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宫是什么地方,洛阳紫微宫

紫薇星在什么位置啊?

紫微星号称“斗数之主”。古来的研究者都把紫微星当成“帝星”,所以命宫主星是紫微的人就是帝王之相。 “紫”字是指紫微星垣,代称皇帝。因为天上恒星中的三垣,紫禁垣居中央,太微垣、天市垣陪设两旁。古时候认为天皇应住在天宫里,天宫又叫紫微宫。人间的皇帝自诩为天子。“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所以紫微星垣代称皇帝,又因为皇帝居住的内城严禁黎民百姓靠近,所又叫紫禁城。 紫微星属己土,乃南北斗中天之帝王星,为官禄主,有解厄、延寿、制化之功。喜左辅、右弼为其辅佐,天相、文昌、文曲为之部从,天魁、天钺为之传令,日月为之分司,更喜会合禄存、天府,其威能制火铃为善,能降七杀为权。于人之身命,主人忠厚,耿直。若得府相昌曲左右禄存三合,巨富大贵。若落在疾厄、父母、兄弟、交友、四宫,主人劳碌。与羊、陀、火、铃冲合,吉多亦主发财。无左右为孤君。 紫薇星就是北极星,也是小熊座的主星.北斗七星则围绕着它四季旋转。如果把天比作一个漏斗,那紫微星则是这个漏斗的顶尖。我们把这种象“被群星围绕的紫微星”的人称作紫微下凡的命。但是被围绕的范围有大有小。生在家为一家之主,生在国为一国之主。 小熊座紧挨着大熊座,它由28颗六等以上的星星组成,其中小熊座α星就是著名的北极星。其中亮于4等的星有7颗。α、δ、ε、ζ、β、γ和η(中名勾陈一、勾陈二、勾陈三、勾陈四、帝星、太子和勾陈增九)七星排列成斗形,颇似北斗七星,但亮度较弱。斗柄末端的α是北极星,离北天极约1°,是三合星又是变星。 北斗七星则围绕着它四季旋转。如果把天比作一个漏斗,那紫微星则是这个漏斗的顶尖。我们把这种象“被群星围绕的紫微星”的人称作紫微下凡的命。但是被围绕的范围有大有小。生在家为一家之主,生在国为一国之主。 中国古时有紫薇斗数,是依照紫薇星推算命理的方法

紫微大帝的道场是什么地方,最好有些描写

紫微大帝就是玉皇大帝,所有的神话描写他都住在天上,凌霄殿里。如果你一定要给他在人间找个道场,就说在昆仑山上吧。
以下是找到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紫微大帝。紫微本是道教神,全称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
紫微又叫紫垣、紫宫,在星座上属帝王之所居,皇宫又叫紫禁城即是这一来历。紫微大帝在道教和佛教诸天中的形象都是年帝王像。
紫微北极大帝又称北极大帝,北极星君,四御之一。全称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是道教尊神“四御”之中的第二位神,其地位仅次于最高尊神“三清”和玉皇大帝。
紫微北极大帝在全国许多地区供奉,它来源于我国古代的星辰崇拜。北极是北极星的简称,又称“北辰”、“天枢”。居于紫微垣内。《后汉书》卷四十八谓:“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所以紫微垣又称紫微宫,后来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紫禁城。道教认为,北辰是永久不动的星,位于上天的最中间,位置最高,最为尊贵,是“众星之主”,“众神之本”,因此对它极为尊崇。《晋书•天文志上》谓:“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微宫中,北极,北后最尊者也;其细星,天之枢也。”并以之为“大帝之座”、天子之常居”。唐代孔颖达《书•说命中》疏:“北斗环绕北极,犹卿士之周卫天子也,五星行于列宿,犹州牧之省察诸侯也,二十八宿布于四方,犹诸候为天子守上也,天象皆为尊卑相正之法。”
道经中说:紫微北极大帝的职能是:执掌天经
地纬,以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诸神,是一切现象的宗王,能呼风唤雨,役使雷电鬼神。紫微大帝受到历代帝王的礼相,尤其在宋代,常与玉皇大帝一起奉把。现在四川的大足等地,还可见到许多来代刻造的道教神像,其中就有紫微大帝。《明史•礼志四》载。明时,宫廷还敕建了紫微殿,“设象祭告”。其形象是一身帝王打扮,旁边有威风凛凛的武将护卫,十分高贵威严。紫徽大帝的神诞日相传是农历四月十八日。

