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三界五行,三界五行六道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什么是“三界”?什么是“五行”。“四大皆...

三界就是佛教所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五行就是道教所说的金、木、水、火、土。 三界和五行在中国的泛指人的一生受到束缚的自然规律,如生死,烦恼、痛苦,轮回,报应等。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着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着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会、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蜀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从水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质都是由于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于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乍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第六的涅盘境界不再轮回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国大物象的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小乘佛教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不过,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论,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只是五蕴中的一蕴而已。 甚么又叫做五蕴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 关于五蕴的内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绍,因为五蕴是个很大的题目,我们只能在此说一句: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时,我们由于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业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的。所以,佛教不仅不是唯物论者,倒是唯识论者。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句话怎么理解,何谓三界

先说“跳出三界外”。佛教中讲的三界(trayo dhatavah):欲界、色界、无色界,是名三界。对于学佛之人,唯有出三界,才能三业清净,烦恼诸垢,皆已净尽。
三界中的欲界(梵语kama-dhatu),共有六天,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此六欲天有饮食之欲、男女之欲、乃至五欲之乐,欲解脱欲界之境,必须从饮食、男女、乃至五欲之乐净化之,才能出欲界天。
三界中的色界(梵语rupa-dhatu),共有十八天,亦称四禅天;初禅有三天,二禅有三天,三禅有三天,四禅有九天。色界天没有饮食之欲、男女之欲,仅是禅定暂时伏住,没有女人之相,唯有男身,尚有宫殿,亦有现象界,禅悦为食,欲解脱色界十八天之生死,必须观色相皆空性,了知诸法本空,幻化而有,不应著迷色相之法,才能出离色界天。
三界中的无色界(梵语arupya-dhatu),是连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这是无色界众生所住的世界,共有四空天,欲出离空天之生死,必须了知心意识当体即空,非住心、非非住心,不即不离,见达自性,当下即可出离无色界天。
再说“不在五行中”。“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互之间有生成、克制等联系,从而构成了万物及其运动变化。据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俗语佛源》解释,“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如《封神演义》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岂得以世俗男女分别而论。”

天地间有六界,为何玉帝只掌管三界?其它三界由谁掌管?

天地间有六界,分别是神界,仙界,人界,魔界,妖界和冥界。玉帝掌管这人界,神界和仙界,而魔界是由九天荡魔祖师统治,妖界是蚩尤统治,而冥界原本是后土娘娘掌管的,后来被十殿阎王统治。

天地间有六界,为何玉帝只掌管三界?

在道家神话体系中,玉帝是四御之首,高坐在九重天凌霄宝殿之上,他掌管着三界,这三界便是神界,仙界和人界。神界和仙界其实大体都一样,不同的是能上天庭的都是仙人,但是仙人不一定都在天庭,天庭之上的公务员便是神界之人,天庭之外的不在编人员便是仙人,简单点说,公务员与外编人员的法术高明的修仙之人,都是玉帝在统治,人界虽然有帝王,不过帝王也是神仙化身下凡的,所以人界实际上也是在天界管辖内。

这妖界与其他几界不一样,他们都是一些精怪自己修炼而成,得不到正统的认可,所以他们也就成为了神仙以外的妖怪,他们没有那么严格的等级制度,就是谁强谁就是王,所以他们的统治者便是个十足的霸者,蚩尤是上古时代的战神,传说他就是面如牛首,背生双翅,厉害的一塌糊涂,所以妖界他是统治者。

而魔界是一直与神界对持着的,所以魔界之人都被视为神学正统以外之人,他们肯定也很厉害,不然也不会跟天界对持,不过他们毕竟没有天界力量大,而且魔界的资源也没有天界好,所以他们一直都处于阴暗一面,他们统治者是九天荡魔祖师。而冥界的人类死后冤魂所聚集之地,原本是后土娘娘在管理,后来有了十殿阎王,这阴深深的冥府便由他们十个人统治了。

那么道家如何看待这六界?

