含一小口滋润口腔,然后慢慢咽下,再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下,喝250-300毫升即可。
上午动养生:多运动、做数独
上午9点到中午1点,是人体一天中最精神、大脑最具活力的时候。在这个黄金时段内,应该最少运动1小时、动脑一刻钟。
老人上午9-11点运动、下午3-5点运动都很好(天气特别热时,应选在上午9点前和下午5点后)。1小时的锻炼,可以用15分钟预热、30分钟运动,最后15分钟伸展。在运动后,可以按摩腰腿,坐下抬腿10分钟,放松心情消水肿。没有整块时间锻炼的人,则可以抓住零散时间进行锻炼。所谓动脑,是指积极的思考。不论退休老人还是上班族,都可以在休息间歇,抽出一刻钟做几题脑筋急转弯或数独,真正调动大脑的潜能。
下午润养生:喝够水、扭扭腰
下午时段,身体需要消耗午饭摄入的大量食物,小肠把食物里的营养都吸收得差不多了,送到了血液里。这时我们须喝一杯水,用来稀释血液,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
久坐的人此时要起身扭扭腰,画圈按摩腹部,让喝进去的水滋润肠胃,防止大便秘结。除了让水分进入体内,更要让她滋养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可以用温热的湿毛巾擦擦脸,唤醒下午的疲惫。
傍晚热养生:喝小酒、泡手脚
傍晚7点到9点之间,是身体逐渐开始倦怠的时候,但此时的养生重点,是让疲惫的身体逐渐舒展开来。
睡前小酌一杯,是养生的好方法。但是需要注意,最好选择度数较低的葡萄酒,饮上两小口即可。酒精会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入眠。
此外,冬天的傍晚还非常适合泡澡。在37-39℃的温水中泡20分钟左右,可让身心沉静下来。此外,还可以用热敷脸、泡双手、泡双脚三个步骤来代替。首先准备一盆热水,将热毛巾浸透后拧干,敷在脸上1分钟,毛巾凉后重复上述步骤3次。然后将双手浸入热水中1分钟。再倒一桶热水,浸泡脚和小腿15分钟。依次下来,可达到和泡澡一样的放松功效。
夜间松养生:想乐事、松身体
夜晚的到来意味着一天的结束,好好利用一天中最闲暇的时光,会使家庭生活充满温馨和情趣,也利于消除工作中的紧张情绪。这时,可以和家人聚在一起,聊聊高兴的事情,问问老人的生活、孩子的学业,将烦恼也拿出来和大家说说,千万别憋在心里。总之,过一天就是过一道坎,清掉心里的垃圾,才能有安稳的睡眠。但是要注意的是,在睡前1小时内少说话。因为说话太多容易使大脑兴奋,思维活跃,从而使人难以入睡。
此外,睡前还可以按摩,百会穴、涌泉穴、足三里穴各按30次,都可以有效地帮助睡眠。尤其是夫妻之间相互按摩,舒缓白天因站、坐而过于疲劳的脚部、小腿、背部,不仅放松身体,也是增进感情和快乐的好方法。
易经智慧学:四象限时间管理法
《易经》是远古圣贤留给华夏民族的子孙传统文化中一朵最耀眼的奇葩。在北宋著名大儒张载就对易经这样描述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学者南怀瑾老先生就说过: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绝学中的绝学。可见历代学者对华夏文化的追捧。
因其神秘玄奥,不懂的人难望其颈背;无知者谓之;敬畏者敬如“天书”。不管人们如何去看待它,千百年来它都以卓凡的魅力发出耀眼的光芒。
易经包罗万象,有很深的哲理思想,蕴含万物之道。其中它的四象时间管理法,值得我们当代人好好学习、借鉴。
《易传·系辞上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指天地或阴阳。四象是处于统一体内的两仪,在对立中会发生阴阳消长,引起这种变化的四个最具特征的典型状态。在讲四象时间管理法之前我们要先明白四象与人类、自然最相近的状态:
从方位角度论四象为:东、南、西、北。
从一年季节论四象为:春、夏、秋、冬。
从飞禽走兽论四象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
在八卦图中分为:少阳、老阳、少阴、老阴。
在我们生活中,处理问题一般有两种状态,事情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时间是紧急的,还是不紧急的?然后根据事情的重要性跟时间的紧急程度去处理事情。在时间管理法中,‘—’代表事情;‘— —’代表时间。
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时间跟事情的把握会出现以上这四种情况:
老阳:代表事情非常重要、时间也非常紧要。
少阳:代表事情非常重要,但是时间不着急。
少阴:代表事情不重要,但是时间非常紧急。
老阴:代表事情不重要,时间也不紧急。
从易经四象的智慧中,我们要学会区别对待事情。比如星期一公司开会,两个主题。一是这个季度的业绩达成目标,要完成多少业绩?跑多少客户?每天都要有目标计划、实施。二是下午公司组织员工统一去照相。如果我们学会易经四象时间管理法的方法,就要加以区分,然后区别去对待了。季度业绩任务重,但时间不是很紧急是第三种少阳状态;照相事不是很重要,但是时间很紧就规定下午,那就是第二种情况少阴的状态。虽然业绩重压力大,每天都要完成任务,但照相时间紧,就规定下午。怎么办?四象时间管理法告诉我们应该选少阴状态先去做。
易经百姓日用而不知, 其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难以抉择的事情,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那我们就按照易经的四象时间管理法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