紫微宫的紫微宫

隋朝东都紫微宫,即唐改称的洛阳宫,在东都洛阳城西北角。宫城东西宽2080米,南北深1977米,主要分三部分。中部为大内,宽1030米,面积为4.09平方公里。相当于约六个故宫大小。(故宫总面积为0.72平方公里)。东部为东宫,西部为西隔城,均宽340米。它们之外侧各有夹城,分别宽190米和180米。
隋洛阳城不对称,这是由于洛水自西南向东北穿城而过,导致城市西部宽阔;同时由于城北依山而建,受地域环境的制约,只能将广大的禁苑建在城西。这也便利了宫城与禁苑之间的交通。 宫城、皇城居于城市西北高地,城池坚固,内外砌砖,且宫城除了南面有皇城,北有圆璧城与曜仪城,东有东城,南面又有洛河,便于防御,城市的防卫更加严密。坊里的设置更加规整,注意利用自然条件便利城市交通,市场的众多以及水利渠道的设计更多地考虑了工商业。这些都是当时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上独具的特色。
傅熹年认为:隋代洛阳城的宫城不居中,违反了自魏晋以来形成的都城布局传统,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是因为隋朝洛水穿洛阳城而过的布局是效法南朝的建康城。而在宫城和皇城所处城市位置上,则是沿袭了北朝都城的旧规。因此,隋洛阳城的规划吸收了南北方都城建设的经验,是这一时期国家统一、南北文化交流密切的体现。
从城市规划建设技术而言,傅熹年认为隋代修建洛阳城时采用了模数控制的设计方法,以宫城的中心部分——大内为基准,以宫城的长和宽规划全城。把它扩大四倍,即为皇城、宫城之总和,把它分为四份,则每份为一坊。换言之,全城以坊为单位,聚四坊为大内,聚十六坊为皇城、宫城之总和——子城。因此洛阳城是以宫城之广、长为模数规划全城,体现了这一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的成熟。 主词条:隋唐洛阳城
隋炀帝大业三年,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城 ,宇文恺在对洛阳城进行设计的时候,特别注意洛河点缀城区的作用,果断地改变了自魏晋单一宫制以来的左右对称都城布局,使这座城市别具风韵,并把城市的各部分与天子联系在一起。以“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焉” ,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银河, 位于洛河两岸的里坊区,象征着银河两岸的繁星,把京城看成天帝的皇居“紫微宫”,紫微宫居洛阳城的西北角,象征着紫微星,即天之中央的北极星。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桥和宫城的南边正门相连,叫“天津桥”,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这儿停、发驶往银河的船,而洛阳的定鼎门大街,连接宫城正门和郭城正南门“定鼎门”的御道,宽110米称为“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对应于天上的“天街”星座。
隋唐城中轴线北起邙山,穿过宫城、皇城、洛水上的天津桥,外郭城的定鼎门,往南一直延伸到龙门伊阙,这就是隋炀帝心中的中轴线,从此都城的中轴线包含了天地之间的呼应和互动,从一座城市的地标含义,成为了一个王城的所在,这一理念也延续到了北京的紫禁城。
这样,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突出了城市的气势。因此,唐人韦述说洛阳城“北据山麓,南望天阙,水木滋茂,川原形胜,自古都邑,莫有比也”。 紫微宫在皇城北部,东西四里一百八十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周回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 。南面有三门,中间正门为应天门,东为兴教门,西为光政门。应天门内为乾元门,乾元门内为皇宫正殿乾阳殿(唐改为乾元殿,武周改建明堂)。
隋唐洛阳皇宫三大殿依次为:乾阳殿(唐称乾元殿)、大业殿(唐称贞观殿)、徽猷殿。其中乾阳殿规模最大,其体量和面积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宫殿之一。乾元殿不仅为上朝之殿,帝国每年的元日大朝会和新皇登基大典都在此举行。 这座新建的都城,主要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于大业元年(605)由卫尉卿刘权、秘书丞韦万顷监筑,“城周匝两重,延袤三十馀里,高四十七尺”。 东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周长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皇城东西五里十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周长十三里二百五十步,城高三丈七尺。宫城北面又有圆璧城与曜仪城,起保卫宫城的作用;东面则修建有含嘉仓城和东城。皇城和宫城西面则是皇家园林——西苑。
大内前为朝区,后为寝区。朝区最前为大内正门则天门,上建高两层的门楼,门外左右建阙,形制与大兴宫承天门近似,而规模过之。朝区主殿为乾阳殿,是面阔十三间、高约50米的巨大殿宇,四周有廊庑,四面开门,形成全宫最大的宫院。南门乾阳门南对则天门。东西门外各有东西向街,东门街北为文成殿,西门街北为武安殿,二殿与乾阳殿东西并列,也各有门庑,形成独立宫院。东西门南侧为官署,东为门下省,西为中书省。在乾阳、文成、武安三殿之北是宫中第一横街,东西端分别通入东西隔城,街北即寝区,是朝寝两区分界线。寝区中为主殿大业殿,南有大业门,是皇帝隔日见群臣听政之处。大业殿左右各有若干殿与之并列,均为独立宫院。大业殿之北为宫中第二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宫,外臣不得进入。寝宫中轴线上主殿名徽猷殿,它的左右和后方又有若干殿。大业、徽猷两组宫院前后相同,加上周围各殿,用围墙封闭,共同组成寝区。大内之西,在西隔墙内北部有九洲池,也是苑囿区。池北为皇子住所,池南有举行大宴会的五殿,是由五座殿聚合成的巨大楼阁。