中国的神话故事体系,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从自定义的洪荒到天庭成立的封神,西游可以串成一个史诗级的神话故事,我们在神话故事中常看到将世间分三界,可实际上“三界"的说法是佛家的说法,道家的典籍是没有“三界”一说,道家的体系是为“三元 ”也叫“三才”,所谓的三界在道教文化中是不存在的,神话故事中的“玉皇大帝”也不是掌管哪一界,而是与其他五帝,如勾陈,东极青华,紫微,长生,后土,协助三清管理,因此,神话故事中,玉帝管理三界是不存在的,道家也没有三界这一说法。

一、何谓天地六界

天地六界是网络小说杜撰而来,不论是道家还是佛家都没有“六界”的说法,佛家说是“三界五行”在西游故事中,孙悟空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为“长生”,三界则为“欲,色,无色”,在这里的“欲”说的就是地狱和人间,“色”指在欲界之上的第十八天二“无色”说的是色界之上的四天,因此六界的说法是错误的,是网络小说作者自行杜撰。

二、玉帝

再说“玉帝”,玉帝属于道家的“六御”之一,与佛家根本就没有关系,其中“天地人”不是划分为三界,而是称为“三才”,哪怕是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西游记”中,玉帝也不是天地间最高的神祗,其中如来为西天之主,玉皇大帝是南天门内的灵宵宫之主,而孙悟空大闹天宫偷取仙丹还得从凌霄宫中直上三十三重天,由此可见,太上老君比玉皇大帝居于更高的重天。

不得不说,中国的神话体系,经过世代先辈们的努力,构建的中国神话故事体系无比宏达,在古时,因为人类的认知有限,这些神话故事是人们的信仰,求神问佛,虽然从未真正的过,但是,也教会了先辈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在这颗星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信仰,虽然道教不显,但是在炎黄之孙心中,那份深藏的信仰只有道教能做到,虽然在现代,更多的人步入,但是只要进入道教殿宇,没有一位炎黄子孙不会感到畏惧,这是深入骨髓的信仰,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信仰。

中国道教讲究“清静无为”,绝大多数都是深山修行,很少开门迎客,但是,一旦这片土地上出现大宅大难,必然就会有救世的道家子弟出世,虽然名山不显,但是他们跟我们一样,深爱着这片土地,深爱着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上绝对不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外出叫“化缘”,而我们的道家都是“自给自足”。

神话故事毕竟是故事,不可信已为真,但是从佛家与道家的典藏中可以看出,其划分的体系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不可将两套体系放在一起讨论,中国的神话故事既是宏伟的也是颇为严谨的。

什么是三界五行

三界五行,是道家用语三界和五行的简略说法。昔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者神仙也。道家所说的“三界”一般是指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指的是整个大宇宙范围或是超宇宙超时间范围。

三界五行具体解释?

三界五行,是佛教用语三界和五行的简略说法。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 欲界再分三界: 天界:天道、阿修罗道(鬼神道) 人界:人道、畜生道 地界:饿鬼道、地狱道 色界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 初禅天:不需分段食,故无鼻、舌两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有喜爱而与“意识”相应,有乐受而与三识“眼、耳、鼻”相应。 二禅天:只有第六识,但比较不稳定,会动念。 三禅天:只有第六识,比较稳定,不会动念。 四禅天:只有第七识。 无色界无色界,梵语a^ru^pya-dha^tu,巴利语aru^pa-dha^tu。又作无色天、无色行天。与欲界、色界共称三界。即指超越物质(色)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 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属于无色界。要离开欲界才能进入色界,离开色界才能进入无色界。能离开三界,又能入三界,这是解脱者于三界出入自在。住居于禅定、而只存识心,谓之无色界。但即使四禅八定(世间定)具足者,其修禅仍依缘而有迎、拒之心,未能如修出世间定者一般涅盘从而解脱一切诸苦烦恼。 编辑本段道教解释三界“三界”指天,地,人三界。 五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总的来说,道教的思想中“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认为在“三界”和“五行”这个范围里是有生有死,不如意的,跳出三界五行就是要脱离这个范围,不受这个范围约束,可以自由自在,长生不老。 编辑本段仙学解释三界“三界”一为欲界,二为色界,三为无色界,三界在人身中,炼精者可超欲界,炼炁者可超色界,炼神者可超无色界。 五行有两种说法,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2.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圣行是指菩萨修习戒定慧三业;梵行是指菩萨以清净心去运用慈悲,为众生拔苦与乐;天行之天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萨顺着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婴儿行之婴儿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萨以慈悲之心,示现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婴儿行;病行是菩萨为度众生,以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同受烦恼与病苦。

《西游记》中三界指的是哪三界?五行又是什么?

三个不同等级的宇宙空间,通常可认为是凡界、仙界、神界
五行 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