综观隋所建大兴宫、东都宫的布局,和南北朝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一,宫墙由内外三环改为前后数重,自南而北分全宫为朝、寝、后苑三大部分;其二,朝区主殿只有太极殿一殿,取消了左右的东堂和西堂;其三,朝堂及尚书省由原在太极殿东南迁出宫外,自魏晋以来在朝区东侧由朝堂、尚书省、司马门形成的东侧次要轴线从此取消;其四,魏晋以来在太极殿举行的大典改在宫中正门承天门,在东堂和西堂举行的日朝、常朝和日常起居活动改在太极殿和其后的两仪殿,宫中象征三朝的建筑,由太极殿与东堂、西堂形成的东西三殿并列,改为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形成的一门二殿前后相重。这些不同表明中国宫殿布局在隋唐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主词条:应天门
应天门为隋唐洛阳城紫微宫宫城的正南门,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和开展外交活动的地方,功能类似北京午门。武则天称帝等仪式都在应天门城楼上进行。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垛楼和东西阕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其中阕高120尺,按照唐代一尺29.4厘米来计算,这座恢弘的城楼差不多有今天的十二三层楼高,比北京的天安门还要高。
洛阳城应天门一侧三出阙,两侧共六阙。这是古代都城宫城正门最高礼制。天子三出阙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都城门。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礼制。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城门阙遗址。这种建筑形制对北宋、汴梁时期的丹凤门和明清时期的北京故宫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乾阳殿
乾阳殿为隋朝洛阳宫城紫微宫的主殿,隋称乾阳殿,唐时又称乾元殿、万象神宫、通天宫,五代后晋、后唐、后梁时又称朝元殿、宣德殿。乾阳殿从地面至鸱尾的高度为170尺,折合今尺为49.98米,其高度比今日尚存的明清太和殿、祈年殿都要高出许多,其体量规模之大令人惊叹,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华丽的宫城正殿之一。
唐乾元殿
隋末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阳后,因为看到其宫殿过于奢侈,而曾“焚东都紫微宫乾阳殿”。显庆元年,敕司农少卿田仁佐因旧余材,修乾元殿,高一百二十尺,东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至麟德二年三月十二日,所司奏乾元殿成。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建造的这座乾元殿,尺度记载比较细致,因为初唐之时,去隋不远,且唐代乾元殿仍因隋乾阳殿之旧址而建,在尺寸上也有可能因应了隋代旧尺,我们仍以一尺为0.294米计算,推测出这座大殿的基本尺寸:其东西面广345尺,折合今尺为101.43米;其南北进深为176尺,折合今尺为51.744米;其高120尺,合今尺约为35.28米。这座建筑在高度上已经与今日尚存的明清故宫太和殿的高度十分接近了,但其面广与进深的尺度,却是太和殿的1.5倍。
武周明堂
明堂,亦称天宫,是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上著名的“七天建筑”中最高大的两个建筑之一,为武则天时期洛阳太初宫的外朝正衙主殿。明堂原为隋炀帝时所建的乾阳殿,后经四次被毁,四次修建,先后九次易名。唐睿宗垂拱三年( 687 年)二月,武则天下诏拆除了正殿乾元殿,于其地造明堂,初号“万象神宫”。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696 年)三月,明堂被毁之后的第二年,重新建造的明堂重新落成,重建后曰“通天宫”。
据《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明堂共三层,底层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个时辰。顶层为圆形,四周环绕九龙雕塑。中间有周长十五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贯,故此又名为万象神宫。明堂是史上体量最大之木构建筑,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88米,唐代建筑技术之巅峰巨作。其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惊世骇俗。
明堂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武则天时期修建的明堂和天堂,是隋唐城大遗址宫城核心区保护展示工程中的重要建筑,保护展示工程于2012年4月初步落成。
明堂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礼制建筑,为儒家的礼制建筑典范,是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场所,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均在此举行。开创了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为北京天坛“祈年殿”所延用。

紫禁城指的是什么意思

“紫”字是指紫微星垣,代称皇帝。因为天上恒星中的三垣,紫禁垣居中央,太微垣、天市垣陪设两旁。古时候认为天皇应住在天宫里,天宫又叫紫微宫。人间的皇帝自诩为天子。“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所以紫微星垣代称皇帝,又因为皇帝居住的内城严禁黎民百姓靠近,所又叫紫禁城。

紫禁城是什么意思?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室宫殿,到现在,已经有了600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气势宏伟,占地面积广阔,建筑精美,景色宜人,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不少中外游客浏览观光。可以说,故宫除了美丽的皇宫风景之外,更吸引人的当属其包含着的悠久历史文化。

作为居住过24位皇帝的皇家院落,这里曾经是皇家举办大典、会见群臣、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场所,更是皇帝以及其家眷、妃嫔们生活和游玩的地方。其中,各种鲜为人知的皇家故事,无数珍奇精美的宫廷宝藏,也为这座百年宫殿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更有诸多的未解之谜在这里产生。

紫禁城。

在诸多疑问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故宫名字的疑惑,为什么会将故宫称作紫禁城,且这个名字又有着什么含义呢?

这里的“紫”指紫微星垣。在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中,把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的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所在的位置是北斗星的东北方。在古代,帝王都是以天子自居,所以,其所处的位置必须是天下的中心、正位。

而且,皇室宫殿,戒备森严,必定是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因此,把皇帝居住的地方命名为紫禁城,主要是为了体现天子的威严和尊贵。

房间数量。

关于故宫中房间的数量,有人说是9999间房,也有人说是9999间半。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会出现半间房子呢?若是真有,那这半间房子又在哪儿呢?

其实,故宫中根本不存在半间房子,这里说的半间房指的是文渊阁楼下西头的一个小间。这个小房间,面积小,只有一个供上下使用的楼梯。

都知道,文渊阁是珍藏我国第一部《四库全书》的地方,藏书之地最怕失火,所以,为了取水克火之意,文渊阁没有按照紫禁城房屋多以奇数为间的惯例,而是建造了六间房间。同时,为了房屋布局看起来更加美观,西头一间造得格外小,看起来就像半间房子。

而根据实际的测量和计算,紫禁城内一共有房间8600多个。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